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杯纺假捻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4632发布日期:2018-09-07 21:40阅读:6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纱装备领域,涉及一种转杯纺假捻盘,特别是涉及一种表面分布有凸点的假捻盘。



背景技术:

转杯纺纱在我国又称为气流纺纱转,是新型纺纱技术的一种,属于自由端纺纱工艺范畴。由于转杯纺纱具有生产效率高、成纱条干好、工艺流程短、劳动环境好、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是目前最普及的一种新型纺纱形式。在我国转杯纺纱已较为普及,其棉纱的生产总量仅次于环锭纺纱。因而,转杯纺纱在纺纱行业中也有着较大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棉纺时,由梳理机生产出的条子在质量上会有较多缺陷,如条子中含有较多的短纤维、杂质和疵点,纤维的伸直平行度也较差。这些缺陷会影响后道加工、成纱质量及成纱的细度。精梳就是指当纤维须从一端被握持时,另一端受到梳理,因此精梳中对细小杂质和短纤维的排除、伸直纤维是非常有效的。精梳落棉是指棉纺时条子经过精梳工序而梳理下来的含短纤及杂质较多的原料。

利用转杯纺精梳落棉14.7tex以下高支纱时,由于精梳落棉中纤维长度较短,纺纱强力较低,纺纱时极易产生断头现象,这是制约转杯纺纺高支纱的最主要限制因素。经分析,转杯纺纱时,纱线断头现象通常出现在纱线与转杯凝聚槽剥离至假捻盘的路径上,转杯纺假捻盘是设置在转杯内且位于回转中心线位置的固定元件。固定的假捻盘对转杯内高速回转的纱臂产生摩擦造成假捻,最终输出纱的捻度不变,但纱臂与凝聚槽剥离处捻度增加,可降低转杯纺纱的设计捻度或增加剥离点处纱条的动态强力,达到断头减少的效果。假捻盘的假捻程度取决于假捻盘表面的材质(钢、陶瓷等)、形状(盘曲率半径、外径、孔径等)和特征(沟槽的数量、位置、形态、表面处理方式等)。现有技术为提高假捻盘的假捻效率,通常在假捻盘对假捻盘的弧面进行处理,一般会在假捻盘的弧面上刻有凹槽或者凸起,凹槽和凸起的在假捻盘弧面上的分布状态有连续的螺旋线形,该凸起是连续的长条状凸起,(如专利US5423177A),也有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不连续的长条状的凸起或凹槽(如专利GB2182069A),他们的目的都是使假捻盘的弧面的粗糙度增加,从而增大纱线在假捻盘表面上的摩擦力,从而提高假捻盘的假捻效率,但是当纺一些特殊纱线时(如纺14.7tex精梳落棉纱),现有形式的假捻盘起到的假捻效率有限,纺纱过程中纱线的断头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假捻盘的假捻效率有限,纺纱过程中纱线的断头现象严重的问题,提供一种转杯纺假捻盘,特别是一种表面分布有凸点的转杯纺假捻盘,本实用新型对假捻盘的本体弧面表面进行改进,使其表面分布有表面为光滑曲面的小凸点,这样进一步增大了纺纱过程中纱线与假捻盘本体弧面之间的摩擦力,且螺旋形的分布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持纺纱过程总摩擦力的连续性以及均匀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转杯纺假捻盘,在假捻盘本体弧面分布有凸点,凸点在假捻盘本体弧面上呈螺旋线形排列,螺旋线形的排列方式可以保证纺纱过程中纱线所受的摩擦力持续稳定,有利于提高纺纱过程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假捻盘,所述凸点的表面为平滑的曲面,曲面设计不仅提高了凸点的耐磨性,还有利于增大纱线与凸点接触时的接触角,假面盘的假捻效率更高,所纺转杯纱的捻度更稳定,可以有效减少转杯纺纱时的断头现象,纺纱时凸点的表面与纱线的摩擦系数为0.4~0.6,普通假捻盘与纱线的摩擦系数通常在0.3~0.5之间,适当加大凸点表面的粗糙程度,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假捻效率,从而减少纺纱时的断头现象。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假捻盘,所述凸点的高度为0.2~0.5mm,当凸点的高度过小时,纱线所受的摩擦力不够,当凸点的高度过大时,凸点对纱线的阻碍作用太大,不利于纱线在所述假捻盘上的转移,纱线的断头现象会增加。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假捻盘,所述凸点为由类圆锥曲线绕对称轴旋转得到的旋转体。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假捻盘,所述类圆锥曲线为双曲线的一支、圆弧、抛物线或椭圆弧。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假捻盘,所述凸点为半球体、半椭圆体或旋转抛物体。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假捻盘,所述凸点底面的直径为0.2~0.5mm。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假捻盘,所述螺旋线的中心为假捻盘本体弧面与导纱管的连接处,螺旋线的端点位于本体弧面的外边缘上,从而保证凸点在整个假捻盘弧面上分布,这样的设计可以保证纱线受到持续不断的摩擦力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假捻盘阻捻的效果,减少了纺纱过程中的断头现象。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假捻盘,螺旋线上相邻凸点中心的距离为3~5mm,凸点之间的距离太小,纱线与凸点接触时会不断产生跳跃现象,影响阻捻效果;凸点之间的距离太大时,纱线受到的摩擦作用较小,阻捻效果也不理想。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假捻盘,所述假捻盘本体弧面为陶瓷、不锈钢或其他材质。

