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以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49153发布日期:2018-12-05 17:10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涉及用于控制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装置、控制方法,以及用于控制图像形成系统的存储介质,图像形成系统包括被配置为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和被配置为排出在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的多个片材排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称为生产打印的服务形式已经广泛传播。在生产打印中,从顾客接收小批量和多种类的打印订单,并且由图像形成装置高速打印订单以便交付。在这个时候,图像被快速形成到大量片材上,并且片材被排出到大容量堆叠器。大容量堆叠器一次堆叠数千张片材。可以连接多个大容量堆叠器,使得:即使当一个大容量堆叠器满时,也能够通过将片材排出目的地自动切换到另一个大容量堆叠器来继续图像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其上形成有图像并且与相同图像形成作业对应的片材以分开的方式排出到多个片材排出目的地。

同时,操作者收集其上形成有图像的排出的排出片材以执行下一个操作。但是,从排出到多个片材排出目的地的大量片材中识别与预定图像形成作业对应的片材的位置是不容易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3-146898中,为了允许操作者检查每个图像形成作业的片材排出目的地,关于与排出目的地对应的大容量堆叠器的信息显示在显示设备上。以这种方式,操作者能够检查与每个图像形成作业对应的片材排出目的地,并且可靠地收集与已处理作业对应的片材。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3-146898中公开的技术中,在显示设备上显示的是在所选择的图像形成作业结束的时间点处片材排出装置的状态。因此,在收集之前的片材的片材排出状态不能被适当地识别。另外,不显示实际没有片材被排出到的排出目的地。因此,在连接多个片材排出装置的配置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不可能立即识别出所显示的片材排出目的地与哪个片材排出装置对应,或者堆叠的片材当前处于哪种状态。当在多个排出目的地处的堆叠状态可识别时,变得容易确定在后续的图像形成作业中需要选择片材的哪个片材排出目的地以实现高效,并且增强了便利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了能够容易地在收集之前识别片材的堆叠状态的系统,以及用于所述系统的控制装置。在示例中,在监视器画面上显示图像区域和列表区域,在图像区域中显示图像形成装置和片材排出装置的整个布置配置,并且在列表区域中列出已处理作业。在图像区域中,与已处理作业对应的片材摞图像被映射在片材排出托盘的对应位置处。一个片材摞图像是与在列表区域中指定的图像形成作业对应的片材摞的图像,并且用与其它片材摞图像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以强调的方式显示。以这种方式,能够容易地识别与指定的已处理作业对应的片材摞图像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控制包括图像形成装置和片材排出装置的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程序的存储器,所述程序在由处理器执行时使控制装置:接收系统的配置信息,接收由片材排出装置排出的片材的排出状态信息,其中排出状态信息包括片材的排出目的地和片材的堆叠量;基于配置信息生成系统配置图像,基于排出状态信息生成片材摞图像,基于排出目的地将片材摞图像与系统配置图像组合,在显示器上显示其中系统配置图像和片材摞图像被组合的画面,其中片材摞图像以与堆叠量对应的尺寸被显示,以及接收要拾取的片材的图像形成作业的作业标识信息,其中,在画面中可区分地显示第一片材摞图像和第二片材摞图像,其中,第一片材摞图像是与作业标识信息对应的片材摞图像,以及其中,第二片材摞图像是不与作业标识信息对应的片材摞图像。

根据以下(参考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清晰。

附图说明

图1是图像形成系统的配置图。

图2是用于图示片材排出装置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图示图像形成系统的传送机构的截面图。

图4a、图4b、图4c、图4d、图4e、图4f和图4g是用于图示弹出操作的处理的示意图。

图5是装置显示信息的图。

图6是片材排出状态信息的图。

图7是用于图示当图像形成装置被激活时的操作过程的流程图。

图8是用于图示当图像形成作业被处理时的操作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当片材从片材排出托盘中被移除时的流程图。

图10是用于图示信息处理装置的操作过程的控制流程。

图11是监视器画面的显示示例。

图12是用于图示信息处理装置的另一个操作过程的流程图。

图13a是片材摞图像的图示,图13b是列表的图示,并且图13c是使用可缩放矢量图形(svg)的渲染命令的图示。

图14a是片材摞图像的图示,图14b是列表的图示,并且图14c是使用svg的渲染命令的图示。

图15是监视器画面的显示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用于图示向其应用本公开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示意性配置示例的图。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连接到通信网络105的信息处理装置100和图像形成装置101。第一实施例表示提供一个信息处理装置100和一个图像形成装置101的示例,但是,能够连接多个图像形成装置101。通信网络105是局域网(lan)。作为通信网络105,能够替代地采用广域网(wan)、lan和wan的组合或者有线网络。

信息处理装置100包括网络通信部分110、控制器111、存储装置112、显示器113和输入部分114。网络通信部分110控制与通信网络105执行的通信。存储装置112短期或长期存储数据。显示器113为操作者执行各种类型的显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显示器113显示例如稍后描述的片材摞图像和系统配置图像。输入部分114从操作者接收各种指令、范围指定、输入数据和已处理作业的指定。已处理作业是指如后所述那样对片材的图像形成已经完成的图像形成作业。当显示器113由触摸面板构成时,来自操作者的各种指令也能够从显示器113输入。

控制器111是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的一种类型的计算机。cpu执行用于终端控制的计算机程序,以执行用于信息处理装置100的各种功能。稍后描述这个操作。rom存储上面提到的计算机程序等。ram是cpu的工作存储器。

