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99321发布日期:2020-07-31 22:59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打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规上已知一种打印装置,该打印装置包括固定构件和构造成保持纸卷的一对支撑部(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3-146493号)。一对支撑部可互锁地朝向和远离彼此移动。固定构件设置在一个支撑部处,以调节或限制一对支撑部的移动。用户移动一对支撑部以对其位置进行调整,以便与纸卷的宽度一致,然后,用户操作固定构件以固定一对支撑部的位置。

由于在支撑部之一处设置固定构件,因此这种传统的打印装置是庞大的。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前述内容,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紧凑的打印装置,该紧凑的打印装置包括:一对支撑部,该一对支撑部能够朝向和远离彼此互锁地移动;和固定构件,其限制一对支撑部的移动。

为了实现上述和其他目的,根据一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打印装置,该打印装置包括构造成保持打印介质的保持器。保持器包括第一可移动部、第二可移动部、小齿轮、推动构件、调节螺钉、手柄和限制构件。第一可移动部包括:第一滑动器,其形成有第一齿条;以及第一支撑部,其连接到第一滑动器。第二可移动部包括:第二滑动器,其形成有第二齿条;以及第二支撑部,其连接到第二滑动器。第二支撑部构造成与第一支撑部协作地支撑打印介质。小齿轮与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中的每一个啮合。第一可移动部能够在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移动。第二可移动部能够根据第一可移动部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而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并且第二可移动部能够根据第一可移动部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而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推动构件被构造成施加推动力,使得第一可移动部和第二可移动部彼此接近。调节螺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可绕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手柄可与调节螺钉一起绕轴线旋转。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彼此相距最远的状态下,手柄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限定的区域的外侧。限制构件与调节螺钉螺纹接合并且能够根据由对手柄的旋转操作引起的调节螺钉的旋转而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限制构件构造成抵接第一可移动部和第二可移动部中的一个以限制第一可移动部和第二可移动部的移动。

在打印装置中,优选地,推动构件推动第一可移动部。替代地,优选地,推动构件可以推动第二可移动部。又或者,优选地,推动构件可以推动小齿轮。

此外,优选地,第二滑动器包括与限制构件抵接的突起。

优选地,手柄是盘形的轮。

还优选地:手柄在第一方向上具有延伸范围;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中的一个在第一方向上具有延伸范围;并且,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彼此相距最远的状态下,在第一方向上,手柄的延伸范围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中的一个的延伸范围重叠。

优选地,该打印装置还包括在其中容纳第一可移动部、第二可移动部、调节螺钉、手柄和限制构件的壳体。优选地,壳体形成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开口,用于允许将位于壳体外部的打印介质插入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的位置;并且开口在第一方向上具有延伸范围,手柄的延伸范围在第一方向上位于开口的延伸范围的外部。

优选地,调节螺钉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长度,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彼此相距最远的状态下,该长度小于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限定的距离。

优选地,手柄具有盘形,盘形的外周表面形成有多个凸部和多个凹部。优选地,多个凸部中的每个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多个凹部中的每个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优选地,打印装置还包括在其中容纳保持器的壳体。优选地,壳体包括:主体部,其容纳第一可移动部、第二可移动部、调节螺钉、手柄和限制构件;以及盖,盖通过主体部可枢转且可移动地支撑。优选地,主体部形成有开口,用于允许将位于壳体外部的打印介质插入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的位置。

优选地,打印装置还包括在其中容纳保持器的壳体。优选地,壳体包括主体盖,主体盖限定用于在其中容纳片材卷作为打印介质的容纳部。

在该打印装置中,优选地,主体盖具有限定容纳部的底部的底壁;小齿轮、第一滑动器、第二滑动器、推动构件、调节螺钉和限制构件设置在主体盖的底壁下方;并且手柄具有位于主体盖的底壁上方的部分。

在该打印装置中,进一步优选的是:片材卷在第一方向上具有宽度,并且片材卷包括芯管和卷绕在芯管上的片材,从芯管退绕的片材构造成沿着底壁上的输送通道被输送;并且手柄的该部分在第一方向上位于输送通道的外部。

