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盒填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3658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墨盒填充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墨盒填充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墨盒填充装置。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用墨盒中的分体式墨盒,喷墨头与储墨腔彼此分离,储墨腔仅容纳墨水,喷墨头则设置在喷墨打印机的字车上,墨水消耗完毕后只需要更换储墨腔,而不需要更换喷墨头。分体式墨盒中有一种具有压电传感器的分体式墨盒,以通过压电传感器感知墨盒内部的墨水量。现有技术中,上述带有压电传感器的墨盒填充装置包括容纳墨水的墨水容器、固定待填充墨盒的墨盒仓及用来将墨水容器中的墨水抽吸到墨盒中的抽吸器。墨水容器与墨盒仓相互独立,二者之间没有连接关系。墨盒及墨水容器上均插接有L型连接头,两个L型连接头之间连接有软管等。向墨盒填充墨水时,首先将墨盒固定在墨盒仓上,利用钻头经由墨盒仓上与墨盒注入孔相对应的位置插入墨盒,在墨盒上形成注入孔,然后将墨盒以出墨口朝上的方式水平放置在出墨口所在的平面,通过墨水容器上的L型连接头与墨盒上的L 型连接头,使得墨水瓶与墨盒之间形成一封闭系统,最后将抽吸器与墨水容器的开口连接, 抽吸墨水容器内部的空气,即此时墨水容器与墨盒中形成真空,然后,在气压平衡的作用下,墨水容器中的墨水会注入至墨盒中。现有墨盒填充装置的缺陷至少在于上述墨盒填充装置使用时需要将墨水容器、 软管、连接头等零部件组装后才能进行填充,而且进行填充前还需要用户进行钻孔,存在零部件繁多、操作繁琐、密封性差及占用体积大、浪费空间资源的问题。并且,墨盒填充装置的墨水容器中的墨水在对墨盒进行数次填充后,就会被消耗完毕,需要将整个墨盒填充装置丢弃,造成了资源浪费,且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墨盒填充装置,以至少达到使墨盒填充装置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墨盒填充装置,包括墨水容器、抽吸器及用于放置待填充墨盒的墨盒仓,其中,所述墨水容器与所述墨盒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墨盒填充装置还设置有与所述墨盒仓相连通的至少一抽吸口及与所述墨水容器连通的回墨口;在所述墨盒装入所述墨盒仓的情况下,所述抽吸口与所述墨盒的墨水供应部连通;所述抽吸器可分别与所述回墨口与所述抽吸口连接。如上所述的墨盒填充装置,其中,所述墨水容器可位于所述墨盒仓的下方。所述回墨口可设置在所述墨水容器的侧壁上。所述墨盒填充装置还可包括上盖,所述上盖位于所述墨盒仓的上方,一端与所述墨盒仓可旋转地连接,另一端可与所述墨盒仓相扣合,所述上盖的顶部设置有抽吸通道,所述抽吸通道的底部设置有通道口,顶部及侧壁均设置有抽吸口。所述墨盒填充装置还可包括与所述墨水容器连通的针状部,且所述针状部为中空管,设置在所述墨盒仓的侧壁上,并在所述墨盒装入墨盒仓的情况下与所述墨盒连通。所述墨盒仓下方可设置有储墨腔及用于装入所述墨水容器的墨水容器仓,储墨腔设置在所述墨水容器仓的侧壁内,所述墨盒仓为所述墨水容器仓的侧壁延伸部,所述针状部、回墨口均通过所述储墨腔与所述墨水容器连通。所述上盖的一侧还可设有延伸部。如上所述的墨盒填充装置,其中,所述墨盒仓的底部可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顶部高于所述墨盒仓的底部表面。如上所述的墨盒填充装置上还可设置有一与所述墨水容器连通的气孔,且所述气孔靠近或位于所述墨水容器在抽吸方向的最高位置处。如上所述的墨盒填充装置还可包括用于密封所述抽吸口及回墨口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所述抽吸口及回墨口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通过墨水容器与墨盒仓可拆卸地连接,不仅使得在墨水容器中的墨水消耗完毕后,可通过更换新的墨水容器使墨盒填充装置得以继续使用,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使得墨盒填充装置结构紧凑,有利于节约所占用的空间。