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墨纯净均匀的输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6389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行业,特别是一种输墨纯净均匀的输墨系统。



背景技术:

喷墨印刷指根据计算机的指令将细微的墨滴导向承印物的一定部位,使之产生可视文字或图像的无接触印刷方式,在通常使用中,由于储墨装置外置,通常油墨中会存在一些固体质物或墨渣,此等固体杂质在输墨过程中可能堵塞管道,以及对后续装置造成损坏,进入喷头后也会对喷墨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墨斗露天的原因会混入气泡,气泡进入到喷头必然会影响到喷墨效果,并且墨水及其中的某些溶质易挥发,造成对油墨品质的降低、对周围操作人员身心健康的危害和油墨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将油墨中的气泡、墨渣等杂质分离的保持油墨纯净的喷墨印刷用输墨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输墨纯净均匀的输墨系统,包括墨斗,所述墨斗内装有油墨,还包括除渣装置和设置在墨斗内的输墨器,

所述除渣装置包括滴壶和固定在所述滴壶内部的滤筒,所述滴壶的顶端设置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连通储墨装置,滴壶的下方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与墨斗连通;

所述输墨器为中空圆筒形结构,输墨器部分浸泡在油墨中,输墨器从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壳、流墨腔和圆柱形的转子,且所述转子在斜下方内切于所述外壳的内壁,转子内同轴设置有转轴,转子的曲面壁沿着径向内凹形成多个滑槽,多个滑槽环向设置,滑槽内设置有滑片,且滑片可沿着滑槽滑动;

所述外壳的顶端设置有连通流墨腔的出墨管,且所述出墨管沿着所述外壳的内壁的切线方向设置;

所述外壳的下方设置有分别连通流墨腔的进墨口和回墨口,所述进墨口和回墨口沿着转子的转动方向顺次设置,且进墨口和回墨口分别设置在转子与外壳的内切点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出墨管与流墨腔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输墨器的浸泡部分的高度高于回墨口和进墨口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转轴连接有变频电机。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输墨纯净均匀的输墨系统,仅靠输墨器一个装置就实现了油墨的分层、扰动和输出,结构紧凑,在油墨里有气泡等气体杂质,以及存在一定墨雾的情况下,快速进行分层,只输出纯度较高的油墨,而剩下的由于油和气泡不会彻底分离,固直接将其循环进墨斗,从而不会产生油墨的浪费,同时整个过程仅依靠转动转轴即可,十分节能。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输墨纯净均匀的输墨系统,由于油墨是在输墨器内部流动,使得油墨产生的气味和自带的气泡不会散发出去,从而防止影响旁边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并且防止墨雾散发,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油墨。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输墨纯净均匀的输墨系统,使用滴壶可以直观地将油墨的流动速度呈现给操作人员,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油墨流动速度的调整,使得墨斗内的油墨能刚好浸没输墨器的回墨口和进墨口但不会过高,从而减少油墨的挥发,同时还可以先对油墨进行初步的气体排出,先排出掉一部分气体,使得后续的装置更加准确,效率更高。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输墨纯净均匀的输墨系统,由于油墨在输墨器内完成了部分循环,从而扰动墨斗内的油墨形成了一定流动,从而防止墨斗内的油墨凝结成皮,并且使得油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扰动带来的搅拌,其各个部分的成分变得均匀,并且由于油墨需要在输墨器中得到转向流动,从而在出墨之前得到的搅拌更充分,各个部分的成分也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中标记:1-墨斗;2-油墨;3-外壳;4-流墨腔;5-转子;6-转轴;7-滑槽;8-滑片; 9-出墨管;10-进墨口;11-回墨口;12-输墨器;13-除渣装置;14-出液口;15-滴壶;16- 滤筒;17-进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输墨纯净均匀的输墨系统,包括墨斗1,所述墨斗1内装有油墨2,还包括除渣装置13和设置在墨斗1内的输墨器12,

所述除渣装置13包括滴壶15和固定在所述滴壶15内部的滤筒16,所述滴壶15的顶端设置有进液口17,所述进液口17连通储墨装置,滴壶15的下方设置有出液口14,所述出液口14与墨斗1连通;

所述输墨器12为中空圆筒形结构,输墨器12部分浸泡在油墨2中,输墨器12从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壳3、流墨腔4和圆柱形的转子5,且所述转子5在斜下方内切于所述外壳3 的内壁,转子5内同轴设置有转轴6,转子5的曲面壁沿着径向内凹形成多个滑槽7,多个滑槽7环向设置,滑槽7内设置有滑片8,且滑片8可沿着滑槽7滑动;

