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515653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所述废墨吸收体具有优异的浸透性和保持性。所述废墨吸收体吸收从喷射油墨的头排出的废墨,并且被装入废墨槽中,在未被装入所述废墨槽中的一张所述废墨吸收体中,在沿着表面积最广的平面的方向上,具有密度稀疏的部分和密度高于所述稀疏部分的密集部分。
【专利说明】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已知有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具备供从头排出的液体流入的废液容器、和设置在该废液容器中并且吸收流入到废液容器中的液体的废液吸收材料(例如,参见专利文献I)。
[0003]然而,由于上述装置中所具备的废液吸收材料的密度大致均匀,因此存在如下课题,即,当相对于废液吸收材料而言废液的浸透性较为良好时,保持所吸收的废液的保持性将下降,另一方面,当相对于废液吸收材料而言所吸收的废液的保持性较为良好时,吸收废液的浸透性将下降。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 1679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并且能够作为以下方式或应用例而实现。
[0006]应用例I
[0007]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特征在于,吸收从喷射油墨的头排出的废墨,并且被装入废墨槽中,所述废墨吸收体在未被装入所述废墨槽中的一张所述废墨吸收体的状态下,在沿着表面积最广的平面的方向上,具有第一密度部分和第二密度部分,并且第二密度部分的密度高于所述第一密度部分的密度。
[0008]根据该结构,在密度低于第二密度部分的第一密度部分中,能够容易地使废墨浸透。此外,在密度高于第一密度部分的第二密度部分中,能够保持所浸透的废墨。因此,能够提供浸透性和保持性优异的废墨吸收体。并且,所谓废墨是指,例如从头排出但未到达介质的油墨。具体而言,是指由如下操作所产生的油墨,即,以防止增稠等为目的而喷射油墨的冲洗,或者,以使因增稠、弯液面的破坏或纸粉的影响等而无法喷射的喷嘴恢复、或防止增稠为目的而用泵等强制排出油墨的清洗。此外,在所谓的无边距印刷中,由于偏离出介质的油墨也是未到达介质的油墨,因此也包括在废墨中。
[0009]应用例2
[0010]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特征在于,在未被装入所述废墨槽中的状态下,所述废墨吸收体的厚度是固定的。
[0011]根据该结构,由于厚度固定,因此容易重叠多个废墨吸收体。并且,例如,能够容易地装入废墨槽中。
[0012]应用例3
[0013]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特征在于,所述废墨吸收体在空隙的周围具有所述第二密度部分,并且在所述第二密度部分的周围具有所述第一密度部分。[0014]根据该结构,能够从空隙最高效地使废墨浸透。此外,在第二密度部分中能够保持所浸透的废墨。而且,在第一密度部分中,能够吸收未被第二密度部分完全保持的废墨,从而使废墨浸透废墨吸收体整体。因此,能够提供浸透性和保持性优异的废墨吸收体。
[0015]应用例4
[0016]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度部分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一密度部分的体积。
[0017]根据该结构,能够高效地使废墨从第二密度部分浸透到第一密度部分中。
[0018]应用例5
[0019]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特征在于,所述空隙、所述第二密度部分和所述第一密度部分的合计平均密度与所述第一密度部分相同。
[0020]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形成密度的大小。
[0021]应用例6
[0022]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废墨槽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废墨吸收体、和收纳所述废墨吸收体的收纳部。
[0023]根据该结构,由于收纳具有废墨的浸透性和保持性的废墨吸收体,从而例如在将废墨槽倾斜或横向配置时,也能够保持所吸收的废墨,并防止渗漏等。
[0024]应用例7
[0025]本应用例所涉及的液滴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喷射油墨的头;捕获从所述头排出的废墨的上述废墨槽。
