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9697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结构简单、组装容易的显
示装置。
背景技术
平面显示技术,尤其是液晶显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许多电子设备,例
如桌上或笔记型电脑、平面电视等,大多采用与液晶显示技术相关的显示 装置。不仅可大幅减少装置所占用的体积,同时也可提供较佳的画面品质。 除了针对显示技术进一步的研发与应用外,近几年来,显示装置其相关零组 件的创新,也已逐渐成为各家厂商的发展重点。
为因应产业的潮流,广商在显示装置相关的材料制作工艺技术上不断改 良,也同时在外型结构上寻求新的设计。传统在制作显示装置时,必须先将 显示模块制作完成后,再交给系统厂组装成完整的显示装置。由于一般显示 装置除了包含有显示面板与固定面板用的前、后框架外,还包括灯管、光学 膜片等组件。前述组件必须整合在一起,并以最外层的外壳保护。上述传统 的制作方式与显示装置中会发生结构支撑重复的问题,无形中造成原物料的 浪费,连带地增加整体结构的重量,使产品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具有简化的结构,不仅可降低产 品原物料的使用,且仍维持足够的结构强度,更符合制造厂商对于显示产品 的期待。
本发明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此装置包括一控制模块、 一塑胶后壳、 一显 示面板、 一缓沖件与一塑胶前壳。塑胶后壳包含多个支撑肋凸设在塑胶后壳 的内表面上。塑胶后壳的外表面上具有一容纳部,控制模块容置于容纳部中。 显示面板包含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对应塑胶后壳的 内表面配置。缓冲件则配置并承靠于第二表面上。塑胶前壳具有一显示开口暴露出部分的第二表面,且配置并承靠于緩冲件上。
本发明再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此装置包括一塑胶后壳、 一显示面板、一 主要緩冲件、 一次要缓沖件、 一金属支架与一塑胶前壳。显示面板包含相对 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是对应于塑胶后壳的内表面配 置。主要緩冲件是沿垂直方向延伸,配置并承靠于第二表面上,而次要緩沖 件是沿水平方向配置,并承靠于第二表面上。金属支架是沿水平方向延伸, 配置并承靠于次要緩冲件上。塑胶前壳具有一显示开口暴露出部分的第二表 面,且配置并承靠于主要緩冲件与次要緩沖件上。
本发明另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此装置包括一塑胶后壳、 一显示面板与一 塑胶后壳。塑胶后壳包含一外表面与一内表面背对于该外表面,其中,内表 面的中间区域与周边区域上分别凸设有多个支撑肋与多个斜向支撑肋。显示 面板包含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是对应于塑胶后 壳的内表面配置。塑胶前壳对应于第二表面设置。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
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l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元件分解图2A至图2J是图1的显示装置的连续组装示意图3A、图3B是图2A塑胶后壳上下边缘的局部示意图;
图4A是壁挂支架的示意图4B是图4A的壁挂支架的局部剖面示意图5A是图1的显示装置的组装完成示意图5B是图5A的显示装置纵切的局部示意图5C是图5A的显示装置横切的局部示意图5D是图5B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放大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显示装置
101:塑胶前壳
101A:显示开口
1011:内表面 ■103、 105:金属支架 107:显示面才反 107A:第一表面 107B:第二表面
109-光学膜片
111-113、 133、 135
114底座
115、 117:灯管支架119灯管
121灯管插槽
123灯管支撑座
125支撑件
127反射片
