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形复合膜热升华转印数码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3693发布日期:2018-09-05 01:14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升华转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了柱形复合膜热升华转印数码纸。



背景技术:

热转印技术指的是将文字、图形等内容使用热打印墨水打印在普通纸或者高精度打印纸上,再经过相应的热转印设备在几分钟内加热到180~230℃,把纸上的图像色彩逼真地转印到不同材质上的一种特殊工艺。转印数码纸是图案与墨水的载体,在加热至180~230℃时将图案转移印制在不同的材料介质上,基本保证染料分子全部转移到介质材料上。

专利申请号为201410849229.2的自粘性快干热升华转印数码纸,公开了一种由上到下依次包括基材纸、疏水层、吸水层、吸墨层和网状表面层的转印数码纸。该转印数码纸在吸水层与基材纸之间设有疏水层,用于隔离墨水中的水分子进入基材纸纤维中,使水分子仅能通过网状表面层单向挥发,因此存在干燥速度慢的缺点。

另外,上述转印数码纸都需要同时设置吸水层和吸墨层以实现吸墨透水功能。转印数码纸中的吸墨层吸收染料之后,吸墨层中的互穿网络树脂会快速膨胀“兜住”染料,从而达到增大吸墨量的效果,但墨水中的水分子也会被“兜住”,使水分子的透过率很低。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吸墨层无法单独实现在增大吸墨量的同时提高透水性能要求。

专利申请号为201610737097.3的专利文本公开了即干型高吸墨量热升华转印数码纸,该数码纸包括基材纸、吸水透水层、多孔网兜层及表面通道层,表面通道层、多孔网兜层和吸水透水层之间的孔隙构筑了“水通道”,使墨水中的水分子能进入基材纸,通过干燥器烘干,同时又可以从表面通道层挥发,实现双向挥发,实现打印即干效果。

但是上述热升华转印数码纸是通过三层涂布来实现即干效果,由于每一种涂液性质不同,一般需要通过三个涂布头实现逐层涂布生产,工艺比较复杂,也会影响产品质量,而且能耗比较大;或者通过两个涂布头实现生产,其中一个涂布头需要两层共挤出涂布,两种涂液的匹配性也有要求;对设备与涂布过程控制的要求更高,常常会影响涂布的成品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三涂层结构及涂布工艺比较复杂、涂布成品率比较低的缺点,提供了一种两层结构的柱形复合膜热升华转印数码纸,该转印数码纸具有打印即干、快速吸墨、转印效果好的特点,且涂布工艺简便,仅需两个涂布头即可实现生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柱形复合膜热升华转印数码纸,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基材纸、柱形复合膜和表面通道层,柱形复合膜为环糊精构筑的网络树脂与多孔无机物交联形成的互穿网络复合膜,柱形复合膜包括柱形结构和树脂结构,树脂结构为互穿网络结构,柱形结构由环糊精与羧甲基纤维素钠、阳离子聚丙烯酰胺通过多异氰酸酯交联形成,柱形结构与树脂结构互穿复合形成柱形复合膜,柱形结构上有微型通道。

微型通道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微型通道的形状为锥孔状。

互穿复合为柱形结构与树脂结构之间相互形成互穿网络层叠在一起。

环糊精构筑的网络树脂为环糊精与羧甲基纤维素钠、阳离子聚丙烯酰胺通过多异氰酸酯交联形成的柱形网络树脂。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为聚丙烯酰胺-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聚丙烯酰胺组合,阳离子化所用的阳离子试剂包括季铵盐类和叔胺盐类,季铵盐类为N,N,N-三甲基-2-(2-甲基-1-氧代-2-丙烯基氧基)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叔胺盐类为二甲氨基丙基丙烯酰胺盐酸盐-丙烯酰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多异氰酸酯为硫代磷酸三(4-异氰酸酯基苯酯)、三苯甲烷三异氰酸酯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与1,2,4-苯三异氰酸酯、1,2,6-苯三异氰酸酯和1,3,5-苯三异氰酸酯中任意一种的组合。

环糊精为α-环糊精、β-环糊精、γ-环糊精、对甲苯磺酰-α,β,γ-环糊精和羟丙基-β-环糊精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

多孔无机物为高岭土、蒙脱石、硅藻土、氧化铝、氧化硅、碳酸钙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

作为优选,柱形结构的直径为10.0~35.0μm。

作为优选,微型通道的孔径为0.3~1.2μm。

作为优选,多孔无机物的孔径为0.2~1.0μm。

作为优选,表面通道层包括通道,通道为S形或圆柱形或S形与圆柱形的组合。

作为优选,通道的直径为0.1~2.0μm。

作为优选,每平方米的基材纸上柱形复合膜的质量为8.0~18.0g。

作为优选,每平方米的基材纸上表面通道层的质量为1.5~3.0g。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柱形复合膜热升华转印数码纸,墨水通过通道进入表面通道层,提高了墨水的吸收速度,并使墨水快速传递到柱形复合膜,染料分子与水分子进行有效分离,从而使转印到介质材料的图案完美逼真、色彩饱和鲜艳、图像细节分明,也节约了墨水;

