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25819发布日期:2020-09-04 17:20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磁性油墨是一种特殊的油墨,它会受到磁力的影响,经常被用于印刷需要具有立体感的图案,通过磁力控制油墨在某处聚积突出印刷平面,形成具有立体感的印花。但一般的装置只是通过磁力进行油墨控制,油墨形成所需立体图案的速度较慢,耗时较长,生产效率较低,而且单靠磁力进行控制并不能稳定控制油墨形成图案。而且当印刷物是金属吊牌时,金属吊牌本身会受到磁场的影响导致表面吸附很多的灰尘,需要人工对吊牌进行尾工处理,提高了人力资源的消耗,增加了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目前需要研发一种能够快速控制磁性油墨形成所需图案,并且能够代替人工处理吊牌灰尘的装置,来克服现有技术中无法快速控制磁性油墨形成所需图案,并且需要人工处理吊牌灰尘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无法快速控制磁性油墨形成所需图案,并且需要人工处理吊牌灰尘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印刷装置。

本发明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印刷装置,包括支脚、底板、控制屏、传动带、装接背板、顶板、着墨装置、辅控装置、尾工装置、标签预备机构和喷墨机构;支脚顶端与底板相连接;底板顶右侧通过支柱与控制屏相连接;底板顶左侧与传动带相连接;底板顶中右侧后部与装接背板进行焊接;底板顶中部右侧与着墨装置相连接,并且着墨装置后部与装接背板相连接;装接背板顶部与顶板进行焊接;装接背板前端右上侧与辅控装置相连接,并且辅控装置底左侧与着墨装置相连接;顶板底中部前右侧与标签预备机构进行螺栓连接;顶板底中部与喷墨机构进行螺栓连接;辅控装置前右底部与尾工装置相连接。

更进一步的,着墨装置包括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伸缩杆、第三锥齿轮、第四锥齿轮、第五锥齿轮、第一丝杆、传动块、第一弹簧杆、第一弧面偏移块、第一套环、承载滑块、第二套环、偏转齿盘、电动夹、滑杆、磁场发生器、伸缩引导针、架接板、第二弧面偏移块和偏转齿杆;第一锥齿轮前底部与第二锥齿轮相互啮合;第二锥齿轮底端轴心与第一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传动轮左侧与第二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轮底端轴心与伸缩杆互相套接;伸缩杆外表面顶部与第三锥齿轮互相套接;伸缩杆外表面中部与第四锥齿轮互相套接;第四锥齿轮左顶部与第五锥齿轮相互啮合;第五锥齿轮左端轴心与第一丝杆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丝杆外表面右侧与传动块进行传动连接;传动块顶中部与第一弹簧杆进行螺栓连接;第一弹簧杆前中部与第一弧面偏移块进行螺栓连接;第一弹簧杆外表面顶部与第一套环相互套接;第一套环左端与承载滑块进行焊接;承载滑块左底部与第二套环进行焊接;承载滑块前中顶部与偏转齿盘进行转动连接;承载滑块内中部与滑杆进行滑动连接;偏转齿盘前中部与电动夹进行焊接;滑杆底左侧下方前部设置有磁场发生器;滑杆顶中左侧上方前部设置有偏转齿杆;磁场发生器顶左侧与伸缩引导针相连接;磁场发生器底端与架接板进行螺栓连接;架接板底端前部与第二弧面偏移块进行焊接;第一锥齿轮右下侧与辅控装置相连接;第一锥齿轮后端轴心与装接背板相连接;伸缩杆底端与底板相连接;伸缩杆顶端与辅控装置相连接。