129、 131:壁挂支架129A:凸出件129B:壁挂孔137、 139:扬声器141塑胶后壳
141 A:容纳部1411:内表面1410:外表面143控制模块
145控制模块盖壳
151支撑肋
153斜向支撑肋
155贯穿孔
157柱状结构
157A:锁附孔159支撑表面
161主要缓冲件
163:夹持肋165:垫块
167:次要緩冲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照图1,是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元件分解图。如图 l所示,显示装置10包括一塑胶前壳101、两个金属支架103、 105、 一显示 面板107、多个光学膜片109、两个辅助支架lll、 113与一底座114。塑胶 前壳101具有一显示开口 101A。显示面板107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07A与 第二表面107B,其中,第二表面107B对应于塑胶前壳101配置,使得显示 开口 101A暴露部分的显示面板107的第二表面107B。金属支架103、 105 可为长条形支架,沿着显示面板107的水平方向(或x方向)配置在显示面 板107的上下两侧缘,用以夹持与支撑显示面板107,以将显示面板107固 定在显示装置10中。辅助支架lll、 113也各自配置在光学膜片109的上下 两侧缘,用以夹持光学膜片109,并用以使光学膜片109与显示面板107之 间保持适当的间隔。光学膜片109可为扩散片、菱镜片或分光片等的组合。 底座114用以支撑整个显示装置10的结构。
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0于光学膜片109的后侧,另外包括两个灯管 支架115、 117、多个灯管119、多个灯管插槽121、多个灯管支撑座123、 多个支撑件125与一反射片127。灯管支架115、 117沿着垂直方向(或y方 向)配置,并位于显示装置10的左右两侧缘。灯管119的一端会插置在灯 管插槽121中,并通过灯管支架115定位在显示装置10中。灯管119的另 一端则设置在灯管支撑座123上,并通过灯管支架117定位在显示装置10 中。支撑件125用以设置在反射片127上,以辅助支撑灯管119以及光学膜 片109。
显示装置10更包括两个壁挂支架129、 131、另两个辅助支架133、 135、 两个扬声器137、 139、 一塑胶后壳141、 一控制模块143与一控制模块盖壳 145。壁挂支架129、 131直接装设在塑胶后壳141的内表面1411,用以提供 显示装置10的壁挂功能。辅助支架133、 135也是直接装设在塑胶后壳141 的内表面1411。扬声器137、 139装设在塑胶前壳101与塑胶后壳141之间。 塑胶后壳141的外表面.1410具有一容纳部141A,控制模块143容置在容纳 部141A中,而控制模块盖壳145则对应控制模块143设置。其中,内表面1411背对于外表面1410。
以下

本实施例显示装置10的组装方式,并更进一步说明各元 件的构成。
请参照图2A至图2J,其是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在组装时的连续示 意图。组装时,是逐一将各元件装设到塑胶后壳141中。如图2A所示,塑 胶后壳141内表面1411的中间区域凸设有支撑肋151,这些支撑肋151可构 成一网格状结构,以在塑胶后壳141的中间区域支撑其他元件,并强化塑胶 后壳141的结构强度。塑胶后壳141内表面1411的周边区域则凸设有斜向 支撑肋153。
并请参照图3A、图3B,其是图2A塑胶后壳141的不同边缘的局部示 意图。如图3A所示,斜向支撑肋153是倾斜地从塑胶后壳141的边缘向中 间区域延伸,可用以支撑反射片127 (见图1)的边缘。塑胶后壳141另外 具有多个贯穿孔155,其是从塑胶后壳141的内表面1411穿设到外表面 1410,这些贯穿孔155是用以与壁挂支架129、 131结合。如图3B所示, 塑胶后壳141内表面141I更凸设有多个柱状结构157,这些柱状结构157各 具有一锁附孔157A,用以与其他元件结合,例如扬声器139(见图1)。 另外,如图2A所示,塑胶后壳141内更具有一支撑表面159,其与支撑肋 151的端面齐平。
接着,如图2B所示,装设壁挂支架129、 131到塑胶后壳141上。并请 参照图4A、图4B,图4A是壁挂支架的示意图,图4B是图4A的壁挂支架 剖开的示意图。以壁挂支架129为例,壁挂支架129的背侧为面向塑胶后壳 141的方向,壁挂支架129的前侧为面向反射面127的方向,如图4A所示, 壁挂支架129的背侧具有多个凸出件129A,每个凸出件129A具有一壁挂孔 129B,如图4B所示,其中,壁挂孔129B是对应贯穿孔155设置(见图3A)。 当组装壁挂支架129到塑胶后壳141时,使凸出件129A插入贯穿孔155中, 并使壁挂支架129配置且承靠在支撑肋151上。另外,两个辅助支架133、 135也装设到塑胶后壳141上,如图2B所示。
