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4094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收纳容器、具备液体收纳容器的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打印机,是从记录头将墨水喷出到记录对象物 (例如,印刷用纸)来进行印刷。作为向记录头的墨水供给技术,已知有如下技术从配置在记录头上的墨盒向记录头供给墨水,同时从配置于液体喷射装置外侧的墨水罐(ink tank) 经由管向墨盒或头部供给墨水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墨水罐比墨盒能够收纳大容量的墨水。此外,墨水罐具备墨水注入口,使用者能够容易从墨水注入口注入(补充)墨水。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墨罐(墨水储存罐)具备墨水排出口,并经由墨水排出口及柔性管向打印头供给墨水。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219483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5-U84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5-199693号公报在墨罐的墨水剩余量减少而从墨水注入口向墨罐注入墨水的情况下,由于墨水排出口向墨罐内部连通的连通位置,在注入墨水时存在空气经由墨水排出口以及柔性管流入头的情况。如果空气混入头,则有时会发生起因于空打的漏点等不良情况。这种问题不但存在于墨罐,还存在于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液体的液体收纳容器,且能够从液体注入口向内部注入液体的液体收纳容器。
发明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液体收纳容器的液体注入口向内部注入液体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空气从液体收纳容器向液体喷射装置侧流入的可能性的技术。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提出的,可作为以下方式或适用例来实现。[适用例1]一种液体收纳容器,其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液体,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收纳容器具备液体收纳室,其用于收纳上述液体;液体注入口,其与上述液体收纳室连通,用于向上述液体收纳室注入上述液体;以及液体导出部,其用于使上述液体收纳室的上述液体向外部流通,并且在向上述液体收纳室注入上述液体时的上述液体收纳容器的注入状态下,该液体导出部的一端部在从上述液体收纳室的底面起在规定高度的位置处与上述液体收纳室连通,另一端部向外部开 Π,[0015]上述液体收纳容器在向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供给上述液体收纳室的上述液体时的使用状态下,上述液体导出部位于比上述液体注入口还靠下方的位置,上述液体收纳室具有液体保持部,上述液体保持部与上述液体导出部的上述一端部连通,并且针对上述液体收纳室收纳了规定量以上的上述液体的情况而言,在将姿势从上述使用状态变为上述注入状态的情况下,利用所述液体保持部来对上述液体收纳室内的上述液体进行保持,以使上述液体导出部内的上述液体与上述液体收纳室内的上述液体未经由空气地连续。按照适用例1的液体收纳容器,通过具备液体保持部,能够在注入状态下使上述液体导出部内的液体和液体收纳室内的液体未经由空气地连续。因此,在将液体注入液体收纳容器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空气经由液体导出部流入液体喷射装置侧的可能性。[适用例2]根据适用例1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保持部具有间隔壁部,上述间隔壁部与处于上述注入状态下的上述液体收纳室的底面部连接,并且具有上述规定高度以上的高度,在将姿势从上述使用状态变为上述注入状态时,对上述液体朝向从上述一端部分离的方向的流动进行拦截。按照适用例2的液体收纳容器,通过利用间隔壁部来拦截液体的流动,能够使液体保持部内的液体和液体导出部内的液体未经由空气地连续。由此,在将液体注入液体收纳容器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空气经由液体导出部流入液体喷射装置侧的可能性。[适用例3]根据适用例1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保持部具有多孔质部件,上述多孔质部件被配置于处于上述注入状态下的上述液体收纳室的底面部,用于吸收并保持上述液体,并且在堵塞上述液体导出部的一端部并向上述液体喷射装置供给上述液体收纳室的上述液体时,能够使上述液体收纳室的上述液体向上述液体导出部流通。按照适用例3的液体收纳容器,由于能够利用多孔质部件来保持液体,所以能够使液体保持部内的液体与液体导出部内的液体未经由空气地连续。由此,在将液体注入液体收纳容器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空气经由液体导出部流入液体喷射装置侧的可能性。