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喷墨打印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喷墨打印机用墨盒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卡合式墨盒。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是比较常用的打印印刷用具。虽然目前激光打印机已经比较普及,但由于激光打印机的维护成本较高,喷墨打印机仍然占有非常大的市场份额,尤其在家庭、商铺、办公等场所。墨盒作为喷墨打印的耗材用品,其在市场上的需求量也是很大。
墨盒是喷墨打印机的耗材用品,在实际的使用中,墨盒安装到打印机中的安装部上。目前墨盒和安装部比较常用的固定方式是在墨盒上设置把手,把手上设置凸出的接合部,接合部与安装部上对应位置的接合孔接合,进而完成墨盒的安装。例如,中国专利CN200710146624.4的图7C和图14B所示为常见的墨盒,墨盒10采用手柄上的接合部(第二接合部分)23与安装部(支架单元)50上的槽(第二装配部分)51相接合的方式来对墨盒进行固定。
但是,以下几种情形会导致墨盒无法稳定的固定在安装部内:
1)墨盒把手有制造误差;
2)由于拆卸墨盒时需要扳动把手,经过长时间使用后把手会产生位置偏差,进而导致接合部和接合孔无法完全接合。
3)经过长时间使用后,接合部和接合孔都会由于磨损导致变形,例如,接合部与接合孔想贴合的界面处变得圆滑,最终导致接合部和接合孔无法完全接合。
以上缺陷会直接产生安装部无法稳定的固定墨盒的缺陷,造成芯片不识别或者出墨口密封不严。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卡合式墨盒,可拆卸地安装到安装部中,所述安装部设置有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靠近所述墨盒一端为近端,所述安装面远离所述墨盒一端为远端,所述安装面从所述近端延伸到所述远端且在铅垂方向上所述远端高于所述近端,所述安装面沿铅垂方向的下方具有安装空间,所述墨盒设置有接合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安装空间相对设置,所述接合部卡合在所述安装空间中。
优选地,所述墨盒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相对所述安装面的一侧设置有活动部件,所述接合部设置在所述活动部件上。
优选地,所述活动部件还包括弹性支撑部和旋转部,所述弹性支撑部和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支撑部受到外力后带动所述弹性部件压缩以使所述活动部件绕所述旋转部转动。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具有可旋转杠杆,所述活动部件还包括被施力部,所述被施力部与所述可旋转杠杆相对设置,所述被施力部能够在所述可旋转杠杆的推动作用下运动。
优选地,所述活动部件还包括弹性支撑部和滑动部,所述弹性支撑部和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滑动部贴合所述壳体,所述弹性支撑部受到外力后带动所述弹性部件压缩以使所述滑动部相对于所述壳体滑动。
优选地,所述活动部件还包括操作部和旋转部,所述活动部件通过所述旋转部连接所述壳体,所述操作部受到外力后带动所述活动部件绕所述旋转部转动。
优选地,沿水平方向所述墨盒指向所述安装面的方向为+X轴方向,沿铅垂方向向上为+Z轴方向,Y轴方向同时垂直于+X轴方向和+Z轴方向,所述接合部沿+X轴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安装面从所述近端沿+X轴、+Z轴方向延伸到所述远端。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内设置有安装支架,所述安装面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
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包括沿-Z轴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设置为所述安装面,所述安装空间位于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之间。
