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容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8830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液体容纳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容纳体。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容纳体的一个方式,已知一种所谓的墨水包(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墨水包将向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方式的喷墨打印机(以下,也简称为“打印机”。)供给的墨水容纳在具有挠性的袋状部件等容纳体中。在供墨水包安装的打印机中,有一种具备供墨水包配置的托盘等壳体的打印机。在这样的打印机中,通过将墨水包配置在壳体上,并将墨水包与壳体一起安装在打印机上,由此来确定墨水包与打印机之间的墨水的供给路径、电通信路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79876号公报

在上述的打印机中,通常,从壳体上取下墨水已被消耗的墨水包,并更换成新的墨水包。然而,就墨水包而言,具有挠性的袋状部件构成了主体部,因此其姿态容易变得不稳定,存在墨水包的相对于壳体的装卸变得困难的课题。这样的课题不局限于墨水包,这是以配置在壳体上的状态向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液体容纳体共通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设置成以下的方式来实现。

[1]基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液体容纳体。该液体容纳体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将与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所述z方向中的与所述重力方向相同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所述z方向中的与所述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与所述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所述y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设为+y方向,将所述y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所述z方向和所述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所述x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设为+x方向,将所述x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设为-x方向。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外壳、壳体、液体导入部以及装置侧电连接部。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壳体收纳部。所述壳体通过沿着所述+y方向移动而插入所述壳体收纳部。所述液体导入部位于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位于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

所述液体容纳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装卸。所述液体容纳体具备袋状部件和连接部件。所述袋状部件具有挠性,且在内部设置有容纳液体的容纳部。在所述液体容纳体安装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所述连接部件以位于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袋状部件上。

所述连接部件具有:液体导出口、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以及把手。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液体导入部向所述-y方向插入所述液体导出口。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向所述-y方向与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连接。所述把手以沿着处于所述安装状态时的所述x方向的轴为中心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件,转动。

所述把手具有:把持部、连结部以及基端部。所述把持部由使用者把持。所述连结部与所述把持部连结。所述基端部使所述连结部能够转动地固定在所述连接部件上。在所述液体容纳体配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状态下,所述把手设置在向所述壳体外露出的位置,当相对于所述壳体装卸所述液体容纳体时,使所述把手从所述安装状态下的第一姿态转动至第二姿态。

通过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通过利用把手,可以提高液体容纳体的搬运、向壳体装卸等对液体容纳体进行操作时的便利性。另外,由于设置有把手的连接部件设置在液体容纳体的端部,因此当使用者手持把手而使液体容纳体移动时,液体容纳体的姿态处于袋状部件侧被吊挂的姿态而较为稳定。由此,可以提高液体容纳体的操作容易度,使液体容纳体相对于壳体的装卸容易化。

[2]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姿态下,所述把持部配置在从所述连接部件向所述袋状部件突出的位置,在所述第二姿态下,所述把持部配置在从所述连接部件向与所述袋状部件相反的方向突出的位置。

通过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不论处于第一姿态还是第二姿态,把手的把持部均位于使用者容易把持的位置。因此,容易进行把手的操作,使液体容纳体相对于壳体的装卸操作容易化。

[3]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设置:所述第一姿态是所述把手处于所述安装状态时的、沿着与所述z方向正交的平面配置的姿态。

通过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可以抑制在安装状态下把手向-z方向突出。因此,能够减小液体喷射装置中的收纳部的容积,能够使液体喷射装置小型化。

[4]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姿态下,所述把持部保持在从所述袋状部件隔开距离的位置。

通过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在安装状态下袋状部件不会被把手按压,因此可以抑制袋状部件内的容纳部中的压力状态因从把手受到的负载而恶化。

[5]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设置:所述连接部件具有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朝向所述-z方向的上表面部,所述把手具有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朝向所述-z方向的上表面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把手的所述上表面部在所述z方向上位于与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上表面部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上表面部更靠所述+z方向侧的位置。

通过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可以抑制壳体上配置的液体容纳体向壳体收纳部的插入被把手阻碍。另外,能够使处于安装状态时的液体容纳体的结构简单化,能够使壳体收纳部小型化。

[6]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设置:所述连接部件具有与处于所述第二姿态的所述把手接触而对所述把手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的限制部。

通过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能够使处于第二姿态时的液体容纳体的姿态更加稳定化。

[7]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设置:所述壳体具有:在配置在所述壳体收纳部内的状态下朝向所述-z方向的底面;以及从所述底面向所述-z方向突出的两个引导部,所述连接部件具有在所述液体容纳体配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状态下分别供所述两个引导部嵌入的两个被引导部,在处于所述安装状态时的所述x方向上,所述基端部设置在所述两个被引导部之间。

通过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使用者容易根据把手的位置把握被引导部的位置。因此,使得利用把手而使液体容纳体向壳体的装卸操作简单化。使得向壳体配置液体容纳体时的液体容纳体的定位容易化。

[8]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设置:所述连接部件具有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朝向所述-z方向的上表面部,所述两个引导部分别具有上端面,该上端面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位于所述-z方向的端部,并朝向所述-z方向,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两个引导部各自的所述上端面与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上表面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位于所述z方向上实质相同的位置。

通过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使用者能够以连接部件的上表面部为基准,容易地确认被引导部是否已适当地与引导部嵌合。由此,可以抑制液体容纳体在未以适当的姿态配置在壳体上的状态下便被收纳在壳体收纳部中。

[9]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设置:所述两个被引导部分别由沿处于所述安装状态时的所述z方向贯通所述连接部件的贯通孔构成,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两个被引导部各自的所述+z方向侧的端部在所述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的最大值比所述两个被引导部各自的所述-z方向侧的端部在所述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的最大值大。

通过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在向壳体配置液体容纳体时,可以使各引导部向对应的一个被引导部的插入容易化。另外,在使用者不小心使液体容纳体与壳体一起落下的情况等,在对配置在壳体上的状态的液体容纳体施加了无法预测的冲击的情况下,能够使液体容纳体的被引导部容易从壳体的引导部分离。由此,可以抑制因对配置在壳体上的状态的液体容纳体施加的冲击而导致液体容纳体损坏。

[10]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设置: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从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到处于所述第一姿态的所述把手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之间的所述y方向上的距离是从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到所述袋状部件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之间的所述y方向上的距离的1/3以内。

通过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能够减小处于安装状态时把手与袋状部件在y方向上重合的范围。由此,可以提高把手的操作性,并且能够抑制在安装状态下袋状部件从把手受到负载。另外,由于可以抑制把手在安装状态下大型化,因此能够将液体容纳体紧凑地收纳在液体喷射装置的壳体收纳部。

[11]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设置:所述把持部沿着处于所述安装状态时的所述x方向延伸,所述连结部包括与处于所述安装状态时的所述x方向上的所述把持部的两端分别连结的第一连结部以及第二连结部,所述基端部包括:将所述第一连结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固定在所述连接部件上的第一基端部;以及将所述第二连结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固定在所述连接部件上的第二基端部。

通过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能够将把手构成为容易把持的形状,并且能够构成为稳定地转动。因此,可以提高把手的操作性,从而可以提高液体容纳体的操作容易度。

[12]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设置:在处于所述安装状态时的所述x方向上,所述把持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基端部与所述第二基端部之间的距离长。

通过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可以减小基端部间的距离,从而能够使把手小型化。另外,能够将把持部设置成更容易把持的形状。

[13]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设置:处于所述第二姿态的所述把手在处于所述安装状态时的所述z方向上与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重叠,并且保持在从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隔开距离的位置。

通过该液体容纳体,在对液体容纳体进行操作时,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会被处于第二姿态的把手保护。

[14]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设置:当处于所述安装状态时,所述把手、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以及所述液体导入部配置在不在所述z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通过该液体容纳体,当处于安装状态时,把手配置在不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和液体导入部干涉的位置,因此该液体容纳体能够构成为能够将把手紧凑地收纳。由此,能够使处于安装状态时的液体容纳体的z方向上的尺寸小型化。另外,可以抑制因把手而导致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连接以及液体导入部与液体导出口的连接受阻。

[15]通过本发明的其他的方式,提供一种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的其他的液体容纳体。将与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所述z方向中的与所述重力方向相同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所述z方向中的与所述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与所述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所述y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设为+y方向,将所述y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所述z方向和所述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所述x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设为+x方向,将所述x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设为-x方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外壳,其内部设置有壳体收纳部;壳体,其通过沿着所述+y方向移动而插入所述壳体收纳部;以及液体导入部,其位于所述壳体收纳部的所述+y方向侧的端部。所述液体容纳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装卸,且具备:袋状部件,其具有挠性,且在内部设置有容纳液体的容纳部;液体导出口,在所述液体容纳体安装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所述液体导入部向所述-y方向插入所述液体导出口;以及片部件,其具有能够转动的把手。在所述液体容纳体配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状态下,所述把手设置在向所述壳体外露出的位置。

通过该液体容纳体,能够在液体容纳体上简易地设置把手,并且能够提高其操作性。除此以外,能够实现液体容纳体的结构的简单化、轻量化以及制造成本的降低。

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方式所具有的多个构成要素的全部并非是必须的,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到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对于所述多个构成要素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地进行其变更、削除、与新的其他的构成要素的替换、将限定内容的一部分削除。另外,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实现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还能够将上述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包含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上述的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包含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组合而设置成本发明的独立的一个方式。

本发明也能够通过液体容纳体以外的各种方式来实现。例如,能够通过液体喷射装置或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喷射装置中的液体容纳体的连接方法以及连接构造等方式来实现。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系统”是指多个构成要素为了发挥一个或多个功能而相互协作的构成方式。“系统”中不仅包含多个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或全部配置在分离的位置并协作的方式,也包括多个构成要素在单一的装置内相互协作的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液体喷射装置的外观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液体喷射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第一概略图。

图3是表示液体喷射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第二概略图。

图4是仅对液体供给部进行表示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表示连接接受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壳体收纳部的入口处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安装体时的概略立体图。

图8是从下方观察第一安装体时的概略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安装体的上表面侧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安装体的下表面侧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安装体的左侧面侧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安装体的前表面侧的概略图。

图13是将第一壳体与第一液体容纳体分离表示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14是第一安装体的概略剖视图。

图15是仅对连接部件的附近进行表示的概略立体图。

图16是仅对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附近进行表示的概略立体图。

图17是从上方观察第二安装体时的概略立体图。

图18是从下方观察第二安装体时的概略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二安装体的上表面侧的概略图。

图20是表示第二安装体的下表面侧的概略图。

图21是表示第二安装体的左侧面侧的概略图。

图22是表示第二安装体的前表面侧的概略图。

图23是将第二壳体与第二液体容纳体分离表示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24是表示第二安装体的后表面侧的概略图。

图25是用于说明液体容纳体相对于连接接受部的安装机制的概略图。

图26a是用于说明卡合部相对于被卡合部卡合的机制的概略图。

图26b是用于说明卡合部与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解除的机制的概略图。

图27a是沿+z方向观察第一安装体的安装方向上的前端侧时的概略图。

图27b是沿+z方向观察第二安装体的安装方向上的前端侧时的概略图。

图28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体的剖面构造的概略图。

图29是表示配置在第二壳体上的状态下的第一液体容纳体的概略图。

图30是液体容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1是连接部件的第一概略剖视图。

图32是连接部件的第二概略剖视图。

图33a是表示袋状部件相对于第一液体容纳体的连接部件的配置位置的示意图。

图33b是表示袋状部件相对于第二液体容纳体的连接部件的配置位置的示意图。

图34是用于说明袋状部件的内部的容纳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5是表示把手处于第二姿态时的第一液体容纳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36是仅对处于第二姿态时的把手的基端部附近进行表示的概略图。

图37是表示把手处于第一姿态时的安装体的概略图。

图3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安装体的概略图。

图3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的概略图。

图4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的示意图。

图41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2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安装体的前端侧的端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43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安装体的前端侧的端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44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液体容纳体的前端侧的端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45a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液体容纳体的连接部件的概略图。

图45b是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液体容纳体的连接部件的概略剖视图。

图46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安装体的概略立体图。

[标号说明]

10:液体喷射装置;10c:外壳;11:液体喷射系统;12:前表面部;13:操作部;13b:操作按钮;13i:显示部;14:介质排出口;15:介质接收部;16:介质收纳口;17:介质收纳部;18:盖部件;20:控制部;30:喷射执行部;31:打印头部;32:管;32r:弯曲部位;33:喷嘴;34:托架;35:介质运送部;36:输送辊;40:液体供给部;42:供给配管;43:接头部;45:变动压力产生部;46:压力传递配管;50:连接接受部;50a:第一连接接受部;50b:第二连接接受部;51:液体导入部;57p:贯通孔;51t:前端部;52:装置侧电连接部;52g:引导凸部;52t:端子部;53f:第一定位部;53s:第二定位部;53g:槽部;54:装置侧固定构造;54p:突起部;54p:卡合部;54t:前端部;55:嵌合构造;55c:突起部;56:液体接收部;57:基端部件;57e:施力部件;60:壳体收纳部;61:壳体;61a:第一壳体;61b:第二壳体;61c:壳体;61f:壳体;61h:壳体;62:开口部件;62e:顶壁部;62s:倾斜壁面;63:贯通口;63r:凹部;64:导轨槽;65:辊;100:液体容纳体;100a:第一液体容纳体;100b:第二液体容纳体;100c:液体容纳体;100d:液体容纳体;100e:液体容纳体;100f:液体容纳体;100g:液体容纳体;100ga:第一液体容纳体;100gb:第二液体容纳体;100h:液体容纳体;101:端部;105:安装体;105a:第一安装体;105b:第二安装体;105c:安装体;105g:安装体;105ga:第一安装体;105gb:第二安装体;105h:安装体;110:袋状部件;110a:袋状部件;110b:袋状部件;110c:袋状部件;110d:袋状部件;111:第一片部件;112:第二片部件;113:外周端部;113e:前端部;113r:凹陷部;113s:侧端部;114:供给口;115:容纳部;116:供给口部件;117:配管部;118:连接主体部;118f:第一固定部;118s:第二固定部;120:连接部件;120a:第一连接部件;120b:第二连接部件;120c:连接部件;120d:连接部件;120f:连接部件;120ga:第一连接部件;120gb:第二连接部件;120h:连接部件;121:第一面部;122:第二面部;123:第三面部;123r:凹部;124:第四面部;125:第五面部;126:第六面部;127f:第一部件;127s:第二部件;128:狭缝;129c:爪部;129h:卡合孔部;131:液体导出口;132:周缘部;140: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1:基板部;141s:表面;142:端子;144:基板配置部;144s:倾斜面;145:壁部;146:侧壁面;147:引导凹部;150f:第一接受部;150s:第二接受部;151f:第一开口部;151s:第二开口部;155:嵌合构造接受部;156:突起部;157:山谷部;160:凹部;161:嵌合凹部;165:被引导部;165a:被引导部;165b:被引导部;165f:嵌合部;165i:倾斜面;165p:平面部;170:把手;170a:把手;170b:把手;170e:把手;171:把持部;171e:把持部;172:第一连结部;172e:连结部;173:第二连结部;174:第一基端部;175:第二基端部;176:固定部;177:第三连结部;200:底面壁部;200s:底面;201:第一侧壁部;202:第二侧壁部;203:后表面壁部;203h:贯通孔;205:前表面壁部;207:嵌合凸部;208:引导部;208a:引导部;208b:引导部;208p:平面部;208su:上端面;210:凸部;211:内部空间;214:台阶部;215:槽部;215a:第一槽部;215b:第二槽部;215c:第三槽部;215d:第四槽部;216:肋;220:壳体侧固定构造;221:中央凸部;222:第一壁面;223:第二壁面;224:第三壁面;225:第一突出壁部;226:第二突出壁部(被卡合部、卡止部);227:第三突出壁部;228a:第一底面;228b:第二底面;228c:第三底面;228d:第四底面;228e:第五底面;228f:第六底面;229:侧壁面;230:导轨肋;231:脚部;300:管状部件;301:突起部;302f:第一贯通口;302s:第二贯通口;303:孔部;305:固定构造;310:限制部;315:角部;320:片部件;cc:连接部;cl:中心轴;cp:接触部位;fm:膜部件;la:配置区域;mp:介质;opd、opu:开口区域;rx:转动轴;sf:上表面部;sr:下表面部;wa:熔接区域;wd:熔接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图6对液体喷射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参照图7~图37,与液体容纳体100的安装中使用的壳体61的结构一同对液体喷射装置10上安装的液体容纳体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也将安装有液体容纳体100的状态下的液体喷射装置10称为“液体喷射系统11”。

a1.液体喷射装置的结构:

[液体喷射装置的外观结构]

图1是表示构成液体喷射系统11的液体喷射装置10的外观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1中图示出表示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的箭头x、y、z。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供参照的其他各图中也与图1对应地适当图示出箭头x、y、z。

箭头x、y、z所表示的方向与处于通常的使用状态时的液体喷射装置10的配置姿态相对应。液体喷射装置10的通常的使用状态是将液体喷射装置10配置在水平面上使用时的状态。以下,将箭头x、y、z所表示的方向分别称为“x方向”、“y方向”、“z方向”。将各x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称为“+x方向”,另一个方向称为“-x方向”。对于y、z方向也同样,将一个方向称为“+y方向”以及“+z方向”,将另一个方向称为“-y方向”以及“-z方向”。

关于x、y、z方向,按照z方向、y方向、x方向的顺序进行说明。z方向表示与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向。+z方向是重力方向,-z方向是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z方向与液体喷射装置10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一致。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液体喷射装置10,当称呼“上”或者“下”时,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是指以箭头z的方向为基准的上下方向,“上”指-z方向,“下”指+z方向。另外,“水平方向”是指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

y方向表示液体喷射装置10中的液体容纳体100的装卸方向,与平行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前后方向(进深方向)的方向一致。+y方向表示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安装方向,与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前表面侧朝向背面侧的方向一致。-y方向表示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拆卸方向,与从液体喷射装置10的背面侧朝向正面侧的方向一致。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液体喷射装置10,当称呼“前”或者“后”时,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是指以箭头y的方向为基准的前后方向,“前”指-y方向,“后”指+y方向。

x方向表示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x方向与正对液体喷射装置10的前表面时从右侧朝向左侧的方向一致,-x方向则相反,与从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一致。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液体喷射装置10,当称呼“右”或者“左”时,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是指以箭头x的方向为基准的左右方向,“右”指-x方向,“左”指+x方向。

在以下的说明中,能够从液体喷射装置10分离的构成要素(壳体61、液体容纳体100等)的说明中的x、y、z方向都以适当地安装在处于通常的使用状态时的液体喷射装置10上的安装状态下的姿态为基准。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射装置10是喷墨打印机,液体喷射系统11是喷墨方式的印刷系统。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中通过喷射而消耗的液体是墨水。墨水也可以是例如颜料墨水。液体喷射装置10通过喷出墨水滴,而在处理对象即介质上记录墨水点从而形成图像。所述的介质是例如印刷用纸。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具备构成液体喷射装置10的外观的树脂制的中空箱体即外壳10c。外壳10c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在朝向-y方向侧的、假定使用者操作液体喷射装置10时正对着的前表面部12上,设置有操作部13、介质排出口14、介质接收部15、介质收纳口16、介质收纳部17和盖部件18。

操作部13具有显示面向使用者的信息的显示部13i和接收使用者的操作的多个操作按钮13b。介质排出口14是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内部送出的介质的出口。介质排出口14形成为在x方向上宽度较宽的狭缝状的开口部,并向-y方向开口。介质接收部15在介质排出口14的下侧向-y方向以房檐状伸出,从而承接从介质排出口14排出的介质。

介质收纳口16是用于使用者对液体喷射装置10补充介质的开口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收纳口16在介质接收部15的下方朝向-y方向开口,并具有x方向上的宽度较宽的大致长方形的开口形状。介质收纳部17是收纳本实施方式中的处理对象介质即介质库存的托盘状的部件。介质收纳部17以能够经由介质收纳口16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外部观察到其前表面的状态,收纳在介质收纳口16内。使用者经由介质收纳口16将介质收纳在从液体喷射装置10向-y方向抽出的介质收纳部17中,然后,再从介质收纳口16将介质收纳部17装填到液体喷射装置10内,由此能够向液体喷射装置10中补充介质。

盖部件18是构成液体喷射装置10的外观的一部分的树脂制的板状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8具有x方向上的宽度较宽的大致长方形形状,并配置在介质收纳口16的下方。盖部件18在其外周缘具有爪部(省略图示),以能够相对于外壳10c装卸的方式安装在外壳10c上。盖部件18覆盖并保护在液体喷射装置10的内部收纳的多个液体容纳体100。

[液体喷射装置的内部结构]

以下,按照图2~图6的顺序,参照图2~图6对液体喷射装置10的内部结构的概要进行说明。图2是取下外壳10c以及盖部件18并向+y方向观察液体喷射装置10时的概略图。在图2中,仅对液体喷射装置10的主要的构成要素中的控制部20、喷射执行部30、介质运送部35、液体供给部40和壳体收纳部60进行了图示。图3是取下外壳10c以及盖部件18并从+z方向观察液体喷射装置10时的概略图。图3中省略了对图2中图示的控制部20、喷射执行部30和介质运送部35的图示。另外,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图示了分别将多个液体容纳体100与壳体61一起从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安装完毕的安装位置即配置区域la向-y方向抽出的状态。

液体喷射装置10具备控制部20、喷射执行部30、介质运送部35、液体供给部40和壳体收纳部60(图2)。在液体喷射装置10中,经由液体供给部40的供给配管42,从收纳在壳体收纳部60内的液体容纳体100向喷射执行部30供给液体。而且,通过喷射执行部30向由介质运送部35从介质收纳部17送出并运送的介质mp上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mp上形成印刷图像。以下,依次对控制部20、喷射执行部30、介质运送部35、液体供给部40以及壳体收纳部60进行说明。

[控制部]

控制部20控制液体喷射装置10中的各构成部的驱动。控制部20由至少具备中央处理装置与主存储装置的微型计算机构成,中央处理装置读入并执行主存储装置中存储的各种程序从而发挥各种功能。以下,依次对控制部20的功能进行说明。

[喷射执行部]

喷射执行部30具备打印头部31与多个管32(图2)。打印头部31经由多个管32从液体供给部40接收液体的供给。在后文中将对来自液体供给部40的液体的供给机构进行说明。打印头部31具备容纳从液体供给部40供给的液体的液体室(省略图示)。在该液体室的底面设置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喷嘴33。在控制部20的控制下,打印头部31通过例如利用压电元件向墨水施加压力等公知的方法,将液体室的液体从喷嘴33喷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印头部31搭载在托架34上,且构成为在控制部20的控制下在x方向上沿直线往复移动。图2中图示出表示打印头部31的移动方向以及移动范围的双向箭头ps。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射装置10的主扫描方向与x方向一致。作为用于使打印头部31移动的驱动机构,喷射执行部30具备用于供托架34移动的引导轴、产生驱动力的电机和传递该驱动力的滑轮。另外,省略对它们的图示以及详细说明。

与打印头部31连接的多个管32具有挠性。多个管32沿y方向并排排列。多个管32从与后述的液体供给部40的供给配管42的连接部位即接头部43起沿着打印头部31的扫描路径向+x方向以大致直线状配置,并且向上方弯曲并向-x方向折回而与打印头部31连接。多个管32的弯曲部位32r随着打印头部31的移动而位移。由此,可以抑制打印头部31的主扫描被多个管32阻碍,使得打印头部31的移动动作顺畅化。

[介质运送部]

在控制部20的控制下,介质运送部35运送处理对象即介质mp(图2)。介质运送部35具备在打印头部31的下方沿x方向架设的输送辊36。在输送辊36的下方配置有上述的介质收纳部17。介质运送部35具备从介质收纳部17向输送辊36的外周侧面上一张一张地送出介质mp的送出机构(省略图示)。介质运送部35通过驱动电机(省略图示)使输送辊36旋转,并通过该旋转驱动力,使介质mp在打印头部31的下方向-y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射装置10的副扫描方向与-y方向一致。通过了打印头部31的下方区域的介质mp经由介质排出口14向液体喷射装置10的外部排出。

在执行液体喷射装置10的印刷处理时,控制部20通过介质运送部35,沿上述的副扫描方向运送介质mp。而且,在输送辊36的上方,使打印头部31随着输送辊36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在根据印刷数据而决定的时机,朝向介质mp的印刷面,从打印头部31喷出墨水滴。由此,在介质mp上,在根据印刷数据而决定的位置上记录墨水点,从而形成基于印刷数据的图像。

[液体供给部]

以下,参照图2、图3以及图4,对液体供给部40进行说明。图4是仅对液体供给部40进行表示的概略立体图。在图4中,为了表示液体喷射装置10中的液体供给部40与开口部件62的位置关系,仅对开口部件62与液体供给部40进行图示。液体供给部40除上述的多个供给配管42与接头部43以外,还具备多个连接接受部50、变动压力产生部45以及压力传递配管46(图3、图4)。首先,对多个连接接受部50的结构进行说明,接下来,对供给配管42以及接头部43进行说明。而且,对构成液体的抽吸、送出机构的变动压力产生部45以及压力传递配管46进行说明。

[连接接受部]

液体供给部40经由多个连接接受部50与壳体收纳部60内收纳的多个液体容纳体100分别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中,如后文所述,安装有与各颜色的墨水对应的四个液体容纳体10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供给部40与四个液体容纳体100分别对应地具备四个连接接受部50。

本实施方式的四个液体容纳体100中的三个是能够容纳液体的容量彼此相等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剩余的一个是能够容纳液体的容量大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图2、图3)。多个连接接受部50中的三个是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对应的第一连接接受部50a,剩余的一个是与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对应的第二连接接受部50b(图4)。第一连接接受部50a以及第二连接接受部50b是在无需特别区分的情况下,统称为“连接接受部50”。对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以及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也同样,在无需特别区分的情况下,统称为“液体容纳体10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接受部50a与第二连接接受部50b关于用于与液体容纳体100连接的结构在结构上基本上无实质的差异。

多个连接接受部50设置在壳体收纳部60的+y方向侧的端部(图3、图4)。各连接接受部50在液体喷射装置10的背面侧的最深的位置的最下部,沿x方向排列成一列。各连接接受部50设置成能够接受对应的液体容纳体100的来自-y方向侧的连接。三个第一连接接受部50a以从右侧大致以等间隔排列成三列的方式设置。第二连接接受部50b设置在最左侧。

以下,参照图5,对各连接接受部50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仅对多个连接接受部50中的第一连接接受部50a的一部分进行表示的概略立体图。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以下的说明对于第一连接接受部50a与第二连接接受部50b而言是通用的。连接接受部50构成为将液体导入部51、装置侧电连接部52、第一定位部53f、第二定位部53s、装置侧固定构造54以及嵌合构造55一体化而成的一个部件。

来自液体容纳体100的液体流入液体导入部51。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导入部51位于壳体收纳部60的+y方向侧的端部。液体导入部51由具有向-y方向直线延伸的形状的管部构成,且在-y方向侧的前端部51t开口。通过将液体导入部51的前端部51t插入液体容纳体100内,从而使液体导入部51与液体容纳体100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导入部51在x方向上在连接接受部50的大致中央处向-y方向突出。

液体导入部51的+y方向侧的后端部与设置在连接接受部50的内部的泵室(省略图示)连通。流入液体导入部51的液体向泵室流入。另外,在连接接受部50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抑制已流入泵室的液体再次向液体导入部51逆流的单向阀构造(省略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接受部50中,在液体导入部51的下方设置有液体接收部56。液体接收部56沿着液体导入部51向-y方向延伸。液体接收部56以沿着液体导入部51的下侧的侧面形状的方式向下略微弯曲,作为接收从液体导入部51与液体容纳体100的连接部位泄漏的液体的接收盘而发挥功能。也可以省略液体接收部56。

在液体导入部51以及液体接收部56的+y方向侧的后端部设置有基端部件57。基端部件57是具有供液体导入部51插通的贯通孔57p的树脂部件。基端部件57以能够向y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作为施力部件57e的螺旋弹簧以将液体导入部51的周围包围的方式配置在基端部件57的背面侧,以对基端部件57施加-y方向的弹力。施力部件57e隐藏在基端部件57的背后而看不见,因此在图5中用虚线来图示其配置位置。利用由施力部件57e施加的力,基端部件57如箭头sd所示那样,沿y方向弹性地移动。在向液体喷射装置10安装液体容纳体100时,液体容纳体100以及壳体61被基端部件57施加朝向-y方向的力。

装置侧电连接部52是相对于液体容纳体100电连接的连接器。装置侧电连接部52位于壳体收纳部60的+y方向侧的端部(图3)。装置侧电连接部52具有沿x方向排列的多个端子部52t。各端子部52t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表面突出,并与液体容纳体100的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后述)接触而电连接。优选通过板簧等弹性部件对各端子部52t向其突出方向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侧电连接部52以与液体容纳体100的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配置角度对应的倾斜角度配置。装置侧电连接部52以其表面的法线向量具有-y方向的向量成分与-z方向的向量成分的方式朝向斜上方配置。

装置侧电连接部52经由配线(省略图示)而与控制部20(图2)连接。配线由例如柔性扁平排线(flexibleflatcable,ffc)构成。通过装置侧电连接部52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电连接,控制部20在其与液体容纳体100之间发送接收电信号。由此,控制部20取得与液体容纳体100内容纳的液体相关的信息。与液体相关的信息是指,例如,表示墨水的颜色、墨水的种类、液体容纳体100中的液体的容纳量的参数等。另外,控制部20对液体容纳体100的连接状态进行电检测。

在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x方向上的两腋,各设置有一个引导凸部52g。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仅图示出+x方向侧的引导凸部52g,而省略图示-x方向侧的引导凸部52g。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引导凸部52g向-y方向突出,作为液体容纳体100的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后述)相对于装置侧电连接部52连接时的定位部而发挥功能。

第一定位部53f以及第二定位部53s在相互分离的位置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53f以及第二定位部53s构成为向-y方向延伸的轴状部位,并与液体导入部51并排地排列。第一定位部53f位于液体导入部51的-x方向侧,第二定位部53s位于液体导入部51的+x方向侧。第一定位部53f位于比装置侧电连接部52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53f与第二定位部53s的y方向上的前端部的位置大致相同。另外,第一定位部53f与第二定位部53s设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并设置在比液体导入部51以及装置侧电连接部52低的位置。

在安装有液体容纳体100时,第一定位部53f以及第二定位部53s均插入液体容纳体100上设置的对应的接受部(后述)内。第一定位部53f以及第二定位部53s具有当安装液体容纳体100时对液体容纳体100的x方向上的配置位置与水平方向上的配置角度进行规定的功能。

优选第一定位部53f以及第二定位部53s比液体导入部51的前端部51t更向-y方向侧突出。由此,在通过一对定位部53f、53s对液体容纳体100的安装姿态进行了规定之后,能够将液体导入部51与液体容纳体100的液体导出口(后述)连接。如图示那样,优选在各定位部53f、53s的外周侧面上设置有沿y方向并排地延伸的槽部53g。由此,使得向液体容纳体100的接受部插入各定位部53f、53s的操作顺畅化。

装置侧固定构造54与设置在供液体容纳体100配置的壳体61上的壳体侧固定构造(后述)协作以限制壳体61向y方向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侧固定构造54构成为臂状的部件部,并朝向-y方向侧延伸,以使装置侧固定构造54进入所安装的液体容纳体100的下侧。装置侧固定构造54位于比液体导入部51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并位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下方。

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y方向侧的前端部54t比液体导入部51的前端部51t更向-y方向侧突出。另外,前端部54t比各定位部53f、53s的前端部更向-y方向侧突出。在前端部54t设置有突起部54p。突起部54p在前端部54t的中央向-z方向突出。在壳体61已安装在壳体收纳部60的壳体收纳状态下,突起部54p与设置在壳体侧固定构造上的被卡合部卡合。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也将突起部54p称作“卡合部54p”。通过突起部54p与设置在壳体侧固定构造上的被卡合部卡止从而限制壳体61向-y方向的移动。

如双向箭头ex所示那样,装置侧固定构造54在以+y方向侧的后端部为支点并容许在横向上转动的状态下进行安装。装置侧固定构造54被配置在连接接受部50的内部的弹性部件(省略图示)向+x方向施力,当沿-x方向受到外力时向-x方向弹性地转动。另外,如双向箭头ez所示那样,装置侧固定构造54在以+y方向侧的后端部为支点并容许在高度方向上的转动的状态下进行安装。装置侧固定构造54被配置在连接接受部50的内部的弹性部件(省略图示)向-z方向施力,当沿+z方向受到外力时向+z方向弹性地转动。关于装置侧固定构造54与壳体61的壳体侧固定构造的卡合的机制,将在后文中进行说明。

