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58636发布日期:2019-02-12 23:42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带盒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带盒。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打印所使用的带盒。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带盒具备箱状的盒壳体。在盒壳体的内部收纳有打印所使用的带。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3246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例如,在上述带盒中,可考虑在基板上搭载存储与带等相关的信息的存储部并将基板配置于盒壳体。这种情况下,在错误的朝向下有可能无法将基板安装于外壁,或者,在以错误的朝向将基板安装到了外壁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从存储部读入信息。因此,作业者需要将基板以适当的朝向安装于盒壳体,作业性下降。由此,需要抑制作业者将基板向外壁安装时的作业性的下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作业者向盒壳体安装基板时的作业性的带盒。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带盒具备:箱状的盒壳体,具有第一外壁、第二外壁、第三外壁、第四外壁、第五外壁及第六外壁,所述第一外壁与所述第二外壁平行地延伸,且相互在与所述第一外壁及所述第二外壁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并列,所述第三外壁与所述第四外壁平行地延伸,且相互在与所述第三外壁及所述第四外壁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并列,所述第五外壁与所述第六外壁平行地延伸,且相互在与所述第五外壁及所述第六外壁正交的第三方向上并列,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分别相互交叉;带,收纳于所述盒壳体的内部;及基板,具有第一面和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一侧的第二面,在所述第一面设有一对导电性端子,在所述第二面设有与所述一对导电性端子电连接的存储部,在所述第三外壁上,第一侧壁、凹部及第二侧壁朝向第五方向依次并列,或者第一侧壁、孔及第二侧壁朝向第五方向依次并列,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外壁平行地延伸,所述凹部向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从所述第三外壁朝向所述盒壳体的内侧的第四方向凹陷,所述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贯通,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三外壁平行地延伸,所述第五方向是所述第三方向的一方,所述一对导电性端子相互在与所述第一面平行的第六方向上并列,在将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第六方向的一方依次三等分为第一基板区域、第二基板区域、第三基板区域的情况下,所述存储部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区域,所述基板以使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六方向平行且所述第一面朝向第七方向的状态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而配置,所述第七方向是所述第四方向的相反方向,所述存储部或保护所述存储部的模制部配置于所述凹部或所述孔。

根据上述带盒,由于一对导电性端子在第六方向上并列,因此即使以第六方向的一方及另一方的朝向相对于第三方向颠倒的方式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而配置基板,一对导电性端子彼此的位置关系也不会变化。由于存储部或模制部配置于凹部或孔,因此即使以第六方向的一方及另一方的朝向相对于第三方向颠倒的方式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而配置基板,存储部相对于盒壳体的位置关系也不会变化。由于存储部配置于第二基板区域,第二基板区域包含第六方向上的第二面的中央部,因此即使以第六方向的一方及另一方的朝向相对于第三方向颠倒的方式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而配置基板,一对导电性端子相对于盒壳体的位置关系也难以变化。由此,作业者即便将第六方向的一方及另一方的朝向相对于第三方向颠倒,也能够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而安装基板,因此,作业者在向盒壳体安装基板时,不需要考虑第六方向的一方及另一方相对于第三方向的朝向。由此,带盒能够提高作业者向盒壳体安装基板时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右前上侧观察打印装置1时的立体图。

图2是从左后下侧观察主体外壳10时的立体图。

图3是主体外壳10的仰视图。

图4是将端子支架32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端子单元30利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剖切并从下侧观察时的剖视图。

图5是将端子支架32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端子单元30利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剖切并从下侧观察时的剖视图。

图6是从右前上侧观察带盒5时的立体图。

图7是从大致上方观察层压型的带盒5(除了上壳体51之外)时的立体图。

图8是带盒5的后视图。

图9是图8的a-a线向视方向上的带盒5(除了上壳体51之外)的剖视图。

图10是从右前上侧观察带盒5(除了基板80之外)时的立体图。

图11是带盒5(除了基板80之外)的右侧视图。

图12是从第二面80b侧观察基板80时的图。

图13是在装配部20装配有带盒5时的主体外壳10的仰视图。

图14是从大致上方观察取代避让凹部72而设有避让孔721的配置部70的周边时的立体图。

图15是从大致上方观察变形例的带盒5(除了上壳体51之外)时的立体图。

图16是具有一对凸部74的带盒5(除了基板80之外)的右侧视图。

图17是从第二面80b侧观察具有一对孔部86的基板80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参照的附图是为了说明本发明可采用的技术特征而使用的附图。附图中记载的装置的结构并非旨在限定于此,只不过是说明例。以下说明中使用的“同一形状”及“相同位置”分别并非旨在限定为完全相同的形状及处于完全相同位置,也包括实质上相同的形状及处于实质上相同的位置。“平行”及“正交”分别并非旨在限定为完全平行及正交,也包括实质上平行及正交。