并且墨盒填充装置通过所述上盖位于所述墨盒仓的上方,一端与所述墨盒仓可旋转地连接, 另一端可与所述墨盒仓相扣合,使得墨盒填充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墨盒仓插入墨盒后与墨水容器通过上盖固定在一起,减小了墨盒填充装置的体积,节约了墨盒填充装置所占用的空间。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a为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待填充墨水的墨盒10的外观示意图;图Ib为图Ia所示墨盒10的内部正面侧示意图;图Ic为图Ia所示墨盒10的背面侧示意图;图Id为图Ia所示墨盒10的气泡捕获流路的展开示意图;图加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前侧面示意图;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后侧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分解示意图;图如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装入墨盒10后的示意图;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中抽吸器与上盖配合的示意图;图如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第一次抽吸时的示意图;图4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回墨时的示意图;[0031]图如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第二次抽吸时的示意图;图4f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注墨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中上盖的从侧上方向下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结构分解示意图;图7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去掉部分墨水容器仓侧壁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中墨水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为更清楚的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首先对待填充墨水的墨盒的结构进行说明。图I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待填充墨水的墨盒10的外观示意图。墨盒10具有近似于长方体的形状,可拆卸地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上,用于向喷墨打印机的打印头供应打印墨水。墨盒10具有作为容器主体的盒体、覆盖盒体正面侧的盖、位于盒体与盖之间并覆盖盒体的薄膜、覆盖盒体背面侧的薄膜等部件。如图Ib所示,盒体内部形成用于储存、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且盒体内部形成有各种形状的肋。这些肋用来作为分隔壁,将墨水容纳部划分出上部墨水室1011(第一墨水室)、下部墨水室1012(第二墨水室)、传感器部104、墨水捕存室1013、多个凹部等。当薄膜覆盖在盒体正面侧时,其可封闭上述肋而在盒体内部形成上部墨水室1011、下部墨水室1012及多个墨水流路等。具体地,当墨盒10安装在打印机上时,沿着墨水消耗时的流动方向,上部墨水室 1011位于下部墨水室1012的上游侧。此外,盒体的底表面上还设有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针相连接的墨水供应部102。墨水供应部102用于将上述墨水容纳部中的墨水供应至打印机的打印头。同样的,在形成于上述底表面的凹部侧壁上还设有大气开放孔103。大气开放孔 103与墨盒10内部连通,并用于伴随墨水的消耗而及时补充空气至墨水容纳部中,保证墨盒10内部压力平衡。且如图Ia所示,在墨盒10被使用前,上述凹部利用导气膜进行密封, 即大气开放孔103被导气膜密封。图Ia所示,在墨盒10的侧表面上还设置有锁定杆件105。