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输出方法、图像读取方法、图像输出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9937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输出方法、图像读取方法、图像输出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多个输出元件把图像进行输出的图像输出方法和图像输出装置,以及通过多个感光元件从图像取得读取信息的图像读取方法和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卤化银感光材料等的记录媒体上输出图像的图像输出装置的记录头,有具备阵列状配置的光通量控制型记录元件(输出元件)的记录头。
一般来说,构成阵列的多个记录元件,在各输出浓度中的在各个发光特性上,即记录特性上有偏差,该偏差就成为在记录元件的配列方向上使图像产生浓淡不匀的原因。
作为校正这种偏差的技术有如下提案,有对各记录元件求出对应于规定输出浓度的发光量,根据该发光量的数据求出各记录元件发光量的校正量,即遮蔽(シエ一デイング)校正值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平8-230235号公报。
但上述的校正方法,在随输出浓度的不同而遮蔽校正值变化的情况下,就不能校正上述的偏差。
因此,就考虑对各记录元件对每个输出浓度求出遮蔽校正值。但使用该方法时就需要求出记录元件的个数与输出浓度的数目(灰度数)相乘个数的遮蔽校正值,所以数据量庞大。而且把求所述光通量数据时的计量精度在所有的输出浓度上都保持良好是困难的,所以在特定的输出浓度上计量精度降低的结果是,利用有误差的遮蔽校正值来进行校正。
这种问题在利用感光特性有偏差的多个感光元件从图像取得读取信息的情况下也会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多个输出元件的输出特性的偏差以比以往少的数据量进行高精度地校正的图像输出方法和图像输出装置,以及能够使多个感光元件的感光特性的偏差比以往少的数据量进行高精度地校正的图像读取方法和图像读取装置。
本发明的图像输出方法是使用多个输出元件输出多种浓度的校正用图像,通过使用图像读取装置从所述校正用图像取得读取信息来求出各输出元件输出浓度的校正量,并使用该校正量输出图像,使用所述读取信息对各输出元件计算出第一校正值,其用于把对应于规定的基准输出浓度的第一基准输入信号校正成规定的第二基准输入信号;第二校正值,其从由所述第一校正值进行校正时表示输入输出特性的假想输入输出函数,把近似函数校正成规定的基准输入输出函数,所述近似函数是在输入信号是所述第二基准输入信号时输出浓度成为所述基准输出浓度的条件下而得到的,然后使用所述第一校正值和所述第二校正值校正输入信号。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为一种图像输出装置,其包括多个输出校正用图像的输出元件;从所述校正用图像取得读取信息的图像读取装置;根据所述读取信息求出各输出元件的输出浓度的校正量的第一校正处理部,其中,所述第一校正处理部对各输出元件计算出第一校正值,其用于把对应于规定的基准输出浓度的第一基准输入信号校正成规定的第二基准输入信号;第二校正值,其从由所述第一校正值进行校正时表示输入输出特性的假想输入输出函数,把近似函数校正成规定的基准输入输出函数,所述近似函数是在输入信号是所述第二基准输入信号时输出浓度成为所述基准输出浓度的条件下而得到的,然后使用所述第一校正值和所述第二校正值校正输入信号。
根据本发明,因为在输入信号的校正中使用第一校正值和第二校正值,故使输出元件的输入输出函数近似于基准输入输出函数,即校正了输出元件的输出特性偏差。因此,由于通过对各输出元件使用第一校正值和第二校正值这两个校正值而能校正所述偏差,所以与以往不同,其不用对各输出元件使用每个输出浓度的校正值就能校正所述偏差。即能以比以往少的数据量来校正所述偏差。
而且与以往不同,其不需要在所有的输出浓度上使用读取信息,所以其能仅在计量精度高的输出浓度上使用读取信息。因此能利用没有误差的校正值进行校正。即能比以往的进行高精度的校正。
作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在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中,所述第一校正处理部通过将表示各输出元件的输出输入特性的输出输入函数以对应于所述第一基准输入信号的输出浓度进行标准化,计算出所述假想输入输出函数。
根据本发明,因为通过将表示各输出元件的输入输出特性的输入输出函数以对应于第一基准输入信号的输出浓度进行标准化来计算假想输入输出函数,故第一校正值的数值与第二校正值的数值不相互影响。因此,不论在第一校正值算出的前后都能够算出第二校正值,即,能够独立地算出第一校正值和第二校正值。因此,在将第一校正值及第二校正值的一个固定的状态下能够改变另一个,故根据前一次的计算结果计算第一校正值或第二校正值,从而能够收敛地提高校正精度。