图像形成装置101包括网络通信部分120、控制器121、存储装置122、片材排出装置连接端口123以及图像形成部分124。网络通信部分120控制与通信网络105执行的通信。存储装置122短期或长期存储数据。片材排出装置连接端口123连接片材排出装置。图像形成部分124针对每个输入图像形成作业将图像形成到片材上。控制器121是包括cpu、rom和ram的计算机,或者可以是嵌入式计算机。cpu执行用于图像形成控制的计算机程序,以形成用于图像形成装置101的各种功能,并作为用于控制每个功能的操作的控制装置进行操作。这个操作在后面描述。rom存储上面提到的用于图像形成控制的计算机程序。ram是cpu的工作存储器。

图像形成装置101的存储装置122存储作业数据130、已处理作业列表131、装置显示信息132以及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作业数据130的示例包括表示输入图像形成作业的细节的图像数据和指令数据、在执行图像形成作业之后获得的数据以及在图像形成作业的执行处理期间获得的数据。已处理作业列表131是存储由图像形成装置101执行的图像形成作业作为已处理作业的列表。已处理作业列表131将诸如用于识别图像形成作业的标识信息(作业id)、作业名称、页数、摞数和片材之类的作业属性彼此关联地进行存储。

装置显示信息132是表示图像形成设备和多个片材堆叠设备的整体布置模式(系统配置)的一种类型的信息,并且在生成稍后描述的系统配置图像时被参考。在这个示例中,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1和片材排出装置中每一个的外观、结构和尺寸以及在连接期间作为整体的外观、结构和尺寸的信息被称为装置显示信息132。例如,装置显示信息132表示一种模式,其中,当三个片材排出装置以雏菊链(daisy-chain)配置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101时,与图像形成装置101相邻的片材排出装置被布置为第一片材排出装置,然后依次布置第二片材排出装置和第三片材排出装置。装置显示信息132是基于所连接的片材排出装置的组合和布置顺序来确定的。片材排出装置被布置成能够用其它片材排出装置替换。因此,适当地将装置显示信息132更新为新的信息。

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是表示在每个片材堆叠设备中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的片材排出状态的一种类型的信息,并且在生成稍后描述的片材摞图像时被参考。稍后描述细节,但是片材排出状态信息至少包括与片材的片材排出目的地相关的片材排出目的地信息(托盘信息)、用于识别图像形成作业的作业标识信息(作业id)以及与排出的片材的堆叠量相关的堆叠量信息(片材计数值)。以下将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称为“片材”。另外,多个片材的摞在下文中被称为“片材摞”。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包括表示生成稍后描述的片材摞图像所需的片材或片材摞的形状和尺寸的信息。每次接收到由稍后描述的检测设备检测到的堆叠状态的检测结果时,实时更新这个信息。本文的“片材排出状态”是指在片材堆叠部分处存在或不存在片材(包括片材堆叠的部分的改变)以及片材和片材堆叠高度的外形和尺寸的转变,即,是指直到通过稍后描述的弹出操作收集片材为止的片材状态的所有改变。

接下来,描述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101的片材排出装置连接端口123的片材排出装置。片材排出装置是指大容量堆叠器和整理器(finisher),并且是能够随后组合或替换的装置。这些片材排出装置作为能够针对每个图像形成作业堆叠和收集片材的片材堆叠装置进行操作。即,每个片材排出装置将与已处理作业对应的片材堆叠到片材堆叠部分上,以实现每个图像形成作业的片材摞。

图2是用于图示在三个片材排出装置201至203以雏菊链配置连接到片材排出装置连接端口123的情况下的连接示例的示意图。片材排出装置201至203分别包括用于控制各个自己的装置的操作的装置控制器211、212和213。装置控制器211、212和213分别包括上游装置连接端口221、222和223以及下游装置连接端口231、232和233。上游装置连接端口221、222和223中的每一个是用于经由通信线缆240连接到在自己装置的上游的装置的端口。下游装置连接端口231、232和233中的每一个是用于经由通信线缆240连接到在自己装置的下游的装置的端口。以这种方式,图像形成装置101和三个片材排出装置201、202和203能够彼此通信。第三片材排出装置203能够省略,或者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101通信的另一个装置可以连接在第三片材排出装置203的下游。

图像形成装置101以及片材排出装置201、202和203中的每一个均包括作为机械元件的片材传送机构。图3是用于图示这些传送机构的解释图。在图3中,图像形成单元300是被配置为形成要被转印到片材上的图像的单元,并且与1中的图像形成部分124对应。图像定影单元310是被配置为定影所转印的图像的单元。两个大容量堆叠器320和340以及一个整理器360以雏菊链配置连接到图像定影单元310。

在图像形成单元300中,片材进给台301和302中的每一个分离接收到的片材中的一张最上面的片材,以将片材传送到片材传送路径303。显影站304至307使用具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颜色的调色剂,以引起调色剂图像的粘附。粘附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8上。中间转印带308例如顺时针旋转,以将片材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309。在这个时候,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通过片材传送路径303传送的片材上。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被传送到图像定影单元310。

在图像定影单元310中,定影单元311熔化并按压调色剂图像,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片材上。已经通过定影单元311的片材从片材传送路径312传送到片材传送路径315。取决于片材类型,能够要求附加的加热和按压。在这种情况下,在片材通过定影单元311之后,片材在定影单元311之后的阶段中使用片材传送路径被传送到第二定影单元313。经受了附加加热和按压的片材被传送到片材传送路径314。反转部分316通过切换回方法(switch-backmethod)使传送的片材翻转。当在片材的一面上形成图像时,翻转的片材(即,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被传送到片材传送路径315。当在片材的两面上都形成图像时,片材被传送到双面翻转路径317,并且被翻转以被传送到双面传送路径318。以这种方式,在二次转印位置309处在第二面上形成图像,并且片材被传送到片材传送路径315。已通过片材传送路径315的片材通过片材传送路径324,以被输入到大容量堆叠器320。