实用新型机理:

转杯纺纱时,纱线的转移路径是从纤维在转杯凝聚槽中凝聚开始,途经假捻盘,最后从引纱管中引出,其中转杯转一圈给纱线加一个捻度。假捻盘处在纱线所经过的路径上,与纱线接触时起到假捻作用。转杯的速度通常在50000~150000r/min,由于转杯速度较高,纱线某一片段与假捻盘弧面接触面积较小且接触时间较短,因此,为增大假捻盘的假捻效率,需增大假捻盘本体弧面与纱线的接触面积或提高其接触时的动摩擦力。在假捻盘本体弧面上设置凸点,当纱线与凸点接触时,纱线与凸点之间具有包角,从而增大了假捻盘本体弧面与纱线的接触面积;且由于凸点具有一定的高度,当转杯处于高速运转时,纱线与凸点之间的作用力会较大;此外,由于凸点表面与纱线间的动摩擦因数大于假捻盘本体弧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也提高了假捻盘对纱线的摩擦作用,因此,采用凸点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假捻盘的假捻效率。凸点的螺旋形排列可以保证纱线在加捻过程中受到比较持续稳定的作用力的作用,从而保证纺纱过程的稳定。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转杯纺假捻盘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转杯纺假捻盘由于具有螺旋线形排列的凸点,可以增大纱线与假捻盘的之间的接触角,假捻盘的假捻效率更高,所纺转杯纱的捻度更稳定,可以有效减少转杯纺纱时的断头现象。

2)本实用新型的转杯纺假捻盘所纺纱线与现有技术相比更加稳定,弱捻部位较少,纱线强力较高,且强力均匀度较好。

3)本实用新型的转杯纺假捻盘对于转杯纺14.7tex以下精梳落棉纱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产业升级以及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转杯纺假捻盘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转杯纺假捻盘凸点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专利US5423177A假捻盘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专利GB2182069A假捻盘示意图;

其中,1-假捻盘本体弧面,2-凸点,3-引纱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转杯纺假捻盘,转杯纺假捻盘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假捻盘本体弧面1分布有凸点2,凸点2在假捻盘本体弧面上呈螺旋线形排列,转杯纺假捻盘凸点2示意图如图2所示,凸点2的表面为平滑的曲面,凸点2的表面与纱线的摩擦系数为0.5,凸点2的高度为0.3mm,凸点2为半球体,凸点底面的直径为0.35mm,螺旋线的中心为假捻盘本体弧面1与导纱管3的连接处,螺旋线的端点位于假捻盘本体弧面1的外边缘上,螺旋线上相邻凸点2中心的距离为4mm,假捻盘本体弧面1为陶瓷材质。纺纱时,所用原料为纤维长度小于20mm的精梳落棉,棉条定量为18g/5m,捻系数为550,转杯速度为100000r/min,分梳辊速度为6000r/min,分梳辊型号为OK40。经上述条件所纺14.5tex精梳落棉纱条干均匀度为15.8%,-50%细节个数为58个/km,+50%粗节个数为135个/km,纱线断裂强力为175cN。

对比例1

一种转杯纺假捻盘,转杯纺假捻盘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精梳落棉,在相同纺纱的条件下,采用US5423177A的假捻盘得到的精梳落棉纱条干均匀度为16.5%,-50%细节个数为65个/km,+50%粗节个数为138个/km,纱线断裂强力为169cN。将对比例1与实施例1对比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转杯纺假捻盘可有效减少转杯纺纱时的断头现象,且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转杯纺假捻盘所纺的精梳落棉纱的纱线强力更高,强力均匀度更好。

对比例2

一种转杯纺假捻盘,转杯纺假捻盘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精梳落棉,在相同纺纱的条件下,采用专利GB2182069A的假捻盘得到的精梳落棉纱条干均匀度为16.7%,-50%细节个数为67个/km,+50%粗节个数为141个/km,纱线断裂强力为163cN。将对比例2与实施例1对比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转杯纺假捻盘可有效减少转杯纺纱时的断头现象,且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转杯纺假捻盘所纺的精梳落棉纱的纱线强力更高,强力均匀度更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