参照图1至图3,说明打印装置1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的左上侧、右下侧、左下侧、右上侧、上侧及下侧分别设为打印装置1的左侧、右侧、前侧、后侧、上侧及下侧。打印装置1能够将各种带盒(例如,层压型、接受型、热敏型、管型)在一台中使用。以下,将收纳于带盒5(参照图6)的长条状的各种打印介质(例如,双面粘着带6、膜带7、单面粘着带、热敏纸带、管带)总称为“带”。打印装置1能够执行将文字、图形等字符向带打印的打印动作。

如图1所示,打印装置1为大致长方体状。打印装置1具有主体外壳10和罩19。在主体外壳10的上表面的前部设有键盘11。键盘11进行各种字符输入等。在键盘11的后方设有功能键组12。功能键组12包括电源按钮、打印开始按钮等,向打印装置1输入各种指示。在功能键组12的后方设有液晶显示器13。液晶显示器13对输入的字符进行显示。罩19以开闭自如的方式安装在主体外壳10的下侧。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主体外壳10设有装配部20。装配部20从主体外壳10的下表面向上方凹陷,具备底壁20a和侧壁20b。底壁20a在仰视下为大致矩形形状,与上下方向正交。侧壁20b从底壁20a的周缘部向下方延伸。带盒5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于装配部20拆装。

在装配部20配置有头支架21、压印支架23、带驱动轴26、墨带卷绕轴27、钩28a、28b、肋29(参照图3)、端子单元30等。头支架21为板状,从底壁20a中的右侧的部位向下方延伸。在头支架21的右表面配置有热敏头22(参照图3)。

压印支架23配置在装配部20的右部。压印支架23能够以前端部为中心而向大致左右方向转动。压印支架23将压印辊24及带副辊25支承为在仰视下分别能够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压印辊24设置在从右侧与热敏头22对向的位置。带副辊25设置在压印辊24的后侧附近。带驱动轴26设置在带副辊25的左侧,从底壁20a向下方延伸。墨带卷绕轴27从底壁20a的大致中央向下方延伸。

钩28a从底壁20a的前端部向下方突出,能够沿前后方向进行弹性变形。钩28b从底壁20a的后端部向下方突出,能够沿前后方向进行弹性变形。肋29设置在装配部20的左端部中的比前后方向的中央靠前侧的位置,从底壁20a向下方延伸。肋29的左端部连接于侧壁20b。端子单元30配置在侧壁20b中的前右角部。关于端子单元30的详情将在后文叙述。

在带驱动轴26的右后附近设有切断装置15。在主体外壳10的右后角部设有操作部14。操作部14通过向内侧受到按压操作而使切断装置15工作,将打印完成的带切断。在切断装置15的后侧设有带排出口16。带排出口16是沿前后方向贯通主体外壳10的开口。带排出口16将由切断装置15切断后的打印完成的带向主体外壳10的外部排出。

打印装置1在主体外壳10的内部具备控制部(图示省略)。控制部具备cpu、rom、ram等,对打印装置1的打印动作进行控制。

参照图2、图4及图5,说明端子单元30。如图4及图5所示,端子单元30具备支架支承部31、端子支架32及施力构件33。支架支承部31固定于侧壁20b(参照图2)。支架支承部31为大致长方体状的箱状,向后方开口。端子支架32为大致长方体状的箱状,向前方开口。端子支架32配置在支架支承部31的内部,由支架支承部31支承为能够在第一位置(参照图4)与第二位置(参照图5)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处于第一位置的端子支架32从侧壁20b的朝向后侧的面向后方突出(参照图4)。处于第二位置的端子支架32从侧壁20b的朝向后侧的面突出的突出量比处于第一位置时小(参照图5)。

如图2所示,端子支架32的上端部的后部向后方斜上侧倾斜。端子支架32的后表面(以下,称为“端子面32a”)为矩形形状。在端子面32a上设有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都为金属端子,分别经由线束(图示省略)而与打印装置1的控制部电连接。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以相互之间空出规定的间隙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并列。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是在上下方向上长的矩形形状,相互为同一形状。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各自的上端部在上下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各自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

如图4及图5所示,施力构件33为螺旋弹簧,一端固定于支架支承部31,另一端固定于端子支架32的与端子面32a相反一侧的面(即,前表面)。施力构件33对端子支架32从第二位置(参照图5)朝向第一位置(参照图4)而向后方施力。

参照图6至图11,说明带盒5。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6的左上侧、右下侧、左下侧、右上侧、上侧及下侧分别设为带盒5的左侧、右侧、前侧、后侧、上侧及下侧。如图6所示,带盒5具备盒壳体50。盒壳体50为大致长方体状的箱状,具有上壳体51和下壳体52。上壳体51及下壳体52相互在上下方向上并列,在下壳体52的上侧组装上壳体51。上壳体51具有上壁53和周壁59a。下壳体52具有下壁54(参照图7)和周壁59b。上壁53及下壁54分别与前后左右平行地延伸。下壁54并列配置在上壁53的下侧。

