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切割的纺织纱线及其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82903发布日期:2022-06-21 23:27阅读:1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切割的纺织纱线及其织物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防切割织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切割的纺织纱线及其织物。


背景技术:

2.目前防切割领域的产品,例如防切手套、护袖、防护衣等,均使用防切割的长丝编织而成。首先将具有防切割性能的长丝作为芯纱或包纱进行包覆、包芯、倍捻等处理后形成纱线,随后将纱线编织防切割产品。
3.但采用的非芳香族类或hppe类的纤维长丝具有如下的缺陷:非高硬度的长丝通常防切能力不高,必须要结合钢丝或者玻璃纤维才能具有较高的防切割能力;高硬度纤维的长丝硬度太大,且缺少细旦的规格;较细的高硬度的长丝一般不能实现,纺丝成本较高,造成性能过剩、成本过高的问题;而高硬度的纤维短纤则容易折断,在高速梳理过程中,容易被打碎形成粉末,此类纤维对人体皮肤刺激性较大,容易戳刺皮肤,造成用户瘙痒。
4.因此发明人认为:单独高硬度的长丝、短纤可纺性和触摸手感差,且单独的高硬度的长丝、短纤织物等均难以达到防切割、柔软、细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单独的高硬度纤维长丝、短纤的织物难以达到防切割、柔软、细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切割的纺织纱线及其织物。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方面的方案如下:一种防切割的纺织纱线,包括防切割单纱,所述防切割单纱包括纤维纳米硬度不小于2gpa的高硬度纤维。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选用不小于2gpa的高硬度纤维来编织织物,相比于小于2gpa的高硬度纤维具有更高的防切割等级。不小于2gpa的高硬度纤维混合其他非高硬度纤维后手感更柔软更细。本技术方案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选用的高硬度纤维可纺性和触摸手感差的问题,同时,编织的织物以更柔软的状态达到了同样高的防切割水平。
8.进一步,所述防切割单纱由所述高硬度纤维经环锭纺、涡流纺、气流纺或摩擦纺中任意一种纺织工艺纺织而成。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优化了混纺的方案,其中环锭纺的混纺方案使纤维在纱中内外缠绕联结,改善了纱的结构致密性,提高了纱线的强度;其次涡流纺和气流纺能提高混纺纱线的卷曲速度和效率,提高混纺产率;最后摩擦纺利用摩擦加捻原理,具有优异的低速高产的性能,使混纺的纱线工艺流程大幅度缩短。所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优化了混纺的方案,从而根据不同混纺的需求,进一步改善了柔软防切割型的纺织纱线的制备效率和结构。
10.进一步,所述防切割的纺织纱线还包括至少一层防刺层,每层所述防刺层包覆于所述防切割单纱表面以降低所述防切割单纱的粗糙度,每层所述防刺层包括防刺纱线层、防刺涂层或防刺纤维层中的任意一种。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在防切割单纱表面包覆防刺层进行包覆改性,能有效降低防切割单纱表面的粗糙度,从而改善防切割单纱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影响纺织纱线舒适性能的缺陷;本技术通过防刺纱线层、防刺涂层或防刺纤维层包覆的方案,能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提供不同的结构,进一步改善了防切割的纺织纱线的使用范围。
12.进一步,所述防切割的纺织纱线为至少一根防刺纱线包芯、包覆、倍捻、并线或包缠至少一根芯纱制备而成,所述芯纱包括至少一根所述防切割单纱或至少一根所述防切割单纱与至少一根非防切割单纱制备而成的单芯芯纱或多芯芯纱。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选用单根的防切割单纱作为芯纱,也可以通过防切割单纱与非防切割单纱复合作为多芯芯纱,能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单芯芯纱和多芯芯纱的设计。
14.进一步,所述防切割的纺织纱线由所述防刺纱线与所述防切割单纱,按照0.001~35:1的体积比例混纺而成。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切割纱选用防刺纱线与防切割单纱进行特定比例的混合,相比于单独的防切割单纱具有更高的防切割功能,因此防切割的纺织纱线也具有更好的防切割水平和柔软度。
16.进一步,所述防切割的纺织纱线为至少一层防刺层包芯、包覆、倍捻、并线、包缠或涂覆至少一根防切割的纺织纱线制备而成。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防切割的纺织纱线作为芯材,在对其表面通过包缠、包芯、倍捻、并线、包缠或涂覆的结合方式,制备具有良好性能的防切割纺织纱线,相对于单一的防切割单纱,该防切割纺织纱线具有良好的柔软度,使制备的防切割的纱线的组合工艺多样化,从而进一步改善混纺后防切割的纱线的柔韧性能和舒适度,满足其在不同场景和环境下的使用范围。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方面的目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19.一种织物,包括由至少一根上述防切割的纺织纱线制成的编织织物或无纬织物中的任意一种。
