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芯片及墨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14104发布日期:2019-10-08 23:37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芯片及墨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芯片及墨盒。



背景技术:

打印机每个耗材芯片具有唯一的序列号(serial number,SN)。当重复利用已经用过了的耗材盒时,可以通过重新填充墨水或者碳粉后继续利用。但是部分打印机会记忆用过了的芯片的序列号,如果不更新序列号,可能存在芯片不能被识别的情况。

目前,在打印过程中,切换、复位或者升级序列号是通过“割碳膜”、“掰电阻”、“使用复位设备”、“撕掉芯片结构”等方式实现。然而,这些操作需要将芯片从耗材上取下来,并且需要使用专用工具,比如镊子等,进行滑磨、掰扯等操作,其操作便利性差,且存在打印机的时序条件不同,或者操作不准确等缺陷,从而导致最终使用者无法实现预期功能,造成产品无法使用的困扰。

因此,如何简化用户手动切换序列号的操作,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芯片及墨盒,能够由控制电路根据切割部的连接状态达到切换不同的序列号经接触部响应至打印机,进而实现芯片信号变化;并不需要将芯片从墨盒上取下来,再操作,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提升了序列号切换的有效性,避免了因操作失败或滑磨程度不够等问题,而造成的序列号切换不成功。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芯片,包括:用于承载芯片各部件的印刷电路板,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可拆卸设置的切割部、与其对应连接的控制电路、以及与切割部或控制电路连接接触部;以使所述控制电路根据切割部在印刷电路板上的连接状态将对应预设序列数据经接触部响应至打印机。

可选地,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可拆卸设置其上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切割部、以及设置其上并与第一切割部连接的第一控制电路。

可选地,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可拆卸设置其上的一个或多个第二切割部,以及设置于第二切割部内的第二控制电路。

可选地,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切割部或所述第二切割部匹配的孔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切割部包括可拆卸的易脱离部、以及一端与印刷电路板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切割部连接的连接部;

或者,所述第二切割部包括可拆卸的易脱离部、以及一端与印刷电路板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切割部连接的连接部。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经焊接或导电胶连接至印刷电路板、或易脱离部。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易脱离部一体成型,并在连接部设置V形口或凹形口作为预切割开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切割部经设置于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线与第一控制电路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控制电路通过与第一切割部所建立的电连接通路检测得出第一切割部的状态信息,并将第一控制电路内状态信息所对应的预设序列数据经接触部响应至打印机。

可选地,所述第二切割部经设置于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线与接触部电连接,并由设置于第二切割部内的第二控制电路经导线和接触部将第二控制电路内的预设序列数据响应至打印机。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墨盒,所述墨盒包括上述芯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片及墨盒,所述芯片能够通过在印刷电路板上可拆卸设置切割部,当需要切换芯片内部数据时,可轻松将切割部拆卸掉,使其脱离印刷电路板(PCB),进而由控制电路将与切割部已拆卸状态所对应的预设序列数据经接触部响应至打印机,其中,所述控制电路内存储有预设序列数据并与连接部的连接状态相对应,其预设序列数据中包括在生产时预先存储的不同的序列号,多个不同的序列号可用于切换序列号;进而,所述芯片能够由控制电路根据切割部的连接状态达到切换不同的序列号经接触部响应至打印机,进而实现芯片信号变化;并不需要将芯片从墨盒上取下来,再操作,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提升了序列号切换的有效性,避免了因操作失败或滑磨程度不够等问题,而造成的序列号切换不成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芯片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具有第一切割部且处于通路状态的芯片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具有第一切割部且处于断路状态的芯片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具有第二切割部的芯片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三处于通路状态的芯片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三处于通路状态的芯片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四处于通路状态的芯片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四处于通路状态的芯片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墨盒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如图1所示,所述芯片包括:用于承载芯片各部件的印刷电路板,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可拆卸设置的切割部、与对应连接的控制电路、以及与切割部或控制电路连接接触部;以使所述控制电路根据切割部在印刷电路板上的连接状态将对应预设序列数据经接触部响应至打印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芯片主要是通过在印刷电路板上可拆卸设置切割部,当需要切换芯片内部数据时,可轻松将切割部拆卸掉,使其脱离印刷电路板(PCB),进而由控制电路将与切割部已拆卸状态所对应的预设序列数据经接触部响应至打印机,其中,所述控制电路内存储有预设序列数据并与连接部的连接状态相对应,其预设序列数据中包括在生产时预先存储的不同的序列号,多个不同的序列号可用于切换序列号;进而,所述芯片能够由控制电路根据切割部的连接状态达到切换不同的序列号经接触部响应至打印机,进而实现芯片信号变化;并不需要将芯片从墨盒上取下来,再操作,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提升了序列号切换的有效性,避免了因操作失败或滑磨程度不够等问题,而造成的序列号切换不成功。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第一切割部的芯片,如图2所示,芯片10,其第一切割部102处于通路状态,芯片10包括:

印刷电路板(PCB)11,其承载芯片上的各个部件;

第一切割部102,其具有与PCB板部分连接的易脱离部102a,易脱离部102a具有与PCB板部分连接的连接部1021;

第一控制电路103,该第一控制电路103存储有预设序列数据,其预设序列数据中包括在生产时预先存储的不同的序列号,多个不同的序列号可用于切换序列号;

PCB上设置有接触部101,其与打印机探针相接触,从而进行通信,其中,所述接触部可设置为电触点,接触部可以包括分别连接到第一控制电路的多个电触点。

所述第一切割部102设置在PCB内,在PCB上预留可容纳切割部的孔结构,第一切割部102的易脱离部102a通过连接部1021嵌入在PCB的该孔内,即易脱离部102a通过连接部1021与PCB连接。该孔结构可以是方孔、圆孔等。

所述易脱离部102a通过连接部1021和设置在PCB上的导线,与第一控制电路103电连接。

所述第一控制电路103设置在PCB上,其检测第一切割部102是否与第一控制电路电连接,从而得出第一切割部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第一切割部102与第一控制电路处于通路状态或者断路状态,如图2所示,易脱离部102a通过连接部1021与第一控制电路电连接;当状态信息为第一切割部与第一控制电路连接,处于通路状态,则第一控制电路采取与通路状态对应的预设序列数据响应至打印机,例如,将预先设定的“序列号1”响应打印机;如图3所示,芯片10的第一切割部102处于断路状态,其易脱离部102a已经离开连接部1021,则第一控制电路103的检测得出的状态信息为第一切割部与第一控制电路没有连接,处于断路状态,则第一控制电路采取与断路状态对应的预设序列数据响应至打印机,例如,使用预先设定的“序列号2”响应打印机。“序列号2”与“序列号1”不同,从而在需要切换序列号时,用户通过拆除易脱离部的方式,实现对序列号的切换。由于易脱离部与PCB连接的部分很少,用常见的办公用品例如圆珠笔、铅笔、尺子等就可以通过“捅”的方式把易脱离部拆除。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第二切割部的芯片,如图4所示,芯片40,其第二切割部402处于通路状态,芯片40包括:

印刷电路板(PCB)41,其承载芯片上的各个部件;

第二切割部402,其具有与PCB板部分连接的易脱离部402a,易脱离部402a具有与PCB板部分连接的连接部4021;

第二控制电路403,设置于第二切割部402的易脱离部402a内,该第二控制电路103存储有预设序列数据,并用于将预设序列数据经接触部401响应打印机,例如,第二控制电路存储有不同于第一控制电路的序列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内存储的预设序列数据与第二切割部相对应,并且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内根据第二切割部的位置关系预先设置将第二控制电路内所存储的预设序列数据经接触部响应至打印机的优先级;例如,当所述印刷电路板(PCB)41上设置有三个第二切割部以及三个对应设置在第二切割部内的第二控制电路,分别为1#第二切割部、1#第二控制电路;2#第二切割部、2#第二控制电路;3#第二切割部、3#第二控制电路;优先级为:1#>2#>3#;则当1#第二切割部未被拆卸掉时,则由1#第二控制电路经接触部401将存储在1#第二控制电路内的预设序列数据响应至打印机;另外当1#第二切割部、2#第二切割部均被拆卸掉时,则由3#第二控制电路经接触部401将存储在3#第二控制电路内的预设序列数据响应至打印机;另外1#、2#、3#第二控制电路所存储的预设序列数据不同,进而实现切换序列号的功能;

PCB上设置有接触部401,其与打印机探针相接触,从而进行通信,其中,所述接触部可设置为电触点,接触部可以包括分别连接到第一控制电路的多个电触点。

所述第二切割部402设置在PCB内,在PCB上预留可容纳第二切割部的孔结构,第二切割部402的易脱离部402a通过连接部4021嵌入在PCB内,即易脱离部402a通过连接部4021与PCB连接。