[0026]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一种高效地吸收废墨,并且不会产生油墨渗漏等不良情况,从而可靠性较高的液滴喷出装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结构的模式图。
[0028]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槽的结构的概要图。
[0029]图3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结构的模式图。
[0030]图4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槽的结构的概要图。
[0031]图5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结构的模式图。
[0032]图6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槽的结构的概要图。
[0033]图7为表示液滴喷出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图。
[0034]图8为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形成方法的工序图。
[0035]图9为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形成方法的工序图。
[0036]图10为表示废墨吸收体的油墨浸透性和保持性的评价方法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以下各图中,为了将各部件等设为可识别程度的大小,而以使各部件等的尺寸与实际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表示。
[0038]第一实施方式[0039]首先,对废墨吸收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结构的模式图。长方体的废墨吸收体200吸收从喷射油墨的头排出的废墨,并且例如被装入废墨槽中,如图1所示,废墨吸收体200在未被装入废墨槽中的一张废墨吸收体200的状态下,在表面积最广的平面201的方向上,具有密度稀疏的部分220 (第一密度部分)和密度高于稀疏部分220的密集部分210 (第二密度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平面201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中形成密集部分210,在另一部分中形成稀疏部分220。而且,在未被装入废墨槽中的状态下,换言之,在未通过压缩等而使废墨吸收体200发生变形的状态下,废墨吸收体200的厚度是固定的。
[0040]在如此形成的废墨吸收体200中,在密度稀疏的部分220中,能够容易地使废墨浸透,此外,在密度密集的部分210中,能够保持所吸收的废墨。
[0041]废墨吸收体200由包含纤维素纤维、熔融树脂和阻燃剂的混合物构成。纤维素纤维是使用例如旋转式粉碎装置等干式解纤机对浆板等进行解纤所得到的材料。熔融树脂是实现纤维素纤维间的结合、使废墨吸收体200保持适当的强度(硬度等)、防止纸粉或纤维的飞散、有助于维持吸收了废墨时的形状的材料。熔融树脂可以采用纤维状或粉状等各种形态。而且,通过对混合了纤维素纤维和熔融树脂的混合物进行加热,能够使熔融树脂熔融,从而与纤维素纤维热粘并固化。并且,优选为,在不会使纤维素纤维等热劣化的程度的温度下进行热粘。此外,熔融树脂优选为,容易与解纤物中的纸纤维缠绕在一起的纤维状。而且,优选为芯壳结构的复合纤维。在芯壳结构的熔融树脂中,通过周围的壳部在低温下熔融,并且纤维状的芯部与熔融树脂本身或纤维素纤维接合,从而能够进行牢固的接合。
[0042]阻燃剂是为了在废墨吸收体200中赋予阻燃性而添加的。作为阻燃剂,例如可以使用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镁等无机材料、磷系的有机材料(例如,磷酸三苯酯等芳香族的磷酸酯)。
[0043]作为废墨吸收体200的形成方法,例如,将混合了纤维素纤维、熔融树脂和阻燃剂的混合物过筛,并以成为预定的形状的方式堆积在配置于筛下方的网带上,从而形成堆积体。然后,对所形成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由此,熔融树脂被溶解,并且堆积物被形成为所需的厚度。进一步,通过冲切为所需的尺寸,从而形成废墨吸收体200。
[0044]接着,对废墨槽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图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废墨槽的结构,图2(a)为剖视图。如图2 (a)所示,废墨槽300具备吸收废墨的废墨吸收体200、和收纳废墨吸收体200的收纳部170。