20.进一步,所述织物包括至少一根上述防切割的纺织纱线与至少一根非防切割的纺织纱线制成,所述织物包括编织织物或无纬织物中的任意一种。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选用防切割纺织纱线作为主要材料,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是否与非防切割的纺织纱线制成编织织物或无纬织物,满足了不同条件下对产品的需求。
22.进一步,所述织物采用高硬度纤维经针刺或水刺缠结而成。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高硬度纤维铺成一层或多层的高硬度纤维网,随后将高压微细水流喷射到高硬度短纤网上,使高硬度纤维相互缠结在一起,从而使高硬度纤维网得以加固而具备一定强力,得到的织物即为水刺无纺布。而这种水刺无纺布具有良好的防切割能力和柔软度。
24.进一步,所述织物采用高硬度短切纤维与非高硬度纤维混合后,经针刺或水刺缠结而成。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硬度短切纤维与非高硬度纤维的组合使得复合纱既具有了防切割性能,相对于单独的高硬度短切纤维又具有了柔软度,长丝的组合工艺也多样。
最后通过高硬度短切纤维复合纱编织而成的织物也具有较好的柔软度和防切割能力。
2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7.1.本实用新型选用不小于2gpa的高硬度纤维来编织织物,相比于小于2gpa高硬度纤维具有更高的防切割等级。不小于2gpa的高硬度纤维混合其他非高硬度纤维后手感更柔软更细。本技术方案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选用的高硬度纤维可纺性和触摸手感差的问题,同时,编织的织物以更柔软的状态达到了同样高的防切割水平。
28.2.本实用新型在防切割的纺织纱线选用高硬度短切纤维与非高硬度长丝复合,或者采用非高硬度短切纤维和非高硬度长丝复合,高硬度短纤具有防切割性能和柔软度,非高硬度长丝具有韧性和弹性,使得防切割的纺织纱线编织的织物也具有更好地防切割水平、柔软度以及弹性;而高硬度的长丝能被非高硬度的短切纤维有效包覆,从而改善其舒适性能,进一步提高该纱线的使用范围。
29.3.本实用新型将高硬度纤维铺成一层或多层的高硬度纤维网,随后将高压微细水流喷射到高硬度短纤网上,使高硬度纤维相互缠结在一起,从而使高硬度纤维网得以加固而具备一定强力,得到的织物即为水刺无纺布。而这种水刺无纺布具有良好的防切割能力和柔软度。
30.4.本实用新型将高硬度短切纤维与非高硬度纤维的组合使得复合纱既具有了防切割性能,相对于单独的高硬度短切纤维又具有了柔软度,长丝的组合工艺也多样。最后通过高硬度短切纤维复合纱编织而成的织物也具有较好的柔软度和防切割能力。
附图说明
31.图1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防切割的纺织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本技术实施例2的又一种防切割的纺织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33.图3本技术实施例3的又一种防切割的纺织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34.图4本技术实施例4的又一种防切割的纺织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1、防切割单纱;11、高硬度纤维;2、防刺层;21、防刺纱线层;22、防刺涂层;23、防刺纤维层;3、防刺纱线。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1~图4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7.本实用新型至少公开一种包括纤维纳米硬度不小于2gpa的高硬度纤维的防切割单纱。混合的方式不限制,可以采用包芯、包覆、倍捻、花式等混合方式。
38.实施例1:
39.取纳米硬度3.8gpa的35钢丝短纤作为高硬度纤维,经环锭纺纺丝方式,制备得防切割单纱1,取一根防切割单纱1与一根芳纶纤维长丝为芯纱,将尼龙长丝作为防刺纱线进行包覆,使得尼龙纤维缠绕在芯纱外层,形成包覆结构的混合纱1。
40.该实施例1通过采用高硬度纤维作为芯纱,可以提高芯纱的防切割能力,非高硬度长丝作为包纱包覆在芯纱外围,可以提高外部的触摸手感,使得包覆的混合纱触摸柔软。相对于单独的高硬度纤维,将获得的混合纱后续编织成防切割产品时可纺性高、触摸手感好。
41.实施例2:
42.取纳米硬度5.7gpa的35加强钢丝短纤作为高硬度纤维,经涡流纺纺丝方式,制备得防切割单纱2,取1根防切割单纱2为芯纱,棉线纤维其作为防刺纱线对芯纱进行包芯,形成包芯结构的混合纱2。
43.实施例3:
44.取纳米硬度6.1gpa的钨丝短纤作为高硬度纤维,经摩擦纺纺丝方式,制备得防切割单纱3,取10根防切割单纱3与1根粗细60-70d涤纶长丝为芯纱,将钨丝短纤缠结形成第一根纱,将涤纶长丝作为第二根纱(防刺纱线),两根纱按照捻度系数4.0-10.0进行s向倍捻,形成倍捻结构的混合纱3。
45.实施例4
46.一种防切割的纺织纱线,与实施例1对比,本实施例4采用环氧树脂e51涂覆与实施例1中芯纱的表面,控制涂覆厚度为5μm。
4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通过采用防切割单纱制备防刺纱线时,采用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包芯、包覆、倍捻、并线或包缠。
48.上述防切割的纺织纱线将纳米硬度不小于2gpa的高硬度纤维很好地利用了起来,并且均具有较好的防切割性能和柔软度。
49.同时通过选用纳米硬度不小于2gpa的高硬度纤维经针刺或水刺缠结而成的织物,可以应用于防切割防护服领域、工程装饰领域及其他需要特种织物材料的领域,应用范围广。
50.以上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