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位置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07255发布日期:2021-07-09 13:07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位置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涉及印花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位置调节机构,其可应用于网框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印花设备的印花操作中,刮刀需要往复移动来刮动网框,以使网框上的染料落入布料,从而完成布料的印花工作。网框一般是通过一固定装置固定在印刷臂上,该固定装置需要进行位置调整,以使网框、刮刀和布料三者可以精准对位,这可称为保证准确的套位精度。
3.当前,市面上已开发出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自动化印花设备,例如椭圆印花机或者椭圆数码印花机。在这种自动化印花设备中,为了保证印花质量,在进行印花加工前同样需要将安装在网框固定装置上的网框进行套位调整。然而,当前的网框套位调整都是通过手工扭动微调柄来进行,这导致很难一次性调好,经常要操作人员来来回回不断尝试直到达到要求为止。从而,在当前的自动化印花设备中,仍然存在着套位调整效率低、精度低的问题,这进而影响产能和后续的印花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位置调节机构,以解决手工套位调整导致的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位置调节机构,包括:驱动电机;螺杆,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螺杆旋转;内螺纹件,所述螺杆与所述内螺纹件螺纹配合并在旋转时驱动所述内螺纹件平移。所述驱动电机在远离所述螺杆的一端设有调节手轮,所述调节手轮与所述螺杆连接,用于通过手动旋转所述调节手轮而带动所述螺杆旋转。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位置调节机构还包括导杆和导杆固定件,所述导杆穿过所述内螺纹件且与所述内螺纹件滑动配合,所述导杆固定在所述导杆固定件上;所述螺杆穿过所述导杆固定件,并且在远离所述驱动电机的螺杆末端具有螺纹,所述螺杆末端上安装有螺帽和第一平面轴承,所述螺帽将所述第一平面轴承压紧在所述导杆固定件上。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杆固定件在靠近所述驱动电机的一侧设有套在所述螺杆上的第二平面轴承,所述第二平面轴承被压紧在所述导杆固定件上。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杆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导杆固定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板,所述内螺纹件位于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两个导杆位于所述螺杆的两侧。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位置调节机构还包括感应开关,所述感应开关相对于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安装,并且用于在受到由所述内螺纹件带动的部件的碰触时产生控制信号。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感应开关为零位复位感应开关。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位置调节机构还包括电机盖板,所述感应开关安装在所述
电机盖板上,所述驱动电机在所述电机盖板的一侧固定安装,并且所述感应开关具有沿远离所述驱动电机的方向延伸超出所述电机盖板的按钮。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机为步进电机。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位置调节机构还包括电机壳体,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电机壳体内。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手轮位于所述电机壳体外部。
1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位置调节机构,由于所述位置调节机构中采用电机驱动,因此位置调节的方式可实现自动化调节,并且调节的速度和精度都能够显著提高,从而使得在应用于网框固定装置时能够提高套位精度微调的效率;同时,通过在电机上增设调节手轮,可以在电机失效时仍能手动调节,使得调节方式更加灵活;另外,当在导杆固定件的两侧分别设置平面轴承,并且通过螺帽拧紧在螺杆的末端时,螺杆与导杆固定件轴向移动可更有效地消除,保证调节精度。
附图说明
