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纸浆模塑局部增厚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8211发布日期:2018-09-28 21:40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纸浆模塑制品局部增厚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以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的纸浆模塑,是利用模具由在纸浆状态下的纸浆经塑造成型制得成品,该技术不需要任何胶粘剂,可以制成型状复杂、尺寸精度要求较高的纸制品,是获得理想的包装材料的一种技术,其制品实现了健康、卫生、快捷、方便的需求,制品经使用废弃后能够完全降解,使之成为新兴的环保产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电子、零配件、或者玻璃制品等易碎、易破、或者须避免挤压的物品的包装。

这样制成的纸膜产品要求高强度,故模具要通过模具局部增厚结构实现,但是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模具局部增厚结构。现在所使用的模具结构部分地方强度很低,特别是保护产品的关键位置处,从而整个纸托对产品所保护也不稳定。因此,实用新型一种纸浆模塑制品局部增厚工艺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纸浆模塑制品局部增厚工艺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纸浆模塑制品,包括凹槽和吸浆模具,所述吸浆模具设置于凹槽一侧,所述凹槽包括凹槽A和凹槽B,所述凹槽B设置于凹槽A两端,所述吸浆模具内设置有真空吸气型腔A,所述真空吸气型腔A两侧设置有真空吸气型腔B,所述真空吸气型腔B设置于吸浆模具内,所述真空吸气型腔A一端设置有吸气孔A,所述吸气孔A一端贯穿吸浆模具一侧壁,且延伸至吸浆模具外壁一侧,所述真空吸气型腔B一端设置有吸气孔B,所述吸气孔B一端贯穿吸浆模具一侧壁,且延伸至吸浆模具外壁一侧。

优选的,所述真空吸气型腔A和真空吸气型腔B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

优选的,所述吸气孔A设置有多组,多组所述吸气孔A呈直线阵列分布于真空吸气型腔A一端,所述吸气孔B设置有多组,多组所述吸气孔B环绕设置于真空吸气型腔B一端外表面。

优选的,所述真空吸气型腔A和真空吸气型腔B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真空吸气型腔A和真空吸气型腔B厚度可根据生产需要设置为多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纸浆模塑制品的局部增厚工艺方法,具体增厚方法如下:

步骤一:将纸浆倒入凹槽内,并且搅拌使纸浆均匀分布于凹槽内;

步骤二:然后将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分别固定设置于真空吸气型腔A和真空吸气型腔B一端;

步骤三:当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安装好后,控制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抽真空时间,即第一抽吸泵时间设置为0~20秒,第二抽吸泵时间设置为0~20秒;

步骤四:当抽真空结束后,待凹槽内纸浆冷却凝固后,去除吸浆模具,从而制得产品。

优选的,步骤一中纸浆饱和度为55%~65%。

优选的,步骤二中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在与真空吸气型腔A和真空吸气型腔B固定连接时,连接缝处环绕设置有密封圈,且密封圈由弹性橡胶构成。

优选的,步骤三中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工作时功率相同,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为同一型号。

优选的,步骤四中在去除吸浆模具后,需要对制得的产品进行检验,检验产品是否合格,如若不合格,则进行回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吸浆模具对凹槽局部位置处增强厚度结构,从而增加产品厚度,使产品更有强度,另外也在凹槽侧壁增加吸气孔A和吸气孔B,便于产品局部位置处更好吸浆增厚,改善现有产品强度低缺陷问题,提高产品局部强度,一定程度上改善产品变形问题,也改善了用其他材料来做此保护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多种腔体厚度结构示意图。

图中:1凹槽、2吸浆模具、3凹槽A、4凹槽B、5真空吸气型腔A、6真空吸气型腔B、7吸气孔A、8吸气孔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纸浆模塑制品局部增厚工艺方法,包括凹槽1和吸浆模具2,所述吸浆模具2设置于凹槽1一侧,所述凹槽1包括凹槽A3和凹槽B4,所述凹槽B4设置于凹槽A3两端,所述吸浆模具2内设置有真空吸气型腔A5,所述真空吸气型腔A5两侧设置有真空吸气型腔B6,所述真空吸气型腔B6设置于吸浆模具2内,所述真空吸气型腔A5一端设置有吸气孔A7,所述吸气孔A7一端贯穿吸浆模具2一侧壁,且延伸至吸浆模具2外壁一侧,所述真空吸气型腔B6一端设置有吸气孔B8,所述吸气孔B8一端贯穿吸浆模具2一侧壁,且延伸至吸浆模具2外壁一侧。

