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供氧降温服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71883发布日期:2021-02-26 15:42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自动供氧降温服装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属于服装领域,具体的说是自动供氧降温服装。


背景技术:

[0002]
消防员进入火场消防排险时,要面对高温,烟雾和有毒气体,为了保护消防员的人身安全,消防员会穿上消防服进入火灾现场,由于消防员要在火场内进行长时间的排险工作,他们的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很多情况下,消防员的呼吸系统都会受到高温气体的伤害,消防员一般都戴着消防帽,穿着消防服进入火场,消防服具有阻燃、隔热、防辐射、防化学品腐蚀等特性,消防员穿着这种密闭的消防服,由于自身的热量和汗液无法排出,消防服内的温度和湿度就会升高,高温高湿度会使消防员体温调节功能发生紊乱,甚至会发生中暑,因此有必要在防护服中增加一些供氧降温的设备。
[0003]
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一些关于供氧降温服装的技术方案,如申请号为2015102770886的一项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降温防护服,包括封闭式防护外套和降温装置,所述降温装置包括供氧系统、制冷系统和处理器,所述供氧系统为压缩空气瓶,所述制冷系统包括气动马达和雾化装置,压缩空气瓶内的压缩空气为气动马达的动力源,本发明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即能给防护服降温,又能提供氧气,还可以防止马达启动时产生火花,能有效隔绝防护服外的空气进入防护服内,防止事故现场环境危害到消防员。
[0004]
上述技术中,雾化后的水进入防护服中会打湿消防员的衣服,增加不适感,造成额外的工作压力,同时这种方法涉及大量电子元件,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也无法实现水循环,需要定期添加水。
[0005]
为此,本发明提供自动供氧降温服装。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雾化后的水进入防护服中会打湿消防员的衣服,增加不适感,造成额外的工作压力,同时这种方法涉及大量电子元件,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也无法实现水循环,需要定期添加水的问题,本发明提出的自动供氧降温服装。
[0007]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自动供氧降温服装,包括防护服;所述防护服头部固接有护目镜;所述防护服背部固接有动力箱;所述动力箱中固接有压缩氧气瓶、气动马达、水泵和水箱;所述动力箱中设有第一气管,且第一气管的一端与压缩氧气瓶连通,另一端与气动马达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一气管上固接有第一控制阀;所述动力箱中设有第二气管,且第二气管的一端与气动马达的出气口连通,另一端与防护服的内腔连通;所述动力箱中设有排气管,且排气管的一端与防护服的内腔连通,另一端通过单向阀与外界连通;所述气动马达的输出轴与水泵的输入轴固接;所述防护服内壁中固接有一组支水管;所述动力箱中设有第一水管,且第一水管的一端与水箱连通,另一端与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动力箱中设有第二水管,且第二水管的一端与水泵的出水口连通,另一端与支水管连通;所述动力箱中设有第三水管,且第三水管的一端与支水管连通,另一
