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20092发布日期:2020-05-29 14:02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印刷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印刷机。



背景技术:

喷墨印刷机由系统控制器、喷墨控制器、喷头、承印物驱动机构等组成。油墨在喷墨控制器的控制下,从喷头的喷嘴喷出喷印在承印物上。按照印刷要求,驱动器输送承印物,系统控制器负责整机工作的运转。

但是,承印物在印刷时会受到印刷装置的张力和压力,导致承印物的表面并不是处于一个光滑平整的状态,使印刷后的图形、文字出现误差。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目前印刷机的印刷平台都是保持平滑的平面,同时通过印刷机的进料和出料部分绷紧承印物,使承印物沿其长度方向保持张紧状态。

但是过于张紧的承印物不仅容易在长度方向上起经,也容易在宽度方向出现褶皱,仍不能保证表面的平整。因此,为了更好的对承印物进行锁定,使承印物在印刷时保持平整,在此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印刷机。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印刷机,包括机架、放卷装置、张紧装置、印刷装置、烘干装置、收卷装置,所述张紧装置包括与放卷装置配合的放料张力组件、与收卷装置配合的收料张力组件,放料张力组件包括连接于机架的前张力轴导块、沿前张力轴导块长度方向滑动以调节张力的放料张力辊、连接于前张力导向块一端的前距离传感器,其中前距离传感器朝向放料张力辊以检测放料张力辊与前距离传感器之间的间距;收料张力组件包括后张力轴导块、收料张力辊、朝向收料张力辊的后距离传感器;

印刷装置包括印刷底梁、连接于印刷底梁且支撑承印物的印刷平台,所述印刷平台包括可拆连接的后弧板、吸风平台和前弧板,吸风平台朝向承印物设有吸风通孔,吸风通孔连通有风机,承印物经过放料张力组件后,沿后弧板滑入吸风平台,在吸风平台进行印刷,并沿前弧板从吸风平台滑出,经过收料张力组件后,进入收卷装置收卷。

随着放卷辊不断出料,当放卷辊上的承印物卷径逐渐降低时,如果放卷电机的转速不变,那么放卷的速度会越来越慢,为了维持承印物张力不变,此时放料张力辊会距离前距离传感器越远,直至距离到达一定长度时,前距离传感器发出传感信号,来控制放卷电机加快转速,以维持承印物放卷的速度不变,使承印物所受的张力稳定;

