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作用演示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4729阅读:5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浮力作用演示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初中物理学浮力教学的演示用教具。
背景技术
浮力及其产生的原因是初中物理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由于缺乏形象、直观的教具,通常在讲课时甚感吃力,学生也很难以完全听懂、理解该项知识。例如学生往往认为凡是浸在水中的物体就会受到浮力,因而误认为水中的桥墩、木桩也受到浮力。由于没有可供演示的形象化教具,教师只凭口述讲解很难使学生纠正错误概念,正确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形象、直观地演示浮力及其产生原因、有利于提高物理学教学效果的浮力作用演示杯。
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方式是这样的此种演示杯由双层透明的外杯、内杯和皮球组成,上部漏斗形杯口沿周向均匀开有多个溢水口的透明内杯,置于透明外杯内,并与外杯杯口相粘接,内杯底部中心的开口处座放有皮球(或乒乓球)。演示时,先将皮球置于内杯底部开口处,然后向内杯圆柱形杯体部分注满水。再接着注水时水沿着其漏斗形杯口上的溢水口外溢,此时皮球不上浮;继续注水,外溢的水流入外杯中,使水位上升,到达皮球下方,再上涨一定高度,皮球才浮上来。通过上述演示过程,教师即可很容易地使学生懂得以下道理皮球坐放在内杯底部开口处,能将其堵严,因而注水时,不向下漏水;当内杯装满水后,杯内的皮球上方有水,水向下压住皮球,所以皮球不上浮;皮球下方有水后,产生浮力,当皮球下方的浮力大于皮球上方的压力时,亦即皮球上、下方存在一定压力差的情况下,皮球才上浮。这样,利用该演示杯的实验,即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正确理解浮力作用的知识。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演示方便,利用它可以形象、直观地使学生理解浮力作用及其产生原因的知识,获得事半功倍、印象深刻的良好教学效果,宜于推广应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内杯杯口部分剪开前状态示意图。
图3为内杯口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由以下实施例给出,
以下结合附图予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双层透明的外杯1、内杯2和皮球3组成,其结构组装关系如下上部漏斗形杯口沿周向均匀开有多个溢水口的透明内杯2置于透明外杯1内,并与外杯1杯口相粘接,内杯2底部中心的开口处座放有皮球3。其中,外杯1形状、结构与通常的水杯相同,但尺寸较大(15~20cm),可采用透明的大饮料瓶制作,去掉上部瓶口瓶颈部分。内杯2可采用直径10cm左右的矿泉水瓶制作,去掉瓶底和瓶嘴,倒立、悬空在大瓶内,其上部杯口向外敞开,呈漏斗形,其上沿周向呈放射状均匀间隔剪开成为多个溢水口,边部与外杯杯口用502胶粘牢,并用电烙铁烫烙后用力压合,下部向内呈漏斗形,底部中央开有直径略小于皮球(或乒乓球)的圆孔。
权利要求1.一种浮力作用演示杯,由双层透明的外杯(1)、内杯(2)、皮球(3)组成,其特征在于,上部漏斗形杯口沿周向均匀开有多个溢水口的透明内杯(2)置于透明外杯(1)内,并与外杯(1)杯口相粘接,内杯(2)底部中心的开口处座放有皮球(3)。
2.根据权利1所述的浮力作用演示杯,其特征在于内杯(2)可采用直径10cm左右的矿泉水瓶,去掉瓶底和瓶嘴,倒立、悬空在大瓶内,其上部杯口向外敞开,呈漏斗形,其上沿周向呈放射状均匀间隔剪开成为多个溢水口,边部与外杯杯口用胶粘牢,并用电烙铁烫烙后用力压合,下部向内呈漏斗形,底部中央开有直径略小于皮球的圆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初中物理学浮力教学的浮力作用演示杯,由双层透明的外杯、内杯2和置于杯内的皮球3组成。此种演示杯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演示方便,利用它可以形象、直观地使学生理解浮力作用及其产生原因的知识,获得事半功倍、印象深刻的良好教学效果,宜于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G09B23/12GK2686010SQ20042003056
公开日2005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26日
发明者常永忠 申请人:常永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