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打手漏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5328发布日期:2019-01-22 22:09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打手漏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打手漏底。



背景技术:

在纺织行业在对棉纤维进行染色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有些沙头或棉纤维的颜色不正常而产生废次品,为了将这些废次品回收利用,需要利用打手将开松打成棉花后再进行纺纱。在现有纺织设备中,打手的下方通常设有漏底。漏底所起的作用:一是对棉网进行有效地托持;二是使棉网中的浮现杂物从漏底的镂空处下落排除;另外,漏底还可使外界空气进入打手室内,以在尘笼与漏底之间的隙道内形成负压区,以便于凝棉。

现有的漏底,包括横截面形状呈C字形的漏底本体,在该漏底本体上以密集状态开设有气流孔。在使用状态下,漏底本体的弧形腔和梳棉辊的底部相对应,并与梳棉辊之间保持有约为0.5-1.5mm的间隙,藉由该间隙构成前述的负压区。

但是,这种结构的漏底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其上的气流孔极易被纤维特别是纤维屑堵塞,而一旦气流孔遭堵塞,便对打手的效率和效果产生影响,需要停机状态下对其清洁。可见,现有的漏底易影响打手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打手漏底,以解决现有的漏底易影响打手的工作效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打手漏底,包括:左弧形托板、右弧形托板、尘棒组件和转动组件,其中,

所述尘棒组件的一端与左弧形托板连接,所述尘棒组件与左弧形托板相互垂直;所述尘棒组件的另一端与右弧形托板连接,所述尘棒组件与右弧形托板相互垂直;

所述尘棒组件包括顺次排列的第一尘棒、第二尘棒、第三尘棒和第n尘棒;所述第一尘棒和第二尘棒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第二尘棒和第三尘棒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大于第一间隙的宽度;所述第三尘棒和第n尘棒之间的数个尘棒等距排列,排列距离与第一间隙的宽度相等;

所述第一尘棒与右弧形托板的顶端距离L1大于第n尘棒与右弧形托板的底端距离 L2;

所述转动组件安装在左弧形托板上;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连动板、连接杆、旋动杆、旋柄和数个转动件;

所述连动板安装在左弧形托板上,沿左弧形托板左右滑动;

所述尘棒组件中的每个尘棒分别通过对应的转动件与连动板连接;每个尘棒的上顶端与转动件的第一支点连接,每个所述尘棒的下顶端与转动件的第二支点连接,每个尘棒可沿转动件转动;

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连动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旋动杆连接,连接杆和旋动杆相互垂直;所述旋动杆的另一端固定旋柄,所述旋柄的所在面与连动板平行。

可选地,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是第一间隙的宽度的2倍。

可选地,所述第一尘棒与右弧形托板的顶端距离L1是第n尘棒与右弧形托板的底端距离L2的1.5~2.5倍。

可选地,所述左弧形托板的顶端设有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相互平行,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之间形成U型固定槽。

可选地,所述尘棒组件中每个尘棒的横截面形状为椭圆形、长方形。

可选地,所述左弧形托板和右弧形托板呈弧形。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打手漏底,包括:左弧形托板、右弧形托板、尘棒组件和转动组件。尘棒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左弧形托板右弧形托板,转动组件安装在左弧形托板上。尘棒组件中第一尘棒和第二尘棒之间形成第一间隙,第二尘棒和第三尘棒之间形成第二间隙,第二间隙的宽度大于第一间隙的宽度;第一尘棒与右弧形托板的顶端距离L1大于第n尘棒与右弧形托板的底端距离;可以使风更多的进入到打手室,以对打手室进行补风,使尘笼凝棉更均匀,便于打手操作,使梳棉棉条的质量更佳。每个尘棒分别通过转动组件中对应的转动件与连动板连接;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连动板和旋动杆,旋动杆的另一端固定旋柄。通过旋转旋柄,经过一些列的作用力传动,实现尘棒的转动,以利用倾斜的尘棒调整风的流向,以使打手室内进入合适风向的风,避免出现堵塞现象,有益于尘笼凝棉。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打手漏底,可向打手室内补充适量的风,提高棉卷内在质量,降低梳棉条重不匀、条干等指标,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打手漏底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打手漏底的立体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示说明:

其中,1-左弧形托板,11-第一固定架,12-第二固定架,13-U型固定槽,2-右弧形托板,3-尘棒组件,31-第一尘棒,32-第二尘棒,33-第三尘棒,3n-第n尘棒,310-第一间隙,320-第二间隙,4-转动组件,41-连动板,42-转动件,421-第一支点,422-第二支点, 43-连接杆,44-旋动杆,45-旋柄。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打手漏底的俯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打手漏底的立体图。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打手漏底,用于提高气流的流通性,避免出现堵塞现象,影响工作效率。具体地,该新型打手漏底包括:左弧形托板1、右弧形托板2、尘棒组件3和转动组件4。

尘棒组件3的一端与左弧形托板1连接,尘棒组件3与左弧形托板1相互垂直;尘棒组件3的另一端与右弧形托板2连接,尘棒组件3与右弧形托板2相互垂直。

左弧形托板1和右弧形托板2对尘棒组件3起到支撑作用,左弧形托板1和右弧形托板2相互平行,且顶端(底端)对齐。左弧形托板1和右弧形托板2的整体形状均呈弧形,尘棒组件3分别与左弧形托板1和右弧形托板2相互垂直,可以保证新型打手漏底的结构稳定性。

而为了便于新型打手漏底的安装,左弧形托板1的顶端设有第一固定架11和第二固定架12,第一固定架11和第二固定架12相互平行,第一固定架11和第二固定架12之间形成U型固定槽13。右弧形托板2与左弧形托板1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此处不再赘述。

第一固定架11和第二固定架12用于对新型打手漏底的本体起到支撑作用,以将新型打手漏底的本体稳定地安装在打手下部。U形固定槽13用于打手支架的穿过,与第一固定架11和第二固定架12的配合实现固定安装。U形固定槽13的尺寸与安装位置的尺寸有关,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第一固定架11和第二固定架12的顶端处都设有通孔,便于固定件的穿过,将新型打手漏底安装在机架上。

为了获得最佳的使用效果,尘棒组件3包括顺次排列的第一尘棒31、第二尘棒32、第三尘棒33和第n尘棒3n;尘棒组件3中包括数个形状相同的尘棒,每个尘棒顺次沿左弧形托板1或右弧形托板2的顶端至底端的方向安装。尘棒组件3中每个尘棒的横截面形状为椭圆形、长方形,也可为其他形状,此处不再赘述。

第一尘棒31和第二尘棒32之间形成第一间隙310,第二尘棒32和第三尘棒33之间形成第二间隙320,第二间隙320的宽度大于第一间隙310的宽度;第三尘棒33和第 n尘棒3n之间的数个尘棒等距排列,排列距离与第一间隙310的宽度相等。

本实施例中,将第二尘棒32和第三尘棒33之间的间隙增大,可以使风更多的进入到打手室,以对打手室进行补风,使尘笼凝棉更均匀。

第一间隙310为其他相邻两个尘棒之间的常规间隙,第二间隙320为保证补风效果的特定间隙。为保证最佳的补风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二间隙320的宽度是第一间隙310 的宽度的2倍。

而为了提高补风效果,本实施例在左弧形托板1和右弧形托板2的顶端处不设置尘棒,使得第一尘棒31距离左弧形托板1和右弧形托板2的顶端有一定的距离。即限定第一尘棒31与右弧形托板2的顶端距离L1大于第n尘棒3n与右弧形托板2的底端距离 L2。

本实施例中,第一尘棒31与右弧形托板2的顶端距离L1是第n尘棒3n与右弧形托板2的底端距离L2的1.5~2.5倍,优选为2倍。

通过第一尘棒31与右弧形托板2的顶端之间的预留距离,以及第二尘棒32和第三尘棒33之间形成第二间隙320,可以保证补风效果,即将更多的风进入打手室,便于打手操作,避免出现堵塞,使梳棉棉条的质量更佳,生产效果更好。