[适用例4]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适用例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具有用于向对象物喷射上述液体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流通管,其连接上述液体收纳容器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并使上述液体收纳室的上述液体向上述液体喷射装置流通。按照适用例4所记载的液体喷射系统,能够提供减少了由空气混入液体喷射装置内而产生的不良情况的发生的液体喷射系统。[适用例5]—种液体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适用例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副罐,其具有液体流动路和液体接受部,上述液体流动路供向头供给的液体流动, 上述头用于向对象物喷射上述液体;以及流通管,其连接上述液体收纳容器的液体导出部与上述副罐的液体接受部,并使上述液体收纳室的上述液体向上述副罐流通。按照适用例5所记载的液体供给系统,能够提供减少了由空气混入液体喷射装置内而产生的不良情况的发生的液体供给系统其中,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各种形态来实现,除上述液体收纳容器、具备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收纳容器的液体喷射系统之外,还可以以上述的液体收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使用上述液体喷射系统的液体喷射方法等的形态来实现。

图1为用于说明参考例的液体收纳容器90的图。图2为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液体喷射系统1的图。图3为墨水罐30的外观立体图。图4为用于进一步说明墨水罐30的图。图5为墨水罐30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用于说明空气流动的图。图7为用于说明墨水罐30的详细结构的图。图8为用于说明墨水供给的图。图9为用于说明墨水罐30的图。图10为表示向墨水罐30的墨水注入状态的图。图11为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墨水罐30a的图。图12为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效果的图。图13为用于说明第一变形例的墨水罐30b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液体喷射系统;10...壳体;12...打印机;13...供纸部;14...排纸部;
16. · ·滑架;16a. · ·墨水供给针;17. · ·记录头;20. · ·副罐;24. · ·软管;30. · ·墨水罐; 30a...墨水罐;30b...墨水罐;32...罐主体;34...片材部件;50...罐单元;54...上面壳体;56...第一侧面壳体;58...第二侧面壳体;90...液体收纳容器(墨水罐); 202...液体接受部;204...墨水贮存室;206...过滤器;208...墨水流动路;302...塞子部件;304...液体注入口 ;304a...液体注入口 ;304p...上端开口 ;30 ...下端开口 ; 306...液体导出部;312...气液分离室;313...隆起物;314...连通流路;316...片材部件;317...大气导入口 ;318...连通口(大气开放口 ) ;319a...连通口 ;320...连通流路;320b. · ·另一端部;322. · ·薄膜;324. · ·第一嵌合部;325. · ·第二嵌合部;325a. · ·贯孔;330. · ·空气收纳室;330s. · ·底面部;330t. · ·上面部;340. · ·液体收纳室;340a. · ·液体收纳室;341. · ·空气贮存室;342. · ·间隔壁部;343. · ·注入口邻接部;345. · ·液体保持部;345b. · ·液体保持部(多孔质部件);346...底面部;347...上面部;348. · ·另一端部; 349. ·.液体出口( 一端部);;350· ·.连通部;350b. ·.连通部;;351·.. 一端部;;352· ·.另一端部;362. · ·肋;902. · ·塞子部件;904. · ·液体注入口 ;906. · ·液体导出部;916. · ·气液分离膜;918...大气开放口;930...空气收纳室;940...液体收纳室;949...液体出口 ( 一端部);950. · ·连通部;fa. · ·上表面;fb. · ·底面;fc. · ·右侧面;fd. · ·左侧面; fe...正面;ff...后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50]下面,按照以下顺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A.参考例B.实施例C.变形例A.参考例为了便于理解实施例,在说明实施例之前先说明参考例。