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在所述图像输出装置中,所述第一校正处理部存储计算出的所述第二校正值,用于计算下一次的所述第二校正值。
根据本发明,因为将算出的第二校正值使用于下一次的第二校正值的计算,故能够收敛地提高第二校正值的校正精度。
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在所述图像输出装置中,所述第二校正值是把上一次计算出的第二校正值乘以所述近似函数的斜度与所述基准输入输出函数的线型区域的斜度之比的值。
根据本发明,因为在计算第二校正值时使用近似函数的斜度与基准输出输入函数的线型区域的斜度之比,故与使用高次系数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计算第二校正值。另外,因为使用上一次计算出的第二校正值,故能够收敛地提高第二校正值的校正精度。
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在所述图像输出装置中,所述第二校正值为所述近似函数的斜度与所述基准输入输出函数的线型区域的斜度之比。
根据本发明,因为作为第二校正值使用近似函数的斜度与基准输入输出函数的线型区域的斜度之比,故与使用高次系数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计算第二校正值。
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在所述图像输出装置中,所述第二基准输入信号及所述基准输出浓度为从所述基准输入输出函数的线型区域中得到的值。
根据本发明,因为作为第二基准输入信号及基准输出浓度,使用从基准输入输出函数的线型区域,即输出浓度的测量精度高的区域得到的值,故与从非线型区域中得到的值的情况不同,能够更加高精度地进行所述偏差的校正。另外,在视觉上浓度不均的影响大的浓度区域中,能够在输出元件之间准备输出浓度,故能够输出视觉上浓度均匀的图像。
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图像输出装置中,所述输出元件为发光元件,在感光材料上存储图像。
根据本发明,利用发光元件向感光材料输出图像时,能够得到与上述发明同样的效果。


图1是表示图像输出装置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用于说明记录头上记录元件的配列和平板扫描器上CCD配列的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图像输出方法的图;图4是表示校正用修补图像的图;图5是表示计算第一校正值顺序的图;图6(a)是表示基准光通量值z(x0,i)计算顺序的图,图6(b)是表示基准浓度值w(v0,i)计算顺序的图;图7是表示计算第二校正值c(i)顺序的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图像读取方法的图;图9是表示计算第三校正值顺序的图;图10是表示计算第四校正值f(i)顺序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图示例。
实施例1图1表示了本发明图像输出装置10的概略结构。如该图所示,图像输出装置10具备支承鼓1。
支承鼓1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旋转,其把从辊子(未图示)供给的彩色照相用印相纸(以下叫做印相纸)2向箭头方向运送。作为印相纸2其使用卤化银感光材料。在印相纸2的运送目的处设置有显影装置(未图示)。印相纸2并不限定于是辊子状,其也可以是切好的纸。印相纸2的运送装置并不限定于是支承鼓1,其也可以是运送皮带等其他的装置。
在支承鼓1的上方,配置有通过发光在印相纸2上形成彩色图像潜影的记录头30a~30c。
记录头30a~30c用于记录红色、绿色、兰色。作为记录头30b、30c,其使用在比较高亮度、高速应答下通过彩色滤光器能容易进行色分解的真空荧光记录头(Vacuum Fluorescent Print HeadVFPH)。
如图2所示,这些记录头30a~30c上分别阵列状配置有多个记录元件(输出元件)3、...。作为记录头30a的记录元件3、...,是使用LED(LightEmitting Diode)光源。
在此,记录元件3、...的阵列,可以是图2(a)那样的一列,也可以是图2(b)、图2(c)那样的多列。记录元件3、...的配列方向是指如图2(a)~图2(c)箭头所示那样更多的记录元件3、...配列的方向。以下为了方便区别记录元件3、...,而在各记录元件3上附上从1开始的顺序号码。
在记录头30a~30c上连接有记录头控制部40。
记录头控制部40对记录头30a~30c进行控制,使其把RGB各色的图像数据向印相纸2的规定位置输出。
记录头控制部40上连接有校正处理部60(第一校正处理部)。
