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弹性纤维在花捻上拉伸稳定装置。
背景技术:
高弹性纤维在花捻上之前的插纱架和芯线罗拉之间的距离为1.1米,只能靠芯线罗拉的转动,同时拉动弹性纤维原料的喂入,由于各锭位原料纱管新旧导致本身的摩擦力不一致,及各锭位之间张力夹的轻微重量差异等问题,导致随机输入的问题较多。各锭位之间的差异较大,导致最终纱线的缩率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解决了该原料在自由状态下,随机输入导致的各锭位弹性不一致,解决锭间差异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弹性纤维在花捻上拉伸稳定装置,包括芯线罗拉,以及其上的芯线压辊,用于拉动弹性纤维喂入,其特征是,还包括弹性纤维插纱架和转轴罗拉,所述芯线罗拉的后方,增加了弹性纤维用的转轴罗拉,在芯线罗拉和转轴罗拉之间加入弹性纤维插纱架。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纤维插纱架和转轴罗拉之间的距离为10cm。
作为优选,所述转轴罗拉和芯线罗拉之间的距离为15cm。
作为优选,所述的弹性纤维插纱架上设有若干个纤维纱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产品将弹性纤维在转轴罗拉上绕一圈后再喂入到芯线罗拉,由于弹性纤维插纱架和转轴罗拉之间的距离缩短,转轴罗拉在拉动纤维纱盘转动时,不会发生弹性纤维自由拉伸的情况。同时可以调整转轴罗拉和芯线罗拉之间的速度一致,将所有锭位的原料喂入量都控制在一个同等匀速的范围内,转轴罗拉拉动弹性纤维的匀速喂入,弹性纤维靠转轴罗拉解决了该原料在自由状态下,随机输入导致的各锭位弹性不一致,解决锭间差异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芯线罗拉1、芯线压辊2、转轴罗拉3、弹性纤维插纱架4、纤维纱盘5、弹性纤维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芯线罗拉1,以及其上的芯线压辊2,用于拉动弹性纤维6喂入,芯线罗拉1的后方,增加了弹性纤6维专用的转轴罗拉3,在芯线罗拉1和转轴罗拉3之间加入弹性纤维插纱架4(具体为弹性纤维小型插纱架)。将之前的被动输入改为主动输入,之前的插纱架和芯线罗拉1之间的距离为1.1米,只能靠芯线罗拉1的转动,同时拉动弹性纤维6原料的喂入,由于各锭位原料纱管新旧导致本身的摩擦力不一致,及各锭位之间张力夹的轻微重量差异等问题,导致随机输入的问题较多。各锭位之间的差异较大,导致最终纱线的缩率偏差。
改进后的装置将弹性纤维插纱架4和转轴罗拉3之间的距离缩短到10cm,转轴罗拉3和芯线罗拉1之间的距离减少至15cm,同时,将弹性纤维6在转轴罗拉3上绕一圈后再喂入到芯线罗拉1,由于弹性纤维插纱架4和转轴罗拉3之间的距离缩短,转轴罗拉3在拉动弹性纤维6的纤维纱盘5转动时,不会发生弹性纤维6自由拉伸的情况。同时可以调整转轴罗拉3和芯线罗拉1之间的速度一致,将所有锭位的原料喂入量都控制在一个同等匀速的范围内,转轴罗拉3拉动弹性纤维6的匀速喂入,弹性纤维6靠转轴罗拉3解决了该原料在自由状态下,随机输入导致的各锭位弹性不一致,解决锭间差异问题。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申请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