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除尘除静电结构的喷码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1307发布日期:2019-01-18 19:24阅读:5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除尘除静电结构的喷码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码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带有除尘除静电结构的喷码机装置。



背景技术:

喷码机是一种通过软件控制,使用非接触方式在产品上喷印字母、数字、汉字及图标等标识的设备,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建材、电线电缆、医药、化工、电子等行业。需要喷码的产品,喷码前,在传送带上输送的过程中很容易碰撞,而有些产品如纸盒、塑料制品等由于碰撞表面很容易产生静电,导致产品之间由于静电而粘连,使得传输不畅,导致喷码不能顺利进行,而产品表面的静电还会对喷码机喷头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喷码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除尘除静电结构的喷码机装置,以解决喷码前产品表面带有静电影响喷码操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除尘除静电结构的喷码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装置、喷头固定装置、除静电结构和除尘结构,

所述输送装置包括电机、支架、主动轴、被动轴、传送带,所述电机与主动轴连接并带动主动轴转动,所述主动轴和被动轴由支架支撑,所述主动轴和被动轴上绕有传送带;

所述喷头固定装置位于传送带下游,包括喷头固定块、喷头固定杆、喷头支架,所述喷头固定块上开有竖直的喷头孔和水平的固定杆孔,所述喷头孔内插设有喷头,所述喷头固定杆一端固定在喷头支架上,另一端穿过固定杆孔,所述喷头固定杆为可伸缩式;所述喷头上连接有供墨管,所述供墨管与喷码机主体连接;

所述除静电结构位于传送带的中游,包括固定在支架两侧的两个立柱A,两个所述立柱A上端之间设有金属辊轮,所述金属辊轮通过穿过其中心轴的金属辊轴固定在所述立柱A之间;

所述除尘结构位于传送带的上游,包括固定在支架两侧的两个立柱B,两个所述立柱B上端之间设有橡胶滚轮,所述橡胶辊轮通过穿过其中心轴的橡胶辊轴固定在所述立柱B之间;所述金属辊轮和橡胶辊轮的下沿恰好贴紧待喷码产品上表面。

所述喷头固定杆通过紧固螺钉与所述喷头固定块连接。

所述喷头支架下部设有可调节高度的支脚。

所述喷头上设有自动清洗装置。

所述立柱A和立柱B均为可伸缩式,可调节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在喷码机前设置除尘结构和除静电结构,对待喷码的产品的上表面进行先除尘再除静电处理,这样能够避免产品之间粘连,同时保证喷码顺畅和良好的喷码效果。

2、立柱A和立柱B均为伸缩式,可调节高度,能够随着产品的高度进行调整。

3、由于喷头固定杆为可伸缩式,所以喷码机的工作空间不受输送装置之间的间距的限制。

4、由于喷头支架下部设有可调节高度的支脚,喷头的高度可以自由调整,所以喷码机的工作空间也不受输送装置的高度限制。

5、由于喷头固定杆是通过紧固螺钉与喷头铺固定块连接的,所以喷头的位置可以沿喷头固定杆滑动,根据需要进行固定,实现喷码机灵活喷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电机,2-支架,3-主动轴,4-被动轴,5-传送带,6-喷头固定块,7-喷头固定杆,8-喷头支架,9-喷头,10-供墨管,11-立柱A,12-金属辊轮,13-金属辊轴,14-立柱B,15-橡胶辊轮,16-橡胶辊轴,17-支脚,18-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解释说明。

实施例:

参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输送装置、喷头固定装置、除静电结构和除尘结构。

输送装置包括电机1、支架2、主动轴3、被动轴4、传送带5,电机1与主动轴3连接并带动主动轴3转动,主动轴3和被动轴4由支架2支撑,主动轴3和被动轴4上绕有传送带5;

喷头固定装置位于传送带5下游,包括喷头固定块6、喷头固定杆7、喷头支架8,喷头固定块6上开有竖直的喷头孔和水平的固定杆孔,喷头孔内插设有喷头9,喷头固定杆7一端固定在喷头支架8上,另一端穿过固定杆孔,喷头固定杆7为可伸缩式;喷头9上连接有供墨管10,供墨管10与喷码机主体连接;

除静电结构位于传送带5的中游,包括固定在支架2两侧的两个立柱A11,两个立柱A11上端之间设有金属辊轮12,金属辊轮12通过穿过其中心轴的金属辊轴13固定在立柱A11之间;

除尘结构位于传送带5的上游,包括固定在支架2两侧的两个立柱B14,两个立柱B14上端之间设有橡胶辊轮15,橡胶辊轮15通过穿过其中心轴的橡胶辊轴16固定在立柱B14之间;金属辊轮12和橡胶辊轮15的下沿恰好贴紧待喷码产品18上表面。

其中,喷头9固定杆通过紧固螺钉与喷头固定块6连接,喷头支架8下部设有可调节高度的支脚17,喷头9上设有自动清洗装置,立柱A11和立柱B14均为可伸缩式,可调节高度。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