大容量堆叠器320包括堆叠部分321,所述堆叠部分321包括均被配置为堆叠片材的提升托盘322和弹出托盘323。那些托盘由图2中所示的装置控制器211控制。托盘322在没有片材堆叠的状态下定位在具有预定高度的片材堆叠部分处,并且当堆叠进行时降低。弹出托盘323是用于在提升托盘322降低到再次堆叠位置的时间点处再次堆叠片材由此将片材弹出到装置外部的托盘。提升托盘322和弹出托盘323被形成为使得其用于支撑片材的杆位于交替的位置。因此,提升托盘322上的片材能够再次堆叠到弹出托盘323上而没有问题。片材通过片材传送路径324和片材传送路径325,以被传送到片材排出单元326。片材排出单元326包括被配置为夹住片材的下部旋转构件和上部旋转构件,并以翻转的方式将片材排出到提升托盘322。“以翻转的方式将片材排出”的动作指的是将正面和背面翻转以使得片材的两个表面中与片材排出单元326的下部旋转构件接触一侧的一个表面在提升托盘322上转变为上表面的片材排出的动作。

随着片材的堆叠进行,提升托盘322被控制成按堆叠片材的高度量降低,使得堆叠片材的上端处于预定高度。当提升托盘322处于完全堆叠状态时,提升托盘322降低到弹出托盘323的位置。“完全堆叠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其中片材达到提升托盘322的最大可堆叠量并且没有更多片材能够堆叠在提升托盘322上。然后,在提升托盘322到达低于弹出托盘323的再次堆叠位置的时间点,片材被再次堆叠到弹出托盘323上。之后,弹出托盘323被携带到装置的外部。以这种方式,片材是可移除的。这个操作被称为“弹出操作”。

大容量堆叠器320还包括顶部托盘327。顶部托盘327是主要用于输出待堆叠在堆叠部分321上的片材的样本的一个片材堆叠部分。在排出到堆叠部分321期间,一张片材(或一摞)输出到顶部托盘327作为样本。以这种方式,能够检查图像形成的质量而无需取出堆叠在堆叠部分321中的片材。当片材被输出到顶部托盘327时,所述片材穿过片材传送路径324和片材传送路径328,以被传送到顶部托盘327。当片材被传送到大容量堆叠器320下游的装置时,片材通过片材传送路径329被传送。

弹出托盘323和顶部托盘327分别包括片材存在/不存在检测传感器330和331。片材存在/不存在检测传感器330和331作为用于在每个预定定时检测托盘上的片材的堆叠状态改变的一种类型的检测设备进行操作。控制器121以时间序列接收片材存在/不存在检测传感器330和331的检测结果,并基于接收到的检测结果更新存储装置122中的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在第一实施例中,给出了其中片材存在/不存在检测传感器检测片材堆叠状态的改变的示例的描述,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能够提供被配置为检测片材堆叠高度的另一个传感器,并且传感器能够检测片材堆叠状态的改变。另外,控制器121的cpu能够检测片材堆叠状态的改变。大容量堆叠器340具有与大容量堆叠器320相同的配置。即,大容量堆叠器320的堆叠部分321(提升托盘322和弹出托盘323)与大容量堆叠器340的堆叠部分341(提升托盘342和弹出托盘343)对应。类似地,大容量堆叠器320的片材传送路径324、325、328和329以及片材排出单元326分别与大容量堆叠器340的片材传送路径344、345、348和349以及片材排出单元346对应。另外,大容量堆叠器320的顶部托盘327以及片材存在/不存在检测传感器330和331分别与大容量堆叠器340的顶部托盘347以及片材存在/不存在检测传感器350和352对应。那些部件由装置控制器212控制。

基于由操作者指定的功能,整理器360在图2中所示的装置控制器213的控制下使被传送的片材经受预定的后处理。作为后处理的示例,在这个示例中,片材经受装订(一部分或两部分装订)和打孔(两个或三个孔)。整理器360包括两个片材排出托盘361和362,各自用作片材堆叠部分。不经受后处理(例如,装订)的片材通过片材传送路径363排出到片材排出托盘361。经受由操作者指定的整理(finishing)功能的片材通过片材传送路径364排出到片材排出盘362。

片材排出托盘361和362中的每一个被配置为升高或降低。还有可能执行这样一种操作,使得片材排出托盘361降低,从而多个经受后处理的片材堆叠在片材排出托盘361上。片材排出托盘361和362分别包括片材存在/不存在检测传感器366和367,每个所述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托盘上的片材的堆叠状态。片材存在/不存在检测传感器366和367也作为一种类型的检测设备工作,用于在每个预定定时检测托盘上的片材堆叠状态的改变。检测结果由包括在大容量堆叠器320和340中的装置控制器(参见图2)以时间序列发送到图像形成装置101。

接下来,参考图4a至图4g给出对大容量堆叠器320中的片材堆叠状态的描述。在每个图中,从观察者看到的右侧与从前侧观看大容量堆叠器320的机械元件的截面图对应,并且从观察者看到的左侧与从左面侧观看大容量堆叠器320的机械元件的截面图对应。大容量堆叠器340具有类似的配置,因此大容量堆叠器320被描述为具有代表性的堆叠器。