校正处理部60校正记录头30a~30c的各记录元件3的发光特性(记录特性)。该校正处理部60计算记录元件3、...的发光量的校正量,并向记录头控制部40输出。校正处理部60存储校正所需要的各种参数,具体说就是存储后述的第一校正值H(i)和第二校正值c(i)。
校正处理部60上连接有平板扫描器70。
平板扫描器70是由所述显影装置所显影的图像进行读取的装置,其包括多个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感光元件,参照图2)7,...、光源(未图示)和A/D转换器(未图示)。
该平板扫描器70通过把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向放置在原稿台上的图像进行照射,并把其反射光使用CCD7、...变换成电信号(模拟信号),来取得读取信息。然后,平板扫描器70把取得的读取信息通过所述A/D转换器变换成数字数据,并作为图像读取信息向校正处理部60送出。在此,图像读取信息是指付与了与读取图像的位置相对应的记录元件3、...和CCD7以及表示每个RGB三原色成分浓度的浓度数据的信息。
CCD7、...与记录元件3、...的配列方向同样,是如图2(a)~图2(c)所示配列成阵列状。以下为了方便区别CCD7、...,而在各CCD7、...上附上从1开始的顺序号码。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图像输出方法。
图3是表示本实施例图像输出方法的流程图。
如该图所示,首先图像输出装置10把图4所示的曝光量校正用修补图像(校正用图像)通过记录头30a~30c向印相纸输出,并通过所述显影装置显影化(步骤S1)。在此,图4中浓度级别T1~Tn的图像是由级别不同的浓度而输出的整面图像。A方向是记录元件3的配列方向,B方向是图像输出方向。
然后,平板扫描器70从修补图像取得读取信息,校正处理部60根据该读取信息计算各浓度级别的B方向平均浓度数据S(x,i)(x是与各浓度级别对应的输入信号,i是记录元件号码)(步骤S2)。这样就计算出没有由噪音引起浓度不匀影响的浓度数据。
然后,校正处理部60根据下式(1),计算各浓度级别的浓度(输出浓度)y(x,i)(步骤S3)。同样,校正处理部60计算位于浓度级别Tp与浓度级别Tq中间位置的基准浓度级别Tx0[x0是以x0=(xp+xq)/2表示的基准输入信号(第二基准输入信号),“p”“q”是表示浓度级别的下标]的基准浓度y(x0,i)[参照图6(a)]。该基准浓度y(x0,i)是随记录元件3的不同而不同的浓度。p、q是满足1≤p≤n,1≤q≤n的整数,例如作为p能使用3,作为q能使用6。基准浓度级别Tx0并不限定于是实际输出的浓度级别,其也可以是假想的浓度级别。
y(x,i)=-log(S(x,i)/K)(1)在此,K是由平板扫描器70决定的常数。
然后,校正处理部60计算用于把与后述的平均基准浓度(基准输出浓度)YAverage(x0,I)对应的输入信号x校正成基准输入信号x0的第一校正值H(i)(步骤S4)。在该步骤S4中输入信号x是满足p≤x≤q的值。
具体说就是如图5所示,首先校正处理部60相对浓度级别Tp~Tq的每个,计算出A方向(参照图4)中规定范围内的记录元件3、...的浓度y(x,i)的平均值(以下叫做平均浓度)yAverage(x,I)(其中I是表示多个记录元件3、...平均的下标)(步骤S41)。平均浓度yAverage(x,I)也可以是所有记录元件3、...的浓度y(x,i)的平均。
然后校正处理部60制作如图6(a)所示那样的x-yAverage图表,从该图表中插补计算出与所述基准输入信号x0对应的平均浓度yAverage的值(以下叫做平均基准浓度)yAverage(x0,I)(步骤S42)。在此,平均基准浓度yAverage(x0,I)和所述基准输入信号x0,是从后述x-yAverage图表的线形区域得到的值,即从平板扫描器70的浓度计量精度高的区域得到的值。为了图示方便,在图6(a)上仅例示了一个记录元件3的x-y图表。
校正处理部60使用x-y图表,对各记录元件3计算与平均基准浓度yAverage(x0,I)对应的输入信号x,把它设定为是基准光通量值(第一基准输入信号)z(x0,i)。校正处理部60根据该计算结果计算第一校正值H(i)(=x0/z(x0,i))(步骤S43)。作为所述步骤S1~S4处理,也可以使用例如特开平10-811号公报和特开平9-131918号公报所公开的处理。
计算出第一校正值H(i)后,如图7所示,校正处理部60计算第二校正值c(i)(步骤S5),该第二校正值c(i)用于把各记录元件3的输入输出函数以第一校正值H(i)进行校正时的假想输入输出函数的近似函数的斜率a(i)校正成基准斜率a0(基准输入输出函数的斜率)。在以下的步骤中,输入信号x并不限定于是满足p≤x≤q的值。
具体说就是,首先校正处理部60根据下式(2),通过以基准浓度y(x0,i)把浓度y(x,i)进行标准化,再计算标准化的浓度(以下叫做浓度参数)y′(x,i)(步骤S51)。