在该打印装置中,进一步优选的是:主体盖的底壁形成有第一槽和第二槽;第一支撑部具有通过第一槽连接到第一滑动器的部分,第二支撑部具有通过第二槽连接到第二滑动器的部分;并且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构造成可拆卸地支撑片材卷。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盖相对于主体部处于关闭状态的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打印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盖相对于主体部处于打开状态的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盖相对于主体部处于打开状态的根据实施例的打印装置的另一立体图;

图4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中的主体盖和辊支撑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中的辊支撑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中的辊支撑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中的调节螺钉和手柄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位于根据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中的支撑板部中的第一滑动器、第二滑动器、小齿轮、推动构件、调节螺钉、手柄和限制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在根据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中将支承板部附接至主体盖的过程的图;和

图10是用于描述在根据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中将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组装到主体盖的过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

在下面的描述中,将假设打印装置1处于图1所示的取向,来使用相对于打印装置1的方向。具体而言,将图1所示的右斜下方向,左斜上方向,右斜上方向,左斜下方向,向上方向以及向下方向分别称为向右方向、向左方向、向后方向、向前方向、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

1.打印装置1的整体结构

打印装置1被构造为从诸如个人计算机终端的外部装置(未示出)接收打印数据,并基于接收到的打印数据在打印介质上执行打印。热敏标签是这种打印介质的示例。如图1至图3所示,打印装置1包括壳体10。壳体10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并且包括主体部11,盖12和排出部15以及开口16。

主体部11和盖12由树脂材料形成。排出部15呈狭缝状,在打印装置1的内部其上已经记录有图像的打印介质通过该狭缝排出到打印装置1的外部。排出部15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排出部15由位于主体部11的前端部的下排出部151和位于盖12的前端部的上排出部152构成。

开口16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以允许位于壳体10外部的打印介质被馈送到壳体10的内部。具体地,打印介质通过开口16被馈送到壳体10内部的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之间的部分。开口16为矩形形状,并且形成在主体部11的后端部(具体而言,在后述的主体盖20的后端部中)。开口16具有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的延伸范围r1(图3),其基本上等于排出部15的延伸范围。

主体部11具有大致长方体的盒状形状。主体部11构成打印装置1的下部。主体部11包括主体盖20,容纳部21,压辊22和保持器23。如图2至图4所示,主体盖20是具有敞开的上端的盒状构件。主体盖20具有底壁,该底壁的后部向下弯曲以在侧视图中形成弧形形状。主体盖20的底壁具有引导槽25和26,凹入部27、28和下排出部151。

引导槽25和26是具有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状的通孔。引导槽25和26在向前/向后方向上位于凹入部27和主体盖20的底壁的最下部之间。引导槽25允许第一支撑部30(稍后描述)的连接部34延伸穿过其中,并且引导槽26允许第二支撑部40(稍后描述)的连接部44延伸穿过其中。引导槽25从主体盖20的左右中心的右方的位置向左延伸。引导槽26从主体盖20的左右中心的左方的位置向右延伸。引导槽25和引导槽26在靠近主体盖20的左右中心(打印装置1的中心)的区域中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彼此相对。引导槽26位于引导槽25的前方。

凹入部27设置在引导槽25和26的前方以及压辊22(后述)的后方的位置。凹入部27向下凹入并且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凹入部28设置在构成主体盖20的左侧壁24的前部。凹入部28向左凹入。下排出部151位于主体盖20的前端部处,并且构成排出部15的下部。

如图2所示,容纳部21是打印装置1的内部空间,并由主体盖20限定。主体盖20的底壁限定容纳部21的底部。容纳部21构造成在其中容纳片材卷m,片材卷m的芯管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定向。片材卷m由卷绕在中空圆筒状的芯管上的片材(贴到基片材上的热敏标签)构成。容纳部21在向前/向后方向上位于排出部15与开口16之间。