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包括沿-Z轴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设置为所述安装面,所述安装空间位于所述第二斜面和所述安装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通过接合部与安装面的配合完成墨盒与安装部的固定,这样即使接合部出现位置偏差或者接合部和安装面产生磨损,仍然能够稳定的将墨盒固定在安装部中。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安装部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安装部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安装部的第一种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安装部的第二种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墨盒与安装部结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活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墨盒与安装部结合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活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另一种活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设置有不同活动部件的墨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和1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墨盒内各腔体的分布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墨盒内各腔体的分布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墨盒的进气口的位置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墨盒的连通口的位置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墨盒各腔体与出墨口连通的示意图;以及
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墨盒内各腔体的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给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卡合式墨盒可拆卸地安装到安装部中,图1和图2示出了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部包括托架35、触针31、墨管36、可旋转杠杆34以及卡槽37,具体地,所述托架35整体呈立方体状空腔,所述墨管36设置在托架35的底面上,所述卡槽37设置在所述托架35靠近所述墨管36的一个侧面上,所述可旋转杠杆34设置在所述托架35的与所述墨管36相对的一个侧面上,所述可旋转杠杆34和 所述触针31相邻设置,所述触针31倾斜一定的角度设置,沿水平方向所述墨管36指向所述可旋转杠杆34的方向为+X轴方向,沿铅垂方向向上为+Z轴方向,Y轴方向同时垂直于+X轴方向和+Z轴方向。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所述可旋转杠杆34固定在彼此交叉设置的安装支架32和支撑架33之间,所述安装支架32沿Z轴方向通过安装孔38、安装翼382、383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所述支撑架33沿Y轴方向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上,所述安装支架32沿Y轴方向将相邻的所述可旋转杠杆34两两隔开。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所述可旋转杠杆34、所述触针31、所述安装支架32以及所述墨管36共同组成一个墨盒安装位,则图1示出的所述安装部中共设置有六个墨盒安装位,相应地,所述安装部可以安装六个墨盒,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安装部中墨盒安装位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安装支架32设置有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安装面39,具体地,图3示出的安装支架32沿铅垂方向具有第一斜面391和第二斜面392,所述第一斜面391和所述第二斜面392之间还通过立面过渡,图3中示出的所述第二斜面392作为所述安装面39,但在实际的使用中,所述第一斜面391、第二斜面392均可作为所述安装面39。具体地,所述安装面39沿+X、+Z轴方向逐渐向上倾斜,所述安装面39的-X、-Z轴方向的一端为近端393,所述安装面39的+X、+Z轴方向的一端为远端394,当所述墨盒安装到所述安装部后,所述近端393靠近所述墨盒,所述远端394远离所述墨盒,且沿+Z轴方向所述远端394高于所述近端393,即所述远端394位于所述近端393的+Z轴方向上。
