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及墨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55487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芯片及墨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墨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芯片及墨盒。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打印机行业发展迅速,其中,打印机用芯片包括很多种,打印机用芯片用于存储生产厂信息、墨水量信息、墨盒类别信息、墨水颜色等信息,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对于喷墨打印机的正常工作起到决定性作用。

其中,第201020599870.2号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墨盒芯片及墨盒,参考专利文件中的附图可知,芯片20具有多个凹槽22,每个凹槽22内具有金属块25(导电件),其中,凹槽22具有深、细、密的特点,金属块25位于凹槽22的深处。然而,在墨盒安装到滑车(保持部)上时,相邻凹槽22之间的槽间部可能会与端子9(触针)相抵接,如果在安装过程中,槽间部抵接在端子9(触针)上,会容易将槽间部弄断或者变形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芯片及墨盒,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容易将槽间部弄断或者变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用于与打印机保持部内的触针电连接,所述芯片上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包括开口端和与所述开口端贯通的封口端,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容纳部和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与所述触针相接触的第一接触部,所述容纳部用于容纳所述触针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对于所述容纳部更靠近所述开口端;所述芯片上还设置有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交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与所述触针相接触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接触部;从垂直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方向上观察所述芯片,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间隔设置。

如上所述的芯片,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于所述开口端处,所述容纳部设置于所述封口端处;或者,

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容纳部均设置于所述开口端处。

如上所述的芯片,从垂直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方向上观察所述芯片,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间隔设置。

如上所述的芯片,所述芯片包括第一面、第二面和第三面,所述第二面、第三面分别与所述第一面相交,所述开口端设置于所述第一面上,所述凹槽贯穿所述第二面和第三面。

如上所述的芯片,所述凹槽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凹槽内壁,所述凹槽内壁与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三面相交;

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于任意一个凹槽内壁上;或者,

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于两个凹槽内壁上;或者,

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于任意一个凹槽内壁和与该凹槽内壁相连接的所述第二面和/或所述第三面上;或者,

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于两个凹槽内壁以及所述第二面和/或所述第三面上。

如上所述的芯片,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面、第二面和第三面中的任意一个面上;或者,

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上;或者,

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面和第三面上;或者,

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面、第二面和第三面上。

如上所述的芯片,当所述第二接触面为第一面时,所述第二接触面上设置有多个凹部,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于所述凹部内。

如上所述的芯片,所述触针包括交错设置的多个上排触针和下排触针,当所述芯片与所述触针相接触时,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上排触针相接触,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下排触针相接触。

如上所述的芯片,所述第二端子为突出于所述第二面的凸起结构,当所述芯片与所述触针相接触时,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下排触针相接触。

如上所述的芯片,所述芯片还具有贯穿所述第二面和第三面的通孔,所述第二端子为从所述通孔中穿出且突出于所述第二面的凸起结构。

如上所述的芯片,所述第二端子为弹性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可以在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第三面的方向上移动。

如上所述的芯片,所述芯片还设置有不与所述触针相接触的第三端子,所述第三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面、第二面和第三面中的任意一个面上;或者,

所述第三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上;或者,

所述第三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面和第三面上;或者,

所述第三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面、第二面和第三面上。

如上所述的芯片,所述开口端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封口端的宽度尺寸。

如上所述的芯片,所述容纳部包括:靠近所述开口端的第一部分和靠近所述封口端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宽度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宽度距离。

