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捻机加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68625发布日期:2023-03-29 13:44阅读:60来源:国知局
倍捻机加捻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纺织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倍捻机加捻装置。


背景技术:

2.加捻是指将多根纺丝的一端夹持,另一端回转,使多根纺丝拧成一根丝线的过程,纺织企业在生产纺织产品之前,都需要将单股纺丝进行加捻处理,这就需要用到一种加捻装置。
3.现今市场上的此类加捻装置种类繁多,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现有的加捻装置对于纱线在进行加捻导出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导纱杆,而导纱杆之间的距离表示了纱线加捻导出的张力,纱线在加捻导出的过程中会因为距离的原因张力有所变化,因此需要对导纱杆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倍捻机加捻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加捻装置纱线在加捻导出的过程中会因为距离的原因张力有所变化,因此需要对导纱杆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的问题。
5.本技术提供倍捻机加捻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倍捻机加捻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端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底板顶端位于固定板的一侧活动设置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底板的内部开设有滑块滑动连接的第二滑槽,所述活动板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内部贯穿有螺杆,所述底板内部开设有供应于螺杆插接连接的螺纹槽,所述螺杆外侧壁位于固定杆的上方螺纹连接有螺母。
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板顶端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收纳箱,所述收纳箱内部的底壁固定安装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外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板,所述螺纹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底板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侧板,所述侧板的内侧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支撑板的一端与第一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板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控制开关,所述收纳箱内侧壁的顶壁开设有通孔。
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板顶端远离收纳箱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卷绕筒。
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固定板和活动板均设置有两组,所述固定板和活动板的内部开设有开孔。
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收纳箱内壁远离侧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螺纹贯穿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外侧壁螺纹连接有料辊,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位于连接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把手。
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动杆远离把手一端的内部插接插块,所述插
块一端位于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
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螺纹槽设置有若干组,所述螺纹槽之间的间距相等。
1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4.1.通过设置有第二滑槽、滑块、螺纹槽、螺杆、螺母以及固定杆,能够在加捻装置的使用过程中,通过滑块与第二滑槽内侧的滑动连接,可实现活动板与固定板之间的间距的改变,从而对纱线的张力进行调节,并通过螺杆、固定杆、螺母与螺纹槽之间的配合使用,可实现对螺杆的锁紧,从而实现对活动板位置的限定,便于实现对纱线引导过程中张力的调节。
15.2.通过设置有把手、转动杆、挡板以及插块,能够在加捻装置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对把手的转动,通过料辊与转动杆之间的螺纹连接,使得转动杆在转动的时候,可将料辊转动并脱落出转动杆的上面,便于实现对料辊的更换,通过挡板和插块的配合使用,可实现对料辊的限位,以防料辊向外滑出。