锁定杆件105上设有突起部分1051,用于当墨盒10装载在打印机的滑架上时与形成在滑架上相应的结构配合。这样,通过锁定杆件105弯曲以及突起部分1051与相应结构之间的卡合,可将墨盒10固定在滑架上。[0048]在锁定杆件105的下方还设有芯片106,其包括电路基板及存储器。芯片106的后侧设置有压电传感器,即图Ib所示的传感器部104,用于实际检测墨盒10中的墨水余量, 主要包括传感器腔室、构成上述腔室壁面的一部分的振动板、向上述振动板施加振动的压电元件等元器件。其中,传感器腔室构成从墨水容纳部向墨水供应部102输送墨水的墨水流路的一部分。从图Ic可知,盒体的背面侧设有容纳墨水压差阀的阀容纳室107。其中,墨水压差阀由阀膜、阀盖、弹簧等零部件组成。根据墨水容纳部与墨水供应部102之间的压力差而开启或关闭,从而选择性连通或阻断上述两者之间的墨水流路。盒体的背面侧还设有放置气液分离膜的气液分离室108,用于防止墨水容纳室 101中的墨水经由其中而流出。盒体的背面侧还形成有构成大气通道的曲折回路109及弯折凹槽110、构成墨水流路的L型凹槽111、细长凹槽112等。当薄膜与盒体的背面侧相熔融时,上述凹槽即可形成大气连通通道及墨水流路。下面参考图Ib与图Ic对墨盒10的大气连通流路进行详细说明。大气开放孔103 与设置在上述曲折回路109 —端的通孔1091相连通,曲折回路109的另一端与形成在气液分离室底面的通孔1081相连接,通孔1081经由长圆形空间113与通孔1101连通,该通孔 1101构成为弯折凹槽11的一端,弯折凹槽110的另一端1102为设置在墨水捕获室1013的通孔1102,墨水捕获室1013经由缓冲流路114、L型凹槽111等而与墨水容纳部连通。此外,从图Id所示,在下部墨水室1012与传感器部104之间还设有一气泡捕获流路115,用于捕获混入墨水中的气泡。下面给出具体的实施例对墨盒填充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2a、图2b及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墨盒填充装置20的结构示意图。从图 3可知,墨盒填充装置20包括墨水容器21、墨盒仓25、上盖沈及针状部27。墨水容器21用于储存用作补充至上述墨盒10的墨水。墨水容器21的侧壁上设有回墨口 241。回墨口 241可采用普通胶塞进行密封,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该回墨口 241也利用自闭密封圈242进行密封,该自闭密封圈242结构与上述抽吸口的自闭密封圈结构类似, 不使用时自闭缝在其自身弹力的作用下保持封闭状态,而当将抽吸器观插入至上述密封圈242时,自闭缝可以打开,则此时抽吸器28与墨水容器21相连通,抽吸器28中多余的墨水可注回至墨水容器21中。墨水容器21的顶部靠近回墨口 241的一端附近设置有气孔211,即进气通道。该气孔211所在位置在进行填充操作时总是位于或靠近抽吸方向的最高处,这样可在保证空气进入或排出的同时降低墨水泄漏的可能性。该气孔211可利用胶塞、自闭密封圈等密封件进行密封。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密封件结构更简单、用户操作更简单,优选地,利用防水透气膜进行密封,即只允许空气通过而不允许液体通过,既可达到进气、排气的目的,又可以防止墨水容器21中的墨水发生泄漏(图如-图4f中为清楚标示空气流动方向,省略防水透气膜的结构)。当墨盒填充装置20进行抽吸操作时,随着墨水容器21中的墨水量的减少,外部大气可及时经由气孔211而补充进入墨水容器21中,保证墨水容器 21内部平衡,防止其内部负压过大而引起注墨通道的墨水回流,即此时气孔211用作进气通道。[0059]当抽吸器观通过回墨口 241向墨水容器21注墨时,上述进气通道变为排气通道 (图中未示出),将墨水容器中的空气及时排出。具体地,当墨盒填充装置20进行回墨操作时,由于抽吸器观中的墨水回注在墨水容器21中,则根据密闭空间压力平衡原理,此时墨水容器21的空气经由气孔211而向墨水容器21外部排出,保持墨水容器21内部压力平衡, 此时气孔211用作排气通道。即为使加工工艺简单化,本实施例中进气通道与排气通道同轴设置。墨水容器21与墨盒仓25可拆卸地连接。如图6所示,墨盒仓下方具有墨水容器仓601,用于安装可拆卸的墨水容器21。拆卸下来的墨水容器21如图7b所示,墨水容器21的顶壁上设有一楔形块43, 用于将墨水容器21固定在墨水容器仓601中。墨水容器21上还设有定位孔46及通墨孔 2101。定位孔46用于将墨水容器21相对于墨水容器仓601进行定位。通墨孔2101用于出墨或进墨。