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印机分联板及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10188发布日期:2019-07-06 11:58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打印机分联板及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打印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打印机分联板及打印机。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票据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在办理各项相关手续时都会涉及到票据的应用。现有的票据打印机分联板各个侧面均为一个单一平面,或仅仅是朝向票据运动方向的侧面为斜面结构,这种结构无法针对将票据上下联结合的卡爪进行针对性的分离,容易导致票据破损或侧边卷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打印机分联板,旨在解决传统打印机分联板无法针对将票据上下联结合的卡爪进行针对性的分离,容易导致票据破损或侧边卷曲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打印机分联板,所述打印机分联板包括连接部与分联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分联部分别位于所述打印机分联板相对的两端,所述连接部将所述打印机分联板连接于外部设备上,所述分联部上设置有第一分联斜面,所述第一分联斜面从上下两层相互卡接的纸爪中间穿过以分离相互卡接的纸爪。

优选的,所述打印机分联板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分联斜面,两个所述第一分联斜面分别位于所述打印机分联板相对的两侧面,且两个所述第一分联斜面分别从上下两层相互卡接的两侧纸爪中间穿过。

优选的,所述分联部还包括第二分联斜面,所述第二分联斜面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分联斜面之间。

优选的,所述打印机分联板还包括顶面及与所述顶面相对的底面,所述顶面与所述第二分联斜面间形成钝角,所述底面与所述第二分联斜面之间形成锐角,所述顶面与所述第一分联斜面及第二分联斜面圆滑过渡。

优选的,所述第一分联斜面与所述第二分联斜面相邻,且所述第一分联斜面与所述第二分联斜面圆滑过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分联斜面与所述第二分联斜面的表面光滑。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打印机,所述打印机包括如上所述的打印机分联板,所述打印机还包括客户联走纸通道、留存联走纸通道及打印走纸通道,所述打印机分联板设置于所述打印机的客户联走纸通道及留存联走纸通道连通所述打印走纸通道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顶面及底面上均设置有分联胶辊。

优选的,所述顶面及底面上设置有四个所述分联胶辊,其中同一面上的四个所述分联胶辊相互串接,且垂直票据传送方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顶面及所述底面上的分联胶辊相互错开不位于同一竖直线上。

本发明中打印机分联板包括相对的连接部与分联部,其中连接部将打印机分联板连接于外部设备上,分联端上设置有第一分联斜面,且第一分联斜面从上下两层相互卡接的纸爪中间穿过,以分离相互卡接的纸爪,有效避免了票据破损或侧边卷曲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打印机分联板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打印机分联板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打印机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打印机的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打印机的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2所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打印机分联板100,所述打印机分联板100包括连接部与分联部130,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分联部130分别位于所述打印机分联板100相对的两端,所述连接部将所述打印机分联板100连接于外部设备上,所述分联部130上设置有第一分联斜面110,所述第一分联斜面110从上下两层相互卡接的纸爪210中间穿过以分离相互卡接的纸爪210。

在本实施例中,打印机分联板100与外部设备固定连接,打印机分联板100具有连接部与分联部130,连接部与分联部130分别位于打印机分联板100相对的两端,由连接部实现与外部设备的固定连接。

打印机分联板100从票据60的客户联(图中未标示)与留存联(图中未标示)中间穿过,其中分联部130上的第一分联斜面110从客户联与留存联相互卡接的纸爪210部位穿行,以将客户联与留存联相互卡接的纸爪210分离。如图2所示,票据60上的两侧边上具有纸爪210,由于纸爪210间存在一定的卡接力度,因此客户联与留存联分离时,纸爪210的分离时常会造成票据60卷边或破损,分联部130上对应于票据60纸爪210的位置设置的第一分联斜面110使得客户联与留存联分离时由第一分联斜面110对相互卡接的纸爪210进行分割,而不是由客户联的主体与留存联的主体带动相互卡接的纸爪210自动分离,有效避免了票据60破损或侧边卷曲的情况发生。

由于第一分联斜面110为一斜面结构,而留存联与客户联为平面结构,因此当第一分联斜面110从留存联与客户联中间穿过时,第一分联斜面110与纸爪210为点接触,也即,第一分联斜面110分离相互卡接的纸爪210时是从靠近票据60中心的位置向边缘位置逐步分割,进一步避免了票据60破损。