16.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位置调节机构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框固定装置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图2的网框固定装置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图2的网框固定装置的第一网框位置调节组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图2的网框固定装置的第二网框位置调节组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22.部件清单:位置调节机构42、驱动电机421、螺杆422、内螺纹件423、导杆424、导杆固定件425、螺帽426、第一平面轴承427、第二平面轴承428、调节手轮429、感应开关430、电机壳体432、电机盖板433、网框600、杆件601,602,603,604、网框固定装置100、支撑臂10、第一端11、第二端12、第一网框位置调节组件20、第一网框顶板21、定位柱210、位置指针211、第一x轴调节机构22、第一驱动电机221、第一丝杠222、第一内螺纹件223、导杆224、导杆固定件225、螺帽226、第一平面轴承227、第二平面轴承228、第一调节手轮229、第一感应开关230、导引组件231、电机壳体232、电机盖板233、第一y轴调节机构24、第二驱动电机241、第二螺杆242、第三调节手轮243、第二感应开关244、电机壳体245、导杆246、固定板247、弹簧248、固定柱249、第一z轴调节机构26、固定座261、第二调节手轮262、第一螺杆263、联动块264、第一壳体28、第一滑槽282、第二网框位置调节组件30、第二网框顶板31、定位柱310、位置指针311、第二x轴调节机构32、第二驱动电机321、第二丝杠322、第二内螺纹件323、导杆324、导杆固定件325、螺帽326、第二平面轴承327、第二平面轴承328、第二调节手轮329、第二感应开关330、导引组件331、电机壳体332、电机盖板333、第二y轴调节机构34、气缸341、第二z轴调节机构36、固定座361、调节手轮362、螺杆363、联动块364、第二壳体38、滑槽381、第三滑槽382、宽度方向x、长度方向y、高度方向z。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下端”、“下侧”、“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4.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5.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位置调节机构42,其可用于印花设备中的网框固定装置,以便实现在某一方向上的位置调节,尤其是进行微调。
26.如图所示,其中一实施例的位置调节机构42可包括驱动电机421、螺杆422、内螺纹件423和调节手轮429。所述驱动电机421用于驱动所述螺杆422旋转,所述螺杆422与所述内螺纹件423螺纹配合并在旋转时驱动所述内螺纹件423平移。调节手轮429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421远离所述螺杆422的一端,并且与所述螺杆422连接,用于通过手动旋转所述调节手轮429而带动所述螺杆422旋转。
27.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位置调节机构42还可包括导杆424和导杆固定件425,所述导杆424穿过所述内螺纹件423且与所述内螺纹件423滑动配合,所述导杆424固定在所述导杆固定件425上;所述螺杆422穿过所述导杆固定件425,并且在远离所述驱动电机421的螺杆422末端具有螺纹,所述螺杆422末端上安装有螺帽426和第一平面轴承427,所述螺帽426将所述第一平面轴承427压紧在所述导杆固定件425上。
28.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杆固定件425在靠近所述驱动电机421的一侧设有套在所述螺杆422上的第二平面轴承428,所述第二平面轴承428被压紧在所述导杆固定件425上。
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杆424的数量可为两个,所述导杆固定件425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板,所述内螺纹件423位于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两个导杆424位于所述螺杆422的两侧。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位置调节机构42还包括感应开关430,所述感应开关430相对于所述驱动电机421固定安装,并且用于在受到由所述内螺纹件423带动的部件的碰触时产生控制信号。优选的是,所述感应开关430可为零位复位感应开关,以使得每次调节前都可先执行复位操作,也就是将第一网框顶板21的位置相对于第一驱动电机221复位成预设位置,此预设位置可称为零位。
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位置调节机构42还包括电机盖板433,所述感应开关430安装在所述电机盖板433上,所述驱动电机421在所述电机盖板433的一侧固定安装,并且所述感应开关430具有沿远离所述驱动电机421的方向延伸超出所述电机盖板433的按钮。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机421可为步进电机。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位置调节机构42还可包括电机壳体432,所述驱动电机421设置在所述电机壳体432内。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手轮429可位于所述电机壳体432外部。
33.由于上述位置调节机构42采用了电机驱动,因此其可实现在某一方向上的位置调节,尤其是进行微调,并且对位置调整的效率较高。从而,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调节组件可应用于网框固定装置。
34.以下结合图2至图5对采用本申请位置调节机构的网框固定装置100进行详细介绍;其中,本申请位置调节机构在网框固定装置100具体可实施为第一x轴调节机构22、第一y轴调节机构24和第二x轴调节机构32。相应地,通过对第一x轴调节机构22、第一y轴调节机构24和第二x轴调节机构32的介绍,将更加清楚本申请位置调节机构的特征和优点。