压辊22为圆柱形状,并且构造成输送打印介质。压辊22在排出部15的纵向方向(向左/向右方向)上与下排出部151并排延伸。保持器23被构造成可拆卸地支撑片材卷m。稍后将描述保持器23的细节。尽管未示出,但是电子电路板等设置在主体部11中、在主体盖20下方。电子电路板被构造为控制在打印装置1中执行的操作。

盖12绕着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可枢转地移动并位于主体部11的后上部。如图1所示,在盖12的关闭状态下,盖12的上表面朝向前方向下倾斜。打印装置1还包括在盖12的上表面上的显示器13和操作部14。在盖12的关闭状态下,操作部14用作用于向打印装置1输入各种指令的接口。

如图2所示,盖12在其中容纳热头29。热头29位于上排出部152的后方,以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热头29包括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彼此对准的多个加热元件。热头29被构造成由上述电子电路板控制并且在施加热量时在热敏标签上打印字符或图像。盖12还包括上排出部152。上排出部152设置在盖12的前端部,以构成排出部15的上部。

2.保持器23的结构

接下来将参照图2至图10描述保持器23的细节。

保持器23包括支撑板部70、小齿轮2、第一可移动部3、第二可移动部4、推动构件5、6、调节螺钉7、手柄8、限制构件9和检测器90。第一可移动部3包括第一支撑部30,第二可移动部4包括第二支撑部40。在下文中,在适当的情况下,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的移动方向(即,向左方向或向右方向)可以统称为“第一方向”。

如图4至9所示,支撑板部70是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板状构件。支撑板部70位于保持器23的其他部件的下方。支撑板部70包括凸台75和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凹槽76、78、79。凸台75是中空圆筒形,并且设置在支撑板部70的中心部处以从其向上突出。凸台70位于主体盖20的底壁的下方,并且在向前/向后方向上位于引导槽25和26之间。

凹槽76位于支撑板部70的前端部处,以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凹槽78和79位于凹槽76的后方并且在形成于主体盖20的底壁中的引导槽25和26的下方。凹槽78、79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的延伸范围均大于凹槽76的延伸范围。

小齿轮2是在其径向中心形成有通孔的正齿轮。该通孔在向上/向下方向上穿过小齿轮2的径向中心。凸台75延伸穿过小齿轮2的通孔,使得小齿轮2与凸台75可旋转地适配。即,小齿轮2由凸台25可旋转地支撑。小齿轮2的旋转轴线大体垂直于主体盖20的底壁延伸。小齿轮2的旋转轴线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第一支撑部30与第二支撑部40之间的中心。螺钉74与凸台75螺纹接合,使得小齿轮2在其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不可移动地被支撑。

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可移动部3包括第一滑动器39和第一支撑部30。第一滑动器39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位于小齿轮2的后方。即,第一滑动器39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位于小齿轮2的旁边。第一滑动器39放置在凹槽78中。在平面图中,第一滑动器39具有在向左/向右方向(第一方向)上伸长的矩形形状。第一滑动器39具有形成有在向左/向右方向上成直线布置的齿轮齿的前端部。这些齿轮齿构成第一滑动器39的齿部390。第一滑动器39的齿部390与小齿轮2啮合。第一滑动器39位于主体盖20的底壁下方,并且在大致平行于主体盖20的底壁的方向上延伸。

第一支撑部30在与第一滑动器39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第一支撑部30是在侧视图中具有大体直角三角形形状的板状构件。第一支撑部30包括突起31、扇形部32、连接部34、凹入部35和突出部36。第一支撑部30还具有面对表面33,其是在向左/向右方向上与第二支撑部40相对的表面。

突起31具有从面对表面33的后端部的中心部朝向第二支撑部40突出的截头圆锥形形状。扇形部32从突起31的周表面的上半区域径向向外延伸,并且从面对表面33朝向第二支撑部40突出。突起31从面对表面33朝向第二支撑部40突出的突出长度大于扇形部32从面对表面33突出的突出长度。

如图10所示,连接部34是从面对表面33的下端部朝向第二支撑构件40延伸的板状构件。连接部34形成有通孔,该通孔允许螺钉38延伸穿过其中。在将连接部34插入形成在主体盖20的底壁中的引导槽25中的状态下,第一支撑部30通过穿过通孔的螺钉38固定到第一滑动器39。

