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接线并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0727阅读:3774来源:国知局
自动接线并线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自动接线并线机属于纺织设备领域,特别涉及多根单股纱线并为一股过程中断线自动接线。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化设施的广泛应用,现有部分纺织厂家的设备依然没有实现自动化生产,比如并线机断线自动接线,大多数还是人工进行接线,费工费时、效益低、增加成本,因此需要实现自动化接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自动接线并线机解决了上述困难,利用智能控制箱控制断线感应器、实现断线自动停机、控制伺服电机及牵引电磁铁将断线线头牵引至并股纱锭上面、控制推力电磁铁将并股纱锭与滚筒电机分开以便于将断线线头夹住继续绕线,实现断线自动接线。

自动接线并线机:包括机架、智能控制箱、并线器、断线感应器、伺服电机、接线拐臂、牵引电磁铁、纱锭、并股纱线、电机支架、滚筒电机、并股纱锭、钳口、推力电磁铁、滑块、弹簧、电源线,机架与智能控制箱、并线器、断线感应器、伺服电机、纱锭、电机支架连接,伺服电机与接线拐臂连接,接线拐臂与牵引电磁铁连接,牵引电磁铁与钳口连接,并股纱线与纱锭、并线器、钳口、断线感应器、并股纱锭连接,电机支架与滚筒电机、推力电磁铁、滑块、弹簧连接,滑块与并股纱锭连接,并股纱锭与滚筒电机连接,智能控制箱通过电源线与断线感应器、伺服电机、牵引电磁铁、滚筒电机、推力电磁铁连接。

所述伺服电机的中轴上面设置了L型接线拐臂,拐臂的顶端设置了牵引电磁铁,电磁铁的右边设置了钳口。

所述电机支架为中空,内部下面设置了推力电磁铁、中部设置了滑块、上面设置了弹簧,外部下面设置了滚筒电机、上面设置了并股纱锭。

有益效果:现有部分纺织厂家的设备依然没有实现自动化生产,比如并线机断线自动接线,大多数还是人工进行接线。自动接线并线机,利用智能控制箱控制断线感应器、实现断线自动停机、控制伺服电机及牵引电磁铁将断线线头牵引至并股纱锭上面、控制推力电磁铁将并股纱锭与滚筒电机分开以便于将断线线头夹住继续绕线,实现断线自动接线。

附图说明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描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示意图,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不需要创造性可以结合这些附图获得更多的附图。

图1为自动接线并线机的主视图;

图2为牵引电磁铁及钳口的示意图;

图3为电机支架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电路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1—4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

自动接线并线机:包括机架1、智能控制箱2、并线器3、断线感应器4、伺服电机5、接线拐臂6、牵引电磁铁7、纱锭8、并股纱线9、电机支架10、滚筒电机11、并股纱锭12、钳口13、推力电磁铁14、滑块15、弹簧16、电源线17,机架与智能控制箱、并线器、断线感应器、伺服电机、纱锭、电机支架连接,伺服电机与接线拐臂连接,接线拐臂与牵引电磁铁连接,牵引电磁铁与钳口连接,并股纱线与纱锭、并线器、钳口、断线感应器、并股纱锭连接,电机支架与滚筒电机、推力电磁铁、滑块、弹簧连接,滑块与并股纱锭连接,并股纱锭与滚筒电机连接,智能控制箱通过电源线与断线感应器、伺服电机、牵引电磁铁、滚筒电机、推力电磁铁连接。

所述伺服电机的中轴上面设置了L型接线拐臂,拐臂的顶端设置了牵引电磁铁,电磁铁的右边设置了钳口。

所述电机支架为中空,内部下面设置了推力电磁铁、中部设置了滑块、上面设置了弹簧,外部下面设置了滚筒电机、上面设置了并股纱锭。

根据上述自动接线并线机使用时,先接通电源,通过智能控制箱控制推力电磁铁将滑块推起、使并股纱锭与滚筒电机分开,将多个纱锭放置于机架平台上面的定位轴上面,将每个纱锭的线头抽出并在一起、从并线器、钳口、断线感应器中间穿过、拉至上方的并股纱锭并且绕在上面,操作智能控制箱将滑块回位、并股纱锭与滚筒电机接触,根据机架平台上面纱线的种类通过智能控制箱设置滚筒电机的转速、然后开启设备开始运行,滚筒电机拨动并股纱锭快速旋转、将从纱锭上面牵引过来的多根纱线一并绕在上面,中途断线感应器感应到有断线时、通知智能控制箱控制推力电磁铁将滑块向上推、使并股纱锭与滚筒电机分离、并股纱锭停止转动;同时控制箱控制牵引电磁铁将钳口闭合、伺服电机带动接线拐臂向上转动、钳口将断线线头牵引至并股纱锭与滚筒电机之间后松开;控制箱控制推力电磁铁将并股纱锭复位、并股纱锭开始旋转并且将线头缠绕在上面;控制箱控制伺服电机带动接线拐臂缓慢复位、在此过程并股纱线仍然从钳口中间运行、钳口复位后带动并股纱线再次从断线感应器中间经过,直至并股纱锭上面纱线绕到设定长度后、控制箱控制滚筒电机停机、并且发出呼叫更换并股纱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常规揭示,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熟悉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在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围内、实施对以上所述技术作出的任何等同变化的调整、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