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6791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能够通过液体注入口补充液体的罐。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打印机,其具有能够补充墨液的罐和将从该罐供给的墨液从喷嘴喷出而向纸张记录图像的记录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当罐内的墨液被消耗后,使用者能够从罐的液体注入口能够补充积存于瓶的墨液。

记录头搭载于滑架,一边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一边基于图像数据而喷出墨液滴。通过从记录头喷出的墨液滴着落于纸张等被记录介质,来进行图像记录。在记录头不喷出墨液滴时,滑架向主扫描方向的一方的端部移动而成为待机状态。在待机状态下,以防止记录头的喷嘴的干燥等为目的而通过盖覆盖记录头的喷嘴面。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5130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运输、捆包等中,打印机有时不是以使用姿势载置,而是例如以左右方向的侧壁成为上下的方式载置。而且,在由使用者移动打印机时,打印机有时会从使用姿势发生倾斜。其结果是,罐有时会位于比记录头的喷嘴面靠上方处。例如,若记录头未被覆盖,因振动等而导致喷嘴的弯液面受到破坏,则有时会因重力而导致积存于罐的墨液可能会从记录头漏出。尤其是,在由于使用者的原因而导致打印机发生了故障等的情况下,使用者有时会在罐内装有墨液的状态下对打印机进行捆包并运输,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时会产生墨液从记录头漏出的状况。希望这样的墨液泄漏尽可能最小。尤其是,在具备大容量的罐的打印机中,希望减少墨液泄漏的量这样的愿望强烈。

本发明鉴于前述的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通过液体消耗部从罐漏出的液体的量的方案。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罐,该罐安置于具有液体消耗部的装置,并与该液体消耗部以能够使液体流通的方式连接。上述罐具有壳体,上述壳体在上述罐的使用姿势下构成在第一方向上分离的一对侧壁,并具备:积存液体的第一积存室;积存液体的第二积存室;液体流路,将上述第二积存室与上述壳体的外部连通;液体注入口,用于向上述第一积存室注入液体;第一连通口,将上述第一积存室与上述第二积存室连通;及第二连通口,将上述第二积存室与上述液体流路连通。在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中积存有在上述使用姿势下的上述罐内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液体时,在铅垂方向上上述一对侧壁中的一方成为上述罐的上端的上述罐的旋转姿势下,上述第一连通口位于比该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上方处。

由于第一连通口位于比在使用姿势下的罐内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上方处,因此即使装置旋转或倾斜而导致罐成为了壳体的一对侧壁中的一方成为罐的上端的旋转姿势的情况下,液体也不会从第一积存室向第二积存室流出。由此,在旋转姿势的罐中,能够防止积存于第一积存室的液体通过液体流路向罐的外部流出。

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中积存有在上述使用姿势下的上述罐内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液体时,在上述旋转姿势下,上述第二连通口位于比该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上方处。

由于第二连通口位于比在使用姿势下的罐内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上方处,因此即使装置旋转或倾斜而导致罐成为了壳体的一对侧壁中的一方成为罐的上端的旋转姿势的情况下,液体也不会从第二积存室向液体流路流出。由此,在旋转姿势的罐中,能够防止积存于第二积存室的液体通过液体流路向罐的外部流出。

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中积存有在上述使用姿势下的上述罐内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液体时,上述液体流路至少具有位于比该最大量的液面靠上方处的部分。

由于液体流路的一部分处于比在使用姿势下的罐内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上方处,因此即使装置倾斜而成为液体从液体消耗部流出的状态,也不会出现液体从第一积存室及第二积存室向罐的外部流出的情况。

优选的是,上述罐在上述装置的上述第一方向上向上述一对侧壁中的一方所在的方向偏置。

优选的是,上述液体消耗部在上述使用姿势下沿着上述第一方向移动,在上述旋转姿势下成为上方的移动端处,液体流出的开口被密封,在比该移动端靠下方处,上述开口被开放。

优选的是,上述壳体还具有将上述第一积存室和上述第二积存室中的至少一方与上述罐的外部连通的大气开放口。

优选的是,上述壳体还具备:框架;膜,粘接于上述框架而构成上述一对侧壁的至少一部分;缓冲室,处于上述第二积存室与上述液体流路之间;及第三连通口,将上述第二积存室与上述缓冲室连通,上述第二连通口将上述液体流路与上述缓冲室连通,且整周由上述框架的壁区划,上述第三连通口的整周中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膜区划。

由于第二连通口的整周由框架的壁区划,因此在第二连通口处容易维持液体的弯液面。由此,能够抑制气体进入液体流路。

优选的是,上述第三连通口的整周中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使用姿势下的上述第二积存室的底面区划。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减少积存于第二积存室而不向液体流路流出的液体的量。

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中积存有在上述使用姿势下的上述罐内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液体时,在上述旋转姿势下,上述第三连通口位于比该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上方处。

由于第三连通口位于比在使用姿势下的罐内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上方处,因此即使装置旋转或者倾斜而导致罐成为了壳体的一对侧壁中的一方成为罐的上端的旋转姿势的情况下,液体也不会从第二积存室向缓冲室流出。由此,在旋转姿势的罐中,能够防止积存于第二积存室的液体通过液体流路向罐的外部流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罐,能够减少通过液体消耗部从罐漏出的液体的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复合机10的外观立体图,(a)示出罩70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b)示出罩70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打印机部11的内部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滑架23及罐组99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4是墨液罐100的前方立体图。

图5是墨液罐100的后方立体图。

图6是墨液罐100的右侧视图。

图7是墨液罐100的左侧视图。

图8是墨液罐100b的前方立体图。

图9是墨液罐100b的后方立体图。

图10是墨液罐100b的右侧视图。

图11是墨液罐100b的左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例,当然能够在不变更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从箭头的起点朝向终点的前进表现为朝向,连结箭头的起点与终点的线上的往来表现为方向。换言之,朝向是方向的一个分量。此外,以复合机10及安置于复合机10的墨液罐100以能够使用的方式设置于水平面的姿势(图1的姿势,有时记为“使用姿势”)为基准来定义上下方向7,以复合机10的设置有开口13的面为前表面来定义前后方向8,从前表面观察复合机10来定义左右方向9(第一方向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姿势下,上下方向7相当于铅垂方向,前后方向8及左右方向9相当于水平方向。

[复合机10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复合机10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复合机10在下部具有以喷墨记录方式向纸张12(参照图2)记录图像的打印机部11。打印机部11具有在前壁14a形成有开口13的壳体14。在壳体14的左右方向9的两端设有一对侧壁14b、14c。在使用姿势下,侧壁14b、14c的外表面在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上扩展。如图2所示,在壳体14的内部配置有供送部15、供送托盘20、排出托盘21、运送辊部54、记录部24、排出辊部55、台板42和罐组99。复合机10具有传真功能及打印功能等各种功能。打印机部11是具有液体消耗部的装置的一例。

