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纤维提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4246阅读:17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竹子中竹纤维提取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竹纤维提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竹子是我国特有的林业资源,它品种众多且蕴藏量十分丰富,竹子在生长过程中长期无虫、无腐烂,在大自然中有很好的自我保护性,因此极少受到农药和有害物质的影响,且具有无毒、无害、无污染具有天然抑菌等特性,竹子可用于制作原色纸、卫生巾等。而竹子中的竹纤维还可用于制作衬衫、毛巾、毛布等,其中制作出的衬衫吸汗效果好,而且油污不会吸附在衬衫上,清洗时只需在水中浸泡2~4min即可将其上的油污洗掉,无需洗衣粉清洗,因此深受年轻了喜好。

竹纤维的生产是将竹子破碎成块状形成原料,利用浸渍液将原料进行浸泡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后,原料中的竹纤维渗透到浸渍液中形成溶液。然而这种生产方式不连续,即破碎后需人工转运到浸渍工位。此外原料沉积在浸渍液的底部,并没有与浸渍液充分接触,导致提取的时间非常长,严重降低了提取效率,因此不推广采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提取竹纤维效率高、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操作简单的竹纤维提取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竹纤维提取系统,它包括分离筒、竹纤维储罐和泵,所述的分离筒的上下端部分别设置有上开口和下开口,上开口处连接有漏斗,下开口处经螺钉连接有底盖,分离筒内且位于分离筒的后侧壁上设置有多根曝气管,每根曝气管上均设置有出气口,分离筒的侧壁上设置有电机和出料口,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位于分离筒内的叶片,分离筒内还经转轴旋转安装有位于叶片上方的破碎筒,破碎筒的柱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切刀,所述的泵的入口端与出料口连接,泵的出口端与竹纤维储罐连通。

所述的电机和出料口位于分离筒的左右侧。

所述的分离筒上设置有两根曝气管。

所述的曝气管垂向设置。

所述的出气口沿曝气管的长度方向设置。

所述的泵位于分离筒和竹纤维储罐之间。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提取竹纤维效率高、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分离筒,2-竹纤维储罐,3-泵,4-漏斗,5-螺钉,6-底盖,7-曝气管,8-电机,9-出料口,10-叶片,11-破碎筒,12-切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所示,一种竹纤维提取系统,它包括分离筒1、竹纤维储罐2和泵3,所述的泵3位于分离筒1和竹纤维储罐2之间,所述的分离筒1的上下端部分别设置有上开口和下开口,上开口处连接有漏斗4,下开口处经螺钉5连接有底盖6,分离筒1内且位于分离筒1的后侧壁上设置有多根曝气管7,本实施例采用两根曝气管7,曝气管7垂向设置,每根曝气管7上均设置有出气口,出气口沿曝气管7的长度方向设置,分离筒1的侧壁上设置有电机8和出料口9,电机8和出料口9位于分离筒1的左右侧,电机8的输出端安装有位于分离筒1内的叶片10,分离筒1内还经转轴旋转安装有位于叶片10上方的破碎筒11,破碎筒11的柱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切刀12,切刀12在高速旋转运动时将片状竹子切割成小块状。所述的泵3的入口端与出料口9连接,泵3的出口端与竹纤维储罐2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先将破碎筒11的转轴连接在原动机上,原动机带动破碎筒11高速转动,片状竹子投入到漏斗4中,在重力的作用下竹子落到破碎筒11上,切刀12将片状竹子切割成块状,切割后原料落到底板上,随后将浸渍液倒入分离筒1内以淹没原料,然后启动电机8,电机8带动叶片10转动,叶片10带动原料和浸渍液沿前后翻滚,同时向曝气管7内通入高压空气,高压空气经出气口喷出以扩大浸渍液的运动范围,从而增大了浸渍液与原料的接触面积,加快了竹纤维的渗透率,保证了竹纤维快速的溶入到浸渍液中,静置一段时间后,启动泵3,泵3将溶液经出料口9抽入到竹纤维储罐2中暂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