图4a是没有片材堆叠在大容量堆叠器320上的状态的图示。提升托盘322升高并停止在预定高度处,即,在用于将片材排出到堆叠部分321的片材排出端口的位置处。弹出托盘323容纳在装置中。图4b是图像形成操作期间的状态的图示。随着片材堆叠的进行,装置控制器逐渐降低提升托盘322,使得堆叠的片材的最上表面的高度与堆叠部分321的片材排出端口的位置匹配。图4c是检测到提升托盘322的完全堆叠状态的状态的图示。当提升托盘322处于完全堆叠状态时,到提升托盘322上的堆叠不能再继续。因此,装置控制器开始控制将堆叠的片材再次堆叠到弹出托盘323上。图4d是提升托盘322降低到弹出托盘323的再次堆叠位置并且片材被再次堆叠在弹出托盘323上的状态的图示。即使当提升托盘322被降低到与弹出托盘323的高度相同的高度时,用于支撑片材的杆也位于交替位置,因此杆不会彼此干扰。在提升托盘322到达低于弹出托盘323的再次堆叠位置的时间点处,获得堆叠在提升托盘322上的片材被再次堆叠到弹出托盘323上的状态。

图4e是其上堆叠有片材的弹出托盘323被弹出到装置外部的状态的图示。当如上所述弹出托盘323被弹出时,堆叠的片材变得可收集。图4f是在弹出托盘323被弹出的状态下提升托盘322再次上升到后续片材堆叠在其上的位置的状态的图示。以这种方式,片材能够堆叠在提升托盘322上。图4g是在弹出托盘323被弹出的状态下继续图像形成之后检测到提升托盘322的完全堆叠状态的状态的图示。在这个状态下,弹出托盘323被弹出,因此堆叠在提升托盘322上的片材不能被再次堆叠到弹出托盘323上。堆叠在弹出托盘323上的片材需要被收集,以继续在大容量堆叠器320中堆叠。

图5是装置显示信息的示意图。基于从图像形成装置101接收到的图5的装置显示信息132,将稍后描述的显示内容被显示在信息处理装置100的显示器113上。要显示在显示器113上的画面的显示内容由控制器111生成。可替代地,图像形成装置101的控制器121能够生成显示内容,并且信息处理装置100能够接收显示内容。装置显示信息132的内容取决于片材排出装置的组合而不同。在第一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描述,假设预先存储与可安装的片材排出装置的所有组合对应的装置显示信息132。作为示例,给出与图3中例示的配置模式对应的装置显示信息132的示例的描述。在图5中使用示意图,但实际的装置显示信息132以例如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或逗号分隔值(csv)的形式存储。

图5的上段表示通过以例如位图格式表示整个布置模式而使整个布置模式可视化的系统配置图像501,并且图5的下段表示其中存储关于包括在每个片材排出装置中的片材排出托盘的位置的信息的表。系统配置图像501能够被显示为二维图像或三维图像,但在这种情况下被显示为三维图像。在图5的上段所示的系统配置图像501中没有描绘片材或片材摞,但是,当传送片材时,还显示在用于片材的堆叠部分处的片材排出托盘的结构图像。例如,显示包括表示在上面提到的大容量堆叠器320和340中移位的提升托盘和弹出托盘的结构图像的系统配置图像。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大容量堆叠器320和340中的每一个包括三个片材排出托盘(顶部托盘、提升托盘和弹出托盘),并且整理器360包括两个片材排出托盘(上部托盘和下部托盘)。因此,在这种布置模式下,总共有八个片材排出托盘可使用。在图5上段的系统配置图像501中,显示了那些片材排出装置和片材排出托盘的实际布置模式和结构图像。因此,操作者能够直观地识别片材堆叠在哪个片材排出托盘上以及片材是否可收集。

在图5下段所示的表格中,托盘#1至#8的每个记录与安装有每个托盘的片材排出装置521、托盘类型522和托盘位置坐标523对应。即,“托盘#1”是大容量堆叠器320的顶部托盘,并且参考系统配置图像501设置在托盘位置坐标(396,102)处。托盘位置坐标是以系统配置图像501的左上角作为原点在右方向和下方向的偏移值(像素数)。其它托盘#2至#8具有相似的内容。

图6是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的图。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由控制器121存储在存储装置122中,并且在例如每个片材排出托盘中的堆叠状态的检测结果被接收的定时更新。另外,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能够由控制器121适当地参考。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具有列表型数据结构。即,表示用于每个托盘的可使用片材排出托盘的堆叠状态的托盘信息(片材排出目的地信息)被表示为托盘信息#1至托盘信息#n。在与图5的下段所示的表格的关系中,托盘#1中的堆叠状态的检测结果与托盘信息#1对应。这同样适用于托盘信息#2、托盘信息#(n-1)和托盘信息#n。n是自然数,并且在图3所示的布置模式的情况下n是8。

在图6中,托盘信息#1至托盘信息#8为具有总堆叠片材计数值(堆叠量信息)和片材摞信息列表作为成员变量的数据格式。总堆叠片材计数值是用于计数堆叠在片材排出托盘上的总片材数的变量。在片材摞信息列表中,用于管理关于每个片材摞的信息的片材摞信息段以片材的堆叠顺序布置在列表中。当没有片材堆叠在任何片材排出托盘上时,片材摞信息列表是空列表。每个片材摞信息段具有作业id(作业标识信息)、片材id、第一片材位置和片材计数值作为成员变量。作业id是表示与片材摞对应的图像形成作业的id的变量。由图像形成装置101向每个图像形成作业分配唯一的id,并将所述id存储在成员变量中。片材id是表示与片材摞对应的片材的id的变量。基于诸如尺寸、基重(basisweight)以及正面和背面的状态之类的特点来定义片材,并且将被分配用于识别片材的片材id记录在成员变量中。第一片材位置是表示当从堆叠在片材排出托盘上的第一片材开始计数时片材摞的第一片材对应于什么数字的变量。片材计数值是用于计数片材摞的总片材数的变量。