y′(x,i)=y(x,i)-y(x0,i)+yAverage(x0,I) (2)这样,把记录元件3的输入输出函数,即x-y图表以所述第一校正值H(i)进行校正时的假想输入输出函数,作为x-y′图表计算出。
然后,校正处理部60计算所述规定范围内记录元件3、...的浓度参数y′(x,i)的平均值(以下叫做平均浓度参数)y′Average(x0,I)(步骤S52)。也可以把平均浓度参数y′Average(x0,I)设定为是对所有记录元件3、...的平均。
然后校正处理部60计算表示所述浓度参数y′和与浓度参数y′对应的光通量(以下叫做光通量参数)z′的关系的y′-z′图表(步骤S53)。而且校正处理部60使用该y′-z′图表,计算与各输入信号x和各记录元件3的浓度参数y′(x,i)对应的光通量参数z′(x,i)。而且校正处理部60通过对各记录元件3把y′-z′图表的浓度参数y′置换成输入信号x,来计算x-z′图表。
然后,校正处理部60对各记录元件3从x-z′图表计算logx-logz′图表(步骤S54),并使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该logx-logz′图表的近似式(近似函数)。这时,通过近似式经过点(x,z′)=(x0,z0′),使输入信号x是基准输入信号x0时,浓度参数y′(x,i)成为平均基准浓度yAverage(x0,I)(=y′(x0,i))。具体说就是,对(|log(z′(x,i))-(a(i)(log(x)-log(x0))+log(z0′))|)的值,计算关于输入信号x的总和值∑,并求该总和值∑的值是最小时的斜率a(i)的值(步骤S55)。
然后,校正处理部60计算所述近似式的基准斜率a0,(步骤S56)。具体说就是,首先校正处理部60对r~s号码(r、s是自然数)的记录元件3、...计算斜率a(i)的平均值Sa,并对t~u号码(t、u是自然数)的记录元件3、....计算斜率a(i)的平均值Sn。校正处理部60在Sa和Sn满足下式(3)时,把Sa的值设定为是基准斜率a0,在不满足时把Sn的值设定为是基准斜率a0。
Top(a)+Sn>Sa>Bottom(a)+Sn (3)在每一阵列的记录元件3、...的数目是4000时,最好作为所述r、t的值是使用1500,作为所述s、u的值是使用2500。而且在a0=1时,最好作为所述系数Top(a)的值是使用1.1,作为所述系数Bottom(a)的值是使用0.9。
然后,校正处理部60计算由下式(4)表示的校正系数b(i)(步骤S57)b(i)=a(i)/a0(4)然后,校正处理部60把计算的校正系数b(i)在Bottom(b)<b(i)<Top(b)时计算出的校正系数b(i)的值,原样存储。另一方面,把Top(b)≤b(i)时规定的上限值Top(b)的值作为校正系数b(i)存储,把b(i)≤Bottom(b)时规定的下限值Bottom(b)的值作为校正系数b(i)存储(步骤S58)。
在此,在a0=1时,最好作为所述系数Top(b)的值是使用1.05,作为所述系数Bottom(b)的值是使用0.95。
然后校正处理部60,在上次计算出的第二校正值c(i)上乘上b(i),把计算结果作为新的第二校正值c(i)。在此,在第二校正值c(i)的计算是初次时,则对所有的记录元件3、...把上次的第二校正值c(i)的值设定是1。
然后校正处理部60,把在Top(c)≤c(i)情况下的第二校正值c(i)的值设定为是规定的上限值Top(c)的值,把在c(i)≤Bottom(c)情况下的第二校正值c(i)的值设定为是规定的下限值Bottom(c)的值。
在此,在a0=1时,最好作为所述上限值Top(c)的值是使用1.1,作为所述下限值Bottom(c)的值是使用0.9。
然后校正处理部60,通过把第二校正值c(i)设定为是规定的分辨能力的值,成为能高速处理的状态而存储(步骤S59)。这样存储的第二校正值c(i)在计算下次的第二校正值c(i)时使用。
校正处理部60使用计算出的第一校正值H(i)和第二校正值c(i)来校正输入信号,并根据校正的输入信号输出图像(步骤S6)。通过这样使用第一校正值H和第二校正值c(i)来进行校正,使各记录元件3的输入输出函数与基准输入输出函数近似,即记录元件3、...的输入输出特性偏差被校正。
根据以上的图像输出方法,由于通过使用第一校正值H和第二校正值c(i)这两个校正值能校正记录元件3、...的输入输出特性偏差,所以与以往不同,其不用对各记录元件3使用每个输出浓度的校正值就能校正所述偏差。即能以比以往少的数据量来校正所述偏差。
而且与以往不同,其不需要在所有的输出浓度上使用读取信息,所以其能仅在计量精度高的输出浓度上使用读取信息。因此能利用没有误差的校正值进行校正。即能比以往的进行高精度的校正。
由于是通过把各记录元件3的输入输出函数,即x-y图表以基准浓度y(x0,i)进行标准化而计算的假想输入输出函数,即x-y′图表,再根据该x-y′图表计算的第二校正值c(i),所以第一校正值H(i)的值与第二校正值c(i)的值不会相互影响。因此,不论在计算第一校正值H(i)的前后,都能进行第二校正值c(i)的计算,即能把第一校正值H(i)和第二校正值c(i)独立进行计算。因此,能在把第一校正值H(i)和第二校正值c(i)中的一个固定的状态下而变更另一个,所以能把上次计算出的第二校正值c(i)在下次的第二校正值c(i)计算中使用。因此能收敛地提高第二校正值c(i)的校正精度。