嵌合构造55设置在比液体导入部51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嵌合构造55位于第二定位部53s的上方,且具有多个突起部55c排列成的凹凸构造,该多个突起部55c为大致矩形形状,以相同的高度向+z方向突出,并沿-y方向并排地延伸。嵌合构造55的凹凸构造中的突起部55c的排列模式根据各连接接受部50不同而不同。在各连接接受部50的对应的液体容纳体100上,与该凹凸构造的排列模式对应地设置有具有能够嵌合的凹凸构造的嵌合构造接受部(后述)。由此,可以抑制不对应的错误的液体容纳体100被连接到连接接受部50。

[供给配管以及接头部]

多个供给配管42由具有挠性的树脂制的管部件构成(图4)。各供给配管42分别与设置在各连接接受部50的内部的上述的泵室(省略图示)连接。各供给配管42从连接接受部50起穿过容纳液体容纳体100的区域的上方并在-x方向侧的端部聚集后,向-y方向并排地引出(图3、图4)。然后,在液体喷射装置10的前方侧的端部向-z方向引出,并与设置在比介质运送部35更高的位置的接头部43连接(图2、图4)。如上所述,各供给配管42经由接头部43而与喷射执行部30的多个管32中的对应的一根管32连接。

[液体供给部中的液体的抽吸送出机构]

变动压力产生部45是产生用于进行液体的抽吸送出的压力变动的产生源,例如由泵构成(图2、图3)。变动压力产生部45设置在液体喷射装置10的靠近前表面部12的位置中的比壳体收纳部60靠上方的位置(图2)。变动压力产生部45位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安装位置的上方。压力传递配管46与变动压力产生部45连接,传递由变动压力产生部45产生的压力变动(图3、图4)。压力传递配管46与设置在各连接接受部50的内部的压力室(省略图示)连接。

各连接接受部50的压力室隔着挠性膜与从液体容纳体100流入液体的上述的泵室相邻。因此,当变动压力产生部45使压力室的压力减小时,挠性膜向压力室侧挠曲,从而泵室的容积增加,液体容纳体100的液体经由液体导入部51向泵室被抽吸。另一方面,当变动压力产生部45使压力室的压力上升时,挠性膜向泵室侧挠曲,从而泵室的容积减小,流入泵室的液体向供给配管42挤出。像这样,在液体供给部40中,通过变动压力产生部45重复使压力室的压力的上升与下降,从而实现液体向喷射执行部30的供给。

[壳体收纳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中,壳体收纳部60设置在最下部(图2、图3)。在壳体收纳部60中收纳有多个壳体61。当处于上述的壳体收纳状态时,多个壳体61在壳体收纳部60内沿x方向排列成一列。在多个壳体61内分别配置有多个液体容纳体100。在一个壳体61内配置有一个液体容纳体100。即,多个液体容纳体100在分别配置在壳体61内的状态下以沿x方向排列成一列的方式收纳在壳体收纳部60内。在图2中,液体容纳体100隐藏在壳体61内而看不见,因此在其配置位置用虚线标注附图标记。另外,在图3中,用单点划线图示壳体收纳部60中的壳体61以及液体容纳体100的安装时的配置位置即配置区域la。

在壳体收纳部60内,在+x方向侧的端部收纳有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在其-x方向侧收纳有三个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图2)。在各液体容纳体100的配置区域la的+y方向侧各设置有一个对应的连接接受部50(图3)。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液体容纳体100内容纳有互不相同的颜色的墨水。各液体容纳体100内容纳的颜色墨水的组合不受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设为在三个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内分别容纳蓝色、品红色、黄色墨水,而在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中容纳预计消耗量最多的黑色墨水。另外,也可以使液体容纳体100的一部分或全部容纳相同的颜色的墨水。

在液体容纳体100的安装中使用多个壳体61。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61构成为托盘状的容器。通过使壳体61在壳体收纳部60内沿y方向移动,由此能够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0装卸壳体61。即使在未配置有液体容纳体100的空的状态下,也能够将壳体61组装在壳体收纳部60上。另外,在后文中将对壳体61以及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装卸的详细情况进行记述。

液体容纳体100以能够在从壳体收纳部60抽出的壳体61的-z方向侧进行装卸的方式配置。液体容纳体100在配置在壳体61上的状态下向液体喷射装置10安装。即,液体容纳体100在配置在壳体61上的状态下向液体喷射装置10的壳体收纳部60安装。另外,液体容纳体100在配置在壳体61上的状态下从壳体收纳部60取出。另外,壳体61包括:供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的第一壳体61a与供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配置的第二壳体61b。在无需特别区分的情况下,将第一壳体61a以及第二壳体61b统称为“壳体61”。在后文中将对壳体61的结构的详细情况进行记述。

在本说明书中,也将已适当地配置在第一壳体61a上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称为“第一安装体105a”。同样地,也将已适当地配置在第二壳体61b上的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称为“第二安装体105b”。第一安装体105a以及第二安装体105b在无需特别区分的情况下统称为“安装体105”。

在壳体收纳部60的入口配置有开口部件62(图2、图4)。开口部件62是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的板状部件,并具备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四个贯通口63。在开口部件62的厚度方向与y方向一致、开口部件62的长边方向与x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开口部件62固定地设置在壳体收纳部60的-y方向侧的端部。各贯通口63是供壳体61插通的插入口。各贯通口63具有与沿y方向观察对应的壳体61时的外周轮廓形状相对应的开口形状。通过开口部件62,对壳体61向液体喷射装置10的插入抽出进行引导。另外,可以抑制使用者将第一壳体61a与第二壳体61b插入错误的位置。在各贯通口63的下端设置有向+z方向凹陷的多个凹部63r。各凹部63r与设置在和贯通口63对应的壳体61的下表面上的导轨肋230(后述)相对应地设置,各凹部63r容许该导轨肋230向壳体收纳部60插入,并且,对其移动进行引导。另外,也可以省略开口部件62。

图6是图2所示的沿6-6线剖切时的壳体收纳部60的入口处的概略剖视图。开口部件62在各贯通口63的上端具有向+y方向以房檐状突出的顶壁部62e(图4、图6)。顶壁部62e具有倾斜壁面62s,该倾斜壁面62s朝向+z方向,随着从-y方向侧朝向+y方向侧而向上方倾斜。即使在液体容纳体100的液体消耗,而使得液体容纳体100中的袋状部件(后述)的-y方向侧的端部101在壳体61内沿着上方的情况下,当抽出壳体61时,其端部101也会被倾斜壁面62s引导。由此,使从壳体收纳部60抽出壳体61的操作顺畅化。

在壳体收纳部60的底面上形成有多个导轨槽64(图3)。各导轨槽64与各液体容纳体100的配置区域la对应地在壳体收纳部60的y方向的整个区域内形成为直线状。在壳体61的下表面上设置的导轨肋(后述)与各导轨槽64嵌合。通过导轨槽64,对液体喷射装置10的内部的壳体61的y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从而可以抑制相邻的壳体61彼此在x方向上接触。另外,使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连接接受部50的连接简单化。另外,为了防止错误安装,也可以与各壳体61对应地使导轨槽64以及与其对应的导轨肋的结构不同。另外,也可以省略导轨槽64的一部分或全部。

在壳体收纳部60的底面上设置有多个辊65(图3)。各辊65与各液体容纳体100的配置区域la对应地在y方向上适当地分散排列。在壳体收纳部60中,通过各辊65的旋转,减小使壳体61沿y方向移动时的移动阻力,使得使用者进行的壳体61的移动操作顺畅化。也可以省略辊65。

[液体容纳体以及壳体的结构]

以下,适当地参照图7~图16,对构成第一安装体105a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以及第一壳体61a的结构进行说明。之后,参照图17~图24,对构成第二安装体105b的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以及第二壳体61b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安装体;第一液体容纳体以及第一壳体]

以下,参照图7~图16。图7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安装体105a时的概略立体图。图8是从下方观察第一安装体105a时的概略立体图。图9是沿+z方向正对观察第一安装体105a时的概略图,示出了第一安装体105a的上表面侧。图10是使沿-z方向正对观察第一安装体105a时的概略图,示出了第一安装体105a的下表面侧。图11是沿-x方向正对观察第一安装体105a时的概略图,示出了第一安装体105a的左侧面侧。第一安装体105a的右侧面侧与第一安装体105a的左侧面侧大致相同。图12是沿+y方向观察第一安装体105a时的概略图,示出了第一安装体105a的前表面侧(即,第一安装体105a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0安装方向上的后端侧)。图13是从上方观察将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从第一壳体61a取出的状态时的概略分解立体图。图14是沿图9所示的14-14线剖切时的第一安装体105a的概略剖视图。图15是从上方观察连接部件120a的附近时的概略立体图。图16是从图15中提取出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附近并表示的概略立体图。以下,首先,对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与第一壳体61a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液体容纳体]

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是墨水包,并具备袋状部件110a与连接部件120a(图7)。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具有以y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外周轮廓形状(图9)。连接部件120a构成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y方向侧的端部部位,袋状部件110a位于连接部件120a的-y方向侧。

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z方向上的宽度比x方向上的宽度以及y方向上的宽度小(图13、图14)。该“宽度”是指各方向上位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最外侧的部位彼此之间的该方向上的距离。即,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具有厚度较薄的平板的形状。因此,通过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对于第一壳体61a上的配置姿态能够得到较高的稳定性(图7、图14)。

[袋状部件]

袋状部件110a是设置有容纳部115的容纳体,该容纳部115在内部容纳液体(图7、图13、图14)。袋状部件110a具有挠性。袋状部件110a的挠性可以是因自重而挠曲程度,也可以是相对于自重保持其形状,而在施加有比自重大的负载时挠曲程度。在沿z方向观察时,袋状部件110a具有以y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形形状(图9)。袋状部件110a通过使两片片部件111、112重合,并对它们的外周端部113进行熔接的方式构成。另外,在沿z方向观察时,袋状部件110a的内部的容纳部115具有与袋状部件110a同样的以y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省略图示)。

第一片部件111配置在-z方向侧,并构成袋状部件110a的上侧的面(图14)。第二片部件112配置在+z方向侧,并构成袋状部件110a的下侧的面。各片部件111、112具有彼此相同的尺寸的长方形形状(图9、图13)。各片部件111、112也可以不具有完全平坦的形状。优选各片部件111、112成形为在袋状部件110a中随着朝向中央而逐渐鼓起那样的挠曲的形状(图14)。

各片部件111、112由具有挠性与阻气性、阻液性的材料形成。各片部件111、112也可以通过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尼龙、聚乙烯等膜部件构成。各片部件111、112也可以通过层叠多片由所述材料构成的膜而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通过耐冲击性优异的pet或者尼龙的膜形成外层,通过耐墨水性优异的聚乙烯的膜形成内层。并且,也可以在该层叠构造上追加蒸镀了铝等的层。

在袋状部件110的+y方向侧的端部安装有供给口部件116(图14)。在后文中将对供给口部件116进行记述。在袋状部件110a的内部,容纳有用于保持容纳部115的形状的骨架部件、用于将容纳部115的液体向袋状部件110a的外部引导的管状部件等。图14中省略了对袋状部件110a的内部构造的图示。

[连接部件]

连接部件120a安装在袋状部件110a的+y方向侧的端部(图7、图9、图13、图14)。连接部件120a固定在第一安装体105a的安装方向上的前端侧的端部。连接部件120a具有与对应的第一连接接受部50a连接的功能以及将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固定在第一壳体61a上的功能。

首先,对连接部件120a的外观的概要进行说明。连接部件120a具有大体上以x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图13、图15)。连接部件120a的x方向上的宽度比袋状部件110a的x方向上的宽度略大(图9)。两者之差可以设为例如几毫米~十几毫米左右。连接部件120a的主体部通过使例如聚丙烯等的树脂部件成形而制成。

连接部件120a具有第一面部121、第二面部122、第三面部123、第四面部124、第五面部125以及第六面部126(图15)。在本说明书中,“面部”可以不构成为平面状,也可以构成为曲面状,还可以具有凹部或凸部、台阶、槽、弯曲部以及倾斜面等。另外,两个面部“交叉”是指,两个面部相互实际交叉的状态、一方的面部的延长面与另一方的面部交叉的状态、两个面部的延长面彼此交叉的状态中的任一个状态。也可以在相邻的各面部之间夹设用于平缓地连接各面部的弯曲面、与各面部倾斜地相交的面。

第一面部121朝向+y方向,并构成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安装方向上的前端面。如后述那样,在连接部件120a的第一面部121侧聚集有用于与第一连接接受部50a连接的构成要素。第二面部122位于与第一面部121对置的位置,并朝向-y方向。第二面部122构成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安装方向上的后端面。在第二面部122上固定有上述的袋状部件110a。第三面部123与第一面部121以及第二面部122交叉,并朝向-z方向。第三面部123构成连接部件120a的上表面部。在第三面部123上安装有用于提高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操作性的把手170a。在后文中将对把手170a进行记述。

第四面部124位于与第三面部123对置的位置,并与第一面部121以及第二面部122交叉。第四面部124是+z方向侧的面部,朝向+z方向,并构成连接部件120a的底面部。第五面部125与第一面部121、第二面部122、第三面部123、第四面部124交叉。第五面部125朝向+x方向,并构成连接部件120a的左侧面部。第六面部126位于与第五面部125对置的位置,并与第一面部121、第二面部122、第三面部123、第四面部124交叉。第六面部126朝向-x方向,并构成连接部件120a的右侧面部。

连接部件120a具有在z方向上重合的第一部件127f与第二部件127s(图15)。在连接部件120a上形成有狭缝128。袋状部件110a的+y方向侧的端部插入第二面部122上形成的狭缝128。袋状部件110a以其+y方向侧的端部在z方向上被第一部件127f与第二部件127s夹持的状态固定在连接部件120a上。在后文中将对连接部件120a中的袋状部件110a的固定构造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在连接部件120a上,作为用于与第一连接接受部50a连接的构成要素,设置有液体导出口131、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第一接受部150f、第二接受部150s以及嵌合构造接受部155(图7、图13、图15)。在连接部件120a中,这些构成要素都集中在第一面部121侧。以下,在依次对这些构成要素进行了说明后,将对设置在连接部件120a上的其他的结构进行说明。

[液体导出口]

液体导出口131是向+y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图15)。即,液体导出口131的中心轴与y方向平行。第一连接承接部50a的液体导入部51(图5)朝着液体导出口131的+y方向插入液体导出口131。液体导出口131设置在第一面部121上的x方向上大致中央的位置。液体导出口131形成在与固定袋状部件110a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液体导出口131与作为袋状部件110a内部的液体容纳区域的容纳部115连通。经由安装在袋状部件110a的+y方向侧的端部的供给口部件116(图14)和与该供给口部件116连接的管状部件300(图示于下文参照的图32中),液体导出口131与容纳部115连通。省略对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中的液体的流路的结构的详细说明。另外,在连接部件120a的内部,为了防止液体的泄漏,设置有在液体导入部51插入液体导出口131前维持关闭的状态,并在液体导入部51插入液体导出口131时打开的阀构造、密封构造(省略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面部121中,液体导出口131的周缘部132的整体向-y方向凹陷,液体导出口131在比周缘部132更向-y方向侧突出的位置开口。由此,液体导出口131成为周围被由周缘部132形成的壁部包围的状态,从而提高了液体导出口131的保护性,例如,可以抑制使用者不小心接触到液体导出口131。另外,可以抑制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不小心落下时等液体导出口131因碰撞导致的损伤、变形等劣化。也可以在周缘部132形成将液体导出口131包围且以向+y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周缘肋。

当第一连接接受部50a的液体导入部51与液体导出口131连接时,周缘部132与设置在液体导入部51的周围的基端部件57(图5)接触而被按压,从而沿-y方向受到弹力。另外,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10上的安装状态下,配置有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第一壳体61a与第一连接接受部50a卡合(后述)。因此,即使周缘部132被基端部件57向-y方向施力,也可以抑制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以及第一壳体61a从配置区域la向-y方向移动。

[容纳体侧电连接部]

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具备用于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连接的基板部141(图7、图15、图16)。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与第一连接接受部50a的装置侧电连接部52(图5)电接触。在基板部141的表面141s上配置有多个端子142(图16)。多个端子142配置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端子部52t对应的位置。也可以在基板部141的表面141s的相反侧的面上设置:存储与液体相关的信息的存储装置、用于对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连接进行检测的电路等(省略图示以及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端子142具有供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端子部52t接触的大致平坦的接触面。在图16中,在各端子142中,用虚线例示出供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端子部52t接触的接触部位cp的位置。在基板部141的表面141s的上部以及下部中,沿与x方向平行的排列方向分别排列有各端子142的接触部位cp。另外,端子142、接触部位cp的排列模式不限定于图16中例示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设置在连接部件120a的靠近-x方向侧的端部的位置,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位于比液体导出口131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图9、图15)。在连接部件120a上,用于配置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基板部141的基板配置部144(图16)形成为向-y方向以及+z方向凹陷的凹部。在基板配置部144中,形成有朝向+y方向与-z方向之间的斜上方的方向的倾斜面144s,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以与倾斜面144s大致平行的配置角度倾斜配置在该倾斜面144s上。即,基板部141的表面141s以及端子部52t的接触面的法线向量具有+y方向的向量成分与-z方向的向量成分。