接下来,描述第一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操作。首先,参考图7描述图像形成装置101在其激活时的操作。图7是用于图示当图像形成装置101被激活时要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这个流程图由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1中的每个部分的控制器121执行。当图像形成装置101被激活时,控制器121经由通信线缆向所有连接的片材排出装置发送初始化命令,由此接收关于每个片材排出装置的配置信息(步骤s101)。已经接收到初始化命令的每个片材排出装置向图像形成装置101发送回包括用于识别自身装置的类型的片材排出装置id、状态信息以及装置配置信息(片材排出托盘的数量和片材排出托盘的位置)的信息。控制器121能够基于在步骤s101中接收到的信息来识别整个图像形成系统的系统配置。在图3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示例中,控制器121识别出两个大容量堆叠器320和340在传送方向上连接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下游,并且整理器360连接在更下游。然后,控制器121识别出大容量堆叠器320和340中的每一个包括顶部托盘、提升托盘和弹出托盘,并且整理器360包括两个片材排出托盘361和362。

控制器121将从每个片材排出装置接收的系统配置信息存储在存储装置122中(步骤s102)。系统配置信息应当包括片材排出装置id。利用接收到的配置信息,能够识别出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101的片材排出装置当前如何布置(片材排出装置等的顺序),以及因此片材堆叠部分被定位在哪里。控制器121应当基于根据片材排出装置的组合预先存储的装置显示信息132中的所存储的片材排出装置id来识别与当前连接的片材排出装置的布置模式对应的装置显示信息132。例如,在图3所示的布置模式中,识别与连接有两个大容量堆叠器和一个整理器的配置对应的装置显示信息132。

在装置显示信息132被识别出之后,控制器121初始化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步骤s103)。即,基于在步骤s102中存储的系统配置信息,新生成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紧跟在图像形成装置101被激活之后,片材还没堆叠在任何片材排出托盘上。因此,在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的每个托盘信息段中,总堆叠片材计数值为0,并且片材摞信息列表是空列表。

接下来,参考图8,给出在图像形成装置101中执行图像形成作业时的操作示例的描述。假设从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00接收到图像形成作业。图像形成作业包括关于片材堆叠部分(即,要使用的片材排出装置)的托盘信息的指定。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方便起见,假设指定关于大容量堆叠器320的托盘信息。图8是在这个时候的图像形成装置101的控制流程。这个控制流程也由整体控制所述装置的相应部分的控制器121执行。

在图像形成装置101中,按照根据图像形成作业的页的顺序执行一张片材的图像形成。在图像形成之后,开始朝着由图像形成作业指定的大容量堆叠器320传送片材(步骤s201)。在这个时候,控制器121识别关于指定的大容量堆叠器320的托盘信息(步骤s202)。托盘信息能够通过参考基于片材排出装置的布置模式确定的装置显示信息132来识别。例如,参考图5下段的表格的托盘信息的托盘#1。托盘#1与大容量堆叠器320的顶部托盘对应。类似地,托盘#2与大容量堆叠器320的提升托盘对应。当在这里识别托盘#2时,控制器121参考托盘#2的记录作为托盘信息。

控制器121将识别出的托盘信息的总堆叠片材计数值加1(步骤s203)。控制器121还基于总堆叠片材计数值确定排出的片材是否是片材排出托盘中的第一张片材(步骤s204)。当片材不是第一张片材时(步骤s204:否),控制器121参考托盘信息,以读取片材摞信息列表中的最后片材摞信息(步骤s205)。然后,控制器121确定对其执行图像形成的作业的作业id是否与在步骤s205中读取的片材摞信息中的作业id相同(步骤s206)。当作业id相同时(步骤s206:是),控制器121确定在步骤s201中经受图像形成的片材的片材id是否与在步骤s205中读取的片材摞信息中的片材id相同(步骤s207)。当片材id相同时(步骤s207:是),控制器121将托盘信息中的最后片材摞信息的片材计数值加1(步骤s208),并且处理前进到步骤s210。

当在步骤s204中片材是第一张片材时(步骤s204:是),当在步骤s206中作业id不同时(步骤s206:否),以及当在步骤s207中片材id不同时(步骤s207:否),控制器121执行步骤s209的处理。即,在托盘信息中的片材摞信息列表的末尾处生成新的片材摞信息。生成的新片材摞信息的成员变量如下。首先,作业id是为其执行图像形成的作业的作业id。片材id是与在步骤s201中经受图像形成的片材对应的片材id。总堆叠片材计数值作为第一张片材位置输入。最后,片材计数值为1。

接下来,控制器121确定在步骤s201中指定的片材排出托盘是否是大容量堆叠器320的提升托盘(步骤s210)。当片材排出托盘是提升托盘时(步骤s210:是),控制器121在步骤s201中排出片材之后确定提升托盘是否处于完全堆叠状态(步骤s211)。当提升托盘处于完全堆叠状态时(步骤s211:是),控制器121确定在步骤s211中处于完全堆叠状态的提升托盘是否可弹出(步骤s212)。基于片材摞是否堆叠在相同的大容量堆叠器的弹出托盘上来确定提升托盘是否可弹出。当片材摞堆叠在弹出托盘上时,即,当片材存在/不存在检测传感器330等检测到片材摞被堆叠时,控制器121确定提升托盘不可弹出。否则,控制器121确定提升托盘可弹出。当提升托盘可弹出时(步骤s212:是),控制器121将在步骤s211中堆叠在被检测到处于完全堆叠状态的提升托盘上的片材摞再次堆叠到弹出托盘上并执行弹出操作(步骤s213)。此后,控制器121在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中将关于在步骤s213中为其执行了大容量堆叠器320的弹出操作的提升托盘的托盘信息复制到关于相同大容量堆叠器的托盘信息,以覆写关于相同大容量堆叠器的托盘信息(步骤s214)。另外,控制器121在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中清除在步骤s213中为其执行了弹出操作的提升托盘的托盘信息(步骤s215)。在这种情况下,清除托盘信息是指通过将托盘信息中的总堆叠片材计数值设置为0来获得空片材摞信息列表。