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进气通道形成在墨水容器21上。具体地,如图7b所示,气孔211为形成在墨水容器21顶壁上的进气通道,该气孔211在填充操作过程中既充当进气通道,又充当排气通道。同样的,该气孔211可利用自闭密封圈、防水透气膜进行密封,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即可。如图6所示,墨水容器仓601内部空间尺寸与墨水容器21的外形轮廓尺寸相当。 墨水容器仓601上与墨水容器仓601仓口相对的底部(为竖直状态)上设置有连通管40 和定位柱44。如图7a所示,墨水容器仓601的侧壁内设置有储墨腔45,用来储存少量墨水。储墨腔45与连通管40连通。当墨水容器21插入墨水容器仓601中时,楔形块43 与设置在墨水容器仓601上的凹部(图中未示出)相配合,墨水容器仓601中的定位柱44 插入墨水容器21的定位孔46中,墨水容器21被定位并固定在墨水容器仓601中。同时, 连通管40插入通墨孔2101中,墨水容器21经由连通管40与储墨腔45连通。储墨腔45与针状部27连通,当墨盒仓25中安装了墨盒10时,储墨腔45通过针状部27与墨盒10连通,从而当墨水容器21插入墨水容器仓601中时,墨水容器21通过通墨孔2101、连通管40、储墨腔45及针状部27与墨盒10连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 墨水容器与墨盒之间的注墨通道不仅限于通过上述针状部27实现,其他任何连通墨水容器与墨盒的方式或结构均可。回墨通道与进气通道分开设置。如图7a所示,回墨通道M设置在储墨腔45中, 回墨口 241为回墨通道M与外界连通的端口,回墨通道M的另一端口与墨水容器21连通, 用于将在填充操作过程中进入抽吸器28中的多余墨水注回至墨水容器21中。具体地,抽吸器28(如图如-图如所示)插入回墨口 241进行回墨时,抽吸器28内的墨水通过回墨通道M注入储墨腔45,进而通过连通管40、通墨孔2101进入到墨水容器21中。当墨水容器21装载在墨水容器仓601中时,墨水容器21与储墨腔45之间即可形成一密闭的墨水储存空间,且墨水容器21经由上述储墨腔45而与回墨通道、注墨通道相连通。当上述墨水储存空间中的墨水被消耗掉之后,只需解除上述楔形块43与凹部之间的锁紧状态,即可将墨水容器21取出,然后将一新的墨水容器21装入墨水容器仓601中,或者对墨水容器21进行墨水补充后再将其装入墨水容器仓601中。这样,墨盒填充装置可以多次重复利用,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也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0068]墨盒仓25用于放置墨盒10,位于墨水容器21的上方。墨盒仓25为墨水容器仓 601的侧壁向上的延伸部。当从上往下看时,墨盒仓25大体上呈“ Π ”状,其周壁围设成与墨盒10外形轮廓尺寸相当的容纳空间251,且在周壁上还形成有数个挡板252,可与墨盒10的底表面相抵接, 限制墨盒10向上的运动。针状部27位于容纳空间251内,换句话说,墨盒仓25内部设有一突出的针状部 27。如图3所示,针状部27为带有中空内腔的圆柱形管,针状部27的位置与上述墨盒10 背面侧的弯折凹槽110的通孔1102相对应。具体地,当将墨盒10放置在上述墨盒仓25中时,用户只需要用力按压墨盒10正面侧,针状部27即可戳穿墨盒10盒体背面侧的薄膜而与上述通孔1102连通。为了提高工艺效率,优选地,针状部27与上述墨盒仓25—体成型。而且,上述针状部27在墨盒仓25中没有放置墨盒时,针状部27的外围套设有密封管271,可利用密封件进行密封。优选地,上述密封件为一由硅胶制成的胶塞272。胶塞272在墨盒填充装置20 使用时从密封管271上取下,而在墨盒填充装置20使用完毕后再装回密封管271,使针状部27处于密封状态。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密封件也可为设置在上述针状部27的自闭阀膜,确切地说,是装载在针状部27中的自闭阀膜。该自闭阀膜可根据墨盒10 与墨水容器21之间的压差而关闭或打开。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为了使用户的按压更为省力,可将针状部27设置成圆锥状,即与墨盒10相配合的一端具有较小的直径, 而与墨盒仓25相配合一端具有较大的直径。上述针状部27也可采用与墨盒填充装置不同的材料制成,再装配在墨盒仓25上。墨盒仓25侧壁上设置有连通的注墨通道(图中未示出),其一端与针状部27连通,另一端与储墨腔45相连通,用于通过储墨腔45,将墨水容器21中容纳的墨水通过针状部27输送至上述墨盒10中。