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边贴合装置及盒体贴内衬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37688发布日期:2022-12-13 23:31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侧边贴合装置及盒体贴内衬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包装盒制作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侧边贴合装置及盒体贴内衬设备。


背景技术:

2.一些较为高档的包装盒,其内表面大多贴设有内衬,以达到装饰的目的,提升包装盒的精美程度。
3.现有的贴内衬设备在进行内衬的贴设时,贴内衬设备伸入至包装盒的内部,沿垂直于包装盒的底部的方向移动并将内衬压紧于包装盒的底部,完成内衬的贴合作业。导致现有的贴内衬设备仅能实现内衬与包装盒的底部贴合,而无法保证内衬与包装盒的侧壁的内表面的贴合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侧边贴合装置及盒体贴内衬设备,能够保证内衬与盒体的侧壁的内表面紧密贴合。
5.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侧边贴合装置,包括:夹压机构,所述夹压机构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之间形成夹压空间;所述夹压空间供容纳盒体的侧壁及内衬;驱动机构,所述夹压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相接,所述驱动机构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夹压机构进行夹压动作和/或移动,以将所述内衬贴设于所述盒体的侧壁。
6.可选地,夹压机构还包括连接板;沿第三方向,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分别具有顶部及底部,第一夹板的顶部与第二夹板的顶部通过连接板固定相接,且夹压空间于第一方向具有预定尺寸。
7.可选地,预定尺寸为6mm至10mm。
8.可选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与第一驱动组件相接,夹压机构与第二驱动组件相接;第一驱动组件被配置为驱动第二驱动组件并带动夹压机构沿第二方向往复移动,且第二驱动组件被配置为驱动夹压机构沿第三方向往复移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9.可选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三驱动组件,夹压机构通过第三驱动组件与第二驱动组件相接;第三驱动组件被配置为驱动夹压机构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和/或,第三驱动组件被配置为驱动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10.可选地,侧边贴合装置还包括脱料机构,脱料机构包括脱料驱动组件和脱料推动件,脱料推动件连接于脱料驱动组件,脱料推动件设于夹压机构于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一侧,脱料驱动组件被配置为驱动脱料推动件沿第三方向往复移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11.可选地,脱料推动件包括垂直于第三方向的推板,推板设有缺口,推板设于夹压机
构于第二方向的至少一侧,且夹压机构的一部分插入至缺口中。
12.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盒体贴内衬设备,包括上述侧边贴合装置以及与侧边贴合装置对接的过胶装置,其中,过胶装置包括:过胶机构,用于在内衬的一侧涂胶;取送机构,用于抓取内衬并将内衬在过胶机构涂胶后输送至侧边贴合装置对应工位上的盒体处。
13.可选地,过胶装置还包括用于承托内衬的第一承托机构,取送机构从第一承托机构处抓取内衬。
14.可选地,包装盒贴内衬设备还包括上纸装置,上纸装置与过胶装置对接,且所述上纸装置用于将所述内衬输送至所述取送机构的抓取位置;和/或,上盒装置,包括上盒机构及上盒定位装置,所述上盒定位装置用于整理未贴设内衬的所述盒体,所述上盒机构被配置为向所述上盒定位装置输送未贴设内衬的所述盒体;和/或,下盒装置,被配置为将完成内衬贴设的所述盒体进行下盒;和/或,底部贴合装置,底部贴合装置包括压合驱动件和压合板,压合驱动件被配置为驱动压合板沿第三方向往复移动。
15.本技术提供一种侧边贴合装置,通过设置夹压机构和驱动机构,夹压机构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相对设置,且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之间形成夹压空间;夹压机构与驱动机构相接,驱动机构被配置为驱动夹压机构进行夹压动作和/或移动,以将内衬贴设于盒体的侧壁。利用驱动机构驱动夹压机构进行夹压动作和/或移动,将包装盒的侧壁及位于包装盒内部的内衬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形成的夹压空间内,通过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挤压内衬和包装盒的侧壁,将内衬紧贴于包装盒的侧壁的内表面。