随着收卷辊不断收料,收卷电机上的卷径逐渐增大,如果收卷电机的转速不变,那么收卷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为了维持承印物张力不变,此时收料张力辊与后距离传感器会越来越近,直至距离到达一定长度时,后距离传感器发出传感信号,来控制收卷电机降低转速,以维持承印物收卷的速度不变,使承印物所受的张力稳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收卷电机、收卷电机的转速能够根据情况进行调节,使承印物始终保持恒定的牵引力,不会因为牵引力过大褶皱,而在承印物到达印刷平台后,会被吸风平台锁定,从而进一步防止褶皱的出现,对承印物进行限位。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印刷平台的两侧分别可拆连接有平台左封板和平台右封板,平台左封板和平台右封板的底部支撑于印刷底梁,从而通过印刷平台下方的印刷底梁、印刷平台两侧的平台左封板和平台右封板、顶部的吸风平台、前后的前弧板和后弧板,共同围成了吸风腔,吸风通孔与吸风腔连通,风机连接于吸风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形成密封的吸风腔,在承印物沿后弧板滑入吸风平台后,启动风机,风机对吸风腔内的空气抽吸,在吸风通孔处形成负压,从而使得承印物能够被吸风通孔吸附锁定,在印刷时仍能保持平整,不会导致印刷图文不准确;同时前弧板、后弧板和吸风平台均为可拆连接,能够在型材发生形变的时候方便的进行更换,节约使用成本。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所述吸风腔包括位于吸风平台正下方的负压腔、位于前弧板正下方的抽吸腔、位于后弧板正下方的中空腔,负压腔与抽吸腔之间通过前挡板隔离,抽吸腔与中空腔之间通过后挡板隔离,前挡板设有多个与负压腔连通的抽吸孔,多个抽吸孔沿前挡板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布,风机连接于前挡板且与抽吸孔一一对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抽吸腔来收纳风机,既能满足对承载物导向,也能实现对风机的收纳;在进行印刷时,使用抽吸强中的风机进行抽吸,于负压腔中均匀的形成负压,从而防止负压不均匀导致承印物受力不均出现褶皱;同时通过抽吸腔、中空腔等腔室的设计,在满足前弧板、后弧板对承印物导向的基础上,降低总的重量,一方面能节约成本,另一方便也能提高支撑部分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抽吸腔内连接有前弧支撑板,前弧支撑板包括贴合于前弧板内壁的弧面、抵接于前挡板的竖直面、抵接于印刷底梁的水平面;前弧支撑板沿抽吸腔的长度方向均布有多个,每个前弧支撑板均位于相邻的两风机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前弧支撑板同时能够起到隔离相邻风机,制造风室的效果,避免风机之间相互产生干扰。使用前弧支撑板将前弧板、前挡板和印刷底梁连接为一个整体,提高对前弧板的支撑强度,防止前弧板在风机的长时间抽吸使用下发生形变。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后张力轴导块在机架的左右两侧各对称设有一个,每个后张力轴导块均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张力轴导向槽,收料张力辊的两端分别位于一个后张力轴导块的张力轴导向槽内;所述两张力轴导向槽相向的一侧均设有齿条,所述收料张力辊的两端均设有与齿条啮合的平衡齿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收料张力辊的两端能够平衡在两张力轴导向槽内,避免出现收料张力辊偏斜的情况,使用平衡齿轮与齿条的配合,进一步避免收料张力辊偏斜的情况。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前张力轴导块呈倾斜设置,且较低的一端连接有前传感器固定座,所述前距离传感器连接在前传感器固定座上,承印物于前传感器固定座与放料张力辊之间绕过放料张力辊;所述后张力轴导块呈倾斜设置,且较高的一端连接有后传感器固定座,所述后距离传感器连接在后传感器固定座上,承印物于收料张力辊远离后传感器固定座的一侧绕过收料张力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距离传感器和后距离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前张力轴导向块的低端、后张力轴导块的顶端,从而使得两处传感器对电机的控制方式得以统一,无论是收卷过程还是放卷过程,距离传感器与张力辊越近,就需要降低电机转速,距离传感器与张力辊越远,就需要加快电机转速。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烘干装置包括设于印刷装置与收料张力组件之间的上烘干组件、设于收料张力组件与收卷装置之间的下烘干组件,上烘干组件包括连接于机架的上烘干罩,上烘干罩的开口朝向承印物,上烘干罩内连接有上烘干灯和上烘干风扇,上烘干风扇朝向承印物供风。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上烘干风扇加大烘干行程,从而通过热气流的流动,对承印物进行预加热,延长加热的总行程,提高烘干强度;并且通过气流带走上烘干灯高温位置的部分热量,使上烘干灯周围的热量更加均匀,即使上烘干灯的温度很高,也不会将承印物局部烤焦,从而同时实现重墨印刷时的快速烘干、均匀烘干。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所述上烘干罩内设有多个上烘干灯、多个上烘干风扇,多个上烘干灯沿上烘干罩的长度方向排为两组,多个上烘干风扇沿上烘干罩的长度方向排为一组,该组上烘干风扇位于两组上烘干灯之间;多个上烘干灯均独立具有开关。