当片材排出托盘不是提升托盘时(步骤s210:否),当提升托盘未处于完全堆叠状态时(步骤s211:否),以及当提升托盘不可弹出时(步骤s212:否),控制器121将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发送到信息处理装置100(步骤s216)。在清除关于提升托盘的托盘信息之后,应用相同的内容(步骤s215)。之后,控制器121确定图像形成作业的所有片材的图像形成是否结束了(步骤s217)。当图像形成还没有结束时(步骤s217:否),处理返回到步骤s201。当所有片材的图像形成完成了时(步骤s217:是),控制器121将已处理作业添加到已处理作业列表131(步骤s218)。然后,控制器121将已经基于添加而被更新的已处理作业列表131发送到信息处理装置100(步骤s219),并且这一系列处理结束。

接下来,参考图9,给出在图像形成装置101中检测到从片材排出托盘收集片材时的操作的描述。图9是片材收集检测处理的控制流程。这个控制流程也由整体控制所述装置的相应部分的控制器121执行。当片材存在/不存在检测传感器330和331检测到片材摞的堆叠状态的状态改变为不再检测到堆叠状态的状态时,检测到片材收集。

控制器121参考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来识别与检测到片材收集的片材排出托盘对应的托盘信息(步骤s301)。然后,控制器121清除托盘信息(步骤s302)。控制器121进一步确定片材排出托盘是否是大容量堆叠器320的弹出托盘323(步骤s303)。当片材排出托盘是弹出托盘323时(步骤s303:是),控制器121将弹出托盘323缩回到装置(大容量堆叠器320)中(步骤s304)。另外,控制器121确定大容量堆叠器320的检测到片材收集的提升托盘322是否处于完全堆叠状态(步骤s305)。当提升托盘322处于完全堆叠状态时(步骤s305:是),控制器121将堆叠在处于完全堆叠状态下的提升托盘322上的片材再次堆叠到弹出托盘323上,以执行弹出操作(步骤s306)。然后,控制器121在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中将关于为其执行了弹出操作的提升托盘322的托盘信息复制到关于大容量堆叠器320的弹出托盘323的托盘信息,以覆写关于弹出托盘323的托盘信息(步骤s307)。之后,控制器121在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中清除为其执行了弹出操作的提升托盘322的托盘信息(步骤s308)。

当与空托盘信息对应的片材排出托盘不是弹出托盘323时(步骤s303:否),控制器121将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发送到信息处理装置100(步骤s309),并且结束这一系列处理。当提升托盘322未处于完全堆叠状态时(步骤s305:否),以及在步骤s308中清除关于提升托盘322的托盘信息之后,执行相同的处理。

操作者能够根据信息处理装置100中用于终端控制的计算机程序执行的应用的需要来识别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101的每个片材排出装置的堆叠状态。在这个时候信息处理装置100的操作参考图10来描述。图10是在应用被激活时的控制流程。这个控制流程由整体控制终端的相应部分的控制器111执行。

当在信息处理装置100中激活应用时,控制器111开始到图像形成装置101的通信连接(步骤s401)。通信连接是指通信路径的持续建立,直到操作者输入清楚的取消指令为止。当通信路径被建立时,接收装置显示信息132的请求被发送到图像形成装置101(步骤s402)。当图像形成装置101接收到这个获取请求时,图像形成装置101发送与当前装置配置对应的装置显示信息132。当在建立通信连接的时候更新装置显示信息132时,图像形成装置101将更新后的装置显示信息132发送到信息处理装置100。当信息处理装置100从图像形成装置101接收到更新后的装置显示信息132时,信息处理装置100依次将装置显示信息132存储到存储装置112(步骤s403)。

控制器111还向图像形成装置101发送接收片材排出状态信息和已处理作业列表的请求(步骤s404)。当图像形成装置101(控制器121)接收到这个获取请求时,图像形成装置101(控制器121)将当前存储的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和已处理作业列表131发送到信息处理装置100。控制器111将从图像形成装置101接收的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和已处理作业列表131存储到存储装置112(步骤s405)。另外,控制器111基于所存储的装置显示信息132、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和已处理作业列表131生成片材排出状态画面,以在显示器113上显示片材排出状态画面(步骤s406)。

图11中图示了监视器画面的示例。在图11中例示的监视器画面1100中,形成图像区域1101和列表区域1110。图像区域1101是用于可视地显示每个图像形成作业的系统配置图像和片材堆叠状态的区域,并且具有双显示层结构。即,图像区域1101包括用于显示系统配置图像的第一显示层以及在第一显示层上的用于在系统配置图像的片材堆叠部分处组合地显示片材摞图像的第二显示层。在第一显示层中,显示基于在步骤s403中存储的装置显示信息132而生成的系统配置图像(图5中所示的系统配置图像501)。在第二显示层中,基于由信息处理装置100接收的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组合地显示可视化每个片材排出托盘中的片材或片材摞堆叠状态的片材摞图像。片材摞图像的显示在检测到片材堆叠状态的改变的定时被实时更新。即,控制器111被配置为使得能够对于每个图像形成作业实时地改变在显示器113上显示片材摞图像的模式。