附图说明
16.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边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边贴合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侧边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贴内衬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贴内衬设备的上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贴内衬设备的上纸装置的送纸机构的示意图;
24.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贴内衬设备的过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贴内衬设备的过胶装置的第一承托机构的示意图;
26.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贴内衬设备的除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贴内衬设备的除泡装置的定位机构的示意图;
28.图1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包装盒贴内衬设备的上盒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号说明:
30.1、上纸装置;11、存纸机构;111、存纸板;112、提升结构;1121、提升电机;113、定位板;114、对齐结构;1141、固定杆;1142、转动杆;1143、限位杆;1144、弹性件;12、送纸机构;121、取纸结构;1211、吸盘;1212、第一竖直直线模组;1213、第一水平直线模组;1214、连动杆;122、送纸结构;1221、送纸辊;1222、送纸辊电机;1223、压轮;1224、转动杆;1225、动作气缸;1226、曲柄杆;13、支撑板;131、支撑杆;
31.2、过胶装置;21、取送机构;211、第二水平直线模组;212、第二竖直直线模组;213、取纸面板;22、过胶机构;221、胶辊组;222、胶辊电机;24、第二支撑板;241、第三支撑板;242、第四支撑板;23、第一承托机构;231、第一承托板;232、第一限位板;233、第二限位板;234、限位板驱动件;
32.3、底部贴合装置;31、压合驱动件;32、压合板;33、定位机构;331、第二承托板;332、第三限位板;333、第四限位板;
33.4、第二直线模组;5、第二承托机构;
34.7、上盒定位装置;71、正挡板;72、侧挡板;
35.8、侧边贴合装置;81、夹压机构;811、第一夹板;812、第二夹板;813、连接板;814、夹压空间;83、驱动机构;831、第一驱动组件;832、第二驱动组件;833、第三驱动组件;84、脱料机构;841、脱料驱动组件;842、脱料推动件;8421、推板;85、安装板;86、安装架;
36.91、盒盖;92、下盒体;93、第一侧壁;94、第二侧壁;
37.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38.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39.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4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本技术不同实施例中具有同样命名的部件、特征、要素可能具有相同含义,也可能具有不同含义,其具体含义需以其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的解释或者进一步结合该具体实施例中上下文进行确定。
41.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文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文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
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
……
时"或"当
……