凹入部35位于第一支撑部30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处。凹入部35相对于向左/向右方向在远离第二支撑部40的方向上凹入。突出部36构成第一支撑部30的前端部并且向下突出。突出部36与形成在主体盖20的底壁中的凹入部27适配。通过这种结构,第一支撑部30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的移动被构造成由主体盖20的引导槽25和凹入部27引导。

如图2至图5所示,与第一支撑部30的移动互锁地,第二可移动部4可在与第一支撑部30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一方向)上移动。第二可移动部4包括第二滑动器49和第二支撑部40。

第二滑动器49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位于小齿轮2的前方。第二滑动器49相对于小齿轮2与第一滑动件39相对。第二滑动器49布置在凹槽79中。在平面图中,第二滑动器49具有在向左/向右方向上伸长的矩形形状。第二滑动器49具有后端部,该后端部形成有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彼此对准的齿轮齿。齿轮齿构成第二滑动器49的齿部490。第二滑动器49的齿部490与小齿轮2啮合。第二滑动器49位于主体盖20的底壁的下方,并且在基本平行于主体盖20的底壁的方向上延伸。

小齿轮2、第一滑动器39和第二滑动器49位于同一基准面上。第二滑动器49具有设置有突起47的左前部。突起47向前上方突出。

第二支撑部40在与第二滑动器49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第二支撑部40在向左/向右方向上与第一支撑部30面对。第二支撑部40是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直角三角形形状的板状构件。第二支撑部40与第一支撑部30大致左右对称。第二支撑部40在第一方向上可移动,并且构造成与第一支撑部30协作以可拆卸地支撑片材卷m。第二滑动器49在向前/向后方向上面向第一滑动器39,其间置入小齿轮2。

第二支撑部40包括突起41、扇形部42,连接部44,凹入部45和突出部46。第二支撑部40还具有面对表面43,该面对表面43是在向左/向右方向上与第一支撑部30面对的表面。

突起41具有从面对表面43的后端部的中心部朝向第一支撑部30突出的截头圆锥形形状。突起41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布置在与突起31相对的位置。突起41和31可与片材卷m的芯管的孔配合,用于支撑片材卷m。

扇形部42从突起41的周表面的上半部分区域径向向外延伸,并从面对表面43朝向第一支撑部30突出。突起41从面对表面43朝向第一支撑部30(向左)突出的突出长度大于扇形部42从面对表面43突出的突出长度。此外,突起41在第一方向上从扇形部42突出的突出长度等于突起31在第一方向上从扇形部32突出的突出长度。

连接部44是从面对表面43的下端部朝向第一支撑构件30(向左)延伸的板状构件。连接部44相对于连接部34位于前方。如图10所示,连接部44形成有允许螺钉48延伸穿过的通孔。在将连接部44插入形成在主体盖20的底壁中的引导槽26中的状态下,第二支撑部40通过延伸穿过通孔的螺钉48固定到第二滑动器49。

凹入部45位于第二支撑部40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处。凹入部45向右(在远离第一支撑部30的方向上)凹入。凹入部45定位成在向左/向右方向上与凹入部35相对。

突出部46构成第二支撑部40的前端部并且向下突出。突出部46与形成在主体盖20的底壁中的凹入部27配合。通过这种结构,第二支撑部40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的移动由主体盖20的引导槽26和凹入部27引导。

根据第一支撑部30向左移动预定量,第二支撑部40通过第一滑动器39,小齿轮2和第二滑动器49向右移动相同的预定量。同样,根据第一支撑部30向右移动预定量,第二支撑部40通过第一滑动器39,小齿轮2和第二滑动器49向左移动相同的预定量。这样,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可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互锁地移动。换句话说,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可在朝向彼此和远离彼此的方向上互锁地移动。