更进一步的,辅控装置包括电机、第三传动轮、第一调速齿轮、第二调速齿轮、第一连杆、第二齿杆、第二连杆、第三直齿轮、第四传动轮、第四直齿轮、第五传动轮、第二丝杆和传动架;电机前端轴心与第三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三传动轮右上侧与第一调速齿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调速齿轮右上侧与第二调速齿轮相互啮合;第二调速齿轮左上侧与第一连杆进行传动连接;第一连杆前顶部与第二齿杆进行传动连接;第二齿杆后左侧与第二连杆进行传动连接,并且第二连杆前底部与第一连杆相连接;第二齿杆前中部与第三直齿轮相互啮合;第三直齿轮底端轴心与第四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四传动轮底端轴心与第四直齿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四传动轮左侧与第五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五传动轮底端轴心与第二丝杆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丝杆外表面顶部与传动架进行传动连接;第三传动轮左上侧与第一锥齿轮相连接;第三传动轮左下侧与尾工装置相连接;第一调速齿轮后端轴心与装接背板相连接;第二调速齿轮后端轴心与装接背板相连接;第一连杆后底部与装接背板相连接;第二连杆后底部与装接背板相连接;传动架底中部与伸缩杆相连接。

更进一步的,尾工装置包括第六锥齿轮、第七锥齿轮、第六传动轮、第七传动轮、第八传动轮、第九传动轮、凸轮、压力传动杆、穿透接连板、第二弹簧杆、压板、第八锥齿轮、第九锥齿轮、扫板、滑道、阻拦块和电动推杆;第六锥齿轮左前侧与第七锥齿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七锥齿轮左端轴心与第六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六传动轮顶部与第七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七传动轮左端轴心与第八传动轮进行传动丽娜姐;第八传动轮底部与第九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八传动轮左端轴心与第八锥齿轮进行传动连接,并且第八锥齿轮右端轴心与第七传动轮相连接;第九传动轮左端轴心与凸轮进行传动连接;凸轮前顶部与压力传动杆进行传动连接;压力传动杆外表面中底部与穿透接连板互相套接;压力传动杆底端与压板进行焊接;穿透接连板顶中部右侧与第二弹簧杆相连接;压板右方设置有滑道;第八锥齿轮左底部与第九锥齿轮相互啮合;第九锥齿轮底端轴心与扫板进行传动连接;滑道顶中部与阻拦块进行焊接;滑道内右上侧与电动推杆相连接;第六锥齿轮右上侧与第三传动轮相连接。

更进一步的,第二传动轮内左侧和内右侧均设置有凸块,伸缩杆左顶部和右顶部均设置有凹槽,并且凸块能够与凹槽相互啮合,并且凸块能在凹槽内滑动。

更进一步的,当第四锥齿轮与第五锥齿轮相互啮合时,第二传动轮传动第四锥齿轮,第四锥齿轮啮合传动第五锥齿轮旋转;当第三锥齿轮与第五锥齿轮相互啮合时,第二传动轮传动第三锥齿轮,第三锥齿轮啮合传动第五锥齿轮反向旋转;当第三锥齿轮和第四锥齿轮同时不与第五锥齿轮相互啮合时,第五锥齿轮保持静止。

更进一步的,支脚共设置有四组,等距安装在底板底部。

更进一步的,电动夹顶夹的右侧面为左低右高的倾斜面。

更进一步的,第二弹簧杆共设置有两组,对称安装在穿透接连板的顶端左侧和顶端右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快速控制磁性油墨形成所需图案,并且需要人工处理吊牌灰尘的问题,设计了着墨装置、辅控装置和尾工装置。

1、通过着墨装置和辅控装置互相配合,控制传动架的往复升降,进而控制着墨装置的往复运转,然后通过毛细现象物理引导、油墨自身重力影响和磁力作用,快速让油墨凸出形成立体图案,相比于传统的单磁力影响,三种影响力同时作用,大大加快了油墨形成立体图案的速度,改善了单磁力作用效果缓慢导致油墨流平无法形成立体图案的问题,减少了返工率,提高了生产效率。