时"或"响应于确定"。再者,如同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有相反的指示。应当进一步理解,术语“包含”、“包括”表明存在所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的存在、出现或添加。此处使用的术语“或”和“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因此,“a、b或c”或者“a、b和/或c”意味着“以下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仅当元件、功能、步骤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式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
42.应该理解的是,虽然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其可以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其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他步骤或者其他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43.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4.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者“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技术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者“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45.第一实施例
4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侧边贴合装置,用于将内衬贴设于盒体的内侧壁。
47.如图1所示,盒体包括下盒体92及盒盖91,下盒体92的顶部呈开放状,盒盖91的底部呈开放状,盒盖91能盖合于下盒体92的顶部,以与下盒体92围合形成闭合的容纳空间。下盒体92待贴内衬的侧壁为第一侧壁93,盒盖91待贴内衬的侧壁为第二侧壁94。
48.可选地,下盒体92与盒盖91相互独立,在加工时分别对下盒体92的第一侧壁93及盒盖91的第二侧壁94进行贴内衬。或者将盒盖91翻转后,使盒盖91的第二侧壁94与下盒体92的第一侧壁93贴合接触,并使下盒体92的第一侧壁93的顶部以及翻转后的下盒体92的第二侧壁94的顶部平齐。
49.可选地,如图1所示,下盒体92与盒盖91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侧壁93与第二侧壁94固定相接以实现下盒体92与盒盖91之间的连接,盒盖91通过翻转的方式实现开启及关闭。在进行贴内衬时,盒盖91开启,第一侧壁93与第二侧壁94叠置在一起。
50.下文中将以第一侧壁93与第二侧壁94同时进行贴内衬的过程进行说明。
51.在进行贴内衬之前,内衬已经放置于盒体内,且内衬覆盖盒体待贴内衬的侧壁的顶部。
52.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该侧边贴合装置8包括夹压机构81和驱动机构83,夹压机构81通过夹压作用将内衬贴紧于第一侧壁93和/或第二侧壁94,驱动机构83能够驱动夹压机构81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或第三方向往复移动,进行夹压动作和/或移动,以实现夹压机构81于三维空间中的移动,从而调整夹压机构81于盒体待贴内衬的侧壁的相对位置,将内衬贴设于第一侧壁93和/或第二侧壁94。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83还被配置为转运侧壁贴设有内衬的盒体。
53.夹压机构81包括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并且第一夹板811与第二夹板812之间形成夹压空间814,夹压空间814供容纳盒体待贴内衬的侧壁及内衬。
54.可选地,第一夹板811与第二夹板812相互平行,以于二者之间形成均匀的夹压空间814,以保证盒体待贴内衬的侧壁及内衬在夹压空间814中受到均匀的挤压力。
55.具体地,在工作过程中,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通过驱动机构83的驱动作用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或第三方向移动,能够使第一侧壁93、第二侧壁94及内衬容置于第一夹板811与第二夹板812之间的夹压空间814内,在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的作用下,将内衬贴合于第一侧壁93和/或第二侧壁94。
56.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互相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垂直于第一夹板811的x向,第二方向为与第一方向垂直的y向,第三方向为z向。在一些其他的示例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也可以为其他方向。