(2)本实用新型的柱形复合膜热升华转印数码纸的涂层结构简单,只有两层,其中,柱形复合膜的微观结构更加有利于染料分子与水快速分离。柱形复合膜吸收墨水以后,一方面主要通过膨胀树脂结构“兜住”染料分子,多层次分离染料分子和水分子,从而达到增大吸墨量的有益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控制树脂结构与柱形结构的组成与比例,调节柱形复合膜的网络密度来提高透水性能,实现水分子快速进入基材纸,达到显著增加转印数码纸干燥速度的有益效果。

(3)柱形复合膜的柱形结构构筑了更多的“水通道”——微型通道,微型通道分别与表面通道层的通道和基材纸直接相通,既可以通过表面通道层挥发水分子,又可利用与基材纸直接接触的干燥器使水分子快速挥发,具有双向挥发的功能,提高了干燥速度,实现了打印即干的效果,能满足现有打印速度100~2000米/小时的快速打印需求。

(4)本实用新型的柱形复合膜转印数码纸为两层结构,涂布生产工艺更加简便,两个涂布头即可实现生产,提高了涂布的成品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又能实现打印即干、快速吸墨、转印效果好等功能,可以满足快速打印与高效制作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柱形复合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柱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柱形复合膜的俯视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基材纸、2—柱形复合膜、21—柱形结构、22—树脂结构、23—微型通道、3—表面通道层、31—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柱形复合膜热升华转印数码纸,如图1-4所示,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基材纸1、柱形复合膜2和表面通道层3,柱形复合膜2为环糊精构筑的网络树脂与多孔无机物交联形成的互穿网络复合膜,柱形复合膜2包括柱形结构21和树脂结构22,树脂结构22为互穿网络结构,柱形结构21由环糊精与羧甲基纤维素钠、阳离子聚丙烯酰胺通过多异氰酸酯交联形成,柱形结构21与树脂结构22互穿复合形成柱形复合膜2,柱形结构21上有微型通道23,微型通道23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微型通道23的形状为锥孔状。

互穿复合为柱形结构21与树脂结构22之间相互形成互穿网络层叠在一起。

柱形结构21的直径为10.0~35.0μm;微型通道23的孔径为0.3~1.2μm;多孔无机物的孔径为0.2~1.0μm。

表面通道层3包括通道31,通道31为S形,通道31的直径为0.1~1.0μm。

墨水进入表面通道层3后,经通道31进入柱形复合膜2,柱形复合膜2吸收墨水以后,一方面主要通过膨胀树脂结构22“兜住”染料分子,多层次分离染料分子和水分子,从而达到增大吸墨量的有益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控制树脂结构22与柱形结构21的组成与比例,调节柱形复合膜2的网络密度来提高透水性能,实现水分子快速进入基材纸1,达到显著增加转印数码纸干燥速度的有益效果。

同时,柱形复合膜2的柱形结构21构筑了更多的“水通道”——微型通道23,微型通道23与表面通道层3的通道31和基材纸1直接相通,既可以通过表面通道层3挥发水分子,又可利用与基材纸1直接接触的干燥器使水分子快速挥发,具有双向挥发的功能,提高了干燥速度,实现了打印即干的效果,能满足现有打印速度100~2000米/小时的快速打印需求。

每平方米的基材纸1上柱形复合膜2的质量为8.0g。

每平方米的基材纸1上表面通道层3的质量为1.5g。

实施例2

柱形复合膜热升华转印数码纸,如图1-4所示,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基材纸1、柱形复合膜2和表面通道层3,柱形复合膜2为环糊精构筑的网络树脂与多孔无机物交联形成的互穿网络复合膜,柱形复合膜2包括柱形结构21和树脂结构22,树脂结构22为互穿网络结构,柱形结构21由环糊精与羧甲基纤维素钠、阳离子聚丙烯酰胺通过多异氰酸酯交联形成,柱形结构21与树脂结构22互穿复合形成柱形复合膜2,柱形结构21上有微型通道23,微型通道23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微型通道23的形状为锥孔状。