进一步地,图5示出了墨盒安装到安装部后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可以看出,沿水平方向所述墨盒指向所述安装面39的方向为+X轴方向,沿铅垂方向向上为+Z轴方向,Y轴方向同时垂直于+X轴方向和+Z轴方向,所述墨盒包括壳体2,所述壳体2基本呈立方体形状,具体地,根据实际需要壳体2可以呈现椭圆形、圆形等形状。更为具体地,图5示出的所述壳体2由六个面组成,其中,第一面2a和第二面2b彼此相 对;第三面2c和第四面2d彼此相对且和第一面2a基本垂直。更为具体地,所述壳体2通常包括壳腔和壳盖(图中未示出),壳腔中具有可存储墨水的墨水腔25,壳盖焊接在壳腔上,使得墨水腔25可以处于密闭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2a上设置有出墨口21,所述出墨口21与所述墨管36密封连接,相对与所述卡槽37的所述壳体2的第四面2d上设置有卡位22,所述卡位22与所述卡槽37卡合,所述壳体2相对于所述触针31的位置还设置有芯片26。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安装面39为所述第二斜面392,所述芯片26设置在第一面2a与第三面2c之间倾斜设置的一个斜面上,所述芯片26固定在芯片架上,所述芯片26上具有存储了墨水量信息、墨水类型、生产厂家等信息的存储单元以及端子,端子可以与安装部上的触针31实现电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二斜面392与所述安装部之间形成安装空间235,所述安装空间235的轮廓形状由所述第二斜面392以及所述安装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斜面392的相对面形成。更为具体地,图5中示出的所述相对面也是倾斜的斜面,相应地,所述安装空间235整体呈现出倾斜的空间。所述安装空间235的上表面是所述安装面39,即所述安装空间235的上表面的所述远端394位于所述近端393的+Z轴方向上。在一些变化例中,所述安装面39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或者所述相对面形状发生变化后,相应地,所述安装空间235的轮廓形状也发生变化。
在一个变化例中,所述安装支架32是一个实体形状,即,图3中示出的所述第一斜面391和所述第二斜面392之间的空间消失,相应地,所述安装支架32在-Z轴方向的倾斜端面(相当于所述第二斜面392的位置)作为所述安装面39,所述倾斜端面与所述安装部之间的空间作为所述安装空间235。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壳体2相对所述安装面39的一侧设置有活动部件23,所述活动部件23包括弹性支撑部231、旋转部232以及接合部233,具体地,所述弹性支撑部231和所述壳体2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24,优选地,所述弹性部件24为弹簧,所述接合部233沿 +X轴方向延伸并伸入所述安装空间235中卡合。更为具体地,在所述墨盒安装到所述安装部的过程中,使用者首先使所述卡位22与所述卡槽37相卡合,然后,按压所述第二表面2b直到所述接合部233伸入到所述安装空间235中,所述接合部233与所述近端393相卡合。当需要取出所述墨盒时,向所述弹性支撑部231施加外力F,所述弹性支撑部231受到外力后带动所述弹性部件24压缩以使所述活动部件23绕所述旋转部232转动,随着所述活动部件23的转动,所述接合部233从所述安装空间235脱出。优选地,如图6所示,所述弹性支撑部231还连接操作部234,外力F施加到所述操作部234上,所述操作部234将外力F传递到所述弹性支撑部231,这同样可以实现同样的目的。
在一个变化例中,所述旋转部232是可以省略的,相应地,当需要取出所述墨盒时,仍然向所述弹性支撑部231施加外力F,所述弹性支撑部231受到外力后带动所述弹性部件24压缩以使所述活动部件23整体朝-Z轴方向运动,之后再向所述墨盒施加-X轴方向的作用力,以使所述墨盒整体向-X轴方向运动,此时所述触针31向所述墨盒施加+Z轴方向的弹力使所述墨盒向上弹起,进而使所述接合部233从所述安装空间235中脱出,这同样可以完成所述墨盒的拆卸。
作为第一实施例,所述安装支架32省略,相应地,所述安装面为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中的斜面。具体地,结合图3进行理解,只保留所述第一斜面391,相应地,所述第二斜面392是所述安装部的一部分,即,所述第二斜面392为所述安装部中对应所述安装面的相对面,所述第一斜面391和所述相对面之间的空间作为所述安装空间235。
作为第二实施例,如图4所示,所述安装支架32省略,所述安装面39沿Y轴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安装部垂直于Y轴方向的两个侧面,即,所述安装面39是沿Y轴方向贯通所述安装部的整体斜面,相应地,所述安装面39在-Z轴方向的端面(图中未示出)与所述安装部之间的空间作为所述安装空间235。作为一种变化,图4中示出的贯通状安装面39可以分割为多段斜面(图中未示出),相应地,多段斜面与所述安装部形成多个安装空间235。