在上烘干风扇启动时,气流经过两侧的上烘干灯加热,然后从上烘干罩的开口朝向承印物流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气流能够被加热的更快,提高整体的烘干强度,而在不需要过高的烘干强度时,也可以关闭部分上烘干灯,实现烘干强度的调节。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机架底部设有冷却底板,冷却底板位于收卷装置和收料张力组件之间,承印物经过冷却底板的正上方,所述冷却底板竖直向上连接有冷却风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冷却风扇向上对着承印物供风,从而可以在需要时对承印物进行冷却,例如在使用pvc作为承印物时,就需要使用冷却风扇,以防止pvc持续高温导致墨水糊掉。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烘干罩的开口方向朝向冷却底板的侧面,所述冷却底板朝向下烘干罩的一面设置有倾斜的导向板,所述下烘干风扇的气流经导向板吹向承印物,所述下烘干组件包括下烘干罩,下烘干罩内连接有下烘干灯,所述下烘干罩的背部连接有下烘干风扇,下烘干风扇朝向承印物供风。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烘干组件可选择性开启,当印刷速度较快时,仅靠上烘干组件可能不足以进行完全烘干,承印物经过上烘干组件烘干后,经过下烘干组件,最终进行收卷,不会有墨水糊掉、沾墨等情况发生,同时,下烘干灯也可以控制启闭,从而使得下烘干风扇可以起到对承印物的冷却效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烘干风扇的气流吹到导向板时,气流沿导向板向上进行运动,经过这一次转折,使得气流的流速、温度均得到降低,也使得对承印物的烘干更加均匀。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前距离传感器、后距离传感器的设置,使收卷电机、收卷电机的转速能够根据情况进行调节,避免出现将收卷电机急停,导致收卷棍上承印物收集的不齐的情况;

2.通过吸风腔、吸风通孔和风机的设计,对承印物进行负压锁定,避免承印物在印刷时不平整。

附图说明

图1是印刷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印刷机的总体剖视图;

图3是印刷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隐藏前弧板、前挡板、部分风机和部分前弧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a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施例垂直于印刷底梁长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印刷机隐藏印刷装置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b-b向剖视示意图;

图9是图7的c部放大图;

图10是上烘干组件的结构示例图;

图11是图10的d部放大示意图;

图12是下烘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e部放大示意图

图14是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中,1、机架;11、印刷底梁;12、印刷平台;121、平台左封板;122、平台右封板;13、后弧板;131、中空腔;14、吸风平台;141、吸风通孔;142、负压腔;143、平台支撑架;144、连通孔;15、前弧板;151、抽吸腔;152、排风口;153、前弧支撑板;16、风机;17、外置支撑板;18、蓄能板;2、张紧装置;3、放料张力组件;31、前张力轴导块;32、放料张力辊;33、前距离传感器;4、收料张力组件;41、后张力轴导块;42、收料张力辊;43、后距离传感器;44、张力轴导向槽;45、齿条;46、后传感器固定座;5、烘干装置;51、冷却底板;52、导向板;53、上烘干组件;531、上烘干罩;532、上烘干灯;533、上烘干风扇;534、烘干腔;535、隔热网罩;54、下烘干组件;541、下烘干灯;542、下烘干风扇;543、下烘干罩;55、冷却风扇;6、放卷装置;61、放卷辊;62、放卷电机;7、收卷装置;71、收卷辊;72、收卷电机;8、印刷装置;1000、控制电路;100、检测电路;200、比较电路;201、第一比较部;202、第二比较部;300、执行电路;301、第一控制部;302、第二控制部;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a、第一比较器;b、第二比较器;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km2、第二继电器;km1、第一继电器;km2-1、第二常开触点开关;km1-1、第一常开触点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印刷机,包括机架1、放卷装置6、张紧装置2、印刷装置8、烘干装置5、收卷装置7,其中放卷装置6包括放卷辊61和驱动放卷辊61转动的放卷电机62,收卷装置7包括收卷辊71和驱动收卷辊71转动的收卷电机72,收卷电机72和放卷电机62均使用伺服电机。在印刷时,承印物在收卷电机72的拉动下朝向印刷装置8进行印刷,并在放卷电机62的放卷、张紧装置2的张紧下始终保持拉伸应力的稳定。

如图3、图4所示,机架1上设有印刷底梁11、支撑承印物的印刷平台12,印刷装置8和印刷平台12均连接于印刷底梁11。印刷平台12包括后弧板13、吸风平台14和前弧板15,三者通过螺栓实现可拆连接,从而降低了整体加工的难度,在型材变形时也能够方便的进行更换。在进行印刷时,承印物在收卷辊71的拉动下,沿后弧板13滑入吸风平台14,此时吸风平台14锁定承印物,印刷装置8通过印刷墨盒向承印物印刷,印刷完成后,承印物沿前弧板15从吸风平台14滑出。