57.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83包括第一驱动组件831和第二驱动组件832,第二驱动组件832与第一驱动组件831相接,夹压机构81与第二驱动组件832相接。第一驱动组件831能驱动第二驱动组件832并带动夹压机构81沿第二方向往复移动,以实现夹压机构81在第二方向上的往复移动,使夹压空间814于第二方向对齐第一侧壁93和第二侧壁94。
58.可选地,第一驱动组件831的具体结构包括直线模组及驱动该直线模组动作的电机。
59.第二驱动组件832能驱动夹压机构81沿第三方向往复移动,使夹压机构81靠近或者远离盒体,当夹压机构81靠近盒体时,能够将盒体的第一侧壁93、第二侧壁94及内衬容置于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之间的夹压空间内。在盒体的第一侧壁93、第二侧壁94及内衬容置于夹压空间814中时,能够被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夹持固定,避免内衬与第一夹板811、第二夹板812发生相对移动,以保证内衬贴合效果,且在第一驱动组件831的驱动作用下,盒体能够随夹压机构81沿第二方向往复移动。
60.可选地,第二驱动组件832的具体结构为气缸,或直线模组。
61.可选地,如图3所示,夹压机构81的第一夹板811与第二夹板812之间的位置保持固定。夹压机构81还包括连接板813,沿第三方向,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分别具有顶部及底部,第一夹板811的顶部和第二夹板812的顶部通过连接板813固定相接。无需对第一夹板811与第二夹板812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操作较为便捷。
62.夹压空间814于第一方向具有预定尺寸,该预定尺寸略小于第一侧壁93和第二侧壁94厚度之和,该预定尺寸与第一侧壁93和第二侧壁94厚度之和的差值为0.3mm至1mm之间,优选为0.5mm,以保证第一侧壁93、第二侧壁94和内衬能够被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夹紧固定。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夹压空间814于第一方向的预定尺寸为6mm至10mm,优选为8mm,具体预定尺寸可以依据第一侧壁93和第二侧壁94的厚度之和灵活选择。
64.第二驱动组件832驱动夹压机构81靠近盒体的过程中,盒体的第一侧壁93、第二侧壁94及内衬逐渐进入第一夹板811与第二夹板812之间的夹压空间814内,此时覆盖于第一侧壁93和第二侧壁94顶部的内衬能够在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的挤压作用下,逐渐产生形变并贴合于第一侧壁93远离第二侧壁94的一侧表面和第二侧壁94远离第一侧壁93的
一侧表面,使得夹压机构81同时将内衬贴设于第一侧壁93和第二侧壁94的情况。
65.可选地,驱动机构83还包括第三驱动组件833,夹压机构81通过第三驱动组件833与第二驱动组件832相接,第二驱动组件832同时驱动第三驱动组件833及夹压机构81沿第三方向往复移动。第三驱动组件833能驱动夹压机构81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使夹压空间814于第一方向对齐第一侧壁93和第二侧壁94。
66.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之间互相独立设置。第三驱动组件833还能驱动第一夹板811与第二夹板812互相靠近或互相远离,以实现第一夹板811与第二夹板812之间相对位置的调整,以适用于沿第一方向具有更多尺寸的侧壁的贴内衬加工。
67.可选地,第三驱动组件833的结构为气缸,或直线模组。
68.在贴合内衬之前,根据盒体待贴内衬的侧壁于第一方向的尺寸,调整第一夹板811与第二夹板812的相对位置,以调整夹压空间814于第一方向的尺寸,以保证在贴内衬的过程中使第一夹板811与第二夹板812夹紧盒体待贴内衬的侧壁,以使内衬与盒体待贴内衬的侧壁紧密贴合。
69.如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832的下方设有安装件,通过安装件实现第三驱动组件833和/或夹压机构81与第二驱动组件832之间的连接。
70.可选地,安装件为安装板85,第三驱动组件833通过安装板85与第二驱动组件832连接。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三驱动组件833也可以直接与第二驱动组件832相连接。
71.可选地,安装件为安装架86,夹压机构81通过安装架86与第二驱动组件832连接。
72.结合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盒体贴内衬设备,侧边贴合装置8还包括脱料机构84,在将内衬贴合于盒体待贴内衬的侧壁后,通过脱料机构84驱动盒体向远离夹压机构81的方向移动,以使盒体与夹压机构81分离。