周壁59a从上壁53的周缘向下侧延伸。周壁59b从下壁54的周缘向上侧延伸。周壁59a、59b在上壳体51组装于下壳体52的状态下形成右壁55、左壁56(参照图7)、前壁57及后壁58(参照图7)。右壁55及左壁56分别与前后上下平行地延伸。左壁56并列配置在右壁55的左侧。前壁57及后壁58分别与上下左右平行地延伸。后壁58并列配置在前壁57的后侧。

上壁53、下壁54、右壁55、左壁56、前壁57及后壁58分别是盒壳体50的朝向外侧的外壁。前壁57与后壁58之间的距离l1大于上壁53与下壁54之间的距离l2。右壁55与左壁56之间的距离l3大于距离l1。

如图7所示,在前壁57设有头插入部61。头插入部61从前壁57的左端部附近向后方凹陷,并向右方延伸。将前壁57中的在头插入部61的前侧延伸的部位称为“臂部62”。在臂部62的左端部形成有第一排出口63。第一排出口63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口,从盒壳体50的内部向外部排出带及墨带4。

在左壁56的前端部设有第二排出口64。以下,将在前后方向上对右壁55及左壁56分别进行了三等分时的区域从后方朝向前方依次设为“第一区域r1”、“第二区域r2”、“第三区域r3”。第二排出口64在第三区域r3中配置于比第一排出口63靠带的传送方向下游侧处。第二排出口64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口,将从第二排出口64排出的带向外部排出,并向带排出口16引导。

如图6及图7所示,在右壁55设有配置部70及肋65a、65b、65c。配置部70配置于第三区域r3。在配置部70配置有基板80。关于配置部70及基板80的详情将在后文叙述。

肋65a、65b、65c分别设置在从基板80向后方偏离的位置,从右壁55朝向盒壳体50的外侧(即,右侧)突出至比基板80靠右侧处。肋65a在右壁55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沿前后方向从配置部70的后侧附近延伸至比右壁55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靠后侧处。肋65b连接于肋65a的前端部,在右壁55的上端部与右壁55的下端部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肋65c连接于肋65a的后端部,在右壁55的上端部与右壁55的下端部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

如图7所示,在左壁56设有肋66a、66b、66c。肋66a、66b、66c分别设置在从基板80向后方偏离的位置,从左壁56朝向盒壳体50的外侧(即,左侧)突出。肋66a以左壁56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为中心而沿前后方向延伸。肋66b连接于肋66a的前端部,在左壁56的上端部与左壁56的下端部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肋66c连接于肋66a的后端部,在左壁56的上端部与左壁56的下端部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

如图6所示,盒壳体50具有共通部50a、50b、50c和一对突出部511、512。共通部50a是盒壳体50的右后角部,包括右壁55的后端部和后壁58的右端部。共通部50b是盒壳体50的右前角部,包括右壁55的前端部和前壁57的右端部。共通部50c是盒壳体50的左后角部,包括左壁56的后端部和后壁58的左端部。共通部50a、50b、50c各自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盒壳体50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长度。

突出部511从上壁53向上方突出。突出部512从下壁54向下方突出。即,突出部511、512从上壁53及下壁54相互向外侧突出。一对突出部511、512分别沿着上壁53及下壁54的周缘延伸。突出部511的上端部501在盒壳体50中最靠上侧。突出部512的下端部502在盒壳体50中最靠下侧。共通部50a、50b、50c分别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上端部501与下端部502之间。

突出部511包括第一连接部511a、第二连接部511b及第三连接部511c。第一连接部511a配置在共通部50a的附近。第一连接部511a的一端与右壁55连接,另一端与后壁58连接。即,第一连接部511a将右壁55与后壁58连接。第一连接部511a的形状为相对于第一连接部511a而在盒壳体50的中心侧具有曲率中心的圆弧状。

第二连接部511b配置在共通部50b的附近。第二连接部511b的一端与右壁55连接,另一端与前壁57连接。即,第二连接部511b将右壁55与前壁57连接。第二连接部511b从配置部70的后端部的前侧附近向前方斜左侧弯曲。即,第二连接部511b的形状为相对于第二连接部511b而在盒壳体50的中心侧(即,与基板80及共通部50b相反一侧)具有曲率中心的圆弧状。仅第二连接部511b的后端部(即,与右壁55连接的连接部)与配置部70及基板80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第三连接部511c配置在共通部50c的附近。第三连接部511c的一端与左壁56连接,另一端与后壁58连接。即,第三连接部511c将左壁56与后壁58连接。第三连接部511c的形状为相对于第三连接部511c而在盒壳体50的中心侧具有曲率中心的圆弧状。