[0045]收纳废墨吸收体200的收纳部170例如为用塑料材料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的部件。收纳部170具备底面部170a和侧面部170b,并且以能够收纳并保持废墨吸收体200的方式而形成。
[0046]由于废墨吸收体200的结构与图1中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重叠设置多个废墨吸收体200。另外,在图2 (a)中,以密集部分210与底面部170a侧相接的方式而进行配置。此时,优选为,将排出废墨的配管P的排出口配置在与稀疏部分220对置的位置处。
[0047]然后,当废墨通过配管P而朝向废墨吸收体200被排出时,将与废墨吸收体200的稀疏部分220接触,从而废墨浸透废墨吸收体200的内部。并且,所吸收的废墨通过密集部分210而被保持。[0048]接着,对其他废墨槽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 (b)为表示其他废墨槽300a的结构的剖视图。并且,由于废墨吸收体200的结构与图1 (a)中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在图2(b)中,重叠设置了多个废墨吸收体200。并且,以稀疏部分220与底面部170a侧相接的方式而进行配置。此时,优选为,将排出废墨的配管P插入到稀疏部分220中,以使配管P的排出口位于稀疏部分220处。由于采用这种方式,从而与上述相同,能够容易地使所排出的废墨浸透废墨吸收体200,并且保持所吸收的废墨。
[0049]第二实施方式
[0050]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51]首先,对废墨吸收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结构的模式图。废墨吸收体200a吸收从喷射油墨的头排出的废墨,并且例如被装入废墨槽中,如图3所示,在未被装入废墨槽中的一张废墨吸收体200a中,在表面积最广的平面201的方向上,具有密度稀疏的部分(第一密度部分)220和密度高于稀疏部分220的密集部分(第二密度部分)21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平面20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侧形成密集部分210,在中央部分形成稀疏部分220。并且,在未被装入废墨槽中的状态下,废墨吸收体200a的厚度是固定的。
[0052]在如此形成的废墨吸收体200a中,在密度稀疏的部分220中,能够容易地使废墨浸透,此外,在密度密集的部分210中,能够保持所吸收的废墨。并且,废墨吸收体200a的混合物以及形成方法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0053]接着,对废墨槽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槽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废墨槽300b具备吸收废墨的废墨吸收体200a、和收纳废墨吸收体200a的收纳部170。
[0054]收纳废墨吸收体200a的收纳部170例如为用塑料材料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的部件。收纳部170具备底面部170a和侧面部170b,并且以能够收纳和保持废墨吸收体200a的方式而形成。
[0055]由于废墨吸收体200a的结构与图3中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废墨吸收体200a以平面201方向的长度方向成为水平方向的方式而被配置。而且,以与废墨吸收体200a中的和底面部170a相接的面相反一侧的面相接的方式而设置有盖部180。该盖部180以覆盖废墨吸收体200a的稀疏部分220的表面部的方式而设置。换言之,以成为废墨吸收体200a的密集部分210的表面部被开放的状态,而设置盖部180。
[0056]而且,盖部180具备中空的圆筒180a,并且排出废墨的配管P连接于该圆筒180a。此时,当废墨通过配管P而朝向废墨吸收体200a被排出时,将与废墨吸收体200a的稀疏部分220接触,从而浸透废墨吸收体200a的内部。在浸透的过程中,当油墨的溶剂蒸发时,油墨的粘度将增大,因而难以浸透。因此,使盖部180与稀疏部分220接触,从而抑制了油墨的蒸发,由此使油墨易于浸透。而且,所吸收的废墨通过密集部分210而被保持。此外,由于密集部分210的表面部是开放的,因此能够容易地使被保持在密集部分210中的废墨蒸发。例如,当覆盖密集部分210的表面部时,废墨将不会蒸发,因此导致废墨积存。由于废墨吸收体200a能够保持的废墨量有限,因此通过开放与密集部分210相对应的部分以使废墨蒸发,从而能够增加可保持废墨的量。并且,盖部180并不压缩废墨吸收体200a。盖部180只需至少覆盖稀疏部分220即可,并且只要能够抑制油墨溶剂的蒸发,则也可以在盖部180和废墨吸收体200a之间存在缝隙。