像这样,基板部141以表面141s朝向-z方向侧的方式配置。因此,当装置侧电连接部52被电连接时,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至少从装置侧电连接部52受到朝向下方的+z方向的力,并且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电接触。通过该朝向下方的力,使得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之间的接触状态良好,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电连接性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基板部141倾斜配置,其表面141s也朝向+y方向侧。因此,在使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与第一壳体61a一起向+y方向移动而使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连接的情况下,利用使第一壳体61a向+y方向移动时的力,能够形成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之间的电连接状态。因此,可以提高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电连接性。

另外,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进行连接时,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端子部52t一边摩擦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端子142的接触面,一边移动。由此,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端子142的接触面上附着的异物等被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端子部52t去除,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电连接性。

另外,在将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与第一壳体61a一起从壳体收纳部60取出时,通过从装置侧电连接部52受到的-y方向的力,从而对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向-y方向的移动进行辅助。因此,使得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取出操作简单化。

基板部141设置在基板配置部144的最里侧的位置(图16)。基板部141在其x方向上的两侧被比基板部141的表面141s更向-z方向以及+y方向突出的两个壁部145夹着。这些壁部145作为基板部141的保护部而发挥功能。因此,例如,可以抑制使用者不小心接触到基板部141的情况以及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不小心落下时等基板部141损伤的情况等。

在沿x方向夹着基板配置部144中的基板部141的两侧的侧壁面146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沿y方向延伸的槽状的引导凹部147(图16)。引导凹部147向+y方向开口。当装置侧电连接部52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连接时,设置在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x方向上的两侧的各引导凸部52g相对于对应的引导凹部147向-y方向插入。由此,进行基板部141相对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定位。

[第一接受部以及第二接受部]

第一接受部150f以及第二接受部150s设置在连接部件120a的第一面部121上(图15)。当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10上时,第一接受部150f接受第一连接接受部50a的第一定位部53f(图5),第二接受部150s接受第二定位部53s(图5)。由此,可以适当地规定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安装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受部150f以及第二接受部150s形成为沿-y方向延伸的孔部,分别具有第一开口部151f以及第二开口部151s(图15)。第一接受部150f以及第二接受部150s的各自的开口部151f、151s接受对应的定位部53f、53s从+y方向侧的插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受部150f的第一开口部151f与第二的部150s的第二开口部151s的开口形状不同,在后文中将对其详细结构进行记述。

第一接受部150f位于比液体导出口131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图15)。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中,第一接受部150f设置在第一面部121的-x方向侧的下侧的角部。另一方面,第二接受部150s位于比液体导出口131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中,第二接受部150s设置在第一面部121的+x方向侧的下侧的角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一对接受部150f、150s在x方向上夹着液体导出口131。由此,当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0进行安装时,可以提高液体导出口131相对于液体导入部51(图5)的在x方向上的定位精度。由此,可以改善液体导入部51与液体导出口131的连接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沿y方向观察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时,两个接受部150f、150s分别设置在与设置在x方向上的相同侧的被引导部165a(后述)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一对接受部150f、150s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设置得较大,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定位精度。

[嵌合构造接受部]

嵌合构造接受部155设置在比液体导出口131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图15)。嵌合构造接受部155设置在第三面部123的+y方向侧的端部上的靠近+x方向侧的端部的位置。嵌合构造接受部155在x方向上隔着液体导出口131设置在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相反的一侧。嵌合构造接受部155具有多个突起部156排列成的凹凸构造,该多个突起部156为大致矩形形状,以相同的高度向-z方向突出,并且沿-y方向并排地延伸。嵌合构造接受部155的突起部156与突起部156之间形成的凹部即山谷部157在x方向上的排列模式与作为连接对象的嵌合构造55(图5)的凹凸构造中的排列模式的凹凸相反。

当使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向+y方向移动而与对应的第一连接接受部50a连接时,容许嵌合构造55的凹凸构造与嵌合构造接受部155的凹凸构造进行嵌合。另一方面,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与第一连接接受部50a的组合不适当的情况下,嵌合构造55的凹凸构造与嵌合构造接受部155的凹凸构造不适合而无法嵌合。因此,可以抑制不对应的错误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被连接到第一连接接受部50a。

[连接部件的其他的结构]

[凹部]

在连接部件120a的第四面部124上设置有向-z方向凹陷的凹部160(图15、图16)。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60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向+y方向延伸至第一面部121,并向+y方向开口。当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在第一壳体61a上时,形成在第一壳体61a的底面上的凸部(后述)容纳在凹部160内。在沿z方向观察时,凹部160形成在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至少一部分相互重合的位置。在后文中将对其理由进行记述。

[嵌合凹部]

在连接部件120a的第四面部124上形成有一对嵌合凹部161(图15)。两个嵌合凹部161以在x方向上夹着液体导出口131的方式排列。两个嵌合凹部161分别形成在x方向上与液体导出口131的周缘部132相邻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嵌合凹部161形成为向-z方向切入的凹部。各嵌合凹部161与上述的凹部160同样,在第一面部121上向+y方向开口。当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在第一壳体61a上时,第一壳体61a的后表面壁部203的一部分插入并嵌合在各嵌合凹部161(图7、图13)中。由此,进行液体导出口131相对于第一壳体61a的在x方向上的定位。

[被引导部]

在连接部件120a上设置有两个被引导部165a(图7、图9、图13、图15)。当向第一壳体61a配置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时,各被引导部165a被第一壳体61a的对应的引导部208a(后述)引导,从而进行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相对于第一壳体61a的定位(图13)。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在第一壳体61a上的状态下,引导部208a与被引导部165a嵌合,连接部件120a固定在第一壳体61a上(图7、图9)。

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中,两个被引导部165a在连接部件120a的第五面部125侧与第六面部126侧各设置有一个(图9)。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两个被引导部165a在第五面部125以及第六面部126上形成为沿x方向凹陷的凹部(图15)。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引导部165a是在水平的截面上具有大致半圆形状的槽部(图9),形成在在连接部件120a的各面部125、126的整个箭头z的方向上(图15)。被引导部165a的+y方向侧的端部形成像进行了倒角那样的形状。由此,在各被引导部165a上形成有具有朝向-y方向的平坦面的平面部165p。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被引导部165a沿x方向并排地形成(图9)。两个被引导部165a隔着第一连接部件120a的x方向上的中心左右对称地形成。各被引导部165a位于比液体导出口131、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以及嵌合构造接受部155靠-y方向侧的位置。两个被引导部165a沿x方向在液体导出口131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在x方向上,液体导出口131位于两个被引导部165a之间。另外,在x方向上,在液体导出口131与-x方向侧的被引导部165a之间,设置有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在液体导出口131与+x方向侧的被引导部165a之间,设置有嵌合构造接受部155。在后文中将对被引导部165a的结构以及功能的详细情况进行记述。

[把手]

把手170a是使用者在移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时等能够把持的部位(图7、图9、图13、图15)。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170a通过聚丙烯等的树脂部件的成形而制成。把手170a具备把持部171、两个连结部172、173以及两个基端部174、175。把持部171是用于使用者将手钩挂在其上的部位。把持部171沿箭头x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持部171的x方向上的宽度比连接部件120a的x方向上的宽度略小,且比袋状部件110a的x方向上的宽度略大(图9)。

两个连结部172、173从把持部171的两端向与x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第一连结部172将把持部171的+x方向侧的端部与第一基端部174连结。第二连结部173将把持部171的-x方向侧的端部与第二基端部175连结。各基端部174、175是具有大致圆柱形状的轴状部位,以沿着x方向相互对置的方式突出。为了实现轻量化,优选对把持部171以及两个连结部172、173适当地进行轻量化处理。

第一基端部174在第一连结部172的端部向+x方向突出,第二基端部175在第二连结部173的端部向-x方向突出。两个基端部174、175分别与设置在连接部件120a的第三面部123上的固定部176连接。通过固定部176,使得把手170a能够转动地固定在第一连接部件120a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76由沿x方向延伸的轴孔构成,各基端部174、175沿x方向插入该轴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基端部174、175在x方向上位于两个被引导部165a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基端部174、175在x方向上位于与两个被引导部165a重叠的位置。另外,两个基端部174、175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比把持部171的x方向上的宽度短(后述)。

把手170a设置在将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在第一壳体61a上的状态下露出的位置。把手170a设置在使用者能够观察且能够操作的位置。

通过使用者的操作,把手170a如图17的箭头r所示相对于连接部件120a转动。把手170a能够朝着从袋状部件110a侧朝向第一连接部件120a侧的方向、以及从第一连接部件120a朝向袋状部件110a的方向这两个方向转动。把手170a的转动的中心即转动轴rx与两个基端部174、175的中心轴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轴rx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相对于第一连接接受部50a的安装方向(即,液体导出口131的开口方向即+y方向)交叉而沿着x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袋状部件110a隔着转动轴rx而位于液体导出口131、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以及嵌合构造接受部155的相反侧。

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在第一壳体61a的状态下,把手170a处于能够转动的状态。当处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向液体喷射装置10安装的安装状态时,使把手170a倒向袋状部件110a侧而成为图7所示的第一姿态。当搬运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时等,使把手170a从第一姿态向连接部件120a转动而成为第二姿态(参照图35)。

通过利用把手170a,可以提高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搬运、向第一壳体61a装卸等对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进行操作时的便利性。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170通过具有沿x方向延伸的把持部171,从而具有使用者容易把持的形状。另外,把手170以两个基端部174、175这两点固定在连接部件120上,因此能够稳定地转动。像这样,若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把手170的形状,则可以得到较高的操作性,因此可以提高液体容纳体100的操作容易度。除此以外,关于把手170a的结构以及功能,将在后文中详细记述。

[第一壳体]

以下,参照图7~图14。第一壳体61a具有以y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另外,第一壳体61a形成为向-z方向以及+y方向开口的中空的箱体。第一壳体61a通过例如聚丙烯等的树脂部件制成。

第一壳体61a具备:底面壁部200、两个侧壁部201、202、两个后表面壁部203以及前表面壁部205。底面壁部200是构成第一壳体61a的底面部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壁部(图8、图10),并沿x方向以及y方向延伸。本说明书中“延伸”是指,不断开地沿某个方向连续延伸的结构。也可以在延伸的中途设置凹凸、弯曲部、孔部、接合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在底面壁部200之上(图7、图13)。底面壁部200具有当配置有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时至少可以容纳袋状部件110a的整体的程度的尺寸。

第一侧壁部201是与底面壁部200的-x方向侧的长边交叉并连结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壁部,构成了第一壳体61a的右侧的侧壁部(图7、图8)。第二侧壁部202是与底面壁部200的+x方向侧的长边交叉并连结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壁部,构成了第一壳体61a的左侧的侧壁部(图7、图11)。第一侧壁部201以及第二侧壁部202相互并排地在y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延伸。第一侧壁部201与第二侧壁部202在x方向上夹着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袋状部件110a,将沿着水平面的方向上的袋状部件110a的配置角度规定为沿着y方向的方向。

第一侧壁部201以及第二侧壁部202的高度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连接部件120a的第三面部123的高度大致相同(图7、图11)。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沿箭头x的方向观察第一安装体105a时,处于第一姿态的把手170a的一部分从第一侧壁部201以及第二侧壁部202的上端突出(图11)。

两个后表面壁部203在底面壁部200的+y方向侧的端部向-z方向立起(图13)。各后表面壁部203设置在x方向的两端,并与两个侧壁部201、202中的在x方向上位于相同侧的一方连结。在配置有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状态下,在两个后表面壁部203之间配置有液体导出口131以及其周缘部132(图7)。后表面壁部203的一部分插入并嵌合于形成在液体导出口131的x方向上的两侧的各嵌合凹部161中,从而将各嵌合凹部161封闭。周缘部132从两个后表面壁部203向+y方向略微突出(图7、图9)。

两个后表面壁部203具有比各侧壁部201、202低的高度(图13)。两个后表面壁部203形成为,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在第一壳体61a内的状态下,将连接部件120a的比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以及嵌合构造接受部155靠下侧的部位覆盖(图7)。在后表面壁部203上,在与第一接受部150f、第二接受部150s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接受各定位部53f、53s的插入的贯通孔203h(图13)。

前表面壁部205在底面壁部200的-y方向侧的端部沿x方向以及z方向延伸,从而将底面壁部200与两个侧壁部201、202连结(图7)。前表面壁部205的高度比两个侧壁部201、202高(图7、图11)。由此,在将第一壳体61a从壳体收纳部60抽出时,使用者容易使手指把住前表面壁部205。在沿y方向观察第一安装体105a时,处于第一姿态的把手170a被前表面壁部205遮蔽(图12)。像这样,通过紧凑地收纳把手170a,从而可以抑制第一安装体105a向壳体收纳部60的取出装入被把手170a阻碍。

在底面壁部200的朝向-z方向的面即第一壳体61a的底面200s上设置有向-z方向突出的两个引导部208a(图13)。如上所述,两个引导部208a分别嵌入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连接部件120a上的两个被引导部165a中的对应的一个内(图7)。由此,进行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在第一壳体61a上的定位,从而抑制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向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的旋转等其配置位置的偏移。

在第一壳体61a上,引导部208a与各侧壁部201、202一体化(图13)。引导部208a形成为从各侧壁部201、202朝向连接部件120a的配置区域突出的凸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08a具有半圆柱形状。为了实现第一壳体61a的轻量化,优选对各引导部208a的内部进行轻量化处理。

引导部208a形成为对+y方向侧的端部进行了倒角那样的形状。即,在引导部208a上设置有具有朝向+y方向的平坦面的平面部208p。当引导部208a与被引导部165a嵌合时,引导部208a的平面部208p与被引导部165a的平面部165p进行面接触(图7)。当配置在第一壳体61a上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受到朝向-y方向的负载时,通过在y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平面部165p与平面部208p接触,使得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位置稳定。

各引导部208a的z方向上的高度与第一连接部件120a的z方向上的厚度大致相等。因此,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在第一壳体61a的状态下,各引导部208a跨越高度方向整体,配置在对应的被引导部165a内。由此,当配置在第一壳体61a内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受到朝向-y方向的负载时,在y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平面部165p与平面部208p容易接触。由此,可以提高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位置的稳定性。

除此以外,在第一壳体61a的底面壁部200的底面200s上,在+y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向-z方向突出的凸部210(图13)。凸部210位于x方向上比中央部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比一对嵌合凸部207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210为矩形状。凸部210形成为中空。在后文中将对凸部210的内部空间211进行记述。在将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在第一壳体61a上时,凸部210容纳在上述连接部件120a的凹部160(图16)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凸部210容纳在凹部160内时,凸部210的外壁面与凹部160的内壁面进行面接触。即,凸部210与凹部160嵌合。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210以及凹部160作为第一壳体61a上的连接部件120a的定位部而发挥功能。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凹部160的上方配置有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安装体105a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凸部210的上方。因此,即使在液体泄漏到第一壳体61a的底面200s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凸部210抑制该液体通过第一壳体61a的壁面而到达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

在底面壁部200的-z方向侧的面上,遍及x方向并排地排列有遍及y方向延伸的多个直线状的细槽部(省略图示)。通过细槽部,对使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袋状部件110a沿y方向滑动地配置在底面壁部200的面上时的移动进行引导。

在底面壁部200与第一侧壁部201之间的角部、底面壁部200与第二侧壁部202之间的角部以及底面壁部200与前表面壁部205之间的角部分别设置有高度向-z方向以阶梯状升高的台阶部214(图7、图13)。在将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配置在第一壳体61a内时,台阶部214与袋状部件110a的外周端部113接触,从而对袋状部件110a的外周端部113进行支承。由此,使得第一壳体61a上的袋状部件110a的配置姿态稳定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在第一壳体61a上的配置位置仅在连接部件120a处固定,袋状部件110a除+y方向侧的端部以外在第一壳体61a上实质上不受约束。袋状部件110a在第一壳体61a上以容许向从第一壳体61a分离的方向移动的状态配置。像这样,由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相对于第一壳体61a不受多余的约束,因此使得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相对于第一壳体61a的装卸简单化。另外,可以抑制袋状部件110a受到重力以外的多余的负载,从而可以抑制因这样的多余的负载导致袋状部件110内的容纳部115中的压力状态恶化。