突出部512包括第一连接部(图示省略)、第二连接部512b及第三连接部(图示省略)。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512b及第三连接部分别对应于第一连接部511a、第二连接部511b及第三连接部511c。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512b及第三连接部分别与第一连接部511a、第二连接部511b及第三连接部511c在突出的方向成为相反侧这一点上不同,形状等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8所示,在上壳体51所包含的后壁58设有钩67a。钩67a从上壳体51所包含的后壁58向下方延伸,能够沿前后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在下壳体52所包含的后壁58设有孔67b。孔67b沿前后方向贯通下壳体52所包含的后壁58。钩67a及孔67b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后壁58的中央部与共通部50a之间的大致中央部。钩67a在上壳体51组装于下壳体52的状态下从前侧与孔67b卡合。在上壳体51组装于下壳体52的状态下,上端部501与孔67b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a1小于下端部502与孔67b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a2。

如图7及图8所示,在后壁58设有凹部68。凹部68与钩67a及孔67b的右侧相邻。凹部68从后壁58向前方凹陷,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凹部68具备第一对向壁68a、第二对向壁68b及连接壁68c。

第一对向壁68a及第二对向壁68b相互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第二对向壁68b配置在比第一对向壁68a靠右侧处。即,第二对向壁68b与钩67a及孔67b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b2大于第一对向壁68a与钩67a及孔67b之间的距离b1。第一对向壁68a连接于包含上端部501和下端部502的部分。即,第一对向壁68a连接于一对突出部511、512与后壁58连续的部分。第二对向壁68b连接于共通部50a。即,第一对向壁68a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t1大于第二对向壁68b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t2。第一对向壁68a的上端部处于比第二对向壁68b的上端部靠上侧处。第一对向壁68a的下端部处于比第二对向壁68b的下端部靠下侧处。连接壁68c与前后方向正交,将第一对向壁68a的前端部与第二对向壁68b的前端部相互连接。

如图6及图7所示,盒壳体50具有带驱动辊46和支承部49a~49d。带驱动辊46是在上壁53与下壁54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体,配置于盒壳体50的左前角部。带驱动辊46由上壁53及下壁54支承为能够旋转。支承部49a是在上壁53与下壁54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体。支承部49b、49c是在上壁53与下壁54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体。支承部49d沿上下方向分别贯通上壁53及下壁54。

如图7所示,支承部49a配置在带驱动辊46的后方斜右侧,将第一带卷轴40支承为能够旋转。在第一带卷轴40上卷绕第一带。支承部49b配置在支承部49a的右侧,将第二带卷轴41支承为能够旋转。在第二带卷轴41上卷绕第二带。支承部49c配置在支承部49b的前方斜右侧,将墨带卷轴42支承为能够旋转。在墨带卷轴42上卷绕未使用的墨带4。支承部49d配置在支承部49b的前方斜左侧,将墨带卷绕卷轴44(参照图6)支承为能够旋转。在墨带卷绕卷轴44上卷取并卷绕使用完的墨带4。

带盒5能够通过对盒壳体50的内部收纳的带的种类、墨带4的有无等进行适当变更而安装为层压型、接受型、热敏型、管型等。图7例示出层压型的带盒5。在层压型的带盒5中,支承部49a将卷绕有双面粘着带6作为第一带的第一带卷轴40(以下,称为“双面粘着卷6a”)支承为能够旋转。支承部49b将卷绕有膜带7作为第二带的第二带卷轴41(以下,称为“膜卷7a”)支承为能够旋转。支承部49c将卷绕有未使用的墨带4的墨带卷轴42(以下,称为“墨带卷4a”)支承为能够旋转。

双面粘着卷6a、膜卷7a及墨带卷4a分别是双面粘着带6、膜带7及墨带4的供给源。双面粘着卷6a、膜卷7a及墨带卷4a分别以双面粘着带6、膜带7及墨带4的宽度方向与盒壳体50的上下方向一致的朝向收纳于盒壳体50的内部。凹部68与墨带卷4a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墨带卷4a的中心q与凹部68在前后方向上重叠。中心q在墨带卷4a支承于支承部49c的状态下与支承部49c的中心一致。

如图7及图9所示,在上下方向上,在上壁53与下壁54之间设有肋47。肋47为右前部和左后部开口的在俯视下以支承部49b为中心的圆形形状,从下壁54向上方延伸。在肋47的内侧配置膜卷7a。肋47包围膜卷7a的周向的一部分。肋47的后端部配置在后壁58的前侧附近。在后壁58设有肋48。肋48从第一对向壁68a朝向前方突出,从下壁54向上方延伸至肋47的上端部。肋48的前端部连接于肋47的后端部的右侧附近。连接壁68c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第二对向壁68b与肋48之间。从下壁54起的肋48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h1低于从下壁54起的第二对向壁68b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h2(参照图9)。