印刷平台12的两侧分别通过螺栓可拆连接有平台左封板121和平台右封板122,平台左封板121和平台右封板122的底部支撑于印刷底梁11,从而通过印刷平台12下方的印刷底梁11、印刷平台12两侧的平台左封板121和平台右封板122、顶部的吸风平台14、前后的前弧板15和后弧板13,共同围成了密封的吸风腔。吸风平台14设有多个连通吸风腔的吸风通孔141,吸风通孔141连通有风机16,在需要锁定承印物时,风机16启动,在吸风通孔141处形成负压,从而通过多个吸风通孔141的吸附力,将吸风平台14上的承印物吸附锁定。

如图4、图5所示,吸风腔包括位于吸风平台14正下方的负压腔142、位于前弧板15正下方的抽吸腔151、位于后弧板13正下方的中空腔131,负压腔142与抽吸腔151之间通过前挡板隔离,抽吸腔151与中空腔131之间通过后挡板隔离。在前挡板设有多个与负压腔142连通的抽吸孔,从而使得负压腔142只能通过抽吸孔、吸风通孔141与外界连通。多个抽吸孔沿前挡板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布,风机16连接于前挡板且与抽吸孔一一对应连通,在多个风机16共同工作时,负压腔142内的空气被抽出,整体均匀的形成负压状态,将承印物均匀的吸附在吸风平台14上,而不会因受力不均出现褶皱。在抽吸腔151的底部还设有排风口152,风机16的出风口竖直向下,朝向排风口152放置。

为了支撑前弧板15,保证前弧板15在风机16的长期抽吸工作下不发生形变,在抽吸腔151内还连接有前弧支撑板153,前弧支撑板153为四分之一圆,包括贴合于前弧板15内壁的弧面、抵接于前挡板的竖直面、抵接于印刷底梁11的水平面,从而通过印刷底梁11、前挡板对前弧板15的弧形面进行支撑。

前弧支撑板153沿抽吸腔151的长度方向均布有多个,在安装前弧板15时,将每个前弧支撑板153连接于相邻的两风机16之间,从而分隔相邻的风机16,在支撑前弧板15的同时起到避免风机16之间相互干扰的效果。

如图5、图6所示,在负压腔142内还设有平台支撑架143,平台支撑架143为网格状的架体,风机16抽吸时空气能够方便的穿过平台支撑架143,不影响抽风效果。平台支撑架143沿负压腔142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平台支撑架143的顶端抵接于吸风平台14的底面,平台支撑架143的底端抵接于印刷底梁11顶面,从而实现对吸风平台14的支撑。在对平台支撑架143连接时,将平台支撑架143的两端分别与前挡板、后挡板通过螺栓抵紧连接,从而实现平台支撑架143的可拆连接,也能增加前挡板、后挡板的总体强度。

在前挡板上开设有连接孔,平台支撑架143与前弧支撑板153一一对应着抵紧于连接孔两端,且相邻的平台支撑架143与前弧支撑板153通过连接孔使用同一根螺栓穿过,并螺纹抵紧于前挡板,从而使得前弧支撑板153、前挡板、平台支撑架143三者更牢固的连接为一个整体。

为了将多个平台支撑架143连接为一个整体,增加平台支撑架143的整体强度,在平台支撑架143上沿负压腔142的长度方向开设有连通孔144,平台左封板121和平台右封板122均开设有与连通孔144配合的插孔,插孔处穿设有插杆,插杆沿负压腔142的长度方向穿过多个连通孔144,并于另一侧的插孔处穿出,从而达到连接平台支撑架143的效果。在开设插孔时,插孔需要略大于连通孔144,并开设倒角,连通孔144投影于插孔内,从而使插杆更容易插入。

为了进一步增强平台支撑架143的连接稳定性,插杆同样设有多根,平台支撑架143沿垂直于插杆长度方向的截面呈矩形,矩形的四角处均连接有插杆。同时,平台支撑架143的架体网格处也开设有连通孔144,同样可使用插杆进行插接。