在第二校正值c(i)的计算中,通过使用logx-logz′图表的近似式斜率a(i)与基准斜率a(i)的比,与使用高次系数的情况相比,其能容易进行第二校正值c(i)的计算。
作为第二校正值c(i),通过使用上限值Top(c)与下限值Bottom(c)之间的值,即使在例如输出图像的记录媒体被弄脏的情况下,和图像读取装置的读取精度降低的情况下,也能使第二校正值c(i)在规定的范围内。因此,即使反复计算,第二校正值c(i)也不发散,所以能防止输出浓度与输入信号不对应。
由于作为平均基准浓度yAverage(x0,I)和基准输入信号x0是使用从x-yAverage图表的线形区域,即输出浓度的计量精度高的区域得到的值,而与使用从非线形区域得到的值的情况不同,其能更高精度地进行所述偏差的校正。而且由于能在视觉上浓度不匀的影响大的浓度区域的输出元件3、...之间把输出浓度整理均匀,所以能输出没有视觉浓度不匀的图像。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是把基准斜率a0的值作为对各记录元件3的logx-logz′图表斜率a(i)的平均进行说明的,但也可以把logx-logz′图表从y′Average-z′图表来求得,把这时的logx-logz′图表斜率作为基准斜率a0。
作为利用第一校正值H(i)和第二校正值c(i)来进行校正作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利用第一校正值H(i)和校正系数b(i)来进行。
作为通过记录元件3、....向感光性的印相纸2上输出图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喷嘴在纸等的记录媒体上记录图像,也可以使用EL元件等的发光元件向显示器输出图像。
实施例2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且在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要素上付与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20具备平板扫描器70和校正处理部(第二校正处理部)60A。
校正处理部60A把平板扫描器70的各CCD7的感光特性进行校正。该校正处理部60A计算CCD7、...感光量的校正量来校正图像的读取信息。校正处理部60A存储校正所需要的各种参数,具体说就是存储第三校正值G(i)和第四校正值f(i)等。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图像读取方法。
图8是表示本实施例图像读取方法的流程图。
如该图所示,首先平板扫描器70从所述光源照射光,从在与图4同样的修补图像(校正用图像)的反射光取得校正用读取信息(步骤S101)。本实施例的修补图像是在各浓度级别中没有浓度不匀,且反射率和透射率均匀的图像。
然后,校正处理部60A根据下式(5),计算与各浓度级别的图像浓度u对应的感光量v(u,i)(i是CCD7的号码)(步骤S102)。同样,校正处理部60计算位于浓度级别Tp与浓度级别Tq中间位置的基准浓度级别Tu0[u0是以u0=(up+uq)/2表示的基准图像浓度,“p”“q”是表示浓度级别的下标]的基准感光量v(u0,i)[参照图6(b)]。该基准感光量v(u0,i)是随CCD7的不同而不同的感光量。基准浓度级别Tu0并不限定于是实际输出的浓度级别,其也可以是假想的浓度级别。
v(u,i)=-log(S(u,i)/K) (5)在此,S(u,i)是各浓度级别B方向(参照图4)的平均感光量数据。
然后,校正处理部60A计算用于把与后述的平均基准感光量(基准感光量)vAverage(u0,I)对应的图像浓度u校正成基准图像浓度u0的第三校正值G(i)(步骤S103)。在该步骤S103中图像浓度u是满足up≤u≤uq的值。
具体说就是如图9所示,首先校正处理部60A相对浓度级别Tp~Tq的每个,计算出A方向(参照图4)中规定范围内的CCD7、...的感光量v(u,i)的平均值(以下叫做平均感光量)vAverage(u,I)(其中I是表示多个CCD7、...平均的下标)(步骤S131)。平均感光量vAverage(v,I)也可以是所有CCD7、...的感光量v(u,i)的平均。
然后校正处理部60A制作如图6(b)所示那样的u-vAverage图表,从该图表中插补计算出与所述基准图像浓度u0对应的平均感光量vAverage的值(以下叫做平均基准感光量)vAverage(u0,I)(步骤S132)。在此,平均基准感光量vAverage(u0,I)和所述基准图像浓度u0是从后述u-vAverage图表的线形区域得到的值,即从平板扫描器70的浓度计量精度高的区域得到的值。为了图示方便,在图6(b)上仅例示了一个CCD7的u-v图表。
