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力印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6072发布日期:2019-04-23 21:23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省力印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印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省力印章。



背景技术:

印章是人们用作印于文件或物品上表示鉴定、审批、确认、标识或签署的文具。盖印时,印章与文件或物品之间需要具有一定的压强才能使印文清晰,其计算公式是:

盖印压强=盖印压力/印章面积

从上式可知,当盖印压强一定时,印章面积越大,所需要的盖印压力也越大,即:盖印压力与印章面积成正比。

一般小型印章在盖印时不需要太大的力就能盖清晰。较大型的印章,由于面积大,盖印时用力较小就盖不清晰,必须使用较大的力或者用双手才能盖印清晰。有些专职从事盖印的工作人员,每天盖印几百次甚至几千次,轻则引起手腕、胳膊的酸痛,重则导致关节炎、畸形生长等疾患。

因此,研究开发一种能使用较小的力量,就能盖印清晰的较大型的新型结构的印章,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较大型的新型结构的印章,在盖印时,人手施加较小的压力,就能在印章与文件或物品之间获得较大的盖印压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两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

一种省力印章,包括印模、第一印座、第一印锤、印柄、转盘、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三弹簧、挡圈;

所述印模上设有工作面、安装面;在所述印模的工作面上刻制所需文字或图案;所述印模用印章材料制作;

所述第一印座上设有第一座底、第一外圆、第一台阶、第二外圆、第一导向面、第二导向面、座块、第二簧下孔、第三导向面、第四导向面、第一内底、第一顶面、第一内圆、第三簧孔、第一挡销、第一挡帽;第二外圆位于第一外圆的上方;第二外圆的直径大于第一外圆的直径,形成第一台阶;第一内圆的直径小于第一外圆的直径;第一内圆与第一外圆、第二外圆同轴;在第二外圆与第一内圆之间设有第一导向面、第二导向面;第一导向面、第二导向面与第一内圆的轴线平行;第一导向面、第二导向面的数量至少为一组;在第一内底上设有座块,座块的数量至少为两件,沿第一内圆圆周分布;在座块上设有第二簧下孔、第三导向面、第四导向面,第二簧下孔的深度小于座块的高度;在第一顶面上设有第三簧孔,第三簧孔呈圆弧形位于第二外圆与第一内圆之间,第三簧孔的深度小于第二外圆的高度,第三簧孔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在第一顶面上设有第一挡销、第一挡帽,第一挡销与第一挡帽同轴,第一挡帽在第一挡销的上方,第一挡销与第一挡帽的数量至少为两组;

所述印模的安装面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一座底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印锤上设有第一锤底、第一锤柱、第五导向面、第六导向面、簧座、第二簧上孔、第一卡板、第一卡面、第一锤孔、第二锤孔、第一锤底、第一锤顶、第一锤缺口、限位面;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一锤柱的直径不大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一内圆的直径;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一锤柱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一内圆的高度;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一锤柱在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一内圆内可轴向滑动;第五导向面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三导向面可滑动连接,第六导向面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四导向面可滑动连接,第五导向面与第六导向面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印座的座块的数量相同;第二簧上孔位于簧座的下方,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二簧下孔同轴;第一卡板位于第一锤顶的下面,数量至少为两个;第一卡面位于第一卡板的下方;第一卡面为平行面或倾斜面或螺旋面;第一锤缺口位于第一卡板的旁边,第一锤缺口的数量与第一卡板的数量相等;第一锤孔的直径大于第二锤孔的直径;限位面位于簧座的上方,第一卡面的下方。

所述印柄上设有柄底面、柄内圆、柄凸块、第一簧上孔、第一簧上底、导柱面、柄内顶、手柄部、柄外圆。柄内圆不小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二外圆;柄内圆套在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二外圆上可轴向移动;柄凸块位于柄内圆上,柄凸块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一导向面、第二导向面的组数相同;柄凸块上设有第七导向面、第八导向面、推动面、柄缺口,第七导向面、第八导向面均平行于柄内圆的轴线,第七导向面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二导向面可滑动连接,第八导向面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一导向面可滑动连接;柄缺口位于柄凸块的中部,第八导向面位于的柄缺口下方;推动面为斜面或螺旋面,位于柄缺口的上方;导柱面不大于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一锤孔;导柱面在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一锤孔内可轴向移动;第一簧上孔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二锤孔的直径相等;