[供送托盘20、排出托盘21]

如图1所示,供送托盘20通过开口13而沿着前后方向8由使用者相对于复合机10插拔。开口13位于复合机10的前表面中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供送托盘20能够支撑层叠的多张纸张12。排出托盘21配置在供送托盘20的上方,与供送托盘20一起插拔。排出托盘21支撑由排出辊部55从记录部24与台板42之间排出的纸张12。

[供送部15]

供送部15将支撑于供送托盘20的纸张12向运送路径65供送。如图2所示,供送部15具备供送辊25、供送臂26和轴27。供送辊2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供送臂26的顶端。供送辊25通过运送电动机(未图示)的反转而向将纸张12向运送朝向16运送的朝向旋转。以下,供送辊25、运送辊60及排出辊62向将纸张12向运送朝向16运送的朝向的旋转记为“正旋转”。供送臂2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于轴27,该轴27支撑于打印机部11的框架。供送臂26通过自重或弹簧等的弹性力而朝向供送托盘20受到转动施力。

[运送路径65]

如图2所示,运送路径65是指其一部分在打印机部11的内部由以规定间隔对向的外侧引导构件18及内侧引导构件19形成的空间。运送路径65是从供送托盘20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路径。运送路径65是在打印机部11的后部一边向上方延伸一边进行前方u形转弯,经过记录部24与台板42之间的空间而到达排出托盘21的路径。如图2及图3所示,运送辊部54与排出辊部55之间的运送路径65设置于左右方向9上的复合机10的大致中央部,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运送路径65内的纸张12的运送朝向16在图2中如单点划线的箭头所示。

[运送辊部54]

如图2所示,运送辊部54配置在比记录部24靠运送朝向16的上游处。运送辊部54具有彼此对向的运送辊60及夹送辊61。运送辊60由运送电动机驱动。夹送辊61伴随运送辊60的旋转而连带旋转。纸张12由通过运送电动机的正转而进行正旋转的运送辊60及夹送辊61夹持着向运送朝向16运送。

[排出辊部55]

如图2所示,排出辊部55配置在比记录部24靠运送朝向16的下游处。排出辊部55具有彼此对向的排出辊62及刺轮63。排出辊62由运送电动机驱动。刺轮63伴随排出辊62的旋转而连带旋转。纸张12由通过运送电动机的正转而进行正旋转的排出辊62及刺轮63夹持着向运送朝向16运送。

[记录部24]

如图2所示,记录部24配置在运送朝向16上的运送辊部54与排出辊部55之间。记录部24隔着运送路径65而与台板42在上下方向7上对向配置。记录部24具备滑架23和记录头39(液体消耗部的一例)。

如图3所示,滑架23支撑于在前后方向8上分离的位置处分别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设置的导轨43、44。导轨43、44支撑于打印机部11的框架。滑架23与设于导轨44的公知的带机构连结。运送带机构由滑架电动机(未图示)驱动。与带机构连结的滑架23通过滑架电动机的驱动而沿着左右方向9往复移动。如图3的单点划线所示,滑架23的移动范围到达比运送路径65靠右方及左方处。

从滑架23延伸出墨液管32和柔性扁平线缆33。

墨液管32将罐组99与记录头39以能够使墨液流通的方式连接。墨液管32将在构成罐组99的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有时将它们总称而记为“墨液罐100”)中积存的墨液向记录头39供给。详细而言,黑色、品红色、青色、黄色的墨液流通的四根墨液管32b、32y、32c、32m(有时将它们总称而记为“墨液管32”)分别从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延伸出,它们以捆扎的状态与滑架23连接。

柔性扁平线缆33将安装有控制部(未图示)的控制基板与记录头39电连接。柔性扁平线缆33将从控制部输出的控制信号向记录头39传递。

如图2所示,滑架23搭载有记录头39。在记录头39的下表面配置有多个喷嘴40(开口的一例)。多个喷嘴40的顶端从记录头39的下表面露出。以下,有时将喷嘴40的顶端露出的面记为“喷嘴面”。记录头39将墨液以微小的墨液滴的形式从喷嘴40喷出。在滑架23移动的过程中,记录头39朝向支撑于台板42的纸张12喷出墨液滴。由此,向纸张12记录图像。而且,由此,积存于墨液罐的墨液被消耗。

打印机部11具备维护机构(未图示)。维护机构进行记录头39的维护。详细而言,维护机构执行对喷嘴40内的墨液、空气进行吸引的净化动作和附着于喷嘴面的异物等的除去动作。维护机构将从记录头39的喷嘴40吸引出的墨液通过管(未图示)向废墨液罐(未图示)送出。维护机构配置在位于比运送路径65靠右方的移动端的滑架23的正下方的位置。

在执行净化动作之前,滑架23移动到维护机构的正上方。然后,维护机构的盖(未图示)向上方移动而覆盖喷嘴面。盖经由管与废墨液罐连结。在管配置有旋转式的管泵。通过管泵的驱动来捋管。由此,吸引记录头39内的墨液。吸引出的墨液通过盖及管向废墨液罐排出。通过覆盖记录头39而将记录头39的喷嘴40密封。在记录头39未被覆盖时,喷嘴40开放。

需要说明的是,管是在至少一个部位处被旋转式的管泵堵塞的状态。

[台板42]

如图2及图3所示,台板42配置于运送朝向16上的运送辊部54与排出辊部55之间。台板42隔着运送路径65而与记录部24在上下方向7上对向配置。台板42从下方支撑由运送辊部54运送的纸张12。

[罐组99]

罐组99积存向记录头39供给的墨液。如图1所示,罐组99具备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在各墨液罐100中积存不同颜色的墨液。具体而言,在墨液罐100b中积存黑色墨液,在墨液罐100y中积存黄色墨液,在墨液罐100c中积存青色墨液,在墨液罐100m中积存品红色墨液。但是,墨液罐100的数量及墨液的颜色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

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沿着左右方向9并列配置成一列。在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之中,墨液罐100b配置在最右方,墨液罐100m配置在最左方。需要说明的是,墨液罐100的配置位置并不局限于前述位置。墨液罐100b的尺寸、尤其是左右方向9上的宽度比其他的墨液罐100y、100c、100m大。需要说明的是,墨液罐100的尺寸的大小关系并不局限于前述关系。墨液罐100b的墨液的容许积存量比其他的墨液罐100y、100c、100m大。需要说明的是,墨液罐100的容许积存量的大小关系并不局限于前述关系。