如图7所示,在墨带卷4a的右前侧设有弯折销45a~45d。弯折销45a、45b、45c、45d依次从前方朝向后方并列。弯折销45a~45d分别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固定支承于下壁54。弯折销45a~45d规定膜带7的传送路径。膜带7的传送路径从膜卷7a向前方延伸,经由弯折销45d、45c、45b、45a而向左侧弯曲,并经由第一排出口63而延伸至第二排出口64。

参照图6、图7及图10至图12,说明配置部70及基板80。如图7及图10所示,配置部70从右壁55向左方凹陷。配置部70配置在右壁55中的与前壁57相邻的位置、即共通部50b。配置部70的前端部附近与第二排出口64在左右方向上重叠。

如图7所示,前壁57与配置部70相互由连结部70a连结。连结部70a为前壁57的右端部,且为右壁55(配置部70)的前端部。连结部70a的形状从前壁57的右端部向后方斜左侧弯折成锐角,在俯视下呈圆弧状。

如图10所示,配置部70在右壁55的上端部的下侧附近与右壁55的下端部的上侧附近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即,配置部70未延伸至上壁53及下壁54。

如图7及图10所示,配置部70具有第一壁71、避让凹部72及第二壁73。第一壁71、避让凹部72及第二壁73从后方朝向前方依次并列,形成配置部70的底壁。第一壁71及第二壁73配置在比右壁55的右表面(以下,称为“特定面55a”)靠左侧处,与右壁55平行地延伸。避让凹部72配置于第三区域r3,从第一壁71及第二壁73向左方凹陷。在盒壳体50的内部,避让凹部72的底壁与处于传送路径上的带(在图7中为膜带7)在左右方向上相对。

如图11所示,在上下方向上对第一壁71及第二壁73分别进行了二等分的情况下,将第一壁71中的上侧的区域称为“第一配置区域d1”,将第二壁73中的下侧的区域称为“第二配置区域d2”,将第一壁71中的下侧的区域称为“第三配置区域d3”,将第二壁73中的上侧的区域称为“第四配置区域d4”。

第一配置区域d1、第二配置区域d2、第三配置区域d3及第四配置区域d4的表面形状均为平面。平面不是仅指完全平坦的面,而是指未形成曲面且未设有凸部的面。即,平面包括设有凹部的面。

以下,将在侧视下由第一壁71、避让凹部72及第二壁73构成的区域(即,将配置部70沿左右方向投影时形成的区域)的中心称为“中心p”。中心p与在侧视下与由第一壁71的后下角部、第一壁71的后上角部、第二壁73的前下角部及第二壁73的前上角部这四个点构成的长方形的对角线的交点一致。第一配置区域d1的表面形状与第二配置区域d2的表面形状相互相对于中心p而点对称。第三配置区域d3与第四配置区域d4的表面形状相互相对于中心p而点对称。

如图6所示,基板80为在一个方向上长的长方形形状,具有第一面80a和第二面80b(参照图12)。第二面80b朝向与第一面80a相反的一侧。在第一面80a设有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都为金属端子,相互之间空出规定的间隙而在基板80的长度方向(以下,称为“y1方向”。参照图12)上并列。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是在基板80的宽度方向(以下,称为“y2方向”。参照图12)上长的矩形形状,相互为同一形状。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各自的y2方向的一侧(例如,图12的上侧)的端部在y2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各自的y2方向的另一方侧(例如,图12的下侧)的端部在y2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

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的长度方向(即,y2方向)上的长度小于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参照图2)的长度方向(即,图2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的宽度方向(即,y1方向)上的长度大于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的宽度方向(即,图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的相互之间的间隙的距离小于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的相互之间的间隙的距离。

如图12所示,在第二面80b设有ic芯片82、一对电容器83及模制部84。ic芯片82经由一对电容器83与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分别电连接。ic芯片82能够存储带盒5的种类(层压型等)、带的种类(颜色、带宽等)等各种信息。一对电容器83使特定的频率通过。模制部84是覆盖ic芯片82的树脂构件,对ic芯片82进行保护。

以下,将图12的右侧作为y1方向的一方,将图12的左侧作为y1方向的另一方。将在y1方向上对第二面80b进行了三等分时的区域从y1方向的一方(图12的右侧)朝向另一方(图12的左侧)依次设为“第一基板区域s1”、“第二基板区域s2”、“第三基板区域s3”。ic芯片82、电容器83及模制部84都配置于第二基板区域s2。

如图11及图12所示,第一壁71的后端部71a与第二壁73的前端部73a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w1(即,配置部7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基板80的y1方向上的长度x1稍大。第一壁71及第二壁73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w2比基板80的y2方向上的长度x2稍大。避让凹部7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w3比模制部84的y1方向的长度x3大。