由于工作环境的限定,外界风的流向会发生不同,因此,为了适应外界风的流向,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打手漏底可调节尘棒组件3的位置,通过旋转尘棒调整风的流向。本实施例利用转动组件4实现尘棒的转动。

转动组件4安装在左弧形托板1上;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转动组件4也可安装在右弧形托板2上,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转动组件4安装在右弧形托板2上时的结构和效果与安装在左弧形托板1上时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转动组件4包括连动板41、连接杆43、旋动杆44、旋柄45和数个转动件42;连动板41用于固定尘棒组件3中的各尘棒,并通过转动件42带动各尘棒转动,以调整风的流向。转动件42的数量和尘棒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

连动板41安装在左弧形托板1上,并可沿左弧形托板1左右滑动;尘棒组件3中的每个尘棒分别通过对应的转动件42与连动板41连接;每个尘棒的上顶端与转动件42的第一支点421连接,每个尘棒的下顶端与转动件42的第二支点422连接,每个尘棒可沿转动件42转动;例如,第一尘棒31的上顶端通过第一支点421与转动件42活动连接,第一尘棒31的下顶端通过第二支点422与转动件42活动连接,通过转动件42的转动,带动第一尘棒31转动,实现调整风向的目的。其他尘棒也如此安装,此处不再赘述。

而连动板41的左右滑动需要由工作人员进行控制,为此,如图3所示,连动板41 与连接杆43固定连接,连接杆43的另一端与旋动杆44连接,连接杆43和旋动杆44相互垂直;连接杆43和旋动杆44之间固定连接,即转动旋动杆44,对连接杆43施加作用力,进而带着连动板41实现左右滑动。

而为便于操作,旋动杆44的另一端固定旋柄45,旋柄45的所在面与连动板41平行。旋柄45与旋动杆44固定安装,工作人员旋转旋柄45,旋转作用力经旋动杆44传递至连接杆43,连接杆43产生向左或向右的运动趋势,进而带动连动板41实现左或右的滑动;再通过转动件42带动尘棒实现转动。

例如,如果工作人员沿顺时针转动旋柄45,则经过作用力的连续传递,连动板41 也向右转动。转动件42以第二支点422向右移动,第一支点421向左移动,使尘棒向左倾斜,即实现尘棒的转动,调整风向。

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打手漏底,可向打手室内补充适量的风,提高棉卷内在质量,降低梳棉条重不匀、条干等指标。

由于利用现有的打手漏底时,制造的棉卷外不匀合格率(≤3.5)为98%、条干合格率(≤6)为34.78%,而利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打手漏底后,棉卷外不匀合格率(≤3) 达到100%、条干合格率(≤5.5)为75%,梳棉棉条质量明显好转。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打手漏底,包括:左弧形托板1、右弧形托板2、尘棒组件3和转动组件4。尘棒组件3的两端分别连接左弧形托板1右弧形托板2,转动组件4安装在左弧形托板1上。尘棒组件3中第一尘棒31和第二尘棒32之间形成第一间隙310,第二尘棒32和第三尘棒33之间形成第二间隙320,第二间隙320的宽度大于第一间隙310的宽度;第一尘棒31与右弧形托板2的顶端距离 L1大于第n尘棒3n与右弧形托板2的底端距离L2;可以使风更多的进入到打手室,以对打手室进行补风,使尘笼凝棉更均匀,便于打手操作,使梳棉棉条的质量更佳。每个尘棒分别通过转动组件4中对应的转动件42与连动板41连接;连接杆43的两端分别连接连动板41和旋动杆44,旋动杆44的另一端固定旋柄45。通过旋转旋柄45,经过一些列的作用力传动,实现尘棒的转动,以利用倾斜的尘棒调整风的流向,以使打手室内进入合适风向的风,避免出现堵塞现象,有益于尘笼凝棉。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打手漏底,可向打手室内补充适量的风,提高棉卷内在质量,降低梳棉条重不匀、条干等指标,提高生产效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