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检测断头的细纱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59845发布日期:2018-11-07 11:34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检测断头的细纱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纺织机械,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检测断头的细纱机。

背景技术

细纱机是纺纱过程中把半制品粗纱或条子经牵伸、加捻、卷绕成细纱管纱的纺纱机器,也是纺纱工艺的最后环节,所以细纱的产量、质量是纺纱工艺各道工序优劣的综合反映。

同时,细纱机的主要作用是将利用粗纱牵引装置和细纱牵引装置件的牵引运动速度差将粗纱拉成细纱。但是粗纱在牵引拉伸的过程中,细纱牵引装置上就会出现大量的绒毛等废料物质;另外,现有的粗纱架的横梁是直线型,所有的粗砂锭在同一水平线上,在粗纱的牵引过程中,粗纱容易剐蹭到其他的粗纱锭,而产生大量绒毛。这些绒毛如是不及时清理就会随着细纱以前进入到下一个工序,严重影响细纱的质量。

还有的是,在细纱的加捻过程中,牵伸机构的前罗拉输出的纱线经安装在导纱板上的导纱钩,再经设置在钢领上的钢丝圈,在锭子的转动过程中将纱线绕到紧套于锭子的筒管上。锭子回转时,借助纱线张力的牵动,使钢丝圈沿钢领回转,从而钢丝圈带动纱线获得捻回。一旦其中一个锭位的纱线断头后,该锭位的钢丝圈便不能正常回转。断头既影响到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又会形成须条缠绕罗拉,极易给纺织器件造成损伤。因此,对纱线的断头检测是及其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智能检测断头的细纱机,通过圆弧形支架避免在粗纱牵引过程中导致绒毛产生和通过摇架牵引装置内设有清绒滚筒来清除在牵引过程中产生的绒毛,以及通过plc控制器感应细纱锭傍边的红外线传感器对细纱锭的细纱的检测信号来判断该细纱是否断头和检测锭子运作情况。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智能检测断头的细纱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上端设有粗纱架,所述粗纱架包括圆弧形支架、立柱和导纱杆,所述圆弧形支架与导纱杆通过立柱连接,所述圆弧形支架的下端设有滑轨槽,所述滑轨槽的内部设有定位孔,所述粗纱架上安装有粗纱锭,所述粗纱锭的上端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卡接于定位孔内,所述机架的中间设有摇架牵引装置,所述摇架牵引装置内部设有清绒摇筒,所述摇架牵引装置和粗纱架之间设置有带有夹口的电磁离合器,所述电磁离合器包括主要由水平长臂和竖直短臂一体化组成的l型上架、处于上架下方的水平下架、电磁铁以及复位开关,所述水平长臂和水平下架形成夹口,所述竖直短臂使水平长臂支撑在下架上并竖直升降,所述摇架牵引装置下面设有导纱钩,所述导纱钩下方是细纱锭,所述细纱锭安装在钢领板上,所述钢领板上还设有导轨,所述导轨上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所述机架的下端设有减震底脚。

进一步的,所述立柱设有保护套,所述保护套紧贴于所述立柱的外表面,所述保护套对立柱起到紧固和加强作用,可防止发生由于圆弧形支架的两端受力不均而导致立柱弯曲折断的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立柱为可伸缩立柱,可以调节圆弧形支架到导纱杆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块的两个对立侧面分别设有弹簧销,所述弹簧销与所述定位孔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摇架牵引装置还包括前罗拉、中罗拉、后罗拉和皮圈,所述前罗拉、所述中罗拉和所述后罗拉通过所述皮圈连接,所述清绒滚筒套设于所述前罗拉或所述后罗拉的外表面,所述清绒滚筒套设于所述前罗拉的外表面可先进行清绒后进行牵引,防止粗纱所带的绒毛进入摇架牵引装置,造成堵塞现象,所述清绒滚筒套设于所述后罗拉的外表面,可先进行牵引后清绒,保证细纱的质量,避免其在牵引过程中产生的绒毛卷入细纱锭中。

进一步的,所述摇架牵引装置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间隔设置数个散热条,电机带动皮圈转动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热量散发不出去,会伤害到细纱而影响其品质,所述外壳间隔设置数个散热条可有效将多余热量导出,避免由于局部温度过高而损伤细纱。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底脚的内部设有弹簧,减少由于电动机等部件的运行造成的震动。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安装有控制面板和警报装置,所述控制面板包括plc控制器,所述控制面板与电磁离合器电性连接,所述plc控制器接受红外线传感器发出的检测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通过粗纱架的圆弧形支架使每个粗纱锭底部离导纱杆的距离相同,使其以其独特的角度避免在粗纱牵引过程中剐蹭到其他粗纱锭导致绒毛产生;

(2)本发明通过摇架牵引装置内设有清绒滚筒来清除在牵引过程中产生的绒毛,提高细纱的品质;

