一种机舱自动消防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47078发布日期:2020-07-04 01:20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舱自动消防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系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舱自动消防系统。



背景技术:

“消防”即是消除隐患,预防灾患(即预防和解决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人为与自然、偶然灾害的总称),当然狭义的意思在人们认识初期是:(扑灭)火灾的意思,由此可见,火灾是非常需要注重的一个安全隐患,在一些空间相对较小,有许多电气元件工作地方,则尤其需要注意,因为电路短路造成的火灾数量也很多,比如在一些游艇机舱内。

现有技术中,一般单一的放置灭火器来进行消防,但若在火灾初期,火点小,工作人员没有发现时,则易酿成较大火灾,自动化程度低,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机舱自动消防系统,通过止回阀快速连接管接头进行实时监控与手自动结合操作,替代传统的单一灭火器,小火时可以自动把起火点灭掉,通过设置的两个止回阀快速连接管接头,方便轻松的与消防系统连接和断开,ga链具有弹性,便于安装,通过设置的安全锁提升阀,使灭火器在安装和运输的过程中避免意外释放,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舱自动消防系统,包括机舱,所述机舱内部设有灭火器、ga链和消防系统,所述灭火器上设有歧管,所述歧管上设有安全锁提升阀,所述ga链上设有止回阀快速连接管接头;

所述止回阀快速连接管接头包括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连接端连接有电源、引擎关闭控制器、机舱感烟探头、机舱火警探头、手动启动电缆开关、舱顶温度感应器、歧管温度感应器、灭火器释放信号发生器、灭火器释放开关、灭火器预释放警报开关和报警蜂鸣器,所述灭火器预释放警报开关连接端连接有预释放声光警报器,所述引擎关闭控制器连接端连接有左主机紧急停止开关、右主机紧急停止开关、发电机紧急停止开关、机舱进风风机紧急停止开关和机舱排风风机紧急停止开关。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止回阀快速连接管接头设置为两个。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ga链设置为不锈钢软管材质构件。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舱顶温度感应器设置为两个。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灭火器设置为两个。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歧管温度感应器设置为两个。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灭火器释放开关设于灭火器上。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灭火器释放信号发生器连接端与灭火器释放开关连接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通过止回阀快速连接管接头进行实时监控与手自动结合操作,替代传统的单一灭火器,小火时可以自动把起火点灭掉,通过设置的两个止回阀快速连接管接头,方便轻松的与消防系统连接和断开,ga链具有弹性,便于安装,通过设置的安全锁提升阀,使灭火器在安装和运输的过程中避免意外释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机舱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消防系统单元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为:1机舱、2歧管、3ga链、4消防系统、5安全锁提升阀、6止回阀快速连接管接头、7plc控制器、8电源、9引擎关闭控制器、10机舱感烟探头、11机舱火警探头、12手动启动电缆开关、13舱顶温度感应器、14歧管温度感应器、15灭火器释放信号发生器、16灭火器释放开关、17灭火器预释放警报开关、18报警蜂鸣器、19灭火器、20预释放声光警报器、21左主机紧急停止开关、22右主机紧急停止开关、23发电机紧急停止开关、24机舱进风风机紧急停止开关、25机舱排风风机紧急停止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附图1-附图3所示的一种机舱自动消防系统,包括机舱1,所述机舱1内部设有灭火器19、ga链3和消防系统4,所述灭火器19上设有歧管2,所述歧管2上设有安全锁提升阀5,所述ga链3上设有止回阀快速连接管接头6;