校正处理部60A使用u-v图表,对各CCD7计算与平均基准感光量vAverage(u0,I)对应的图像浓度u,把它设定为是基准浓度值(第一基准图像浓度)w(u0,i)。校正处理部60A根据该计算结果计算第三校正值G(i)(=u0/w(u0,i))(步骤S133)。
计算出第三校正值G(i)后,如图8所示,校正处理部60A计算第四校正值f(i)用于把各CCD7的输入输出函数以第三校正值G(i)进行校正时的假想输入输出函数的近似函数的斜率d(i)校正成基准斜率d0(基准输入输出函数的斜率)(步骤S 104)。在以下的步骤中,图像浓度u并不限定于是满足up≤u≤uq的值。
具体说就是如图10所示,首先校正处理部60A根据下式(6),把感光量v(u,i)以基准感光量v(u0,i)进行标准化,再计算标准化的感光量(以下叫做感光量参数)v′(u,i)(步骤S141)。
v′(u,i)=v(u,i)-v(u0,i)+vAverage(u0,I) (6)这样,把CCD7的输入输出函数,即u-v图表以所述第三校正值G(i)进行校正时的假想输入输出函数,作为u-v′图表计算出。
然后,校正处理部60A计算所述规定范围内CCD7、...的感光量参数v′(u,i)的平均值(以下叫做平均感光量参数)v′Average(u,I)(步骤S142)。也可以把平均感光量参数v′Average(u,I)设定为是对所有CCD7、...的平均。
然后校正处理部60A计算表示所述感光量参数v′和与感光量参数v′对应的浓度值(以下叫做浓度参数)w′关系的v′-w′图表(步骤S143)。而且校正处理部60A使用该v′-w′图表,计算与各图像浓度u和各CCD7的感光量参数v′(u,i)对应的浓度参数w′(u,i)。而且校正处理部60A对各CCD7把v′-w′图表的感光量参数v′置换成图像浓度u,这样来计算u-w′图表。
然后,校正处理部60A对各CCD7,从u-w′图表计算logu-logw′图表(步骤S144),并使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该logu-logw′图表的近似式(近似函数)。这时,通过近似式经过点(u,w′)=(u0,w0′),使图像浓度u是基准图像浓度u0时,感光量参数v′(u,i)成为平均基准感光量vAverage(u0,I)(=v′(u0,i))。具体说就是,对(|log(w′(u,i))-(d(i)(log(u)-log(u0))+log(w0′))|)的值,计算关于图像浓度u的总和值∑,并求该总和值∑的值是最小时的斜率d(i)的值(步骤S145)。
然后,校正处理部60A计算所述近似式的基准斜率d0,(步骤S146)。具体说就是,首先校正处理部60A对r~s号码(r、s是自然数)的CCD7、...计算斜率d(i)的平均值S′a,并对t~u号码(t、u是自然数)的CCD7、...计算斜率d(i)的平均值Sn。校正处理部60A在S′a和S′n满足下式(7)时,把S′a的值设定为是基准斜率d0,在不满足时把S′n的值设定为是基准斜率d0。
Top(d)+Sn>Sd>Bottom(d)+Sn(7)在每一阵列的CCD7、...的数目是4000时,最好作为所述r、t的值是使用1500,作为所述s、u的值是使用2500。而且在d0=1时,最好作为所述系数Top(d)的值是使用1.1,作为所述系数Bottom(d)的值是使用0.9。
然后,校正处理部60A计算由下式(8)表示的校正系数e(i)(步骤S147)e(i)=d(i)/d0(8)然后,校正处理部60A把计算的校正系数e(i)在Bottom(e)<e(i)<Top(e)时计算出的校正系数e(i)的值原样存储。另一方面,把Top(e)≤e(i)时规定的上限值Top(e)的值作为校正系数e(i)存储,把e(i)≤Bottom(e)时规定的下限值Bottom(e)的值作为校正系数e(i)存储(步骤S148)。
在此,在d0=1时,最好作为所述系数Top(e)的值是使用1.05,作为所述系数Bottom(e)的值是使用0.95。
然后校正处理部60A,在上次计算出的第二校正值f(i)上乘上e(i),把计算结果作为新的第四校正值f(i)。在此,在第四校正值f(i)的计算是初次时,则对所有的CCD7、...把上次的第四校正值f(i)的值设定是1。
然后校正处理部60A,把在Top(f)≤f(i)情况下的第四校正值f(i)的值设定为是规定的上限值Top(f)的值,把在f(i)≤Bottom(f)情况下的第四校正值f(i)的值设定为是规定的下限值Bottom(f)的值。
在此,在d0=1时,最好作为所述上限值Top(f)的值是使用1.1,作为所述下限值Bottom(f)的值是使用0.9。
然后校正处理部60A,通过把第四校正值f(i)设定为是规定的分辨能力的值,作为能高速处理的状态进行存储(步骤S149)。这样存储的第四校正值f(i)在下次的计算第四校正值f(i)时使用。