可选的,所述打印机分联板100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分联斜面110,两个所述第一分联斜面110分别位于所述打印机分联板100相对的两侧面,且两个所述第一分联斜面110分别从上下两层相互卡接的两侧纸爪210中间穿过。

由于票据60的两侧边上分别设置有一行纸爪210,为了取得良好的分联效果,票据60上每一行纸爪210均对应设置有一第一分联斜面110,打印机分联板100将票据60分联时两第一分联板同时对两侧的纸爪210分联,以免票据60破损或卷曲。

进一步的,所述分联部130还包括第二分联斜面120,所述第二分联斜面120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分联斜面11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联斜面120对票据60的主体部分进行分离,第二分联斜面120位于两第一分联斜面110的中间,两第一分联斜面110从第二分联斜面120的两侧边开始向外倾斜,同时,第一分联斜面110与底面的交接线不与第二分联斜面120与底面的交接线重合,而是以钝角倾斜,使得分联部130的整体为凸出型,且中间厚边缘薄。以使票据60的主体与两侧边的纸爪210分离过渡自然,相互卡接的纸爪210完全由第一分联板分割,不会产生由票据60的主体带动纸爪210分离的情况。

具体的,所述打印机分联板100还包括顶面(图中未标示)及与所述顶面(图中未标示)相对的底面,所述顶面与所述第二分联斜面120间形成钝角,所述底面与所述第二分联斜面120之间形成锐角,所述顶面与所述第一分联斜面110及第二分联斜面120圆滑过渡;所述第一分联斜面110与所述第二分联斜面120相邻,且所述第一分联斜面110与所述第二分联斜面120圆滑过度。

打印机分联板100对票据60分联后,留存联与客户联分别在打印机分联板的顶面与底面传送。在较佳实施例中,顶面与第一分联斜面110及第二分联斜面120圆滑过渡,第一分联斜面110与第二分联斜面120圆滑过度,以防打印机分联板100上需要与票据接触的部位存在毛刺,对票据60造成破损。

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分联斜面110与所述第二分联斜面120的表面光滑。

光滑斜面能够降低票据60与第一分联斜面110及第二分联斜面120之间的摩擦,以防止票据60在被打印机分联板100分联的过程中造成破损。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打印机,所述打印机包括如上所述的打印机分联板100,所述打印机还包括客户联走纸通道22、留存联走纸通道21及打印走纸通道50,所述打印机分联板100设置于所述打印机的客户联走纸通道22及留存联走纸通道21连通所述打印走纸通道50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客户联走纸通道22及留存联走纸通道21连通打印走纸通道50,打印机分联板100设置于上述三条通道连通的位置,且分联部130朝向打印走纸通道的出口端,当票据60从打印走纸通道出来后经打印机分联板100分联为客户联与留存联,其中客户联进入客户联走纸通道22,留存联进入留存联走纸通道21,使得打印机无需人工操作就可将票据60自动分为客户联与留存联,有效避免了票据60破损或侧边卷曲的情况发生,能够适用于自助设备中。

在较佳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打印机分联板10设置于打印机的分联装置上,分联装置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打印机的壳体10上,分联装置20与壳体10通过一转动轴29连接,转动轴29固定于壳体10上,分联装置20可绕转动轴29转动。

初始安装票据60时,用户首先将票据60放入打印走纸通道50,在具体的实施中,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开合传感器72,且所述开合传感器72位于所述分联装置20的转动路径上,分联装置20上设置有触片27,触片27在分联装置20相对壳体10转动时,可与开合传感器72接触或分离。

用户初次将票据60装入打印机内时需要先转动分联装置20,使分联装置20转离工作位置,转动的过程中,触片27会与开合传感器72发生接触,此时,开合传感器72向打印机的控制装置(图中未标示)发出启动信号,控制装置控制打印胶辊51转动,以将票据60传送至打印走纸通道50的出口端。

本实施例应用于票据是上联为留存联,下联为客户联的场景中,因此设置所述留存联走纸通道21位于所述客户联走纸通道22上方,用户将票据60分为留存联61与客户联62,并使留存联61在上,客户联62在下,票据60顺利分开后,再转动分联装置20使分联装置20重新回到工作位置(如图5所示),分联装置20回到工作位置的过程中,触片27会再次与开合传感器72发生接触,此时,开合传感器72向控制装置再次发出启动信号,控制装置控制打印胶辊51反转,将票据60传送至安装票据60时的初始位置。

