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气室面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48597发布日期:2022-02-09 14:56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气室面罩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防护面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气室面罩。


背景技术:

2.在疫情传播期间,群众在公共的场所已具备佩戴口罩的常识,但无法确保每个人都能正确的佩戴口罩,这会导致部分感染病毒的人员将带有病毒的气体从口罩的边沿泄露出去,导致病毒传播的风险提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气室面罩,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部分感染病毒的人员由于没有正确佩戴口罩,导致带有病毒的气体从口罩的边沿泄露出去,导致病毒传播的风险提高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气室面罩,包括:
5.内罩,能够与人体脸部相贴合且覆盖人体口鼻,并形成有内气室,内罩上设有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允许气体从内罩外流入内气室;
6.外罩,外罩设于内罩的外部,且能够与人体脸部相贴合,外罩与内罩之间形成有外气室,外罩上设有第二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允许气体从外罩外单向流入外气室;
7.外罩和内罩之间还设有第一安装盖,第一安装盖上开设有第一透气孔,第一安装盖内安装有第三单向阀和过滤芯,第三单向阀允许气体从内气室依次通过过滤芯、第一透气孔流出外罩。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内罩与人体脸部相贴合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朝向内气室的方向弯折。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外罩与人体脸部相贴合的边缘设置有第二弯折部,第二弯折部朝向内气室的方向弯折。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外罩与内罩的形状相同。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单向阀与第二单向阀的位置相对应,第三单向阀与人体口鼻的位置相对应。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单向阀包括第一通气件和第一伞状件,第一通气件嵌于内罩上,第一通气件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和连通内气室和外气室的第一通气孔;
13.第一伞状件包括第一柔性伞部和第一固定轴,第一柔性伞部与第一固定轴的一端连接,第一固定轴穿设于第一安装孔,第一柔性伞部能够覆盖第一通气孔,以限制气体通过第一通气孔从内气室流入外气室中。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单向阀包括第二通气件和第二伞状件,第二通气件嵌于外罩上,第二通气件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和连通外气室和外罩的外侧的第二通气孔;
15.第二伞状件包括第二柔性伞部和第二固定轴,第二柔性伞部与第二固定轴的一端
第三单向阀;510-第三通气件;511-第三安装孔;512-第三通气孔;520-第三伞状件;521-第三柔性伞部;522-第三固定轴。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实施例一
34.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气室面罩,属于防护面罩领域,双气室面罩包括内罩100和外罩200。内罩100能够与人体脸部相贴合且覆盖人体口鼻,并形成有内气室110,内罩100上设有第一单向阀300,第一单向阀300允许气体从内罩100外流入内气室110。外罩200设于内罩100的外部,且能够与人体脸部相贴合,外罩200与内罩100之间形成有外气室210,外罩200上设有第二单向阀400,第二单向阀400允许气体从外罩200外单向流入外气室210。外罩200和内罩100之间还设有第一安装盖220,第一安装盖220上开设有第一透气孔221,第一安装盖220内安装有第三单向阀500和过滤芯230,第三单向阀500允许气体从内气室110依次通过过滤芯230、第一透气孔221流出外罩200。
35.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双气室面罩,由于内罩100和外罩200的边沿都与用户脸部相贴合,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吸气时,内罩100内的内气室110会形成负压,从而带动空气从外罩200外由第二单向阀400进入内罩100和外罩200之间形成的外气室210中,空气再经过内罩100上的第一单向阀300进入内气室110中;用户呼气时,内气室110内混合有空气和人
体呼出的气体的混合气体会通过第三单向阀500、过滤芯230及第一安装盖220上的第一透气孔221流至外罩200外。在上述过程中,当内气室110中的混合气体由于用户佩戴不当从内罩100的边沿流出内气室110时,混合气体会被保留在外气室210中,且该混合气体会通过内罩100上的第一单向阀300重新吸入内气室110内,而不会通过外罩200上第二单向阀400流出外罩200。因此,存在病毒的混合气体能够从外气室210重新回到内气室110中,从而避免混合气体从内罩100的边沿直接泄露至空气中,降低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36.实施例二
3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提出了内罩100与外罩200的一种设置方式,内罩100与人体脸部相贴合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弯折部120,第一弯折部120朝向内气室110的方向弯折。
38.具体的,内罩100的边沿设置有第一弯折部120,该第一弯折部120与人体脸部相贴合。该第一弯折部120的设置,能使得内罩100与人体脸部皮肤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提高内罩100的密封性能,防止带有病毒的混合气体从内罩100的边沿泄露出去,同时也提高了用户的佩戴舒适度。同时,该第一弯折部120朝向内气室110的方向弯折,能够充分利用内气室110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39.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外罩200与人体脸部相贴合的边缘设置有第二弯折部240,第二弯折部240朝向内气室110的方向弯折。