2、通过尾工装置,消除引导油墨快速立体成型带来的弊端,压平引导针带来的油墨凸点,清除磁场影响带来的吸附灰尘,使吊牌磁性油墨印刷过程更加自动化,能够直接获得完整洁净的产品,减轻了后续人工处理的步骤,减少人力资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着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辅控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尾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a区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支脚,2-底板,3-控制屏,4-传动带,5-装接背板,6-顶板,7-着墨装置,8-辅控装置,9-尾工装置,10-标签预备机构,11-喷墨机构,701-第一锥齿轮,702-第二锥齿轮,703-第一传动轮,704-第二传动轮,705-伸缩杆,706-第三锥齿轮,707-第四锥齿轮,708-第五锥齿轮,709-第一丝杆,7010-传动块,7011-第一弹簧杆,7012-第一弧面偏移块,7013-第一套环,7014-承载滑块,7015-第二套环,7016-偏转齿盘,7017-电动夹,7018-滑杆,7019-磁场发生器,7020-伸缩引导针,7021-架接板,7022-第二弧面偏移块,7023-偏转齿杆,801-电机,802-第三传动轮,803-第一调速齿轮,804-第二调速齿轮,805-第一连杆,806-第二齿杆,807-第二连杆,808-第三直齿轮,809-第四传动轮,8010-第四直齿轮,8011-第五传动轮,8012-第二丝杆,8013-传动架,901-第六锥齿轮,902-第七锥齿轮,903-第六传动轮,904-第七传动轮,905-第八传动轮,906-第九传动轮,907-凸轮,908-压力传动杆,909-穿透接连板,9010-第二弹簧杆,9011-压板,9012-第八锥齿轮,9013-第九锥齿轮,9014-扫板,9015-滑道,9016-阻拦块,9017-电动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

一种印刷装置,如图1-5所示,包括支脚1、底板2、控制屏3、传动带4、装接背板5、顶板6、着墨装置7、辅控装置8、尾工装置9、标签预备机构10和喷墨机构11;支脚1顶端与底板2相连接;底板2顶右侧通过支柱与控制屏3相连接;底板2顶左侧与传动带4相连接;底板2顶中右侧后部与装接背板5进行焊接;底板2顶中部右侧与着墨装置7相连接,并且着墨装置7后部与装接背板5相连接;装接背板5顶部与顶板6进行焊接;装接背板5前端右上侧与辅控装置8相连接,并且辅控装置8底左侧与着墨装置7相连接;顶板6底中部前右侧与标签预备机构10进行螺栓连接;顶板6底中部与喷墨机构11进行螺栓连接;辅控装置8前右底部与尾工装置9相连接。

着墨装置7包括第一锥齿轮701、第二锥齿轮702、第一传动轮703、第二传动轮704、伸缩杆705、第三锥齿轮706、第四锥齿轮707、第五锥齿轮708、第一丝杆709、传动块7010、第一弹簧杆7011、第一弧面偏移块7012、第一套环7013、承载滑块7014、第二套环7015、偏转齿盘7016、电动夹7017、滑杆7018、磁场发生器7019、伸缩引导针7020、架接板7021、第二弧面偏移块7022和偏转齿杆7023;第一锥齿轮701前底部与第二锥齿轮702相互啮合;第二锥齿轮702底端轴心与第一传动轮703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传动轮703左侧与第二传动轮704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轮704底端轴心与伸缩杆705互相套接;伸缩杆705外表面顶部与第三锥齿轮706互相套接;伸缩杆705外表面中部与第四锥齿轮707互相套接;第四锥齿轮707左顶部与第五锥齿轮708相互啮合;第五锥齿轮708左端轴心与第一丝杆709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丝杆709外表面右侧与传动块7010进行传动连接;传动块7010顶中部与第一弹簧杆7011进行螺栓连接;第一弹簧杆7011前中部与第一弧面偏移块7012进行螺栓连接;第一弹簧杆7011外表面顶部与第一套环7013相互套接;第一套环7013左端与承载滑块7014进行焊接;承载滑块7014左底部与第二套环7015进行焊接;承载滑块7014前中顶部与偏转齿盘7016进行转动连接;承载滑块7014内中部与滑杆7018进行滑动连接;偏转齿盘7016前中部与电动夹7017进行焊接;滑杆7018底左侧下方前部设置有磁场发生器7019;滑杆7018顶中左侧上方前部设置有偏转齿杆7023;磁场发生器7019顶左侧与伸缩引导针7020相连接;磁场发生器7019底端与架接板7021进行螺栓连接;架接板7021底端前部与第二弧面偏移块7022进行焊接;第一锥齿轮701右下侧与辅控装置8相连接;第一锥齿轮701后端轴心与装接背板5相连接;伸缩杆705底端与底板2相连接;伸缩杆705顶端与辅控装置8相连接。