端与水箱连通;工作时,现有技术中利用压缩空气瓶中的压缩空气提供氧气,同时给气动马达提供动力,气动马达带动风轮快速转动,快速转动的风轮将从储水器导管送入风轮上的水送入雾化室雾化,水在雾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从雾化室排风口送出风为冷风,冷风给防护服内的空气降温,但是雾化后的水进入防护服中会打湿消防员的衣服,增加不适感,造成额外的工作压力,同时这种方法涉及大量电子元件,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也无法实现水循环,需要定期添加水,此时本发明通过打开第一控制阀,释放压缩氧气瓶中的压缩氧气,进而气体通过第一气管进入气动马达,为气动马达提供动力,气体从气动马达流出后通过第二气管流入防护服中实现供氧,当防护服中气压达到一定值后,废气通过单向阀从排气管中排出,同时气动马达驱动水泵工作,进而水泵通过第一水管从水箱中抽水,通过第二水管向支水管中泵水,支水管遍布在防护服中,可使防护服降温,支水管中的水通过第三水管回流到水箱中,本发明利用压缩氧气瓶为动力,实现供氧和降温,不涉及大量电子元件,结构简单可靠,同时能够实现水循环,不需要定期添加水。
[0008]
优选的,所述第三水管缠绕在压缩氧气瓶上;工作时,通过压缩氧气瓶中气压降低吸热,使得压缩氧气瓶表面温度降低,从支水管中回流的水流经压缩氧气瓶表面时会快速冷却,进而当水再次流入防护服中又能继续降温,实现了循环水的自动冷却,提高了降温效率。
[0009]
优选的,所述水箱上方的第一气管中通过支架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固接有第一叶轮,另一端固接有第一圆锥齿轮;所述水箱与第一气管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且第二转轴的一端延伸至水箱中,另一端延伸至第一气管中;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水箱中的一端固接有风扇,另一端固接有第二圆锥齿轮,且第一圆锥齿轮与第二圆锥齿轮啮合;工作时,通过气体带动第一叶轮旋转,进而第一叶轮通过第一转轴带动第一圆锥齿轮旋转,第一圆锥齿轮驱动第二圆锥齿轮,进而第二圆锥齿轮通过第二转轴带动风扇旋转,风扇使水箱中的水冷却,进而当水再次流入防护服中又能继续降温,进一步提高了降温效率。
[0010]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轴靠近风扇的一端固接有凸轮;所述水箱的侧壁中靠近凸轮的位置开设有滑孔,且滑孔贯穿动力箱和防护服;所述滑孔中滑动连接有撞杆;所述撞杆位于水箱的一端固接有滑块,且凸轮转动过程中与滑块接触;所述滑块与水箱之间的滑杆上套设有压簧;工作时,第二转轴带动凸轮旋转,进而凸轮通过滑块带动撞杆在滑孔中往复滑动,当撞杆向远离凸轮的方向运动时,会敲打消防员的背部,提供按摩效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因长时间工作而产生的酸痛,降低消防员的工作压力。
[0011]
优选的,所述防护服内壁中与撞杆的对应位置固接有弹性气囊,且弹性气囊靠近人体的一面开设有第一喷孔;工作时,当撞杆向远离凸轮的方向运动时会撞击弹性气囊,弹性气囊受压后其中的空气通过第一喷孔喷出,喷在消防员的背部,增加通风效果,具有散热除汗的作用,增加舒适感,同时弹性气囊回弹复原时又能起到吸汗的效果,进一步降低消防员的工作压力。
[0012]
优选的,所述护目镜上方固接有喷头;所述喷头连通有第四水管,且第四水管与支水管连通;所述第四水管上固接有第二控制阀;工作时,在火灾现场护目镜可能会受到污染,导致消防员视野不佳,无法顺利完成消防工作,此时打开第二控制阀,支水管中的水通过第四水管流入喷头,进而喷头将水喷洒在护目镜上,冲刷护目镜上的污渍,以达到除污的
目的,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冲刷干净后关闭第二控制阀即可。
[0013]
优选的,所述护目镜下方的支水管中通过支架转动连接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的一端固接有第二叶轮,另一端延伸至防护服外部并固接有刮水器;工作时,支水管中的水流经第二叶轮时带动第二叶轮旋转,进而第二叶轮通过第三转轴带动刮水器旋转,刮水器在护目镜表面反复刮擦,配合喷头喷出的水,能够使除污效果更好,使消防员能够通过护目镜看清外界环境,从而顺利的完成消防工作。
[0014]
优选的,所述刮水器上开设有第二喷孔;所述刮水器中固接有第三气管,且第三气管的一端与排气管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喷孔连通;工作时,气体通过排气管流入第三气管,进而从刮水器上的第二喷孔喷出,喷在护目镜表面,将护目镜表面粘连的杂物吹除,配合喷头喷水和雨刮器刮擦,能够进一步提高除污效果,使护目镜尽可能不影响视野,为消防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001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6]