校正处理部60A使用第三校正值G(i)和第四校正值f(i)来校正CCD7的感光量,即校正测量浓度来取得图像读取信息(步骤S105)。通过这样使用第三校正值H和第四校正值f(i)来进行校正,使各CCD7的输入输出函数与基准输入输出函数近似,即CCD7、...的输入输出特性偏差被校正。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图像读取方法是通过照射来自光源的光,并使用多个感光元件从多种浓度校正用图像上的反射光取得校正用读取信息,来求出各感光元件的测量浓度校正量,使用所述校正量来取得图像读取信息,其中,使用所述校正用读取信息对各感光元件计算出第三校正值,其用于把对应于规定基准感光量的第一基准图像浓度对规定的第二基准图像浓度进行校正;第四校正值,其从由所述第三校正值进行校正时表示输入输出特性的假想输入输出函数,把近似函数校正成规定的基准输入输出函数,所述近似函数是在感光量是所述基准感光量时图像浓度成为所述第二基准图像浓度的条件下而得到的,然后使用所述第三校正值和所述第四校正值校正所述感光元件的测量浓度,来取得图像读取信息。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测量浓度的校正中使用第三校正值和第四校正值,使感光元件的输入输出函数近似于基准输入输出函数,即校正了感光元件的感光特性偏差。因此,由于通过对各感光元件使用第三校正值和第四校正值这两个校正值而能校正所述偏差,所以与以往不同,其不用对各感光元件使用每个图像浓度的校正值就能校正所述偏差。即能以比以往少的数据量来校正所述偏差。
而且与以往不同,其不需要在所有的浓度上使用校正用读取信息,所以其能仅在计量精度高的浓度上使用校正用读取信息。因此能利用没有误差的校正值进行校正。即能比以往进行高精度的校正。
根据以上的图像读取方法,由于通过对各CCD7使用第三校正值G(i)和第四校正值f(i)这两个校正值能校正CCD7、...的感光特性偏差,所以与以往不同,其不用对各CCD7使用每个图像浓度的校正值就能校正所述偏差。即能以比以往少的数据量来校正所述偏差。
而且与以往不同,其不需要在所有的浓度上使用校正用读取信息,所以其能仅在计量精度高的浓度上使用校正用读取信息。因此能利用没有误差的校正值进行校正。即能比以往进行高精度的校正。
由于是通过把各CCD7的输入输出函数,即u-v图表以基准感光量v(u0,i)进行标准化而计算的假想输入输出函数,即u-v′图表,再根据该u-v′图表计算的第四校正值f(i),所以第三校正值G(i)的值和第四校正值f(i)的值不会相互影响。因此,不论在计算第三校正值G(i)的前后,都能进行第四校正值f(i)的计算,即能把第三校正值G(i)和第四校正值f(i)独立进行计算。因此,能在把第三校正值G(i)和第四校正值f(i)中的一个在固定的状态下而变更另一个,所以能把上次计算出的第四校正值f(i)在下次的第四校正值f(i)计算中使用。因此能收敛地提高第四校正值f(i)的校正精度。
在第四校正值f(i)的计算中,通过使用logu-logw′图表的近似式斜率d(i)与基准斜率d0的比,与使用高次系数的情况相比,其能容易进行第四校正值f(i)的计算。
作为第四校正值f(i),通过使用上限值Top(f)与下限值Bottom(f)之间的值,即使在例如修补图像被弄脏的情况下,也能使第二校正值在规定的范围内。因此,即使反复计算,第四校正值f(i)也不发散,所以能防止测量浓度与图像浓度不对应。
作为平均基准感光量vAverage(u0,I)和基准图像浓度u0通过是使用从u-vAverage图表的线形区域,即浓度的计量精度高的区域得到的值,而与使用从非线形区域得到的值的情况不同,其能更高精度地进行所述偏差的校正。
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是把基准斜率d0的值作为对各CCD7的logu-logw′图表斜率d(i)的平均进行说明的,但也可以把logu-logw′图表从v′Average-w′图表来求,把这时的logu-logw′图表斜率作为基准斜率d0。
作为利用第三校正值G(i)和第四校正值f(i)来进行校正作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利用第三校正值G(i)和校正系数e(i)来进行。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输出装置,其包括多个输出校正用图像的输出元件;从所述校正用图像中取得读取信息的图像读取装置;根据所述图像读取信息求出各输出元件的输出浓度的校正量的第一校正处理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校正处理部对各输出元件计算出第一校正值,其用于把对应于规定的基准输出浓度的第一基准输入信号校正成规定的第二基准输入信号;第二校正值,其从由所述第一校正值进行校正时表示输入输出特性的假想输入输出函数,把近似函数校正成规定的基准输入输出函数,所述近似函数是在输入信号是所述第二基准输入信号时输出浓度成为所述基准输出浓度的条件下而得到的,然后使用所述第一校正值和所述第二校正值校正输入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校正处理部通过将表示各输出元件的输入输出特性的输入输出函数以对应于所述第一基准输入信号的输出浓度进行标准化,计算出所述假想输入输出函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校正处理部存储算出的所述第二校正值,并用于下一次计算所述第二校正值。