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灭火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4009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体灭火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灭火系统,尤其是由贮存装置、称重装置、固定架、集流管总成、引流管总成和多种阀等组成的高压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
目前在国内外应用的气体灭火系统,尤其是由贮存装置、称重装置、固定架、集流管总成、引流管总成和多种阀门等组成的高压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都是把贮存装置固定悬挂在固定架的叉式杠杆上,使之与处于同一水平高度范围内的称重装置的配重组成杠杆式力矩平衡系统,再通过两端带有接头的引流管(高压钢丝编织胶管)总成把贮存装置的容器阀与集流管总成联接起来组成管网。由于受引流管总成刚性的影响和灭火系统结构的限制,贮存装置中的容器阀出口只能侧向布置,引流管总成在安装时必须经过立体转向才能实现与集流管总成的联接。因而现有这种灭火系统存在以下诸多缺点由于受引流管总成刚性在三个平面内所产生的外力的综合影响,称重装置的称重精度很低;由于贮存装置和称重装置的配重分别且对称地布置在固定架横梁的两侧,并处于同一水平高度范围内,贮存装置只能布置在横梁的一侧,使得灭火系统占地面积过大;由于集流管总成的位置过高,其上安装的选择阀手动操作不使;由于集流管总成的分管接头均朝上设置,灭火剂由此通过选择阀流入分管时要连续经过三次九十度转弯,致使管路此处的摩擦阻力损失过大;由于贮存装置上的起吊盘尺寸过大,并设有支撑螺钉等部件,用户在安装、维护和使用时都很不便。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气体灭火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称重装置、复合式管接头、固定架、集流管总成和起吊盘。本发明不仅使气体灭火系统的结构更加合理、称重装置的称重效果更加准确、管路摩擦阻力损失更小,还将明显地节省气体灭火系统的占地面积,方便用户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为解决上述任务,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1、采用前出口方式布置贮存装置,使贮存装置的容器阀的出口、称重装置、固定架的支架三者的中心线处于同一个平面内。这种结构可以使引流管总成的立体转向变成平面转向,从而使引流管总成刚性对称重装置的外力影响由三个平面转移到称重装置的摇臂杠杆所在的一个平面内,并且可以分解到这个平面的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而由于摇臂杠杆摆动的角度很小,实际上引流管总成刚性对称重装置的外力影响只集中在这个平面的水平或垂直一个方向上,而在另一个方向上的影响则是基本稳定的,可以忽略不计当摇臂杠杆垂直设置时,引流管总成刚性对称重装置的外力影响集中在水平方向上,而在垂直方向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当摇臂杠杆水平设置时,引流管总成刚性对称重装置的外力影响集中在垂直方向上,而在水平方向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2、由于采用了解决方案1,引流管总成刚性对称重装置的外力影响集中到了一个方向上。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该方向上设置一个在密封状态下、接头和螺母之间既可作一定的轴向移动又可作相对转动的复合式管接头,就可以消除引流管总成刚性对称重装置的外力影响。
这样,通过采用解决方案1和解决方案2,就可以完全消除引流管总成刚性对称重装置的外力影响。
3、采用吊钩式称重装置。吊钩的下端用于悬挂贮存装置,吊钩和贮存装置之间可以作相对摆动和轴向移动;上端通过可以转动的销轴与摇臂杠杆的中部相联接,吊钩和摇臂杠杆之间可以作相对摆动。摇臂杠杆的下端通过转轴支撑在固定架的支架上,上端通过螺杆与配重相联接。这种结构可以使称重装置的配重与贮存装置分别处于固定架的支架的上方和下方的不同高度范围内,通过调整配重的力臂即可以使称重装置处于平衡状态。
4、在固定架的横梁上对应每一个支架处垂直设置一个孔洞,使引流管总成与集流管总成能够在此处联接,从而降低灭火系统的高度。
5、由于采用了解决方案3,配重在固定架中的位置能够上移至贮存装置所处的高度范围以外。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固定架的支架在横梁的两侧呈交叉状态布置,就可以避免配重与贮存装置或配重与配重之间的相互干涉,从而达到在横梁两侧同时布置贮存装置以减少灭火系统占地面积的目的。
6、采用侧出口的方式设置集流管总成的分管接头,可以减少灭火剂从此通过选择阀流入分管时的转弯次数,从而减小灭火剂流动过程中的管路摩擦阻力损失。
7、采用外侧设有两个对称吊耳的环型起吊盘,不仅使起吊盘的尺寸明显减小,还简化了结构,更加方便用户的安装、使用与维护。
由于本发明采用了一系列新型的结构设计和零部件设计方案,从而综合地解决了此类灭火系统中存在多年的诸多技术难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本发明消除了引流管总成刚性对称重装置的外力影响,使称重装置的称重精度明显提高,使用更加可靠。
2、本发明采用立体交叉方式布置零部件,使灭火系统的占地面积减少了42%~62%,解决了消防设备占地面积过大的难题,并减少了原材料的消耗。