如图7、图8所示,张紧装置2包括与放卷装置6配合的放料张力组件3、与收卷装置7配合的收料张力组件4。放料张力组件3包括连接于机架1的前张力轴导块31、沿前张力轴导块31长度方向滑动以调节张力的放料张力辊32、连接于前张力导向块一端的前距离传感器33,前距离传感器33使用常见的漫反射距离传感器,从市场采购,并按照说明书进行安装。

前距离传感器33朝向放料张力辊32,从而检测放料张力辊32与前距离传感器33之间的间距,在连接时,前张力轴导块31呈倾斜设置,且较低的一端连接有前传感器固定座,前距离传感器33连接在前传感器固定座上,承印物于前传感器固定座与放料张力辊32之间绕过放料张力辊32。在进行印刷时,放料张力轴在承印物的带动下被动的沿前张力轴导块31滑动,从而作为缓冲,维持放卷电机62和收卷电机72对承印物的张力不变。随着放卷辊61不断出料,当放卷辊61上的承印物卷径逐渐降低时,如果放卷电机62的转速不变,那么放卷的速度会越来越慢,为了维持承印物张力不变,此时放料张力辊32会距离前距离传感器33越远,直至距离到达一定长度时,前距离传感器33发出传感信号,来控制放卷电机62加快转速,以维持承印物放卷的速度不变,使承印物所受的张力稳定。

如图8、图9所示,收料张力组件4与放料张力组件3类似,包括后张力轴导块41、收料张力辊42、朝向收料张力辊42的后距离传感器43,其中后距离传感器43与前距离传感器33使用相同的漫反射距离传感器。后张力轴导块41同样呈倾斜设置,且较高的一端连接有后传感器固定座46,后距离传感器43连接在后传感器固定座46上,承印物于收料张力辊42远离后传感器固定座46的一侧绕过收料张力辊42。

随着收卷辊71不断收料,收卷电机72上的卷径逐渐增大,如果收卷电机72的转速不变,那么收卷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为了维持承印物张力不变,此时收料张力辊42与后距离传感器43会越来越近,直至距离到达一定长度时,后距离传感器43发出传感信号,来控制收卷电机72降低转速,以维持承印物收卷的速度不变,使承印物所受的张力稳定。

综合收料张力组件4与放料张力组件3而言,无论是收卷过程还是放卷过程,距离传感器与张力轴越近,就需要降低电机转速,距离传感器与张力轴越远,就需要加快电机转速,从而方便两传感器与电机的统一控制与调节。

为了使收料张力辊42整体稳定的沿后张力轴导块41进行滑动,而不发生偏斜,后张力轴导块41在机架1的左右两侧各对称设有一个,每个后张力轴导块41均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张力轴导向槽44,收料张力辊42的两端分别位于一个后张力轴导块41的张力轴导向槽44内,两张力轴导向槽44相向的一侧均设有齿条45,收料张力辊42的两端均设有与齿条45啮合的平衡齿轮。当收料张力辊42在承印物的张力下滑动时,通过平衡齿轮与齿条45的啮合,实现收料张力辊42的两端同时升降,使得后距离传感器43的检测更加准确。放料张力组件3与收料张力组件4类似,在前张力轴导块31、放料张力辊32上,同样设有齿条45、平衡齿轮结构,以使放料张力辊32同样能够稳定的进行滑动。

实施例二,一种印刷机,如图1所示,为了在快速印刷的同时实现充分烘干,烘干装置5包括设于印刷装置8与收料张力组件4之间的上烘干组件53、设于收料张力组件4与收卷装置7之间的下烘干组件54,经过两次烘干后,可以保证对承印物的烘干效果。

如图10、图11所示,机架1的两侧各设有一块外置支撑板17,外置支撑板17朝向远离印刷机的方向延伸,上烘干组件53包括连接于两外置支撑板17之间的上烘干罩531,上烘干罩531的开口朝向承印物,上烘干罩53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承印物的运动方向,且沿承印物宽度方向延伸。上烘干罩531内连接有多个上烘干灯532、多个上烘干风扇533,上烘干罩531的长度比承印物的宽度更长,承印物在经过上烘干罩531时投影于上烘干罩531内,被上烘干罩531均匀的烘干。