辅控装置8包括电机801、第三传动轮802、第一调速齿轮803、第二调速齿轮804、第一连杆805、第二齿杆806、第二连杆807、第三直齿轮808、第四传动轮809、第四直齿轮8010、第五传动轮8011、第二丝杆8012和传动架8013;电机801前端轴心与第三传动轮802进行传动连接;第三传动轮802右上侧与第一调速齿轮803进行传动连接;第一调速齿轮803右上侧与第二调速齿轮804相互啮合;第二调速齿轮804左上侧与第一连杆805进行传动连接;第一连杆805前顶部与第二齿杆806进行传动连接;第二齿杆806后左侧与第二连杆807进行传动连接,并且第二连杆807前底部与第一连杆805相连接;第二齿杆806前中部与第三直齿轮808相互啮合;第三直齿轮808底端轴心与第四传动轮809进行传动连接;第四传动轮809底端轴心与第四直齿轮8010进行传动连接;第四传动轮809左侧与第五传动轮8011进行传动连接;第五传动轮8011底端轴心与第二丝杆8012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丝杆8012外表面顶部与传动架8013进行传动连接;第三传动轮802左上侧与第一锥齿轮701相连接;第三传动轮802左下侧与尾工装置9相连接;第一调速齿轮803后端轴心与装接背板5相连接;第二调速齿轮804后端轴心与装接背板5相连接;第一连杆805后底部与装接背板5相连接;第二连杆807后底部与装接背板5相连接;传动架8013底中部与伸缩杆705相连接。

尾工装置9包括第六锥齿轮901、第七锥齿轮902、第六传动轮903、第七传动轮904、第八传动轮905、第九传动轮906、凸轮907、压力传动杆908、穿透接连板909、第二弹簧杆9010、压板9011、第八锥齿轮9012、第九锥齿轮9013、扫板9014、滑道9015、阻拦块9016和电动推杆9017;第六锥齿轮901左前侧与第七锥齿轮902进行传动连接;第七锥齿轮902左端轴心与第六传动轮903进行传动连接;第六传动轮903顶部与第七传动轮904进行传动连接;第七传动轮904左端轴心与第八传动轮905进行传动丽娜姐;第八传动轮905底部与第九传动轮906进行传动连接;第八传动轮905左端轴心与第八锥齿轮9012进行传动连接,并且第八锥齿轮9012右端轴心与第七传动轮904相连接;第九传动轮906左端轴心与凸轮907进行传动连接;凸轮907前顶部与压力传动杆908进行传动连接;压力传动杆908外表面中底部与穿透接连板909互相套接;压力传动杆908底端与压板9011进行焊接;穿透接连板909顶中部右侧与第二弹簧杆9010相连接;压板9011右方设置有滑道9015;第八锥齿轮9012左底部与第九锥齿轮9013相互啮合;第九锥齿轮9013底端轴心与扫板9014进行传动连接;滑道9015顶中部与阻拦块9016进行焊接;滑道9015内右上侧与电动推杆9017相连接;第六锥齿轮901右上侧与第三传动轮802相连接。

