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凹印机防凝结循环回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83911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凹印机防凝结循环回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凹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可有效改善目前凹印机墨皮凝结现象的一种凹印机防凝结循环回墨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凹印机由于具备墨层厚实、墨色均匀以及使用周期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印膜印刷行业中。凹印机进行印膜印刷工作时,需要将安装有输墨辊的墨斗车插入凹印机上预留的插口处,并依靠输墨辊与凹印机主机上的压印辊间构成辊面配合。之后将待印刷的印膜贴合和穿过上述两辊间隙,在印膜行进过程中,两辊辊面滚动接触印膜膜面,即可实现其相对于印膜膜面的油墨涂覆操作。墨斗车自带有油墨栗,并通过不断的对输墨辊辊面栗墨,从而形成油墨沿外部墨箱-油墨栗-输墨棍-回墨系统的油墨腔-油墨栗-输墨棍的油墨循环回路。目前的上述结构的缺陷在于:由于油墨栗对油墨腔内油墨的循环抽取方式都为底端抽取,导致油墨腔内的底层油墨流动速度快而表层油墨流动缓慢甚至凝滞不动。油墨表层运动速度的降低,结合油墨自身的易凝结性,致使油墨表层墨体长时间接触空气,而最终产生干化结墨现象并形成墨皮。且由于设备供墨系统多设计为输墨辊辊面下半部直接没入墨斗车的油墨内,导致油墨皮很容易粘附在输墨棍$昆面而随之被带到印膜上,形成大片污渍,破坏了印膜上原有的图案或颜色的均匀性,形成废品。即使是少量的墨皮粘附,也会在印刷品上形成斑斑点点,影响了印刷品的质量,严重的甚至导致印刷品报废,浪费了大量的原材料,破坏印刷品生产工序的流畅性,也增加了企业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洁而实用的凹印机防凝结循环回墨系统,其实现成本低,结构工作可靠稳定,并可有效改善传统凹印机因表层油墨流动不畅而产生的墨皮凝结和粘附现象。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5]—种凹印机防凝结循环回墨系统,包括彼此辊面配合以形成供印膜通行的夹持间隙的输墨辊及压印辊,所述输墨辊下方布置用于接纳并储存输墨辊处多余油墨的墨盘,所述回墨系统还包括布置于输墨辊辊面处的刮墨刀以及用于向输墨辊辊面供墨的供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墨组件包括油墨栗,油墨栗进墨端连通墨盘和/或外部墨箱,其出墨端指向输墨辊辊面布置;所述回墨系统还包括分支墨管,所述分支墨管进口端连通油墨栗出墨端,其出口端延伸入墨盘内且出口端的管端高度与其内墨面高度平齐,分支墨管的出墨方向水平设置。
[0006]所述分支墨管为塑性管状构造,其出墨方向平行输墨管轴线方向。
[0007]所述回墨系统还包括用于使分支墨管的出口端呈漂浮状的浮设于墨盘的墨面上悬浮单元,所述悬浮单元为浮力板,悬浮单元上平行其板面方向布置贯穿孔,分支墨管的出口端管身穿设于上述贯穿孔内以与之构成插接配合关系。
[0008]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在于:
[0009]I)、在传统的回墨系统的基础上,另设独立的分支回墨管路,并将之放入墨盘内。利用油墨栗给予的分支墨管的出墨动力,来持续不断的水平向的推动墨盘内的表层油墨,从而克服了传统墨盘表层油墨的迟滞性,而达到其表层油墨的不间断快速流动效果。上述效果的实现,也就避免了传统的因墨盘内表层油墨运动迟滞而必然出现的结墨皮现象,通过实际实验验证,其实现成本低,而墨皮现象有极大的改善,显然极为符合目前厂家的低成本高效能的设备更新需求。
[0010]2)、相对于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在于,其分支墨管始终是“悬浮”或者说是“漂浮”在油墨的墨面上的。一方面,考虑到实际操作时,油墨自身因涂覆或空气挥散,必然存在墨盘内的油墨消耗现象,随之带来的则为墨盘内墨面高度的不可知性。如将分支墨管固定高度,往往会产生因墨面高度与分支墨管管口高度差异而产生防凝效果大大折扣的现象。本实用新型利用分支墨管自身的轻质塑形结构,结合油墨自身的高浮力,通过将其直接丢掷于墨盘内,即可利用油墨自身浮力而实现分支墨管高度的自动浮动调整功能,其结构显然更为简洁可靠。而另一方面,分支墨管所具备的独立悬浮能力,确保了对于原始墨盘的无改动性,这对目前大都依赖进口的墨盘结构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现有国内墨盘由于依赖进口,其使用成本极高,能够在不更改墨盘自身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分支墨管的自悬浮功能,显然其换代成本可得到极大降低。
[0011]3)、通过架设悬浮单元,可进一步提升分支墨管的悬浮能力,保证其悬浮高度,以确保其在出墨时能够始终稳定而可靠的加速表层油墨流动,最终达到其可靠防凝墨效果。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结构简图;
[0013]图2为分支墨管与墨盘的墨面尚度的相对位置图;