以下,将基板80的y1方向的一方(图12的右侧)的端部称为“第一基板端部85a”,将基板80的y1方向的另一方(图12的左侧)的端部称为“第二基板端部85b”。第一壁71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w4及第二壁7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w5都小于模制部84(详细而言是模制部84的y1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与第一基板端部85a之间的y1方向上的距离x4及模制部84(详细而言是模制部84的y1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与第二基板端部85b之间的y1方向上的距离x5中的任何一者。

如图7所示,基板80以y1方向(参照图12)与带盒5的前后方向平行且第一面80a朝向右方的状态配置于配置部70。基板80能够以y1方向的一方(图12的右侧)朝向带盒5的后方及前方中的任一方的状态配置于配置部70。在第一壁71与第二面80b之间及第二壁73与第二面80b之间配置有粘结层(图示省略)。粘结层是粘结剂、双面粘着带等。基板80隔着粘结层而跨第一壁71及第二壁73配置。

以下,以基板80配置于配置部70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模制部84及ic芯片82配置于避让凹部72。特定面55a及第一面80a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基板80配置于第三区域r3。基板8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处于比第二排出口64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靠前方处。基板80的一部分与第二排出口64在左右方向上重叠。详细而言,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中的前侧的导电性端子与第二排出口64在左右方向上重叠。

参照图13,说明带盒5装配于装配部20的流程及打印装置1的打印动作。用户以使基板80与端子单元30对向的方式将带盒5装配于装配部20。在带盒5向装配部20装配的过程中,第二连接部512b从下方与端子支架32的上端部的后部的左端部接触。由于端子支架32的上端部的后部向后方斜上侧倾斜,因此端子支架32被第二连接部512b向前方按压。端子支架32克服施力构件33的作用力而从第一位置(参照图4)移动到第二位置(参照图5)。

向头插入部61插入热敏头22。向带驱动辊46插入带驱动轴26。向墨带卷绕卷轴44插入墨带卷绕轴27。向凹部68插入肋29。没有凹部68的带盒会与肋29发生干涉,因此无法装配于装配部20。由此,通过凹部68及肋29能够抑制与带盒5不同的带盒向装配部20装配。钩28a、28b分别与肋65a、66a卡合。由此,带盒5相对于装配部20的位置决定,带盒5向装配部20的装配完成。

在带盒5装配于装配部20的状态下,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与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分别相互在前后方向上对向接触而电连接。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的长度方向(即,y2方向)上的长度小于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的长度方向(即,图2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的宽度方向(即,y1方向)上的长度大于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的宽度方向(即,图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的相互之间的间隙的距离小于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的相互之间的间隙的距离。

在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与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分别相互在前后方向上对向接触而电连接的状态下,打印装置1成为能够与带盒5之间进行通信的状态。详细而言,打印装置1利用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与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的各接点间的电压差,通过公知的调制方式接收来自ic芯片82的信号。

当罩19(参照图1)相对于主体外壳10关闭时,压印支架23向左侧转动。压印辊24与热敏头22之间夹持相互重叠的膜带7及墨带4。带副辊25与带驱动辊46之间夹持双面粘着带6及膜带7。

当打印装置1的打印动作开始时,带驱动轴26及墨带卷绕轴27由电动机(图示省略)同步地进行旋转驱动。伴随于带驱动轴26的旋转,带驱动辊46进行旋转,带副辊25进行从动旋转。当带驱动辊46及带副辊25旋转时,双面粘着带6及膜带7分别从双面粘着卷6a及膜卷7a被拉出而传送。伴随于墨带卷绕轴27的旋转,墨带卷绕卷轴44进行旋转。当墨带卷绕卷轴44旋转时,墨带4从墨带卷4a被拉出。使用在压印辊24与热敏头22之间与膜带7重叠的墨带4,进行由热敏头22向膜带7的打印。在带副辊25与带驱动辊46之间,向打印完的膜带7贴合双面粘着带6,并从第二排出口64向外部排出。

如以上说明那样,由于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在y1方向上并列,因此即使以y1方向相对于带盒5的朝向前后颠倒的方式跨第一壁71和第二壁73而配置基板80,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彼此的位置关系也不会变化。由于ic芯片82及模制部84配置于避让凹部72,因此即使以y1方向相对于带盒5的朝向前后颠倒的方式跨第一壁71和第二壁73而配置基板80,存储部相对于盒壳体50的位置关系也不会变化。由于ic芯片82配置于第二基板区域s2,第二基板区域s2包含y1方向上的第二面80b的中央部,因此即使以y1方向相对于带盒5的朝向前后颠倒的方式跨第一壁71和第二壁73而配置基板80,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相对于盒壳体50的位置关系也难以变化。由此,作业者即使将y1方向相对于带盒5的朝向前后颠倒,也能够跨第一壁71和第二壁73而安装基板80,因此,作业者在向盒壳体50安装基板80时,不需要考虑y1方向相对于带盒5的前后方向的朝向。由此,带盒5能够提高作业者向盒壳体50安装基板80时的作业性。

