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螺旋气流实现紧密纺生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06901发布日期:2020-04-07 21:39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螺旋气流实现紧密纺生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螺旋气流实现紧密纺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紧密纺又称实密纺、压缩纺、凝聚纺等。它是在环锭细纱机上经改造而成的,其核心技术是在前罗拉输出端加装一个集聚装置,使须条经过集聚后再输出加捻,实现了牵伸和集聚分离,避免了牵伸区中由于集合作用的存在而影响摩擦力分布,牵伸后的须条经集合后宽度减少,使加捻三角区减少甚至消除,从而消除了因加捻三角区的存在而产生的不利影响,改善了纱线质量。

然而现有的紧密纺生产设备存在了大量的缺点,比如现有的紧密纺生产设备对不能全面的对纺织线条进行加工处理,以至于处理后的线条紧密性不强,容易造成周边毛羽二次松脱的现象,严重的降低了紧密纺生产设备的使用效果。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利用螺旋气流实现紧密纺生产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用螺旋气流实现紧密纺生产装置,解决了不能全面的对纺织线条进行加工处理,以至于处理后的线条紧密性不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利用螺旋气流实现紧密纺生产装置,包括:底板;回收结构,所述回收结构设置于所述底板的顶部,所述回收结构包括回收槽,所述回收槽的底部固定于所述底板的顶部;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底部固定于所述底板的顶部,且位于所述回收槽的背面,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转动轴;u型块,所述u型块的正面和背面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回收槽的内壁的正面和背面;压紧轮,所述压紧轮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u型块的内壁的正面和背面;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底部的两侧均固定于所述底板的顶部,且位于所述回收槽的两侧;螺旋气流结构,所述螺旋气流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顶部,所述螺旋气流结构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顶部,所述套筒的底部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架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底部;圆形圈,所述圆形圈外表面固定于所述套筒的内表面;倒锥形斗,所述倒锥形斗的外表面固定于所述圆形圈的内表面,所述倒锥形斗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气流螺旋槽;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倒锥形斗一侧的底部,所述排气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套筒并延伸至所述套筒的外部;螺旋气流产生器,所述螺旋气流产生器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顶部的一侧,所述螺旋气流产生器的出气口通过出气管与所述圆形圈的内部连通;辅助装置,所述辅助装置设置于所述套筒的内壁的底部,所述辅助装置包括通管,所述通管的底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套筒的内壁的底部;若干个弹性抹平垫,若干个所述弹性抹平垫分别设置于所述通管的内表面;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固定于所述套筒的内壁的一侧的底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底部的两侧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顶部的两侧;绕线筒,所述绕线筒的两端之间通过支撑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顶部。

优选的,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回收槽并延伸至所述回收槽的内部,所述转动轴延伸至所述回收槽的内部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回收槽的内部的背面。

优选的,所述转动轴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卷绕轮,且位于所述回收槽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回收槽的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性伸缩杆,所述弹性伸缩杆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u型块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圆形圈的内部连通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气流螺旋槽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通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皮带轮的外表面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套筒的顶部设置有进料v型嘴,并且所述套筒的底部设置有开口。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利用螺旋气流实现紧密纺生产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用螺旋气流实现紧密纺生产装置,通过第一电机的启动,可以带动转动轴进行旋转,转动轴旋转时,可以带动卷绕轮进行旋转,卷绕轮旋转时,可以带动纺织线条进行运动,运动的过程中,会经过套筒和通管,这时通过螺旋气流产生器的启动,可以向圆形圈的内部进行吹起,而圆形圈内部的气体就会通过进风管进入气流螺旋槽的内部,这时气流螺旋槽内部的气体就会因为自身的形状对纺织线条进行螺旋吹风,结束后,纺织线条通过通管时,这时通过第二电机的启动,可以通过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带动通管进行旋转,通管旋转时,就会带动弹性抹平垫进行旋转,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气流螺旋槽处理后的纺织线条进行辅助加工,从而可以进一步将纱线周边毛羽、细纤维等集聚、收拢、螺旋加压至紧密,保证了纺织线条紧密性,提高了纺织线条的品质和使用效果,避免了加工后纺织线条细纤维的再次起边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利用螺旋气流实现紧密纺生产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套筒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辅助装置的结构俯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的螺旋气流结构的结构俯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回收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底板,2、回收结构,21、回收槽,22、第一电机,23、转动轴,24、u型块,25、压紧轮,26、卷绕轮,27、弹性伸缩杆,3、第一支撑架,4、螺旋气流结构,41、套筒,42、圆形圈,43、倒锥形斗,44、气流螺旋槽,45、排气管,46、螺旋气流产生器,47、进风管,48、v型嘴,5、辅助装置,51、通管,52、弹性抹平垫,53、第二电机,54、第一皮带轮,55、第二皮带轮,6、第二支撑架,7、绕线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利用螺旋气流实现紧密纺生产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套筒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辅助装置的结构俯视图;图4为图2所示的螺旋气流结构的结构俯视图;图5为图1所示的回收槽的结构示意图。利用螺旋气流实现紧密纺生产装置包括:底板1;回收结构2,所述回收结构2设置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所述回收结构2包括回收槽21,所述回收槽21的底部固定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第一电机22,所述第一电机22的底部固定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所述回收槽21的背面,所述第一电机2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转动轴23;u型块24,所述u型块24的正面和背面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回收槽21的内壁的正面和背面;压紧轮25,所述压紧轮25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u型块24的内壁的正面和背面;第一支撑架3,所述第一支撑架3的底部的两侧均固定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所述回收槽21的两侧;螺旋气流结构4,所述螺旋气流结构4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3的顶部,所述螺旋气流结构4包括套筒41,所述套筒41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3的顶部,所述套筒41的底部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架3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支撑架3的底部;圆形圈42,所述圆形圈42外表面固定于所述套筒41的内表面;倒锥形斗43,所述倒锥形斗43的外表面固定于所述圆形圈42的内表面,所述倒锥形斗4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气流螺旋槽44;排气管45,所述排气管45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倒锥形斗43一侧的底部,所述排气管45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套筒41并延伸至所述套筒41的外部;螺旋气流产生器46,所述螺旋气流产生器46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3的顶部的一侧,在这里螺旋气流产生器46与外界电源连接,并且为气流螺旋加工气体,所述螺旋气流产生器46的出气口通过出气管与所述圆形圈42的内部连通;辅助装置5,所述辅助装置5设置于所述套筒41的内壁的底部,所述辅助装置5包括通管51,所述通管51的底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套筒41的内壁的底部;若干个弹性抹平垫52,若干个所述弹性抹平垫52分别设置于所述通管51的内表面,在这里弹性抹平垫52与线条接触的面为螺旋面,且数量为四个,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主要是可以对气流螺旋槽44处理后的纺织线条进行辅助加工,从而可以进一步将纱线周边毛羽、细纤维等集聚、收拢、螺旋加压至紧密,真正实现紧密纺;第二电机53,所述第二电机53固定于所述套筒41的内壁的一侧的底部,第一电机22和第二电机53均与外界电源连接,所述第二电机53的输出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54;第二支撑架6,所述第二支撑架6的底部的两侧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3的顶部的两侧;绕线筒7,所述绕线筒7的两端之间通过支撑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架6的顶部,绕线筒7的外表面缠绕有纺织线条,纺织线条的一端穿过套筒41和通管51并与卷绕轮26的外表面进行接触。