所述转盘上设有盘底面、盘缺口、盘凸块、第二卡面、弧形槽、复位孔、盘顶面、盘推面、盘倒角、盘外圆、盘内圆;盘底面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一顶面接触;盘底面与盘顶面平行;盘缺口位于盘外圆上,盘缺口的深度不小于所述印柄的柄凸块的高度,盘缺口的数量与所述印柄的柄凸块的数量相同;盘缺口上设有盘推面,在盘顶面与盘推面的相交处设有盘倒角;盘凸块位于盘内圆上,盘凸块的数量与第一卡板的数量相同;盘凸块的外形小于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一锤缺口的外形;在盘凸块上设有第二卡面;在盘底面与盘顶面之间设有弧形槽,弧形槽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一挡销的数量相同;弧形槽套在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一挡销外使得所述转盘可绕其轴线往复转动;所述转盘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一挡销的高度;所述转盘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一卡板与限位面之间空间的轴向尺寸;第二卡面为平行面或倾斜面或螺旋面;当第二卡面为倾斜面或螺旋面时,所述转盘的第二卡面的斜度或螺旋角与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一卡面的斜度或螺旋角相适应;所述转盘的第二卡面与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一卡面的斜角或螺旋角小于所述转盘与所述第一印锤之间的摩擦角;所述转盘被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一挡帽挡住不会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一挡销中脱出;在盘底面与盘顶面之间设有复位孔,复位孔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三簧孔的数量相同;盘外圆的直径不大于所述印柄的柄内圆的直径;盘内圆的直径不小于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一锤柱的直径;

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印柄的第一簧上孔和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二锤孔中,所述第一弹簧的顶部与所述印柄的第一簧上底接触,所述第一弹簧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一锤底接触;

所述第二弹簧位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二簧下孔和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二簧上孔中,所述第二弹簧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二簧上孔的孔底接触,所述第二弹簧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二簧下孔的孔底接触;所述第二弹簧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二簧下孔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二弹簧的弹性比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小很多。

所述第三弹簧设有短边、长边;所述第三弹簧的短边完全装入到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三簧孔中;所述第三弹簧的长边的下部装入到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三簧孔中,所述第三弹簧的长边的上部装入到所述转盘的复位孔中;所述第三弹簧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三簧孔的数量相等;

所述挡圈的圈外圆的直径与所述印柄的柄外圆的直径相等;所述挡圈的圈内孔的直径不小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一外圆的直径;所述挡圈的圈顶面与所述印柄的柄底面固定连接。

盖印前,所述第一弹簧、所述第二弹簧、所述第三弹簧均处于弹开状态,所述第一印锤被所述第二弹簧顶起,所述第一印锤的限位面与所述转盘盘底面接触,不能继续上升处于最高位;所述印柄被所述第一弹簧顶起,所述挡圈的圈顶面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一台阶接触,不能继续上升处于最高位;所述转盘在所述第三弹簧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所述转盘的第二卡面与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一卡面贴紧;所述转盘的盘推面、盘倒角进入到所述印柄的柄凸块的柄缺口中;

盖印时,将所述印模的工作面放到文件或物品的需要盖印的位置上,用手握住所述印柄的手柄部压下所述印柄,所述第一弹簧被压缩,所述印柄的柄凸块的推动面未接触所述转盘的盘推面或盘倒角,所述转盘在此阶段不转动;所述第一印锤被所述转盘卡住也不动。

继续压下所述印柄,所述第一弹簧被继续压缩,所述印柄的柄凸块的推动面压向盘的盘推面或盘倒角,使所述转盘顺时针旋转。当所述转盘继续旋转使所述转盘的第二卡面完全离开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一卡面时,所述第一印锤失去所述转盘的卡拌,在所述第一弹簧弹力的作用下高速向下移动,直到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一锤底触碰到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一内底,同时所述第二弹簧弹力较小也被压缩。由于所述第一印锤高速移动时具有动能而产生惯性力,这个惯性力通过所述第一印座传递到所述印模上,从而使所述印模与文件或物品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盖印压力。在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这时的盖印压力是人手施加的压力与所述第一印锤的惯性力的合力,即:

盖印压力=人手压力+印锤惯性力

由上式可以明显地看出:盖印压力>人手压力,从而实现了省力盖印的目的。

盖印完毕后松手,在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印柄向上移动,接着所述第二弹簧推动所述第一印锤向上移动。当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一卡面的最高点高出所述转盘的第二卡面的最低点时,在所述第三弹簧的作用下,所述转盘开始逆时针转动,所述转盘的第二卡面与所述第一印锤的第一卡面又重新贴紧,所述挡圈的圈顶面与所述第一印座的第一台阶也重新接触,回到初始位置。