如图1所示,罐组99在壳体14的右前部安置于壳体14的内部。换言之,罐组99以无法从复合机10容易地拆卸的方式固定于复合机10。需要说明的是,“无法容易地拆卸”例如是指使用者无法从通常的使用状态下的复合机10的壳体14容易地拆卸罐组99,熟练的修理者为了修理而从复合机10的壳体14拆卸罐组99的情况除外。因此,只要使用者不能从通常的使用状态下的复合机10的壳体14容易地拆卸罐组99即可。罐组99的位置在壳体14的左右方向9上以与侧壁14b相比更接近侧壁14c的方式偏置。换言之,在从正面(朝向前表面)观察复合机10时,罐组99位于壳体14的左右方向9的右端附近。

各墨液罐100的前表面通过在壳体14的前壁14a的右部形成的开口22向复合机10的外部露出。开口22在左右方向9上与开口13相邻。在壳体14设有罩70。罩70能够在覆盖开口22的关闭位置(图1(a)所示的位置)与使开口22露出的打开位置(图1(b)所示的位置)之间转动。罩70以能够在上下方向7的下端附近绕着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转动轴(未图示)的转动轴线70a转动的方式由壳体14支撑。

以下,详细说明墨液罐100的结构。由于墨液罐100y、100c、100m为相同结构,因此以下将墨液罐100y、100c、100m中的一者称为墨液罐100来说明其结构。而且,由于墨液罐100b的结构与墨液罐100y、100c、100m的结构类似,因此在说明了墨液罐100y、100c、100m的结构之后,关于与墨液罐100y、100c、100m不同的部分来说明其结构。这种情况下,在墨液罐100b和墨液罐100y、100c、100m的结构中,对于虽然形状稍有不同但具有同样功能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复合机10及安置于复合机10的墨液罐100就为使用姿势。

[墨液罐100]

如图4及图5所示,墨液罐100由形成墨液罐的外形的壳体140构成。壳体140具备框架141和两张膜142、143。

框架141整体为沿着左右方向9的尺寸短且分别沿着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的尺寸比沿着左右方向9的尺寸长的扁平的长方体形状。而且,前后方向8的尺寸比上下方向7的尺寸长。即,墨液罐100具有沿着前后方向8的第一边、比该第一边短的沿着上下方向7的第二边和比该第二边短的沿着左右方向9的第三边。

框架141由树脂形成,该树脂具有能够从墨液罐100的外部目视确认后述的墨液室111内的墨液的程度的透光性。框架141例如由聚丙烯形成。框架141例如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射成型而一体成型。框架141的刚度比膜142、143的刚度高。

需要说明的是,框架141也可以由树脂以外的材料构成。而且,框架141还可以是将多个构件组合而成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后述的第一墨液室131和第二墨液室132由分别不同的两个壳体构成,这两个壳体通过管等而连结。

框架141具备前壁101、左壁103、上壁104、下壁105、后壁110和内壁69、71~79、151~155。

前壁101由立壁102和倾斜壁106构成。立壁102在上下方向7及左右方向9上扩展。倾斜壁106是将立壁102的上端与上壁104的前端连结的壁,且相对于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倾斜。

左壁103是从前壁101的左端向后方延伸的壁。左壁103的上端与上壁104的前部连接。左壁103的下端与下壁105的前部连接。换言之,左壁103是将前壁101的左端、上壁104的前部左端以及下壁105的前部左端连结的壁。即,左壁103仅设置在框架141的前部,而未设置在框架141的后部。

上壁104从前壁101的上端(倾斜壁106的后端)向后方延伸。上壁104的前部与左壁103的上端连接。从框架141中的上壁104的前后方向8的大致中央部到后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144。凸部144具备从上壁104的前后方向8的大致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前壁144a、从上壁104的后部向上方突出的后壁144b、以及将前壁144a的上端与后壁144b的上端连结的上壁144c。

下壁105是从前壁101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壁。下壁105从上壁104向上下方向7上的下方分离而形成。如上所述,下壁105的前部与左壁103的下端连接。下壁105的左端部向上方弯折。弯折的下壁105的上端与后述的内壁72的下表面连接(参照图5)。

后壁110从前壁101向前后方向8上的后方分离而形成。如上所述,后壁110的上端与上壁104的后端连接。后壁110的下端与下壁105的后端连接。后壁110的左部比后壁110的右部在前后方向8上构成得长。在该构成得长的后壁110的左部形成后述的墨液流出路114。

如图6及图7所示,内壁71从上壁104及凸部144的上壁144c向下方延伸。内壁71是在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上扩展的壁。内壁71设置在图6及图7所示的影线的范围。内壁71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框架141的右端与左端之间的任一位置。例如,内壁71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框架141的大致中央部。由此,在设置有内壁71的部位处,框架141的内部被左右分割。而且,内壁71也可以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与框架141的右端接近的位置或与框架141的左端接近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内壁71对后述的连通路的一部分进行规定,因此优选的是框不包含架141的右端及左端的位置。

如图4及图5所示,内壁72在上下方向7上设置在上壁104与下壁105之间的下壁105附近。内壁72从下壁105的前端部到后端部一边向上方倾斜一边向后方延伸。内壁72的前端与下壁105的前端部侧的部位连接。内壁72的后端处于后壁110的前方,且从后壁110分离。

内壁73在上下方向7上从内壁72的后端一边将该内壁73与后壁110之间的间隔维持为恒定一边向大致上方延伸。内壁73一边以沿着凸部144的外形的方式弯折,一边延伸至凸部144的内部。内壁73的上端处于凸部144的上壁1444c的下方,且从上壁144c分离。内壁73的一部分(比后述的内壁75靠下方处的一部分)从框架141的右端设置到左端。另一方面,内壁73的其他部分从框架141的右端设置到内壁71。

内壁69在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上扩展。内壁69在上下方向7上位于内壁72与后述的内壁75之间。内壁69位于内壁73的前方。内壁69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于框架141的大致中央部。由此,在设置有内壁69的部位处,后述的第一墨液室131的后墨液室138被左右分割。内壁69的下端与内壁72的后部连接。内壁69的上端与内壁75的后部连接。内壁69的后端与内壁73连接。