[0057]第三实施方式
[0058]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59]首先,对废墨吸收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结构的模式图。长方体的废墨吸收体200b吸收从喷射油墨的头排出的废墨,并且例如被装入废墨槽中,如图5所示,在未被装入废墨槽中的一张废墨吸收体200b中,在表面积最广的平面201的方向上,具有空隙部分205、被形成在空隙的周围的密集部分210、和密度低于密集部分210的稀疏部分220。
[006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平面201的整个面上形成有均匀分散的多个空隙部分205。并且,空隙部分205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圆形。并且,并不限定于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或矩形。由于在多个空隙部分205的周围形成密集部分210,因此多个密集部分210被分散配置在稀疏部分220之中。此外,密集部分210的体积被形成为,小于稀疏部分220的体积。而且,空隙部分205、密集部分210和稀疏部分220的合计平均密度被形成为,与稀疏部分220的平均密度相同。
[0061]在如此形成的废墨吸收体200b中,在空隙部分205中,能够容易地使废墨浸透,此夕卜,在密集部分210中,能够保持所吸收的废墨。而且,在稀疏部分220中,吸收未被密集部分210完全保持的废墨,从而能够使废墨浸透废墨吸收体200b整体。
[0062]废墨吸收体200b由包含纤维素纤维、熔融树脂和阻燃剂的混合物构成。纤维素纤维是使用例如旋转式粉碎装置等干式解纤机对桨板等进行解纤所得到的材料。熔融树脂是实现纤维素纤维间的结合、使废墨吸收体200b保持适当的强度(硬度等)、防止纸粉或纤维的飞散、有助于维持吸收了废墨时的形状的材料。熔融树脂可以采用纤维状或粉状等各种形态。并且,通过对混合了纤维素纤维和熔融树脂的混合物进行加热,能够使熔融树脂熔融,从而与纤维素纤维热粘并固化。并且,优选为,在不会使纤维素纤维等热劣化的程度的温度下进行热粘。此外,熔融树脂优选为,容易与解纤物中的纸纤维缠绕在一起的纤维状。而且,优选为芯壳结构的复合纤维。在芯壳结构的熔融树脂中,通过周围的壳部在低温下熔融,并且纤维状的芯部与熔融树脂本身或纤维素纤维接合,从而能够进行牢固的接合。
[0063]阻燃剂是为了在废墨吸收体200b中赋予阻燃性而添加的。作为阻燃剂,例如,可以使用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镁等无机材料、磷系的有机材料(例如,磷酸三苯酯等芳香族的磷酸酯)。
[0064]作为废墨吸收体200b的形成方法,例如,将混合了纤维素纤维、熔融树脂和阻燃剂的混合物过筛,并以成为预定的形状的方式堆积在配置于筛下方的网带上,从而形成堆积体。然后,对所形成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由此,熔融树脂被溶解,并且堆积物被形成为所需的厚度。进一步,通过冲切为所需的尺寸,从而形成废墨吸收体200b。
[0065]接着,对废墨槽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表示废墨槽的结构,图6 (a)为俯视图,图6 (b)为侧面图。如图6 (a)、(b)所示,废墨槽300c具备吸收废墨的废墨吸收体200b、和收纳废墨吸收体200b的收纳部170。
[0066]收纳废墨吸收体200b的收纳部170例如为用塑料材料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的部件。收纳部170具备底面部170a和侧面部170b,并且以能够收纳并保持废墨吸收体200b的方式而形成。[0067]由于废墨吸收体200b的结构与图5中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露出空隙部分205的平面201以成为表面侧的方式而配置。此时,优选为,将排出废墨的配管P的排出口配置在与平面201对置的位置处。
[0068]然后,当废墨朝向废墨吸收体200b被排出时,将从废墨吸收体200b的空隙部分205浸透废墨吸收体200b的内部。而且,所吸收的废墨通过密集部分210而被保持。此外,从密集部分210渗出的废墨浸透稀疏部分220,从而浸透废墨吸收体200b整体。而且,浸透废墨吸收体200b整体的废墨同样由形成于废墨吸收体200b整体上的密集部分210所保持。