在图11中,显示了在片材排出托盘上没有堆叠片材的状态下的系统配置图像1101。在列表区域1110中,显示由信息处理装置100从图像形成装置101接收的已处理作业列表。在已处理作业列表中,显示每个已处理作业的作业属性(作业id、作业名称、页数、摞数和使用的片材)。控制器111允许片材摞图像按照已处理作业列表中的顺序显示。另外,控制器111允许以区别的方式显示与指定的已处理作业对应的片材摞图像和与其它已处理作业对应的片材摞图像。

操作者能够操作输入部分114,以指定已处理作业列表上的任何已处理作业。在图11的示例中,图示了其中指定具有作业id“00000003”的已处理作业(作业名称:图像形成作业#3)的状态。当在已处理作业列表中列出的已处理作业的数量大于在列表区域1110中一次能够显示的作业的数量时,使用滚动条1111。操作者能够操作滚动条1111来指定任何已处理作业。指定的已处理作业以高亮(反转)方式显示,以与其它已处理作业区分开。

接下来,给出在图像形成装置101中接收片材排出状态信息的情况或者改变指定的已处理作业的情况的操作示例的描述。图12是在这个时候由信息处理装置100的控制器111执行的控制流程。在图12中,控制器111清除(删除)显示在图像区域1101的第二显示层中的片材摞图像的显示(步骤s501)。控制器111用1代入表示片材排出托盘的堆叠顺序的变量n(步骤s502),然后在片材排出状态信息中确定片材是否堆叠在托盘n上(步骤s503)。当托盘信息n中的总堆叠片材计数值为0时,确定没有堆叠片材。当堆叠了片材时(步骤s503:是),控制器111计算堆叠在托盘n上的片材摞的高度(图13中的h1)(步骤s504)。在这种情况下,当显示堆叠在托盘n上的整个片材摞时,计算片材摞的高度的像素。通过将托盘信息n的总堆叠片材计数值乘以预定系数p来计算片材摞的高度。系数p是表示与一张片材的高度对应的像素的系数。作为计算结果,当片材摞的高度包含十进制值时,所述值被向上舍入为整数值。

在计算片材摞的高度之后,控制器111以第一显示颜色渲染并显示表示堆叠在托盘n上的片材摞的片材摞图像(步骤s505)。因此,在显示器113上显示其中组合了系统配置图像和片材摞图像的片材排出状态画面。之后,控制器111确定在列表区域1110中是否指定了图像形成作业(步骤s506)。当没有指定图像形成作业时(步骤s506:否),处理前进到步骤s514。当指定了图像形成作业时(步骤s506:是),控制器111用1代入表示片材摞信息的顺序的变量m(步骤s507)。此后,片材摞信息m表示接收到的片材排出状态信息的托盘信息n的片材摞信息列表中的第m个片材摞信息。

然后,控制器111确定片材摞信息m的作业id是否与在列表区域1110中指定的图像形成作业的作业id相同(步骤s508)。当作业id不相同时(步骤s508:否),处理前进到步骤s512。当作业id相同时(步骤s508:是),控制器111计算与片材摞信息m对应的片材摞(m)(即,指定的图像形成作业的片材摞)的渲染开始高度偏移量(图14中的s)(步骤s509)。通过将与片材摞信息m对应的片材摞(m)的渲染开始位置乘以上面提到的系数p来计算片材摞(m)的渲染开始位置高度。作为计算结果,当渲染开始位置高度包括十进制值时,所述值被向下舍入为整数值。

此后,控制器111计算与片材摞信息m对应的片材摞(m)的高度(步骤s510)。即,当片材摞图像显示在显示器113上时,控制器111计算与片材摞(m)的高度对应的像素。通过将片材计数值乘以上面提到的系数p来计算片材摞(m)的高度。作为计算结果,当片材摞的高度包括十进制值时,所述值被向上舍入为整数值。

在计算出片材摞(m)的高度之后,控制器111以第二显示颜色显示表示片材摞(m)的片材摞图像(步骤s511)。以这种方式,以第二显示颜色显示表示与指定的图像形成作业对应的片材摞(m)的片材摞图像。在以第二显示颜色显示片材摞图像之后(步骤s511),控制器111确定托盘信息n的片材摞信息列表中的所有片材摞信息项是否已被验证(步骤s512)。当已经验证了所有片材摞信息项时(步骤s512:是),处理前进到步骤s514。当还没有结束所有片材摞信息项的验证时(步骤s512:否),控制器111将变量m加1,并且处理返回到步骤s508。

在步骤s514中,控制器111确定是否已经显示了接收到的片材排出状态信息中的所有托盘信息项。当所有托盘信息项的显示都完成了时(步骤s514:是),结束这一系列处理。当还未完成所有托盘信息项的显示时(步骤s514:否),控制器111将变量n加1,并且处理返回到步骤s503。

现在,参考图13a至图13c描述在步骤s505中渲染要显示的片材摞图像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示例,给出渲染大容量堆叠器的弹出托盘上的整个片材的方法的描述。片材摞图像1301的高度(图13a的h1)是在步骤s504中计算出的整个片材的高度。片材摞图像1301由顶点a至顶点g这七个点渲染。在表示计算每个顶点的坐标的方法的图13b的列表1302中,顶点a具有在片材排出托盘中的托盘位置坐标(其坐标值被表示作为(x,y))。每个片材排出托盘的托盘位置坐标被存储在步骤s403中所存储的装置显示信息132中。其它顶点(b到g)的坐标值是通过将预定的偏移量值和片材高度h1加到顶点a的坐标值(x,y)或从中减去来确定的。