互穿复合为柱形结构21与树脂结构22之间相互形成互穿网络层叠在一起。

柱形结构21的直径为10.0~35.0μm;微型通道23的孔径为0.3~1.2μm;多孔无机物的孔径为0.2~1.0μm。

表面通道层3包括通道31,通道31为圆柱形,通道31的直径为1.0~2.0μm。

每平方米的基材纸1上柱形复合膜2的质量为13.0g。

每平方米的基材纸1上表面通道层3的质量为3.0g。

实施例3

柱形复合膜热升华转印数码纸,如图1-4所示,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基材纸1、柱形复合膜2和表面通道层3,柱形复合膜2为环糊精构筑的网络树脂与多孔无机物交联形成的互穿网络复合膜,柱形复合膜2包括柱形结构21和树脂结构22,树脂结构22为互穿网络结构,柱形结构21由环糊精与羧甲基纤维素钠、阳离子聚丙烯酰胺通过多异氰酸酯交联形成,柱形结构21与树脂结构22互穿复合形成柱形复合膜2,柱形结构21上有微型通道23,微型通道23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微型通道23的形状为锥孔状。

互穿复合为柱形结构21与树脂结构22之间相互交错层叠紧贴在一起。

柱形结构21的直径为10.0~35.0μm;微型通道23的孔径为0.3~1.2μm;多孔无机物的孔径为0.2~1.0μm。

表面通道层3包括通道31,通道31为S形与圆柱形的组合,通道31的直径为0.1~2.0μm。

每平方米的基材纸1上柱形复合膜2的质量为18.0g。

每平方米的基材纸1上表面通道层3的质量为2.2g。

实施例4

柱形复合膜热升华转印数码纸,如图1-4所示,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基材纸1、柱形复合膜2和表面通道层3,柱形复合膜2为环糊精构筑的网络树脂与多孔无机物交联形成的互穿网络复合膜,柱形复合膜2包括柱形结构21和树脂结构22,树脂结构22为互穿网络结构,柱形结构21由环糊精与羧甲基纤维素钠、阳离子聚丙烯酰胺通过多异氰酸酯交联形成,柱形结构21与树脂结构22互穿复合形成柱形复合膜2,柱形结构21上有微型通道23,微型通道23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微型通道23的形状为锥孔状。

互穿复合为柱形结构21与树脂结构22之间相互形成互穿网络层叠在一起。

柱形结构21的直径为10.0~35.0μm;微型通道23的孔径为0.3~1.2μm;多孔无机物的孔径为0.2~1.0μm。

表面通道层3包括通道31,通道31为S形与圆柱形的组合,通道31的直径为1.0~2.0μm。

每平方米的基材纸1上柱形复合膜2的质量为14.2g。

每平方米的基材纸1上表面通道层3的质量为1.9g。

实施例5

柱形复合膜热升华转印数码纸,如图1-4所示,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基材纸1、柱形复合膜2和表面通道层3,柱形复合膜2为环糊精构筑的网络树脂与多孔无机物交联形成的互穿网络复合膜,柱形复合膜2包括柱形结构21和树脂结构22,树脂结构22为互穿网络结构,柱形结构21由环糊精与羧甲基纤维素钠、阳离子聚丙烯酰胺通过多异氰酸酯交联形成,柱形结构21与树脂结构22互穿复合形成柱形复合膜2,柱形结构21上有微型通道23,微型通道23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微型通道23的形状为锥孔状。

互穿复合为柱形结构21与树脂结构22之间相互形成互穿网络层叠在一起。

柱形结构21的直径为10.0~35.0μm;微型通道23的孔径为0.3~1.2μm;多孔无机物的孔径为0.2~1.0μm。

表面通道层3包括通道31,通道31为圆柱形,通道31的直径为0.7~2.0μm。

每平方米的基材纸1上柱形复合膜2的质量为16.8g。

每平方米的基材纸1上表面通道层3的质量为2.8g。

实施例6

柱形复合膜热升华转印数码纸,如图1-4所示,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基材纸1、柱形复合膜2和表面通道层3,柱形复合膜2为环糊精构筑的网络树脂与多孔无机物交联形成的互穿网络复合膜,柱形复合膜2包括柱形结构21和树脂结构22,树脂结构22为互穿网络结构,柱形结构21由环糊精与羧甲基纤维素钠、阳离子聚丙烯酰胺通过多异氰酸酯交联形成,柱形结构21与树脂结构22互穿复合形成柱形复合膜2,柱形结构21上有微型通道23,微型通道23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微型通道23的形状为锥孔状。

互穿复合为柱形结构21与树脂结构22之间相互形成互穿网络层叠在一起。

柱形结构21的直径为10.0~35.0μm;微型通道23的孔径为0.3~1.2μm;多孔无机物的孔径为0.2~1.0μm。

表面通道层3包括通道31,通道31为S形,通道31的直径为0.1~2.0μm。

每平方米的基材纸1上柱形复合膜2的质量为10.4g。

每平方米的基材纸1上表面通道层3的质量为2.5g。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