所述外壳3的顶端设置有连通流墨腔4的出墨管9,且所述出墨管9沿着所述外壳3的内壁的切线方向设置;

所述外壳3的下方设置有分别连通流墨腔4的进墨口10和回墨口11,所述进墨口10 和回墨口11沿着转子5的转动方向顺次设置,且进墨口10和回墨口11分别设置在转子5 与外壳3的内切点的两端。

在使用过程中,油墨2从储墨装置中出来后进入除渣装置13,从进液口17进入后通过滤筒16,然后从出液口14出去,从而进入墨斗1,此时转子5在转轴6的作用下进行顺时针旋转,带动滑片8一起运动,同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滑片8会在滑槽7内做伸缩运动,将流墨腔4隔离成体积大小不一的隔离区,而且每个隔离区随着运动体积大小也会变化;当在内切点临近的隔离区随着推动增大时,会产生一定的负压,促使油墨2被吸入流墨层4 的这层隔离区,然后一起旋转流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油墨2的液层会附在外壳3的内壁上,由于离心力不强,液层和气层的分割不均匀,造成由外向内依次是液层、气液混合层和气层;当隔离区移动到输墨器12顶端时,隔离区开始被压缩,液层被设置在外壳3内壁切线方向的出墨管9吸走,留下的气液混合层和气层继续运动,此时隔离区体积继续变小,气体得到压缩,压力增大,最后随着隔离区移动到回墨口11处,由于压力的作用一口气排出,隔离区不复存在,当转过内内切点时,形成新的隔离区,从而实现循环。

由于输墨器12本身为一个比较精细的结构,如果油渣等固体杂质存在,可能会对滑片 8等其他装置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需要先对固体杂质进行清除,油墨2先通过除渣装置 13过滤,使得其中的固体杂质被清楚,一方面不会堵住管道,以及不会影响油墨的使用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保护后面的装置不受损害,因此应该优先除渣。

使用滴壶15可以直观地将油墨2的流动速度呈现给操作人员,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油墨 2流动速度的调整,使得墨斗1内的油墨能刚好浸没输墨器12的回墨口11和进墨口10但不会过高,从而减少油墨2的挥发,同时还可以先对油墨2进行初步的气体排出,先排出掉一部分气体,使得后续的装置更加准确,效率更高。

由于之前的除渣装置13已经将固体杂质过滤掉,因此这里仅需考虑气体杂质,该方式仅靠输墨器12一个装置就实现了油墨2的分层、扰动和输出,结构紧凑,在油墨2里有气泡等气体杂质,以及存在一定墨雾的情况下,快速进行分层,只输出纯度较高的油墨,而剩下的由于油和气泡不会彻底分离,固直接将其循环进墨斗1,从而不会产生油墨2的浪费,同时整个过程仅依靠转动转轴即可,十分节能。

由于油墨2在输墨器12内完成了部分循环,从而扰动墨斗1内的油墨2形成了一定流动,从而防止墨斗1内的油墨2凝结成皮,并且使得油墨2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扰动带来的搅拌,其各个部分的成分变得均匀,并且由于油墨2需要在输墨器12中得到转向流动,从而在出墨之前得到的搅拌更充分,各个部分的成分也更加均匀。

通常的油墨2在搅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气体散发,而该装置中油墨2是在输墨器12 内部流动从而得到搅动,使得油墨2在搅动过程中不会向外散发气味和自带的气泡,从而防止油墨2品质的降低以及影响旁边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并且防止墨雾散发,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油墨2。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做进一步改进,如图1所示,所述出墨管9与流墨腔4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滤网。

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设置过滤网,使得油墨2内的剩余的固态残渣不会通过出墨管9,防止堵住出墨管9或者对后续的工件造成影响。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2做进一步改进,如图1所示,所述输墨器12的浸泡部分的高度高于进墨口10和回墨口11的高度。

在使用过程中,输墨器12的浸泡部分的高度高于进墨口10和回墨口11的高度,使得输墨器12每次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墨,从而提高效率,并且回墨也是直接在墨斗1的油墨2 液面下进行,防止外溅以及墨雾的散发。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3中的任一项做进一步改进,如图1所示,所述转轴6连接有变频电机。

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变频电机,可以调节转轴6的运转速度,从而调节出墨速度。

如上所述即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