图1为用于说明参考例的液体收纳容器90的图。图1中为了确定方向示出了相互正交的CTZ轴。另外,在以下的图中,也根据需要示出CTZ轴。图I(A)为表示从液体收纳容器90向液体喷射装置、即打印机供给墨水时的使用姿势下的液体收纳容器90内部的样子的图。图I(B)为向液体收纳容器90注入墨水时的注入姿势下的、液体收纳容器90内部的样子的图。该液体收纳容器90 被设置于打印机的外侧且向打印机的头和副罐供给墨水。在此,将液体收纳容器90称作墨水罐90。墨水罐90具有液体收纳室940、空气收纳室930和液体导出部906。液体收纳室 940与空气收纳室930经由连通部950连通。液体收纳室940收纳墨水。所收纳的墨水从液体出口 949(还称作“液体导出部906的一端部949”)经由液体导出部906、软管M向副罐被供给。另外,在向副罐供给墨水的墨水供给时,利用塞子部件902来堵塞用于注入墨水的液体注入口 904。伴随着液体收纳室940的墨水的消耗,经由连通部950从空气收纳室930向液体收纳室940导入空气。墨水罐90具有用于使空气收纳室930与大气连通的大气开放口 918。 大气开放口 918粘贴有用于防止墨水漏出到外部的气液分离膜916。如图I(A)所示,当液体收纳室940中的墨水剩余量减少时,如箭头YR所示那样,旋转墨水罐90以使墨水罐90 的液体注入口 904朝向铅垂上方向。由此,从使用姿势向注入改变墨水罐90的姿势。如图I(B)所示,在墨水剩余量减少的状态下,从使用姿势设为注入姿势时,液体收纳室940的液面有时位于比一端部949靠下方的位置。如果在该状态下从液体注入口 904 向液体收纳室940注入墨水,则有时空气经由液体导出部906、软管M流入打印机的头。B.实施例B-1.第一实施例B-1-1.液体喷射系统的结构图2为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液体喷射系统1的图。图2(A)为液体喷射系统1 的外观立体图。图2(B)为液体喷射系统1的外观立体图,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液体收纳容器30。如图2(A)所示,液体喷射系统1具备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打印机12(简称为“打印机12”)和罐单元50。打印机12具备供纸部13、排纸部14、滑架16和四个副罐20。四个副罐20收纳了颜色不同的墨水。具体而言,四个副罐20为收纳黑色墨水的副罐20Bk、收纳青色墨水的副罐20Cn、收纳品红色墨水的副罐20Ma和收纳黄色墨水的副罐 20Yw。四个副罐20搭载于滑架16。放置于供纸部13的印刷用纸,被输送到打印机12内部,印刷后的印刷用纸从排纸部14排出。滑架16能在主扫描方向移动(纸宽方向)。该移动是通过步进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而经由同步带(未图示)来进行。在滑架16的下表面安装有记录头(未图示)。收纳于副罐20中的墨水,从该头部的多个喷嘴喷射到印刷用纸上而进行印刷。另外,同步带、 滑架16等构成打印机12的各种部件通过收纳在壳体10内部而得到保护。墨水罐单元50具备上面壳体M、第一侧面壳体56和第二侧面壳体58。并且, 如图2(B)所示,墨水罐单元50在壳体M、56、58内部具备作为液体收纳容器的墨水罐30。 通过壳体M、56、58将墨水罐单元50更为稳定地设置到规定的地方(例如,桌子或搁板)。 四个墨水罐30收纳了与四个副罐20所收纳的颜色对应的墨水。即,四个墨水罐30分别收纳黑色墨水、青色墨水、品红色墨水、黄色墨水。另外,墨水罐30能够收纳比副罐20更多量的墨水。收纳了各种颜色墨水的墨水罐30,通过软管M与收纳对应颜色的墨水的副罐20 连接。当从记录头喷射墨水而副罐20的墨水消耗时,墨水罐30的墨水经由软管M供给到副罐20。由此,液体喷射系统1可以没有打印机12的中断动作地连续进行印刷。软管M 由合成橡胶等具有弹性的部件形成。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副罐20而经由软管M直接从墨水罐30向记录头供给墨水。图3为墨水罐30的外观立体图。墨水罐单元30具有塞子部件302。塞子部件302 装配于液体注入口 304。塞子部件302可从液体注入口 304拆卸,通过拆卸能够从液体注入口 304向墨水罐30内部注入(补充)墨水。墨水罐30具有第一嵌合部3 和第二嵌合部 325。第一嵌合部324为突起形状。第二嵌合部325具有贯孔32fe。使用第一和第二嵌合部324、325来连结相邻的墨水罐30。图4为用于进一步说明墨水罐30的图。图4为墨水罐单元50的立体图,为了便于说明而省略了上面壳体讨(图2(A))的图示。通过相邻的墨水罐30的第二嵌合部325 的贯孔32 和第一嵌合部3 嵌合,相邻的墨水罐30彼此连结。墨水罐单元50根据打印机12所喷射的墨水颜色的数目,可追加新的墨水罐30或拆卸墨水罐30。对于将墨水罐30 的墨水向打印机12侧供给时的墨水罐的使用姿势,Z轴负方向成为铅垂下方向,Z轴正方向成为铅垂上方向。B-1-2.墨水罐30的详细结构图5为墨水罐30的分解立体图。墨水罐30具备罐主体32、塞子部件302、多个片材部件34、316、322(称作“薄膜34、316、322”)。罐主体32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 此外,罐主体32为半透明状态,能够从外部确认内部墨水的量。罐主体32的形状是一侧面开口的凹状形状。在罐主体32的凹部形成有各种形状的肋362。