第二传动轮704内左侧和内右侧均设置有凸块,伸缩杆705左顶部和右顶部均设置有凹槽,并且凸块能够与凹槽相互啮合,并且凸块能在凹槽内滑动。

当第四锥齿轮707与第五锥齿轮708相互啮合时,第二传动轮704传动第四锥齿轮707,第四锥齿轮707啮合传动第五锥齿轮708旋转;当第三锥齿轮706与第五锥齿轮708相互啮合时,第二传动轮704传动第三锥齿轮706,第三锥齿轮706啮合传动第五锥齿轮708反向旋转;当第三锥齿轮706和第四锥齿轮707同时不与第五锥齿轮708相互啮合时,第五锥齿轮708保持静止。

支脚1共设置有四组,等距安装在底板2底部。

电动夹7017顶夹的右侧面为左低右高的倾斜面。

第二弹簧杆9010共设置有两组,对称安装在穿透接连板909的顶端左侧和顶端右侧。

工作原理:使用时,先将印刷装置安装在需要使用的地方,外接电源,喷墨机构11连接磁性油墨导管,标签预备机构10内提前放入待印刷的金属吊牌,然后通过控制屏3启动装置,标签预备机构10先将一个金属吊牌以正面朝上的状态水平推出装置等待取走,然后着墨装置7运动到标签预备机构10处将金属吊牌夹取住,然后运送吊牌经过喷墨机构11底部,喷墨机构11向吊牌上涂覆上磁性油墨,然后经过着墨装置7本身内部的结构将涂覆上墨水的吊牌进行角度变换使吊牌旋转至正面朝下的状态,然后对磁性墨水进行磁力引导、重力引导和物理引导,使墨水快速聚集,形成立体图案。然后当吊牌上的油墨干燥后,将吊牌运送至最左侧,释放吊牌,吊牌会直接掉入尾工装置9中,然后尾工装置9将吊牌再次翻面转为涂墨面朝上的状态,然后通过尾工装置9的内部机构,将立体油墨上因引导针脱离时产生的凸点压平,然后清除因磁影响附着在金属吊牌上的灰尘,最终获得一个立体油墨表面平整、立体感强,表面无尘的金属吊牌。辅控装置8负责控制着墨装置7的运转。该装置使用简单,通过磁束缚、重力影响和引导针物理影响,让此磁性油墨快速形成立体预定立体图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油墨流平的概率,相比于单纯的磁成型,该装置效率更高,效果更强,值得推广使用。

着墨装置7包括第一锥齿轮701、第二锥齿轮702、第一传动轮703、第二传动轮704、伸缩杆705、第三锥齿轮706、第四锥齿轮707、第五锥齿轮708、第一丝杆709、传动块7010、第一弹簧杆7011、第一弧面偏移块7012、第一套环7013、承载滑块7014、第二套环7015、偏转齿盘7016、电动夹7017、滑杆7018、磁场发生器7019、伸缩引导针7020、架接板7021、第二弧面偏移块7022和偏转齿杆7023;第一锥齿轮701前底部与第二锥齿轮702相互啮合;第二锥齿轮702底端轴心与第一传动轮703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传动轮703左侧与第二传动轮704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轮704底端轴心与伸缩杆705互相套接;伸缩杆705外表面顶部与第三锥齿轮706互相套接;伸缩杆705外表面中部与第四锥齿轮707互相套接;第四锥齿轮707左顶部与第五锥齿轮708相互啮合;第五锥齿轮708左端轴心与第一丝杆709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丝杆709外表面右侧与传动块7010进行传动连接;传动块7010顶中部与第一弹簧杆7011进行螺栓连接;第一弹簧杆7011前中部与第一弧面偏移块7012进行螺栓连接;第一弹簧杆7011外表面顶部与第一套环7013相互套接;第一套环7013左端与承载滑块7014进行焊接;承载滑块7014左底部与第二套环7015进行焊接;承载滑块7014前中顶部与偏转齿盘7016进行转动连接;承载滑块7014内中部与滑杆7018进行滑动连接;偏转齿盘7016前中部与电动夹7017进行焊接;滑杆7018底左侧下方前部设置有磁场发生器7019;滑杆7018顶中左侧上方前部设置有偏转齿杆7023;磁场发生器7019顶左侧与伸缩引导针7020相连接;磁场发生器7019底端与架接板7021进行螺栓连接;架接板7021底端前部与第二弧面偏移块7022进行焊接;第一锥齿轮701右下侧与辅控装置8相连接;第一锥齿轮701后端轴心与装接背板5相连接;伸缩杆705底端与底板2相连接;伸缩杆705顶端与辅控装置8相连接。