如图5和图6所示,推动构件5和6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上分别推动第一可移动部3和第二可移动部4。推动构件5、6例如是拉伸弹簧。具体地,推动构件5布置在支撑板部70的凹槽78中,并且推动构件6布置在支撑板部70的凹槽79中。推动构件5具有与支撑板部70接合的右端部和与第一支撑部30的下端部接合的左端部。推动构件6的左端部与支撑板部70接合,并且右端部与第二支撑部40的下端部接合。因此,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被推动构件5和6推动而彼此接近。

顺便提及,推动构件5、6可以分别拉动或推动第一可移动部3和第二可移动部4,以施加这样的推动力,使得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在向左或向右方向上彼此接近。

如图5至7所示,调节螺钉7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绕着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线可旋转地被支撑。调节螺钉7设置在主体盖20的底壁下方并且在第一滑动器39和第二滑动器49的前方的位置。调节螺钉7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d1(图6和7)小于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之间的最远距离d2(图3)。具体地,最远距离d2是在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彼此最远的状态下在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之间限定的第一方向上的距离。

手柄8固定到调节螺钉7的左端部。因此,手柄8可与调节螺钉7一起绕其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当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彼此相距最远时,手柄8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之间限定的区域rr的外侧(见图3)。手柄8是大致圆盘形的轮,其具有形成有凹痕,即多个凸部81和凹部82的外周表面80

如图3和图4所示,手柄8布置在形成于主体盖20的左侧壁24的前端部的凹入部28的右方。如图6所示,手柄8的外周表面80具有径向向外突出的多个凸部81和径向向内凹陷的多个凹部82。在此,手柄8的径向方向是从手柄8的中心朝向外周表面80的方向。具体地,如图7所示,手柄8具有大体规则的十边形形状,其每侧凹入成大体v形。因此,在手柄8中设置十组凸部81和凹部82。

顺便提及,手柄8可以是从调节螺钉7延伸的杆状构件,而不是盘形轮。

手柄8的上端位于主体盖20的底壁的上方,下端位于主体盖20的底壁的下方。在十组凸部81和凹部82中,至少一组凸部81和凹部82位于主体盖20的底壁上方。手柄8的上端位于主体盖20的上端的下方(参照图4)。

在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彼此相距最远的状态下,手柄8和其他部件相对于第一方向提供以下位置关系。这里,参照图3,手柄8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以具有其延伸范围r2(轴向长度)。这里,延伸范围r2表示手柄8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的长度,并且位于手柄8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内。在第一方向上,手柄8的延伸范围r2与第一支撑部30的延伸范围r3(厚度)部分重叠。手柄8的延伸范围r2小于第一支撑部30的延伸范围r3。在第一方向上,手柄8的延伸范围r2位于第一支撑部30的延伸范围r3内。

第一支撑部30的突出部36在第一方向上与手柄8相邻。手柄8的延伸范围r2和第一支撑部30的延伸范围r3在第一方向上位于开口16的延伸范围r1的外侧。即,手柄8位于打印介质的输送通道的外部。手柄8的延伸范围r2的一部分与主体盖20的左侧壁24的延伸范围(厚度)重叠(见图4和10)。

限制构件9与调节螺钉7螺纹接合。与检测器90螺纹接合的调节螺钉7被容纳在凹槽76中。限制构件9根据对手柄8的旋转操作而可通过调节螺钉7的旋转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如图8和9所示,限制构件9构造成抵接第二滑动器49的突起47的左侧表面。因此,可以限制第二可移动构件4通过推动构件6的推动力而向左的进一步移动,并且因此,也限制第一可移动部3的进一步移动。作为替代示例,限制构件9可构造成抵接可设置在第一滑动器39中的突起的右侧表面。因此,可以限制第一可移动构件3的进一步向右移动。即,限制构件9可以构造成抵接第一滑动器39和第二滑动器49中的任一个,以限制第一可移动部3和第二可移动部4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检测器90被构造为检测由保持器23支撑的片材卷m的宽度。片材卷m的宽度是在片材卷m的芯管的向左/向右方向(第一方向)上的延伸长度。检测器90是常规的可变电阻器或电位计,其被设置用于检测可移动探针91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可移动探针91可与第一滑动器39一体地移动。检测器90通过基于可移动探针91的第一方向上的位置来检测第一支撑部30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来检测片材卷m的宽度。

