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校准工具,具体的涉及一种摇架弧爪调整专用工具。
背景技术:
赛络纺工艺中高强度的作业易造成摇架压力稳定性、上罗拉三轴线与下罗拉三轴线平行度以及钳口隔距变化,它是造成纱品质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因此,操作人员需定期对前档弧爪、中档弧爪调整以满足工艺要求。现有调整模式是:确定前档弧爪、中档弧爪所需调整距离后上抬摇架,之后以弧爪支架上的刻度为参照,由前档弧爪、中档弧爪的内角固定螺栓调整实现两者间距调整。实际操作中,因弧爪支架设置于摇架下方,其可操作空间狭小且光线差,操作人员在不方便观察刻度的情形下前档弧爪与中档弧爪调整难度大;再者,实际操作中不同角度观察易造成视觉偏差,导致前档弧爪、中档弧爪定位不准。上述弊端直接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影响了成纱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实现盲操作的摇架弧爪调整专用工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摇架弧爪调整专用工具,包括上条形块和下条形块,所述上条形块、下条形块等宽不等长且两者叠加后形成第一直角检测区和第二直角检测区。作业前,先确定前档弧爪与中档弧爪各自需要调整距离并选用与之长度匹配的第一直角检测区、第二直角检测区;之后,上抬摇架并将弧爪支架与上销分离,松动前档弧爪底部的内角固定螺栓后将第二直角检测区抵靠弧爪支架前区,调整前档弧爪直至其触碰下条形块前端后即判断前档弧爪到位,再固定前档弧爪的内角固定螺栓即可。同理,中档弧爪调整时,先松其底部内角固定螺栓,将第一直角检测区抵靠弧爪支架后区,调整中档弧爪直至其触碰上条形块前端即判断中档弧爪调整到位,到位后固定中档弧爪底部内角固定螺栓完成操作。本实用新型操作时,操作人员凭手感判断前档弧爪与中档弧爪位置调整是否到位,其对工区采光环境要求不高,在纺织机械狭小空间内操作极为方便。
优选的,所述上条形块和下条形块表面分别设置有长度标识;所述长度标识的数值分别与其同侧的第一直角检测区、第二直角检测区的长度对应。采用此技术方案后,操作人员可快速选定所需长度的检测区,提高作业效率。
优选的,所述第一直角检测区长度区间设置为15-20mm;所述第二直角检测区长度区间设置为10-15mm;所述第一直角检测区与第二直角检测区的长度差固定设置为5mm。经生产实践,在此范围备用的第一直角检测区、第二直角检测区满足现有赛络纺工艺中前档弧爪、中档弧爪间距调整要求。
综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前档弧爪、中档弧爪间距调整方便、快捷;实现了纺织机械狭小空间内的盲操作,显著提高了工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摇架弧爪调整专用工具,包括上条形块1和下条形块2,所述上条形块1、下条形块2等宽不等长且两者叠加后形成第一直角检测区1a和第二直角检测区2a。
所述上条形块1和下条形块2表面分别设置有长度标识3;所述长度标识3的数值分别与其同侧的第一直角检测区1a、第二直角检测区2a的长度对应。
所述第一直角检测区1a长度区间设置为15-20mm;所述第二直角检测区2a长度区间设置为10-15mm;所述第一直角检测区1a与第二直角检测区2a的长度差固定设置为5mm。
为方便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直角检测区1a、第二直角检测区2a可分别设置为不同的长度,当确定需要调整的长度时选用匹配的第一直角检测区1a、第二直角检测区2a即可。
操作前,先确定前档弧爪4a与中档弧爪4b所需调整距离并依长度标识3选用与之匹配的第一直角检测区1a和第二直角检测区2a。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后,上抬摇架并将弧爪支架4与上销分离;松前档弧爪4a底部内角固定螺栓后将第二直角检测区2a抵靠弧爪支架前区A,手动调整前档弧爪4a直至其与下条形块2前端触碰,操作人员凭手感判断两者触碰后即判断前档弧爪4a调整到位,之后拧紧前档弧爪4a底部的内角固定螺栓完成定位。中档弧爪4b的调整原理与前档弧爪4a的调整相同,只是变为以第一直角检测区1a抵靠弧爪支架后区B来确定中档弧爪4b的最终位置,当上条形块1前端触碰中档弧爪4b即判断调整到位,操作人员拧紧中档弧爪4b底部内角固定螺栓恢复工作状态后即可进入赛络纺工艺。
由上看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其对工区操作环境要求不高,在狭小纺织机械内可实现盲操作,显著提高了工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