35.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网框固定装置100,其可应用于印花设备中,例如应用于椭圆印花机或者椭圆数码印花机等。所述网框固定装置100用于固定网框600,并且对网框600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节,尤其是进行微调。
36.所述网框固定装置100主要包括支撑臂10、第一网框位置调节组件20和第二网框位置调节组件30。所述支撑臂1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所述第一网框位置调节组件20安装于所述支撑臂10的第一端11,所述第二网框位置调节组件30安装于所述支撑臂10的第二端12。所述支撑臂10可进一步连接在印花设备的其它驱动机构上,以由此驱动机构驱动而进行移动,进而带动第一网框位置调节组件20和第二网框位置调节组件30移动。
37.所述第一网框位置调节组件20和第二网框位置调节组件30相对设置,用于在其间固定所述网框600。例如,所述网框600通常可为由四个杆件601、602、603、604顺次连接而成的长方形框架,其内可进一步固定丝网。其中,杆件601和603沿网框600的宽度方向x延伸,杆件602和604沿网框600的长度方向y延伸,与宽度方向x和长度方向y均垂直的方向可定义为网框600的高度方向z。杆件601朝向第一网框位置调节组件20的一侧上可安装两个定位套管605,杆件603朝向第二网框位置调节组件30的一侧上也可安装两个定位套管605。相应地,第二网框位置调节组件30朝向杆件603的一侧上可安装两个定位柱310,并且第一网框位置调节组件20朝向杆件601的一侧上可安装两个定位柱210(参见图4)。安装时,网框600可从一侧将两个定位套管605套在两个定位柱210上,并在另一侧将将两个定位套管605与两个定位柱310对准,再通过驱动两个定位柱310插入对应的两个定位套管605,即可实现对网框600的固定。容易理解的是,定位套管605和定位柱210、310的设置位置也可互换,例如将定位套管605设置在所述第一网框位置调节组件20和第二网框位置调节组件30彼此相对的侧部上,而将定位柱设置在网框600的杆件601和603。以这些方式,所述网框600既可方便装拆,自身又得到了四点式的稳定固定,可防止支撑臂10上抬或下压时带动网框600跳动,利于保证较高的重复定位精度,可达良好的印刷效果,同时可避免网框600频繁跳动带来的定位柱210、310磨损,进而保证网框600被四个定位柱210、310长期稳定固定定位后的印刷精度。
38.参见图4,其是本申请网框固定装置100的第一网框位置调节组件20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网框位置调节组件20包括第一网框顶板21、第一x轴调节机构22、第一y轴调节机构24和第一z轴调节机构26。所述第一x轴调节机构22连接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沿网框600的宽度方向x移动。所述第一y轴调节机构24连接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和所述第一z轴调节机构26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相对于所述第一z轴调节机构26沿所述网框600的长度方向y移动。所述第一z轴调节机构26连接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沿所述网框600的高度方
向z移动。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所述的“连接”可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例如,所述的“第一y轴调节机构24连接第一网框顶板21”即可意味着第一y轴调节机构24可通过中间的传动机构连接第一网框顶板21,而不是要求第一y轴调节机构24直接连接第一网框顶板21。由于采用了第一x轴调节机构22、第一y轴调节机构24和第一z轴调节机构26,因此第一网框位置调节组件20能够实现对第一网框顶板21的三维方向上的调整。
39.再参见图5,其是本申请网框固定装置100的第二网框位置微调组30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网框位置调节组件30包括第二网框顶板31、第二x轴调节机构32、第二y轴调节机构34和第二z轴调节机构36;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和所述第二网框顶板31相对设置,用于在其间固定所述网框600。所述第二x轴调节机构32连接所述第二网框顶板31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网框顶板31沿所述网框600的宽度方向x移动,所述第二y轴调节机构34连接所述第二网框顶板31和所述第二z轴调节机构36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网框顶板31相对于所述第二z轴调节机构36沿所述网框600的长度方向y移动,所述第二z轴调节机构36连接所述第二网框顶板31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网框顶板31沿所述网框600的高度方向z移动。类似地,此处所述的“连接”可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由于采用了第二x轴调节机构32、第二y轴调节机构34和第二z轴调节机构36,因此第二网框位置微调组30能够实现对第二网框顶板31的三维方向上的调整。
40.其中,所述第一x轴调节机构22、所述第一y轴调节机构24和所述第二x轴调节机构32中的至少一个采用电机驱动;也就是说,这些调节机构中采用例如步进电机的电机作为动力装置,进而驱动这些调节机构中的传动结构,以驱动第一网框顶板21和第二网框顶板31在三维方向上移动,并最终实现对夹设在第一网框顶板21和第二网框顶板31之间的网框600的位置的调整。由于所述第一x轴调节机构22、所述第一y轴调节机构24和所述第二x轴调节机构32中的至少一个采用电机驱动,这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手工扭动微调柄来进行位置调节的方式可实现自动化调节,并且调节的速度和精度都能够显著提高,因此本申请的网框固定装置100对套位调整的效率比较高。例如,在采用电机驱动时,经检测系统检测到的位置偏差信号可经控制系统控制对电机转数的驱动,进而将电机的一定转数转变为相应的线性移动,这使得位置的调整更加精确化。