重复上述动作,可以进行下一次盖印。

第二种方案是:

一种省力印章,包括所述印模、第二印座、第二印锤、所述印柄、所述转盘、所述第一弹簧、第四弹簧、所述第三弹簧、所述挡圈;

所述第二印座上设有第二座底、第三外圆、第二台阶、第四外圆、第九导向面、第十导向面、第二内圆、第四簧孔、第二内底、第二顶面、第二挡销、第二挡帽;第四外圆位于第三外圆的上方;第四外圆的直径大于第三外圆的直径,形成第二台阶;第二内圆的直径小于第三外圆的直径;第二内圆与第三外圆、第四外圆同轴;在第四外圆与第二内圆之间设有第九导向面、第十导向面;第九导向面、第十导向面与第二内圆的轴线平行;第九导向面、第十导向面的数量至少为一组;在第二顶面上设有第四簧孔,第四簧孔呈圆弧形位于第四外圆与第二内圆之间,第四簧孔的深度小于第四外圆的高度,第四簧孔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在第二顶面上设有第二挡销、第二挡帽,第二挡销与第二挡帽同轴,第二挡帽在第二挡销的上方,第二挡销与第二挡帽的数量至少为两组;

所述印模的安装面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二座底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印锤上设有第二锤底、第二锤柱、第三台阶、凸缘、第五外圆、第二卡板、第三卡面、第三锤孔、第四锤孔、第二锤底、第十一导向面、第十二导向面、第二锤顶、第二锤缺口、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五外圆的直径不大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二内圆的直径;所述第二印锤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二内圆的高度;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五外圆在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二内圆内可轴向滑动;第二锤柱的直径小于第五外圆的直径,形成第三台阶;凸缘位于第五外圆上,凸缘的外圆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二内圆的直径且小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四外圆的直径,在凸缘上设有第十一导向面、第十二导向面:第十一导向面、第十二导向面的数量等于第九导向面、第十导向面的组数;第十一导向面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九导向面可滑动连接,第十二导向面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十导向面可滑动连接;第二卡板位于第二锤顶的下面,数量至少为两个;第三卡面位于第二卡板的下方;第三卡面为平行面或倾斜面或螺旋面;第二锤缺口位于第二卡板的旁边,第二锤缺口的数量与第二卡板的数量相等;第三锤孔的直径大于第四锤孔的直径;第二限位面位于凸缘的上方。

所述印柄的柄内圆套在所述第二印座的第四外圆上可轴向移动;所述印柄的柄凸块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九导向面、第十导向面的组数相同;所述印柄的第七导向面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十导向面可滑动连接,所述印柄的第八导向面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九导向面可滑动连接;导柱面不大于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三锤孔;所述印柄的导柱面在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三锤孔内可轴向移动;

所述转盘的盘底面与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二锤顶接触;所述转盘的盘凸块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二卡板的数量相同;所述转盘的盘凸块的外形小于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二锤缺口的外形;所述转盘的弧形槽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二挡销的数量相同;所述转盘的弧形槽套在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二挡销外使得所述转盘可绕其轴线往复转动;所述转盘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二挡销的高度;所述转盘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二卡板与第二限位面之间空间的轴向尺寸;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三卡面为平行面或倾斜面或螺旋面;当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三卡面为倾斜面或螺旋面时,所述转盘的第二卡面的斜度或螺旋角与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三卡面的斜度或螺旋角相适应;所述转盘的第二卡面与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三卡面的斜角或螺旋角小于所述转盘与所述第二印锤之间的摩擦角;所述转盘被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二挡帽挡住不会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二挡销中脱出;所述转盘与复位孔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四簧孔的数量相同;盘内圆的直径不小于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五外圆的直径;

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印柄的第一簧上孔和所述第二印锤的第四锤孔中,所述第一弹簧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二锤底接触;

所述第四弹簧位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二内圆与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二锤柱之间,所述第四弹簧的顶面与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三台阶接触,所述第四弹簧底面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二内底接触;所述第四弹簧的弹性比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小很多。

所述第三弹簧的短边完全装入到所述第二印座的第四簧孔中;所述第三弹簧的长边的下部装入到所述第二印座的第四簧孔中;所述第三弹簧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四簧孔的数量相等;

所述挡圈的圈内孔的直径不小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三外圆的直径;

盖印前,所述第一弹簧、所述第四弹簧、所述第三弹簧均处于弹开状态,所述第二印锤被所述第四弹簧顶起,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二限位面与所述转盘盘底面接触,不能继续上升处于最高位;所述印柄被所述第一弹簧顶起,所述挡圈的圈顶面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二台阶接触,不能继续上升处于最高位;所述转盘在所述第三弹簧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所述转盘的第二卡面与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三卡面贴紧;