[0069]接着,对液滴喷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液滴喷出装置具备喷射油墨的头、和捕获从头排出的废墨的废墨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滴喷出装置中,对具备上述废墨吸收体200 (200a)和废墨槽300 (300a、300b、300c)的结构进行说明。
[0070]图7为表示液滴喷出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图。如图7所示,液滴喷出装置10通过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的同时在印刷纸张等印刷介质2上形成油墨点的滑架20、使滑架20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30、用于进行印刷介质2的输送的压纸滚筒40、和为了能够正常印刷而进行维护的维护机构100等构成。在滑架20上,设置有收纳油墨的墨盒26、安装有墨盒26的滑架箱22、搭载于滑架箱22的底面侧(面向印刷介质2的一侧)并喷射油墨的头24等。在该头24上,形成有喷射油墨的多个喷嘴,并且通过将墨盒26中的油墨导入至头24,并由喷嘴向印刷介质2喷射准确量的油墨,从而印刷图像。
[0071]使滑架20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30通过延伸设置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导轨38、在内侧形成有多个齿形的同步齿形带32、与同步齿形带32的齿形啮合的驱动滑轮34、和用于对驱动滑轮34进行驱动的步进电机36等构成。同步齿形带32的一部分被固定在滑架箱22上,通过驱动同步齿形带32,从而能够使滑架箱22沿着导轨38进行移动。此外,由于同步齿形带32与驱动滑轮34通过齿形而彼此啮合,因此能够在由步进电机36驱动驱动滑轮34时,根据驱动量而高精度地使滑架箱22进行移动。
[0072]进行印刷介质2的输送的压纸滚筒40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机和齿轮机构而被驱动,从而能够在副扫描方向上以每次输送预定量的方式对印刷介质2进行输送。
[0073]此外,维护机构100被设置在印刷区域外的被称为初始位置的区域中,并且具备对头24的在底面侧形成有喷嘴的面(喷嘴面)进行擦拭的刮板110、压贴在头24的喷嘴面上而封盖头24的封盖单元120、通过在用封盖单元120封盖头24的状态下进行驱动而将油墨作为废墨排出的抽吸泵150。通过用抽吸泵150将油墨从头24中强制排出,从而使因增稠、弯液面的破坏或纸粉的影响等而无法喷射的喷嘴恢复、或防止喷嘴内的油墨增稠。而且,在抽吸泵150的下方,具备捕获从抽吸泵150排出的废墨的废墨槽300 (300a、300b、300c)。由于具备废墨槽300,从而液滴喷出装置10的外形增大。通过提闻废墨吸收体200的油墨浸透性和保持性,从而可缩小能够保持相同油墨量的废墨吸收体200的体积。由此,也缩小了废墨槽300或液滴喷出装置10的尺寸。并且,由于废墨槽300 (300a、300b、300c)与在图2及图4中所说明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此外,所排出的废墨还包括因以防止增稠等为目的而喷射油墨的冲洗所产生的油墨、或在所谓的无边距印刷中偏离出介质的油墨等的未到达介质的油墨。因此,不一定仅是由抽吸泵150排出的油墨。所谓废墨,是指从头24中排出但未到达介质的油墨。[0074]以上,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0075](I)在废墨吸收体200、200a的表面积最广的平面201的方向上具有密度密集的部分(第一密度部分)210和密度稀疏的部分(第二密度部分)220。由此,在密度稀疏的部分220中,能够提高使废墨浸透的浸透性,并且,在密度密集的部分210中,能够提高保持所浸透的废墨的保持性。因此,能够提供具备浸透性和保持性的废墨吸收体200、200a。
[0076](2)在具备上述废墨吸收体200、200a、200b的废墨槽300、300a、300b、300c中,SP使在废墨槽300、300a、300b、300c被倾斜或横向配置时,也能够保持所吸收的废墨,从而防止渗漏等。
[0077](3)在具备上述废墨槽300、300a、300b、300c的液滴喷出装置10中,能够有效地吸收从头24中排出的废墨,且防止油墨渗漏等不良情况的产生,从而能够确保可靠性。
[0078](4)在废墨吸收体200b的表面积最广的平面201上,具有空隙部分205、密集部分210和稀疏部分220。而且,通过空隙部分205,能够容易地使废墨浸透。此外,在密集部分210中,能够提高保持所浸透的废墨的保持性。而且,在稀疏部分220中,能够容易地吸收从密集部分210渗出的废墨,从而使废墨浸透废墨吸收体200b整体。因此,能够提供具备浸透性和保持性的废墨吸收体200b。
[0079]实施例
[0080]接着,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0081]1.混合物