如上所述的芯片,所述开口端设置有用于对安装触针进行导向的导向部。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墨盒,用于可拆卸地安装在打印机的保持部上,包括上述的芯片。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墨盒包括设置在所述墨盒一侧部的出墨口,所述芯片安装在所述侧部;当将所述芯片安装在所述墨盒上时,所述芯片的安装方向与所述芯片上凹槽的延伸方向相同或相交。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墨盒还包括出墨口以及远离所述出墨口设置的斜面,所述芯片安装在所述斜面上,所述芯片的安装方向与所述斜面平行、相交或者垂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芯片及墨盒,通过将芯片上设置有多个凹槽,凹槽包括开口端和封口端,并将第一接触部相对于容纳部设置为更靠近开口端,避免了凹槽设置过深的情况,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凹槽之间的槽间部容易折断或者变形的问题;同时,在芯片上还设置有与第一接触部相交的第二接触面,第二接触面上设置有多个与第一接触部间隔设置的第二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可以使得槽间部变宽,有效地提高了槽间部的使用强度,进而保证了该芯片使用的稳定可靠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针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针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片与触针相接触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片与触针相接触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片与触针相接触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片与触针相接触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6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片与触针相接触的剖视示意图五;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六;

图8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片与触针相接触的结构示意图六;

图8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片与触针相接触的结构示意图七;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七;

图10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片与触针相接触的结构示意图八;

图10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片与触针相接触的结构示意图九;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八;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九;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持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片安装到墨盒上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片安装到墨盒上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安装到保持部上的剖面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片安装到墨盒上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片安装到墨盒上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持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持部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中,

1、芯片; 101、凹槽;

1011、开口端; 1012、封口端;

102、容纳部; 1021、第一部分;

1022、第二部分; 103、第一端子;

1031、第一接触部; 104、第二端子;

1041、第二接触部; 105、第一面;

106、第二面; 107、第三面;

108、第三端子; 109、定位部;

110、导向部; 111、凹部;

112、存储器; 113、凸起结构;

114、通孔; 2、触针;

201、上排触针; 202、下排触针;

203、横部; 204、杆部;

205、头部; 3、保持部;

301、墨针; 302、触针架;

303、被限制部; 304、第一安装位;

305、第二安装位; 306、墨管;

307、杠杆; 4、墨盒;

401、壳体; 402、限制部;

403、把手; 404、出墨口;

405、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二;图1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三;参考附图1a-1c可知,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1,该芯片1用于与打印机保持部内的触针电连接,芯片1上设置有多个凹槽101,凹槽101包括开口端1011和与开口端1011贯通的封口端1012,凹槽101内设置有容纳部102和第一端子103,第一端子103包括与触针相接触的第一接触部1031,容纳部102用于容纳触针的至少一部分,第一接触部1031相对于容纳部102更靠近开口端1011;芯片1上还设置有第二端子104、与第一接触部1031相交的第二接触面,第二端子104包括与触针相接触的第二接触部1041,第二接触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接触部1041;在垂直于第二接触面的方向上观察芯片1,第一接触部1031与第二接触部1041间隔设置。

其中,对于芯片1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对芯片1的具体形状进行设置,例如,可以将芯片1设置为正方体结构;或者,可以将芯片1设置为长方体形状,如图1a-1c所示。此外,本实施例对于芯片1上设置凹槽101的具体形状结构以及个数不做限定,其中,凹槽101的横切面形状整体可以呈瓶状结构或者梯形结构等等,而对于凹槽101的个数而言,可以在芯片1上设置有3个凹槽101(如图2所示)、4个凹槽101(如图1a-1c所示)、5个凹槽101、6个凹槽101、8个凹槽101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来设置不同个数的凹槽101。

进一步的,在凹槽101内设置有第一接触部1031和容纳部102,第一接触部1031用于与保持部上的触针相接触,容纳部102是用于容纳保持部上触针的至少一部分的一个空间,该容纳部102可以包括:靠近开口端1011的第一部分1021和靠近封口端1012的第二部分1022,第二部分1022的宽度距离大于第一部分1021的宽度距离,此时,第一接触部1031可以设置在第一部分1021,容纳部102可以设置在第二部分1022,这种结构有利于容纳部102更好的容纳触针,并且还可以防止因第二部分1022尺寸过小或者倾斜而导致的触针偏离正确的接触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端子103与第一接触部1031之间的关系是:第一接触部1031设置在第一端子103上。第一接触部1031是第一端子103上与触针相接触的部分。第一端子103的范围可以很大,形状可以各异,但是第一接触部1031指的是与触针相接触的部分。