73.具体地,脱料机构84包括脱料驱动组件841和脱料推动件842,脱料推动件842设于夹压机构81于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一侧,脱料推动件842连接于脱料驱动组件841,脱料驱动组件841能驱动脱料推动件842第三方向往复移动。其中,脱料推动件842邻近夹压机构81设置,脱料推动件842的至少一部分于第三方向的投影与盒体的至少一部分于第三方向的投影重合,以保证脱料推动件842在沿第三方向移动时能于盒体的一部分相抵接从而推动盒体,使盒体与夹压机构81分离。
74.启动脱料驱动组件841,带动脱料推动件842沿第三方向朝向靠近盒体的方向移动并与盒体相抵,使脱料推动件842推动盒体脱离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完成脱离动作。
75.在一些实施例中,脱料驱动组件841与第二驱动组件832固定相接,第一驱动组件831驱动第二驱动组件832与脱料驱动组件841同步移动,从而实现脱料推动件842和夹压机构81同步移动。
76.可选地,脱料驱动组件841的结构为气缸。
77.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脱料机构84独立设置,与夹压机构81和驱动机构83均不相连,以实现脱料机构84的单独控制。
78.在一些实施例中,脱料推动件842包括垂直于第三方向的推板8421,推板8421设有缺口,推板8421设于夹压机构81于第二方向的至少一侧,且夹压机构81的一部分插入至缺口中。通过推板8421推动盒体,使盒体与夹压机构81分离。
79.可选地,夹压机构81于第二方向的两侧均设有推板8421,通过两个推板8421同时推动盒体于第二方向的两侧,以使盒体在与夹压机构81分离的过程中尽量不产生偏斜,提升盒体与夹压机构81分离时的稳定性。
80.具体地,两个推板8421分别设于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沿第二方向的两侧,并且第一夹板811于第二方向的两侧和第二夹板812于第二方向的两侧分别部分地位于两推板8421的缺口中。此时,利用推板8421推动盒体脱离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的过程中,推板8421能够在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沿第一方向的两侧以及沿第二方向的两侧与盒体接触,在盒体上施加均匀对称的推力,因此盒体在脱离夹压机构81的过程中不易产生偏斜。
81.第二实施例
82.如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盒体贴内衬设备,包括上述的侧边贴合装置8,以及上纸装置1、过胶装置2、底部贴合装置3、上盒装置和下盒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
83.过胶装置2与侧边贴合装置8对接,用于抓取内衬,对内衬底部进行涂胶,之后将涂胶后的内衬放入盒体内,等待侧边贴合装置8将内衬贴合于盒体的侧边。上纸装置1与过胶装置2对接,用于将内衬输送至过胶装置2。底部贴合装置3与侧边贴合装置8对接,用于将内衬紧贴于盒体底部。上盒装置用于盒体的上料,上盒装置与侧边贴合装置8之间设置转运装置进行对接,以实现将盒体从上盒装置输送至侧边贴合装置8。下盒装置被配置为将完成内衬贴设的盒体进行下盒作业,下盒装置与底部贴合装置3之间也设置转运装置进行对接,以实现将完成内衬贴设的盒体从底部贴合装置3输送至下盒装置。
84.如图6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纸装置1包括用于存储内衬的存纸机构11以及用于将内衬从存纸机构11内送入过胶装置2的送纸机构12,上纸装置1具有两块互相平行的支撑板13,存纸机构11和送纸机构12均连接于两块支撑板13之间。存纸机构11和送纸机构12的具体结构有多种,本技术列举了一种结构以作示例,可以预见地是,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存纸机构11和送纸机构12的结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85.存纸机构11包括用于支撑互相叠落的内衬的存纸板111、用于对内衬进行整理限位的限位件以及用于逐步提升存纸板111高度的提升结构112。
86.具体地,支撑板13竖直设置,存纸板111水平设置,存纸板111位于两块支撑板13之间,并且存纸板111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支撑板通过滑动结构一一竖直滑动连接,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滑动结构为滑块和导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导柱导套等直线滑动结构。
