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3620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平面显示装置及其驱动电路,特别是指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大以及传输信息内容的增加,显示装置的技术与形式亦日益多样化。从一开始的黑白单色、彩色一直到未来的立体显示,从阴极射线管、平面显示装置一直到便携式、可折叠式以至于大屏幕显示方式的进展,都可看出显示装置的研发为了更符合人性,更融入使用者的生活之中。
就平面显示装置而言,常见者有LCD显示装置、或是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等。不论是何种显示装置,其均需要有一像素的驱动电路。如图1所示,已知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主要包含复数条扫描线11(Yj、Yj+1、…)、复数条资料线12(Xi、Xi+1、…)、复数个有机发光单元13、复数个发光驱动单元14、以及复数条共电极线(powerline)15。
各发光驱动单元14包含一第一晶体管141、一第二晶体管142、以及一电容器143。其中,第一晶体管141具有一栅极1411、一第一电极1412及一第二电极1413。第一晶体管141的栅极1411电连于第j条扫描线上,第一电极1412电连于第i条资料线上,而第二电极1413电连于电容器143的一端。电容器143的另一端电连于一共电极线(power line)15。此外,第二晶体管142具有一栅极1421、一第三电极1422及一第四电极1423。第二晶体管142的栅极1421分别与第二电极1413及电容器143的一端电连,而第三电极1422电连于一有机发光单元13,第四电极1423电连于共电极线(power line)15。
承上所述,就已知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而言,由于各资料线12所提供的电压或电流讯号完全由资料线12方向的共电极线15所提供,简而言的即是资料线12所提供的电压或电流讯号均需经由共电极线15。然而,由于对于每一有机发光单元13而言,资料线12所提供的电压或电流讯号所经的线路长短不一,故造成线路阻值不同,导致流进每一有机发光单元13的电压或电流不同,进而造成各有机发光单元13的亮度显示不均匀。此外,由于已知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设有复数条共电极线15,共电极线15必须位于有机发光面板上,此对于各有机发光单元13而言,将会造成发光区域的开口率变小,进而造成显示效果不佳。
由上述可知,如何提供一种可使各有机发光单元的亮度显示均匀,且使各有机发光单元的发光区域开口率变大实乃一大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可使有机发光单元的亮度显示均匀,且使其发光区域开口率变大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
为达上述目的,依本发明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包含M条扫描线、N条数据线、复数个有机发光单元、以及复数个发光驱动单元。发光驱动单元分别驱动有机发光单元,发光驱动单元至少包含一第一晶体管、一第二晶体管及一储能元件,其中,第一晶体管具有一第一栅极、一第一电极与一第二电极,第一栅极电连于第(M-j+1)条扫描线,第一电极电连于第i条资料线。第二晶体管具有一第二栅极、一第三电极与一第四电极,第二栅极电连于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电极,第三电极电连于第(M-j)条扫描线,第四电极电连于发光驱动单元所驱动的有机发光单元。储能元件具有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第一端子电连于第(M-j)条扫描线,第二端子电连于第二电极与第二栅极。
又,依本发明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由复数个发光驱动单元所构成,发光驱动单元分别驱动有机发光单元,其中,发光驱动单元至少包含一第一晶体管、一第二晶体管、及一储能元件。第一晶体管具有一第一栅极、一第一电极与一第二电极,第一栅极电连于第(M-j+1)条扫描线,第一电极电连于第i条资料线,N≥i≥1,N,i为正整数;第二晶体管具有一第二栅极、一第三电极与一第四电极,第二栅极电连于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电极,第三电极电连于第(M-j)条扫描线,第四电极电连于发光驱动单元所驱动的有机发光单元,M>j≥1,M,j为正整数;储能元件具有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第一端子电连于第(M-j)条扫描线,第二端子电连于第二电极与第二栅极。


图1为一示意图,显示已知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图2为一示意图,显示依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图3A为一时序图,显示输入图2所示的各资料线的电压讯号;图3B为一时序图,显示输入图2所示的各扫描线的电压讯号;图4为一示意图,显示依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图5A为一时序图,显示输入图4所示的各资料线的电压讯号;以及图5B为一时序图,显示输入图4所示的各扫描线的电压讯号。
图中符号说明11 扫描线12 资料线13 有机发光单元14 发光驱动单元
141 第一晶体管1411 栅极1412 第一电极1413 第二电极142 第二晶体管1421 栅极1422 第三电极1423 第四电极143 电容器15共电极线21扫描线22资料线23有机发光单元24发光驱动单元241 第一晶体管2411 第一栅极2412 第一电极2413 第二电极242 第二晶体管2421 第二栅极2422 第三电极2423 第四电极243 储能元件241’第一晶体管2411’第一栅极2412’第一电极2413’第二电极242’ 第二晶体管2421’第二栅极2422’第三电极