1.本发明所述的自动供氧降温服装,通过打开第一控制阀,释放压缩氧气瓶中的压缩氧气,进而气体通过第一气管进入气动马达,为气动马达提供动力,气体从气动马达流出后通过第二气管流入防护服中实现供氧,当防护服中气压达到一定值后,废气通过单向阀从排气管中排出,同时气动马达驱动水泵工作,进而水泵通过第一水管从水箱中抽水,通过第二水管向支水管中泵水,支水管遍布在防护服中,可使防护服降温,支水管中的水通过第三水管回流到水箱中,本发明利用压缩氧气瓶为动力,实现供氧和降温,不涉及大量电子元件,结构简单可靠,同时能够实现水循环,不需要定期添加水。
[0017]
2.本发明所述的自动供氧降温服装,通过压缩氧气瓶中气压降低吸热,使得压缩氧气瓶表面温度降低,从支水管中回流的水流经压缩氧气瓶表面时会快速冷却,进而当水再次流入防护服中又能继续降温,实现了循环水的自动冷却,提高了降温效率。
[0018]
3.本发明所述的自动供氧降温服装,通过气体带动第一叶轮旋转,进而第一叶轮通过第一转轴带动第一圆锥齿轮旋转,第一圆锥齿轮驱动第二圆锥齿轮,进而第二圆锥齿轮通过第二转轴带动风扇旋转,风扇使水箱中的水冷却,进而当水再次流入防护服中又能继续降温,进一步提高了降温效率。
附图说明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0]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
[0021]
图2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0022]
图3是图2中的a向视图;
[0023]
图4是图3中的b向视图;
[0024]
图5是本发明中护目镜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6是本发明中支水管和刮水器的剖视图;
[0026]
图中:1、防护服;2、护目镜;3、动力箱;4、压缩氧气瓶;5、气动马达;6、水泵;7、水箱;8、第一气管;9、第一控制阀;10、第二气管;11、排气管;12、支水管;13、第一水管;14、第二水管;15、第三水管;16、第一转轴;17、第一叶轮;18、第一圆锥齿轮;19、第二转轴;20、风扇;21、第二圆锥齿轮;22、凸轮;23、滑孔;24、撞杆;25、滑块;26、压簧;27、弹性气囊;28、第
一喷孔;29、喷头;30、第四水管;31、第二控制阀;32、第三转轴;33、第二叶轮;34、刮水器;35、第二喷孔;36、第三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0028]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所述的自动供氧降温服装,包括防护服1;所述防护服1头部固接有护目镜2;所述防护服1背部固接有动力箱3;所述动力箱3中固接有压缩氧气瓶4、气动马达5、水泵6和水箱7;所述动力箱3中设有第一气管8,且第一气管8的一端与压缩氧气瓶4连通,另一端与气动马达5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一气管8上固接有第一控制阀9;所述动力箱3中设有第二气管10,且第二气管10的一端与气动马达5的出气口连通,另一端与防护服1的内腔连通;所述动力箱3中设有排气管11,且排气管11的一端与防护服1的内腔连通,另一端通过单向阀与外界连通;所述气动马达5的输出轴与水泵6的输入轴固接;所述防护服1内壁中固接有一组支水管12;所述动力箱3中设有第一水管13,且第一水管13的一端与水箱7连通,另一端与水泵6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动力箱3中设有第二水管14,且第二水管14的一端与水泵6的出水口连通,另一端与支水管12连通;所述动力箱3中设有第三水管15,且第三水管15的一端与支水管12连通,另一端与水箱7连通;工作时,现有技术中利用压缩空气瓶中的压缩空气提供氧气,同时给气动马达5提供动力,气动马达5带动风轮快速转动,快速转动的风轮将从储水器导管送入风轮上的水送入雾化室雾化,水在雾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从雾化室排风口送出风为冷风,