87.提升结构112在本实施例中包括提升电机1121、链轮组和链条,链条啮合于链轮组,提升电机1121能够驱动链轮组中的一个链轮转动,链轮组和链条包括两组,两组链轮组分别连接于两块支撑板13。每组链条的中间均断开,且链条断开后的两端分别一一固定于位于存纸板111其中一端的滑块的上端和下端,两组链条分别连接于存纸板111两端的滑块处。启动提升电机1121,利用提升电机1121带动链轮转动,从而通过链条带动存纸板111沿竖直方向滑动,通过提升电机1121在正转或者反转之间切换,能够改变存纸板111的移动方向。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提升结构112可以采用其他方式驱动存纸板111沿竖直方向滑动,如气缸、直线模组等方式,均在本技术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88.两个支撑板13之间固定设置多个支撑杆131,支撑杆131一般为水平设置。限位件
包括定位板113和对齐结构114,定位板113竖直固定设置于支撑杆131,以保持稳定,定位板113包括两个,两个定位板113的截面均呈“l”型的直角板,两个定位板113分别与内衬的两个相邻角接触以进行限位。对齐结构114包括固定杆1141、转动杆1142和限位杆1143,固定杆1141的一端与支撑杆13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转动杆1142的一端通过竖直轴转动连接,限位杆1143则竖直设置且固定于转动杆1142自由端的下方。内衬叠落在存纸板111的上方后,首先将内衬的两个相邻角与两个定位板113接触以实现限位,之后相对固定杆1141转动转动杆1142,使限位杆1143与内衬远离定位板113的一端抵接,通过限位杆1143的作用,使处于叠落状态的内衬保持整齐。
89.可选地,固定杆1141与转动杆1142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144,以增加限位杆1143抵紧处于叠落状态的内衬的抵紧力。弹性件1144可以为弹性拉杆或弹簧。
90.送纸机构12包括用于从存纸机构11处拿取内衬的取纸结构121和用于将取纸结构121拿取的内衬送入过胶装置2的送纸结构122。
91.具体地,取纸结构121包括吸盘1211、第一竖直直线模组1212和第一水平直线模组1213,第一水平直线模组1213通过固定板与支撑杆131固定连接,第一水平直线模组1213和第一竖直直线模组1212协同使用,用于驱动吸盘1211实现竖直移动和水平移动。吸盘1211可以设置多个,此时应当设置连动杆1214,多个吸盘1211均固定连接于连动杆1214,通过连动杆1214带动多个吸盘1211同步移动。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拿取内衬时,首先利用第一竖直直线模组1212驱动吸盘1211竖直向下移动,之后启动吸盘1211,利用吸盘1211的吸力抓取单张内衬,之后同时启动第一竖直直线模组1212和第一水平直线模组1213,带动内衬上移的同时,将内衬水平送向送纸结构122。
92.送纸结构122包括送纸辊1221、送纸辊电机1222和压轮1223,送纸辊1221水平设置且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板13绕水平轴转动连接,送纸辊电机1222用于驱动送纸辊1221转动,压轮1223位于送纸辊1221的上方,并且压轮1223能够与送纸辊1221滚动接触。内衬经过取纸结构121取纸后,将内衬送至送纸辊1221与压轮1223之间,利用送纸辊1221与压轮1223夹紧内衬,随着送纸辊1221的转动,通过摩擦力将内衬送出至过胶装置2处。
93.可选地,结合图7所示,送纸结构122还包括转动杆1224、动作气缸1225和曲柄杆1226,转动杆1224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板13绕水平轴转动连接,压轮1223通过连接件与转动杆1224连接,其中,压轮1223与连接件绕水平轴转动连接,并且连接件与转动杆1224固定连接,曲柄杆1226的一端与转动杆1224固定连接,动作气缸1225的一端与曲柄杆1226的自由端铰接、另一端与其中一块支撑板13铰接。利用动作气缸1225的伸缩动作,能够通过曲柄杆1226带动转动杆1224转动,从而带动压轮1223随转动杆1224转动,以实现压轮1223与送纸辊1221之间在接触或脱离之间切换。当压轮1223与送纸辊1221接触时,利用压轮1223对位于送纸辊1221上方的内衬施加压力,从而增大内衬与送纸辊1221之间的摩擦力,利用摩擦力能够顺畅地将内衬送入过胶装置2;当压轮1223与送纸辊1221之间互相脱离时,送纸辊1221与内衬之间的摩擦力大大降低,摩擦力不足以带动内衬移动,从而切断上纸装置1向过胶装置2处的送纸动作。
94.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过胶装置2包括用于在内衬一侧进行涂胶的过胶机构22、用于抓取内衬并将内衬在过胶机构22涂胶后输送至侧边贴合装置对应工位的盒体处的取送机构21,以及用于支撑取送机构21和过胶机构22的第二支撑板24。从上纸