进行立体油墨快速成型时,第三传动轮802传动第一传动轮703,第一传动轮703啮合传动第二传动轮704,第二传动轮704再传动伸缩杆705旋转,伸缩杆705接着带动第四锥齿轮707旋转,第四锥齿轮707再啮合传动第五锥齿轮708,第五锥齿轮708传动第一丝杆709,第一丝杆709接着传动传动块7010,传动块7010带动第一弹簧杆7011右移,第一弹簧杆7011拉动第一套环7013,通过第一套环7013带动承载滑块7014右移,通过承载滑块7014将电动夹7017运送至标签预备机构10正后方,然后标签预备机构10将内部存储的金属吊牌以着墨面朝上的状态向外推出,然后电动夹7017夹取吊牌,接着通过辅控装置8控制伸缩杆705向下收缩使第四锥齿轮707与第五锥齿轮708脱离啮合,第三锥齿轮706与第五锥齿轮708相互啮合,改变啮合的齿轮使第五锥齿轮708转动方向发生反转,导致第一丝杆709反转,然后承载滑块7014携带吊牌开始沿着滑杆7018向左滑动。吊牌经过喷墨机构11底部的时候喷墨机构11向吊牌表面涂覆上预定好的油墨,然后承载滑块7014继续移动经过偏转齿杆7023,此时偏转齿盘7016会与偏转齿杆7023相互啮合,然后收到偏转齿杆7023啮合传动旋转一百八十度,然后偏转齿带动电动夹7017将吊牌反转一百八十度覆墨面朝下的状态,接着吊牌抵达架接板7021正上方,此时因为第一弧面偏移块7012与第二弧面偏移块7022两弧面之间互相挤压,导致第一弧面偏移块7012带动第一弹簧杆7011向下收缩,然后第一弹簧杆7011顶部从第一套环7013内部退出,承载滑块7014失去动力推动停留在架接板7021正上方。此时控制伸缩引导针7020伸缩使顶部尖端接触油墨,利用毛细现象引导油墨向着伸缩引导针7020靠近并沿着伸缩引导针7020向下流动一段距离,同时磁性油墨还受到自身的重力以及磁场发生器7019产生的磁场的磁力作用,三者共同作用于磁性油墨之上,防止油墨流平并使其快速凸出形成立体图案。然后随着传动块7010继续左移,第一弧面偏移块7012脱离与第二弧面偏移块7022互相挤压,第一弹簧杆7011再次伸长,其顶部伸入第二套环7015内部然后再次带动承载滑块7014移动,运动至滑杆7018左侧尽头,具有速干能力的磁性油墨此时已经干燥,然后控制电动夹7017松开吊牌使其落入尾工装置9内进行最后的收尾处理工作。该装置使用简单,能够自动转移吊牌进行处理,同时通过毛细现象物理引导、油墨自身重力影响和磁力作用,快速让油墨凸出形成立体图案,相比于传统的单磁力影响,三种影响力同时作用,大大加快了油墨形成立体图案的速度,改善了单磁力作用效果缓慢导致油墨流平无法形成立体图案的问题,减少了返工率,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该装置能够与辅控装置8和尾工装置9形成联动,值得推广使用。