16.3.通过设置有第三电机、螺纹杆、螺纹板、侧板以及第一滑槽,能够在加捻装置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对第三电机的接电启动,在螺纹杆与螺纹板之间为螺纹连接的情况下,可实现螺纹板的上下移动,通过支撑板一端与第一滑槽内侧滑动连接的情况下,可实现支撑板的水平向上移动,通过控制开关的上下移动,便于对控制开关进行收纳防护和使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的连接板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的螺纹板局部放大示意图。
21.图中:1、底板;2、第一电机;3、转动板;4、卷绕筒;5、活动板;6、固定板;7、连接板;8、第二电机;9、控制开关;10、通孔;11、第一滑槽;12、支撑板;13、侧板;14、第三电机;15、收纳箱;16、第二滑槽;17、转动杆;18、挡板;19、插块;20、料辊;21、把手;22、滑块;23、螺纹槽;24、螺杆;25、螺母;26、固定杆;27、螺纹杆;28、螺纹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4.本技术公开倍捻机加捻装置。请参阅图1和图2,包括底板1,底板1顶端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板6,底板1顶端位于固定板6的一侧活动设置有活动板5,可以改变活动板5与固定板6之间的间距。固定板6和活动板5均设置有两组,固定板6和活动板5的内部开设有开孔,能够将丝线从开孔处穿过,便于对丝线进行加捻。
25.此外,活动板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滑块22,底板1的内部开设有滑块22滑动连接的
第二滑槽16,滑块22可在第二滑槽16的内部左右滑动。活动板5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26,固定杆26的内部贯穿有螺杆24,底板1内部开设有与螺杆24插接连接的螺纹槽23,螺纹槽23设置有若干组,螺纹槽23之间的间距相等,螺杆24的底端与螺纹槽23之间插接配合,螺杆24外侧壁位于固定杆26的上方螺纹连接有螺母25,能够实现对螺杆24的锁紧,以此来实现对活动板5位置的限定,保持距离调节之后的稳定。
26.请参阅图1和图3,底板1顶端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收纳箱15,收纳箱15内部的底壁固定安装有第三电机14,第三电机14的输出端连接有螺纹杆27,可通过对第三电机14的接电启动带动螺纹杆27转动,螺纹杆27的外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板28,螺纹板28可在螺纹杆27的上面进行上下运动。螺纹板2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2,螺纹板28的上下运动可实现支撑板12的上下移动。
27.此外,底板1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侧板13,侧板13的内侧开设有第一滑槽11,支撑板12的一端与第一滑槽11的内部滑动连接,能够使得支撑板12保持水平的上下移动。支撑板12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控制开关9,收纳箱15内侧壁的顶壁开设有通孔10,控制开关9随着支撑板12的上下移动可同时进行上下移动,并从通孔10的内部穿过,当控制开关9位于收纳箱15的外部时,可对装置进行控制使用,当控制开关9位于收纳箱15内部时,可实现对控制开关9的收纳防护。
28.请参阅图1和图4,收纳箱15内壁远离侧板1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8,对第二电机8的底端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第二电机8的输出端连接有连接板7,连接板7可随着第二电机8的运转实现转动。连接板7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螺纹贯穿有转动杆17,转动杆17的外侧壁螺纹连接有料辊20,能够实现料辊20的转动,便于将丝线进行引出。转动杆17一端位于连接板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把手21,能够通过把手21的手动转动带动转动杆17进行转动,便于实现对料辊20的拆卸。转动杆17远离把手21一端的内部插接插块19,插块19一端位于转动杆17远离把手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18,能够在料辊20使用的时候对其进行端面的限位,以防滑出。
29.此外,底板1顶端远离收纳箱15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2,第一电机2的输出轴连接有转动板3,转动板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卷绕筒4,能够通过对第一电机2的接电启动,在转动板3和卷绕筒4转动的情况下,将加捻后的纱线进行收卷。
30.本技术的倍捻机加捻装置的实施原理为:
31.首先,使用时,将装置外接电源,可通过第三电机14的启动运转,可带动转动杆17转动,转动杆17的转动带动螺纹板28上下移动,螺纹板28的上下移动可带动支撑板12向上在第一滑槽11的内侧向上滑动,使得支撑板12稳定地向上抬升,支撑板12的向上抬升可带动控制开关9从通孔10的内侧穿过,便于控制开关9对装置进行控制使用。
32.其次,通过控制开关9控制第二电机8启动,在第二电机8开始运转后可带动连接板7转动,通过连接板7的转动可带动料辊20转动,可将料辊20上面的丝线从固定板6和活动板5内部的开口处进行引导,当料辊20上面的丝线使用完之后,可将插块19从转动杆17的内部取出,接着可通过逆时针转动把手21,使得把手21带动转动杆17转动,转动杆17的转动可带动料辊20向远离把手21的一端移动,可将料辊20从转动杆17的上面转动脱落,实现对料辊20的快速更换。
33.最后,可通过推动活动板5,使得滑块22在第二滑槽16的内部左右滑动,可改变活
动板5与固定板6之间的间距,同时将螺杆24穿过固定杆26的内部,并将螺杆24穿过的一端插入至螺纹槽23的内部,并将螺母25从上向下旋于螺杆24的外侧壁上,实现对螺杆24的锁紧,从而实现对活动板5的限位,可改变纱线的张力,通过控制开关9控制启动第一电机2,第一电机2的运转可带动转动板3和卷绕筒4进行转动,可将加捻之后的纱线实现绕卷。
34.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