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罐主体32,将Z轴正方向侧的面设为上表面fa,将Z轴负方向侧的面设为底面fb。此外,对于使用姿势下的罐主体32的四个侧面,将X轴正方向侧的面设为右侧面fc,将X轴负方向侧的面设为fd,将Y轴正方向侧的面(即,形成开口的面)设为正面fe,将Y轴负方向侧的面设为后面ff。薄膜34以不产生间隙的方式紧密地粘贴在肋362的端面以及罐主体32的外框端面。由此形成多个小室。具体而言,主要形成空气收纳室330、液体收纳室340、连通部350、 作为液体收纳室340的一部分的液体保持部345。另外,对于这些各室(各结构)的详细结构在后文中进行说明。在罐主体32的右侧面fc形成有液体注入口 304。此外,在右侧面fc形成有气液分离室312、大气导入口 317、连通流路314、320和连通口 318、319a、319b。气液分离室312 的形状为凹状形状,在凹状的底面形成有连通口 319a。连通口 318还称作大气开放口 318, 与空气收纳室330连通,将外部的空气导入空气收纳室330。在包围气液分离室312的底面的整个内壁形成有隆起物313。片材部件316与隆起物313粘接。该片材部件316具有能透气但不透液的性质。薄膜322以覆盖连通流路320、 气液分离室312、连通流路314、连通口 318、319a、319b的方式与右侧面fc粘接。由此,形成连通流路314、320,并且防止墨水罐30内部的墨水向外部漏出。液体注入口 304与液体收纳室340连通。塞子部件302为具有弹性的部件(例如, 橡胶),可通过外力从液体注入口 304拆卸。通过从液体注入口 304拆卸塞子部件302,而将墨水从液体注入口 304注入(补充)到液体收纳室340。空气收纳室330和液体收纳室 340由连通部350连通。具体而言,连通部352的一端部351与空气收纳室330连通,另一端部352与液体收纳室340(详细而言,液体保持部345)连通。即,一端部351在空气收纳室330内开口,另一端部352在液体收纳室340内开口。在罐主体32的使用姿势下的最下部附近(底面fb侧)形成有液体导出部306。 液体导出部306为筒状且在内部形成有流路。液体导出部306的一端部(未图示)与液体收纳室340连通,另一端部348朝向外部开口。在液体导出部306上安装有软管24(参照图2)。接着,使用图6来说明从大气导入口 317到大气开放口 318的流路。图6为用于说明从大气导入口 317到大气开放口 318的空气的流动的图。图6为图5的从X轴正方向侧看到的图,用箭头示意性地表示了从大气导入口 317到大气开放口 318的空气流动。另外,省略了片材部件316、322的图示。如图6所示,大气导入口 317和连通流路320经由连通流路320的一端部320a和形成在罐主体32内侧的内部流路连通。连通流路320和气液分离室312经由另一端部320b 连通。连通流路320为了加长从大气导入口 317到气液分离室312的距离,而沿着气液分离室312的外周形成。由此,能够抑制罐主体32内部的墨水中的水分从大气导入口 317向外部蒸发。另外,从抑制水分蒸发的观点出发,为了加长连通流路的距离,也可以将连通流路320设为曲折形状的流路。向另一端部320b、气液分离室312、连通口 319a流动的空气,在其中途通过粘接在隆起物313上的片材部件316(图5)。气液分离室312和连通流路314经由连通口 319a、 319b及形成在罐主体内部的内部流路连通。连通流路314经由大气开放口 318而与空气收纳室330连通。从以上的说明中也可以理解,片材部件316(图5)分隔大气开放口 318和外部。由此,能够抑制收纳于罐主体32内部的墨水向外部漏出。图7为用于说明墨水罐30的详细结构的图。图7(A)为图5的罐主体32内部的从Y轴方向侧看到的图。图7(B)为图7(A)的液体导出部306附近的放大图。另外,实际上液体导出部306位于纸面里侧,但为了便于说明,而示出液体导出部306与液体收纳室340 连通的样子。并且,为了便于说明,对于大气开放口 318和与其关联的结构(例如,片材部件316、气液分离室312等)及液体注入口 304,概念性地进行了图示。但是,对于图7中的大气开放口 318的高度位置和液体注入口 304的高度位置,以成为与实际高度位置相同的关系的方式进行了图示。[0081]如图7(A)所示,在注入姿势下以使墨水罐30的左侧面fd成为铅垂下方向(X轴负方向)的方式设置墨水罐30。S卩,以使与形成液体注入口 304、大气开放口 318的面对置的面fd成为底面的方式设置墨水罐30。液体收纳室340与液体导出部306连通。液体收纳室340的液体可以从液体收纳室;340的液体出口 349向液体导出部306流通。另外,液体出口 349还可称作液体导出部 306的一端,所以也将液体出口 349称作液体导出部306的一端部349。液体收纳室340具有在注入姿势下从底面部346朝向上方延伸规定长度的间隔壁部342。间隔壁部342形成在液体收纳室;340内部的Y轴方向(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即,间隔壁部342将底面部 346分隔为两个区域。如图7(B)所示,在注入姿势下,液体保持部345的高度T2( S卩,间隔壁部342的高度Τ2)比一端部349的高度Tl高。由此,即使在液体收纳室340的墨水剩余量少且将墨水 30从使用姿势变化为注入姿势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液体保持部345以高度Tl以上的墨水充满。即,在注入姿势下,通过使液体保持部345保持规定量的墨水,能够维持液体导出部 306内的墨水和液体保持部345内的墨水未经由空气连续的状态。