辅控装置8包括电机801、第三传动轮802、第一调速齿轮803、第二调速齿轮804、第一连杆805、第二齿杆806、第二连杆807、第三直齿轮808、第四传动轮809、第四直齿轮8010、第五传动轮8011、第二丝杆8012和传动架8013;电机801前端轴心与第三传动轮802进行传动连接;第三传动轮802右上侧与第一调速齿轮803进行传动连接;第一调速齿轮803右上侧与第二调速齿轮804相互啮合;第二调速齿轮804左上侧与第一连杆805进行传动连接;第一连杆805前顶部与第二齿杆806进行传动连接;第二齿杆806后左侧与第二连杆807进行传动连接,并且第二连杆807前底部与第一连杆805相连接;第二齿杆806前中部与第三直齿轮808相互啮合;第三直齿轮808底端轴心与第四传动轮809进行传动连接;第四传动轮809底端轴心与第四直齿轮8010进行传动连接;第四传动轮809左侧与第五传动轮8011进行传动连接;第五传动轮8011底端轴心与第二丝杆8012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丝杆8012外表面顶部与传动架8013进行传动连接;第三传动轮802左上侧与第一锥齿轮701相连接;第三传动轮802左下侧与尾工装置9相连接;第一调速齿轮803后端轴心与装接背板5相连接;第二调速齿轮804后端轴心与装接背板5相连接;第一连杆805后底部与装接背板5相连接;第二连杆807后底部与装接背板5相连接;传动架8013底中部与伸缩杆705相连接。

控制着墨装置7运转时,电机801带动第三传动轮802旋转,第三传动轮802传动第一调速齿轮803,第一调速齿轮803啮合传动第二调速齿轮804,第二调速齿轮804再带动第一连杆805旋转,第一连杆805传动第二连杆807,第一连杆805和第二连杆807同时带动第二齿杆806旋转与第三直齿轮808和第四直齿轮8010交替啮合传动,第二齿杆806与第三直齿轮808和第四直齿轮8010交替啮合传动时,会带动第三直齿轮808和第四直齿轮8010分别朝相反的方向旋转,这就导致第三直齿轮808和第四直齿轮8010会传动第四传动轮809在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之间往复切换,于是第四传动轮809就会传动第五传动轮8011顺逆时针旋转往复切换,第五传动轮8011传动第二丝杆8012,最终第二丝杆8012传动传动架8013做升降往复运动,通过传动架8013控制伸缩杆705伸缩,进而控制第三锥齿轮706和第四锥齿轮707与第五锥齿轮708之间的啮合关系,最终控制传动块7010的左右移动,控制吊牌印刷的过程。该装置使用简单,通过机械传动,控制传动架8013的往复升降,进而控制着墨装置7的往复运转,通过第一调速齿轮803和第二调速齿轮804调速,保证传动架8013的单轮往复时间与和传动块7010的单轮往复时间相同,能够互相配合,并且该装置能够与着墨装置7和尾工装置9形成联动,值得推广使用。

尾工装置9包括第六锥齿轮901、第七锥齿轮902、第六传动轮903、第七传动轮904、第八传动轮905、第九传动轮906、凸轮907、压力传动杆908、穿透接连板909、第二弹簧杆9010、压板9011、第八锥齿轮9012、第九锥齿轮9013、扫板9014、滑道9015、阻拦块9016和电动推杆9017;第六锥齿轮901左前侧与第七锥齿轮902进行传动连接;第七锥齿轮902左端轴心与第六传动轮903进行传动连接;第六传动轮903顶部与第七传动轮904进行传动连接;第七传动轮904左端轴心与第八传动轮905进行传动丽娜姐;第八传动轮905底部与第九传动轮906进行传动连接;第八传动轮905左端轴心与第八锥齿轮9012进行传动连接,并且第八锥齿轮9012右端轴心与第七传动轮904相连接;第九传动轮906左端轴心与凸轮907进行传动连接;凸轮907前顶部与压力传动杆908进行传动连接;压力传动杆908外表面中底部与穿透接连板909互相套接;压力传动杆908底端与压板9011进行焊接;穿透接连板909顶中部右侧与第二弹簧杆9010相连接;压板9011右方设置有滑道9015;第八锥齿轮9012左底部与第九锥齿轮9013相互啮合;第九锥齿轮9013底端轴心与扫板9014进行传动连接;滑道9015顶中部与阻拦块9016进行焊接;滑道9015内右上侧与电动推杆9017相连接;第六锥齿轮901右上侧与第三传动轮802相连接。