以下说明的内壁74~77从内壁71(参照图6)向右方延伸。换言之,内壁74~77从内壁71设置到框架141的右端。

如图4及图6所示,内壁74在上壁104的下表面104a的前部向下方延伸。内壁74的左端与左壁103连接,前后方向8上的内壁74的后表面与内壁71的前端连接。

内壁75从内壁74的下端向后方延伸。内壁75的后端与内壁73连接。

内壁76从内壁73的上端向前方延伸。即,内壁76位于比内壁75靠上方处。内壁76的前端位于比后述的贯通孔175靠后方处。

内壁77从凸部144的前壁144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内壁77的前部在上下方向7上位于凸部144的上壁144c与内壁75之间,且与上壁104及内壁75分别在上下方向7上对向。内壁77的后部位于内壁76与内壁75之间,且与内壁76及内壁75分别在上下方向7上对向。内壁77的后端处于内壁73的前方,且从内壁73分离。

以下说明的内壁78、79从内壁71(参照图6及图7)向右方及左方延伸。换言之,内壁78、79从框架141的右端设置到左端。

如图4及图5所示,内壁78在上下方向7及左右方向9上扩展。内壁78与凸部144的前壁144a分离而设置于前壁144a的后方。内壁78在前后方向8上隔着贯通孔175而与内壁76对向。即,内壁78在前后方向8上设置于前壁144a与贯通孔175之间。

内壁79在上下方向7及左右方向9上扩展。内壁79位于比内壁74靠后方且比内壁69靠前方处。内壁79的上端与内壁75连接。内壁79的下端与内壁72连接。内壁79的左端与左壁103连接。

以下说明的内壁151、152从内壁71(参照图7)向左方延伸。换言之,内壁151、152从内壁71设置到框架141的左端。

如图5及图7所示,内壁151是将凸部144的前壁144a的下端与凸部144的上壁144c的后部连结的壁。内壁151从前壁144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接着向后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到达上壁144c。

内壁152是将凸部144的上壁144c的两个部位连结的壁。该两个部位是上壁144c的前端部和上壁144c的前后方向8的中央部。内壁152从上壁144c的前端部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接着向后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到达上壁144c的前后方向8的中央部的下表面。在从左方观察墨液罐100的侧视观察下,内壁152由上壁144c和内壁151包围。

如图4所示,框架141的右表面开放。通过在前壁101、下壁105、后壁110、上壁104、内壁72~79、凸部144的前壁144a、凸部144的后壁144b及凸部144的上壁144c的右表面熔敷膜142,来封闭框架141的右表面。由膜142构成壳体140的右方的侧壁。

如图5所示,框架141的左表面的后部开放。通过在后壁110、上壁104、内壁72、内壁79、内壁151、内壁152、凸部144的前壁144a、凸部144的后壁144b、凸部144的上壁144c及后述的隔壁186的左表面熔敷膜143,来封闭框架141的左表面。由膜143构成壳体140的左方的侧壁的一部分。

如图4所示,前壁101的立壁102的外表面(前表面)具备第一线146和第二线147。

第一线146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第一线146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是与在墨液罐100的使用姿势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墨液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146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并不局限于与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该最大量的墨液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

第二线147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第二线147位于比第一线146靠下方处。详细而言,第二线147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是与在墨液罐100的使用姿势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比上述最大量少的量的墨液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线147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是与在墨液罐100的使用姿势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需要进行墨液的补充的最小积存量的墨液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

[墨液室111]

如图4及图5所示,壳体140在其内部具有墨液室111。墨液室111是墨液罐100的内部空间,积存墨液。墨液室111具备第一墨液室131(第一积存室的一例)和第二墨液室132(第二积存室的一例)。

第一墨液室131具备以下说明的空间和与该空间连通的大气连通路的第一连通路171。第二墨液室132具备以下说明的空间、与该空间连通的大气连通路的第二连通路172、缓冲室148和墨液流出路114(液体流路的一例)。关于大气连通路、缓冲室148及墨液流出路114,将在后文叙述。

第一墨液室131由前壁101、左壁103、下壁105、后壁110、内壁72、内壁73、内壁74、内壁75、上壁104、内壁151、凸部144的上壁144c、膜142及膜143区划。前壁101区划第一墨液室131的前表面。下壁105及内壁72区划第一墨液室131的下表面。内壁73区划第一墨液室131的后表面。内壁75、内壁74及上壁104区划第一墨液室131的上表面。膜142区划第一墨液室131的右表面。左壁103及膜143区划第一墨液室131的左表面。

第一墨液室131由内壁79分割成前墨液室137和后墨液室138。内壁79的前表面区划前墨液室137的后表面。内壁79的后表面区划后墨液室138的前表面。

内壁79的上端部从右端向左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79的上端部形成有开口135。开口135由内壁79、内壁75及膜142区划。内壁79的下端部从右端向左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79的下端部形成有开口136。开口136由内壁79、内壁72及膜142区划。前墨液室137与后墨液室138通过开口135、136而连通。

如图4及图6所示,第二墨液室132位于第一墨液室131的下方及后方。在从左方观察墨液罐100的侧视观察下,第二墨液室132为大致l字形状。第二墨液室132具备下墨液室51和上墨液室52。下墨液室51位于第一墨液室131的下方。上墨液室52从下墨液室51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上墨液室52位于第一墨液室131的后墨液室138的后方。

下墨液室51由下壁105、内壁72及膜142区划。下壁105区划下墨液室51的前表面、下表面(底面的一例)及左表面。内壁72区划下墨液室51的上表面。膜142区划下墨液室51的右表面。下墨液室51的后表面开放。在该后表面处,下墨液室51与上墨液室52连通。

内壁72的前端部从右端向左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72的前端部形成有开口145(第一连通口的一例)。开口145由内壁72、下壁105及膜142区划。第一墨液室131的前墨液室137与第二墨液室132的下墨液室51通过开口145而连通。

上墨液室52由后壁110、内壁73及膜142区划。后壁110区划上墨液室52的后表面及左表面。内壁73区划上墨液室52的前表面。膜142区划上墨液室52的右表面。上墨液室52的下表面开放。在该下表面处,上墨液室52与下墨液室51连通。

上墨液室52的上表面开放。在此,该上表面是假想面,且是与第一线146相同的高度。即,该上表面是与在墨液罐100的使用姿势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墨液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并且,在该上表面处,上墨液室52与后述的大气连通路的第二连通路172连通。即,该上表面是上墨液室52与第二连通路172之间的交界。需要说明的是,该交界并不局限于前述的位置,例如也可以是比第一线146靠上方或下方处。

在墨液罐100的使用姿势下,换言之,在上壁104构成墨液罐100的上部且下壁105构成墨液罐100的下部的状态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墨液时,墨液的液面是图6的虚线191所示的位置。即,如上所述,墨液的液面是与第一线146相同的高度。

此时,积存于第一墨液室131的墨液的液面与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的液面在铅垂高度(上下方向7的高度)上相同。