片材摞图像1301通过例如可缩放矢量图形(svg)的渲染命令来渲染。在图13c中,示出了在使用svg时片材摞图像1301的渲染命令1303的示例。片材摞图像1301的形状取决于对应片材排出托盘的形状而不同,但是基于托盘位置坐标、预定偏移量值和片材高度确定形状这一点是相同的。

接下来,参考图14a至图14c描述在步骤s511中渲染要显示的片材摞图像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类似于图13a至图13c,作为示例,给出渲染表示在大容量堆叠器的弹出托盘中指定的图像形成作业的片材摞图像的方法。要在步骤s511中显示的片材摞图像1401的高度(图14a的h2)是在步骤s510中计算出的片材摞的高度。片材摞图像1401由顶点h至顶点n这七个点渲染。在表示计算每个顶点的坐标的方法的图14b的列表1402中,顶点a与片材排出托盘中的托盘位置坐标(其坐标值表示为(x,y))对应。基于顶点a和在步骤s509中计算出的片材摞的渲染开始位置高度s来确定顶点h。其它顶点(i至n)的坐标值是通过将预定偏移量值和片材高度h2加到顶点h的坐标值或从中减去来确定的。在图14c中,示出了当使用svg时片材摞图像1401的渲染命令1403的示例。片材摞图像1401的形状取决于对应的片材排出托盘的形状而不同,但是基于托盘位置坐标、预定偏移量值、开始渲染片材摞的位置以及片材摞高度确定形状这一点是相同的。

图15是要在信息处理装置100的显示器113上显示的片材排出状态画面的示例。在图15中,图示了在步骤s505中显示并表示堆叠在相应片材排出托盘上的片材的片材摞图像1501至1505。即,与已处理作业对应的片材摞图像1501至1505中的每一个被映射到与其对应的片材排出托盘的位置。片材摞1510是与在列表区域1110中指定的图像形成作业对应的片材摞。在这种情况下,示出指定具有作业id“00000003”的作业(作业名称:图像形成作业#3),并且与指定的作业对应的片材摞是片材摞图像1510。作业id和片材摞图像1510以与其它作业id和片材摞图像1501至1505的颜色不同的颜色按强调的方式显示。以这种方式,能够容易地识别与指定的已处理作业对应的片材摞(在图15的示例中为片材摞图像1510)的位置。可替代地,也能够仅将与指定的已处理作业对应的片材摞图像1510映射到系统配置图像中。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能够容易地识别与预定图像形成作业对应的片材摞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收集与已处理作业对应的片材摞。另外,能够容易地识别所有排出目的地处的片材堆叠状态。以这种方式,能够确定对于之后要为其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作业要求指定哪个片材排出目的地以实现高效,并且增强了便利性。特别地,当执行小批量多种类图像形成时,难以从以分开的方式排出到多个位置的大量堆叠片材中识别出与预定图像形成作业对应的片材摞的位置,但是根据第一实施例促进了识别。

其它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了信息处理装置100和图像形成装置101是分离构件的配置示例,但是图像形成装置101能够具有信息处理装置100的功能。即,图像形成装置101可以包括存储装置112、显示器113和输入部分114。在这种情况下,由控制器121实现生成系统配置图像和片材摞图像的功能。即,控制器121生成系统配置图像和片材摞图像,并且将生成的系统配置图像和生成的片材摞图像组合,以将结果显示在显示器113上。另外,每当从片材存在/不存在检测传感器330等接收到检测结果时,控制器121作为用于更新片材摞图像的显示的控制设备进行操作。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给出了每次形成一个片材摞图像时将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发送到信息处理装置100的示例的描述,但是这仅仅是示例。例如,可以在每当预定时间段过去时发送片材排出状态信息133。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给出了其中将整个片材排出状态信息发送到信息处理装置100的示例的描述,但是可以仅发送与先前发送的片材排出状态信息的差别。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给出了其中在已处理作业列表中指定一个图像形成作业的示例的描述,但是能够同时指定多个已处理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对应片材摞图像的颜色可以是与每个已处理作业对应的颜色。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系数p被用于计算片材摞的高度,但是系数p的值也能够根据关于片材的厚度的信息而改变,使得片材摞的高度束也随之改变。

具体而言,能够将取决于从片材id识别出的基重或片材类型而变化的系数p存储在存储装置122中,并且能够在上面提到的步骤s504、s509和s510的处理中通过下面的计算方法计算片材摞的高度和渲染开始高度。步骤s504:(托盘n的片材摞的高度)=(片材摞信息#1的片材计数值)×(与片材摞信息#1的片材id对应的系数p1)+(片材摞信息#2的片材计数值)×(与片材摞信息#2的片材id对应的系数p2)+…+(片材摞信息#(n-1)的片材计数值)×(与片材摞信息#(n-1)的片材id对应的系数p(n-1))+(片材摞信息#n的片材计数值)×(与片材摞信息#n的片材id对应的系数p(n))。步骤s509:(片材摞(m)的渲染开始高度偏移量)=(片材摞信息#1的片材计数值)×(与片材摞信息#1的片材id对应的系数p1)+(片材摞信息#2的片材计数值)×(与片材摞信息#2的片材id对应的系数p2)+…+(片材摞信息#(n-1)的片材计数值)×(与片材摞信息#(n-1)的片材id对应的系数p(n-1))。步骤s510:(片材摞(m)的高度)=(片材摞信息#m的片材计数值)×(与片材摞信息#m的片材id对应的系数p(m))。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例,片材堆叠状态与片材摞图像一起显示,因此能够容易地识别收集之前片材的片材堆叠状态。

参考图4a-4g等描述的操作能够通过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片上系统(soc)来实现。

虽然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公开,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当被赋予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此类修改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5月2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101133和于2018年1月2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8-011270的权益,其通过引用整体上并入本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