换言之,能够维持一端部 349不是与空气接触而是与墨水接触的状态。间隔壁部342形成为,不会因间隔壁部342的上端部与液体收纳室340的上面部 347接触而切断液体收纳室340中液体保持部345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墨水的流通。此外, 间隔壁部342在底面部346的配置位置不作特别的限定,但优选地配置在一端部349附近。 即,优选为,在墨水剩余量更少时,以液体保持部345能够保持高度Tl以上的墨水的方式, 使液体保持部345的底面积变得更小地配置间隔壁部342。在此,“附近”是指,液体收纳室 340的墨水经由液体导出部306供给到打印机12时,隔开可供液体收纳室340的墨水流通的程度(不堵塞的程度)的最小限度的间隙(流路)配置间隔壁部342。返回到图7(A)继续说明墨水罐30。连通部350呈细长的流路状。在液体收纳室 340内的空气产生热膨胀而液体收纳室340的墨水流入到连通部350的情况下,空气收纳室350通过收纳墨水来防止墨水经由大气开放口 318漏出到外部。此外,伴随着液体收纳室340的墨水被供给到副罐20,空气收纳室330的空气经由连通部350被导入到液体收纳室340。该详细情况在后文中说明。连通部350是与空气收纳室330和液体收纳室340相比流路截面积小且流路阻力大的部分。由此,在连通部350中产生弯液面(meniscus)(液体架桥)。空气收纳室330经由大气开放口 318而与外部的大气连通。大气开放口 318形成于在使用姿势下比空气收纳室330的底面部330s更靠上面部330t的一侧。在此,以在注入姿势下使液体注入口 304低于大气开放口 318的方式,在罐主体32 形成液体注入口 304。即,在注入姿势下,液体注入口 304的高度H1,低于大气开放口 318 的高度H2。在此,对液体注入口 304和大气开放口 318的高度比较,是以注入姿势下的各个上端面为基准进行的。图8为用于说明从墨水罐30到副罐20的墨水供给的图。图8示意性地表示了墨水罐30、软管M、打印机12的内部样子。液体喷射系统1设置在规定的水平面sf上。墨水罐30的液体导出部306和副罐20的液体接受部202经由软管M连接。副罐20由聚苯乙烯、聚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副罐20具备墨水贮存室204、墨水流通路208和过滤器206。在墨水流通路208插入有滑架16的墨水供给针16a。过滤器206用于在墨水中混入异物等杂物的情况下,通过捕捉该杂物来防止杂物向记录头17流入。墨水贮存室204的墨水通过来自记录头17的吸引而在墨水流动路208、墨水供给针16中流动,供给到记录头17。供给到记录头17的墨水经由喷嘴朝向外部(印刷用纸)喷射。在以注入姿势将墨水从液体注入口 304注入到液体收纳室340之后,将液体注入口 304用塞子部件304密封并成为使用姿势的情况下,液体收纳室340内的空气产生膨胀, 液体收纳室340维持负压。此外,通过空气收纳室330与大气开放口 318连通而维持大气压。在使用姿势下,形成弯液面的另一端部352,位于比记录头17低的位置。由此,产生水位差dl。另外,在使用姿势下,也将在另一端部352形成弯液面的状态下的水位差dl 称为“正常时水位差dl”。通过用记录头17吸引墨水贮存室204的墨水,墨水贮存室204成为规定的负压以上。当墨水贮存室204成为规定的负压以上,则液体收纳室340的墨水经由软管M供给到墨水贮存室204。即,从记录头17流出的量的墨水,从液体收纳室340自动补充到墨水贮存室204。换言之,来自打印机12侧的吸引力(负压)大于由与墨水罐30内的空气收纳室 330接触的墨水液面和记录头(详细而言喷嘴)的铅垂方向的高度差产生的水位差dl,从而墨水被从液体收纳室340向墨水贮存室204供给。当液体收纳室340的墨水被消耗时,空气收纳室330的空气G (还称作“气泡G”) 经由连通部350导入到液体收纳室340。由此,液体收纳室340的液面下降。图9为用于说明墨水罐30的图。图9表示图7(A)所示的墨水罐30的使用姿势下的状态。此外,图9为表示使用姿势下墨水罐30经由软管M向副罐20供给墨水的状态 (使用状态)的图。如图9所示,当液体收纳室340的墨水成为规定量以下时,为了防止打印机12出现不良情况(漏点等),使用者进行墨水的补充。例如,在罐主体32标记作为墨水注入时期的目标的限度线,并在墨水的水位下降到限度线以下时使用者补充墨水。在此,用图9所示的状态表示墨水的水位下降到限度线以下的情况。在将墨水注入到液体收纳室340时,如箭头YR所示,旋转墨水罐30使液体注入口 304朝向铅垂上方向。图10为表示墨水向墨水罐30的注入状态的图。图10㈧为图9所示的墨水剩余量状态下将墨水罐30从使用姿势变化为注入姿势时的图。图10(B)为表示向液体收纳室 340注入了正常量的墨水时的状态的图。图10(C)为表示向液体收纳室340注入了过多的墨水时的状态的图。“向液体收纳室340注入正常量的墨水”是指,不足规定量的墨水收纳在液体收纳室340中的情况。例如,是指向液体收纳室340注入墨水直至墨水的液面位于比液体注入口 304更靠下方的位置。此外,“向液体收纳室340注入过多的墨水”是指,向液体收纳室340注入墨水直至收纳规定量以上的墨水。例如,是指向液体收纳室340注入墨水直至墨水达到液体注入口 304的程度。如图10 (A)所示,在注入墨水时对装配在液体注入口 304的塞子部件302拆卸(图 9),从液体注入口 304注入墨水。此外,墨水的注入是在通过软管M连接墨水罐30和副罐 20的状态下进行的。