另外,此时,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相互独立地形成。具体而言,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由前壁101、内壁73、膜142、左壁103及膜143包围。另一方面,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由后壁110、内壁73及膜142包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相互独立地形成的情况并不局限于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墨液时。例如,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相互独立地形成的情况也可以是积存有在墨液室111中积存的墨液的液面是与第二线147相同的高度时的墨液量的墨液时。当然,也可以是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墨液时、积存有在墨液室111中积存的墨液的液面是与第二线147相同的高度时的墨液量的墨液时和/或积存有其他量的墨液时,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相互独立地形成。

另外,即使在墨液罐100不是使用姿势的情况下,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也相互独立地形成。

例如,在下壁105构成墨液罐100的上部且上壁104构成墨液罐100的下部的状态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墨液时,墨液的液面是图6的虚线192所示的位置。即,在上下方向7上是第一线146与第二线147之间所示的虚线192的位置。

另外,例如,在前壁101构成墨液罐100的上部且后壁110构成墨液罐100的下部的状态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墨液时,墨液的液面是图6的单点划线193所示的位置。

另外,例如,在后壁110构成墨液罐100的上部且前壁101构成墨液罐100的下部的状态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墨液时,墨液的液面是图6的双点划线194所示的位置。

[缓冲室148]

如图4及图6所示,壳体140在其内部具有缓冲室148。缓冲室148是墨液罐100的内部空间,处于第二墨液室132与后述的墨液流出路114之间。即,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经由缓冲室148向墨液流出路114流入。

缓冲室148设置在壳体140的右后下部。缓冲室148由内壁153、内壁154、内壁155、下壁105、后壁110及膜142区划。

内壁153从后壁110的右下部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且向左右方向9延伸。内壁153区划缓冲室148的上表面。内壁154从下壁105的右后部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且向左右方向9延伸。内壁154区划缓冲室148的前表面。内壁155是在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上扩展的壁,由内壁153、内壁154、后壁110及下壁105包围。内壁155区划缓冲室148的左表面。下壁105区划缓冲室148的下表面。后壁110区划缓冲室148的后表面。膜142区划缓冲室148的右表面。

内壁154的右下端部从右端向左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154的右下端部形成有开口149(第三连通口的一例)。开口149由内壁154、膜142及下壁105区划。开口149将第二墨液室132的右后下部与缓冲室148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壁154虽然被切口为大致半圆状,但切口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半圆状,例如也可以是矩形形状。

在内壁155的中央部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50(第二连通口的一例)。因此,开口150的整周由内壁155区划。开口150将缓冲室148与墨液流出路114连通。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经由缓冲室148向开口150流入。换言之,开口150是用于使墨液从缓冲室148向墨液流出路114流入的墨液流入口(液体流入口的一例)。需要说明的是,开口150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圆形,例如也可以是矩形形状等。

[墨液流出路114]

如图5及图7所示,壳体140具有墨液流出路114。墨液流出路114是用于使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向墨液罐100的外部流出的连通路。即,墨液流出路114将第二墨液室132与外部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积存于第一墨液室131的墨液经由开口145向第二墨液室132移动,因此墨液流出路114也可以说是用于使积存于第一墨液室131及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向墨液罐100的外部流出的连通路。

墨液流出路114通过开口150与缓冲室148连通。墨液流出路114从开口150向左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接着向下方延伸,接着向右方延伸,到达开口156。

墨液流出路114形成为从后壁110的左表面向右方凹陷的槽。墨液流出路114的除了右表面的一部分及左表面之外的部分由后壁110区划。墨液流出路114的右表面中的开口156的周围部分由内壁155区划。墨液流出路114的左表面由膜143区划。

框架141具备筒状的突出部157。突出部157从后壁110的开口156的周围部分向后方突出。突出部157的内部空间的前端通过开口156与墨液流出路114连通。突出部157的内部空间的后端通过开口158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墨液管32通过开口158与突出部157连接。

由上可知,墨液流出路114的一端通过缓冲室148与第二墨液室132连通。而且,墨液流出路114的另一端通过突出部157的内部空间及墨液管32与记录头39的喷嘴40连通。即,开口158使从开口150流入的墨液朝向记录头39流出。而且,当由于从记录头39喷出墨液滴而消耗墨液时,墨液流出路114内的墨液能够朝向记录头39移动。

在此,墨液流出路114是流路。流路是指一端与墨液室111连接的空间,且是指在另一端闭塞的情况下无论墨液罐100的姿势如何,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都不会流入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液罐100仅具备墨液流出路114作为流路,但也可以除了墨液流出路114以外还具备流路。

以下进行详细叙述。如上所述,从能够覆盖记录头39的喷嘴40的维护机构的盖延伸出的管由泵堵住。由此,在喷嘴40由盖覆盖时,墨液流出路114的另一端(靠近突出部157的一端)通过突出部157的内部空间、墨液管32、记录头39及盖与闭塞的管连通。即,墨液流出路114的另一端闭塞。并且,墨液流出路114的截面积构成为与第二墨液室132的截面积相比足够小。因此,即使墨液罐100变化为使用姿势以外的姿势,即无论墨液罐100的姿势如何,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都不会向墨液流出路114流入。需要说明的是,在喷嘴40未由盖覆盖时,喷嘴40开放。即,墨液流出路114的另一端开放。因此,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能够向墨液流出路114流入。

另一方面,上述的开口145及后述的大气连通路为交界。交界是指一端和另一端中的至少一方与墨液室111连接的空间,且是指即使在假设一端或另一端闭塞的情况下,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也能够流入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液罐100仅具备开口145及大气连通路作为交界,但也可以除了开口145及大气连通路以外还具备交界。

[大气连通路]

如图4~图7所示,壳体140具有大气连通路。大气连通路是用于将墨液室111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的连通路。换言之,大气连通路是用于将墨液室111向大气开放的连通路。大气连通路具备图4及图6所示的第一连通路171及第二连通路172和图4~图7所示的第三连通路173。第一连通路171及第二连通路172位于比内壁71靠右方处。第三连通路173位于内壁71的右方及左方的双方。

如图4及图6所示,第一连通路171通过开口174与第一积存室131的前墨液室137连通。开口174通过将内壁75的右前端部从右端向左方切口而形成。开口174由内壁75、内壁74和膜142区划。

第一连通路171从开口174向后方延伸,接着以进行u形转弯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到达贯通孔175(参照图6及图7)。贯通孔175设于内壁71。贯通孔175在前后方向8上设置在比凸部144的前后方向8的中央稍靠前方处。贯通孔175将比内壁71靠右方的部分与比内壁71靠左方的部分连通。