吊牌油墨干燥后会以油墨朝下的状态被放入滑道9015,然后顺着滑道9015滑动直至被阻拦块9016阻拦,接着控制电动推杆9017伸缩推动吊牌,将吊牌翻过阻拦块9016并转变为油墨朝上的状态继续下滑至传动带4表面,然后被传送带向左运送。油墨在最后与伸缩引导针7020分离时,伸缩引导针7020的尖端会牵引油墨在立体图案表面形成凸点,这个凸点会影响立体图案的美观,需要将其压平,第六锥齿轮901啮合传动第七锥齿轮902,第七锥齿轮902再传动第六传动轮903,第六传动轮903再接着传动第七传动轮904,然后第七传动轮904同时传动第八传动轮905和第八锥齿轮9012,第八传动轮905带动第九传动轮906旋转,然后第九传动轮906传动凸轮907旋转,接着推动压力传动杆908下移,压力传动杆908下移同时会推动压板9011和穿透接连板909下移并拉伸第二弹簧杆9010,压板9011将油墨表面引导针留下的凸点压平,穿透接连板909和第二弹簧杆9010则负责在凸轮907和压力传动杆908接触脱离后将压力传动杆908和压板9011恢复原位。凸点压平完成后,传动带4继续将吊牌运送至扫板9014下方,第八锥齿轮9012啮合传动第九锥齿轮9013,第九锥齿轮9013再带动扫板9014旋转,金属吊牌受到磁场的影响,表面会吸附灰尘,通过扫板9014将灰尘清扫干净,节省了后续人工处理灰尘的步骤。该装置使用简单,通过机械传动,消除引导油墨快速立体成型带来的弊端,压平引导针带来的油墨凸点,清除磁场影响带来的吸附灰尘,使吊牌磁性油墨印刷过程更加自动化,能够直接获得完整洁净的产品,减轻了后续人工处理的步骤,减少人力资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该装置能够与着墨装置7和辅控装置8形成联动,值得推广使用。

第二传动轮704内左侧和内右侧均设置有凸块,伸缩杆705左顶部和右顶部均设置有凹槽,并且凸块能够与凹槽相互啮合,并且凸块能在凹槽内滑动。通过凸块与凹槽相互配合的结构,能保证满足装置往复运动的基础上,同时维持装置的传动功能。

当第四锥齿轮707与第五锥齿轮708相互啮合时,第二传动轮704传动第四锥齿轮707,第四锥齿轮707啮合传动第五锥齿轮708旋转;当第三锥齿轮706与第五锥齿轮708相互啮合时,第二传动轮704传动第三锥齿轮706,第三锥齿轮706啮合传动第五锥齿轮708反向旋转;当第三锥齿轮706和第四锥齿轮707同时不与第五锥齿轮708相互啮合时,第五锥齿轮708保持静止。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第五锥齿轮708的正反交替旋转,进而控制传动块7010的左右往复运动。

支脚1共设置有四组,等距安装在底板2底部。共同支撑,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电动夹7017顶夹的右侧面为左低右高的倾斜面。当经过偏转齿杆7023的啮合传动旋转一百八十度后,原本处于装置右上侧的斜面转至左下侧,当电动夹7017松开对吊牌的夹持后,因为左右不对称,吊牌会向斜面侧倾倒,直接落到滑道9015上,该斜面起到了辅助吊牌转移的作用。

第二弹簧杆9010共设置有两组,对称安装在穿透接连板909的顶端左侧和顶端右侧。共同限制穿透接连板909,左右平衡受力,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