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校正处理部存储算出的所述第二校正值,并用于下一次计算所述第二校正值。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校正值是把上一次计算出的第二校正值乘以所述近似函数的斜度与所述基准输入输出函数的线型区域的斜度之比的值。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校正值是把上一次计算出的第二校正值乘以所述近似函数的斜度与所述基准输入输出函数的线型区域的斜度之比的值。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校正值为所述近似函数的斜度与所述基准输入输出函数的线型区域的斜度之比。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校正值为所述近似函数的斜度与所述基准输入输出函数的线型区域的斜度之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似函数是将指数函数进行log变换的函数,设定所述第一校正值为常数项,设定所述第二校正值为比例项。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似函数是将指数函数进行log变换的函数,设定所述第一校正值为常数项,设定所述第二校正值为比例项。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准输入信号及所述基准输出浓度为从所述基准输入输出函数的线型区域中取得的值。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准输入信号及所述基准输出浓度为从所述基准输入输出函数的线型区域中得到的值。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准输入信号及所述基准输出浓度为从所述基准输入输出函数的线型区域中得到的值。
14.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准输入信号及所述基准输出浓度为从所述基准输入输出函数的线型区域中得到的值。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准输入信号及所述基准输出浓度为从所述基准输入输出函数的线型区域中得到的值。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准输入信号及所述基准输出浓度为从所述基准输入输出函数的线型区域中得到的值。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元件为发光元件,在感光材料上存储图像。
1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元件为发光元件,在感光材料上存储图像。
1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元件为发光元件,在感光材料上存储图像。
2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元件为发光元件,在感光材料上存储图像。
2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元件为发光元件,在感光材料上存储图像。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似函数是指将指数函数进行log变换的函数,设定所述第一校正值为常数项,设定所述第二校正值为比例项。
2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元件为发光元件,在感光材料上存储图像。
全文摘要
一种图像输出装置,其包括多个输出校正用图像的输出元件;从所述校正用图像中取得读取信息的图像读取装置;根据所述图像读取信息求出各输出元件的输出浓度的校正量的第一校正处理部,所述第一校正处理部对各输出元件计算出第一校正值,其用于把对应于规定的基准输出浓度的第一基准输入信号校正成规定的第二基准输入信号;第二校正值,其从由所述第一校正值进行校正时表示输入输出特性的假想输入输出函数,把近似函数校正成规定的基准输入输出函数,所述近似函数是在输入信号是所述第二基准输入信号时输出浓度成为所述基准输出浓度的条件下而得到的,然后使用所述第一校正值和所述第二校正值校正输入信号。
文档编号B41J2/447GK1660586SQ200510051
公开日2005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25日
发明者铃木厚司 申请人:柯尼卡美能达影像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