40.具体的,外罩200的边沿设置有第二弯折部240,该第二弯折部240与人体脸部相贴合。该第二弯折部240的设置,能使得外罩200与人体脸部皮肤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提高外罩200的密封性能,防止带有病毒的混合气体从外罩200的边沿泄露出去,也提高了用户的佩戴舒适度。同时,该第二弯折部240朝向内气室110的方向弯折,能够充分利用外气室210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也提高了该双气室面罩的美观性。
41.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外罩200与内罩100的形状相同。
42.具体的,外罩200与内罩100的形状相同,能够使外罩200与内罩100之间的间隙更小,从而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并减小该双气室面罩的体积。
43.实施例三
4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一单向阀300、第二单向阀400及第三单向阀500的一种设置方式。第一单向阀300与第二单向阀400的位置相对应,第三单向阀500与人体口鼻的位置相对应。
45.具体的,第一单向阀300和第二单向阀400的位置相对,使得空气从外罩200外侧依次通过第二单向阀400、外气室210、第一单向阀300进入内气室110时,能够减少空气流动方向的变化次数,从而减小风阻,使空气能够顺畅地进入内气室110内供人体吸气,提高用户体验。
46.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第一单向阀300包括第一通气件310和第一伞状件320,第一通气件310嵌于内罩100上,第一通气件310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311和连通内气室110和外气室210的第一通气孔312。第一伞状件320包括第一柔性伞部321和第一固定轴322,第一柔性伞部321与第一固定轴322的一端连接,第一固定轴322穿设于第一安装孔311,第一柔性伞部321能够覆盖第一通气孔312,以限制气体通过第一通气孔312从内气室110流入外气室210中。
47.具体的,第一伞状件320的第一固定轴322能够穿设在第一通气件310上的第一安装孔311内,由于第一固定轴322的一端与第一柔性伞部321连接,且第一柔性伞部321为硅胶、橡胶等柔性材料制成。在用户吸气时,空气通过第一通气件310上的第一通气孔312,并沿第一柔性伞部321和第一通气件310之间的间隙进入内气室110内;在用户呼气时,一小部分空气在通过第一通气孔312时,在第一通气件310和第一柔性伞部321之间的间隙处形成负压,从而使第一柔性伞部321产生形变将第一通气孔312密封,进而限制空气通过第一单向阀300从内气室110进入外气室210。
48.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第二单向阀400包括第二通气件410和第二伞状件420,第二通气件410嵌于外罩200上,第二通气件410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411和连通外气室210和外罩200的外侧的第二通气孔412。第二伞状件420包括第二柔性伞部421和第二固定轴422,第二柔性伞部421与第二固定轴422的一端连接,第二固定轴422穿设于第二安装孔411,第二柔性伞部421能够覆盖第二通气孔412,以限制气体通过第二通气孔412从外气室210流至外罩200外。
49.具体的,第二伞状件420的第二固定轴422能够穿设在第二通气件410上的第二安装孔411内,由于第二固定轴422的一端与第二柔性伞部421连接,且第二柔性伞部421为硅胶、橡胶等柔性材料制成。在用户吸气时,空气通过第二通气件410上的第二通气孔412,并沿第二柔性伞部421和第二通气件410之间的间隙进入外气室210内;在用户呼气时,一小部分空气在通过第二通气孔412时,在第二通气件410和第二柔性伞部421之间的间隙处形成负压,从而使第二柔性伞部421产生形变将第二通气孔412密封,进而限制空气通过第二单向阀400从外气室210内流至外气室210外。
50.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双气室面罩还包括第二安装盖250和杀菌模块260,第二安装盖250安装于外罩200外侧且覆盖第二通气件410,第二安装盖250上开设有第二透气孔251,第二安装盖250内设有杀菌模块260,以对流经第二单向阀400的气体进行杀菌。
51.具体的,在外罩200的外侧安装有第二安装盖250,且第二安装盖250覆盖第二通气件410。在使用时,空气从外罩200外依次通过第二安装盖250上的第二透气孔251、杀菌模块260、第二通气件410上的第二通气孔412流入外气室210内时,空气中的细菌、病毒能够被杀菌模块260消杀,从而使进入该双气室面罩内的空气不会造成用户感染,进而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52.其中,杀菌模块260可为紫外线灯模块,通过在紫外线灯模块内设置锂电池及在紫外线灯模块的表面设置紫外线灯,通过紫外线灯发出的紫外线消杀空气中的病毒和细菌。
53.如图2和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第三单向阀500包括第三通气件510和第三伞状件520,第三通气件510安装于第一安装盖220内,第三通气件510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511和连通内气室110和外罩200的外侧的第三通气孔512。第三伞状件520包括第三柔性伞部521和第三固定轴522,第三柔性伞部521与第三固定轴522的一端连接,第三固定轴522穿设于第三安装孔511,第三柔性伞部521能够覆盖第三通气孔512,以限制气体从外罩200的外侧依次通过第一透气孔221、过滤芯230及第三通气孔512流入内气室110。
54.具体的,第三伞状件520的第三固定轴522能够穿设在第三通气件510上的第三安装孔511内,由于第三固定轴522的一端与第三柔性伞部521连接,且第三柔性伞部521为硅
胶、橡胶等柔性材料制成。在用户呼气时,气体通过第三通气件510上的第三通气孔512,并沿第三柔性伞部521和第三通气件510之间的间隙流至外气室210外;在用户吸气时,一小部分气体在通过第三通气孔512时,在第三通气件510和第三柔性伞部521之间的间隙处形成负压,从而使第三柔性伞部521产生形变将第三通气孔512密封,进而限制气体通过第三单向从外罩200外流入内气室110。
55.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外罩200和内罩100均为弹性材料制成。
56.具体的,外罩200和内罩100均为弹性材料制成,可使用户在佩戴该双气室面罩时,外罩200和内罩100的边沿能适应人体脸部的形状,从而使外罩200和内罩100的边沿与人体脸部贴合得更紧密,避免气体从该双气室面罩内泄露出去。同时,也提高了用户的佩戴舒适度。
5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58.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