冷风给防护服1内的空气降温,但是雾化后的水进入防护服1中会打湿消防员的衣服,增加不适感,造成额外的工作压力,同时这种方法涉及大量电子元件,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也无法实现水循环,需要定期添加水,此时本发明通过打开第一控制阀9,释放压缩氧气瓶4中的压缩氧气,进而气体通过第一气管8进入气动马达5,为气动马达5提供动力,气体从气动马达5流出后通过第二气管10流入防护服1中实现供氧,当防护服1中气压达到一定值后,废气通过单向阀从排气管11中排出,同时气动马达5驱动水泵6工作,进而水泵6通过第一水管13从水箱7中抽水,通过第二水管14向支水管12中泵水,支水管12遍布在防护服1中,可使防护服1降温,支水管12中的水通过第三水管15回流到水箱7中,本发明利用压缩氧气瓶4为动力,实现供氧和降温,不涉及大量电子元件,结构简单可靠,同时能够实现水循环,不需要定期添加水。
[0029]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三水管15缠绕在压缩氧气瓶4上;工作时,通过压缩氧气瓶4中气压降低吸热,使得压缩氧气瓶4表面温度降低,从支水管12中回流的水流经压缩氧气瓶4表面时会快速冷却,进而当水再次流入防护服1中又能继续降温,实现了循环水的自动冷却,提高了降温效率。
[0030]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水箱7上方的第一气管8中通过支架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16;所述第一转轴16的一端固接有第一叶轮17,另一端固接有第一圆锥齿轮18;所述水箱7与第一气管8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19,且第二转轴19的一端延伸至水箱7中,另一端延伸至第一气管8中;所述第二转轴19位于水箱7中的一端固接有风扇20,另一端固接有第二圆锥齿轮21,且第一圆锥齿轮18与第二圆锥齿轮21啮合;工作时,通过气体带动第一叶轮17旋转,进而第一叶轮17通过第一转轴16带动第一圆锥齿轮18旋转,第一圆锥齿轮18
驱动第二圆锥齿轮21,进而第二圆锥齿轮21通过第二转轴19带动风扇20旋转,风扇20使水箱7中的水冷却,进而当水再次流入防护服1中又能继续降温,进一步提高了降温效率。
[0031]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转轴19靠近风扇20的一端固接有凸轮22;所述水箱7的侧壁中靠近凸轮22的位置开设有滑孔23,且滑孔23贯穿动力箱3和防护服1;所述滑孔23中滑动连接有撞杆24;所述撞杆24位于水箱7的一端固接有滑块25,且凸轮22转动过程中与滑块25接触;所述滑块25与水箱7之间的滑杆上套设有压簧26;工作时,第二转轴19带动凸轮22旋转,进而凸轮22通过滑块25带动撞杆24在滑孔23中往复滑动,当撞杆24向远离凸轮22的方向运动时,会敲打消防员的背部,提供按摩效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因长时间工作而产生的酸痛,降低消防员的工作压力。
[0032]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防护服1内壁中与撞杆24的对应位置固接有弹性气囊27,且弹性气囊27靠近人体的一面开设有第一喷孔28;工作时,当撞杆24向远离凸轮22的方向运动时会撞击弹性气囊27,弹性气囊27受压后其中的空气通过第一喷孔28喷出,喷在消防员的背部,增加通风效果,具有散热除汗的作用,增加舒适感,同时弹性气囊27回弹复原时又能起到吸汗的效果,进一步降低消防员的工作压力。
[0033]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护目镜2上方固接有喷头29;所述喷头29连通有第四水管30,且第四水管30与支水管12连通;所述第四水管30上固接有第二控制阀31;工作时,在火灾现场护目镜2可能会受到污染,导致消防员视野不佳,无法顺利完成消防工作,此时打开第二控制阀31,支水管12中的水通过第四水管30流入喷头29,进而喷头29将水喷洒在护目镜2上,冲刷护目镜2上的污渍,以达到除污的目的,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冲刷干净后关闭第二控制阀31即可。