第一连通路171由上壁104、内壁73、内壁74、内壁75、内壁76及内壁77区划前后及上下的表面。而且,第一连通路171由内壁71区划左表面,由膜142区划右表面。

第二连通路172在其下端处与第二墨液室132的上墨液室52的上表面(假想面)连通。第二连通路172从与上墨液室52连通的连通位置向上方延伸,接着向前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接着向前方延伸,到达贯通孔175。

第二连通路172由后壁110、上壁104、凸部144的后壁144b及凸部144的上壁144c区划后表面及上表面。而且,第二连通路172由内壁73及内壁76区划前表面及下表面。而且,第二连通路172由内壁71区划左表面,由膜142区划右表面。

如图5及图7所示,第三连通路173具备左方连通路176、右方连通路177、后方连通路178和迷宫路179。

左方连通路176从贯通孔175(参照图6及图7)向左方延伸至框架141的左端。左方连通路176通过贯通孔175与第一连通路171及第二连通路172连通。左方连通路176通过开口180与右方连通路177连通。开口180通过将内壁78的左下端部从左端向右方切口而形成。开口180由内壁78、内壁152和膜143区划。

左方连通路176由内壁78区划前表面,由内壁152区划后表面及下表面,由凸部144的上壁144c区划上表面,由膜143区划左表面。

右方连通路177从开口180向右方延伸至框架141的右端。如图4、图6及图7所示,在内壁71的形成有右方连通路177的部分形成有开口181。右方连通路177的比内壁71靠左侧的部分与比内壁71靠右侧的部分通过开口181而连通。

如图4所示,围壁182从内壁71中的开口181的周缘向右方突出。围壁182的下内表面182a以右端位于比左端靠上方处的方式倾斜。在围壁182的突出顶端面即围壁182的右表面贴附半透膜183(参照图4)。由此,右方连通路177由半透膜183闭塞。

半透膜183是具有隔断墨液的通过且容许气体的通过的微小的孔的多孔质膜。例如,半透膜183由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等氟树脂构成。

如图5及图7所示,右方连通路177的比内壁71靠左侧的部分由内壁152区划前表面及下表面,由内壁78区划后表面,由凸部144的上壁144c区划上表面,由内壁71(参照图6)区划右表面的除了开口181之外的部分,由膜143区划左表面。

另外,如图4及图6所示,右方连通路177的比内壁71靠右侧的部分由凸部144的前壁144a区划前表面,由内壁77和围壁182的下内表面182a区划下表面,由内壁78区划后表面,由凸部144的上壁144c区划上表面,由内壁71区划左表面的除了开口181之外的部分,由膜142区划右表面。

如图5及图7所示,后方连通路178通过形成在凸部144的前壁144a与内壁71之间的开口184(参照图6及图7)与右方连通路177的比内壁71靠右侧的部分连通。后方连通路178从开口184向左方延伸,接着向后方延伸,通过形成在内壁151与内壁152之间的开口185而到达迷宫路179。

后方连通路178由内壁151及凸部144的前壁144a区划下表面及前表面,由内壁152区划后表面及上表面,由内壁71区划右表面,由膜143区划左表面。

迷宫路179是通过在前后方向8上并列设置多个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的隔壁186而一边反复进行上下方向7的u形转弯一边沿着前后方向8延伸的连通路。迷宫路179的一端(前下端)通过开口185与后方连通路178连通。迷宫路179的另一端(后上端)与大气开放口187(参照图5)连通。

大气开放口187构成为将凸部144的上壁144c在上下方向7上贯通的孔。大气开放口187的下端与迷宫路179连通。大气开放口187的上端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大气开放口187位于比在墨液罐100的使用姿势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墨液时的墨液的液面靠上方处。

由上可知,如图4所示,大气连通路在开口174处与墨液室111的第一墨液室131连通,且在第二连通路172的下端处与墨液室111的第二墨液室132连通。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大气连通路在大气开放口187处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

[墨液罐100b]

以下,参照图8~图11说明墨液罐100b的结构。如图8及图9所示,墨液罐100b在左右方向9上比墨液罐100y、100c、100m(参照图4及图5)长。

以下,关于墨液罐100b,对与墨液罐100y、100c、100m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墨液罐100b中的与墨液罐100y、100c、100m相同结构的部分,在标注了与图4~图7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基础上,省略其说明。而且,在墨液罐100b的规定部分的结构和墨液罐100y、100c、100m的与该规定部分对应的部分的结构之间的不同点仅是墨液罐100b的规定部分的结构在左右方向9上较长这一点的情况下,关于墨液罐100b的与该规定部分对应的部分,在标注了与图4~图7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基础上,省略其说明。

如图8及图9所示,墨液罐100b的壳体140具备框架141和三张膜139、142、143。

如图8及图10所示,墨液罐100b不具备墨液罐100y、100c、100m所具备的左壁103(参照图5),而具备右壁159。右壁159是从前壁101的右端向后方延伸的壁。右壁159的上端与上壁104的前部连接。右壁159的下端与下壁105的前部连接。换言之,右壁159是将前壁101的右端、上壁104的前部右端以及下壁105的前部右端连结的壁。即,右壁159仅设置在框架141的前部,而未设置在框架141的后部。

如图8及图9所示,在上壁104的前部形成有凹部162。凹部162由侧壁162a、162b、162c及上壁104区划。

墨液罐100b不具备内壁71(参照图6)。墨液罐100b具备内壁160(参照图8及图10)及内壁161(参照图9及图11)作为与内壁71(参照图6)对应的壁。

内壁160及内壁161从上壁104及凸部144的上壁144c向下方延伸。内壁160及内壁161是在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上扩展的壁。

内壁160设置于图10所示的影线的范围。内壁160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于框架141的右端与左端之间的任意位置。例如,内壁160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于比框架141的中央靠右方处。

内壁161设置于图11所示的影线的范围。内壁161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框架141的右端与左端之间且比内壁160靠左方的任意位置。例如,内壁161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比框架141的中央靠左方处。

如图8及图10所示,内壁73的比内壁75靠上方的部分、内壁75的靠近内壁73的部分、内壁76及内壁77从内壁160向右方延伸。即,内壁73的比内壁75靠上方的部分、内壁75的靠近内壁73的部分、内壁76及内壁77设置在比内壁160靠右方处。