以下,参照图8、图10,对底面壁部200的下表面侧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底面壁部200的+z方向侧的面上,在+y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槽部215。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215通过被肋216包围而形成。槽部215构成了壳体侧固定构造220。槽部215的+y方向侧的端部由上述的凸部210的内部空间211构成。即,凸部210的内部空间211构成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一部分而包含于壳体侧固定构造220。凸部210的内部空间211向+y方向开口,构成槽部215(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入口。

壳体侧固定构造220与装置侧固定构造54(图5)协作,从而对第一壳体61a向y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在壳体侧固定构造220中设置有被卡合部(后述),在第一壳体61a已配置在壳体收纳部60的规定的配置区域la(图3)的壳体收纳状态下,该被卡合部与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卡合部54p)卡合。通过突起部54p与被卡合部卡止,从而限制第一壳体61a向-y方向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槽部215构成为具有后述的环状的槽构造即心形凸轮槽构造。在后文中将对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结构以及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被卡合部与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卡合部54p)的卡合机制进行记述。

在底面壁部200的+z方向侧的面上还设置有多个导轨肋230与多个脚部231。导轨肋230构成为向+z方向突出的凸壁部,并以大致恒定的宽度沿y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如上所述,导轨肋230与设置在壳体收纳部60的底面上的导轨槽64嵌合,从而对第一壳体61a的y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多个脚部231向+z方向突出,且分别具有相同的高度(图12)。通过多个脚部231,适当地保持第一壳体61a在壳体收纳部60的配置区域la(图3)内的配置姿态。

[第二安装体;第二液体容纳体以及第二壳体]

以下,首先对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与第二壳体61b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以及参照图中,对与上述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以及第一壳体61a的各种构成部相同或对应的构成部,标注相同或仅末尾的字母不同而数字相同的附图标记。这样的标注有对应的附图标记的构成部在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或第二壳体61b中,起到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或第一壳体61a中的对应的构成部同样的功能。由此,通过这样的对应的结构,在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以及第二壳体61b中也能够得到上述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以及第一壳体61a中说明的各种效果。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外的后述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也同样能够得到上述的各种效果。

以下,参照图17~图24。图17是从上方观察第二安装体105b时的概略立体图。图18是从下方观察第二安装体105b时的概略立体图。图19是沿+z方向观察第二安装体105b时的概略图,其示出了第二安装体105b的上表面侧。图20是沿-z方向观察第二安装体105b时的概略图,其示出了第二安装体105b的下表面侧。图21是沿-x方向观察第二安装体105b时的概略图,其示出了第二安装体105b的左侧面侧。图22是沿+y方向观察第二安装体105b时的概略图,其示出了第二安装体105b的前表面侧(即,安装方向上的后端侧)。图23是从上方观察将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从第二壳体61b取出的状态时的概略分解立体图。图24是沿-y方向观察第二安装体105b时的概略图,其示出了第二安装体105b的后表面侧(即,安装方向上的前端侧)。在图24的下方,为了进行比较,图示出沿相同方向观察时的第一安装体105a。在图24中,用单点划线图示出各安装体105a、105b的x方向上的中心轴cl。

[第二液体容纳体]

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除以下说明的结构以外,具有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大致相同的结构(图17、图19、图23)。在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中,x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以使能够容纳的液体的量多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

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同样,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也具备袋状部件110b与连接部件120b(图17、图19、图23)。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袋状部件110b除x方向上的宽度较大以外,具有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袋状部件110a大致相同的结构。

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连接部件120b除以下说明的结构以外,具有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连接部件120a大致相同的结构(图23、图24)。与袋状部件110b的x方向上的宽度相配,连接部件120b的x方向上的两端部比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连接部件120a更向+x方向以及-x方向伸出。连接部件120b的x方向上的宽度比袋状部件110b的x方向上的宽度略大,袋状部件110b的+y方向侧的两角部被连接部件120b保持(图19)。

用于与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连接部件120b的第二连接接受部50b连接的-y方向侧端部的各构成要素的配置结构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连接部件120a大致相同(图24)。各构成要素(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两个接受部150f、150s、嵌合构造接受部155、凹部160以及嵌合凹部161)相对于液体导出口131的位置在两种连接部件120a、120b之间是通用的(图24)。

在第二连接部件120b的x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被引导部165b(图17、图19、图23)。两个被引导部165b作为沿z方向贯通连接部件120b的贯通孔而设置在连接部件120b的靠近x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位置(图23)。

被引导部165b具有水平截面为大致圆形状的开口剖面(图19)。被引导部165b的+y方向侧的端部形成为被倒角了那样的形状。即,在被引导部165b的+y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具有朝向-y方向的平坦面的平面部165p(图19、图2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件120b的两个被引导部165b分别在与第一连接部件120a的对应的被引导部165a对应的位置具有与第一连接部件120a的对应的被引导部165a的形状大致相同的部位。

被引导部165b位于比液体导出口131、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以及嵌合构造接受部155更靠-y方向侧的位置(图17、图19、图23)。两个被引导部165b沿x方向并排地设置(图19)。两个被引导部165b隔着第二连接部件120b的x方向上的中心左右对称地形成。在后文中将对被引导部165b的其他详细结构进行记述。

在第二连接部件120b的第三面部123上设置有把手170b(图17)。第二连接部件120b的把手170b除把持部171的x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把手170a长以外,具有与该把手170a大致相同的结构。

与把手170a同样,通过使用者的操作,如箭头r(图17)所示那样,把手170b以沿着x方向的轴rx为中心转动,从而处于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把手170b的把持部171的x方向上的宽度比连接部件120b的x方向上的宽度略小,比袋状部件110b的x方向上的宽度略大。就把手170b而言,把手170b的两个基端部174、175在x方向上位于两个被引导部165b之间。把手170b的两个基端部174、175之间的距离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中的两个基端部174、175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

像这样,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连接部件120b相对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连接部件120a的变更点较小,能够使部件通用化,能够降低其制造成本。另外,与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连接部件120b对应的第二连接接受部50b也能够设置成和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连接部件120a对应的第一连接接受部50a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降低连接部件120的制造成本。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无需特别区分的情况下,将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袋状部件110a与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袋状部件110b统称为“袋状部件110”。连接部件120a、120b、被引导部165a、165b以及把手170a、170b也同样地分别统称为“连接部件120”、“被引导部165”以及“把手170”。

[第二壳体]

第二壳体61b除了以下说明的结构以外,具有与第一壳体61a大致相同的结构。在第二壳体61b中,以与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x方向的宽度相适应的方式,对x方向的宽度进行了变更(图17、图24)。在第二壳体61b中,第一侧壁部201以及第二侧壁部202设置在比第一壳体61a更向+x方向以及-x方向伸出的位置(图24)。在第二壳体61b中,后表面壁部203(图24)以及前表面壁部205(图22)分别相对于第一壳体61a沿x方向延长。

在第二壳体61b上,设置有与第二连接部件120b的被引导部165b对应的两个引导部208b(图17、图19、图23)。在第二壳体61b上,两个引导部208b分别在从第一侧壁部201以及第二侧壁部202隔开距离的位置,从底面壁部200的底面200s向-z方向突出(图23)。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引导部208b具有大致圆柱形状。优选对各引导部208b的内部进行轻量化处理。

各引导部208b形成为对+y方向侧的曲面进行了倒角那样的形状。即,在各引导部208b上,设置有具有朝向+y方向的平坦面的平面部208p(图19、图23)。在第二安装体105b中,也与第一安装体105a同样,当引导部208b与被引导部165b嵌合时,引导部208b的平面部208p与被引导部165b的平面部165p进行面接触(图17、图19)。

各引导部208b的z方向上的高度与第二连接部件120b的z方向上的厚度大致相等。因此,在将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配置在第二壳体61b内的状态下,各引导部208b贯通对应的被引导部165b(图17)。由此,当配置在第二壳体61b内的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受到朝向-y方向的负载时,在y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平面部165p(图19)与平面部208p(图19)容易接触。由此,可以提高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位置的稳定性。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无需特别区分的情况下,将第一壳体61a的引导部208a与第二壳体61b的引导部208b统称为“引导部208”。

[液体容纳体的安装机制]

以下,参照图25,对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连接接受部50的安装机制进行说明。在图25的上部,图示出从-y方向观察时的配置在第一壳体61a上的状态下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另外,在图25的下部,与上部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对应地图示出从-z方向观察时的第一连接接受部50a的一部分。另外,以下的说明对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相对于第一连接接受部50a的安装以及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相对于第二连接接受部50b的安装而言是通用的。

在壳体收纳部60(图3)中,当配置在壳体61内的液体容纳体100沿+y方向朝向配置区域la移动时,首先,连接接受部50的一对定位部53f、53s插入液体容纳体100的一对接受部150f、150s,从而将液体容纳体100的液体导出口131定位。

然后,连接接受部50的液体导入部51插入液体容纳体100的液体导出口131内,使得液体容纳体100的液体导出口131与连接接受部50的液体导入部51连接。另外,在液体导出口131与液体导入部51的连接完全结束以前,设置在液体导出口131的周围的周缘部132与位于液体导入部51的周围的基端部件57接触。直到液体导出口131与液体导入部51的连接结束为止向+y方向压入液体容纳体100以及壳体61,则基端部件57向+y方向位移。液体容纳体100被设置在基端部件57的内部的施力部件57e(图5)向-y方向施力。

在上述的液体导出口131与液体导入部51连接的同时,连接接受部50的装置侧电连接部52与液体容纳体100的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连接。首先,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一对引导凸部52g(图5)被插入对应的引导凹部147,从而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基板部141相对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定位。而且,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端子部52t插入液体容纳体100的基板配置部144,从而与基板部141的对应的端子142电接触。当液体导出口131与液体导入部51的连接结束时,成为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电连接确立的状态。

在一对定位部53f、53s插入一对接受部150f、150s以前,连接接受部50的装置侧固定构造54插入构成壳体61的槽部215的入口的凸部210的内部空间211。当液体导出口131与液体导入部51的连接结束时,通过后述的卡合机制,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与壳体61的壳体侧固定构造220(图10,图20)的被卡合部卡合。像这样,壳体61的位置已固定在壳体61中的规定的配置区域la(图3)中的状态是“壳体61安装在壳体收纳部60上的壳体收纳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在x方向上位于液体导出口131与第一接受部150f之间。因此,通过一对定位部53f、53s与一对接受部150f、150s,不仅可以提高液体导出口131的x方向上的定位精度,还可以提高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相对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x方向上的定位精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中,容纳有作为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入口部的内部空间211的凹部160在x方向上位于液体导出口131与第一接受部150f之间。因此,通过一对定位部53f、53s与一对接受部150f、150s,对装置侧固定构造54插入槽部215内后的、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向y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从而提高了装置侧固定构造54相对于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定位精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中,如上述那样,与设置在液体导出口131与第一接受部150f之间的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以及凹部160相对应,一对接受部150f、150s彼此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变大。因此,上述的定位精度基于一对定位部53f、53s与一对接受部150f、150s而进一步提高。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中,在第一接受部150f的第一开口部151f与第二接受部150s的第二开口部151s,它们的开口形状不同。第二开口部151s的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w2比第一开口部151f的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w1大。通过该结构,能够使第二定位部53s插入第二接受部150s时的第二定位部53s的水平方向上相对于y方向的角度具有富余。因此,使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连接接受部50的连接操作容易化。另外,通过设置有这样的富余,当将液体容纳体100与连接接受部50连接时,可以降低第二定位部53s插入第二接受部150s时产生的应力。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部151f与第二开口部151s的z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大致相等,但是第一开口部151f与第二开口部151s的z方向上的开口宽度也可以不同。

[装置侧固定构造相对于壳体侧固定构造的卡合机制]

参照图26a以及图26b,对装置侧固定构造54相对于壳体61的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卡合机制进行说明。图26a以及图26b中分别图示出沿-z方向观察时的壳体侧固定构造220。另外,在图26a以及图26b中,为了表示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在槽部215内的移动轨迹,用虚线分别示出了在不同时机的突起部54p的位置p1~p6。

首先,参照图26a,对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结构进行说明。壳体侧固定构造220在比凸部210的内部空间211靠-y方向侧的里侧的区域内的中央,具有向+z方向突出的中央凸部221。在沿z方向观察时中央凸部221的外周壁面构成大致三角形状的外周轮廓线。中央凸部221的内部被挖空处理。

中央凸部221的外周壁面包括第一壁面222、第二壁面223以及第三壁面224。第一壁面222沿x方向与y方向之间的倾斜方向延伸。第一壁面222的至少一部分在y方向上与内部空间211重叠。第二壁面223沿x方向延伸,并与第一壁面222交叉。第三壁面224沿y方向延伸,并与第一壁面222和第二壁面223交叉。第三壁面224在y方向上与凸部210的内部空间211重叠。

中央凸部221具有第一突出壁部225与第二突出壁部226。第一突出壁部225在第二壁面223的-x方向侧的端部处从第二壁面223沿着第一壁面222延伸的方向,从第二壁面223向-y方向侧略微延伸。第二突出壁部226是作为被卡合部而发挥功能的壁部。以下,也存在将第二突出壁部226称为被卡合部226的情况。第二突出壁部226在第二壁面223的+x方向侧的端部,沿着第三壁面224延伸的方向,从第二壁面223向-y方向侧略微延伸。

壳体侧固定构造220还具有第三突出壁部227。第三突出壁部227形成为肋216的一部分。第三突出壁部227在y方向上与中央凸部221的第二壁面223对置的位置处从肋216朝向第二壁面223向+y方向突出。

为了便于说明,将槽部215划分为第一槽部215a、第二槽部215b、第三槽部215c以及第四槽部215d。第一槽部215a是由内部空间211形成的沿y方向延伸的部位。第二槽部215b是面向第一壁面222且沿x方向与y方向之间的倾斜方向延伸的部位。第三槽部215c是包括面向第二壁面223的部位且通过三个突出壁部225~227沿x方向以大致z字形蜿蜒延伸的方式形成的部位。第四槽部215d是面向第三壁面224且朝向第一槽部215a沿+y方向延伸的部位。

作为第一槽部215a的底面即第一底面228a构成了随着朝向-y方向而向+z方向逐渐升高的倾斜面。作为第二槽部215b的与第一槽部215a连结的部位的底面即第二底面228b构成了大致水平的水平面。位于第二槽部215b的中央附近的第三底面228c构成了从第二底面228b向-z方向陷入的倾斜面。包括第二槽部215b的-y方向侧的端部部位的底面以及第三槽部215c的底面的第四底面228d构成了大致水平的水平面。作为第四槽部215d的底面即第五底面228e构成了越靠+y方向侧越从第四底面228d向+z方向升高的倾斜面。作为第一底面228a与第五底面228e之间的底面即第六底面228f构成了大致水平的水平面。

参照图26a,对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第二突出壁部226(被卡合部226)与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卡合部)的直到卡合结束的机制进行说明。在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前端部54t向-y方向插入第一槽部215a的时刻,前端部54t的+x方向侧的端面与第一槽部215a的+x方向侧的侧壁面229接触,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位于从侧壁面229分离的位置(p1)。此时,由于前端部54t的端面被侧壁面229向-x方向按压,因此装置侧固定构造54处于比未施加有水平方向的外力时更向-x方向侧转动的状态。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在从位置p1向-y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与作为倾斜面的第一底面228a接触并被第一底面228a向+z方向按压。

当液体容纳体100被进一步向+y方向压入时,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被第一底面228a向+z方向按压,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前端部54t位于比肋216的+z方向侧的端面更靠+z方向侧而从肋216分离。然后,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与第一壁面222接触,并移到水平的第二底面228b(位置p2)上。

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一边被第一壁面222向-x方向侧按压,一边沿着第一壁面222向-y方向侧移动,并从第二底面228b下降而到达水平的第三底面228c,到达与第一突出壁部225接触的位置(位置p3)。之后,当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进一步向-y方向侧移动而使得与第一突出壁部225的接触状态解除时,基于装置侧固定构造54被施加的朝向+x方向侧的作用力,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瞬间向+x方向侧移动而与第三突出壁部227碰撞(位置p4)。因该碰撞而产生咔塔声。

当使用者以该咔塔声为信号而解除对液体容纳体100以及壳体61施加的向+y方向的力时,通过基端部件57(图25)产生的向-y方向的作用力,使得液体容纳体100以及壳体61向-y方向略微移动。由此,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沿着第三突出壁部227向+y方向移动,突起部54p相对于第三突出壁部227的接触状态解除。这样一来,突起部54p基于装置侧固定构造54被施加的朝向+x方向侧的作用力而向+x方向侧瞬间移动,并与第二壁面223以及第二突出壁部226碰撞而被挡住(位置p5)。