此外,为了保证凹槽101之间的槽间部使用的稳定可靠性,此时的第一接触部1031相对于容纳部102更靠近开口端101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凹槽101包括开口端1011和封口端1012,其中,开口端1011的宽度尺寸小于封口端1012的宽度尺寸;因此,对于第一接触部1031和容纳部102而言,包括以下三种设置方式:第一接触部1031设置于开口端1011处,容纳部102设置于封口端1012处;或者,第一接触部1031和容纳部102均设置于开口端1011处;或者,第一接触部1031和容纳部102均设置于封口端1012处;然而,为了避免凹槽101设置过深的情况,较为优选的,第一接触部1031设置于开口端1011处,容纳部102设置于封口端1012处;或者,第一接触部1031和容纳部102均设置于开口端1011处。

另外,芯片1上还包括与第一端子103上的第一接触部1031相交的第二接触面,此时,第二接触面可以为第一面105、第二面106和第三面107中的任意一个面、两个面或者三个面,例如:第二接触面为第一面105,如图1a所示;或者,第二接触面为第二面106,如图1b所示;或者,第二接触面可以为第一面105和第二面106,如图1c;或者,第二接触面可以为第一面105和第三面107;再或者,第二接触面还可为第一面105、第二面106和第三面107;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对第二接触面的具体位置进行设置;进一步的,在设置完第二接触面之后,在第二接触面内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二端子104,第二端子104包括与触针相接触的第二接触部1041,该第二触部1041用于与触针相接触,并且,第二接触部1041与第一接触部1031间隔设置,进一步的,从垂直于第二接触面的方向上观察芯片1,第一端子103与第二端子104也可以间隔设置。此处的间隔设置可以包括一一间隔设置或者均匀间隔设置,其中,当第二接触部1041与第一接触部1031为一一间隔设置时,第二接触部1041的数量应大于第一接触部1031的数量;进一步的,当第二端子104与第一端子103为一一间隔设置时,第二端子104的数量应大于第一端子103的数量,例如,当第一端子103的数量为3个,那么,第二端子104的数量则为4个;当第一端子103的数量为4个,那么,第二端子104的数量则为5个;当第一端子103的数量为2个,那么,第二端子104的数量则为3个;综上可知,第二端子104的数量会比第一端子103的数量大1。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均匀间隔设置的方式而言,其设置方式可以包括以下方式:从开口端1011朝向封口端1012的方向上观察芯片1,当多个第一端子103与多个第二端子104的排列方式为:第一端子103、第一端子103、第二端子104、第一端子103、第一端子103以及第二端子104;或者,第二端子104、第二端子104、第一端子103、第一端子103、第二端子104以及第二端子104;或者,第一端子103、第二端子104、第二端子104、第一端子103、第二端子104以及第二端子104等等,则确认上述的多个第一端子103和多个第二端子104为均匀间隔设置,当第一端子103和第二端子104之间为均匀间隔设置时,第一端子103的数量与第二端子104的数量无关,也即:第一端子103的数量可以大于、小于或者等于第二端子104的数量,此时,第一接触部1031的数量可以大于、小于或者等于第二接触部1041的数量。