第一配置区域d1的表面形状与第二配置区域d2的表面形状相对于中心p而相互点对称。第三配置区域d3与第四配置区域d4的表面形状相对于中心p而相互点对称。由此,即使以基板80的y1方向相对于带盒5的朝向前后颠倒的方式跨第一壁71和第二壁73而配置基板80,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相对于盒壳体50的位置关系也更难以变化。

距离w1比长度x1稍大。长度w3比长度x3大。长度w4、w5都小于距离x4、x5中的任何一者。这种情况下,即使基板80的y1方向相对于带盒5的朝向前后颠倒,也能在避让凹部72配置ic芯片82、电容器83及模制部84,在第一壁71及第二壁73配置第二面80b。由此,对于带盒5,即使基板80的y1方向相对于带盒5的朝向前后颠倒,也能够跨第一壁71和第二壁73而可靠地安装基板80。

第一配置区域d1、第二配置区域d2、第三配置区域d3及第四配置区域d4的表面形状都为平面。由此,能够抑制在跨第一壁71和第二壁73而配置了基板80的情况下在第二面80b与第一壁71及第二壁73之间形成左右方向的间隙。由此,作业者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将基板80安装于配置部70。

由于电容器83配置于第二基板区域s2,因此作业者即使将y1方向相对于带盒5的朝向前后颠倒,也能够跨第一壁71和第二壁73而安装基板80。

在带朝向盒壳体50的内部(即,朝向带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受到了按压的情况下,带会产生松弛。当带产生松弛时,带的传送容易产生不良情况。在盒壳体50的内部,由于避让凹部72的底壁与处于传送路径上的带在左右方向上对向,因此产生了松弛的带会与避让凹部72接触。由此,带盒5与避让凹部72的底壁不与处于传送路径上的带未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带朝向盒壳体50的内部受到了按压的情况下产生的带的松弛。

由于第二排出口64及避让凹部72配置于第三区域r3,因此在处于第二排出口64的带朝向盒壳体50的内部受到了按压的情况下,产生松弛的带容易与避让凹部72接触。由此,带盒5与避让凹部72的底壁不与处于传送路径上的带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带朝向盒壳体50的内部受到了按压的情况下产生的带的松弛。

由于第一壁71及第二壁73配置在比特定面55a靠左侧处,因此与第一壁71及第二壁73未配置在比特定面55a靠左侧处的情况相比,基板80中的比特定面55a向右侧突出的部位减小。由此,在将基板80朝向载置面(例如,作业台的上表面)而放置了带盒5的情况下,基板80及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难以受到因与载置面接触而产生的应力。由此,带盒5能够抑制应力作用于基板80及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而带来的不良影响。如果基板80中的比特定面55a向右侧突出的部位减小,则能够抑制在带盒5的使用时等基板80中的比特定面55a向右侧突出的部位发生钩挂而基板80从配置部70脱落。

由于特定面55a及第一面80a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因此在将基板80朝向载置面而放置了带盒5的情况下,基板80及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难以受到因与载置面接触而产生的应力。由此,带盒5能够抑制应力作用于基板80及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而带来的不良影响。如果基板80中的比特定面55a向右侧突出的部位消失,则能够抑制在带盒5的使用时等基板80中的比特定面55a向右侧突出的部位发生钩挂而基板80从配置部70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壁5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外壁”。下壁5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外壁”。右壁5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外壁”。左壁56相当于本发明的“第四外壁”。前壁57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五外壁”。后壁58相当于本发明的“第六外壁”。带盒5的上下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方向”。带盒5的左右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方向”。带盒5的前后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方向”。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相当于本发明的“一对导电性端子”。ic芯片82相当于本发明的“存储部”。第一壁7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侧壁”。带盒5的左方相当于本发明的“第四方向”。避让凹部72相当于本发明的“凹部”。第二壁7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侧壁”。带盒5的前方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五方向”。基板80的y1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六方向”。带盒5的右方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七方向”。带盒5的上方相当于本发明的“第八方向”。带盒5的下方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九方向”。第二排出口64相当于本发明的“排出部”。支承部49b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部”。

本发明能够从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ic芯片82由模制部84保护,但模制部84也可以省略。如图14所示,带盒5可以取代避让凹部72而采用避让孔721。避让孔721沿左右方向贯通配置部70的底壁。在基板80配置于配置部70的状态下,在避让孔721配置模制部84。模制部84在盒壳体50的内部与处于传送路径上的带(在图14中为膜带7)在左右方向上对向。在省略了模制部84的情况下,在基板80配置于配置部70的状态下,在避让孔721配置ic芯片82。ic芯片82在盒壳体50的内部与处于传送路径上的带在左右方向上对向。

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盒5为层压型,但也可以是接受型、热敏型、管型等。在接受型的带盒中,省略第二带卷轴41,支承部49a对卷绕有单面粘着带作为第一带的第一带卷轴40进行支承。在热敏型的带盒5中,省略墨带卷4a,支承部49a对卷绕有热敏纸带作为第一带的第一带卷轴40进行支承。