所述分联装置20还包括切割件30,所述切割件30可转动连接或移动连接于分联装置20的主体上,且所述切割件30的运动路径横断所述客户联走纸通道22及留存联走纸通道21。

切割件30具有转动与移动两种设置形式。切割件30包括有切刀(图中未标示),当切割件30可转动设置于打印机分联板100的主体上时,切割件30可与分联装置20的主体以转动轴29连接,转动轴29固定于分联装置20的主体上,切割件30可绕转动轴29转动,其中,切刀的转动路径横断客户联走纸通道22及留存联走纸通道21以将客户联62与留存联61切断,切断后的客户联62经客户联走纸通道22传出打印机,留存联61经留存联走纸通道21传出打印机,剩余票据60再传回初始位置。当切割件30移动设置于打印机分联板100的主体上时,分联装置20上固定有滑槽(图中未标示),切刀可在滑槽内移动,其中,切刀的移动路径横断客户联走纸通道22及留存联走纸通道21以将客户联62与留存联61切断。

所述客户联走纸通道22及留存联走纸通道21上设置有走纸板,所述切割件30位于所述打印机分联板100与所述走纸板之间。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走纸板包括上走纸板26与下走纸板25,其中,上走纸板26设置于留存联走纸通道21上,下走纸板25设置于客户联走纸通道22上,当切刀切割票据60时,走纸板对票据60起到支撑作用,以使切刀能够顺利将票据60分离留存联走纸通道21的下游设置有位置传感器71。

在本实施例中,位置传感器71为u型光电传感器,以感测票据60是否已经进入留存联走纸通道21的下游。作为一种实施例,当u型光电传感器检测到留存联61时,位置传感器71向打印机的控制装置发出切割信号,打印机控制切割件30移动或转动以切断留存联61与客户联62。在另一实施例中,留存联走纸通道21与客户联走纸通道22的上下游均设置有位置传感器71,如图4所示,以便掌握票据60的传送位置,因此,任意一位置传感器71均可向控制装置发出切割信号,控制装置接收到切割信号后延迟一定的预设时间向切割装置40发出切割指令,该预设时间使留存联61与客户联62需要切分的位置处于切割装置30的运动路径上,以使切割装置30切断留存联61与客户联62。

进一步地,所述打印机还包括回收通道28,所述回收通道28位于所述客户联走纸通道22的下侧,且所述回收通道28与所述留存联走纸通道21连通。所述打印机还包括回收箱(图中未标示),所述回收箱位于所述回收通道28的出口处。

设置于留存联走纸通道21下游的位置传感器71还用于向控制装置发送回收信号,留存联61进入该位置传感器71的感测范围后,控制装置控制构成留存联走纸通道21的分联胶辊23反转,以使留存联61反方向运动进入回收通道28,回收通道28的出口处设置有回收箱,留存联61传出回收通道28后进入回收箱中,达到回收留存联61的目的。

可选的,所述顶面及底面上均设置有分联胶辊23。

其中顶面上设置的分联胶辊23与顶面形成顶面走纸通道,底面上的分联胶辊23与底面形成底面走纸通道,当顶面走纸通道内传送的是客户联时,顶面走通道与客户联走纸通道连通,底面走纸通道与留存联走纸通道连通;当底面走纸通道传送的是客户联时,底面走纸通道与客户联走纸通道连通,顶面走纸通道与留存联走纸通道连通,以使客户联进行客户联走纸通道传送,留存联进入留存联走纸通道传送。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顶面及底面上设置有四个所述分联胶辊23,其中同一面上的四个所述分联胶辊23相互串接,且垂直票据60传送方向设置。

为了保证票据60的稳定传输,底面及顶面均设置有四个分联胶辊23,且四个分联胶辊23串接同步传送,并垂直于票据60传送的方向设置。

具体地,所述顶面及所述底面上的分联胶辊23相互错开不位于同一竖直线上。

顶面与底面上的分联胶辊23相互错开设置有利于分联板受力平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