墨盒仓25的侧壁顶端外设有一卡槽253,卡槽253位于回墨口 241的上方,用来固定上盖26。上盖沈将上述墨盒10固定在墨盒填充装置20上,以节省填充装置20所占用的空间。上盖沈的一端为连接端沈1,与墨盒仓25通过铰链连接,使得上盖沈可绕墨盒仓25旋转一定的角度。上盖26的另一端则设有可与上述卡槽253相扣合的卡扣沈2,卡扣 262尾部设有突出部沈8,以便于打开扣合在卡槽253上的卡扣沈2。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盖沈上还设有一延伸部沈3。当墨盒10安装在墨盒仓 25上,且上盖沈扣合在墨盒仓25上时,该延伸部263可与墨盒10上具有最大表面积的侧表面相接触,从而与墨盒仓25相配合以限制墨盒10在前后方向的运动。此外,在上盖沈的连接端261附近还形成有长方体状突出部沈4,该突出部264从上盖沈的外表面向内表面凸出,与墨盒10上远离墨水供应部102 —端的底表面相对应,并进一步与墨盒10的设有大气开放孔103的凹部位置相对应,使得当墨盒10安装在填充装置20后,旋转上盖沈与墨盒仓25配合时,上述突出部264可与上述凹部相配合,且上述突出部264外部还套设有一硅胶套沈5,即突出部264与硅胶套265组成一密封部分。当上盖 26旋转固定后,上盖沈的外表面与墨盒仓25的外表面基本持平,成一盒体状,墨盒仓25及墨水容器21位于该盒体内。且此时上述密封部分可密封墨盒10上的大气开放孔103所在的凹部,即密封大气开放孔103,防止了外部空气进入墨盒10中,使得墨盒10与墨盒填充装置20之间形成一密闭空间。此外,上述密封部分还具有一限制作用,其可向下压紧墨盒10,防止墨盒10在上下方向上发生窜动,使墨盒10被紧紧地固定在填充装置20上。显然,当墨盒10安装在填充装置20后,上盖沈可使墨盒10在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都得到定位,并形成一密闭的空间。此外,如图5所示,上盖沈的外表面上还设有一从外表面向内凹陷而形成的第一空间22、第二空间23及第三空间沈6。第三空间266连通第一空间22及第二空间23。第一空间22的底部形成有与上述墨水供应部102相连通的通道孔沈61。第一空间22、第二空间23及第三空间266可被一通道板267所覆盖,形成抽吸通道。且通道板267上设有与上述通道孔沈61相连通的第一抽吸口 221即抽吸通道的第二端口。第一抽吸口 221位于第一空间22的上方。在上盖沈的侧表面上则设有一第二抽吸口 231即抽吸通道的第三端口,与第二空间23连通。因此,该第二抽吸口 231经由上述第二空间23、第三空间沈6、第一空间22而与通道孔沈61连通。显然,第一抽吸口 221与第二抽吸口 231的轴线彼此相交。如图5所示,当通道板267覆盖在第一空间22、第二空间23及第三空间266上时, 形成一条连通第一抽吸口 221与墨盒10的第一抽吸通道,及一条连通第二抽吸口 231与墨盒10的第二抽吸通道。明显地,第一抽吸通道为经由第一抽吸口 221、第一空间22、通道孔沈61、墨水供应部102而与墨盒10内部连通的通道。类似地,第二抽吸通道为经由第二抽吸口 231、第二空间23、第三空间沈6、第一空间22、通道孔沈61、墨水供应部102而与墨盒 10内部连通的通道。且第一抽吸通道的第一抽吸方向与第二抽吸通道23的第二抽吸方向在墨盒装入方向所在平面上形成一定的角度。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理解为,上述第一抽吸通道与第二抽吸通道也可以分别独立地形成,而无需上述共用通道即第一空间22。上述抽吸通道与放置在墨盒仓25中的墨盒10连通,确切地说,是与墨盒10的墨水供应部102相连通,用于进行填充操作时将墨盒10内部的空气通过墨水供应部102及抽吸通道排出,而使墨盒10内部形成负压。此外,第一抽吸口 221、第二抽吸口 231可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进行密封。如图3所示,第一抽吸口 221利用自闭密封圈222进行密封,第二抽吸口 231利用自闭密封圈232 进行密封。自闭密封圈222、自闭密封圈232采用硅胶制成,具有良好的弹性。自闭密封圈 222、自闭密封圈232上设有一贯穿自身的自闭缝,平时该自闭缝由于其两侧的压力平衡而处于封闭状态,当抽吸器观插入时,该自闭缝变成打开状态,则抽吸器观与墨盒10之间经由上述第一或第二抽吸通道而彼此连通,抽吸器28与抽吸通道相配合而进行抽吸动作。如图4b 图如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抽吸器28包括筒身观1、筒盖观2、活塞观3、 活塞杆观4以及手柄观5。