本实施例提供的芯片1,通过将芯片1上设置有多个凹槽101,凹槽101包括开口端1011和封口端1012,并将第一接触部1031相对于容纳部102设置为更靠近开口端1011,避免了凹槽101设置过深的情况,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凹槽101之间的槽间部容易折断或者变形的问题;同时,在芯片1上还设置有与第一接触部1031相交的第二接触面,第二接触面上设置有多个与第一接触部1031间隔设置的第二接触部1041,第二接触部1041可以使得槽间部变宽,有效地提高了槽间部的使用强度,进而保证了该芯片1使用的稳定可靠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a-1c可知,本实施例以长方体形状的芯片1为例进行说明,该芯片1可以具有六个面,分别为:第一面105、第二面106、第三面107、第四面、第五面和第六面,其中,第二面106、第三面107分别与第一面105相交,此时,第二面106与第三面107相平行或者相交;当第二面106与第一面105相垂直、第三面107也与第一面105相垂直时,第二面106与第三面107相平行;当第二面106与第一面105相垂直、第三面107与第一面105相交时,第二面106与第三面107相交;此时,开口端1011可以设置于第一面105上,也即,开口端1011与第一面105连通;并且,凹槽101贯穿第二面106和第三面107,而凹槽10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凹槽内壁,凹槽内壁与第二面106、第三面107相交,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相交包括相垂直,即凹槽内壁可以与第二面106、第三面107相垂直;进一步的,对于凹槽101内的第一接触部1031而言,第一接触部1031可以设置在凹槽101的整个凹槽内壁上,也可以是仅仅位于靠近开口端1011的凹槽内壁的一部分,具体的,可以包括以下几种设置方式:第一接触部1031设置于任意一个凹槽内壁上;或者,第一接触部1031设置于两个凹槽内壁上;或者,第一接触部1031设置于任意一个凹槽内壁和与该凹槽内壁相连接的第二面106和/或第三面107上;或者,第一接触部1031设置于两个凹槽内壁以及第二面106和/或第三面107上。

具体的,当第一接触部1031设置于任意一个凹槽内壁上时,如图1a所示,以图中芯片1的设置方向为准,该第一接触部1031设置于凹槽101内位于右侧的凹槽内壁上,此时,第一端子103的上下边缘分别与第二面106、第三面107相连接。当第一接触部1031设置于两个凹槽内壁上时,此时的第一端子103可以包括左侧端子和右侧端子,第一接触部1031可以包括左侧接触部和右侧接触部,其中,左侧端子设置于位于左侧的凹槽内壁上,左侧接触部设置于左侧端子上,右侧端子设置于位于右侧的凹槽内壁上,右侧接触部设置于右侧端子上,并且,左侧端子、右侧端子的上下边缘分别与第二面106、第三面107相连接;当该第一接触部1031与触针2相接触时,触针2设置于左侧端子与右侧端子之间,且与左侧接触部、右侧接触部均接触。当第一接触部1031设置于任意一个凹槽内壁和与该凹槽内壁相连接的第二面106和/或第三面107上时,如图1b所示,此时,第一端子103设置于凹槽101内位于右侧的凹槽内壁、以及与该凹槽内壁相连接的第二面106上,第一端子103的上边缘设置于第二面106上,第一端子103的下边缘与第三面107相连接;相类似的,第一端子103也可以设置于凹槽101内位于右侧的凹槽内壁、以及与该凹槽内壁相连接的第三面107上,此时,第一端子103的上边缘设置于第三面107上,第一端子103的下边缘与第二面106相连接。当第一接触部1031设置于两个凹槽内壁以及第二面106和/或第三面107上时,如图1c所示,此时的第一端子103可以包括左侧端子和右侧端子,第一接触部1031可以包括左侧接触部和右侧接触部,其中,左侧端子设置于位于左侧的凹槽内壁上,左侧接触部设置于左侧端子上,右侧端子设置于位于右侧的凹槽内壁上,右侧接触部设置于右侧端子上,此时,左侧端子和右侧端子的上边缘设置于第二面106上,左侧端子和右侧端子的下边缘与第三面107相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左侧端子和右侧端子的上边缘还可以设置于第三面107上,左侧端子和右侧端子的下边缘与第二面106相连接;或者,左侧端子和右侧端子的上边缘还可以设置于第二面106上,且左侧端子和右侧端子的下边缘设置于第三面107上。