在记录头17 (图8)的喷嘴形成弯液面(液体架桥),只要不施加外力 (压电元件施加给墨水的压力),墨水就不会从喷嘴喷射。即,由于记录头17的喷嘴以一定的力保持着墨水,所以与喷嘴连通的液体导出部306内的墨水不会向液体收纳室340侧倒流,而保持于液体导出部306内。如图10(A)所示,在墨水剩余量少的状态下,从使用姿势变化为注入姿势时,液体保持部345抑制墨水流出到液体收纳室340的其他部分。即,间隔壁部342阻塞墨水向远离一端部349的方向(Z轴正方向)流动。因此,在注入姿势下,能够在液体保持部345维持比其他部分高的水位。更为详细而言,通过间隔壁部342能够将液体保持部345的水位维持在一端部349的高度以上。由此,即使在墨水剩余量少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液体导出部 306内的墨水和液体保持部345的墨水未经由着空气地连续存在。由此,能够减少在墨水注入时空气(气泡)从一端部349流入液体导出部306并经由软管M向副罐20流入的可能性。由此,由于在墨水注入时空气不会流入到记录头17(图5)侧,所以能够抑制由空打引起的漏点,打印质量的下降。如图10(B)所示,在向液体收纳室340注入了正常量的墨水的情况下,在注入姿势下,液体收纳室340的墨水液面Lfl位于比液体注入口 304更靠下方的位置。在此,在注入姿势下,由于液体注入口 304的高度Hl比大气开放口 318的高度H2低,所以在液体收纳室 340注入正常量的墨水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墨水从大气开放口 318溢出。此外,如图10(C)所示,即使在注入过多的墨水而墨水的水位到达液体注入口 304 时,也能防止墨水从大气开放口 318溢出。此外,由于能够在墨水注入时减少片材部件316 整个面被墨水浸湿的可能性,所以能够长期维持片材部件316的功能。 这样,第一实施例的墨水罐30在注入姿势下液体注入口 304低于大气开放口 318。 由此,能够减少墨水注入时墨水从大气开放口 318溢出的可能性。此外,由于具有液体保持部345,所以即使在墨水剩余量变少而将墨水罐30从使用姿势变化为注入姿势的情况下, 也能维持液体导出部306内的墨水与液体保持部345的墨水连续的状态(图10(A))。由此,能够在将墨水注入到液体收纳室;340的情况下,减少空气经由液体导出部306、软管24 流入记录头17的可能性。B-2.第二实施例图11为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墨水罐30a的图。图11 (A)、(B)为与第一实施例的图7㈧相当的图。图Il(A)为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墨水罐30a的构成的图。图Il(B) 为用于说明墨水注入量过多时的墨水罐30a的状态的图。与第一实施例的墨水罐30不同点在于,液体收纳室340a的结构和注入姿势下的液体注入口 30 的高度位置。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此外,第二实施例的墨水罐30a也与第一实施例的墨水罐30—样,用于液体喷射系统1(图2)。另外,为便于理解,图Il(A)中用虚线示出了塞子部件302。如图Il(A)所示,液体注入口 30 以在注入姿势下低于大气开放口 318且低于连通部350的一端部351、亦即开口 351的方式形成在罐主体32上。即,在注入姿势下,液体注入口 30 的高度Hl小于大气开放口 318的高度H2和一端部351的高度H3。并且,液体收纳室340具备具有容积Vl的空气贮存室341。空气贮存室341为在注入姿势下液体收纳室340的一部分中设在比作为液体注入口 30 的一端侧的开口 304m(称作“下端开口 3(Mm”)、即形成在比液体收纳室340的壁面上的开口 3(Mm高的位置的部分。空气贮存室341为由形成液体收纳室3(Mm的壁面所形成的凹状形状,在注入姿势
1下朝向铅垂下方向开口。换言之,空气贮存室341为在注入姿势下除铅垂下方向以外的周围(方向)被液体收纳室340的壁面包围的凹状形状。空气贮存室341,在注入姿势下向液体收纳室;340内注入过多的墨水直到墨水到达液体注入口 30 的上端开口 304p的程度时,也能够贮存规定量的空气(容积VI)。换言之,空气贮存室341能够在注入姿势下不论墨水的注入量都能够至少贮存规定量容积(容积VI)的空气。其中,在使用姿势(Z轴负方向成为铅垂下方的姿势)下,在液体收纳室340的部分中,将占据液体注入口 30 所处的高度以上的位置的部分规定为注入口邻接部343。即,注入口邻接部343在使用姿势下位于液体注入口 30 的底部304f以上的高度。此处,在将注入口邻接部343的容积设为V2 时,墨水罐30a满足Vl彡V2。如图Il(B)所示,例如,即使在向液体收纳室340a注入过多的墨水而使墨水到达液体注入口 30 的程度时,也由于Hl <H3而墨水不会导入到空气收纳室330。此外,即使在向液体收纳室340a注入过多的墨水时,液体收纳室340a也由于空气贮存室341而贮存容器Vl的空气。图12为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效果的图。图12示出了使用姿势下的喷射系统1 的内部状态。此外,图12示出了在图Il(B)的注入了过多的墨水之后将墨水罐30a刚刚设为使用姿势后的墨水的状态。如图11 (B)所示,即使在墨水过多地注入到液体收纳室340a的情况下,由于墨水没有到达空气收纳室330,所以在成为图12所示的使用姿势时,墨水也几乎不会向空气收纳室330流入。由此,墨水刚刚注入之后的空气收纳室330的液面位置成为标号Lflb。