盖印时,将所述印模的工作面放到文件或物品的需要盖印的位置上,用手握住所述印柄的手柄部压下所述印柄,所述第一弹簧被压缩,所述印柄的柄凸块的推动面未接触所述转盘的盘推面或盘倒角,所述转盘在此阶段不转动;所述第二印锤被所述转盘卡住不动。

继续压下所述印柄,所述第一弹簧被继续压缩,所述印柄的柄凸块的推动面压向盘的盘推面或盘倒角,使所述转盘顺时针旋转。当所述转盘继续旋转使所述转盘的第二卡面完全离开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三卡面时,所述第二印锤失去所述转盘的卡拌,在所述第一弹簧弹力的作用下高速向下移动,直到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二锤底触碰到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二内底,同时所述第四弹簧弹力较小也被压缩。由于第一印锤高速移动时具有动能而产生惯性力,这个惯性力通过所述第二印座传递到所述印模上,从而使所述印模与文件或物品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盖印压力。在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这时的盖印压力是人手施加的压力与所述第二印锤的惯性力的合力,即:

盖印压力=人手压力+印锤惯性力

由上式可以明显地看出:盖印压力>人手压力,从而实现了省力盖印的目的。

盖印完毕后松手,在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印柄向上移动,接着所述第四弹簧推动所述第二印锤向上移动。当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三卡面的最高点高出所述转盘的第二卡面的最低点时,在所述第三弹簧的作用下,所述转盘开始逆时针转动,所述转盘的第二卡面与所述第二印锤的第三卡面又重新贴紧,所述挡圈的圈顶面与所述第二印座的第二台阶也重新接触,回到初始位置。

其余同方案一,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省力印章,包括印模、第一印座或第二印座、第一印锤或第二印锤、印柄、转盘、第一弹簧、第二弹簧或第四弹簧、第三弹簧、挡圈;盖印时压下印柄,第一弹簧被压缩,转盘释放印锤快速撞击印座,印锤的惯性力与人手的压力叠加,实现了人手在印柄上施加较小的压力使印模得到较大的盖印压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印模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印座示意图一;

图4是本发明第一印座示意图二;

图5是本发明第一印锤示意图一;

图6是本发明第一印锤示意图二;

图7是本发明印柄示意图一;

图8是本发明印柄示意图二;

图9是本发明转盘示意图一;

图10是本发明转盘示意图二;

图11是本发明第三弹簧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挡圈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装配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二印座示意图一;

图15是本发明第二印座示意图二;

图16是本发明第二印锤示意图一;

图17是本发明第二印锤示意图二。

图中代号为:

印模1、第一印座2、第一印锤3、印柄4、转盘5、第一弹簧6、第二弹簧7、第三弹簧8、挡圈9、第二印座10、第二印锤11、第四弹簧12;

工作面101、安装面102、第一座底201、第一外圆202、第一台阶203、第二外圆204、第一导向面205、第二导向面206、座块207、第二簧下孔208、第三导向面209、第四导向面210、第一内底211、第一顶面212、第一内圆213、第三簧孔214、第一挡销215、第一挡帽216、第一锤底301、第一锤柱302、第五导向面303、第六导向面304、簧座305、第二簧上孔306、第一卡板307、第一卡面308、第一锤孔309、第二锤孔310、第一锤底311、第一锤顶312、第一锤缺口313、限位面314、柄底面401、柄内圆402、柄凸块403、第七导向面403a、第八导向面403b、推动面403c、柄缺口403d、第一簧上孔404、第一簧上底405、导柱面406、柄内顶407、手柄部408、柄外圆409、盘底面501、盘缺口502、盘凸块503、第二卡面504、弧形槽505、复位孔506、盘顶面507、盘推面508、盘倒角509、盘外圆510、盘内圆511、短边801、长边802、圈外圆901、圈内孔902、圈顶面903、第二座底1001、第三外圆1002、第二台阶1003、第四外圆1004、第九导向面1005、第十导向面1006、第二内圆1007、第四簧孔1008、第二内底1009、第二顶面1010、第二挡销1011、第二挡帽1012、第二锤底1101、第二锤柱1102、第三台阶1103、凸缘1104、第五外圆1105、第二卡板1106、第三卡面1107、第三锤孔1108、第四锤孔1109、第二锤底1110、第十一导向面1111、第十二导向面1112、第二锤顶1113、第二锤缺口1114、第二限位面111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包括印模1、第一印座2、第一印锤3、印柄4、转盘5、第一弹簧6、第二弹簧7、第三弹簧8(图11)、挡圈9;