2423’ 第四电极243储能元件2431 第一端子2432 第二端子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包含M条扫描线21、N条数据线22、复数个有机发光单元23、以及复数个发光驱动单元24。于本实施例中,扫描线21、数据线22、有机发光单元23、以及发光驱动单元24均可形成于一基板(未示于图中)上。
又,发光驱动单元24分别驱动各有机发光单元23。每一发光驱动单元24至少设有一第一晶体管241、一第二晶体管242及一储能元件243。其中,第一晶体管241具有一第一栅极2411、一第一电极2412与一第二电极2413。第一栅极2412电连于第(M-j+1)条扫描线21。第一电极2412电连于第i条资料线22,此时,N≥i≥1,N,i为正整数,M>j≥1,M,j为正整数。第二晶体管242具有一第二栅极2421、一第三电极2422与一第四电极2423。第二栅极2421电连于第一晶体管241的第二电极2413。第三电极2422电连于第(M-j)条扫描线21,此时,M>j≥1,M,j为正整数。第四电极2423电连于发光驱动单元24所驱动的有机发光单元23。此外,储能元件243具有一第一端子2431及一第二端子2432,第一端子2431电连于第(M-j)条扫描线21,第二端子2432电连于第二电极2413与第二栅极2421。
另外,需特别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当j=M时,第三电极2422电连于第M条扫描线YM时,第一栅极2411电连于第1条扫描线。换言之,即是最后一条扫描线与第1条扫描线配合使用以进行晶体管的驱动。
如图2所示,发光驱动单元24分别驱动各有机发光单元23。每一发光驱动单元24至少设有第一晶体管241、第二晶体管242及储能元件243。其中,第一晶体管241具有第一栅极2411、第一电极2412与第二电极2413。第一栅极2412电连于第2条扫描线Y2。第一电极2412电连于第1条资料线22。第二晶体管242具有一第二栅极2421、一第三电极2422与一第四电极2423。第二栅极2421电连于第一晶体管241的第二电极2413。第三电极2422电连于第1条扫描线Y1。第四电极2423电连于发光驱动单元24所驱动的有机发光单元23。此外,储能元件243具有一第一端子2431及一第二端子2432,第一端子2431电连于第1条扫描线21,第二端子2432电连于第二电极2413与第二栅极2421。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晶体管241及第二晶体管242分别为P型薄膜晶体管,因此,第一晶体管241的第一电极2412与第二电极2413分别为源极与漏极。而,第二晶体管242的第三电极2422与第四电极2423亦分别为源极与漏极。另外,储能元件243可为一电容器。
以下将以图3A及图3B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实际驱动方式。
当图3B中的电压讯号VY1输入图2中所示的第1条扫描线Y1时,第1条扫描线Y1于T1的时间内注入一负偏压讯号,如此将可使第一晶体管241的第一栅极2411呈现ON的状态,此时,将可使负载于第i条资料线Xi的电压讯号V1、V2、V3…(当然亦可为电流讯号)经第一晶体管241写入储能元件243中。另外,由于在T1的时间内第M条扫描线YM呈正偏压状态,因此将可使第二晶体管242呈现ON的状态,此时储存于储能元件243中的电能将可流经有机发光单元23,进而驱动有机发光单元23。当然,当图3B中的电压讯号VY2输入图2中所示的第2条扫描线Y2时,第2条扫描线Y2于T2的时间内注入一负偏压讯号,如此将可使第一晶体管241的第一栅极2411呈现ON的状态,此时,将可使负载于第i条资料线Xi的电压讯号V1、V2、V3…(当然亦可为电流讯号)经第一晶体管241写入储能元件243中。
以下将以图4、图5A、图5B来说明依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于本实施例中,由于大部分元件相同,因此相同部分沿用相同标号,而不同的是,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晶体管241’及第二晶体管242’分别为N型薄膜晶体管。
发光驱动单元24分别驱动各有机发光单元23。每一发光驱动单元24至少设有一第一晶体管241’、一第二晶体管242’及一储能元件243。其中,第一晶体管241’具有一第一栅极2411’、一第一电极2412’与一第二电极2413’。第一栅极2412’电连于第(M-j+1)条扫描线。第一电极2412’电连于第i条资料线,此时,N≥i≥1,N,i为正整数。第二晶体管242’具有一第二栅极2421’、一第三电极2422’与一第四电极2423’。第二栅极2421’电连于第一晶体管241’的第二电极2413’。第三电极2422’电连于第(M-j)条扫描线,此时,M>j≥1,M,j为正整数。第四电极2423’电连于发光驱动单元24所驱动的有机发光单元23。此外,储能元件243具有一第一端子2431及一第二端子2432,第一端子2431电连于第(M-j)条扫描线21,第二端子2432电连于第二电极2413与第二栅极2421。
如图4所示,发光驱动单元24分别驱动各有机发光单元23。每一发光驱动单元24至少设有一第一晶体管241’、一第二晶体管242’及一储能元件243。其中,第一晶体管241’具有一第一栅极2411’、一第一电极2412’与一第二电极2413’。第一栅极2412’电连于第2条扫描线。第一电极2412’电连于第1条资料线。第二晶体管242’具有一第二栅极2421’、一第三电极2422’与一第四电极2423’。第二栅极2421’电连于第一晶体管241’的第二电极2413’。第三电极2422’电连于第1条扫描线。第四电极2423’电连于发光驱动单元24所驱动的有机发光单元23。此外,储能元件243具有一第一端子2431及一第二端子2432,第一端子2431电连于第1条扫描线21,第二端子2432电连于第二电极2413与第二栅极2421。
以下将以图5A及图5B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实际驱动方式。
当图5B中的电压讯号VY1输入图4中所示的第1条扫描线Y1时,第1条扫描线Y1于T1的时间内注入一正偏压讯号,如此将可使第一晶体管241’的第一栅极2411’呈现ON的状态,此时,将可使负载于第i条资料线Xi的电压讯号V1、V2、V3…(当然亦可为电流讯号)经第一晶体管241’写入储能元件243中。另外,由于在T1的时间内第M条扫描线YM呈负偏压状态,因此将可使第二晶体管242’呈现ON的状态,此时储存于储能元件243中的电能将可流经有机发光单元23,进而驱动有机发光单元23。