此时,产生水位差d2。将该水位差d2称作“过多时水位差d2”。伴随墨水罐30a的墨水供给到副罐20,液面Lflb下降。最终下降至在另一端部352形成弯液面的位置(图8)。若注入墨水时墨水导入至空气收纳室330的情况下,墨水刚刚注入之后的使用姿势下,空气收纳室330的墨水液面处于比液面Lflb高的位置(例如,液面Lf2b)。即,成为从正常时水位差 dl偏离较大的水位差。针对于此,如本实施例所示,通过使高度Hl小于高度H3(图11 (A)), 在墨水注入时墨水不会导入空气收纳室330。由此,能够减少过多时水位差d2从正常时水位差dl的偏差。换言之,能够将水位差维持在规定范围内。由此,伴随着收纳在副罐20的墨水贮存室204中的墨水的消耗,能够稳定地将墨水从墨水罐30a供给到副罐20。此外,由于空气贮存部341的容积Vl在注入口邻接部343的容积V2以上,所以即使在墨水过多地注入到墨水罐30a的情况下,也能使墨水在使用姿势下不存在于注入口邻接部343。由此,能够减少塞子部件302与墨水接触的可能性,能够减少塞子部件302的杂物混入到墨水的可能性。另外,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在注入姿势下液体注入口 30 低于大气开放口 318(图11),所以能够减少墨水注入时墨水从大气开放口 318溢出的可能性。C.变形例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要素中的除权利要求书的独权中记载的要素之外的要素为附加的要素,可适当省略。此外,不限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或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在各种方式中实施,例如还可进行如下变形。C-1.第一变形例图13为用于说明第一变形例的墨水罐30b的图。图13为与上述实施例的图7 (A)、
12图11 (A)相当的图。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点在于,连通部350b的结构和液体保持部34 的结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第一变形例的墨水罐30b的连通部3 的形状为孔状而不是细长的流路状。此外, 连通部350b具有能够形成弯液面的程度的开口面积。此外,在液体收纳室340内以堵塞一端部349的方式配置多孔质部件34恥。该多孔质部件34 作为液体保持部发挥功能,能够保持规定量的墨水。此外,在将液体收纳室340a的墨水供给到副罐20的情况下,以使液体收纳室340a的墨水能够朝向液体导出部306流通的方式,多孔质部件34 形成贯通内部的流路。作为多孔质部件34 例如可以使用海绵。这样,通过将连通部350b设为孔状,能够更加简化墨水罐30b的结构。此外,通过多孔质部件34 ,能够维持液体导出部306内的墨水和多孔质部件34 内的墨水未经由空气而连续状态。由此,能够减少墨水注入时空气(气泡)从一端部349经由液体导出部 306、软管M流入副罐20的可能性。此外,第一变形例的墨水罐30a与上述实施例一样,能够减少墨水注入时从大气开放口 318溢出墨水的可能性。另外,在第一变形例中,可以将连通部350b置换为上述实施例的流路状的连通部 350的结构。此外,在第一变形例中,可以替代多孔质部件34 而设置间隔壁部342从而形成液体保持部345。这样,也能与上述实施例一样,能够减少墨水注入时墨水从大气开放口 318溢出的可能性,并且能够减少墨水注入时空气向副罐流入的可能性。此外,也可以设置间隔壁部342,并且配置多孔质部件34恥。这样,能够更良好地维持液体导出部306内的墨水与液体保持部;345内的墨水未经由空气而连续的状态。C-2.第二变形例在上述第二变形例中,虽然具备容积Vl的空气贮存部341 (图11 (A)),但也可以不设置容积Vl的空气贮存部341。即,在注入姿势下,只要液体注入口 30 形成在比连通部 350的一端部351低的位置即可。这样,即使墨水过多地注入到液体收纳室340a,也由于墨水未导入到空气收纳室330,所以能够将使用姿势下的水位差维持在规定的范围内。C-3.第三变形例在上述实施例及第1变形例中,在注入姿势下,液体注入口 302、30 被配置于比大气开放口 318低的位置,但液体注入口 302、30加与大气开放口 318的注入姿势的高度关系不限于此。例如,在注入姿势下,液体注入口 302、30加可以被配置于比大气开放口 318 高的位置。即使是这样,由于墨水罐30、30a、30b具有液体保持部345、34恥,因此能够与实施例及第1变形例一样减少墨水注入时空气流入记录头17的可能性。C-4.第四变形例在上述实施例及变形例中,作为液体收纳容器以打印机12所使用的墨水罐30、 30a、30b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应用到能够对如下的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液体的液体收纳容器,例如液晶显示器等的具备色材喷射头的装置、有机EL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ED)等具备电极形成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导电膏)喷射头的装置、具备生物芯片制造所使用的生物有机物喷射头的装置、具备作为精密吸液管的试样喷射头的装置、印花装置、微型分配器(Micro dispenser)等。