其中,筒身上具有一体成型的抽气嘴观11,且筒身281与筒盖282相配合以形成一运动空间。活塞观3与活塞杆观4的一端固结在一起,手柄285则与活塞杆观4的另一端连接。手柄285与活塞杆284可螺旋连接或套接或一体成型。[0088]使用时,用户可握住手柄观5,向上或向下移动以拉动活塞杆观4,从而带动活塞 283在上述运动空间中上下移动以抽吸或排出空气或墨水。如图2b所示,在上盖沈与第二抽吸口 231相对的一侧上设有防滑垫20 1,在墨水容器21上与回墨口 Ml相对的一侧上设有防滑垫202,目的在于确保墨盒填充装置20在其填充时不容易发生滑动,保证填充操作的顺利进行。防滑垫201、防滑垫202均由具有一定摩擦力或阻力的材料制成。为使用户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墨盒填充的状态,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墨盒填充装置20利用透明材料制成。以下根据图如至图4f,对使用墨盒填充装置20向墨盒10填充墨水的操作进行详细说明。第一步.将墨盒填充装置20放置在一平面上,使墨水容器21位于墨盒填充装置 20的下边,并解除卡扣262与卡槽253之间的锁紧状态,打开上盖沈,如图3所示。第二步.如图如所示,取下密封针状部27的胶塞272,将墨盒10以其通孔1102 与针状部27相对,墨水供应部102与上盖沈的通道孔沈61相对,大气开放孔103与上盖 26的长方体状突出部264相对的姿态放进墨盒仓25中,也即将墨盒10以“墨水供应部102 朝上、设有墨水供应部102的底表面水平放置、芯片106朝向侧面”的姿态放置在墨盒仓25 上,并用力按压墨盒10,使针状部27戳穿墨盒10盒体背面侧的薄膜,与弯折凹槽110的通孔1102相连通。此时墨盒10位于上述墨盒仓25的容纳空间251中,位于挡板252的下方,且墨水容器21与墨盒10之间彼此连通。然后,旋转上盖沈,使其上的卡扣262与墨盒仓25上的卡槽253彼此扣合,此时,上盖沈的密封部分即突出部264及硅胶套沈5,与墨盒10的底表面相抵接,且通道孔沈61与墨盒10的墨水供应部102相连通,延伸部263也与墨盒10的上述侧表面相抵接,至此,墨盒10被固定在填充装置20上。第三步.如图4b所示,将预先准备好的抽吸器28的抽气嘴观11插入填充装置 20的第一抽吸口 221,抽吸器28通过第一抽吸口 221、第一空间22及通道孔沈61与墨水供应部102连通。然后,沿图如所示箭头向上拉动手柄观5,带动活塞杆观4向上运动,进而带动活塞观3向上运动,使得墨水供应部102中空气沿图如所示的箭头经由墨水供应部102、通道孔沈61、第一空间22及第一抽吸口 221流向抽吸器观中。且墨盒10的墨水压差阀在墨水容纳室101与墨水供应部102之间的压差作用下被打开,墨水容纳室101与墨水供应部102连通。墨水容纳室101中的空气沿着图如所示箭头流向抽吸器观中,从而墨水容纳室101中形成负压。由于墨水容纳室101与墨水容器21经由针状部27、注墨通道连通,墨水容器21中的墨水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经由注墨通道、针状部27补充至墨水容纳室101中。当墨水容器21中的墨水因流动而减少时,外部空气及时经由气孔211补充至墨水容器21中,以维持墨水容器21内部的压力平衡。当观察到抽吸器观中的墨水量到达一定值时,则表示墨盒10已被注满墨水,此时可停止向上拉动抽吸器观,并拔出抽吸器28。第四步.如图4d所示,将上述墨盒填充装置20逆时针旋转90°,设有防滑垫201、 防滑垫202的表面与第一步中墨盒填充装置20放置的平面接触。由于防滑垫201、防滑垫 202与平面之间的摩擦作用,保证了墨盒填充装置20在上该平面上不会发生滑动。此时,墨盒10维持“墨水供应部102朝向侧面、底表面位于竖直方向、芯片106朝上而位于水平面、 气泡捕获流路115向上延伸”的姿态,且回墨口 241所在平面也朝上设置。
10[0096]第五步.如图4d所示,将抽吸器观与回墨口 241连接,并向下推动手柄观5,使得活塞杆284带动活塞观3向下运动,从而将抽吸器28中的墨水回注至墨水容器21中,同时墨水容器21内部的空气经由气孔211而排出容器外部,保证容器内压力平衡。注墨完毕后,再次拔出抽吸器28。第六步.如图如所示,将抽吸器28插入第二抽吸口 231中。抽吸器28通过第二空间23、第三空间266及第一空间22与墨水供应部102连通。拉动手柄285再次抽吸墨盒 10中的空气,及墨水供应部102附近带气泡的墨水,当看到抽吸器28中的墨水到达既定量时,停止向上拉动抽吸器观,并拔出抽吸器观。第七步.重复上述第五步,将抽吸器观中多余的墨水回注至墨水容器21中。