[0082]( I)纤维素纤维
[0083]通过涡轮研磨机(TURBO工业株式会社制)而将使用裁切机裁切为几cm的浆板解纤为棉状。
[0084](2)熔融树脂
[0085]具有芯壳结构,壳为在100°C以上熔融的聚乙烯,芯为由聚酯构成的1.7dtex的熔融纤维(漆特纟仑(Tetoron,注册商标),帝人株式会社制)。
[0086](3)阻燃剂
[0087]氢氧化铝B53 (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制)。
[0088]2.废墨吸收体的形成
[0089]实施例1:废墨吸收体A的形成
[0090]图8为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形成方法的工序图。首先,如图8(a)所示,将在空气中混合了 100重量份纤维素纤维、15重量份熔融纤维、10重量份阻燃剂的混合物Cl过筛,并堆积在网带MB上,从而形成堆积物A’。此时,相对于网带MB面而堆积为不同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以一侧端部的厚度大于另一侧端部的厚度的方式而形成堆积物A’。然后,在200°C下对堆积物A’进行加压加热处理。此时,如图8 (b)、(c)所示,将被进行了加热的平板H压贴在堆积物A’上,而将堆积物A’压缩至预定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以将堆积物A’中最厚的部分压缩至1/8,将最薄的部分压缩至1/5,从而形成为预定的厚度的方式,而形成堆积物A’(图8 (a))。而后,将堆积物A’切割为150_X50_X 12mm,而形成废墨吸收体A。在对该废墨吸收体A的密度进行观测时,在平面Aa的方向上,在对应于堆积物A’中最厚部分的部分中形成密集部分,而在对应于最薄部分的部分中形成稀疏部分。此外,在废墨吸收体A中,从堆积物A’中最厚部分趋向最薄部分,密度从密集过渡至稀疏。密度在最大处为0.21g/cm3,在最小处为0.13g/cm3。
[0091]实施例2:废墨吸收体B的形成
[0092]图9为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形成方法的工序图。首先,如图9(a)所示,将在空气中混合了 100重量份纤维素纤维、15重量份熔融纤维、10重量份阻燃剂的混合物Cl过筛,并堆积在网带MB上,从而形成堆积物B’。此时,相对于网带MB面而堆积为不同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以两端部的厚度厚于中央部的厚度的方式而形成堆积物B’。然后,在200°C下对堆积物B’进行加压加热处理。此时,如图9 (b)、(c)所示,将被加热至220°C的平板H压贴在堆积物B’上,而将堆积物B’压缩至预定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以将堆积物B’中最厚的部分压缩至1/8,将最薄的部分压缩至1/5,从而形成为预定的厚度的方式,而形成堆积物B’(图9 (a))。而后,将堆积物B’切割为150_X50_X 12mm,而形成废墨吸收体B。在对该废墨吸收体B的密度进行观测时,在平面Ba的方向上,在对应于堆积物B’中最厚部分的部分中形成密集部分,而在对应于最薄部分的部分中形成稀疏部分。此夕卜,在废墨吸收体B中,从堆积物B’中最厚部分趋向最薄部分,密度从密集过渡至稀疏。密度在最大处为0.21g/cm3,在最小处为0.13g/cm3。
[0093]实施例3:废墨吸收体C的形成
[0094]将在空气中混合了 100重量份纤维素纤维、15重量份熔融纤维、10重量份阻燃剂的混合物Cl过筛,并堆积在网带上。然后,对所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而且,相对于在200°c下进行了加压加热处理的成形物,进行刺入温度在熔融纤维熔融温度以上的多根针的处理,而后,将其切割为150mmX50mmX 12mm,从而形成废墨吸收体C。在对该废墨吸收体C的密度进行观测时,在被刺入针的区域中,纤维或阻燃剂被推开,从而形成空隙部分,并且被推开的纤维或阻燃剂集中在该空隙部分的周围,从而形成密集部分(0.21g/cm3),而在除此以外的部分中,形成密度低于密集部分的稀疏部分(0.15g/cm3)。
[0095]比较例1:废墨吸收体R的形成
[0096]将在空气中混合了 100重量份纤维素纤维、15重量份熔融纤维、10重量份阻燃剂的混合物Cl过筛,并堆积在网带上,从而形成堆积物。此时,相对于网带MB面而堆积为均匀的厚度。然后,在200°C下对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此时,将被加热至220°C的平板压贴在堆积物上,而将堆积物压缩至预定的厚度。而后,将堆积物切割为150mmX50mmX 12mm,从而形成废墨吸收体R。在对该废墨吸收体R的密度进行观测时,在沿着平面的方向上,密度均匀,为0.15g/cm3。