所述止回阀快速连接管接头6包括plc控制器7,所述plc控制器7连接端连接有电源8、引擎关闭控制器9、机舱感烟探头10、机舱火警探头11、手动启动电缆开关12、舱顶温度感应器13、歧管温度感应器14、灭火器释放信号发生器15、灭火器释放开关16、灭火器预释放警报开关17和报警蜂鸣器18,所述灭火器预释放警报开关17连接端连接有预释放声光警报器20,所述引擎关闭控制器9连接端连接有左主机紧急停止开关21、右主机紧急停止开关22、发电机紧急停止开关23、机舱进风风机紧急停止开关24和机舱排风风机紧急停止开关25,所述plc控制器7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它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所述引擎关闭控制器9是接收电脑或中控器指令后对被控设备进行控制,实现诸如设备开关,投影机延时关机,电动屏幕、电动窗帘、电动吊架的升降控制等动作的控制设备,所述机舱感烟探头10和机舱火警探头11又称感烟火灾探测器,感烟火灾探测器采用特殊结构设计的光电传感器,smd贴片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灵敏度高、稳定可靠、低功耗、美观耐用、使用方便等特点,在火灾初期,由于温度较低,物质多处于阴燃阶段,所以产生大量烟雾,烟雾是早期火灾的重要特征之一,感烟式火灾探测器就是利用这种特征而开发的,能够对可见的或不可见的烟雾粒子响应的火灾探测器,它是将探测部位烟雾浓度的变化转换为电信号实现报警目的一种器件,所述舱顶温度感应器13和歧管温度感应器14均是指能感受温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是温度测量仪表的核心部分,品种繁多,按测量方式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按照传感器材料及电子元件特性分为热电阻和热电偶两类,所述舱顶温度感应器13和歧管温度感应器14的型号均为tr/02016,所述灭火器释放信号发生器15信号发生器是一种能提供各种频率、波形和输出电平电信号的设备,在测量各种电信系统或电信设备的振幅特性、频率特性、传输特性及其它电参数时,以及测量元器件的特性与参数时,用作测试的信号源或激励源,信号发生器又称信号源或振荡器,在生产实践和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所述止回阀快速连接管接头6设置为两个;

所述ga链3设置为不锈钢软管材质构件;

所述舱顶温度感应器13设置为两个;

所述灭火器19设置为两个;

所述歧管温度感应器14设置为两个;

所述灭火器释放开关16设于灭火器19上;

所述灭火器释放信号发生器15连接端与灭火器释放开关16连接端连接。

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机舱感烟探头10和机舱火警探头11对机舱1内进行探测,当出现烟雾时,将信息发送至plc控制器7,plc控制器7获取舱顶温度感应器13和歧管温度感应器14的数据进行分析,当数据显示温度较高但未达到175°f(79℃)时,plc控制器7控制灭火器预释放警报开关17打开,使预释放声光警报器20工作发出声光警报,提醒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当工作人员检查发现起火时,可手动操作打开手动启动电缆开关12,从而使plc控制器7收到信号后打开灭火器释放开关16使灭火器预释放警报开关17工作进行灭火,在灭火器预释放警报开关17打开时,通过灭火器释放信号发生器15发送信号至plc控制器7,plc控制器7控制报警蜂鸣器18工作发出火灾报警,同时plc控制器7发送指令至引擎关闭控制器9,通过引擎关闭控制器9控制左主机紧急停止开关21、右主机紧急停止开关22、发电机紧急停止开关23、机舱进风风机紧急停止开关24、机舱排风风机紧急停止开关25关闭,当预释放声光警报器20发出警报而工作人员仍未发现时,当plc控制器7获取舱顶温度感应器13和歧管温度感应器14的数据达到175°f(79℃)时,plc控制器7直接控制灭火器释放开关16打开而使灭火器19工作灭火,之后工作流程与上述工作流程相同,本实用新型通过止回阀快速连接管接头6进行实时监控与手自动结合操作,替代传统的单一灭火器19,小火时可以自动把起火点灭掉,通过设置的两个止回阀快速连接管接头6,方便轻松的与消防系统4连接和断开,ga链3具有弹性,便于安装,通过设置的安全锁提升阀5,使灭火器19在安装和运输的过程中避免意外释放。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附图3,通过止回阀快速连接管接头6进行实时监控与手自动结合操作,替代传统的单一灭火器19,小火时可以自动把起火点灭掉,通过设置的两个止回阀快速连接管接头6,方便轻松的与消防系统4连接和断开,ga链3具有弹性,便于安装,通过设置的安全锁提升阀5,使灭火器19在安装和运输的过程中避免意外释放。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