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丝多重防伪标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3066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格丝多重防伪标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伪标签,具体地说,是一种丝状多重防伪标签。
背景技术
光变防伪技术是采用光变防伪油墨在标贴或包装盒上印制企业标志或特殊的识别图案和文字,消费者只需将标签或包装盒上的企业标志或特殊的识别图案和文字放在太阳光下照射,便可以从该标志或特殊识别图案和文字的颜色是否发生改变来辨别产品的真伪。光变防伪技术具有识别简便的特点,是一项在防伪领域中应用比较广泛的防伪技术。
名称为“密码防伪标贴”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95203425.5号,其技术原理是在每枚标贴上印制一组随机生成的编码,每枚标签上的编码绝不雷同,同时用遮盖层把标贴上的编码遮盖起来形成密码,并将密码储存在计算机识别系统数据库中。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将贴在产品包装上的防伪标贴的密码遮盖层刮开,并通过电话或联网计算机将密码输入计算机识别系统数据库来验证产品的真伪。该专利由于使用比较简便、易于识别而被中国防伪行业协会组织推广的“全国电码电话防伪系统工程”所采用。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当中,出现造假者回收旧编码造假、一码多印造假、非法拷贝计算机数据库编码造假的现象。
名称为“结构纹理防伪标识物”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98219607.5号和名称为“网格微粒防伪标贴”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01202751.0号,是在电话电码防伪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特制的含有内部随机纹理结构的材料(结构纹理防伪)和特制的含有随机分布微粒的纸张(网格微粒防伪印制成防伪)标签,并以随机纹理结构特征(结构纹理防伪)和微粒的随机分布特征(网格微粒防伪)作为产品防伪信息进行防伪。这两项专利克服了密码防伪可能会被回收旧码造假、一码多印造假和非法拷贝编码造假的缺陷,但是,它们的欠缺之处是消费者只能通过拨打电话或上网查询的方式才能够查询产品的真伪,防伪性能及防伪功效单一,消费者可选择的防伪识别方式不多。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多重防伪性能的格丝多重防伪标签。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格丝多重防伪标签,包括载体和随机分布于载体的内部结构中的第一检测体。所述载体上印有编码和至少有一个方格,并压切有防转移暗切纹;所述第一检测体的形状为丝状,其表面喷涂有可检测物质,还具有随机分布于载体的内部结构或表面的、丝状的第二检测体。
所述可检测物质是可逆光变防伪油墨或可逆温变防伪油墨或荧光素。
所述方格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相互之间整齐排列。
所述编码是一组由10-20位数组成的明示编码,编码位于方格的上方或下方。
所述第一检测体和第二检测体是各种纤维材料或塑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伪标签具有以下优点1、难于伪造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格丝多重防伪标签综合使用了多种防伪效果好的防伪技术手段,极大地加大了造假者伪造的难度和伪造成本,切实地提高了防伪的效果,使造假者批量伪造以牟取非法暴利的机会大大地降低。
2、识别简便消费者只需用阳光照射或打火机烘烤或紫外光灯照射这样的简单方法,便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伪标签的检测体进行光变检测或温变检测或荧光反射检测,来验证产品的真伪,检验方式非常简便,且无需消费者支付任何检测费用。消费者若要查询防伪标签的检测体定位特征以进一步验证产品的真伪,也只需通过电话、联网计算机或手机短信息向计算机识别系统数据库输入标签编码,便可快速调取到标签的防伪特征信息,进而有效地验证产品真伪,验证过程也很简便。
3、消费者验证产品真伪的参与率高在消费者因不愿支付打电话、发手机短信息或上网费用,或因嫌打电话、发手机短信息、上网麻烦而不愿意参与验证产品的真伪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通过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伪标签所含的检测体进行光变检测或温变检测或荧光反射检测(无需付出任何费用),也能够比较准确地辨别产品的真伪,消费者参与产品真伪验证的积极性因此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防伪效果更加理想。
4、适用地区非常广泛,可有效实现全民防伪的目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伪标签的适用地区非常广泛,在电话、手机、电脑比较普及的各大、中、小城市和部分乡镇、农村,消费者可以使用电话、手机、电脑等现代通讯工具对使用本防伪标签的产品进行简单而准确的真伪查询、鉴别,而在一些比较偏远、落后的乡镇和农村、消费者在没有电话、手机、电脑等现代通讯工具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对本防伪标签的光变防伪技术或温变防伪技术或荧光放伪技术的鉴别来确定产品的真伪,使全民防伪的伟大构想的实现具备了现实的可能。
5、不可转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伪标签上有用模刀压切而成的防转移暗切纹,可以使标签贴到产品包装上之后,便很难再将其完整无损地从产品包装上揭下,使造假者无法回收完整的旧标签用于造假,从而使标签的防伪效果更加可靠。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伪标签,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其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格丝多重防伪标签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格丝多重防伪标签包括载体1和随机分布于载体1的内部结构中的第一检测体2。所述载体1上印有编码4和至少有一个方格5,并压切有防转移暗切纹6。所述第一检测体2的形状是丝状,其表面喷涂有可检测物质;还具有随机分布于载体1的内部结构或表面的、丝状的第二检测体3。