[0097]3.评价
[0098]接着,在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和比较例I中,进行油墨浸透性、油墨保持性和油墨堆积性的评价。各评价方法如下文所述。
[0099](a)关于油墨浸透性和油墨保持性的评价方法
[0100]图10为表示废墨吸收体的油墨浸透性和保持性的评价方法的模式图。如图10(a)所示,将150mm (L) X 50mm (W) X 12mm (H)的油墨吸收体F放置在平坦面上,并从上表面的第一点Pl缓缓注入80ml油墨。
[0101]并且,在实施例1中,从废墨吸收体A的一侧端部的稀疏部分注入油墨。此外,在实施例2中,从废墨吸收体B的端部中央部的稀疏部分注入油墨。在实施例3中,从形成有空隙部分的面注入油墨。而且,在未渗入至吸收体F中时,放置5分钟,而后继续注入。[0102]并且,在即使放置5分钟也未渗入的情况下,视为油墨不再浸透,油墨浸透性的判定为不良(NG)。另一方面,在能够全部注入时,油墨浸透性的判断为良好(0K)。
[0103]此外,在注入了全部的油墨后,放置5分钟,并且如图10 (b)所示,使用绳束S等,以使注入油墨的第一点Pl处于下方的方式而从第二点P2将油墨吸收体F吊起。在以此种方式被吊起的状态下,所浸透的油墨将集中在油墨吸收体F的一端部,从而难以被保持。然后,当油墨从油墨吸收体F中滴下时,视为无法保持油墨,油墨保持性的判断为不良(NG)。另一方面,当油墨不滴下时,油墨保持性的判断为良好(0K)。通过该评价可知,即使液滴喷出装置或废墨槽被置为倾斜,油墨也不会漏出。
[0104](b)关于油墨堆积性的评价方法
[0105]将150_ (L) X50mm (W) X 12mm (H)的油墨吸收体F放置在平坦面上,并在400C 20% RH的环境下,使油墨在I小时内以每次0.4g的量向所放置的吸收体F的上表面的中央部滴落。然后,在240小时后,如果在油墨吸收体F的表面上固体成分的堆积物的厚度小于Imm,贝U油墨堆积性的判断为良好(0K)。另一方面,如果堆积物的厚度在Imm以上,则油墨堆积性的判断为不良(NG)。
[0106]在上述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评价了油墨浸透性、油墨保持性和油墨堆积性。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0107]表1
[0108]
【权利要求】
1.一种废墨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吸收从喷射油墨的头排出的废墨,并且被装入废墨槽中, 所述废墨吸收体在未被装入所述废墨槽中的一张所述废墨吸收体的状态下,在沿着表面积最广的平面的方向上,具有第一密度部分和第二密度部分,并且第二密度部分的密度高于所述第一密度部分的密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墨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未被装入所述废墨槽中的状态下,所述废墨吸收体的厚度是固定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墨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墨吸收体在空隙的周围具有所述第二密度部分,并且在所述第二密度部分的周围具有所述第一密度部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废墨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密度部分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一密度部分的体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废墨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隙、所述第二密度部分和所述第一密度部分的合计平均密度与所述第一密度部分相同。
6.一种废墨槽,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墨吸收体、和收纳所述废墨吸收体的收纳部。
7.一种液滴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喷射油墨的头; 捕获从所述头排出的废墨的、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墨槽。
【文档编号】B41J2/17GK103895356SQ201310739826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7日
【发明者】辻野浄士, 高野秀裕, 关俊一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