3、本发明采用了平面转向和侧向出口等新型设计,既减小了灭火系统管路的摩擦阻力损失,又提高了管路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4、本发明采用了吊钩式称重装置、带孔横梁和带吊耳起吊盘等新型设计,使用户安装、使用和维护灭火系统更加方便快捷。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称重装置侧视图,图2为复合式管接头侧视图,图3为固定架的俯视图,图4为集流管总成侧视图,图5为贮存装置侧视图,图6为系统侧视图。

图1所示,吊钩(1)通过销轴(3)与摇臂杠杆(4)相联接,摇臂杠杆(4)通过螺杆(5)与配重(6)相联接,吊钩(1)可以绕销轴(3)摆动,摇臂杠杆(4)通过转轴(2)支撑在固定架的支架上。当将贮存装置悬挂在吊钩(1)上时,通过调整配重(6)的力臂,即可使称重装置处于平衡状态。
如图2所示,在接头(9)与螺母(7)之间设有一个密封原件(8)。在保证密封的前提下,接头(9)与螺母(7)之间可以作两个方向的轴向移动和相对转动。
如图3所示,支架(12)交叉地布置在横梁(11)的两侧。横梁(11)对应每一个支架(12)处设有一个供集流管总成(21)的引流管接头(13)与引流管总成(23)或复合式管接头(24)相联接的垂直孔洞。
如图4所示,集流管的分管接头(14)设置在水平方向。
如图5所示,设置在贮存装置(19)瓶肩处的起吊盘(17)的外圆上设有两个对称的吊耳与称重装置(20)的吊钩(1)相联接,且起吊盘(17)可以在吊钩(1)上作相对摆动和轴向移动。
如图6所示,贮存装置(19)的容器阀(18)的出口、称重装置(20)和固定架(22)的支架(12)三者的中心线均处于同一个平面内,且贮存装置(19)与称重装置(20)的配重(6)分别处于固定架(22)的支架(12)的上方和下方的不同高度范围内。集流管总成(21)的引流管接头(13)在横梁(11)的孔洞处与引流管总成(23)相联接。由于图6中称重装置(20)中的摇臂杠杆(4)工作时仅在垂直方向左右摆动,且摆动角度很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复合式管接头(24)水平设置在贮存装置(19)中的容器阀(18)出口处,即可消除引流管总成(23)刚性对称重装置(20)的外力影响。相反,若称重装置(20)中的摇臂杠杆(4)呈水平方向设置,即工作时仅在水平方向上下摆动,则只要将复合式管接头(24)垂直设置在集流管总成(21)的引流管接头(11)处,即可取得同样的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由贮存装置(19)、称重装置(20)、集流管总成(21)、固定架(22)、引流管总成(23)、复合式管接头(24)和阀门等组成的气体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贮存装置(19)的容器阀(18)出口、称重装置(20)和固定架(23)的支架(12)三者的中心线处于同一个平面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灭火系统,其特征还在于称重装置(20)的配重(6)与贮存装置(19)分别处于固定架(22)的支架(12)的上方和下方的不同高度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灭火系统,其特征还在于贮存装置(19)通过起吊盘(17)置于称重装置(20)的吊钩(1)的下端,且二者之间可以作相对摆动和轴向运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灭火系统,其特征还在于由螺母(7)、密封元件(8)和接头(9)组成的复合式管接头(24)的接头(9)置于螺母(7)之内,而密封元件(8)则置于二者之间,且在密封状态下,螺母(7)与接头(9)之间可以作相对转动和轴向移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灭火系统,其特征还在于由吊钩(1)、转轴(2)、销轴(3)、摇臂杠杆(4)、螺杆(5)和配重(6)组成的称重装置(20)的吊钩(1)与摇臂杠杆(4)通过销轴(3)相连接,且二者之间可以作相对摆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灭火系统,其特征还在于由立柱(10)、横梁(11)和支架(12)组成的固定架(22)的横梁(11)上设有供集流管总成(21)的引流管接头(13)与引流管总成(23)或复合式管接头(24)相连接的孔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体灭火系统,其特征还在于支架(12)在横梁(11)的两侧呈交叉状态布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灭火系统,其特征还在于由引流管接头(13)、分管接头(14)和总管(15)组成的集流管总成(21)的分管接头(14)呈水平方向布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灭火系统,其特征还在于由贮存容器(16)、起吊盘(17)和容器阀(18)组成的贮存装置(19)的起吊盘(17)位于贮存容器(16)之上,且在其外圆上设有两个对称的吊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的高压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现有此类灭火系统结构的改进,使贮存装置的容器阀出口、称重装置和固定架的支架三者的中心线处于同一个平面内,同时通过对称重装置、固定架、集流管、起吊盘等一系列零部件的改进以及对复合式管接头的发明,使该新型灭火系统比现有此类灭火系统不仅节省了42%~62%的占地面积,而且提高了称重装置的称重精度和引流管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管路的摩擦阻力损失,降低了原材料消耗。
文档编号A62C13/64GK2389679SQ9824486
公开日2000年8月2日 申请日期1998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1998年10月18日
发明者李宏刚 申请人:李禄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