请参阅图2。印模1上设有工作面101、安装面102;在印模1的工作面101上刻制所需文字或图案;印模1用印章材料制作;

请参阅图3、图4。第一印座2上设有第一座底201、第一外圆202、第一台阶203、第二外圆204、第一导向面205、第二导向面206、座块207、第二簧下孔208、第三导向面209、第四导向面210、第一内底211、第一顶面212、第一内圆213、第三簧孔214、第一挡销215、第一挡帽216;第二外圆204位于第一外圆202的上方;第二外圆204的直径大于第一外圆202的直径,形成第一台阶203;第一内圆213的直径小于第一外圆202的直径;第一内圆213与第一外圆202、第二外圆204同轴;在第二外圆204与第一内圆213之间设有第一导向面205、第二导向面206;第一导向面205、第二导向面206与第一内圆213的轴线平行;第一导向面205、第二导向面206的数量至少为一组,本实施例为两组;在第一内底211上设有座块207,座块207的数量至少为两件,沿第一内圆213圆周分布;在座块207上设有第二簧下孔208、第三导向面209、第四导向面210,第二簧下孔208的深度小于座块207的高度;在第一顶面212上设有第三簧孔214,第三簧孔214呈圆弧形位于第二外圆204与第一内圆213之间,第三簧孔214的深度小于第二外圆204的高度,第三簧孔214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本实施例中为两个;在第一顶面212上设有第一挡销215、第一挡帽216,第一挡销215与第一挡帽216同轴,第一挡帽216在第一挡销215的上方,第一挡销215与第一挡帽216的数量至少为两组,本实施例中为四组;

印模1的安装面102与第一印座2的第一座底201固定连接。

请参阅图5、图6。第一印锤3上设有第一锤底301、第一锤柱302、第五导向面303、第六导向面304、簧座305、第二簧上孔306、第一卡板307、第一卡面308、第一锤孔309、第二锤孔310、第一锤底311、第一锤顶312、第一锤缺口313、限位面314;第一印锤3的第一锤柱302的直径不大于第一印座2的第一内圆213的直径;第一印锤3的第一锤柱302的高度小于第一印座2的第一内圆213的高度;第一印锤3的第一锤柱302在第一印座2的第一内圆213内可轴向滑动;第五导向面303与第一印座2的第三导向面209可滑动连接,第六导向面304与第一印座2的第四导向面210可滑动连接,第五导向面303与第六导向面304的数量与第一印座2的座块207的数量相同;第二簧上孔306位于簧座305的下方,与第一印座2的第二簧下孔208同轴;第一卡板307位于第一锤顶312的下面,数量至少为两个;第一卡面308位于第一卡板307的下方;第一卡面308为平行面或倾斜面或螺旋面;第一锤缺口313位于第一卡板307的旁边,第一锤缺口313的数量与第一卡板307的数量相等;第一锤孔309的直径大于第二锤孔310的直径;限位面314位于簧座305的上方,第一卡面308的下方。

请参阅图7、图8。印柄4上设有柄底面401、柄内圆402、柄凸块403、第一簧上孔404、第一簧上底405、导柱面406、柄内顶407、手柄部408、柄外圆409。柄内圆402不小于第一印座2的第二外圆204;柄内圆402套在第一印座2的第二外圆204上可轴向移动;柄凸块403位于柄内圆402上,柄凸块403的数量与第一印座2的第一导向面205、第二导向面206的组数相同;柄凸块403上设有第七导向面403a、第八导向面403b、推动面403c、柄缺口403d,第七导向面403a、第八导向面403b均平行于柄内圆402的轴线,第七导向面403a与第一印座2的第二导向面206可滑动连接,第八导向面403b与第一印座2的第一导向面205可滑动连接;柄缺口403d位于柄凸块403的中部,第八导向面403b位于的柄缺口403d下方;推动面403c为斜面或螺旋面,位于柄缺口403d的上方;导柱面406不大于第一印锤3的第一锤孔309;导柱面406在第一印锤3的第一锤孔309内可轴向移动;第一簧上孔404的直径与第一印锤3的第二锤孔310的直径相等;