本实施例可以采用上述多种方式对第一接触部1031和第一端子103进行设置,不仅扩展了第一接触部1031和第一端子103可实现的设置方式,同时也有效地增加了芯片1的可加工的结构类型,提高了芯片1使用的灵活性,进一步保证了该芯片1的实用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a-1c可知,本实施例对于第二接触部1041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具体的,第二接触部1041可以设置于第一面105、第二面106和第三面107中的任意一个面上,例如,第二接触部1041可以设置于芯片1的第一面105上,此时,第一面105即为第二接触面,如图1a所示;或者,第二接触部1041也可以设置于芯片1的第二面106上,此时,第二面106即为第二接触面,如图1b所示;或者,第二接触部1041可以设置于第一面105和第二面106上,此时,第一面105和第二面106为第二接触面,如图1c、2所示;或者,第二接触部1041可以设置于第一面105和第三面107上,此时,第一面105和第三面107为第二接触面;再或者,第二接触部1041可以设置于第一面105、第二面106和第三面107上,此时,第一面105、第二面106和第三面107为第二接触面;从而可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对第二接触面进行不同的设置来实现对第二接触部1041的不同设置方式。

另外,对于第二接触部1041的设置结构而言,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当第二接触面为第一面105时,第二接触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多个凹部111,第二接触部1041可以设置于凹部111内,具体的,参考附图7可知,本实施例对于凹部111的具体个数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可以将凹部111设置为3个、4个或者5个等等,其中,每个凹部111内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端子104,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端子104上包括有第二接触部(图中未示出),也即,第二接触部设置于凹部111内;如图7所示,芯片1的第二接触面上设置有5个凹部111,每个凹部111内设置有一个第二端子104,从而使得第二端子104的数量也为5个。

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端子104和第二接触部1041设置在凹部111内,不仅有效地保证了第二端子104使用时不易受到损坏,并且,当第二接触部1041与触针相接触时,凹部111还可以对触针的安装起到导向作用,从而保证了第二接触部1041与触针接触的正确性、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了该芯片1使用的安全可靠性。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针的结构示意图一;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针的结构示意图二;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4a-4b可知,该芯片1上的第一接触部1031和第二接触部1041用于与触针2相接触,此时,触针2可以包括交错设置的多个上排触针201和下排触针202,上排触针201和下排触针202均包括:杆部204、位于杆部204上端的横部203以及位于杆部204下端的头部205,头部205与横部203通过杆部204相连接,并且,头部205和杆部204可围绕横部203转动,此时,触针2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对触针2的头部205或者杆部204施加压力时,触针2会进行相应的转动。

当芯片1与触针2相接触时,第一端子103与上排触针201相接触,具体的,上排触针201的头部205与第一端子103上的第一接触部1031相接触,第二端子104与上排触针202相接触,具体的,下排触针202的头部205与第二端子104上的第二接触部1041相接触,具体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如图5a-5b、8a所示,该芯片1还具有存储器112,该存储器112用于存储于墨盒4相关的信息。芯片1的第一端子103与上排触针201相接触形成第一接触部1031,芯片1的第二端子104与下排触针202相接触形成第二接触部1041,上排触针201与下排触针202一一间隔设置,第一接触部1031与第二接触部1041也一一间隔设置,第一端子103与第二端子104一一间隔设置。第一接触部1031位于凹槽101内,第二接触部1041位于第二接触面上,上排触针20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纳部102中,且与第一接触部1031相接触,上排触针201和下排触针202的头部205分别与第一接触部1031和第二接触部1041相接触,此时,芯片1与触针2之间相平行,也即,芯片1的安装方向与触针2相平行;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如图6a-6c、8b所示,与上述可实现方式不同的是,该芯片1与触针2相接触后,芯片1与触针2之间形成一预设的锐角角度,也即,芯片1以倾斜的安装方向与触针2相接触。此外,对于上述两种不同的可实现方式而言,第一接触部1031和第二接触部1041的数量均可多可少,只要保证从垂直于第一面105的方向观察芯片1时,第一接触部1031与第二接触部1041为一一间隔设置即可;例如,如图1a所示,第一接触部1031有4个,第二接触部1041有5个,一一间隔设置;又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接触部1031有3个,第二接触部1041有4个,一一间隔设置;再例如,第一接触部1031有2个,第二接触部1041有3个,一一间隔设置。