41.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上安装两个定位柱210,以和网框600的杆件601上的两个定位套管605插入配合。所述第二网框顶板31上安装两个定位柱310,以和网框600的杆件603上的两个定位套管605插入配合。由于第一网框顶板21和第二网框顶板31直接夹持网框600,因此在第一网框顶板21和第二网框顶板31上设置定位柱210、310可实现第一网框顶板21和第二网框顶板31与网框600的精密连接,进而通过调节第一网框顶板21和第二网框顶板31的位置即对应实现对网框600的位置调节。
42.再参见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网框位置调节组件20还可包括第一壳体28,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28外,例如设置在第一壳体28朝向网框600的一侧。所述第一x轴调节机构22可包括第一驱动电机221、第一丝杠222和第一内螺纹件223。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21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28的一端,以使第一驱动电机221的主体部分相对于第一壳体28的位置保持固定。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与所述第一内螺纹件223固定连接;其中,可在第一壳体28的对应位置开设滑槽(参见图5中的滑槽381),以供第一网框顶板21与第一内螺纹件223之间的连接部分通过,并可允许此连接部分在此滑槽中沿x方向往返移
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21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丝杠222旋转,例如,可将第一丝杠222直接或间接连接至第一驱动电机221的转子,以由电机转子带动第一丝杠222旋转。所述第一丝杠222与所述第一内螺纹件223螺纹配合并在旋转时驱动所述第一内螺纹件223带动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平移。所述第一丝杠222可为整体或局部设有螺纹的杆状体,其中的螺纹用于与第一内螺纹件223的内孔上的螺纹配合。由于所述第一x轴调节机构22采用了电机驱动,因此其可实现自动且高效的位置调整。
4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x轴调节机构22还可包括导杆224和导杆固定件225,所述导杆224穿过所述第一内螺纹件223且与所述第一内螺纹件223滑动配合,所述导杆224固定在所述导杆固定件225上,所述导杆固定件225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28内。其中,所述导杆224与所述第一内螺纹件223的滑动配合用于实现对第一内螺纹件223的移动方向的精确限定,使得第一内螺纹件223在x方向上的移动稳定。
4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丝杠222穿过所述导杆固定件225,并且在远离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21的丝杠末端具有螺纹。所述丝杠末端上安装有螺帽226和第一平面轴承227,所述螺帽226将所述第一平面轴承227压紧在所述导杆固定件225上。借此方式,可将第一丝杠222的轴向位置进行限定,以减少或消除其在轴向上的松动,降低第一驱动电机221的驱动动作传递至第一网框顶板21的过程中的误差。
45.进一步地,所述导杆固定件225在靠近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21的一侧还可设有套在所述第一丝杠222上的第二平面轴承228,所述第二平面轴承228被压紧在所述导杆固定件225上。例如,可在所述第一丝杠222需抵靠所述第二平面轴承228的位置形成直径增大的凸缘,以由此凸缘将第二平面轴承228压紧在所述导杆固定件225上。另外,也可是在用于连接电机转子和第一丝杠222的中间构件上形成抵靠面,从而用这一抵靠面将第二平面轴承228压紧在所述导杆固定件225上。容易明白的是,当在导杆固定件225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平面轴承227和第二平面轴承228,并且通过螺帽226拧紧在第一丝杠222的末端时,该第一丝杠222与导杆固定件225轴向移动可更有效地消除,也就是能够进一步避免第一丝杠222相对于导杆固定件225在x方向上产生。
46.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导杆224的数量可为两个,所述导杆固定件225可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板,所述第一内螺纹件223位于所述两个固定板之间,所述两个导杆224则位于所述第一丝杠222的两侧。通过这种结构,能够使得第一内螺纹件223的移动更加稳定,减少在x方向之外的其它方向上的移动。
4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21在远离所述第一壳体28的一端设有第一调节手轮229,所述第一调节手轮229与所述第一丝杠222连接,用于通过手动旋转所述第一调节手轮229而带动所述第一丝杠222旋转。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x轴调节机构22还包括电机壳体232,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21设置在所述电机壳体232内。所述第一调节手轮229可位于所述电机壳体232外部。类似地,第一调节手轮229与第一丝杠222的连接可为间接连接;例如,第一调节手轮229可与第一驱动电机221的电机转子连接,该电机转子再与第一丝杠222连接。通过增设第一调节手轮229,可以在第一驱动电机221失效时仍能手动调节,使得调节方式更加灵活。