3.对保持器23的操作

接下来,将参照图2和图3描述保持器23如何被操作用于设置打印介质。为了将片材卷m设置或容纳在打印装置1的容纳部21中,或者为了将片材卷m从容纳部21分离,用户操作保持器23。在此,作为对保持器23的操作的示例,将说明将片材卷m容纳在容纳部21中的处理。

首先,用户打开打印装置1的盖12。在盖打开的情况下,用户用他或她的手指(或使用操作件)钩住第一支撑部35的凹入部35和第二支撑部45的凹入部45中的一个,并且使第一支撑部35和第二支撑部45中的一个在彼此分离的方向上(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向外)移动。然后,用户将片材卷m放置在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之间的空间中。此时,片材卷m被设置为使得其片材卷绕方向在右侧视图中与顺时针方向一致。

然后,用户释放第一支撑部30或第二支撑部40,以使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通过推动构件5和6的推动力朝向彼此移动,直到扇形部32和42分别与片材卷m的横向端接触。当扇形部32和42与片材卷m抵接时,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停止向内移动,并且突起31和41分别与片材卷m的芯管的两个横向端处的孔适配。因此,扇形部32和42之间的距离大约等于片材卷m的横向长度。

此外,检测器80变得能够输出指示第一支撑部30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的值。从片材卷m拉出(展开)的打印介质沿着主体盖20的底壁的曲率定位。打印介质的前端定位成邻近排出部15。打印介质的横向边缘分别由凸部36和46引导。因此限定了用于打印介质的输送通道。然后用户关闭盖12。

代替片材卷m,可以将位于壳体10外部的打印介质通过开口16馈送到打印装置1的壳体10中。接下来,将描述用于通过开口16将位于壳体10外部的打印介质馈送到壳体10内部的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之间的位置的过程。即,该过程包括通过开口16插入打印介质,并且将打印介质定位在壳体10内部的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之间。

在盖12打开的情况下,用户操作手柄8以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移动限制构件9的位置。由于第二滑动器49的突起47抵接限制构件9而限制了第一可移动部3和第二可移动部4的移动,从而为第一可移动部3和第二可移动部4提供了定位。即,第二滑动器49的突起47抵接限制构件9限制了第二可移动部4的进一步移动,这又限制了第一可移动部3相对于第一方向的进一步移动,因为第一可移动部3可通过小齿轮2与第二可移动部4互锁地移动。

作为临时调整,用户操作手柄8,以将第一支撑构件30和第二支撑构件40之间的距离设置为略大于打印介质的宽度。然后,位于壳体10外部的打印介质通过开口16被引入壳体10内部的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之间的部分。用户再次操作手柄8以移动限制构件9,以将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之间的距离调节为与打印介质的宽度一致。然后,沿着主体盖20的底壁的曲率设置打印介质,并且打印介质的前端定位成邻近排出部15。打印介质的两个横向边缘均由凸部36和46引导。因此限定了用于打印介质的输送通道。之后,用户关闭盖12。

4.打印操作

在操作中,在盖12的关闭状态下,热头29将打印介质压向压辊22。设置有用于使压辊22旋转的输送马达(未图示)。压辊22的旋转从片材辊m排出打印介质,并且将打印介质朝向排出部15输送。在热头29中,多个加热元件选择性地产生热量,从而在打印介质的热敏层上逐行打印字符图像。排出部15将打印装置1的内部中的打印有图像的打印介质排出到打印装置1的外部。顺便提及,打印装置1可以设置有用于在预定位置切割打印带的切割器。

5.技术和操作优势

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中,设置调节螺钉7,手柄8和限制构件9,以调节第一可移动部3和第二可移动部4的移动。与在一对支撑部中的一个支撑部处设置固定构件的传统结构相比,该结构可以实现用于限制第一可移动部3和第二可移动部4的移动的紧凑结构。