然后,顺时针旋转填充装置20,使其回到第一步所处的状态,此时,墨盒10及墨盒填充装置20 中的墨水如图4f所示。第八步.打开上盖26,取下墨盒10,用胶塞272重新密封针状部27。如有需要,还可以利用芯片复位器等装置对墨盒10的芯片106内部的信息进行复位。由上述填充过程可知,对墨盒10进行填充的过程包括两次抽吸。其中,第一次抽吸的目的主要是对墨盒10整体进行填充,保证墨水容纳室101中充满墨水。但是在这个阶段中气泡容易残留在传感器部104附近,如果就此将充填完毕的墨盒10装入打印机中,由于残留气泡的作用容易使压电传感器发出错误的应答信号,而使得打印机无法识别墨盒10 或直接判断墨盒无墨,尽管墨盒10已装入并且已装满墨水。因此,在第一次抽吸后还需要进行第二次抽吸的动作,目的是将传感器部104的气泡抽走,保证压电传感器周围是墨水, 不会发生误测。但是,第二次抽吸如果在墨盒10维持“墨水供应部朝上、芯片朝向侧面”的姿态下进行,虽然可将传感器部附近的部分带有气泡的墨水抽走,连接传感器部104与下部墨水室1012的气泡捕获流路115及传感器部104靠近上述流路侧中的气泡却无法被抽走,导致当墨盒10经过运输过程的振荡或环境温差的变化时,容易将残留在上述流路上的气泡再次输送至传感器中而导致传感器发生误测。因此在进行第二次抽吸之前,必须将墨盒填充装置20逆时针旋转90度,使得墨盒10维持“墨水供应部朝向侧面、底表面位于竖直方向、芯片朝上而位于水平面、气泡捕获流路向上延伸”的姿态,也就是说,将墨盒10旋转 90度而使其位于上述姿态。此时,由于气泡的质量较轻,在墨水浮力的作用下,上述流路中的气泡会上升集中在传感器的腔室附近,即集中在盒体此时放置姿态的最高点上,则此时进行抽吸动作,即可使混杂有大量气泡的墨水被抽走,充分保证传感器的附近无气泡,保证墨盒10装机能够识别并能进行打印。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中墨盒填充装置与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墨盒仓25的底部增加了弹性件,以更好地将墨盒固定在墨盒仓中。如图8所示,在实施例一所示的墨盒仓25的底部设有一具有弹性的压紧定位片四。该压紧定位片四稍高于上述容纳空间251的底部表面。当墨盒10装入容纳空间251 时,墨盒10向下挤压压紧定位片29,使压紧定位片四产生一向上的弹性力,从而推动墨盒 10向上运动。同时由于墨盒仓25的周壁上设有与墨盒10的底表面相抵接的数个限制墨盒 10向上运动的挡板252,因此,墨盒10在压紧定位片四与挡板252的配合作用下,在上下方向上得到充分的限定或固定。同样的,本实施例中,墨盒填充装置其它结构及填充方法与实施例一类似,在此不作赘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为,回墨通道与进气通道同轴设置时,回墨口可直接利用自闭密封圈进行密封,即自闭密封圈的自闭缝既可在压差的作用下打开,也可在抽吸器插入时打开。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在回墨通道与进气通道同轴设置时,若抽吸器的抽气嘴上设有一突起,且当抽气嘴与回墨口的密封圈相配合时,上述突起可使密封圈的周壁发生部分变形,而在抽气嘴与密封圈之间形成缝隙,该缝隙即可用作排气通道。显然,此时回墨通道、进气通道及排气通道同轴设置。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中,墨水容器与墨盒仓及定位件形成一体,减小了墨盒填充装置的体积,节约了墨盒填充装置的占用空间。进一步地,墨盒填充装置中抽吸通道与墨水供应部进行连接,使得每次抽吸量保持恒定,这是因为抽吸通道与墨水供应部连接时,每次抽吸都是抽吸墨盒内部的空气,而墨盒内部的容积是固定的,因此其抽吸的空气量也是恒定的。并且,墨盒填充装置中进气通道、回墨通道、抽吸通道尽可能地设置在填充装置的定位件等零部件上,与零部件成为一体,使其可直接注塑得到,既使得制造成本较低,又保证了较好的密封性能。