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气式纺纱机的纺纱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68897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喷气式纺纱机的纺纱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用于从由纤维构成的纤维复合物制造纱线的喷气式纺纱机的纺纱站,其中,该纺纱站具有紊流室,该紊流室具有用于使得纤维复合物在操作喷气式纺纱机期间沿传输方向进入紊流室的入口端口,并且纺纱站还具有至少部分地延伸到紊流室中的纱线形成元件,其中纺纱站具有引导到紊流室中的空气喷嘴,所述空气喷嘴在围绕紊流室的壁的区域中开通到紊流室中,并且可通过空气沿预定搓捻方向引入到紊流室中,以便沿所述搓捻方向在纱线形成元件的入口嘴部的区域中向纤维复合物施加搓捻,其中纱线形成元件具有抽出通道,纱线可通过该抽出通道从紊流室被移除,其中用于引导纤维复合物的引导装置位于紊流室的入口端口的区域中,且其中该引导装置包括彼此间隔开一定距离的至少两个引导区段,其相互间距在所述传输方向上在至少一些区段中减少。
【背景技术】
[0002]具有合适配置的纺纱站的喷气式纺纱机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例如,参见EP O990 719 BI和DE 40 36 119 C2),并且被用于从细长纤维须条来制造纱线。借助于由在纱线形成元件的前述入口嘴部的区域中紊流室内的空气喷嘴产生的紊流空气流,纤维须条的外部纤维围绕内芯纤维缠绕,并且它们最终形成缠绕纤维,所述缠绕纤维对于纱线的期望强度来说是重要的。这得到具有真捻的纱线,其最终通过抽出通道从紊流室被排出并且可例如缠绕到筒管上。
[0003]总体上,在本发明的意义上,术语“纱线”因此被理解为是纤维须条,其中纤维中的至少一些围绕内芯被缠绕。因此这包括在传统意义上的纱线,其可借助于纺纱机被处理以形成织物。本发明还涉及喷气式纺纱机,借助于该喷气式纺纱机可制造所谓的粗纱(另一术语:棉条或条子或头道粗纱)。这类纱线的特征在于,尽管具有足以将纱线传输到下游纺纱机的一定强度,该纱线仍能够被牵伸。因此,粗纱例如在被最终纺纱之前可借助于处理该粗纱的纺纱机(例如环锭纺纱机)上的牵伸装置(例如,牵伸支座)被牵伸。
[0004]然而,与纱线的强度无关,总是期望在纱线形成元件的区域中形成的搓捻不会与纱线和/或纤维须条的传输方向相反地延伸到入口端口上。换言之,应当确保的是,纤维须条的纤维在与紊流空气流接触之前保持其原始对齐,并且仅在紊流室内侧接收相应搓捻。换言之,如果搓捻要沿与传输方向相反的方向传送,那么与此相关的纤维须条的反向搓捻会必要地导致期望缠绕纤维的减少和/或在紊流室上游的牵伸装置的区域中纤维须条的降低可牵伸性。
[0005]从外侧作用在纤维须条上并且从现有技术公知的搓捻保持元件限制了搓捻的相应传送,但是另一方面缠绕纤维的减少通常必须被接受(尤其见上述EP O 990 719 BI)。

【发明内容】

[0006]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用于喷气式纺纱机的纺纱站,其将有效地抵消在紊流室的区域中形成的纤维须条的搓捻沿与传输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反向传送,而不导致缠绕纤维的数量的过度减少。
[0007]该目的是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纺纱站来实现的。
[0008]根据本发明,纺纱站的特征在于,除了从外侧作用在纤维须条上的引导区段外,弓丨导装置包括至少一个中央引导元件,其在垂直于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延伸的截面中至少部分地在引导区段之间延伸。因此,中央引导元件位于如下区域中,通过入口端口进入紊流室的纤维须条必须经过该区域。这导致纤维须条与中央引导元件之间的直接接触,这最终导致纤维须条的纤维的横向偏转,即与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成直角地被引导。现在外部引导区段防止在纱线形成元件的区域中形成的搓捻的反向传送,所述中央引导元件确保了,纤维须条的纤维中的一些向外移位,并且因此通过由空气喷嘴产生的紊流空气流尤其有效地捕获,并且可围绕纤维须条的中央无捻芯部被缠绕。
[0009]总之,根据本发明的引导装置因此由中央引导元件和多个引导区段构成,所述中央引导元件位于纤维须条的传输路径中,所述引导区段继而应当被设置在紊流室的入口端口的区域中,并且在纤维须条传送经过时主要从外侧接触该纤维须条。