进一步地,以上关于所述安装面39的实施例均可以与所述安装部形成安装空间235,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图5中示出的结构示意图理解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接合部233与所述安装空间235的卡合方式。具体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墨盒从所述安装部中拆卸的方式与图5中示出的实施例是类似的,在此不予赘述。
作为第三实施例,结合图7和图8所示,所述活动部件23包括被施力部235、弹性支撑部231、接合部233和滑动部236,所述被施力部235与所述可旋转杠杆34相对设置,所述被施力部235能够在所述可旋转杠杆34的推动作用下运动,所述弹性支撑部231和所述壳体2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24。具体地,与图3中示出的类似,从图7可知,安装支架(图7中未标号)具有第一斜面391、第二斜面392,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斜面391就是所述安装面39,所述第一斜面391与所述第二斜面392之间形成安装空间235,第一斜面391的-X轴侧为近端393,+X轴侧为远端394,当所述墨盒安装到所述安装部后,所述近端393靠近所述墨盒,所述远端394远离所述墨盒,且沿+Z轴方向所述远端394高于所述近端393,所述接合部233与所述近端393相卡合,即所述远端394位于所述近端393的+Z轴方向上。更为具体地,安装空间235的上表面是第一斜面391,即安装空间235的上表面的所述远端394位于所述近端393的+Z轴方向上。
作为第三实施例的一些变化,所述安装面39直接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中,即,图7中的第一斜面391作为所述安装面39,且第二斜面392是安装部的一部分(即所述安装部中对应所述安装面的相对面),相应地,所述安装面39与所述相对面之间形成所述安装空间235,所述接合部233卡合到所述安装空间235中。更为具体地,图7中示出了所述活动部件23已经安装到所述壳体2内的状态,结合图8示出的,所述活动部件23安装到所述壳体2内,所述滑动部236贴合所述壳体2(图7中由于视角的原因无法看出),相应地,比较图5和图7可以看出,图5中的弹性部件24与图7中的弹性部件24的设置方式不同的,图5中的弹性部件24的轴线方向是沿Z轴方向设置的, 而图7中的弹性部件24的轴线方向是沿X轴方向设置的,结合图7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24的设置方式,当需要拆卸所述墨盒时,外力G施加到所述可旋转杠杆34上,所述可旋转杠杆34将受到的外力传递到所述弹性支撑部231上,进而所述弹性支撑部231带动所述弹性部件24压缩以使所述滑动部236相对于所述壳体2滑动,则所述弹性部件24整体朝-X轴方向运动,之后所述接合部233从所述安装空间235中脱出,所述墨盒在所述触针31弹力的作用下弹出,然后再将所述墨盒从安装部中取出。
作为一种变化,图9示出了另一种活动部件23的结构示意图,比较图8和图9可以看出,两种活动部件23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接合部233不同,图8中的接合部233只是设置在活动部件23+X轴方向端部的块状凸出,而图9中的接合部233则是沿+X轴方向延伸的条状物,且条状物在+X轴方向的端部形成块状凸起,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有图9中示出的活动部件23与所述安装空间235的卡合方式与图8中的活动部件23是类似的,只是图9中示出的活动部件23相比于图8中的活动部件23强度更高,相应地,安装有图9中活动部件23的墨盒的安装和拆卸方式与第三实施例是类似的,在此不予赘述。
作为第四实施例,如图10所示,所述活动部件23包括操作部234、旋转部232以及接合部233,所述活动部件23通过所述旋转部232连接所述壳体2,所述操作部234受到外力后带动所述活动部件23绕所述旋转部232转动。具体地,图10中示出的活动部件23沿Y轴方向设置有两个接合部233,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设置一个接合部233或者多个接合部233均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更为具体地,安装有图10中活动部件23的墨盒同样可以安装到所述安装部中,且所述活动部件23可以配合前述任一种实施例中的安装面39,相应地,当需要拆卸所述墨盒时,向所述操作部234施加朝-X轴方向的作用力,所述活动部件23朝-X轴方向转动,之后,所述活动部件23与所述安装面39分离,所述墨盒在所述触针31弹力的作用下弹出,然后再将所述墨盒从安装部中取出。