如图9及图11所示,内壁74及内壁75的靠近内壁74的部分从侧壁162a向左方延伸。即,内壁74及内壁75的靠近内壁74的部分设置在比侧壁162a靠左方处。

如图9及图11所示,内壁74从上壁104的左前部向下方延伸。内壁74不与内壁160及内壁161连接,而与侧壁162a连接。

内壁75从内壁74的下端向后方延伸。在该向后方延伸出的部分处,内壁75从侧壁162a向左方延伸。接着,内壁75向右方延伸。在该向右方延伸出的部分处,内壁75的前端与侧壁162b(参照图8)连接且后端与凸部144的前壁144a(参照图8及图11)连接。接着,如图8及图10所示,内壁75向后方延伸。在该向后方延伸出的部分处,内壁75从内壁160向右方延伸。

内壁79的右端与右壁159连接。

内壁151是将凸部144的前壁144a的下端与凸部144的后壁144b连结的壁。内壁151从前壁144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接着向后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接着向后方延伸,到达后壁144b。

如图8所示,框架141的右表面的后部开放。通过在下壁105、后壁110、上壁104、内壁72、73、75~79、凹部162的侧壁162b、凸部144的前壁144a、凸部144的后壁144b及凸部144的上壁144c的右表面上熔敷膜142,来将框架141的右表面封闭。由膜142构成壳体140的右方的侧壁的一部分。

如图9所示,框架141的左表面开放。通过在后壁110、上壁104、下壁105、内壁72、内壁74、内壁75、内壁78、内壁79、内壁151、内壁152、凸部144的前壁144a、凸部144的后壁144b、凸部144的上壁144c及隔壁186的左表面上熔敷膜143,来将框架141的左表面封闭。由膜143构成壳体140的左方的侧壁。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墨液室131(第一积存室的一例)由前壁101、右壁159、下壁105、后壁110、内壁72、内壁73、内壁74、内壁75、上壁104、内壁151、膜142及膜143区划。右壁159及膜142区划第一墨液室131的右表面。

如图9所示,内壁79的上端部从左端向右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79的上端部形成有开口163。开口163由内壁79、内壁75及膜143区划。内壁79的下端部从左端向右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79的下端部形成有开口164。开口164由内壁79、内壁72及膜143区划。前墨液室137与后墨液室138通过开口163、164而连通。

内壁72的前端部从左端向右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72的前端部形成有开口165(第一连通口的一例)。开口165通过内壁72、下壁105及膜143来区划。第一墨液室131的前墨液室137与第二墨液室132的下墨液室51通过开口165而连通。

如图8及图10所示,第一连通路171及第二连通路172位于比内壁160靠右方处。如图8~图11所示,第三连通路173位于内壁160的右方及内壁161的左方的双方。

如图9所示,第一连通路171通过开口166与第一积存室131的前墨液室137连通。开口166通过将内壁75的左前端部从左端向右方切口而形成。开口166由内壁75、内壁74及膜143区划。

第一连通路171从开口166向后方延伸,接着向右方延伸。接着,如图8所示,第一连通路171向后方延伸,接着以进行u形转弯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到达贯通孔175(参照图10)。贯通孔175是将内壁160及内壁161在左右方向9上贯通的孔,将第一连通路171及第二连通路172与第三连通路173连接。

如图9所示,第一连通路171中的从开口166向后方延伸的部分由上壁104、凹部162的侧壁162a、内壁74、内壁75及膜143区划。第一连通路171中的向右方延伸的部分由上壁104、凹部162的侧壁162b、内壁75及凸部144的前壁144a区划。如图8所示,第一连通路171中的比内壁71靠右方的部分由内壁71、内壁73、内壁75、内壁76、内壁77及膜142区划。

如图9所示,框架141具备从后壁110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167。突出部167通过向后述的光学传感器98照射光来检测在使用姿势的墨液罐100的墨液室111中积存的墨液的液面的高度。突出部167为长方体形状。突出部167具有内部空间167a,突出部167的前端及后端开放。突出部167的内部空间167a的前端与第二墨液室132的上墨液室52连通。即,内部空间167a设于第二墨液室132。突出部167的后端开放。开放的突出部167的后端通过贴附膜139而闭塞。

在突出部167的内部空间167a的上端以下且下端以上的高度的墨液罐100的水平截面中,从上方观察该水平截面时的第二墨液室132的截面积比从上方观察该水平截面时的第一墨液室131的截面积小。并且,突出部167的内部空间167a与截面积较小的第二墨液室132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突出部167的内部空间167a与第二墨液室132连通,但内部空间167a也可以与第一墨液室131连通。即,内部空间167a可以设于第一墨液室131。这种情况下,突出部167例如可以从前壁101或左壁103突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167仅设于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中的墨液罐100b。然而,突出部167也可以设于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中的至少一者。

[光学传感器98]

打印机部11具备光学传感器98。光学传感器98安装于壳体14。如图9的虚线所示,在罐组99安置于壳体14的内部的状态下,光学传感器98位于墨液罐100b的框架141的突出部167的右方及左方。

光学传感器98具备发光部98a和受光部98b。发光部98a与受光部98b在左右方向9上隔着突出部167而配置。发光部98a位于突出部167的右方。受光部98b位于突出部167的左方。需要说明的是,发光部98a和受光部98b的配置位置也可以左右颠倒。

发光部98a和受光部98b的上下方向7的配置位置被决定成,发光部98a的向受光部98b照射光的照射位置和受光部98b的从发光部98a接受光的受光位置为第二线147以下的高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光学传感器98位于比第二线147靠下方处。即,突出部167的与从光学传感器98照射出的光的光路相当的位置的高度是比图10所示的虚线低的位置。在此,该虚线表示需要向使用姿势的墨液罐进行墨液的补充的最小积存量的墨液的液面。由上可知,突出部167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包含比第二线147靠下方的位置。

光学传感器98经由电气回路而与复合机10的控制部(未图示)电连接。

从发光部98a朝向受光部98b照射光。照射出的光透过突出部167而进入突出部167的内部空间167a。在积存于内部空间167a的墨液的液面比光路靠上方的情况下,光会被积存于内部空间167a的墨液遮挡而不会到达受光部98b。由此,从光学传感器98向控制部输出低电平的信号。另一方面,在墨液的液面比光路靠下方的情况下,光会在内部空间167a内在空气中前进。这种情况下,光会通过内部空间167a而到达受光部98b。由此,从光学传感器98向控制部输出高电平的信号。

控制部在来自光学传感器98的信号为低电平的情况下,判断为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液面比第二线147高,在来自光学传感器98的信号为高电平的情况下,判断为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液面比第二线147低。

[注入口112]