所述转动轴23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回收槽21并延伸至所述回收槽21的内部,所述转动轴23延伸至所述回收槽21的内部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回收槽21的内部的背面。

所述转动轴23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卷绕轮26,且位于所述回收槽21的内部,通过卷绕轮26,可以对加工处理后的纺织线条进行回收卷绕。

所述回收槽21的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性伸缩杆27,所述弹性伸缩杆27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u型块24的一侧,弹性伸缩杆27的设置,主要是可以对u型块24进行挤压,u型块24受到挤压力时,就会带动压紧轮25向卷绕轮26的方向运动,从而对卷绕时的卷绕轮26进行压紧,保证线条卷绕的张紧度。

所述圆形圈42的内部连通有进风管47,所述进风管47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气流螺旋槽44的内部,主要是通过进风管47的设置,可以将圆形圈42内部的气流排至气流螺旋槽44的内部。

所述通管5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55,所述第二皮带轮55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皮带轮54的外表面通过皮带传动连接,主要是通过第一皮带轮54的旋转,可以通过皮带带动第二皮带轮55进行旋转。

所述套筒41的顶部设置有进料v型嘴48,并且所述套筒41的底部设置有开口,开口的设置,主要是便于纺织线条的进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利用螺旋气流实现紧密纺生产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通过第一电机22的启动,可以带动转动轴23进行旋转,转动轴23旋转时,可以带动卷绕轮26进行旋转,卷绕轮26旋转时,可以带动纺织线条进行运动,运动的过程中,会经过套筒41和通管51,这时通过螺旋气流产生器46的启动,可以向圆形圈42的内部进行吹起,而圆形圈42内部的气体就会通过进风管47进入气流螺旋槽44的内部,这时气流螺旋槽44内部的气体就会因为自身的形状对纺织线条进行螺旋吹风,结束后,纺织线条通过通管51时,这时通过第二电机53的启动,可以通过第一皮带轮54和第二皮带轮55带动通管51进行旋转,通管51旋转时,就会带动弹性抹平垫52进行旋转,最后,通过卷绕轮26的旋转,将加工处理后的纺织线条进行回收卷绕。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利用螺旋气流实现紧密纺生产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第一电机22的启动,可以带动转动轴23进行旋转,转动轴23旋转时,可以带动卷绕轮26进行旋转,卷绕轮26旋转时,可以带动纺织线条进行运动,运动的过程中,会经过套筒41和通管51,这时通过螺旋气流产生器46的启动,可以向圆形圈42的内部进行吹起,而圆形圈42内部的气体就会通过进风管47进入气流螺旋槽44的内部,这时气流螺旋槽44内部的气体就会因为自身的形状对纺织线条进行螺旋吹风,结束后,纺织线条通过通管51时,这时通过第二电机53的启动,可以通过第一皮带轮54和第二皮带轮55带动通管51进行旋转,通管51旋转时,就会带动弹性抹平垫52进行旋转,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气流螺旋槽44处理后的纺织线条进行辅助加工,从而可以进一步将纱线周边毛羽、细纤维等集聚、收拢、螺旋加压至紧密,保证了纺织线条紧密性,提高了纺织线条的品质和使用效果,避免了加工后纺织线条细纤维的再次起边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