图11和图12中示出了现有技术的一种墨盒(详见中国专利CN200710146624.4中的记载),现有技术的墨盒具有负压腔102和墨水腔103,在负压腔102中采用了负压海绵作为负压机构来控制墨盒内部的负压。但是,随着使用者对于墨盒的墨水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负压海绵新材质的研发,可以缩小负压腔102的体积而增大墨水腔103的体积,为了进一步稳定墨盒内部负压,从墨盒的进气口104进气而使进入墨盒内部气体均匀的方式。具体地,如图11所示,现有技术的墨盒沿+X轴方向依次分割为空气腔101、负压腔102、墨水腔103,从图中可以看出,墨盒内部空间的较大部分被作为空气腔101和负压腔102,减少了墨水腔103的空间,在实际的使用中,由于出墨口并未位于墨盒X轴的侧边上,且随着墨盒技术的不断提升,制造商将出墨口设置在逐渐靠近墨盒底部中央位置,为了保证负压腔和出墨口的连通,则墨盒位于出墨口的-X轴一侧的区域并未被用作储存墨水,从此技术问题看,墨盒的墨水量仍具有可扩展的空间。
进一步地,图13示出了第五实施例,本实施例的XYZ轴和第一实施例的XYZ轴一致。墨盒的壳体2内设置有空气腔251、负压腔252、第一墨水腔253以及第二墨水腔254。第一墨水腔253和第二墨水腔254两者形成了本实施中的墨盒的墨水腔。所述空气腔251、负压腔252、第二墨水腔254沿+X轴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墨水腔253沿Y轴方向紧邻所述空气腔251和所述负压腔252设置。具体地,负压腔252内填充了负压海绵,出墨口21内填充了出墨口海绵,优选地出墨口海绵和负压海绵的密度一致,可以防止因两者密度不同而导致的打印机空打或者待机滴墨的情况。比较图11和图13可以看出,与图11中示出的现有技术不同的是,图13中壳体2沿Y轴方向的一部分同时设置有空气腔251、负压腔252和第一墨水腔253,这样缩小了空气腔251的体积,增加了墨水腔的体积,增大墨盒的储墨量。同时,在X轴方向上,墨水腔贯穿了整个墨盒壳体2。
进一步地,在Y轴方向上,如果第一墨水腔253过宽,则负压腔252过窄,就会造成墨盒内部负压能力不够,作为一个优选的方案,所述墨 盒沿Y轴方向的宽度为D,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墨水腔253沿Y轴方向的宽度为D1,所述负压腔252沿Y轴方向的宽度为D2,其中,D1≤D/3,D2≥2D/3。具体地,若所述第一墨水腔253沿+X轴方向的宽度不一致,则所述D1优选地为所述第一墨水腔253沿Y轴方向的宽度最窄的部分;若所述第一墨水腔253沿+X轴方向的宽度一致,则所述第一墨水腔253在Y轴方向上的宽度即为D1。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墨水腔253包括沿+X轴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部分2531和第二部分2532,如图13所示,在Y轴方向所述第一部分253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2532的宽度,所述第一部分2531沿Y轴方向紧邻所述负压腔252设置,所述第二部分2532沿Y轴方向紧邻所述空气腔251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二部分2532是一条通路,如图15所示,所述第二部分2532与所述第二墨水腔254之间设置有连通口256,这样所述第二部分2532可以将所述第一部分2531和所述第二墨水腔254连通,这样的设计可以达到充分利用第一墨水腔253空间的目的。优选地,所述空气腔251、负压腔252以及墨水腔的容积比的比例为:34:7.5:1。更为具体地,如图14所示,第五实施例中的墨盒也设置有进气口255,其作用与图12中示出的现有技术的墨盒是类似的,在此不予赘述。
进一步地,结合图16和图17所示,所述第一墨水腔253通过第一连通通路257与所述出墨口21连通,所述第二墨水腔254通过第二连通通路258与所述出墨口21连通,所述负压腔252通过第三连通通路259与所述出墨口21连通。具体地,结合图13可以看出,所述D1为所述第二部分2532的宽度,相应地,所述第一连通通路257的形状为狭长的狭缝,通过所述第一连通通路257,所述第一墨水腔253可以直接和所述出墨口21相连通,可以直接将墨水供给给出墨口海绵,这样在打印机连续打印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因负压海绵的吸收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供墨不畅的情况。同时,由于所述第一连通通路257是狭长的,可以防止墨盒在待机情况下滴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 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