4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x轴调节机构22还包括第一感应开关230,所述第一感应开关230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21固定安装,并且用于在受到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或所
述第一网框顶板21上的第一随动部件的碰触时产生第一控制信号。优选地,所述感应开关为零位复位感应开关。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开关230可安装在电机盖板233上,该电机盖板233可固定于第一壳体28,从而使得第一感应开关230相对于第一壳体28的位置固定。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21在所述电机盖板233的一侧固定安装,并且所述第一感应开关230具有沿远离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21的方向延伸超出所述电机盖板233的按钮,所述按钮朝向第一网框顶板21设置。由于第一网框顶板21将在第一x轴调节机构22的驱动下进行移动,从而其可设置成直接或间接地碰触第一感应开关230,例如可碰触第一感应开关230上的按钮。从而,当该按钮被触动时,即表明第一网框顶板21的位置处于其行程的一个极限;此时,第一感应开关230可产生电路的断开信号或闭合信号或其它信号来作为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可传输给第一驱动电机221的控制系统,以由控制系统控制第一驱动电机221将第一网框顶板21的位置进行复位。以此方式,可使得每次套位调整前都先执行复位操作。
49.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x轴调节机构22还可包括导引组件231,所述导引组件231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28内,并且远离所述第一丝杠222;所述导引组件231与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连接,用于导引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的平移。所述导引组件231可类似于上述的导杆224、导杆固定件225以及第一内螺纹件223,区别在于不需要与第一丝杠222螺纹配合的内螺纹结构。通过将导引组件231与上述的导杆224和导杆固定件225的结合使用,能够使得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的移动更加稳定。
50.继续参见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z轴调节机构26可包括固定座261、第二调节手轮262、第一螺杆263和联动块264。所述固定座261与所述支撑臂10的第一端11(参见图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手轮262设置在所述固定座261内并用于手动驱动所述第一螺杆263旋转。所述联动块264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28,并设置成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28在所述网框600的高度方向z上固定,而在所述网框600的长度方向y能够移动。所述第一螺杆263可自所述第二调节手轮262向下延伸,并与所述联动块264螺纹配合,用于在旋转时驱动所述联动块264带动所述第一壳体28及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平移。由于第一网框顶板21在z方向上所需的调节程度较小,因此所述第一z轴调节机构26可采用手动调节的方式。
5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y轴调节机构24可包括第二驱动电机241和第二螺杆242,所述第二驱动电机241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28远离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的一侧,所述第二螺杆242与所述联动块264螺纹配合,所述第二驱动电机241用于直接或间接地连接所述第二螺杆242,用以驱动所述第二螺杆242旋转。由于第一z轴调节机构26安装于固定座261并与联动块264驱动相连,而固定座261用于固定于支撑臂10,因此,实际上联动块264相对于固定座261在y轴方向上并未作移动,而是所述第二螺杆242在旋转时驱动所述第一壳体28及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平移。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电机241在远离所述第一壳体28的一端设有第三调节手轮243,所述第三调节手轮243与所述第二螺杆242连接,用于通过手动旋转所述第三调节手轮243而带动所述第二螺杆242旋转。所述第二驱动电机241同样可为步进电机等。另外,所述第一y轴调节机构24还包括电机壳体245,所述第二驱动电机241设置在所述电机壳体245内。所述第三调节手轮243可位于所述电机壳体245外部。进一步地,所述联动块264还可与固定到第一y轴调节机构24上的导杆246滑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沿y方向的移动稳定。例如,可设置固定板247,其可固定在第一壳体28的内侧或外侧,并且可将电机壳体245、固定板247与第一壳体28彼此固定安装,进而可将导杆246的一
端固定在固定板247上。