[0014]图3为分支墨管、悬浮单元与墨盘墨面间的布置位置图;
[0015]图4为悬浮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分支墨管穿设于悬浮单元上的配合示意图。
[0017]图中各标号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部件名称对应关系如下:
[0018]a-出墨管路b-印膜
[0019]10-输墨辊20-压印辊30-墨盘
[0020]41-油墨栗42-分支墨管43-悬浮单元43a_贯穿孔
[0021]50-刮墨刀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图1-5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状态作以下进一步描述:
[002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外形呈槽箱状的,可置于基座上或小车上的墨盘30,墨盘30的斗仓结构构成用于存储油墨的存储仓。墨盘30的仓口上方架设有用于与凹印机的压印辊20配合的输墨辊10。其中输墨辊10位于下方,且辊面的部分可设置为沉浸于墨盘30的墨面以下。外部的油墨经由油墨栗41栗入,通过连通油墨栗41出口的出墨管路a直接喷于输墨辊10表面,首先经由输墨辊10表面处的刮墨刀50将油墨抚平均匀,经过刮除后的部分油墨进入两辊间隙实现对于印膜b的油印效果,而被刮墨刀50刮除的多余油墨,则随之下落至墨盘30内暂存,并继续作为输墨棍10棍面处的供墨来源。墨盘30内的油墨,不断的经由油墨栗41,实现从墨盘30至输墨辊10再至墨盘30的不断循环,以确保油墨的重复利用效果。在上述结构基础上,在油墨栗41的出口管路上续接有分支墨管42,并将其出口端依靠自身浮力或辅助浮力来搁置和漂浮在墨盘30墨面上,依靠其出口端的水平出墨,从而实现对于墨盘30墨面处油墨的推动和加速流动效果,以确保其上油墨不至于因某部分长期接触空气而产生结墨皮现象。分支墨管42的实际布置数量,可视墨盘30表层油墨的特性设置,如其凝滞度较高,或墨皮产生速度较快,则可酌情增加分支墨管42数目,以提升其对于墨盘30内表层油墨的推动能力。
[0024]经无上述结构的10月份与应用本实用新型的11月份的同个设备的实际操作验证,印膜在10月份因为墨皮评审约20万米,11月份起采用上述方案后没有因为墨皮被评审,其成效显著。本实用新型利用油墨的原始回墨结构,通过改装分支管道,在原始构造基础上即可完美实现对于墨皮的防凝结目的。其实现成本低,无需改动原有墨盘30结构,更利于厂家更新换代,结构工作可靠稳定,可有效改善传统凹印机因表层油墨流动不畅而产生的墨皮凝结和粘附现象。
【主权项】
1.一种凹印机防凝结循环回墨系统,包括彼此辊面配合以形成供印膜通行的夹持间隙的输墨棍(10)及压印棍(20),所述输墨棍(10)下方布置用于接纳并储存输墨棍(10)处多余油墨的墨盘(30),所述回墨系统还包括布置于输墨辊(10)辊面处的刮墨刀(50)以及用于向输墨辊(10)辊面供墨的供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墨组件包括油墨栗(41),油墨栗(41)进墨端连通墨盘(30)和/或外部墨箱,其出墨端指向输墨棍(10)棍面布置;所述回墨系统还包括分支墨管(42),所述分支墨管(42)进口端连通油墨栗(41)出墨端,其出口端延伸入墨盘(30)内且出口端的管端高度与其内墨面高度平齐,分支墨管(42)的出墨方向水平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凹印机防凝结循环回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墨管(42)为塑性管状构造,其出墨方向平行输墨管(10)轴线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凹印机防凝结循环回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墨系统还包括用于使分支墨管(42)的出口端呈漂浮状的浮设于墨盘(30)的墨面上的悬浮单元(43),所述悬浮单元(43)为浮力板,悬浮单元(43)上平行其板面方向布置贯穿孔(43a),分支墨管(42)的出口端管身穿设于上述贯穿孔(43a)内以与之构成插接配合关系。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凹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可有效改善目前凹印机墨皮凝结现象的一种凹印机防凝结循环回墨系统。本实用新型包括输墨辊及压印辊,输墨辊下方布置用于接纳并储存输墨辊处多余油墨的墨盘,回墨系统还包括布置于输墨辊辊面处的刮墨刀以及用于向输墨辊辊面供墨的供墨组件;所述供墨组件包括油墨泵,油墨泵进墨端连通墨盘和/或外部墨箱,其出墨端指向输墨辊辊面布置;回墨系统还包括分支墨管,所述分支墨管进口端连通油墨泵出墨端,其出口端延伸入墨盘内且出口端的管端高度与其内墨面高度平齐,分支墨管的出墨方向水平设置。本实用新型实现成本低,可有效改善传统凹印机因表层油墨流动不畅而产生的墨皮凝结和粘附现象。
【IPC分类】B41F31/07, B41F9/06
【公开号】CN204736533
【申请号】CN201520363240
【发明人】汪涛, 陈乐平
【申请人】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4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