所述第一检测体2和第二检测体3的材料可以是各种纤维材料或塑膜,所述可检测物质是可逆光变防伪油墨或可逆温变防伪油墨或荧光素。所述可逆光变防伪油墨在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下会发生可逆转的颜色改变现象,所述可逆温变防伪油墨在受热情况下会发生可逆转的颜色改变现象,所述荧光素在紫外光照射下会产生荧光反射现象。所述方格5的数量根据标签的大小确定,当为两个以上时,其相互之间排列整齐。编码4位于方格5的上方或下方。所述载体1上压切的防转移暗切纹6可以防止造假者回收旧标签用于造假。第二检测体3随机分布于载体1的内部结构或表面,可以加大造假者仿造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伪标签是一种利用光变防伪技术或温变防伪技术或荧光防伪技术和电话电码防伪技术、材料结构防伪技术的具有多重防伪性能的防伪标签,可以用阳光照射或加热或紫外光灯照射的方法对标签所含第一检测体2进行光变检测或温变检测或荧光反射检测来验证产品的真伪,同时又可以利用计算机扫描录入设备对所含第二检测体3的随机分布特征进行坐标定位扫描和储存,并通过电话、联网计算机、手机短信息查询检测体的定位信息来验证产品的真伪。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伪标签的制作方法首先在第一检测体2的表面喷涂可逆光变防伪油墨或可逆温变防伪油墨或微量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荧光反射现象的荧光素。将喷涂有上述材料的第一检测体2按一定比例混入载体材料原浆中,制成内部结构中含有随机分布的第一检测体2的载体1,然后用随机飘撒装置将丝状的第二检测体3撒在载体1的表面,并在载体1表面涂上一层胶水,把第二检测体3固定在载体1的表面;此外,还可以将第二检测体3与第一检测体2一起混入载体材料原浆中,制成内部结构中含有随机分布的第一检测体2和第二检测体3的载体1。然后在载体1的表面上印上编码4和方格5。标签印制完成后,用模刀在载体1上压切出防转移暗切纹6,然后使用计算机扫描录入设备将每一枚标签的编码和每一个方格内检测体的分布数量信息进行坐标定位扫描并储存在计算机识别系统数据库中,同时将计算机识别系统数据库与全国电话网和因特网相连。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伪标签对消费者来说,使用起来很方便。消费者可以将防伪标签放在阳光下对标签所含第一检测体2进行照射,并根据第一检测体2是否会发生可逆转的颜色改变现象来辨别产品的真伪;或者用加热的方法(使用打火机或其他加热工具)对标签所含的第一检测体2进行烘烤加温,并根据第一检测体2是否会发生可逆转的颜色改变现象来辨别产品的真伪;或者用验钞机(紫外光灯)照射第一检测体2,并根据第一检测体2是否有荧光反射现象来辨别产品的真伪;同时还可以通过电话、联网计算机或手机短信息向计算机识别系统数据库调取防伪标签上所含第二检测体3的定位信息来辨别产品的真伪。
权利要求1.格丝多重防伪标签,包括载体(1)和随机分布于载体(1)的内部结构中的第一检测体(2),其特征是所述载体(1)上印有编码(4)和至少有一个方格(5),并压切有防转移暗切纹(6);所述第一检测体(2)的形状为丝状,其表面喷涂有可检测物质,还具有随机分布于载体(1)的内部结构或表面的、丝状的第二检测体(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标签,其特征是所述可检测物质是可逆光变防伪油墨或可逆温变防伪油墨或荧光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伪标签,其特征是所述方格(5)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相互之间整齐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伪标签,其特征是所述编码(4)是一组由10-20位数组成的明示编码,编码(4)位于方格(5)的上方或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伪标签,其特征是所述编码(4)是一组由10-20位数组成的明示编码,编码(4)位于方格(5)的上方或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伪标签,其特征是所述编码(4)是一组由10-20位数组成的明示编码,编码(4)位于方格(5)的上方或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伪标签,其特征是所述编码(4)是一组由10-20位数组成的明示编码,编码(4)位于方格(5)的上方或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伪标签,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检测体(2)和第二检测体(3)是各种纤维材料或塑膜。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伪标签,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检测体(2)和第二检测体(3)是各种纤维材料或塑膜。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伪标签,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检测体(2)和第二测体(3)是各种纤维材料或塑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格丝多重防伪标签,包括载体和随机分布于载体的内部结构中的第一检测体。载体上印有编码和至少有一个方格,并压切有防转移暗切纹;所述第一检测体的形状是丝状,其表面喷涂有可检测物质;还具有随机分布于载体的内部结构或表面的、丝状的第二检测体。该标签极大地加大了造假者伪造的难度和伪造成本,切实地提高了防伪的效果,使造假者批量伪造以牟取非法暴利的机会大大地降低;验证过程简便,消费者验证产品真伪的参与率高,适用地区广泛,偏远、落后的乡镇、农村的消费者也可使用;具有模刀压切而成的防转移暗切纹,在标签贴到产品包装上之后,很难再将其完整无损地从产品包装上揭下,从而使标签的防伪效果更加可靠。
文档编号G09F3/02GK2610429SQ0324537
公开日2004年4月7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18日
发明者宋雪毅 申请人:宋雪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