请参阅图9、图10。转盘5上设有盘底面501、盘缺口502、盘凸块503、第二卡面504、弧形槽505、复位孔506、盘顶面507、盘推面508、盘倒角509、盘外圆510、盘内圆511;盘底面501与第一印座2的第一顶面212接触;盘底面501与盘顶面507平行;盘缺口502位于盘外圆510上,盘缺口502的深度不小于印柄4的柄凸块403的高度,盘缺口502的数量与印柄4的柄凸块403的数量相同;盘缺口502上设有盘推面508,在盘顶面507与盘推面508的相交处设有盘倒角509;盘凸块503位于盘内圆511上,盘凸块503的数量与第一卡板307的数量相同;盘凸块503的外形小于第一印锤3的第一锤缺口313的外形;在盘凸块503上设有第二卡面504;在盘底面501与盘顶面507之间设有弧形槽505,弧形槽505的数量与第一印座2的第一挡销215的数量相同;弧形槽505套在第一印座2的第一挡销215外使得转盘5可绕其轴线往复转动;转盘5的厚度不大于第一印座2的第一挡销215的高度;转盘5的厚度不大于第一印锤3的第一卡板307与限位面314之间空间的轴向尺寸;第二卡面504为平行面或倾斜面或螺旋面;当第二卡面504为倾斜面或螺旋面时,转盘5的第二卡面504的斜度或螺旋角与第一印锤3的第一卡面308的斜度或螺旋角相适应;转盘5的第二卡面504与第一印锤3的第一卡面308的斜角或螺旋角小于转盘5与第一印锤3之间的摩擦角;转盘5被第一印座2的第一挡帽216挡住不会从第一印座2的第一挡销215中脱出;在盘底面501与盘顶面507之间设有复位孔506,复位孔506的数量与第一印座2的第三簧孔214的数量相同;盘外圆510的直径不大于印柄4的柄内圆402的直径;盘内圆511的直径不小于第一印锤3的第一锤柱302的直径;

第一弹簧6位于印柄4的第一簧上孔404和第一印锤3的第二锤孔310中,第一弹簧6的顶部与印柄4的第一簧上底405接触,第一弹簧6的底部与第一印锤3的第一锤底311接触;

第二弹簧7位于第一印座2的第二簧下孔208和第一印锤3的第二簧上孔306中,第二弹簧7的顶部与第一印锤3的第二簧上孔306的孔底接触,第二弹簧7的底部与第一印座2的第二簧下孔208的孔底接触;第二弹簧7的数量与第一印座2的第二簧下孔208的数量相等;第二弹簧7的弹性比第一弹簧6的弹性小很多。

请参阅图11。第三弹簧8设有短边801、长边802;第三弹簧8的短边801完全装入到第一印座2的第三簧孔214中;第三弹簧8的长边802的下部装入到第一印座2的第三簧孔214中,第三弹簧8的长边802的上部装入到转盘5的复位孔506中;第三弹簧8的数量与第一印座2的第三簧孔214的数量相等;

请参阅图12。挡圈9的圈外圆901的直径与印柄4的柄外圆409的直径相等;挡圈9的圈内孔902的直径不小于第一印座2的第一外圆202的直径;挡圈9的圈顶面903与印柄4的柄底面401固定连接。

盖印前,第一弹簧6、第二弹簧7、第三弹簧8均处于弹开状态,第一印锤3被第二弹簧7顶起,第一印锤3的限位面314与转盘5盘底面501接触,不能继续上升处于最高位;印柄4被第一弹簧6顶起,挡圈9的圈顶面903与第一印座2的第一台阶203接触,不能继续上升处于最高位;转盘5在第三弹簧8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转盘5的第二卡面504与第一印锤3的第一卡面308贴紧;转盘5的盘推面508、盘倒角509进入到印柄4的柄凸块403的柄缺口403d中;

盖印时,将印模1的工作面101放到文件或物品的需要盖印的位置上,用手握住印柄4的手柄部408压下印柄4,第一弹簧6被压缩,印柄4的柄凸块403的推动面403c未接触转盘5的盘推面50或盘倒角509,转盘5在此阶段不转动;第一印锤3被转盘5卡住也不动。

继续压下印柄4,第一弹簧6被继续压缩,印柄4的柄凸块403的推动面403c压向盘5的盘推面50或盘倒角509,使转盘5顺时针旋转。当转盘5继续旋转使转盘5的第二卡面504完全离开第一印锤3的第一卡面308时,第一印锤3失去转盘5的卡拌,在第一弹簧6弹力的作用下高速向下移动,直到第一印锤3的第一锤底301触碰到第一印座2的第一内底211,同时第二弹簧7弹力较小也被压缩。由于第一印锤3高速移动时具有动能而产生惯性力,这个惯性力通过第一印座2传递到印模1上,从而使印模1与文件或物品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盖印压力。在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这时的盖印压力是人手施加的压力与第一印锤3的惯性力的合力,即:

盖印压力=人手压力+印锤惯性力

由上式可以明显地看出:盖印压力>人手压力,从而实现了省力盖印的目的。

盖印完毕后松手,在第一弹簧6的作用下,印柄4向上移动,接着第二弹簧7推动第一印锤3向上移动。当第一印锤3的第一卡面308的最高点高出转盘5的第二卡面504的最低点时,在第三弹簧8的作用下,转盘5开始逆时针转动,转盘5的第二卡面504与第一印锤3的第一卡面308又重新贴紧,挡圈9的圈顶面903与第一印座2的第一台阶203也重新接触,回到初始位置。

重复上述动作,可以进行下一次盖印。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3。包括印模1、第二印座10、第二印锤11、印柄4、转盘5、第一弹簧6、第四弹簧12、第三弹簧8(图11)、挡圈9;

请参阅图14、图15。第二印座10上设有第二座底1001、第三外圆1002、第二台阶1003、第四外圆1004、第九导向面1005、第十导向面1006、第二内圆1007、第四簧孔1008、第二内底1009、第二顶面1010、第二挡销1011、第二挡帽1012;第四外圆1004位于第三外圆1002的上方;第四外圆1004的直径大于第三外圆1002的直径,形成第二台阶1003;第二内圆1007的直径小于第三外圆1002的直径;第二内圆1007与第三外圆1002、第四外圆1004同轴;在第四外圆1004与第二内圆1007之间设有第九导向面1005、第十导向面1006;第九导向面1005、第十导向面1006与第二内圆1007的轴线平行;第九导向面1005、第十导向面1006的数量至少为一组,本实施例为两组;在第二顶面1010上设有第四簧孔1008,第四簧孔1008呈圆弧形位于第四外圆1004与第二内圆1007之间,第四簧孔1008的深度小于第四外圆1004的高度,第四簧孔1008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本实施例中为两个;在第二顶面1010上设有第二挡销1011、第二挡帽1012,第二挡销1011与第二挡帽1012同轴,第二挡帽1012在第二挡销1011的上方,第二挡销1011与第二挡帽1012的数量至少为两组,本实施例中为四组;

印模1的安装面102与第二印座10的第二座底1001固定连接。

请参阅图16、图17。第二印锤11上设有第二锤底1101、第二锤柱1102、第三台阶1103、凸缘1104、第五外圆1105、第二卡板1106、第三卡面1107、第三锤孔1108、第四锤孔1109、第二锤底1110、第十一导向面1111、第十二导向面1112、第二锤顶1113、第二锤缺口1114、第二限位面1115;第二印锤11的第五外圆1105的直径不大于第二印座10的第二内圆1007的直径;第二印锤11的高度小于第二印座10的第二内圆1007的高度;第二印锤11的第五外圆1105在第二印座10的第二内圆1007内可轴向滑动;第二锤柱1102的直径小于第五外圆1105的直径,形成第三台阶1103;凸缘1104位于第五外圆1105上,凸缘1104的外圆直径大于第二印座10的第二内圆1007的直径且小于第二印座10的第四外圆1004的直径,在凸缘1104上设有第十一导向面1111、第十二导向面1112:第十一导向面1111、第十二导向面1112的数量等于第九导向面1005、第十导向面1006的组数;第十一导向面1111与第二印座10的第九导向面1005可滑动连接,第十二导向面1112与第二印座10的第十导向面1006可滑动连接;第二卡板1106位于第二锤顶1113的下面,数量至少为两个;第三卡面1107位于第二卡板1106的下方;第三卡面1107为平行面或倾斜面或螺旋面;第二锤缺口1114位于第二卡板1106的旁边,第二锤缺口1114的数量与第二卡板1106的数量相等;第三锤孔1108的直径大于第四锤孔1109的直径;第二限位面1115位于凸缘1104的上方。

印柄4的柄内圆402套在第二印座10的第四外圆1004上可轴向移动;印柄4的柄凸块403的数量与第二印座10的第九导向面1005、第十导向面1006的组数相同;印柄4的第七导向面403a与第二印座10的第十导向面1006可滑动连接,印柄4的第八导向面403b与第二印座10的第九导向面1005可滑动连接;导柱面406不大于第二印锤11的第三锤孔1108;印柄4的导柱面406在第二印锤11的第三锤孔1108内可轴向移动;

