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藏码印刷用胶印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33540发布日期:2022-11-18 20:38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隐藏码印刷用胶印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胶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隐藏码印刷用胶印设备。


背景技术:

2.胶印机是平版印刷机的一种,印刷时印刷图文从印版先印到橡皮滚筒上,然后再由橡皮滚筒转印到纸张上。胶印机按进纸方式不同,可分为单张纸胶印机和卷筒纸胶印机;根据一次走纸完成的印刷色数可以分为单色、双色、四色及多色印刷机;根据承印的最大纸张幅面可以分为小胶印机、六开、四开、对开及全张纸印刷机,此外还有一次走纸可以同时完成两面印刷的双面印刷机。单张纸胶印机是平版印刷机,用于印刷高档次商业印刷品、包装印刷品,是现代纸张印刷的主流。
3.现有技术中,大部分的胶印机在产品印刷完毕时,墨迹未完全干透,经过摩擦会导致表层油墨脱落,发生背面粘脏、发虚或后色印不上等,影响产品质量和印刷效果;同时,温度对于胶印会产生很多的不良影响,冬季气温过低,油墨受冷温度降低易凝固结块,会对供墨、匀墨、着墨造成不良影响,夏季气温过高,墨斗内的油墨受热温度上升容易产生脏版、油墨乳化和版压不足的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隐藏码印刷用胶印设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隐藏码印刷用胶印设备,包括设备主体,所述设备主体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分别设置有进料架和出料架,所述设备主体内设置有印刷机构,所述印刷机构的下侧设置有印刷传送带,所述设备主体通过支架连接有输送机构,所述设备主体上连通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内设置有换气组件,所述换气组件设置在输送机构的上方,所述输送机构与换气机构之间设置有传动机构,所述输送机构的驱动力通过传动机构控制换气机构工作。
7.优选的,所述印刷机构包括固设在设备主体内的供墨组件和辊体,所述供墨组件与辊体之间设置有墨管,所述设备主体内还设置有加热板,所述加热板置于供墨组件的下侧。
8.优选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通过支架与设备主体固连的机架,所述机架上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所述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上均套设有输送辊,两个所述输送辊之间设置有输送带,所述输送机构还包括固设在机架上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穿过机架并与第一转杆相连。
9.优选的,所述换气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导气管内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设置有扇盘,所述扇盘外侧设置有呈圆周均匀分布的扇叶。
10.优选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固设在设备主体上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转动连接
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外侧啮合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固设在第一转杆上,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分别固设在转动轴和转动杆上的同步轮,两个所述同步轮之间设置有同步带。
11.优选的,所述供墨组件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加热板电性相连。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隐藏码印刷用胶印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1、该隐藏码印刷用胶印设备,通过对油墨进行控温,保证其正常印刷温度的同时可以对胶印后的墨迹进行干燥处理,保证印刷质量。
14.2、该隐藏码印刷用胶印设备,通过换气机构抽取加热板产生的热量,一方面使这些热量对胶印后的墨迹进行烘干,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这些热量在设备主体内积聚,导致供墨组件内的油墨温度过高,影响印刷的质量。
15.3、该隐藏码印刷用胶印设备,通过在供墨组件内设置温度传感器,可以使工作人员时刻得知油墨的温度,进而控制加热板的工作与否,保证油墨适宜温度下恒温工作。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设备主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换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设备主体;101、进料架;102、出料架;103、印刷传送带;2、导气管;3、印刷机构;301、供墨组件;302、辊体;303、墨管;4、加热板;5、机架;501、第一转杆;5011、第一锥齿轮;502、第二转杆;503、输送辊;504、输送带;6、驱动电机;7、转动轴;701、扇盘;702、扇叶;8、固定块;801、转动杆;802、第二锥齿轮;9、同步轮。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4.实施例:
25.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一种隐藏码印刷用胶印设备,包括设备主体1,设备主体1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进料口和出料口分别设置有进料架101和出料架102,设备主体1内设置有印刷机构3,印刷机构3的下侧设置有印刷传送带103,设备主体1通过支架连接有输送机构,设备主体1上连通有导气管2,导气管2内设置有换气组件,换气组件设置在输送机构的上方,输送机构与换气机构之间设置有传动机构,输送机构的驱动力通过传动机构控制换气机构工作。
26.具体的,使用时将产品生产线与设备主体1的进料架101相连,对产品进行隐藏码印刷,产品从进料口进入设备主体1内部,在印刷传送带103的输送下移动至印刷机构3的下方,印刷机构3对产品进行隐藏码印刷,印刷完成的产品从出料口送出并被输送机构输送至下一道工序,在输送过程中,换气机构可以对印刷机构3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行抽取,并通过导气管2的出气端向输送机构上印刷后的油墨进行吹动,本实用新型在对油墨进行控温的同时可以对胶印后的墨迹进行干燥处理,保证印刷质量。
27.参照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印刷机构3包括固设在设备主体1内的供墨组件301和辊体302,供墨组件301与辊体302之间设置有墨管303,设备主体1内还设置有加热板4,加热板4置于供墨组件301的下侧。
28.进一步的,供墨组件301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加热板4电性相连。
29.具体的,印刷机构3中的供墨组件301提供油墨,辊体302可以在产品表面进行转动进而印刷,供墨组件301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对油墨的温度进行感测,当油墨的温度较低时,加热板4工作,对油墨进行加热,当油墨达到适宜温度时,加热板4停止工作,且由于热气上升,可将加热板4设置在供墨组件301的下方,确保对油墨的加热效果。
30.参照图1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输送机构包括通过支架与设备主体1固连的机架5,机架5上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501和第二转杆502,第一转杆501和第二转杆502上均套设有输送辊503,两个输送辊503之间设置有输送带504,输送机构还包括固设在机架5上的驱动电机6,驱动电机6的输出端穿过机架5并与第一转杆501相连;具体的,通过控制驱动电机6运行,使驱动电机6的输出端带动第一转杆501转动,第二转杆502在输送带504和输送辊503的作用下随第一转杆501同步转动,使得输送带504对印刷后的产品进行输送。
31.参照图1、图3和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换气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导气管2内的转动轴7,转动轴7上设置有扇盘701,扇盘701外侧设置有呈圆周均匀分布的扇叶702;具体的,夏季温度过高时,加热板4无需对油墨进行加热,换气机构通过吹气加快产品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进而使墨迹快速风干,同时可抽取设备主体1内部的热空气,加快设备内部空气流通,降低油墨温度;冬季气温较低时,使加热板4工作对油墨进行加热升温,通过导气管2与设备主体1内相互连通,可抽取加热板4产生的热量,对热能有效利用,一方面使这些热量对胶印后的墨迹进行烘干,加快墨迹干燥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这些热量在设备主体1内积聚,导致供墨组件301内的油墨温度过高,使得无论冬天夏天设备都能恒温印刷,确保产品印刷的质量。
32.参照图3和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传动机构包括固设在设备主体1上的固定块8,固定块8上转动连接有转动杆801,转动杆801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锥齿轮802,
第二锥齿轮802外侧啮合连接有第一锥齿轮5011,第一锥齿轮5011固设在第一转杆501上,传动机构还包括分别固设在转动轴7和转动杆801上的同步轮9,两个同步轮9之间设置有同步带;具体的,第一转杆501在驱动电机6的作用下旋转的同时,第一转杆501上的第一锥齿轮5011与转动杆801上的第二锥齿轮802啮合,使第二锥齿轮802带动转动杆801转动,转动轴7在同步轮9和同步带的作用下随转动杆801转动,进而使换气机构运行,对输送中的产品外侧的隐藏码墨迹进行干燥。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