这样,在位置p5,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被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第二突出壁部226卡止,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第二突出壁部226与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卡合。以下,除了将第二突出壁部226称为“被卡合部226”以外,也存在称为“卡止部226”的情况。通过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第二突出壁部226与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的卡合,使得壳体61成为向-y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壳体61成为安装在壳体收纳部60上的壳体收纳状态。在该状态下,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与第四底面228d接触。如之前说明的那样,装置侧固定构造54被配置在连接接受部50的内部的弹性部件(省略图示)向-z方向施力,当向+z方向受到外力时向+z方向弹性地转动。向该+z方向施加的作用力通过突起部54p而向第四底面228d(图26a)传递。即,在壳体61安装在壳体收纳部60上的壳体收纳状态下,突起部54p成为对壳体61向-z方向施加有力的状态。

此处,在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被卡合部226与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卡合部54p卡合的状态即壳体收纳状态下,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电连接,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处于从装置侧电连接部52至少受到+z方向的力的状态。若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如上所述,凹部160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成为当沿z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合的位置关系。在凹部160内容纳壳体61的凸部210。凸部210的内部空间211构成了壳体侧固定构造220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从装置侧电连接部52受到的+z方向的力的至少一部分被壳体61从突起部54p受到的-z方向的力消除。由此,液体容纳体100在+y方向侧受到的力中的z方向的成分减少,可以抑制液体容纳体100的z方向上的配置姿态从假定的适当的姿态偏移。因此,可以抑制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连接接受部50的配置姿态的恶化,从而可以改善其连接状态。另外,可以抑制随着液体容纳体100的配置姿态的恶化而在连接接受部50与液体容纳体100的连接部位产生多余的应力,因此可以抑制用于将连接接受部50与液体容纳体100连接的上述的各种构成部的损伤、劣化。

参照图26b,对解除壳体侧固定构造220与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卡合状态时的机制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中,如以下说明的那样,壳体侧固定构造220与装置侧固定构造54构成为,当处于上述的卡合状态时,若壳体61向+y方向进一步被压入,则解除该卡合状态。当使用者向+y方向压入壳体61时,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从位置p5向-y方向移动,从而向+x方向脱离与第二突出壁部226卡合的状态。因此,通过利用施力部件对装置侧固定构造54施加的朝向+x方向侧的作用力,使得突起部54p向+x方向侧瞬间移动而与肋216的+x方向侧的侧壁面229碰撞(位置p6)。

由此,突起部54p成为位于第四槽部215d的状态,因此成为容许向+y方向的移动的状态。即,成为壳体侧固定构造220与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的状态。通过突起部54p向上述肋216碰撞而产生的咔塔声,使用者能够知道壳体侧固定构造220与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卡合状态被解除。当容许突起部54p向+y方向移动时,通过利用基端部件57(图25)向-y方向施加的力,使得液体容纳体100以及壳体61自动地向-y方向移动。基端部件57从连接接受部50分离后,使用者通过抽出壳体61而能够取出液体容纳体100。基于以上的说明也可以得知,槽部215构成了对突起部54p进行引导的环状的引导路径。该引导路径的入口部分与出口部分是通用的。引导路径包括:设置在中途的将突起部54p卡止的卡止部226、入口侧引导路径以及出口侧引导路径。入口侧引导路径是从前述的入口部分到卡止部226的路径部分。出口侧引导路径是从卡止部226到前述的出口部分的路径部分。

[被引导部以及引导部的构成、功能的详细情况]

以下,参照图27a、图27b以及图28。图27a是沿+z方向观察第一安装体105a的安装方向上的前端侧时的概略图。图27b是沿+z方向观察第二安装体105b的安装方向上的前端侧时的概略图。图28示意性地示出了沿图27a、b中分别示出的28-28线剖切时的安装体105的剖面构造的概略图。在图28中,用虚线图示出从-x方向观察时的基板部141的配置区域以及配置有基板部141的倾斜面144s。

如上所述,在安装体105中,两个被引导部165沿连接部件120的长边方向即x方向排列(图27a、图27b)。因此,可以抑制液体容纳体100在壳体61上向沿着底面壁部200的底面200s的方向旋转移动。因此,可以抑制因液体容纳体100的姿态变化而引起的连接部件120与连接接受部50之间的连接状态的恶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导出口131在x方向上位于两个被引导部165之间。因此,即使在液体喷射装置10内发生两个被引导部165的排列方向相对于x方向偏移那样的安装体105的姿态变化,也可以抑制液体导出口131相对于连接接受部50的液体导入部51的位置偏移。因此,可以抑制因液体容纳体100的姿态变化而引起的液体导入部51与液体导出口131之间的连接状态的恶化。另外,由于可以抑制因该姿态变化而导致在液体导入部51与液体导出口131之间的接触部位产生应力,因此可以抑制液体导入部51以及液体导出口131的损伤、劣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在x方向上位于两个被引导部165之间。因此,即使在液体喷射装置10内发生两个被引导部165的排列方向相对于x方向偏移那样的安装体105的姿态变化,也可以抑制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相对于连接接受部50的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位置偏移。因此,可以抑制因液体容纳体100的姿态变化而引起的装置侧电连接部52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之间的连接状态的恶化。另外,由于可以抑制因该姿态变化而导致在装置侧电连接部52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之间的接触部位产生应力,因此可以抑制装置侧电连接部52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损伤、劣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在x方向上位于两个被引导部165中的-x方向侧的被引导部165与液体导出口131之间。因此,由于通过两个被引导部165与液体导出口131这三方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定位,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配置姿态的旋转。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装置侧电连接部52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之间的连接状态的恶化。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被引导部165配置在比液体导出口131靠-y方向侧的位置。即,液体导出口131配置在与将两个被引导部165连结的假想直线隔开距离的位置,液体导出口131与两个被引导部165分别在x、y方向这两个方向上隔开距离配置。因此,通过两个被引导部165与液体导出口131这三方的支承使得液体容纳体100的配置姿态的稳定性提高,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定位精度。另外,两个被引导部165配置在比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更靠-y方向侧的位置。因此,在将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连接时,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在其-y方向侧被嵌入被引导部165的引导部208支承。因此,可以抑制因从装置侧电连接部52受到的负载而导致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沿着y方向的位置偏移。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液体导出口131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在连接部件120上集中在+y方向侧的端部,因此能够实现连接部件120的小型化。除此以外,还可以使液体导出口131相对于液体导入部51的连接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相对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连接容易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设置在液体容纳体100的x方向上的比中心更靠-x方向侧的被引导部165的位置。因此,通过使引导部208嵌入被引导部165而实现的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壳体61的定位,从而以更高的精度对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在壳体61上的配置位置进行定位。因此,提高了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相对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连接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在x方向上设置在与液体导出口131隔开距离的位置,并且在y方向上设置在与两个被引导部165隔开距离的位置。由此,能够在连接部件120上,以不与液体导出口131以及被引导部165干涉的方式设置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基板配置部144,从而能够使连接部件120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袋状部件110配置在比两个被引导部165更靠-y方向侧的位置,液体导出口131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隔着两个被引导部165而配置在与袋状部件110的容纳部115隔开距离的位置。由此,通过嵌入各被引导部165中的引导部208的支承,可以抑制因袋状部件110内容纳的液体的负载而产生的向-y方向侧拉伸连接部件120的力向液体导出口131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传递。而且,可以抑制与液体的消耗相伴的袋状部件110的变形、姿态的变化影响到液体导出口131与液体导入部51的连接部位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连接部位。因此,可以抑制在这些连接部位产生持续应力,从而可以抑制因连接部件的蠕变而导致的变形、劣化等。另外,可以抑制在这些连接部位处的连接状态的恶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被引导部165形成为跨越连接部件120的z方向上的厚度方向的整体,各引导部208以跨越该厚度方向的整体的方式配置在对应的被引导部165的内部(图28)。因此,当从上述的袋状部件110受到负载时,被引导部165的平面部165p与引导部208的平面部208p容易接触。由此,可以提高液体容纳体100的配置位置的稳定性。另外,可以抑制壳体61上的液体容纳体100向从壳体61分离的方向旋转的姿态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沿y方向观察时,两个接受部150f、150s分别设置在与两个被引导部165的一方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图27a、图27b)。由此,能够提高安装体105的连接部件120相对于连接接受部50的定位精度。因此,可以进一步改善液体导出口131与液体导入部51的连接性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与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连接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两个被引导部165设置为连接部件120的凹部(包括贯通孔)(图13、图23)。因此,使用者容易目视确认两个被引导部165的位置。另外,使用者也能够通过用手接触而通过触觉识别两个被引导部165的位置。像这样,由于两个被引导部165具有使用者容易把握其位置的形状,因此在相对于壳体61安装液体容纳体100时,使用者以两个被引导部165为标记而能够容易进行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壳体61的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61的引导部208仅通过沿z方向插入被引导部165而嵌入被引导部165。由此,使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壳体61的安装操作简单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引导部165a在连接部件120上以沿z方向从第三面部123贯通至第四面部124的方式设置(图28)。由此,当向壳体61配置液体容纳体100时,透过被引导部165的内部空间,能够沿+z方向目视确认壳体61上的引导部208的位置。因此,使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壳体61的配置操作容易化,可以改善液体容纳体相对于壳体的安装性。

此处,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端子部52t(图5)不仅向-y方向而且还向+z方向对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端子142进行按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安装体105中,引导部208的上端部位于比基板部141的端子142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可以通过该引导部208的上端部与被引导部165的接触来抑制因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端子部52t向+z方向按压而导致的连接部件120的旋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被引导部165的上端部设置有使被引导部165的内壁面整体与引导部208的外周侧面进行面接触的嵌合部165f(图28)。由此,通过被引导部165以及引导部208进一步提高了液体容纳体100在壳体61上的定位精度。另外,由于该嵌合部165f位于比基板部141的端子142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上述的因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端子部52t向+z方向侧按压而导致的连接部件120的旋转。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嵌合部165f具有朝向+y方向的平面部165p,当连接部件120受到向-y方向的负载时,平面部165p通过与引导部208的平面部208p接触而被支承。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因装置侧电连接部52的端子部52t的按压而导致的连接部件120的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引导部165在供引导部208插入的入口侧的端部即+z方向侧的端部部位具有朝向+z方向的倾斜面165i(图28)。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165i位于比平面部165p靠-y方向侧的位置,从嵌合部165f向下方延伸。在引导部208嵌入被引导部165的状态下,倾斜面165i面向被插入的引导部208的侧面。通过具有倾斜面165i,使得被引导部165的比嵌合部165f靠下方的部位的沿着x、y方向的剖面的开口面积越靠下方变得越大。由此,引导部208的上端被顺畅地引向被引导部165的嵌合部165f,因此使液体容纳体100向壳体61的安装操作容易化。

另外,通过具有倾斜面165i,使得被引导部165与引导部208成为在上端的嵌合部165f处局部地嵌合的状态。因此,容易进行被引导部165与引导部208的卡合状态的解除,使液体容纳体100从壳体61的拆卸操作容易化。除此以外,例如,即使因安装体105的落下等而导致从外部对安装体105施加了无法预测的冲击力,由于被引导部165与引导部208的卡合状态被提前解除,因此能够分散对安装体105施加的冲击力,从而抑制液体容纳体100的损伤、破坏。

在本实施方式中,就被引导部165以及引导部208而言,其平面部165p、208p彼此在z方向上几乎整体上进行面接触。因此,即使壳体61上的液体容纳体100受到向-y方向施加的负载,液体容纳体100的位置也难以变动。

[第一液体容纳体与第二壳体的组合]

图29是沿+z方向观察配置在第二壳体61b上的状态下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时的概略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第一连接部件120a的用于与连接接受部50连接的各构成部的配置布局与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第二连接部件120b大致相同。另外,如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件120b的两个被引导部165b分别设置在与第一连接部件120a的被引导部165a对应的位置,并且具有与第一连接部件120a的被引导部165a的形状相同的部位。因此,若采用与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第二连接部件120b适应地构成的第二壳体61b,则能够安装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当将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安装在第二壳体61b上时,第二壳体61b的两个引导部208b的一部分与第一连接部件120a的被引导部165a嵌合。由此,进行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在第二壳体61b上的定位。

[连接部件中的袋状部件的固定构造]

以下,参照图30~图33a、图33b,对液体容纳体100的连接部件120中的袋状部件110的固定构造进行详细说明。图30是表示连接部件120的第一部件127f与第二部件127s分离的状态的液体容纳体100的概略分解立体图。图31是沿图30所示的31-31线剖切时的连接部件120的第一概略剖面图。图32是沿图31所示的32-32线剖切时的连接部件120的第二概略剖视图。图30~图32中图示出了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结构,但是以下的说明对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以及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而言是通用的。

连接部件120具有使第一部件127f与第二部件127s沿z方向重合结合的结构(图30)。第一部件127f具有向+z方向朝下方突出的多个爪部129c。第二部件127s具有与各爪部129c对应的卡合孔部129h。第一部件127f与第二部件127s通过各爪部129c与对应的卡合孔部129h卡合而结合。在将第一部件127f与第二部件127s相互结合时,将袋状部件110的外周端部113中的+y方向侧的前端部113e沿z方向夹在第一部件127f与第二部件127s彼此之间而被保持。

在袋状部件110的前端部113e设置有与容纳部115连通的开口部即供给口114(图30、图31)。供给口114是袋状部件110的外周端部113中的、第一片部件111与第二片部件112未接合的部位。袋状部件110的供给口114中插入有供给口部件116,该供给口部件116构成使液体导出口131与供给口114连通的液体流路。

供给口部件116通过使聚丙烯等树脂部件成形而制成。供给口部件116具有配管部117(图30)与连接主体部118(图31)。配管部117(图30)是在供给口部件116的x方向上的中心沿y方向延伸的管状的部位,配管部117的+y方向侧的开口端部与连接部件120的液体导出口131连接。配管部117的+y方向侧的开口部贴附有膜部件fm而被密封。在将液体导入部51与液体导出口131连接时,液体导入部51贯通膜部件fm而与配管部117的开口部连接。

连接主体部118是设置在配管部117的-y方向侧的部位(图30、图31)。在连接主体部118的内部设置有与配管部117连接且沿y方向延伸的液体流路(省略图示)。连接主体部118具有第一固定部118f与第二固定部118s。第一固定部118f是配置在袋状部件110的外部且与连接部件120连结固定的部位(图30、图31)。第二固定部118s是配置在袋状部件110的内部且固定在袋状部件110上的部位(图31)。第二固定部118s与袋状部件110的供给口114的内周面气密接合(图30、图31)。在第二固定部118s的-y方向侧的端部连接有管状部件300,该管状部件300配置在容纳部115内,用于将容纳部115的液体向袋状部件110的外部引导(图32)。

在第二部件127s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突起部301(图30)。两个突起部301是向-z方向延伸的轴状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突起部301具有大致圆柱形状。当沿y方向观察时,两个突起部301设置在沿x方向夹着液体导出口131以及配管部117的位置(图32)。

在连接主体部118的第一固定部118f上,设置有沿z方向贯通第一固定部118f的两个贯通口302f、302s(图30)。两个贯通口302f、302s沿x方向排列。在两个贯通口302f、302s之间设置有与配管部117连接的液体流路(图32)。各贯通口302f、302s中插入有第二部件127s的两个突起部301中的对应的一个(图30)。+x方向侧的突起部301插入第一贯通口302f中,-x方向侧的突起部301插入第二贯通口302s中。