转盘5的盘底面501与第二印锤11的第二锤顶1113接触;转盘5的盘凸块503的数量与第二印锤11的第二卡板1106的数量相同;转盘5的盘凸块503的外形小于第二印锤11的第二锤缺口1114的外形;转盘5的弧形槽505的数量与第二印座10的第二挡销1011的数量相同;转盘5的弧形槽505套在第二印座10的第二挡销1011外使得转盘5可绕其轴线往复转动;转盘5的厚度不大于第二印座10的第二挡销1011的高度;转盘5的厚度不大于第二印锤11的第二卡板1106与第二限位面1115之间空间的轴向尺寸;第二印锤11的第三卡面1107为平行面或倾斜面或螺旋面;当第二印锤11的第三卡面1107为倾斜面或螺旋面时,转盘5的第二卡面504的斜度或螺旋角与第二印锤11的第三卡面1107的斜度或螺旋角相适应;转盘5的第二卡面504与第二印锤11的第三卡面1107的斜角或螺旋角小于转盘5与第二印锤11之间的摩擦角;转盘5被第二印座10的第二挡帽1012挡住不会从第二印座10的第二挡销1011中脱出;转盘5与复位孔506的数量与第二印座10的第四簧孔1008的数量相同;盘内圆511的直径不小于第二印锤11的第五外圆1105的直径;

第一弹簧6位于印柄4的第一簧上孔404和第二印锤11的第四锤孔1109中,第一弹簧6的底部与第二印锤11的第二锤底1110接触;

第四弹簧12位于第二印座10的第二内圆1007与第二印锤11的第二锤柱1102之间,第四弹簧12的顶面与第二印锤11的第三台阶1103接触,第四弹簧12底面与第二印座10的第二内底1009接触;第四弹簧12的弹性比第一弹簧6的弹性小很多。

第三弹簧8的短边801完全装入到第二印座10的第四簧孔1008中;第三弹簧8的长边802的下部装入到第二印座10的第四簧孔1008中;第三弹簧8的数量与第二印座10的第四簧孔1008的数量相等;

挡圈9的圈内孔902的直径不小于第二印座10的第三外圆1002的直径;

盖印前,第一弹簧6、第四弹簧12、第三弹簧8均处于弹开状态,第二印锤11被第四弹簧12顶起,第二印锤11的第二限位面1115与转盘5盘底面501接触,不能继续上升处于最高位;印柄4被第一弹簧6顶起,挡圈9的圈顶面903与第二印座10的第二台阶1003接触,不能继续上升处于最高位;转盘5在第三弹簧8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转盘5的第二卡面504与第二印锤11的第三卡面1107贴紧;

盖印时,将印模1的工作面101放到文件或物品的需要盖印的位置上,用手握住印柄4的手柄部408压下印柄4,第一弹簧6被压缩,印柄4的柄凸块403的推动面403c未接触转盘5的盘推面508或盘倒角509,转盘5在此阶段不转动;第二印锤11被转盘5卡住不动。

继续压下印柄4,第一弹簧6被继续压缩,印柄4的柄凸块403的推动面403c压向盘5的盘推面508或盘倒角509,使转盘5顺时针旋转。当转盘5继续旋转使转盘5的第二卡面504完全离开第二印锤11的第三卡面1107时,第二印锤11失去转盘5的卡拌,在第一弹簧6弹力的作用下高速向下移动,直到第二印锤11的第二锤底1110触碰到第二印座10的第二内底1009,同时第四弹簧12弹力较小也被压缩。由于第一印锤3高速移动时具有动能而产生惯性力,这个惯性力通过第二印座10传递到印模1上,从而使印模1与文件或物品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盖印压力。在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这时的盖印压力是人手施加的压力与第二印锤11的惯性力的合力,即:

盖印压力=人手压力+印锤惯性力

由上式可以明显地看出:盖印压力>人手压力,从而实现了省力盖印的目的。

盖印完毕后松手,在第一弹簧6的作用下,印柄4向上移动,接着第四弹簧12推动第二印锤11向上移动。当第二印锤11的第三卡面1107的最高点高出转盘5的第二卡面504的最低点时,在第三弹簧8的作用下,转盘5开始逆时针转动,转盘5的第二卡面504与第二印锤11的第三卡面1107又重新贴紧,挡圈9的圈顶面903与第二印座10的第二台阶1003也重新接触,回到初始位置。

其余同实施例一,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中的“第一”、“第二”、“顶”、“底”、“内”、“外”、“上”、“下”、“顺”、“逆”等均为描述上进行区别,没有其它的特殊含义。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创造性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