在此,液体收纳容器,分开设置有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口和用于向液体收纳容器内部导入空气的大气开放口。在上述各种液体喷射装置中使用液体收纳容器时,只要将与各种液体喷射装置所喷射的液体种类对应的液体(色材、导电膏、生物有机物等)收纳到液体收纳容器内部即可。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作为具备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和与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对应的液体收纳容器的液体喷射系统加以应用。
权利要求1.一种液体收纳容器,其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液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收纳容器具备液体收纳室,其用于收纳所述液体;液体注入口,其与所述液体收纳室连通,用于向所述液体收纳室注入所述液体;以及液体导出部,其用于使所述液体收纳室的所述液体向外部流通,并且在向所述液体收纳室注入所述液体时的所述液体收纳容器的注入状态下,该液体导出部的一端部在从所述液体收纳室的底面起在规定高度的位置处与所述液体收纳室连通,另一端部朝向外部开 Π,所述液体收纳容器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所述液体收纳室的所述液体时的使用状态下,使所述液体导出部位于比所述液体注入口还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液体收纳室具有液体保持部,所述液体保持部与所述液体导出部的所述一端部连通,并且针对所述液体收纳室收纳了规定量以上的所述液体的情况而言,在从所述使用状态变为所述注入状态的情况下,利用所述液体保持部来对所述液体收纳室内的所述液体进行保持,以使所述液体导出部内的所述液体与所述液体收纳室内的所述液体未经由空气地连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保持部具有间隔壁部,所述间隔壁部与处于所述注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收纳室的底面部连接,并且具有所述规定高度以上的高度,在将姿势从所述使用状态变为所述注入状态时,对所述液体朝向从所述一端部分离的方向的流动进行拦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保持部具有多孔质部件,所述多孔质部件被配置于处于所述注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收纳室的底面部,用于吸收并保持所述液体,并且在堵塞所述液体导出部的一端部并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所述液体收纳室的所述液体时,能够使所述液体收纳室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导出部流通。
4.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 具有用于向对象物喷射所述液体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流通管,其连接所述液体收纳容器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并使所述液体收纳室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流通。
5.一种液体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纳容器;副罐,其具有液体流动路和液体接受部,所述液体流动路供向头供给的液体流动,所述头用于向对象物喷射所述液体;以及流通管,其连接所述液体收纳容器的液体导出部与所述副罐的液体接受部,并使所述液体收纳室的所述液体向所述副罐流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其在从液体收纳容器的液体注入口向液体收纳容器内部注入液体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空气从液体收纳容器向液体喷射装置侧流入。其具备液体收纳室,其用于收纳液体;液体注入口,其与液体收纳室连通,用于注入液体;液体导出部,其用于使液体收纳室的液体向外部流通,在向液体收纳室注入液体时的液体收纳容器的注入姿势下,其一端部在从液体收纳室的底面起在规定高度的位置处与液体收纳室连通,另一端向外部开口。液体收纳室具有液体保持部,在将姿势从使用姿势变为注入姿势的情况下,利用液体保持部液体来对收纳室内的液体进行保持,以使液体导出部内的液体与液体收纳室内的液体未经由空气地连续。
文档编号B41J2/175GK202192854SQ20112025112
公开日2012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5日
发明者武田侑希, 清水芳明, 石泽卓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