装置1输送过来的内衬会暂存于第二支撑板24的上方,取送机构21能够从暂存内衬的位置抓取内衬,并且带动内衬移动,内衬在移动的过程中会途径过胶机构22,利用过胶机构22在内衬的底部涂胶,之后取送机构21将涂胶的内衬送至盒体上方,并且将内衬放置于盒体内,以待压紧贴附。取送机构21和过胶机构22的具体结构有多种,本技术列举了一种结构以作示例,可以预见地是,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取送机构21和过胶机构22的结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95.具体地,第二支撑板24的上方固定设置有用于支撑取送机构21的第三支撑板241,取送机构21包括第二水平直线模组211、第二竖直直线模组212和取纸面板213,第二水平直线模组211和第二竖直直线模组212协同作用,用于驱动取纸面板213进行竖直移动和水平移动,取纸面板213的底部安装有取纸吸盘,当取纸吸盘处产生负压后,能够利用取纸吸盘吸取内衬。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水平直线模组211与第三支撑板241固定连接,第二竖直直线模组212的下端通过调节组件与取纸面板213连接,通过调节组件可以调节取纸面板213的初始高度,以便于精准调整取纸面板213的高度位置,保证取纸面板213能够通过取纸吸盘带动内衬精准地经过过胶机构22的上方,对内衬进行涂胶作业。
96.第二支撑板24的上方固定设有用于支撑过胶机构22的第四支撑板242。过胶机构22包括胶辊组221和胶辊电机222,胶辊组221中包括两个或以上互相滚动接触的胶辊,胶辊的两端与第四支撑板242绕水平轴转动连接,胶辊电机222用于驱动胶辊组221转动,具体传动方式可采用皮带传动、链条传动、齿轮传动等方式。胶辊组221的外表面流有胶水,胶水可以为喷射至胶辊组221外表面,或者将胶辊组221的下半部分浸在胶盒内,以保证胶辊组221外表面具有胶水。在对内衬涂胶的过程中,被取送机构21抓取的内衬经过胶辊组221的上表面,内衬移动以及胶辊组221的转动,能够将流淌在胶辊组221外表面的胶水均匀地涂覆于内衬的下方,完成过胶动作。
97.可选地,第二支撑板24上方设置有第一承托机构23,第一承托机构23用于承托从上纸装置1输送来的内衬,第一承托机构23即为取送机构21的内衬抓取位置。具体地,如图9所示,第一承托机构23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承托板231和竖直设置的第一限位板232、第二限位板233,第一承托板231通过支撑柱固定于第二支撑板24的上方,第一限位板232固定于第一承托板231的一侧,第二限位板233包括三块,三块第二限位板233分别位于第一承托板231的其余三个侧面,第一限位板232和第二限位板233的上端均超出第一承托板231,此时三块第二限位板233和第一限位板232能够从四个方向对放置于第一承托板231上方的内衬进行限位,保证内衬从上纸装置1送入过胶装置2后内衬的整齐度高,取送机构21抓取内衬放入盒体后,内衬在盒体内的初始位置较为准确,满足生产的要求。
98.可选地,第一承托机构23还包括限位板驱动件234,限位板驱动件234固定于第一承托板231的下方,每个第二限位板233均单独对应一个限位板驱动件234,通过限位板驱动件234驱动第二限位板233靠近或者远离第一承托板231的中心位置。有多张内衬从上纸装置1处送至第一承托板231上方后,内衬首先被第一限位板232或第二限位板233所阻挡,之后启动限位板驱动件234,带动三个第二限位板233向靠近第一承托板231中心的方向移动,经过三个第二限位板233和第一限位板232的限位作用,能够规整多张内衬,使内衬保持整齐。本实施例中,限位板驱动件234为气缸,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为其他能够直线移动的驱动结构。
99.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底部贴合装置3包括压合驱动件31和压合板32,压合驱动件31被配置为驱动压合板32挤压内衬贴近盒体底部。一般情况下,压合驱动件31为竖直上下驱动压合板32移动,在进行除泡动作之前,首先将贴有内衬的盒体放入压合板32的下方,之后利用压合驱动件31驱动压合板32向下移动,利用压合板32挤压内衬,使内衬紧贴于盒体底部。
100.可选地,如图11所示,在压合板32的下方设置定位机构33,定位机构33与第一承托机构23结构相似。具体地,定位机构33包括第二承托板331、第三限位板332和第四限位板333,第二承托板331固定支撑于盒体贴内衬设备的机架上方,第三限位板332和第四限位板333的数量总和为四块,分别位于第二承托板331的四个侧面,第三限位板332和第四限位板333的上端超出第二承托板331。此时盒体落入第二承托板331上方之后,能够利用第三限位板332和第四限位板333对盒体进行限位,提升盒体放置的位置精度,压合板32在下压的过程中,能够精确地落入盒体的底部,将内衬压合贴紧于盒体的底部。
101.此外,第四限位板333可选择性地设置为可移动部件,设置气缸等直线移动的驱动件驱动第四限位板333靠近或者远离第二承托板331。此时,第四限位板333的数量最好为两个,两个第四限位板333相邻设置,此时利用两个第四限位板333的移动,能够从水平的两个方向对盒体的位置进行规整,提升盒体进入正确位置的顺畅程度。