有关本发明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的说明,因大致与上述说明相同,为避免赘述,在此予以省略。
综上所述,由于本发明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中并未设有共极线,因此,且各驱动单元均通过前后两扫描线来提供电压或电流源,因此可使电压或电流讯号所经的线路一致,以维持线路阻值相同,进而使各有机发光单元的亮度显示均匀。此外,由于本发明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中并未设有共极线,因此,对于各有机发光单元而言,将可使发光区域的开口率变大,进而增加显示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所述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其中,有机发光显示装置设有M条扫描线、N条数据线、及复数个有机发光单元;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由复数个发光驱动单元所构成,发光驱动单元分别驱动有机发光单元,其特征是,该发光驱动单元至少包含一第一晶体管,具有一第一栅极、一第一电极与一第二电极,第一栅极电连于第M-j+1条扫描线,第一电极电连于第i条资料线,N≥i≥1,N,i为正整数;一第二晶体管,具有一第二栅极、一第三电极与一第四电极,第二栅极电连于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电极,第三电极电连于第M-j条扫描线,第四电极电连于发光驱动单元所驱动的有机发光单元,M>j≥1,M,j为正整数;以及一储能元件,具有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第一端子电连于第M-j条扫描线,第二端子电连于第二电极与第二栅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其特征是,该第三电极电连于第M条扫描线时,第一栅极电连于第1条扫描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其特征是,该第一晶体管或第二晶体管为薄膜晶体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其特征是,该第一晶体管为N型薄膜晶体管n-MOS或P型薄膜晶体管p-MOS。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其特征是,该第一晶体管为N型薄膜晶体管n-MOS时,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电极为源极,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电极为漏极;第一晶体管为P型薄膜晶体管p-MOS时,第二晶体管的第三电极为源极,第二晶体管的第四电极为漏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其特征是,该储能元件为电容器。
7.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是,包含M条扫描线;N条资料线;复数个有机发光单元;以及复数个发光驱动单元,分别驱动有机发光单元,发光驱动单元至少包含一第一晶体管、一第二晶体管及一储能元件,其中第一晶体管具有一第一栅极、一第一电极与一第二电极,第一栅极电连于第M-j+1条扫描线,第一电极电连于第i条资料线,N≥i≥1,N,i为正整数,第二晶体管具有一第二栅极、一第三电极与一第四电极,第二栅极电连于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电极,第三电极电连于第M-j条扫描线,第四电极电连于发光驱动单元所驱动的有机发光单元,M>j≥1,M,j为正整数,储能元件具有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第一端子电连于第M-j条扫描线,第二端子电连于第二电极与第二栅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是,该第三电极电连于第M条扫描线时,第一栅极电连于第1条扫描线。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是,该第一晶体管或第二晶体管为薄膜晶体管。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是,该第一晶体管为N型薄膜晶体管n-MOS或P型薄膜晶体管p-MOS。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是,该第一晶体管为N型薄膜晶体管n-MOS时,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电极为源极,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电极为漏极;第一晶体管为P型薄膜晶体管p-MOS时,第二晶体管的第三电极为源极,第二晶体管的第四电极为漏极。
全文摘要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驱动电路,其包含M条扫描线、N条数据线、复数个有机发光单元、以及复数个发光驱动单元。发光驱动单元中的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栅极电连于第(M-j+1)条扫描线,第一电极电连于第i条资料线。发光驱动单元中的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栅极电连于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电极,第三电极电连于第(M-j)条扫描线,第四电极电连于发光驱动单元所驱动的有机发光单元。发光驱动单元中的储能元件的第一端子电连于第(M-j)条扫描线,第二端子电连于第二电极与第二栅极。本发明可使有机发光单元的亮度显示均匀,以达到更佳的显示效果。
文档编号G09G3/20GK1766970SQ200410089628
公开日2006年5月3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28日
发明者张宏荣, 胡培芝 申请人:铼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