所述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所述吸气孔A7设置有多组,多组所述吸气孔A7呈直线阵列分布于真空吸气型腔A5一端,所述吸气孔B8设置有多组,多组所述吸气孔B8环绕设置于真空吸气型腔B6一端外表面,所述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厚度可根据生产需要设置为多种。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纸浆模塑制品的局部增厚工艺方法,具体增厚方法如下:

步骤一:将饱和度为55%~65%的纸浆倒入凹槽1内,并且搅拌使纸浆均匀分布于凹槽1内;

步骤二:然后将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分别固定设置于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一端,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在与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固定连接时,连接缝处环绕设置有密封圈,且密封圈由弹性橡胶构成,避免了在抽真空时,真空吸气型腔A5或者真空吸气型腔B6内的纸浆从连接缝漏出;

步骤三:当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安装好后,控制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抽真空时间,即第一抽吸泵时间设置为0秒,第二抽吸泵时间设置为0秒,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工作时功率相同,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为同一型号;

步骤四:当抽真空结束后,待凹槽1内纸浆冷却凝固后,去除吸浆模具2,从而制得产品,并且对制得的产品进行检验,检验产品是否合格,如若不合格,则进行回收。

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纸浆模塑制品的局部增厚工艺方法,具体增厚方法如下:

步骤一:将饱和度为55%~65%的纸浆倒入凹槽1内,并且搅拌使纸浆均匀分布于凹槽1内;

步骤二:然后将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分别固定设置于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一端,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在与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固定连接时,连接缝处环绕设置有密封圈,且密封圈由弹性橡胶构成,避免了在抽真空时,真空吸气型腔A5或者真空吸气型腔B6内的纸浆从连接缝漏出;

步骤三:当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安装好后,控制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抽真空时间,即第一抽吸泵时间设置为0秒,第二抽吸泵时间设置为10秒,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工作时功率相同,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为同一型号;

步骤四:当抽真空结束后,待凹槽1内纸浆冷却凝固后,去除吸浆模具2,从而制得产品,并且对制得的产品进行检验,检验产品是否合格,如若不合格,则进行回收。

实施例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纸浆模塑制品的局部增厚工艺方法,具体增厚方法如下:

步骤一:将饱和度为55%~65%的纸浆倒入凹槽1内,并且搅拌使纸浆均匀分布于凹槽1内;

步骤二:然后将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分别固定设置于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一端,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在与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固定连接时,连接缝处环绕设置有密封圈,且密封圈由弹性橡胶构成,避免了在抽真空时,真空吸气型腔A5或者真空吸气型腔B6内的纸浆从连接缝漏出;

步骤三:当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安装好后,控制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抽真空时间,即第一抽吸泵时间设置为0秒,第二抽吸泵时间设置为20秒,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工作时功率相同,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为同一型号;

步骤四:当抽真空结束后,待凹槽1内纸浆冷却凝固后,去除吸浆模具2,从而制得产品,并且对制得的产品进行检验,检验产品是否合格,如若不合格,则进行回收。

实施例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纸浆模塑制品的局部增厚工艺方法,具体增厚方法如下:

步骤一:将饱和度为55%~65%的纸浆倒入凹槽1内,并且搅拌使纸浆均匀分布于凹槽1内;

步骤二:然后将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分别固定设置于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一端,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在与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固定连接时,连接缝处环绕设置有密封圈,且密封圈由弹性橡胶构成,避免了在抽真空时,真空吸气型腔A5或者真空吸气型腔B6内的纸浆从连接缝漏出;

步骤三:当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安装好后,控制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抽真空时间,即第一抽吸泵时间设置为10秒,第二抽吸泵时间设置为0秒,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工作时功率相同,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为同一型号;

步骤四:当抽真空结束后,待凹槽1内纸浆冷却凝固后,去除吸浆模具2,从而制得产品,并且对制得的产品进行检验,检验产品是否合格,如若不合格,则进行回收。

实施例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纸浆模塑制品的局部增厚工艺方法,具体增厚方法如下:

步骤一:将饱和度为55%~65%的纸浆倒入凹槽1内,并且搅拌使纸浆均匀分布于凹槽1内;

步骤二:然后将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分别固定设置于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一端,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在与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固定连接时,连接缝处环绕设置有密封圈,且密封圈由弹性橡胶构成,避免了在抽真空时,真空吸气型腔A5或者真空吸气型腔B6内的纸浆从连接缝漏出;