对于第二端子104的设置结构而言,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参考附图9所示,当第二接触面为第二面106时,第二端子104可以为突出于第二面106的凸起结构113,其中,凸起结构113可以为多种样式,例如:圆柱体形、圆锥体形、正方体形、不规则形状等等,当芯片1与触针2相接触时,该凸起结构113与下排触针202相接触。当该芯片1与触针2相接触时,如图10a-10b所示,凸起结构113作为第二端子104与下排触针202的杆部204相接触,而设置于凹槽101内的第一端子103与上排触针201的头部205相接触,从而实现了触针2与芯片1之间的电连接。

对于第二端子104的设置结构而言,又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如图11-12所示,芯片1还设置了通孔114,第二端子104可以为从通孔114中穿出且突出于第二面106的凸起结构113;其中,凸起结构113可以为多种形状,例如,圆形凸起、半圆形凸起、椭圆形凸起等等。具体的,如图11-12所示,第二端子104为从通孔114中穿出且突出于第二面106的凸起结构113。进一步地,该第二端子104为弹性端子,当芯片1与触针2相接触时,第二端子104可以在第二面106朝向第三面107的方向上移动;或者,当第二端子104可以为从凹槽101中穿出朝向第二面106的凸起结构113时,此时,当芯片1与触针相接触时,第二端子104可以在第三面107朝向第二面106的方向上移动。

本实施例可以采用上述多种方式对第二端子104进行设置,不仅扩展了第二端子104可实现的设置方式,同时也有效地增加了芯片1的可加工的结构类型,提高了芯片1使用的灵活性,进一步保证了该芯片1的实用性。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五;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3可知,在芯片1使用过程中,为了提高芯片1的实用性,芯片1上可以具有定位部109,芯片1可以通过定位部109安装到芯片架上;此外,芯片1上还可以设置有用于检测两侧端子之间是否接触或者是否短路的第三端子108,在芯片1与触针2相接触时,该第三端子108为空闲端子,也即,第三端子108是不与触针2相接触的端子,其可以用于检测两侧端子之间是否有接触或者检测两侧端子之间是否有短路情况,当第三端子108检测到两侧端子之间有接触或者两侧端子之间有短路的情况,可以发出告警信息,以提示用户进行相应的维护操作。另外,对于第三端子108的具体设置方式而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其实现的功能对其进行任意设置,例如,第三端子108可以设置于第一面105、第二面106和第三面107中的任意一个面上;或者,第三端子108可以设置于第一面105和第二面106上,如图3所示;或者,第三端子108可以设置于第一面105和第三面107上;或者,可以第三端子108设置于第一面105、第二面106和第三面107上。无论采用上述哪种方式对第三端子108进行设置,只要能够保证第三端子108可以实现检测两侧端子之间是否接触或者是否短路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3可知,在将芯片1与触针2相接触时,为了便于芯片1的安装操作,可以在芯片1上的开口端1011设置一有用于对安装触针2进行导向的导向部110;并且,在开口端1011朝向封口端1012的方向上,导向部110的宽度尺寸逐渐减小。通过在芯片1的开口端1011设置导向部110,该导向部110可以对触针2起到导向的作用,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触针2不能准确的到达凹槽101内或者不能准确的与第一端子103相接触,从而保证了芯片1安装的精确程度。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片安装到墨盒上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片安装到墨盒上的结构示意图二;参考附图14-15而言,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墨盒4,该墨盒4用于可拆卸地安装在打印机的保持部3上,并且该墨盒4上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芯片1。