上烘干灯532使用卤素灯管,多个上烘干灯532沿上烘干罩531的长度方向排列,形成上下两组,多个上烘干风扇533沿上烘干罩531的长度方向排为一组,该组上烘干风扇533位于上下两组上烘干灯532之间。在上烘干风扇533启动时,气流经过两侧的上烘干灯532加热,然后从上烘干罩531的开口朝向承印物流动,从而通过热气流的流动,对承印物进行预加热,延长加热的总行程,提高烘干强度。并且通过气流带走上烘干灯532高温位置的部分热量,使上烘干灯532周围的热量更加均匀,即使上烘干灯532的温度很高,也不会将承印物局部烤焦。而在不需要过高的温度时,可以关闭部分上烘干灯532,实现烘干强度的调节。

为了在承印物不烤焦的前提下增加烘干强度,在机架1上还通过螺栓连接有蓄能板18,上烘干罩531与蓄能板18位于同一高度,当承印物经过上烘干组件53时,承印物一侧朝向上烘干罩531,另一侧朝向蓄能板18。蓄能板18使用导热材料制成,由于蓄能板18位于上烘干罩531的同一高度,使得蓄能板18能够持续吸收上烘干罩531内吹出的热量,保持一定的温度,从而对承印物的远离上烘干罩531的一侧进行烘干,提高烘干效果。

在设置蓄能板18后,由蓄能板18、烘干罩、两块外置支撑板17围成了截面为矩形的上烘干腔534,从而一方面能够通过上烘干腔534阻止热空气向四周逸散,降低保持温度所需的能耗;另一方面能够从各个方向对承印物烘干,在保证烘干效果的同时烘干的更加均匀。而在风机16工作时,需要持续的进风出风,因此在上烘干罩531背部开设有对上烘干风扇533供风的进风口,外置支撑板17上开设有出风口。

为了避免上烘干灯532温度过高,将承载物直接烤糊,在上烘干罩531的开口处通过螺栓可拆连接有隔热网罩535。隔热网罩535位于上烘干风扇533与承印物之间,将上烘干罩531的开口封闭,安装隔热网罩535后,能够使气流更均匀,起到部分隔离烘干灯温度的效果。

如图12、图13所示,在机架1底部设有冷却底板51,承印物印刷后穿过烘干腔534到达冷却底板51的正上方,冷却底板51的顶面设有冷却风扇55,冷却风扇55向上对着承印物供风,从而可以在需要时对承印物进行冷却,例如在使用pvc作为承印物时,就需要使用冷却风扇55,以防止pvc持续高温导致墨水糊掉。

下烘干组件54连接于冷却底板51侧面,且位于承印物进入冷却底板51正上方的一侧。下烘干组件54包括连接于机架1的下烘干罩543,与上烘干罩531类似,在下烘干罩543内同样连接有下烘干灯541,在下烘干罩543的背部连接有下烘干风扇542,下烘干风扇542朝向承印物供风。下烘干组件54可选择性开启,当印刷速度较快时,仅靠上烘干组件53可能不足以进行完全烘干,承印物经过上烘干组件53烘干后,依次经过下烘干组件54、冷却风扇55,最终进行收卷,不会有墨水糊掉、沾墨等情况发生。同时,下烘干灯541也可以控制启闭,从而使得下烘干风扇542也可以起到对承印物的冷却效果。

同样的,为了避免下烘干组件54的热风直接吹到承印物导致温度过高,将下烘干风扇542朝向冷却底板51的侧面进行吹风,并将冷却底板51的侧面倾斜设置,形成导向板52,当下烘干风扇542的气流吹到导向板52时,气流沿导向板52向上进行运动,经过这一次转折,使得气流的流速、温度均得到降低,也使得对承印物的烘干更加均匀。

工作过程:承印物经过印刷装置8印刷完毕后,进入上烘干组件53,首先进行第一次烘干;

在上烘干组件53时,上烘干组件53的上烘干灯532对周围空气进行加热,并通过上烘干风扇533将热气流吹向承印物,使得承印物以及位于承印物另一侧的蓄能板18均得到加热,从而使后续承印物能够被蓄能板18、上烘干风扇533同时进行烘干;