因此,本实施例芯片40内第二切割部402依次经易脱离部402a、以及设置于PCB上的导线与接触部401电连接,并由第二控制电路403依次经第二切割部402、易脱离部402a、导线和接触部401按照优先级顺序将第二控制电路403所对应的序列号响应至打印机。

所述易脱离部402a通过连接部4021以及设置于PCB上的导线,与第二切割部402电接触。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具有切割部的芯片20(所述切割部包括第一切割部、第二切割部),如图5和图6所示,为芯片20处于通路状态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其正面结构与实施例一一致;不同点是芯片20由硬PCB板和软PCB板组合构成。芯片的切割部202,其易脱离部202a由软PCB板构成,芯片的其他部分由硬PCB板构成。易脱离部202a通过连接部2021焊接或使用导电胶连接到硬PCB板上;易脱离部202a只与硬PCB板在连接部2021处相互接触,易脱离部202a在连接部以外,不与硬PCB板接触。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又一种具有切割部的芯片30(所述切割部包括第一切割部、第二切割部),如图7所示,为芯片30处于通路状态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其正面结构与实施例一一致;不同点是芯片30只由硬PCB板构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切割部302包括可拆卸的易脱离部302a、以及一端与印刷电路板连接、另一端与切割部302连接的连接部3021;所述连接部3021经焊接或导电胶连接至印刷电路板、或易脱离部302a;或者,所述连接部3021与所述易脱离部302a一体成型,并在连接部3021设置V形口或凹形口作为预切割开口。例如,如图8和图9所示,当芯片30处于通路状态时,所述切割部302沿A-A面的剖视图可知;芯片30的易脱离部302a与连接部3021一体成型;为了使易脱离部302a容易脱离芯片,连接部3021可经预切割(V-cut)的方式,使其中间剩余的少部分的连接部,并依旧存在线路连通第一控制电路。

实施例五:

如上述实施例所述芯片在出厂时,其切割部与芯片的控制电路相连接,是通路状态;当需要切换数据时,不需要将芯片从墨盒中取下,直接使用随手可得的小物件,比如圆珠笔,将易脱离部从其连接的连接部顶掉,即可使切割部处于断路状态。

上述芯片的切割部可以不仅有一个,可以设置多个切割部,进行多次序列号切换,其实施方式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相似,其多个切割部同样通过连接部与控制电路电接触,也具有易脱离部。

例如,当控制电路设置于切割部外时,即当所述芯片具有多个第一切割部时,第一控制电路可以同时对多个第一切割部进行检测,如果检测结果是全部第一切割部与第一控制电路具有电接触,则第一控制电路使用预先设定的“序列号1”响应打印机;如果检测是有其中任意一个第一切割部与第一控制电路处于断路状态,其他第一切割部与第一控制电路具有电接触,则第一控制电路使用预先设定的“序列号2”响应打印机;如果检测是有其中任意两个第一切割部与第一控制电路处于断路状态,其他第一切割部与第一控制电路具有电接触,则第一控制电路使用预先设定的“序列号3”响应打印机;以此类推,进行响应打印机;当检测结果为全部第一切割部与第一控制电路都处于断路状态,则第一控制电路使用预先设定的剩下的最后一个“序列号X”响应打印机。上述“序列号X”,可以是“序列号3”,其表示为具有X-1=3-1=2个第一切割部,可以进行3次序列号切换;以此类推,第一控制电路存储的“序列号X”可以为“序列号4”,“序列号5”等,并以此进行多个序列号切换,响应打印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芯片能够使得用户在切换芯片序列号时,只需要用简单的工具,如铅笔,顶掉与芯片PCB少部分连接的切割部,使切割部脱离PCB,令切割部与芯片的控制电路电接触的回路处于断路状态,则芯片的控制电路检测到该回路处于断路状态,切换预先设定的与之前不同的序列号进行响应打印机,既可实现芯片信号变化;或者,令切割部以及设置于切割部内的第二控制电路直接与接触部处于断路状态,然后由其他未脱离PCB的切割部内所设置的第二控制电路或者第一控制电路直接按照优先级顺序将其内所预设的序列号进行响应打印机,该操作不需要用户将芯片从墨盒上取下来,简化了操作,提升了序列号切换的有效性。

实施例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墨盒60,如图10所示,所述墨盒包括上述芯片50。本实施例的墨盒还可以包括腔体,其容纳用于打印的墨水、墨粉。

本实施例的墨盒,可以用于设置上述芯片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