52.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还可设置弹簧248,所述弹簧248的一端与固定板247连接,其另一端插设在联动块264内,使得所述另一端与联动块264的内部抵接,且该弹簧248与联动块264沿y轴方向滑动配合。所述弹簧248用于提供弹力,一方面用于第二螺杆242旋转调节完毕后自锁,另一方面还可防止第二螺杆242与联动块264的螺牙配合间隙而回退。为防止弹簧248变形,固定板247的内侧面向内凸设有固定柱249,弹簧248套装于该固定柱249外。
5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y轴调节机构24还包括第二感应开关244,所述第二感应开关244相对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241固定安装,并且用于在受到所述固定座261或所述固定座261上的第二随动部件的碰触时产生第二控制信号。例如,所述第二感应开关244可安装在电机壳体245内。由于第一网框顶板21连同第一壳体28将在第一y轴调节机构24的驱动下相对于第一z轴调节机构26移动,从而可设置成通过第一z轴调节机构26直接或间接地碰触第二感应开关244,例如可碰触第二感应开关244上的朝向第一z轴调节机构26设置的按钮。从而,当该按钮被触动时,即表明第一网框顶板21的位置处于其y方向上的行程的一个极限;此时,第二感应开关244可产生电路的断开信号或闭合信号或其它信号来作为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可传输给第二驱动电机241的控制系统,以由控制系统控制第二驱动电机241将第一网框顶板21在y方向上的位置进行复位。
54.另外,为更好地在y方向位移调节时兼容z方向位移调节,所述第一壳体28开有供第一螺杆263穿过和移动的第一滑槽282,该第一滑槽282沿y方向延伸。
5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上可安装有位置指针211,所述位置指针211指向第一壳体28的侧面,所述第一壳体28与所述位置指针21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微调刻度,通过所述微调刻度与所述位置指针211的配合指示所述第一网框顶板21的微调位移量。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将位置指针211和微调刻度的位置互换设置,即在第一壳体28上设置位置指针,在第一网框顶板21上设置刻度,一样可以实现目的。采用这些设计能够直观的指示出网框600的位移量,指导操作人员的操作动作。
56.再参见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网框位置调节组件30还包括第二壳体38,所述第二网框顶板31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38外。其中,所述第二x轴调节机构32可具有与前述第一x轴调节机构22相同的结构。例如,所述第二x轴调节机构32可包括第二驱动电机321、第二丝杠322、第二内螺纹件323、导杆324、导杆固定件325、螺帽326、第二平面轴承327、第二平面轴承328、第二调节手轮329、第二感应开关330、导引组件331、电机壳体332、电机盖板333。所述第二壳体38开设滑槽381,以供第二网框顶板31与第二内螺纹件323之间的连接部分通过,并可允许此连接部分在此滑槽381中沿x方向往返移动。所述第二x轴调节机构32的上述部件的连接关系及作用可参照前述第一x轴调节机构22的那些部件,本文不再赘述。
5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z轴调节机构36可具有与所述第一z轴调节机构26相同的结构。例如,所述第二z轴调节机构36可包括固定座361、调节手轮362、螺杆(未显示)、联动块364。所述第二z轴调节机构36的上述部件的连接关系及作用可参照前述第一z轴调节机构26的那些部件,本文不再赘述。
5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y轴调节机构34包括气缸341,所述气缸341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二z轴调节机构36连接。所述气缸341操作时,可驱动所述第二网框顶板31相对所
述第二z轴调节机构36在y方向上平移,令所述第二网框顶板31顶紧或放松所述网框600的边框。同样地,为更好地在y方向位移调节时兼容z方向位移调节,所述第二壳体38的顶板开有供第二z轴调节机构36的螺杆穿过和移动的第三滑槽382,该第三滑槽382沿y方向延伸。
5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网框顶板31上可安装有位置指针311,所述位置指针311指向第二壳体38的侧面,所述第二壳体38与所述位置指针31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微调刻度,通过所述微调刻度与所述位置指针311的配合指示所述第二网框顶板31的微调位移量。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将位置指针311和微调刻度的位置互换设置,即在第二壳体38上设置位置指针,在第二网框顶板31上设置刻度,一样可以实现目的。采用这些设计能够直观的指示出网框600的位移量,指导操作人员的操作动作。
60.结合上述的说明能够明白,本申请提供的位置调节机构整体上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一、由于所述位置调节机构中采用电机驱动,因此位置调节的方式可实现自动化调节,并且调节的速度和精度都能够显著提高;同时,通过在电机上增设调节手轮,可以在电机失效时仍能手动调节,使得调节方式更加灵活;二、通过采用零位复位感应开关,使得每次调节前都可先执行复位操作;三、当在导杆固定件的两侧分别设置平面轴承,并且通过螺帽拧紧在螺杆的末端时,螺杆与导杆固定件轴向移动可更有效地消除。
6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方式,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