[0034]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护目镜2下方的支水管12中通过支架转动连接有第三转轴32;所述第三转轴32的一端固接有第二叶轮33,另一端延伸至防护服1外部并固接有刮水器34;工作时,支水管12中的水流经第二叶轮33时带动第二叶轮33旋转,进而第二叶轮33通过第三转轴32带动刮水器34旋转,刮水器34在护目镜2表面反复刮擦,配合喷头29喷出的水,能够使除污效果更好,使消防员能够通过护目镜2看清外界环境,从而顺利的完成消防工作。
[0035]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刮水器34上开设有第二喷孔35;所述刮水器34中固接有第三气管36,且第三气管36的一端与排气管1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喷孔35连通;工作时,气体通过排气管11流入第三气管36,进而从刮水器34上的第二喷孔35喷出,喷在护目镜2表面,将护目镜2表面粘连的杂物吹除,配合喷头29喷水和雨刮器刮擦,能够进一步提高除污效果,使护目镜2尽可能不影响视野,为消防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0036]
工作时,通过打开第一控制阀9,释放压缩氧气瓶4中的压缩氧气,进而气体通过第一气管8进入气动马达5,为气动马达5提供动力,气体从气动马达5流出后通过第二气管10流入防护服1中实现供氧,当防护服1中气压达到一定值后,废气通过单向阀从排气管11中排出,同时气动马达5驱动水泵6工作,进而水泵6通过第一水管13从水箱7中抽水,通过第二水管14向支水管12中泵水,支水管12遍布在防护服1中,可使防护服1降温,支水管12中的水通过第三水管15回流到水箱7中,本发明利用压缩氧气瓶4为动力,实现供氧和降温,不涉及大量电子元件,结构简单可靠,同时能够实现水循环,不需要定期添加水;通过压缩氧气瓶4中气压降低吸热,使得压缩氧气瓶4表面温度降低,从支水管12中回流的水流经压缩氧气瓶
4表面时会快速冷却,进而当水再次流入防护服1中又能继续降温,实现了循环水的自动冷却,提高了降温效率;通过气体带动第一叶轮17旋转,进而第一叶轮17通过第一转轴16带动第一圆锥齿轮18旋转,第一圆锥齿轮18驱动第二圆锥齿轮21,进而第二圆锥齿轮21通过第二转轴19带动风扇20旋转,风扇20使水箱7中的水冷却,进而当水再次流入防护服1中又能继续降温,进一步提高了降温效率;第二转轴19带动凸轮22旋转,进而凸轮22通过滑块25带动撞杆24在滑孔23中往复滑动,当撞杆24向远离凸轮22的方向运动时,会敲打消防员的背部,提供按摩效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因长时间工作而产生的酸痛,降低消防员的工作压力;当撞杆24向远离凸轮22的方向运动时会撞击弹性气囊27,弹性气囊27受压后其中的空气通过第一喷孔28喷出,喷在消防员的背部,增加通风效果,具有散热除汗的作用,增加舒适感,同时弹性气囊27回弹复原时又能起到吸汗的效果,进一步降低消防员的工作压力;在火灾现场护目镜2可能会受到污染,导致消防员视野不佳,无法顺利完成消防工作,此时打开第二控制阀31,支水管12中的水通过第四水管30流入喷头29,进而喷头29将水喷洒在护目镜2上,冲刷护目镜2上的污渍,以达到除污的目的,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冲刷干净后关闭第二控制阀31即可;支水管12中的水流经第二叶轮33时带动第二叶轮33旋转,进而第二叶轮33通过第三转轴32带动刮水器34旋转,刮水器34在护目镜2表面反复刮擦,配合喷头29喷出的水,能够使除污效果更好,使消防员能够通过护目镜2看清外界环境,从而顺利的完成消防工作;气体通过排气管11流入第三气管36,进而从刮水器34上的第二喷孔35喷出,喷在护目镜2表面,将护目镜2表面粘连的杂物吹除,配合喷头29喷水和雨刮器刮擦,能够进一步提高除污效果,使护目镜2尽可能不影响视野,为消防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0037]
上述前、后、左、右、上、下均以说明书附图中的图1为基准,按照人物观察视角为标准,装置面对观察者的一面定义为前,观察者左侧定义为左,依次类推。
[0038]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0039]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