墨盒填充装置中墨水容器可拆卸,使得在其中的墨水消耗完毕后,可通过更换新的墨水容器使墨盒填充装置得以继续使用,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墨盒填充装置,包括墨水容器、抽吸器及用于放置待填充墨盒的墨盒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水容器与所述墨盒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墨盒填充装置还设置有与所述墨盒仓相连通的至少一抽吸口及与所述墨水容器连通的回墨口;在所述墨盒装入所述墨盒仓的情况下,所述抽吸口与所述墨盒的墨水供应部连通;所述抽吸器可分别与所述回墨口与所述抽吸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填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水容器位于所述墨盒仓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填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墨口设置在所述墨水容器的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盒填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填充装置还包括上盖, 所述上盖位于所述墨盒仓的上方,一端与所述墨盒仓可旋转地连接,另一端可与所述墨盒仓相扣合,所述上盖的顶部设置有抽吸通道,所述抽吸通道的底部设置有通道口,顶部及侧壁均设置有抽吸口。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填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填充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墨水容器连通的针状部,且所述针状部为中空管,设置在所述墨盒仓的侧壁上, 并在所述墨盒装入墨盒仓的情况下与所述墨盒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填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仓下方设置有储墨腔及用于装入所述墨水容器的墨水容器仓,储墨腔设置在所述墨水容器仓的侧壁内,所述墨盒仓为所述墨水容器仓的侧壁延伸部,所述针状部、回墨口均通过所述储墨腔与所述墨水容器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墨盒填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一侧还设有延伸部。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填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仓的底部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顶部高于所述墨盒仓的底部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填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填充装置上还设置有一与所述墨水容器连通的气孔,且所述气孔靠近或位于所述墨水容器在抽吸方向的最高位置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盒填充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密封所述抽吸口及回墨口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所述抽吸口及回墨口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墨盒填充装置,通过墨水容器与墨盒仓可拆卸地连接,不仅使得在墨水容器中的墨水消耗完毕后,可通过更换新的墨水容器使墨盒填充装置得以继续使用,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使得墨盒填充装置结构紧凑,有利于节约所占用的空间。并且墨盒填充装置通过所述上盖位于所述墨盒仓的上方,一端与所述墨盒仓可旋转地连接,另一端可与所述墨盒仓相扣合,使得墨盒填充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墨盒仓插入墨盒后与墨水容器通过上盖固定在一起,减小了墨盒填充装置的体积,节约了墨盒填充装置所占用的空间。
文档编号B41J2/175GK202046001SQ201120164280
公开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0日
发明者刘文科, 钦雷, 陈伟健, 马达荣 申请人: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