其中,芯片1的具体结构、实现的功能可参考上述附图1-12所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描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墨盒4,通过在墨盒4上安装上述的芯片1,进一步将芯片1上设置有多个凹槽101,凹槽101包括开口端1011和封口端1012,并将第一接触部1031相对于容纳部102设置为更靠近开口端1011,避免了凹槽101设置过深的情况,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凹槽101之间的槽间部容易折断或者变形的问题;同时,在芯片1上还设置有与第一接触部1031相交的第二接触面,第二接触面上设置有多个与第一接触部1031间隔设置的第二接触部1041,第二接触部1041可以使得槽间部变宽,有效地提高了槽间部的使用强度,进而保证了该墨盒4使用的稳定可靠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其中,对于保持部3的具体结构而言,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参考附图13所示,方向T是芯片1/墨盒4安装到保持部3上的方向。保持部3可同时安装多个墨盒4,多个墨盒4可以是不同颜色或者不同宽度的墨盒4,如图13所示,该保持部3具有4个安装位,分别是第一安装位304、第二安装位305、第三安装位(图中未示出)以及第四安装位(图中未示出),墨盒4可以安装在上述的4个安装位上。此外,该保持部3还具有:被限制部303、触针架302、触针2、墨针301,其中,被限制部303用于限制墨盒4,防止墨盒4朝向-T方向移动而脱离保持部3。触针架302上设置有触针2,触针架302可以固定触针2。触针2可以与芯片1上的端子(包括第一端子103和第二端子104)相接触从而为墨盒4和保持部3之间建立电传输。

相对应的,对于墨盒4的结构而言,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参考附图14所示,该墨盒4可以包括:壳体401、出墨口404、把手403、芯片1。墨盒4沿方向T安装到保持部3上,限制部402设置在把手403上,用于与保持部3上的被限制部303接合,如图13-14所示,限制部402是凸起结构、被限制部303是凹陷结构;或者,被限制部303是凸起结构、限制部402是凹陷结构;两者相配合可以将墨盒4固定在保持部3上。壳体401内设置有墨水腔(图中未示出),墨水腔用于存储墨水。出墨口404用于与保持部3的墨针301相接合,其用于将墨水腔内的墨水供给保持部3。此时,当将芯片1安装在墨盒4上时,芯片1的安装方向可以与芯片1上凹槽101的延伸方向相同,即芯片1上凹槽101的延伸方向与安装方向T一致。或者,当将芯片1安装在墨盒4上时,芯片1的安装方向可以与芯片1上凹槽101的延伸方向相交,如图15-16所示,即相对于安装方向T来说,芯片1倾斜,从而使得芯片1上凹槽101的延伸方向与安装方向T倾斜。

出墨口404设置在墨盒的一侧部上,芯片1也设置在这个侧部上,即,出墨口404与芯片1位于墨盒的同一侧部上。芯片1设置在限制部402的沿方向T的下游侧。当芯片1上凹槽101的延伸方向与安装方向T一致时,芯片1位于出墨口404所在面的邻近的侧面上。

对于墨盒4的结构而言,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参考附图17-18所示,墨盒4具有:出墨口404、壳体401、芯片1、限制部402,其中,限制部402可以有2个,2个限制部402可以分别位于墨盒4的不同面(前后面)上,此时,如图19-20所示,对于用于安装墨盒4的保持部3而言,该保持部3可以包括被限制部303、墨管306、触针2、杠杆307,其中,被限制部303可以有2个,一个是凹陷结构、一个设置在杠杆307上,当墨盒4安装到保持部3上时,被限制部303分别与限制部402相接合,墨管306与出墨口404相接合。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上述的墨盒4而言,该墨盒4还可以包括远离出墨口404设置的斜面405,芯片1可以安装在该斜面405上,芯片1的安装方向与斜面405平行、相交或者垂直;具体的,如图17所示,当芯片1安装在斜面405上时,芯片1的安装方向与斜面405相交,此时,芯片1的安装方向与斜面405呈预设角度,该角度可以为锐角角度、钝角角度或者90°角度,当芯片1的安装方向与斜面405呈90°角度时,该芯片1的安装方向与斜面405相垂直;或者,如图18所示,当芯片1安装在斜面405上时,芯片1的安装方向与斜面405相平行。

本实施例提供的墨盒4,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安装在打印机的保持不上,并且当芯片1安装在墨盒4上时,还可以具有不同的安装方式,有效地拓展了墨盒4可实现的结构方式,便于对墨盒4进行生产销售;同时,在将芯片1安装在墨盒4上时,还可以有效地保证芯片1工作的稳定可靠性和使用的持久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该墨盒4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