(3)本发明通过plc控制器感应红外线传感器对细纱锭的细纱的检查信号来判断该细纱锭的细纱是否断头,并通过控制面板控制电磁离合器,一旦出现细纱断头,马上可以停止粗砂喂入以及通过警报装置发出警报声提醒工作人员接头,起到减少原料的投入、器材的损伤和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圆弧形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粗纱锭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摇架牵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机架1、粗纱架2、圆弧形支架201、滑轨槽2011、定位孔2012、立柱202、保护套2021、导纱杆203、粗纱锭3、限位块301、弹簧销302、摇架牵引装置4、清绒摇筒401、前罗拉402、中罗拉403、后罗拉404、皮圈405、外壳406、电磁离合器5、水平长臂501、竖直短臂502、水平下架503、电磁铁504、复位开关505、夹口506、导纱钩6、细纱锭7、钢领板8、导轨9、红外线传感器10、减震底脚11、控制面板12、警报装置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

如图1-6所示,一种智能检测断头的细纱机,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的上端设有粗纱架2,所述粗纱架2包括圆弧形支架201、立柱202和导纱杆203,所述圆弧形支架201与导纱杆203通过立柱202连接,所述圆弧形支架201的下端设有滑轨槽2011,所述滑轨槽2011的内部设有定位孔2012,所述粗纱架2上安装有粗纱锭3,所述粗纱锭3的上端设有限位块301,所述限位块301卡接于定位孔2012内,所述机架1的中间设有摇架牵引装置4,所述摇架牵引装置4内部设有清绒摇筒401,所述摇架牵引装置4和粗纱架2之间设置有带有夹口的电磁离合器5,所述电磁离合器5包括主要由水平长臂501和竖直短臂502一体化组成的l型上架、处于上架下方的水平下架503、电磁铁504以及复位开关505,所述水平长臂501和水平下架503形成夹口506,所述竖直短臂502使水平长臂501支撑在水平下架503上并竖直升降,所述摇架牵引装置4下面设有导纱钩6,所述导纱钩6下方是细纱锭7,所述细纱锭7安装在钢领板8上,所述钢领板8上还设有导轨9,所述导轨9上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10,所述机架1的下端设有减震底脚11。

所述立柱202设有保护套2021,所述保护套2021紧贴于所述立柱202的外表面,所述保护套2021对立柱202起到紧固和加强作用,可防止发生由于圆弧形支架201的两端受力不均而导致立柱弯曲折断的现象。

所述立柱202为可伸缩立柱,可以调节圆弧形支架201到导纱杆203的高度。

所述限位块301的两个对立侧面分别设有弹簧销302,所述弹簧销302与所述定位孔2012相匹配。

所述摇架牵引装置4还包括前罗拉402、中罗拉403、后罗拉404和皮圈405,所述前罗拉402、所述中罗拉403和所述后罗拉404通过所述皮圈405连接,所述清绒滚筒401套设于所述前罗拉402或所述后罗拉404的外表面,所述清绒滚筒401套设于所述前罗拉402的外表面可先进行清绒后进行牵引,防止粗纱所带的绒毛进入摇架牵引装置4,造成堵塞现象,所述清绒滚筒401套设于所述后罗拉404的外表面,可先进行牵引后清绒,保证细纱的质量,避免其在牵引过程中产生的绒毛卷入细纱锭中。

所述摇架牵引装置4还包括外壳406,所述外壳406间隔设置数个散热条,电机带动皮圈405转动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热量散发不出去,会伤害到细纱而影响其品质,所述外壳406间隔设置数个散热条可有效将多余热量导出,避免由于局部温度过高而损伤细纱。

所述减震底脚11的内部设有弹簧,减少由于电动机等部件的运行造成的震动。

所述机架1安装有控制面板12和警报装置13,所述控制面板12包括plc控制器,所述控制面板12与电磁离合器5电性连接,所述plc控制器接受红外线传感器10发出的检测信号。

工作原理:粗纱锭3安装在圆弧形支架201上,粗纱锭3的粗纱先后经过导纱杆203、摇架牵引装置4和导纱钩6,最后落在细纱锭7上,过程中遇到纱线断头时,纲领板8上的钢丝圈停止运动,红外线传感器10把断头信号发送到plc控制器,plc控制器通过警报装置13发出警报声,同时给电磁离合器5发出指令,电磁离合器5上架在电磁铁504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夹口506闭合,从而将粗纱固定在电磁离合器5上,粗纱停止喂入,自停任务完成。挡车工收到警示准备接头后,按下复位开关505,电磁离合器5断电,上架在弹簧的作用下上移夹口506张开,此时plc控制器给予一段时间内不处理断头信号,挡车工完成该锭子的接头任务后,一段时间后则plc控制器3继续给电磁离合器5发出闭合指令,这样就实现了恢复重新正常生产运作。

综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施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