在经过上烘干组件53后,进入下烘干组件54,下烘干组件54通过下烘干灯541、下烘干风扇542对承印物进行再次烘干,提高总的烘干行程,确保承印物的烘干;

在经过下烘干组件54后,到达冷却风扇55的正上方,冷却风扇55使用常温气流,可进行第三次烘干,也可以起到对承印物降温的效果,防止承印物持续处于高温状态,导致墨水糊掉。

实施例三,一种印刷机,如图14所示,张紧装置2还包括根据前距离传感器33与放料张力辊32之间的间距、后距离传感器43与收料张力辊42之间的间距来分别控制放卷电机62、收卷电机72转速的控制电路1000。

控制电路1000包括耦接于前距离传感器33、后距离传感器43以接收感应信号并发出检测信号的检测电路100、耦接于检测电路100的比较电路200、耦接于比较电路200的执行电路300。

比较电路200包括第一比较部201、第二比较部202。

第一比较部201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比较器a,第一电阻r1一端耦接于直流电,第一电阻r1另一端耦接于第二电阻r2一端,第二电阻r2另一端接地,第一比较器a正相端耦接于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的连接点以接收第一预设值,第一预设值为预设距离值,在放卷张力轴与前距离传感器33之间的间距高于预设距离值时,放卷电机62加快转速;第一比较器a反相端耦接于前距离传感器33以接收检测信号。

第二比较部202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二比较器b,第三电阻r3一端耦接于直流电,第三电阻r3另一端耦接于第四电阻r4一端,第四电阻r4另一端接地,第二比较器b正相端耦接于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的连接点以接收第二预设值,第二预设值同样为为预设距离值,在收料张力辊42与后距离传感器43之间的间距低于预设距离值时,收卷电机72降低转速;第二比较器b反相端耦接于后距离传感器43以接收检测信号。

执行电路300包括第一控制部301、第二控制部302。

第一控制部301包括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三极管q1、第九电阻r9、第一继电器km1,第五电阻r5的一端耦接于第一比较器a输出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耦接于第一三极管q1基极;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耦接于第二继电器km2,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

第六电阻r6一端耦接于第五电阻r5与第一三极管q1基极的连接点,第六电阻r6另一端耦接于第一三极管q1与地的连接点。

第九电阻r9,一端耦接于直流电,另一端耦接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

第一继电器km1,包括线圈、第一常开触点开关km1-1,线圈一端耦接于第九电阻r9与直流电的连接点,线圈的另一端耦接于第九电阻r9与第一三极管q1的连接点,第一常开触点开关km1-1与放卷电机62耦接。

第二控制部302包括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二三极管q2、第二继电器km2、续流二极管,第七电阻r7一端耦接于一端耦接于第二比较器b输出端,第七电阻r7另一端耦接于第二三极管q2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耦接于第二继电器km2,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第八电阻r8一端耦接于第七电阻r7与第二三极管q2基极的连接点,另一端耦接于第二三极管q2与地的连接点;第二继电器km2耦接于直流电,第二继电器km2包括耦接于收卷电机72的第二常开触点开关km2-1。续流二极管一端耦接于第二继电器km2与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的连接点,续流二极管另一端耦接于第二继电器km2与地的连接点。

工作过程:通过前距离传感器33检测放料张力辊32与前距离传感器33的间距,通过后距离传感器43检测收料张力辊42与后距离传感器43的间距;

当放料张力辊32与前距离传感器33的间距大于第一预设值时,通过对前距离传感器33的信号处理,在第一比较部201发射第一比较信号,第一继电器km1将第一常开触点开关km1-1闭合,从而使直流电、第一常开触点开关km1-1、放卷电机62电连,最后接地,使得放卷电机62转速加快;

当收料张力辊42与后距离传感器43的间距低于第二预设值时,第二比较部202发射第二比较信号,使得第二继电器km2启动,第二常开触点开关km2-1闭合,从而使得直流电、第二常开触点开关km2-1闭合、收卷电机72电连,最后接地,使得收卷电机72转速降低。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