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中,在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彼此相距最远的状态下,手柄8的延伸区域r2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支撑部30的延伸区域r3重叠。因此,在根据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中,与可想到的打印装置相比,容纳用于限制第一可移动部3和第二可移动部4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的结构的所需空间可被减小,在可想到的打印装置中,手柄8的延伸区域r2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方向上不与第一支撑部30或第二支撑部40的延伸区域r3重叠。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包括在其中容纳第一可移动部3,第二可移动部4,调节螺钉7,手柄7和限制构件9的壳体10;并且打印装置1还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开口16,以允许将位于壳体10外部的打印介质插入位于壳体10内部的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之间的位置。手柄8的延伸范围r2在第一方向上位于开口16的延伸范围r1的外侧。

因此,即使在位于壳体10外部的细长打印介质通过开口16插入第一支撑部30与第二支撑部40之间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手柄8进行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之间的距离的调节。换句话说,即使打印介质位于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之间,手柄8也没有被打印介质覆盖,而是暴露给用户。因此,在打印装置1中,与其中手柄被打印介质覆盖的打印装置相比,可以使对手柄8的操作更容易。

打印装置1的调节螺钉7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d1小于当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彼此相距最远时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之间的距离d2。与其中调节螺钉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等于或大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的最远距离d2的打印装置相比,该结构可以减小调节螺钉7所占据的空间。

手柄8的外周表面80具有盘形形状,其中外周表面80形成有多个交替的凹凸部81和82。因此,用户可以通过使他/她的手指或操作件与凹凸部81和82接合而容易地旋转手柄8。

在打印装置1中,在用于调节第一可移动部3和第二可移动部4的移动的部件中,只有手柄8位于主体盖20的底壁上方。此外,手柄8位于打印介质的输送通道的外部。通过该结构,与手柄的位置与输送通道重叠的打印装置相比,在打印装置1中可以实现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之间的距离的调节容易。

6.变化和修改

尽管已经参考其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其中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化。

例如,为了推动第一可移动部3和第二可移动部4以彼此接近,可以使用用于推动小齿轮2的推动构件,来代替分别推动第一可移动部3和第二可移动部4的推动构件5、6。

此外,在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彼此相距最远的状态下,手柄8的延伸范围r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中的一个的延伸范围r3不重叠。例如,手柄8的延伸范围r2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在第一方向上与开口16的延伸范围r1重叠。

限制构件9可以与第一滑动器39和第二滑动器49中的一个抵接。例如,限制构件9可以与第一滑动件39而不是第二滑动件49接触。此外,调节螺钉7可以定位在与第一滑动器39、第二滑动器49和小齿轮2所定位在的同一基准面上,或者可以定位成与基准面偏离。例如,调节螺钉7可以位于第一滑动器39和第二滑动器49的上方或下方。

调节螺钉7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d1可以等于或大于当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彼此相距最远时限定的第一支撑部30和第二支撑部40之间的最远距离d2。此外,手柄8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例如实心圆筒形状和多边形圆柱。另外,可以在手柄8的外周表面80处设置防滑橡胶。

<备注>

打印装置1是打印装置的示例。保持器23是保持器的示例。第一可移动部3是第一可移动部的示例。第一滑动器39是第一滑动器的示例。第一滑动器39的齿部390是第一齿条的示例。第一支撑部30是第一支撑部的示例。第二可移动部4是第二可移动部的示例。第二滑动器49是第二滑动器的示例。第二滑动器49的齿部490是第二齿条的示例。第二支撑部40是第二支撑部的示例。小齿轮2是小齿轮的示例。推动构件5和6是推动构件的示例。调节螺钉7是调节螺钉的示例。手柄8是手柄的示例。外周表面80是手柄的外周表面的示例。凸部81和凹部82分别是多个凸部和多个凹部的示例。限制构件9是限制构件的示例。壳体10是壳体的示例。开口16是开口的示例。主体盖20是主体盖的示例。容纳部21是容纳部的示例。引导槽25是第一槽的示例。引导槽26是第二槽的示例。片材卷m是片材卷的示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