在第一部件127f的下表面上,在与第二部件127s的两个突起部30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供各突起部301嵌合的两个孔部303。在图30中,用虚线图示出两个孔部303的形成位置。当第一部件127f与第二部件127s结合时,将第一固定部118f上的上述的两个贯通口302f、302s贯通的第二部件127s的两个突起部301的上端部与第一部件127f的两个孔部303嵌合(图31)。由此,将袋状部件110固定在连接部件120上。以下,也将第二部件127s的两个突起部301、供给口部件116的两个贯通口302f、302s、第一部件127f的两个孔部303一并称为用于将袋状部件110固定在连接部件120上的“固定构造305”(图31)。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中,通过使具有袋状部件110的供给口114的前端部113e被构成连接部件120的第一部件127f与第二部件127s沿z方向夹着而对袋状部件110进行保持。由此,可以抑制供给口114相对于连接部件120的位置偏移,从而可以抑制液体喷射装置10与液体容纳体100之间的液体供给路径的连接状态的恶化。另外,由于通过沿z方向结合第一部件127f与第二部件127s的工序能够将袋状部件110固定在连接部件120上,因此可以使袋状部件110的组装容易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120中,安装在袋状部件110上的供给口部件116的整体被构成连接部件120的主体部的第一部件127f以及第二部件127s覆盖,从而可以提高供给口部件116的保护性。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120中,构成用于固定袋状部件110的固定构造305的两个突起部301以及两个贯通口302f、302s隔着供给口部件116中的液体流路沿x方向排列。由此,可以抑制连接部件120与袋状部件110相互沿x方向旋转而位置偏移。另外,可以抑制连接部件120的液体导出口131与供给口部件116的液体流路之间的位置偏移,可以抑制连接部件120内的液体的供给流路的连通状态的恶化。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120中,固定供给口部件116的两个突起部301跨越第一部件127f与第二部件127s而沿z方向延伸。由此,可以提高对供给口部件116进行固定的固定构造305的强度,可以进一步抑制连接部件120内部的供给口部件116的位置偏移。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袋状部件110的供给口114处,供给口部件116在第二固定部118s与片部件111、112熔接。第二固定部118s上的熔接区域wd的y方向上的长度la比连接部件120的y方向的长度lb短(图31)。该熔接区域wd的整体被连接部件120覆盖。由此,熔接区域wd被连接部件120保护,从而抑制片部件111、112从供给口部件116剥离。

图31中,用虚线图示出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上的基板部141的配置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设置在比供给口114更靠+y方向侧的位置。因此,如上所述,能够使基板配置部144不受袋状部件110干涉,并能够将基板配置部144设置为向+z方向凹陷的凹部,而能够将基板部141配置在沿y方向与供给口114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与该重叠的量对应地减小连接部件120的z方向上的厚度,从而能够使连接部件120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设置在比供给口部件116的固定构造305更向+y方向侧方向侧隔开距离的位置。因此,例如,即使在液体容纳体100受到无法预测的冲击等而导致供给口部件116的固定构造305损坏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该损坏影响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因此,可以提高基板部141的保护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供给口部件116的第一固定部118f上的两个贯通口302f、302s的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不同(图32)。此处的开口宽度是指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的最大值。第二贯通口302s的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wb比第一贯通口302f的x方向上的开口宽度wa大。由此,在将与第二贯通口302s对应的突起部301插入时,能够使突起部301在x方向上的插入角度具有幅度。因此,在将与第一贯通口302f对应的突起部301插入而确定了基准位置以后,能够容易使对应的突起部301插入第二贯通口302s。因此,使得向第二部件127s安装袋状部件110的安装工序容易化,从而使得将袋状部件110固定在连接部件120上的组装工序容易化。另外,通过在固定构造305上设置这样的富余,减少了组装连接部件120时在固定构造305上产生的应力,可以抑制袋状部件110在连接部件120上的固定性的下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贯通口302f与第二贯通口302s的y方向上的开口宽度wc与突起部301的y方向上的直径大致相等。然而,也可以使第一贯通口302f与第二贯通口302s的y方向上的开口宽度互不相同。

图33a、图33b是用于说明连接部件120中的袋状部件110的前端部113e的位置的示意图。图33a是关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图,图33b是关于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图。图33a、图33b中,分别用单点划线图示出从+z方向观察时的连接部件120a、120b的轮廓线,并对袋状部件110a、110b的配置区域施加斜线阴影以进行示出。另外,在图33a、图33b中,分别用双点划线图示出将上述的袋状部件110a、110b固定在连接部件120a、120b上的固定构造305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袋状部件110的前端部113e设置在连接部件120中被两个被引导部165夹着的位置。当沿x方向观察时,袋状部件110的前端部113e位于与两个被引导部165重叠的位置。由此,例如,当沿x方向对安装体105施加冲击时等,被连接部件120保持的袋状部件110的前端部113e在x方向上受到被引导部165支承。因此,可以提高液体容纳体100的耐冲击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沿x方向观察时,对袋状部件110的前端部113e进行固定的固定构造305设置在与两个被引导部165重叠的位置。由此,相对于上述的x方向的冲击力,袋状部件110的前端部113e除了被上述的被引导部165以及引导部208支承以外,也被固定构造305支承。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液体容纳体100的耐冲击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袋状部件110的侧端部113s在x方向上位于比连接部件120的第五面部125以及第六面部126更靠内侧的位置。袋状部件110的侧端部113s在x方向上不伸出于连接部件120的外侧,从而可以提高袋状部件110的侧端部113s的保护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沿y方向观察液体容纳体100时,袋状部件110的至少一部分与各被引导部165重叠。由此,可以抑制连接部件120中的袋状部件110的向+y方向的位置偏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袋状部件110的+y方向侧的两个角部与被引导部165干涉,该袋状部件110具有将该角部切除了的形状。由此,在袋状部件110的侧端部113s中的+y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凹陷部113r,该凹陷部113r沿着两个被引导部165中的一方的内周面,向从被引导部165朝向袋状部件110的方向凹陷。在图33a以及图33b中,用虚线图示出切除前的角部的形状。

通过设置这样的凹陷部113r,当向连接部件120固定袋状部件110时,袋状部件110的角部不会成为阻碍,因此可以使液体容纳体100的组装容易化。另外,能够使袋状部件110的前端部113e以及侧端部113s在该凹陷部113r处与被引导部165接近配置。由此,能够通过连接部件120对袋状部件110的外周端部113进行保持。即,能够通过连接部件120对袋状部件110进行保护。凹陷部113r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形成:将供给口部件116与袋状部件110的供给口114熔接后,以供给口部件116上的两个贯通口302f、302s的位置为基准规定被引导部165的位置,然后将袋状部件110的熔接部切断。

[容纳部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34,对袋状部件110的内部的容纳部115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34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沿+z方向观察时的袋状部件110。在图34中,对袋状部件110的外周端部上的熔接区域wa施加了实线阴影以进行示例。熔接区域wa沿着袋状部件110的外周端部113形成,容纳部115形成为被熔接区域wa包围的区域。优选熔接区域wa具有倾斜的连接部cc,以免容纳部115的四角成为直角。即,优选熔接区域wa在容纳部115的四角具有朝向容纳部115的中央伸入的部位。通过使容纳部115像这样具有连接部cc,可以抑制在液体喷射装置10中当容纳部115的液体消耗时,在容纳部115的四角残留液体。另外,只要在容纳部115中至少形成一个连接部cc,便能够得到这样的效果。另外,连接部cc可以不是直线,而由曲线形成。

[把手的详细结构及功能]

以下,参照图35~图37,详细说明把手170的结构以及功能。图35是表示把手170b处于第二姿态时的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概略立体图。另外,在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中,当把手170a处于第二姿态时也成为与图35所示的把手170b相同的姿态。图36是仅对处于第二姿态时的把手170b的第二基端部175的附近进行示出的概略图。图37是沿+z方向观察把手170a、170b处于第一姿态时的两种安装体105a、105b的概略图。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以下的说明对于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的把手170a以及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把手170b而言是通用的。

如上所述,在搬运液体容纳体100时等,把手170成为从倒向袋状部件110侧的第一姿态向连接部件120转动而立起的第二姿态(图35)。把手170设置在位于液体容纳体100的+y方向侧的端部的连接部件120上。因此,当使用者手持着把手170而使液体容纳体100移动时,液体容纳体100的姿态处于液体容纳体100的重心所位于的袋状部件110侧被吊挂的姿态而较为稳定。由此,可以提高液体容纳体100的操作容易度,使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壳体61的装卸容易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把手170处于第二姿态时,连结部172、173的一部分在把手170的转动方向上与连接部件120接触而使把手170停止(图36)。把手170在把持部171位于比固定部176靠上方的位置的状态下停止。此时的连接部件120上的把手170的接触部位作为对把手170的转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310而发挥功能。限制部310隔着把手170的转动轴rx而位于袋状部件110的相反侧。通过具有限制部310,可以抑制使用者手持把手170时的液体容纳体100的摇动,因此能够使位于第二姿态时的液体容纳体100的姿态进一步稳定化。另外,优选为,从限制部310观察时,液体容纳体100的重心位于比转动轴rx更靠袋状部件110侧的位置。由此,当使用者手持把手170而将液体容纳体100吊挂时,使把手170与限制部310抵接而能够抑制袋状部件110的摇动,进而能够抑制袋状部件110内的液体的摇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处于第二姿态时的把手170在z方向上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重叠,并且被保持在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隔开距离的位置(图36)。因此,在对液体容纳体100进行操作时,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被处于第二姿态的把手170覆盖而被保护。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170的基端部174、175在x方向上设置在两个被引导部165之间,使用者容易以把手170的位置为基准把握被引导部165的位置(图35)。因此,使得利用把手170而使液体容纳体100向壳体61的装卸操作简单化。另外,使得向壳体61配置液体容纳体100时的液体容纳体100的定位容易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中,在第一姿态下,把手170的把持部171配置在从连接部件120向-y方向侧的袋状部件110突出的位置(图37)。因此,当把手170处于第一姿态时,使用者容易对把持部171进行把持。当把手170处于第二姿态时,把手170的把持部171配置在从连接部件120向与袋状部件110相反的+y方向侧突出的位置(图35)。因此,当把手170处于第二姿态时,使用者也容易对把持部171进行把持。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处于第二姿态时,把手170比水平方向更向上方倾斜,因此把持部171位于使用者更容易把持的位置。像这样,在液体容纳体100中,不论处于第一姿态还是第二姿态,把手170的把持部171均位于使用者容易把持的位置。因此,容易进行把手170的操作,使液体容纳体100相对于壳体61的装卸操作容易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姿态下,液体导出口131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配置在与把手170在z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图37)。另外,嵌合构造接受部155也配置在与把手170在z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因此,若采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120,则能够在连接部件120的第三面部123上设置凹部123r(图15、图35),该凹部123r能够容纳处于第一姿态的把手170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把手170处于第一姿态时,连结部172、173的一部分容纳在该凹部123r中。由此,能够使处于第一姿态的把手170的至少一部分沿z方向进入连接部件120,能够使液体容纳体100的z方向上的尺寸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处于第一姿态的把手170配置在不与液体导出口131、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以及嵌合构造接受部155干涉的位置。因此,可以抑制因把手170而阻碍安装体105与连接接受部50的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姿态下,把手170成为沿着与z方向正交的平面的姿态(图37、图14)。由此,可以抑制在液体容纳体100配置在壳体61上的状态下,把手170向-z方向多余地突出,能够使安装体105紧凑化。因此,能够减小液体喷射装置10中的壳体收纳部60的空间容积,从而能够使液体喷射装置10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170的两个连结部172、173分别具有从把持部171的两端沿着朝向把持部171的x方向上的中心的方向延伸的部位(图37)。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172、173分别从把持部171的两端朝向x方向上的把持部171的中心折弯成曲柄状。通过该结构,在把手170中,把持部171的x方向的宽度wh比基端部174、175的x方向的宽度wa长。由此,能够使把手170的基端部174、175侧的部位小型化,并且能够将把持部171设置成容易把持的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170的连结部172、173避开被引导部165的方式延伸,以便不论在第一姿态还是第二姿态下均不与被引导部165在z方向上重叠。因此,可以抑制因把手170导致使用者对被引导部165的目视确认受阻。

在第一姿态下,把手170的把持部171也可以与袋状部件110接触。然而,如图14所例示的那样,优选为,在第一姿态下,把手170的把持部171被保持在从袋状部件110隔开距离的位置。由此,把手170不会沿z方向按压袋状部件110,因此可以抑制袋状部件110内的容纳部115中的压力状态因从把手170受到的负载而恶化。因此,可以抑制来自液体容纳体100的液体对液体喷射装置10的供给性降低。也可以在连接部件120上设置限制部,该限制部与处于第一姿态时的把手170的一部分接触而限制把手170的朝向袋状部件110的方向的转动。也可以通过该限制部,来限制处于第一姿态的把手170与袋状部件110接触。

以下,参照图37。将从连接部件120的+y方向侧的端部到处于第一姿态的把手170的-y方向侧的端部之间的y方向上的距离设为da。另外,将从连接部件120的+y方向侧的端部到袋状部件110的-y方向侧的端部101之间的y方向上的距离设为db。此时,优选距离da在距离db的1/3以内(da≤db/3)。由此,能够减小y方向上把手170与袋状部件110重合的范围。另外,能够使把手170的把持部171位于袋状部件110的z方向上的厚度较小的部位的上方。由此,在第一姿态下,能够将把手170的把持部171配置在容易把持的位置,并且能够抑制袋状部件110从把手170受到负载。另外,由于可以抑制把手170大型化,因此能够使液体容纳体100小型化,从而能够将液体容纳体100紧凑地收纳在液体喷射装置10的壳体收纳部60中。

[第一实施方式的总结]

如上所述,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通过利用把手170,可以提高液体容纳体100的搬运及向壳体61装卸等的液体容纳体100的操作时的便利性。除此以外,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能够起到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

b.第二实施方式:

图38是沿+z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安装体105c时的概略图。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安装体105c由x方向上的尺寸较大的液体容纳体100c与壳体61c构成。除了x方向上的侧端部向+x方向以及-x方向延长以外,液体容纳体100c以及壳体61c分别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以及第二壳体61b大致相同的结构。

除了是执行单色印刷的喷墨打印机以外,安装有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c的液体喷射装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液体喷射装置10大致相同。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壳体收纳部60被一个液体容纳体100c占据。在壳体收纳部60的+y方向侧的区域中,在x方向的大致中央附近设置有一个连接接受部50。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的袋状部件110b相比,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c的袋状部件110c在x方向上的宽度延长。袋状部件110c的x方向上的宽度比y方向上的宽度大。

与袋状部件110c的x方向上的宽度相配地,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c的连接部件120c的x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向+x方向或-x方向延长。袋状部件110c的+y方向侧的端部在整个x方向上被连接部件120c保持。

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120c构成为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的结构的连接接受部50连接。连接部件120c中的用于与连接接受部50连接的各种构成部的配置布局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部件120b大致相同。连接部件120c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的两个被引导部165b。

与液体容纳体100c相适应地扩大第二实施方式的壳体61c的x方向上的宽度。壳体61c在底面壁部200的底面上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的两个引导部208b。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安装体105c中,也通过使引导部208b嵌入被引导部165b,来提高液体容纳体100c在壳体61c上的定位精度。

通过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c,能够增大墨水的容纳量。另外,可以提高液体容纳体100c的配置姿态的稳定性。除此以外,通过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c,能够起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另外,安装有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c的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构成为,能够沿z方向层叠而并排地安装多个液体容纳体100c。在这种情况下,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设置为,安装了收纳不同颜色的墨水的多个液体容纳体100c而执行多色印刷。

c.第三实施方式:

图39是沿+z方向观察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100d时的概略图。除了具备沿z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不同的袋状部件110d、以及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二连接部件120b相同的结构的连接部件120d以外,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d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c大致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d相当于,使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中的袋状部件110b的x方向上的两侧的侧端部113s从第二连接部件120b向+x方向以及-x方向伸出的结构。液体容纳体100d配置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壳体61c上,并安装在与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同样的液体喷射装置中。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d中,袋状部件110d的前端部113e的x方向上的中央部分被连接部件120d保持。因此,第三实施方式的袋状部件110d的x方向上的两侧的侧端部113s从连接部件120d沿x方向延伸。

位于袋状部件110d的+y方向侧的端部的两个角部315成为被进行了倒角那样的形状。由此,可以抑制该角部315处的熔接区域的损伤、劣化。另外,在袋状部件110d中,内部的容纳部115也同样地成为角部被进行了倒角那样的形状(由虚线图示)。因此,可以抑制在液体喷射装置中当容纳部115的液体消耗时液体残留在容纳部115的该角部。除此以外,若采用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d,则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的各种作用效果。

d.第四实施方式:

图4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100e的示意图。除了取代连接部件120上安装的把手170而具备片部件320上安装的把手170e以外,液体容纳体100e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液体容纳体100大致相同的结构。液体容纳体100e安装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的壳体61上,并安装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的结构的液体喷射装置10中。

在液体容纳体100e的袋状部件110的下方设置有用于支承袋状部件110的片部件320。片部件320配置为对袋状部件110的整体进行支承。片部件320可以通过例如使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树脂进行成膜而构成。片部件320也可以通过纸、塑料制或金属制的板状部件构成。

在片部件320的x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把手170e。在图40中,把手170e设置在-x方向侧的端部。把手170e从袋状部件110的侧端部113s沿x方向延伸。把手170e具备:沿着袋状部件110的侧端部113s在y方向上延伸的把持部171e、分别将把持部171e的两端与片部件320连结的两个连结部172e。把手170e可以构成为片部件320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将与片部件320不同的部件与片部件320接合而构成。