如图1(b)所示,在各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倾斜壁106分别设有用于向墨液室111的第一墨液室131注入墨液的注入口112b、112y、112c、112m(有时将它们总称而记为“注入口112”)。注入口112(液体注入口的一例)将倾斜壁106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而使对应的第一墨液室131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倾斜壁106的内表面面向第一墨液室131的前墨液室137。倾斜壁106的外表面面向墨液罐100的外部。因此,注入口112使第一墨液室131与墨液罐100的外部直接连通。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注入口112设于第一墨液室131及第二墨液室132中的未设置突出部167的一方的第一墨液室131。需要说明的是,注入口112也可以用于向第二墨液室132注入墨液。

通过使罩70位于打开位置,倾斜壁106及设于倾斜壁106的注入口112通过开口22向复合机10的外部露出。通过注入口112向第一墨液室131注入墨液时的墨液罐100的姿势(注入姿势)为使用姿势。即,在墨液罐100为使用姿势时,通过注入口112向第一墨液室131注入墨液。需要说明的是,注入的墨液例如积存于具有能够向注入口112插入的注口的瓶。在瓶的注口插入了注入口112的状态下,瓶内的墨液向第一墨液室131流出。

[盖113]

如图1所示,墨液罐100具有能够以使注入口112闭塞的方式相对于倾斜壁106拆装的盖113b、113y、113c、113m。盖113对应于墨液罐100的四个注入口112b、112y、112c、112m而存在四个盖113b、113y、113c、113m。如图1(a)所示,安装于倾斜壁106的盖113与划定注入口112的周缘的壁面紧贴而使注入口112闭塞。另一方面,如图1(b)所示,从倾斜壁106拆卸下的盖113使注入口112开放。盖113在使罩70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倾斜壁106拆装。而且,通过将盖113从注入口112拆卸,能够通过注入口112向墨液室111注入墨液。

[罩70]

如图1所示,罩70被设置成能够对形成于壳体14的前壁14a的开口22进行开闭。罩70绕着沿着左右方向9延伸的转动轴70a转动。罩70为与开口22对应的大小的外形,且为朝向开口22而开口的箱形状。罩70在关闭位置下覆盖墨液罐100的前壁101的立壁102及倾斜壁106。罩70在打开位置下使墨液罐100的前壁101的立壁102及倾斜壁106向壳体14的外部露出。

[复合机10的姿势和墨液的液面]

如图1所示,复合机10及各墨液罐100在壳体14的前壁14a、侧壁14b、14c分别沿着上下方向7的状态下使用。该状态的复合机10及各墨液罐100的姿势被称为使用姿势。而且,在维护或运送复合机10时,有时会使复合机10及各墨液罐100成为与使用姿势不同的姿势。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14b与载置面抵接,侧壁14c比侧壁14b靠上方,前壁14a沿着上下方向7的状态的复合机10及各墨液罐100的姿势被称为旋转姿势。

如图7所示,在墨液罐100的使用姿势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墨液时,墨液的液面处于图7的虚线所示的位置。即,墨液的液面是与第一线146相同的高度。此时,墨液流出路114具有位于比最大量的墨液的液面靠上方的部分。

当使用姿势的墨液罐100朝向旋转姿势倾斜时,即,当使用姿势的墨液罐100成为使用姿势与旋转姿势之间的姿势时,若记录头39的喷嘴40未被覆盖,则可能会出现在喷嘴40处墨液的弯液面破坏而墨液从喷嘴40流出的情况。然而,在倾斜的姿势的墨液罐100中,墨液流出路114的一部分位于比墨液室111中的最大量的墨液的液面靠上方处,因此不会出现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全部从墨液罐100流出的情况。

当墨液罐100成为旋转姿势时,在墨液罐100中,膜143成为铅垂方向的下方,且膜142成为铅垂方向的上方。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最大量的墨液时,在旋转姿势下,膜143的整个区域与墨液接触,膜142的整个区域与气体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在膜142上附着有墨液滴、气泡等的情况不视为膜142的整个区域未与气体接触。在图4中,墨液罐100为旋转姿势时的最大量的墨液的液面的边缘由虚线195表示。

如图4所示,在旋转姿势的墨液罐100中,开口145、149、150(参照图6)都位于比最大量的墨液的液面靠上方处(图4中的右方)。在旋转姿势的复合机10中,若记录头39的喷嘴40未被覆盖,则可能会出现在喷嘴40处墨液的弯液面破坏而墨液从喷嘴40流出的情况。在旋转姿势的墨液罐100中,由于开口150位于比最大量的墨液的液面即虚线195靠上方处,因此即便假设从喷嘴40流出了墨液,也不会出现墨液从第二墨液室132通过缓冲室148向墨液流出路114流入的情况。而且,由于开口149位于比最大量的墨液的液面即虚线195靠上方处,因此不会出现墨液从第二墨液室132向缓冲室148流入的情况。而且,由于开口145位于比最大量的墨液的液面即虚线195靠上方处,因此不会出现墨液从第一墨液室131向第二墨液室132流入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旋转姿势的墨液罐100中,能够防止积存于第一墨液室131的墨液通过墨液流出路114向墨液罐100的外部流出。同样,在旋转姿势的墨液罐100中,能够防止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通过墨液流出路向墨液罐100的外部流出。

另外,由于将缓冲室148与墨液流出路114连通的开口150的整周由框架141的内壁155区划,因此在开口150处容易维持墨液的弯液面。由此,能够抑制气体向墨液流出路114进入。

另外,由于将第二墨液室132与缓冲室148连通的开口149的整周中的一部分由框架141的下壁105区划,因此能够减少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而不向墨液流路114流出的墨液的量、即使用姿势下的墨液剩余量。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注入口112在各墨液罐100设置了一个,但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大气开放口187在各墨液罐100设置了一个,但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墨液室111内的墨液流出的开口158在各墨液罐100设置了一个,但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墨液室132具备缓冲室148和墨液流出路114,但也可以是第一墨液室131具备缓冲室148和墨液流出路114。这种情况下,缓冲室148处于第一墨液室131与墨液流出路114之间。而且,还可以是第一墨液室131及第二墨液室132的双方具备缓冲室148和墨液流出路11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墨液作为液体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取代墨液,而是在印刷时先于墨液向记录纸张喷出的前处理液或者为了防止记录头39的喷嘴40的干燥而向记录头39的喷嘴40附近喷雾的水等为液体的一例。

标号说明

10…复合机

39…记录头(液体消耗部)

100…墨液罐(罐)

105…下壁(底面)

112…注入口(液体注入口)

114…墨液流出路(液体流路)

131…第一墨液室(第一积存室)

132…第二墨液室(第二积存室)

141…框架

142、143…膜

145…开口(第一连通口)

148…缓冲室

149…开口(第二连通口)

150…开口(第三连通口)

155…内壁(壁)

187…大气开放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