102.可结合图5所示理解下文,在本技术实施例的盒体贴内衬设备中,具有多个工位,针对盒体来说,有上盒工位、侧边内衬贴合工位、底部内衬贴合工位和下盒工位。上盒工位、侧边内衬贴合工位、底部内衬贴合工位和下盒工位均设置于机架上方,上盒工位放置从上盒装置输送过来的盒体,侧边内衬贴合工位放置的盒体等待过胶装置2放入内衬,底部内衬贴合工位放置的盒体等待底部贴合装置3将内衬压紧于盒体底部,下盒工位放置的盒体等待下盒装置输送出盒体贴内衬设备。不同的工位之间需要转运装置对盒体进行转运,转运装置包括机械手和直线模组,机械手用于抓取盒体,直线模组用于带动被机械手抓取的盒体移动,使盒体从上一工位转运至下一工位。不同工位之间的转运装置可以设置为联动,也可以设置为互相独立工作,当转运装置设置为联动时,可以通过一组水平直线模组驱动所有机械手进行同步地水平移动,保持步调一致,节省成本;当转运装置设置为互相独立工作时,则每个工位之间的转运作业可以独立进行,出现设备故障时易于排查和维护。或者,可以在部分相邻的转运装置采取联动,其余转运装置采取独立作业的方式,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对转运装置进行设计。
103.具体到本实施例中,侧边内衬贴合工位与底部内衬贴合工位之间的转运装置以及底部内衬贴合工位与下盒工位之间的转运装置,采用联动的方式设置,即均利用第一驱动组件831的驱动作用,将已经完成内衬侧边贴合的盒体从侧边内衬贴合工位输送至底部内衬贴合工位,并且同时将已经完成内衬贴合的盒体从底部内衬贴合工位输送至下盒工位。上盒工位与侧边内衬贴合工位之间的转运装置单独设置,设置第二直线模组4用于驱动该转运装置中的机械手。
104.不同转运装置中抓取盒体的机械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到本实施例中,侧边内衬贴合工位与底部内衬贴合工位之间的转运装置以及底部内衬贴合工位与下盒工位之间的转运装置所使用的机械手为如图3所示的夹压机构,并设置脱料机构84辅助盒体下料,上盒工位与侧边内衬贴合工位之间的转运装置所使用的机械手为如图1所示的夹压机
构的结构。
105.侧边内衬贴合工位对应设置有第二承托机构5,第二承托机构5的结构与定位机构33的结构相似,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106.上盒装置包括上盒机构和上盒定位装置7,上盒定位装置7设置于上盒工位处,上盒定位装置7用于整理未贴设内衬的盒体,上盒机构被配置为向上盒定位装置7输送未贴设内衬的盒体。
107.上盒机构和下盒装置可以采用常规的输送机构,如传送带输送机构、链条输送机构等。
108.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上盒定位装置7包括均固定于机架上方的正挡板71和侧挡板72,侧挡板72为两块且互相平行,正挡板71与侧挡板72垂直设置,正挡板71正对上盒装置的输送方向。盒体从上盒装置输送过来后,进入正挡板71和两个侧挡板72之间,最终盒体与正挡板71接触限位后停止移动,完成对盒体的定位,以待转运装置抓取。
109.结合图5所示,可选地,在机架上方设置用于驱动第二承托机构5水平移动的直线模组,利用第二承托机构5的移动与第二直线模组4的对接。第二直线模组4将盒体从上盒工位抓起后,放置于第二承托机构5内,再通过第二承托机构5的水平移动,将盒体移动至侧边内衬贴合工位,有效地降低了第二直线模组4的行程。由于第二直线模组4行程降低,因此第二直线模组4在第二承托机构5上方所占据的空间降低,能够有效地降低第二直线模组4与其他部件产生干涉的可能性。
110.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
111.首先,盒体经过上盒装置的输送,进入上盒定位装置7,利用连接于第二直线模组4的机械手抓取盒体,之后启动第二直线模组4,将盒体从上盒定位装置7处移动并放置于第二承托机构5内,盒体进入侧边内衬贴合工位。
112.启动送纸机构12,将内衬从存纸机构11处输送至过胶装置2中的第二支撑板24上方,之后利用取送机构21从第二支撑板24上方抓取内衬并带动内衬移动,使内衬经过过胶机构22,利用过胶机构22对内衬底部进行涂胶,之后取送机构21将涂胶后的内衬输送并放置于位于第二承托机构5内的盒体内。
113.能够将位于第二承托机构5内的盒体转运至定位机构33内,在转运过程中,利用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的挤压作用夹紧盒体,并且将内衬贴附于盒体的侧壁,当盒体转运至定位机构33后,启动脱料机构84,将盒体从第一夹板811与第二夹板812之间脱落。
114.之后启动底部贴合装置3,将内衬紧贴于盒体底部,再利用转运装置将盒体已送至下盒工位,完成产品的生产。
1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边贴合装置8,通过设置夹压机构81和驱动机构83,夹压机构81包括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相对设置,且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之间形成夹压空间814,驱动机构83被配置为驱动夹压机构81进行夹压动作和/或移动。利用驱动机构83驱动夹压机构81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或第三方向移动,以进行夹压动作和/或移动,将第一侧壁93、第二侧壁94及位于盒体内部的内衬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之间形成的夹压空间814内,通过第一夹板811和第二夹板812挤压内衬、第一侧壁93和第二侧壁94,将内衬紧贴于第一侧壁93和/或第二侧壁94。
116.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