步骤三:当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安装好后,控制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抽真空时间,即第一抽吸泵时间设置为10秒,第二抽吸泵时间设置为10秒,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工作时功率相同,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为同一型号;

步骤四:当抽真空结束后,待凹槽1内纸浆冷却凝固后,去除吸浆模具2,从而制得产品,并且对制得的产品进行检验,检验产品是否合格,如若不合格,则进行回收。

实施例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纸浆模塑制品的局部增厚工艺方法,具体增厚方法如下:

步骤一:将饱和度为55%~65%的纸浆倒入凹槽1内,并且搅拌使纸浆均匀分布于凹槽1内;

步骤二:然后将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分别固定设置于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一端,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在与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固定连接时,连接缝处环绕设置有密封圈,且密封圈由弹性橡胶构成,避免了在抽真空时,真空吸气型腔A5或者真空吸气型腔B6内的纸浆从连接缝漏出;

步骤三:当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安装好后,控制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抽真空时间,即第一抽吸泵时间设置为10秒,第二抽吸泵时间设置为20秒,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工作时功率相同,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为同一型号;

步骤四:当抽真空结束后,待凹槽1内纸浆冷却凝固后,去除吸浆模具2,从而制得产品,并且对制得的产品进行检验,检验产品是否合格,如若不合格,则进行回收。

实施例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纸浆模塑制品的局部增厚工艺方法,具体增厚方法如下:

步骤一:将饱和度为55%~65%的纸浆倒入凹槽1内,并且搅拌使纸浆均匀分布于凹槽1内;

步骤二:然后将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分别固定设置于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一端,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在与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固定连接时,连接缝处环绕设置有密封圈,且密封圈由弹性橡胶构成,避免了在抽真空时,真空吸气型腔A5或者真空吸气型腔B6内的纸浆从连接缝漏出;

步骤三:当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安装好后,控制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抽真空时间,即第一抽吸泵时间设置为20秒,第二抽吸泵时间设置为0秒,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工作时功率相同,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为同一型号;

步骤四:当抽真空结束后,待凹槽1内纸浆冷却凝固后,去除吸浆模具2,从而制得产品,并且对制得的产品进行检验,检验产品是否合格,如若不合格,则进行回收。

实施例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纸浆模塑制品的局部增厚工艺方法,具体增厚方法如下:

步骤一:将饱和度为55%~65%的纸浆倒入凹槽1内,并且搅拌使纸浆均匀分布于凹槽1内;

步骤二:然后将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分别固定设置于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一端,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在与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固定连接时,连接缝处环绕设置有密封圈,且密封圈由弹性橡胶构成,避免了在抽真空时,真空吸气型腔A5或者真空吸气型腔B6内的纸浆从连接缝漏出;

步骤三:当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安装好后,控制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抽真空时间,即第一抽吸泵时间设置为20秒,第二抽吸泵时间设置为10秒,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工作时功率相同,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为同一型号;

步骤四:当抽真空结束后,待凹槽1内纸浆冷却凝固后,去除吸浆模具2,从而制得产品,并且对制得的产品进行检验,检验产品是否合格,如若不合格,则进行回收。

实施例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纸浆模塑制品的局部增厚工艺方法,具体增厚方法如下:

步骤一:将饱和度为55%~65%的纸浆倒入凹槽1内,并且搅拌使纸浆均匀分布于凹槽1内;

步骤二:然后将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分别固定设置于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一端,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在与真空吸气型腔A5和真空吸气型腔B6固定连接时,连接缝处环绕设置有密封圈,且密封圈由弹性橡胶构成,避免了在抽真空时,真空吸气型腔A5或者真空吸气型腔B6内的纸浆从连接缝漏出;

步骤三:当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安装好后,控制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抽真空时间,即第一抽吸泵时间设置为20秒,第二抽吸泵时间设置为20秒,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工作时功率相同,且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为同一型号;

步骤四:当抽真空结束后,待凹槽1内纸浆冷却凝固后,去除吸浆模具2,从而制得产品,并且对制得的产品进行检验,检验产品是否合格,如若不合格,则进行回收。

对比实施例1~9所选取的两个腔体得到如下结果:

通过上述表格可知,当第一抽吸泵和第二抽吸泵时间为20秒时,制得的产品强度最大,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最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