把手170e通常处于从袋状部件110沿x方向延伸的第二姿态。使用者能够通过把持处于第二姿态的把手170e来搬运液体容纳体100e。把手170e能够以两个连结部172e与片部件320的连结部位作为支点转动。把手170e能够处于向袋状部件110折叠而倒向袋状部件110侧的第一姿态(由虚线图示)。由此,可以抑制液体容纳体100e相对于壳体61的容纳被把手170e阻碍。

在液体容纳体100e容纳在壳体61上的状态下,把手170e也可以不完全折叠在袋状部件110侧。把手170e也可以成为从第一姿态向上方转动而与壳体61的侧壁部201、202接触的状态。通过把手170e与壳体61接触,使得液体容纳体100e的x方向上的位置稳定。

把手170e也可以构成为,在两个连结部172e与片部件320的连结部位预先设置撕裂线等,以便可以从片部件320切割分离。由此,能够在把手170e被切割分离后的紧凑的状态下将液体容纳体100e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10上,可以提高液体容纳体100e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安装性。

把手170e可以设置在袋状部件110的x方向上的两侧,也可以设置在袋状部件110的-y方向侧的端部。通过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e,除上述的作用效果以外,还能够起到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

e.第五实施方式:

图41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100f的结构的示意图。图41中图示出有多个液体容纳体100f和供多个液体容纳体100f共同配置的一个壳体61f。除以下说明的以外,第五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f具有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e相同的结构。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多个液体容纳体100f在沿x方向排列成一列的状态下,经由片部件320而相互连结。在位于x方向上的两端的位置的液体容纳体100f上分别设置有与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的把手170e。

相对于多个液体容纳体100f的连结体,在x方向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把手170e。由此,沿x方向相连的多个液体容纳体100f的操作性得以提高,使得相对于壳体61的安装操作简单化。另外,把手170e也可以仅设置在x方向上的一侧。即使只有一个把手170e,也可以在搬运多个液体容纳体100f的过程中发挥其便利性。

多个液体容纳体100f以维持着被片部件320连结的状态而配置在壳体61f之上。在壳体61f的底面壁部200上设置有与各液体容纳体100f的被引导部165对应的引导部208。将对应的引导部208嵌入被引导部165,由此可以将各液体容纳体100f定位在壳体61f的规定的配置位置。

在将液体容纳体100f的连结体容纳在壳体61f内时,如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把手170e可以向袋状部件110侧折叠,也可以设置成朝向上方转动而与壳体61的侧壁部接触的状态。或者,把手170e也可以从液体容纳体100f切割分离。

多个各液体容纳体100f以配置在壳体61f上的状态向液体喷射装置安装。也可以在多个液体容纳体100f内分别容纳相同颜色的墨水。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容易增加该颜色的墨水的容量。另外,也可以在多个液体容纳体100f内分别容纳不同颜色的墨水。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同时操作多个颜色的墨水,因此比较有效率。

如上所述,通过第五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f,能够在连结的状态下利用把手170e同时对多个液体容纳体100f进行操作。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液体容纳体100f相对于壳体61f的装卸。除此以外,通过第五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f,能够起到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

f.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42~图45a、图45b,对第六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100ga、100gb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2是从-z方向侧观察将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ga配置在第一壳体61a上的第一安装体105ga的安装方向上的前端侧(+y方向侧)的端部时的概略立体图。图43是从-z方向侧观察将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液体容纳体100gb配置在第二壳体61b上的第二安装体105gb的前端侧的端部时的概略立体图。图44是从+z方向侧观察第二液体容纳体100gb的+y方向侧的端部时的概略立体图。图45a是从-z方向观察第二液体容纳体100gb的连接部件120b时的概略图。图45b是沿图45a所示的45b-45b线剖切时的连接部件120b的概略剖视图。

如以下说明的那样,除了第一连接部件120ga以及第二连接部件120gb的结构不同以外,第六实施方式的各液体容纳体100ga、100g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对应的液体容纳体100a、100b实质相同。另外,供各液体容纳体100ga、100gb配置的各壳体61a、61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各壳体61a、61b实质相同。各液体容纳体100ga、100gb配置在对应的各壳体61a、61b上而构成安装体105ga、105gb,并安装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的结构的液体喷射装置10中。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无需特别区分各液体容纳体100ga、100gb的情况下,统称为“液体容纳体100g”。各安装体105ga、105gb、各连接部件120ga、120gb也同样地统称为“安装体105g”、“连接部件120g”。

在液体容纳体100g中,把手170的固定部176设置在连接部件120g的凹部123r内,把手170a的转动轴(省略图示)位于比连接部件120g的第三面部123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图42、图43)。通过将固定部176设置在连接部件120g的里侧的位置,可以抑制固定部176、把手170的基端部174的损坏,可以抑制把手170从连接部件120g脱落。

当处于第一姿态时,将朝向-z方向侧的把手170的面部称为“上表面部sf”,将其相反侧的面部称为“下表面部sr”(图42、图43)。在液体容纳体100g中,当把手170处于第一姿态时,该上表面部sf的整体位于比该第三面部123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把手170的上表面部sf位于比连接部件120g的第三面部123略微(例如,0.1~1.0mm左右)靠+z方向侧的位置。由此,在向壳体收纳部60插入安装体105g时(图3),可以抑制把手170与壳体收纳部60的入口的开口部件62(图4)干涉。由此,使得使用者进行的安装体105g相对于壳体收纳部60的装卸操作顺畅化。另外,还能够与把手170不向-z方向突出的量对应地降低壳体收纳部60的内部空间的高度。另外,在液体容纳体100g中,也可以设置成:当把手170处于第一姿态时,该上表面部sf的整体在z方向上位于与连接部件120的上表面部即第三面部123相同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前述的相同的效果。

在第二液体容纳体100gb中,在把手170b的第一连结部172与第二连结部173之间,追设有第三连结部177(图43)。如第一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7而说明的那样,在把手170的两个连结部172、173上,以两个基端部174、175之间的x方向的距离比把持部171的x方向的宽度小的方式,分别设置有弯曲成曲柄状的部位(图42、图43)。以将把手170b的两个连结部172、173各自的前述的弯曲的部位的角部彼此连结的方式,沿x方向架设第三连结部177(图43)。当把手170b处于第一姿态时,在与第二连接部件120gb的第二面部122接近的位置处,第三连结部177沿着第二连接部件120gb的第二面部122小而紧凑地配置。通过设置第三连结部177,使得把手170b的强度提高,从而能够吊挂更重的液体容纳体。

在安装体105g中,相对于壳体61的底面200s(图13),壳体61所具有的各引导部208的-z方向侧的上端面208su与连接部件120g的上表面部即第三面部123位于z方向上相互对齐的位置(图42、图43)。即,各引导部208的上端面208su与连接部件120g的第三面部123在z方向上的位置(高度位置)实质相同。此处,“实质相同”是指,例如,在公差的范围内或在0~5%左右的误差的范围内相等。使用者通过用视觉、触觉来确认各引导部208的上端面208su与连接部件120g的第三面部123一起构成了平坦面,由此能够容易确认液体容纳体100g适当地配置在壳体61上。另外,各引导部208的上端面208su的z方向上的位置至少与第三面部123中的被引导部165b的周缘部实质相同即可。

第二液体容纳体100gb的第二连接部件120gb上的两个被引导部165b分别具有+z方向侧的端部处的开口形状设置成以x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形形状(图44)。在各被引导部165b中,+z方向侧的端部处的开口区域opd比-z方向侧的端部处的开口区域opu在x方向上更向外侧扩大(图45a、图45b)。因此,在各被引导部165b中,+z方向侧的端部处的x方向的开口宽度的最大值wma比-z方向侧的端部处的x方向的开口宽度的最大值wmb大。由此,使引导部208b插入各被引导部165b的操作容易化,使第二液体容纳体100gb相对于第二壳体61b的安装操作容易化。另外,通过第二安装体105gb,即使使用者不小心使第二安装体105gb落下,各引导部208b也容易从各被引导部165b脱离,从而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容易从第二壳体61b分离。因此,即使对第二安装体105b施加了这样的无法预测的冲击,也能够抑制因此而引起的第二液体容纳体100gb、第二壳体61b的损坏。

如上所述,通过第六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g,能够提高相对于壳体61、壳体收纳部60的装卸的容易度等,能够起到第六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除此以外,通过第六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g,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其他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的各种作用效果。

g.第七实施方式:

图46是从-z方向侧观察第七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h配置在壳体61h上的安装体105h时的概略立体图。除了取代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120d而具有与第六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二连接部件120gb相同的结构的连接部件120h以外,第七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h的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d(图39)大致相同。壳体61h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壳体61c(图38)的结构实质相同。第七实施方式的安装体105h安装在与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的执行单色印刷的液体喷射装置中。通过第七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h,与第六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同样地,可以提高相对于壳体61h、壳体收纳部60的装卸性。除此以外,通过第七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h,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的各种作用效果。

h.变形例: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种结构例如能够进行如下变形。以下说明的变形例均设定为具体实施方式的一例。

h1.变形例1:

把手170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把手170也可以具有省略了两个连结部172、173中的任一方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基端部174、175中的任一方。把持部171可以沿x方向弯曲延伸,也可以弯折延伸。两个连结部172、173可以以直线状延伸,也可以弯曲延伸。连结部172、173可以由具有挠性的部件构成。固定部176也可以不由供轴状的基端部174、175插入的轴孔构成。固定部176也可以由例如铰链构成。把手170的固定部176也可以不设置在连接部件120的第三面部123上。把手170的固定部176也可以设置在例如连接部件120的朝向-y方向的第二面部122(图15)上,还可以设置在连接部件120的第五面部125、第六面部126上。

h2.变形例2: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把手170构成为,在第一姿态下,从连接部件120向袋状部件110突出,在第二姿态下,从连接部件120向袋状部件110的相反方向突出。与之相对,在第一姿态下,把手170也可以不从连接部件120向袋状部件110突出,在第二姿态下,把手170也可以不从连接部件120向袋状部件110的相反方向突出。把手170也可以构成为,在y方向上不从连接部件120突出的范围内转动。

h3.变形例3: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姿态下,把手170以沿着与z方向正交的平面的姿态配置。与之相对,也可以使把手170在第一姿态下以相对于与z方向正交的平面倾斜的姿态配置。在第一姿态下,把手170可以以把持部171位于比固定部176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倾斜,也可以以把持部171位于比固定部176靠下方的方式倾斜。

h4.变形例4:

在上述方式的各实施方式中,在连接部件120上设置有与处于第二姿态的把手170接触从而限制把手170的转动范围的限制部310。与之相对,也可以不在连接部件120上设置限制部310。把手170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当使把持部171向从袋状部件110分离的方向转动时,容许把手170在直到把持部171到达比固定部176靠下方的位置为止进行转动。

h5.变形例5:

在上述方式的各实施方式中,把手170的基端部174、175在x方向上设置在两个被引导部165之间。与之相对,把手170的基端部174、175也可以不在x方向上位于两个被引导部165之间。可以仅使两个基端部174、175的任一方在x方向上位于两个被引导部165之间,还可以使两个基端部174、175的双方在x方向上不位于两个被引导部165之间的区域中。把手170的基端部174、175也可以设置在从两个被引导部165沿y方向偏置的位置。

h6.变形例6: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当把手170处于第二姿态时,把手170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在z方向上重叠。与之相对,当把手170处于第二姿态时,把手170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也可以不在z方向上重叠。例如,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也可以位于被连结部172、173夹着的位置。

f7.变形例7:

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以及第五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体100e、100f具有连接部件120,然而也可以省略连接部件120。液体容纳体100e、100f也可以只具有在袋状部件110的+y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供液体导入部51插入的液体导入口的结构。

h8.变形例8: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具备具有端子142的基板部141。与之相对,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也可以不具备基板部141。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也可以为,例如,装置侧电连接部52电接触的端子142被直接配置在连接部件120的壁面上的结构。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端子142以朝向斜上方的方式配置。与之相对,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的端子142也可以不以朝向斜上方的方式配置。端子142可以与z方向正交地配置,也可以与y方向正交地配置。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用于配置端子142的基板配置部144设置成向-y方向以及+z方向凹陷的凹部。与之相对,基板配置部144也可以不形成为凹部。端子142也可以设置成比其他的部位更突出的部位。

h9.变形例9: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被引导部165a由大致半圆柱形状的凹部构成,被引导部165b由构成大致圆柱形状的空间的贯通孔构成。与之相对,连接部件120上设置的被引导部165也可以具有其他的形状。被引导部165也可以形成为例如以半球状凹陷的凹部。被引导部165的水平剖面中的开口形状也可以具有大致三角形状或其他的多边形状,也可以形成为沿z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缝隙。两个被引导部165也可以不沿x方向排列。两个被引导部165也可以设置在y方向上相互偏置的位置。两个被引导部165在x方向上相互分离地设置即可。两个被引导部165也可以具有互不相同的大小、形状。也可以省略被引导部165。

h10.变形例10: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壳体收纳部60中的液体容纳体100以及壳体61的移动方向即y方向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前后方向一致。与之相对,壳体收纳部60中的液体容纳体100以及壳体61的移动方向即y方向也可以不与液体喷射装置10的前后方向一致。壳体收纳部60中的液体容纳体100以及壳体61的移动方向即y方向也可以是,例如,液体喷射装置10的横向。即,液体容纳体100以及壳体61的安装口也可以设置在液体喷射装置10的右侧或左侧的侧面。壳体61的移动方向即y方向也可以是不与重力方向垂直而与重力方向倾斜地交叉的方向。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壳体收纳部60设置在液体喷射装置10中最下部的位置。与之相对,壳体收纳部60也可以形成在其他的高度位置。壳体收纳部60也可以设置在z方向上的中央部。

h11.变形例11: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安装四个液体容纳体100的液体喷射装置1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安装一个液体容纳体100c、100d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结构进行了说明。液体喷射装置中安装的液体容纳体100的个数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个数。例如,液体喷射装置可以构成为只能安装一个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液体容纳体100a或第二液体容纳体100b,液体喷射装置可以构成为能够分别收纳两个以上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c或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100d。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液体喷射装置10中安装有两种液体容纳体100a、100b。与之相对,在液体喷射装置10中,也可以仅安装液体容纳体100a、100b中的任一方,也可以安装结构不同的三种以上的液体容纳体。

h12.变形例12: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当沿y方向观察时,第一接受部150f与第二接受部150s分别设置在至少一部分与各被引导部165重叠的位置。与之相对,第一接受部150f与第二接受部150s也可以设置在当沿y方向观察时从各被引导部165偏置的位置。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第一接受部150f与第二接受部150s。

h13.变形例13: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壳体侧固定构造220具有心形凸轮槽构造。与之相对,壳体侧固定构造220也可以不具有心形凸轮槽构造。壳体侧固定构造220也可以是,例如,仅具有台阶部的结构,该台阶部在卡合状态下供装置侧固定构造54的突起部54p向-y方向卡合。在这种情况下,优选装置侧固定构造54构成为,通过使用者的操作等,使其沿x方向移动而能够解除卡合状态。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壳体侧固定构造220。

h14.变形例14:

液体容纳体100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例如,液体容纳体100的袋状部件110也可以具有大致圆盘形状。另外,在连接接受部50中,也可以使液体导出口131不位于x方向上的中央,也可以将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设置在x方向上的中央。液体导出口131在x方向上也可以不设置在一对接受部150f、150s之间。另外,一对接受部150f、150s也可以不设置在相同的高度位置,也可以具有大致相同的开口形状、开口尺寸。容纳体侧电连接部140也可以不形成在向-y方向侧深入的位置,而形成在向+y方向侧突出的位置。

h15.变形例15:

供液体容纳体100配置的壳体61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壳体61也可以不具有托盘状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通过组合了多个柱状的部件的框架状的部件构成。

h16.变形例16:

供液体容纳体100连接的连接接受部50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连接接受部50也可以不构成为单一的部件,而具有液体导入部51、装置侧电连接部52、一对定位部53f、53s分别作为不同的部件而独立地分离配置的结构。

h17.变形例17: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是打印机,液体喷射系统11是喷墨方式的印刷系统。与之相对,液体喷射装置10也可以不是打印机,液体喷射系统11也可以不是印刷系统。液体喷射装10可以构成为,例如,喷射液体洗涤剂的清洗装置。在这种情况下,液体喷射系统是清洗系统。

h18.变形例18:

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把手170、被引导部165以及引导部208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壳体、安装体中。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变形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用各种结构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到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对于与记载于发明内容一栏中的各种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适当的替换、组合。另外,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说明了可以省略的上述技术特征,只要上述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没有作为必要技术特征进行说明,则可以进行适当删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