[0010]此处有利的是,中央引导元件在至少一些区段中在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和/或紊流室的入口端口的中心轴线上延伸。由于纤维须条通常也被引导成使其假想中心轴线在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和/或入口端口的中心轴线上延伸,这确保了中央引导元件将至少部分地位于经过的纤维须条的内侧。这继而确保了,纤维须条中的至少一些纤维被向外促动并且可由紊流室内侧的空气流来捕获。与此相对比,应当确保的是,引导区段在前述轴线外侧延伸以允许从外侧引导纤维须条并且因此防止搓捻的反向传送。
[0011]如果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平行于入口端口的中心轴线延伸并且尤其与该中心轴线共线,则还实现其他优点。换言之,入口端口和/或围绕入口端口的壁可与抽出通道的入口嘴部至少部分地同心地延伸。在该情况下,纤维须条总体上不偏转。相反,至少面向抽出通道的中央引导元件的末端位于与进入的纤维须条的假想纵向轴线相对应的线上。因此,纤维须条基本上沿直线被引导,该直线从紊流室的入口端口开始直到抽出通道的区域(即使纤维被向外促动的上述纤维的偏转发生在中央引导元件的区域中,由于存在中央引导元件并且从所述中央引导元件开始,优选地围绕纤维须条的外周均匀地分布)。
[0012]尤其有利的是,引导区段由引导心轴或引导板形成,所述引导心轴或引导板沿纱线形成元件的入口嘴部的方向从围绕紊流室的入口端口的壁延伸。在心轴的情况下,已经证实成功的是,向其提供尖端,但是所述板可朝向一侧或多侧是倒圆的,以便防止对经过的纤维的损坏。所述板还优选地朝向内侧径向地延伸,并且如在引导心轴的情况那样可附接到纺纱站的壁或者可设计成与所述壁成为一件。在任何情况下,已经证实成功的是,将引导区段设置成处于彼此相等的间隔。
[0013]有利的是,中央引导元件的一端(该端被送至抽出通道的出口端口)被设置在纱线形成元件的入口嘴部与紊流室的入口端口之间。在该情况下,该端位于如下区域中,纤维须条在该区域中进入紊流空气流的区域。这确保了,纤维须条的纤维由在其内部延伸的引导元件向外促动,并且因此围绕其余纤维在更大的程度上被缠绕为缠绕纤维。在该情况下,引导区段可延伸到纺纱站的上述区域中,但是还可构想到的是,这些引导区段被完全设置在紊流室的入口端口中,且因此不会直接进入到紊流空气流的流动区域中。
[0014]还有利的是,中央引导元件与引导区段相比沿抽出通道的出口端口的方向进一步延伸。这确保了,在指向出口端口的方向的中央引导元件的末端的区域中围绕纤维须条的空气流不会接触根据本发明的引导装置的外部引导区段。在此,中央引导元件和相邻引导区段之间的距离可能总计为在I毫米与几毫米之间。
[0015]此外,有利的是,引导区段和/或中央引导元件中的至少一些延伸到抽出通道中。这种布置确保了,保持相应部件的期望效果,直到所述纤维位于抽出通道内侧并且它们不再暴露于或者仅很小程度地暴露于紊流空气流。突出到抽出通道中的元件在该区域中应当具有这样的截面面积,该截面面积小于抽出通道的入口嘴部的截面面积的一半(优选地,三分之一)以防止阻塞该抽出通道。
[0016]还有利的是,两个引导区段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一个引导区段与面向抽出通道的出口端口的中央引导元件的一端之间的最小距离。换言之,可能有利的是,面向抽出通道的出口端口的引导区段的末端区段被定位成相对靠近中央引导元件的相应末端区段。在该位置处,纤维须条由中央引导元件从内侧充胀(单个纤维沿基于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来说的径向方向被向外促动),使得至少纤维须条的纤维末端在外侧接触引导区段。这是防止纤维须条的反向搓捻的尤其有效的方法。
[0017]还有利的是,引导区段均具有面向抽出通道的出口端口的一端以及面向出口端口的一端,使得面向抽出通道的出口端口的中央引导元件的一端被设置在平行于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并且在引导区段的相应末端之间延伸的部段中。换言之,优选的是,纤维须条必须经过如下区域,在该区域中,纤维须条同时地接触从外侧作用在其上的引导区段以及主要在内部延伸的中央引导元件。由此在足够数量的缠绕纤维的情况下以这种方式可以尤其有效地防止纱线搓捻的反向传送。
[0018]尤其有利的是,中央引导元件和引导区段都具有面向抽出通道的出口端口的一端,使得引导区段的所述末端围绕中央引导元件的所述末端被同心地设置在垂直于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延伸的截面中。虽然中央引导元件因此应当被居中地设置在所述截面中,但是有利的是将引导区段设置在围绕居中定位的中央引导元件的圆形路径上。在该情况下,居中引导元件(和/或在面向抽出通道的出口端口的末端部段的区域中其中心轴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圆的中点,引导区段的相应末端部段位于所述中点上。
[0019]还有利的是,两个引导区段的最小距离小于在纱线形成元件的入口嘴部的区域中的抽出通道的直径。由此尤其有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