参照图15,说明变形例的带盒5。以下,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主要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变形例的双面粘着带6及膜带7的带宽小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双面粘着带6及膜带7的带宽。带盒5为了向膜带7施加适当的传送负载,根据带宽而弯折销的个数不同。在变形例的带盒5中,省略弯折销45b~45d。即,在墨带卷4a的右前侧仅设有弯折销45a。弯折销45a将筒状体451支承为能够旋转。膜带7的传送路径从膜卷7a向前方延伸,并沿着筒状体451的外周面中的右端部向左侧弯曲。当传送膜带7时,筒状体451旋转,因此能够抑制对于膜带7的传送的负荷。需要说明的是,弯折销的个数也可以与带宽无关而保持恒定。在盒壳体50的内部,避让凹部72的底壁与处于传送路径上的带(在图7中为膜带7)在左右方向上对向。

参照图16及图17,说明配置部70及基板80的变形例。可以如图16所示那样在第一壁71及第二壁73设置一对凸部74,并如图17所示那样在第二面80b设置一对孔部86。一对凸部74从相对于中心p对称的位置向右方突出。一对凸部74的形状为圆柱状,相对于中心p对称。一对凸部74的形状不限定于圆柱状,也可以为例如四棱柱状。一对孔部86从相对于基板80的中心对称的位置且与一对凸部74分别对应的位置向右方凹陷。一对孔部86的形状为圆形,相对于基板80的中心对称。一对孔部86的形状不限定于圆形,只要是与一对凸部74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即可。一对孔部86也可以沿左右方向贯通基板80。一对凸部74的直径比一对孔部86的直径稍小。

在基板80配置于配置部70的情况下,一对凸部74嵌入一对孔部86。由此,基板80能够可靠地安装于配置部70。由于一对凸部74处于相对于中心p对称的位置,因此即使基板80的y1方向相对于带盒5的朝向前后颠倒,基板80也能够配置于配置部70。在将一对凸部74设为一组的情况下,在第一壁71及第二壁73上也可以设置多组凸部74。在将一对孔部86设为一组的情况下,在第二面80b上也可以设置多组孔部86。也可以在第一壁71及第二壁73上设置一对孔部86,并在第二面80b上设置一对凸部7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中的前侧的导电性端子与第二排出口64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相对于此,也可以是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中的后侧的导电性端子与第二排出口64在左右方向上重叠。也可以是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都与第二排出口64在左右方向上不重叠。例如,也可以是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的相互之间的间隙与第二排出口64在左右方向上重叠。

在基板80上,也可以以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为一组而设置多组盒侧导电性端子8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及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为金属端子,但例如也可以是导电性树脂端子。在基板80上,也可以除了电容器83之外还设置线圈等电子部件。电子部件优选配置于第二基板区域s2。这种情况下,电子部件配置于避让凹部72,因此带盒5能够抑制电子部件与第一壁71或第二壁73接触而损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的相互之间的间隙的距离小于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的相互之间的间隙的距离。相对于此,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也可以为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以上。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也可以为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以下。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的相互之间的间隙的距离也可以为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的相互之间的间隙的距离以上。

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是在y2方向上长的矩形形状,但也可以是在y1方向上长的矩形形状,还可以是正方形形状、圆形形状等其他形状。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相互为同一形状,在y1方向上并列,但也可以相互为不同形状,也可以在y2方向上并列。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置部70从右壁55向左方凹陷,但也可以不凹陷。即,第一壁71及第二壁73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与特定面55a相同的位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排出口64、配置部70及基板80配置于第三区域r3,但也可以配置于第一区域r1或第二区域r2,还可以跨第一区域r1、第二区域r2及第三区域r3中的多个区域而配置。第二排出口64、配置部70及基板80也可以配置于上壁53、下壁54、左壁56、前壁57或后壁5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钩67a设置于上壳体51所包含的后壁58,孔67b设置于下壳体52所包含的后壁58。相对于此,也可以是钩67a设置于下壳体52所包含的后壁58,孔67b设置于上壳体51所包含的后壁5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打印装置1通过调制方式而接收来自ic芯片82的信号。相对于此,打印装置1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而接收来自ic芯片82的信号。打印装置1例如可以接收来自ic芯片82的差动信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特定面55a及第一面80a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相对于此,第一面80a也可以配置于比特定面55a靠左侧处。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在带盒5的使用时等基板80中的比特定面55a向右侧突出的部位发生钩挂而基板80从配置部70脱落。第一面80a也可以配置在比特定面55a靠右侧处。这种情况下,由于基板80比特定面55a向右侧突出,因此在带盒5装配于装配部20时,一对主体侧导电性端子34能够与一对盒侧导电性端子81分别可靠地接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