接着,如图2C所示,装设反射片127到塑胶后壳141上。反射片127 的下表面边缘抵靠在斜向支撑肋153 (见图2A),反射片127的下表面有一 部分贴附在支撑表面159上,反射片127的下表面则有另一部分同时承靠在 两个壁桂支架129、 131 (见图2B)上。然后,如图2D所示,将支撑件125设置到反射片127上,并将灯管插 槽121与灯管支撑座123分别对应辅助支架133、 135的位置,装设到塑胶 后壳141内表面141I的左右两侧。其中,支撑件125与壁挂支架129、 131 扣合,并使得反射片127夹于支撑件125与壁挂支架129、 131之间。接着 将灯管119的两端,分别插置到灯管插槽121与灯管支撑座123中,且使灯 管119承靠在支撑件125上,以维持灯管119与反射片127之间的距离。
接着,如图2E所示,将灯管支架115、 117分别对应辅助支架133、 135 的位置,装设到塑胶后壳141上。之后,请同时参照图1,再将光学膜片109 置入塑胶后壳141中,使光学膜片109的左、右两侧分别承靠在灯管支架115、 117上,并使另外两个辅助支架111、 113夹持光学膜片109的上、下两侧。 此外,设置在反射片127上的支撑件125的尖端,也会抵住光学膜片109, 以辅助支撑光学膜片109,维持其与反射片127之间的距离。
然后,将显示面板107设置到光学膜片109上,其中,使显示面板107 的第一表面107B (见图1)朝下装设。此外,如图2F所示,装设完成的显 示面板107上、下两侧分别承靠在辅助支架111、 113上,左、右两侧则承 靠在灯管支架115、 117上,而显示面板107的第二表面107B朝上。
接着,如图2G所示,将两个金属支架103、 105配置在显示面板107 上、下两侧。金属支架103、 105可增加显示面板107在水平方向上的结构 强度,并支撑显示面板107,以将显示面板107固定在塑胶后壳141中。另 外,显示面板107的传输排线(未绘示)大多配置在显示面板107下方,当 金属支架105覆盖在显示面板107的下边缘时,金属支架105可进一步提供 电磁防护的功能。
之后,如图2H所示,再将两个扬声器137、 139通过柱状结构157的锁 附孔157A (见图3B),锁固到塑胶后壳141上。
然后,如图21所示,将塑胶前壳101与塑胶后壳141结合在一起。此 外,如图l所示,将控制模块143置入容纳部141A中,并装设控制模块盖 壳145到塑胶后壳141上以保护控制模块143。而底座114也在此时与塑胶 后壳141固定在一起,如图2J所示。
请参照图5A,其是图1的元件组装完成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显示装 置IO在水平方向(x方向)与垂直方向(y方向)的元件构成并非完全相同, 因此在不同平面上,如y-z平面5B与x-z平面5C的剖面构件并不相同,以下


请参照图5B,其是图5A的显示装置沿着壁挂支架纵切的局部示意图, 即y-z平面5B的局部示意图。如图5B所示,壁挂支架129的凸出件129A 贯穿塑胶后壳141,且壁挂孔129B对应贯穿孔155设置。反射片127承靠 在壁挂支架129与斜向支撑肋153上,而灯管119则设置在反射片127与光 学膜片109之间。辅助支架111设置在光学膜片109的边缘,以固定光学膜 片109的位置。显示面板107的边缘则夹置在辅助支架111与金属支架103 之间。金属支架103并承靠在塑胶前壳101的内表面1011上。
请参照图5C,其是图5A的显示装置沿着装置边缘横切的局部示意图, 即x-z平面5C的局部示意图。如图5C所示,显示装置10另外包括主要緩 冲件161,其是沿着图5A的垂直方向(y方向)配置,并承靠在显示面板 107其第二表面107B的边缘(另一相对边缘也设置有主要緩冲件161 )。主 要缓沖件161的材质可以是泡棉、塑胶或橡胶等软质材料。由于显示装置10 的垂直方向并没有设置类似金属支架103、 105(见图1)的结构,因此可以 减少金属材料的使用,以降低显示装置10的整体成本与重量,而主要緩沖 件161的设置,不仅可辅助垂直方向(y方向)上的支撑,也可避免塑胶前 壳101直接接触显示面板107的第二表面107B,进而防止显示面板107被 刮伤。
如图5C所示,在塑胶前壳101的内表面IOII更凸设多个夹持肋163。 夹持肋163分设在主要緩冲件161的两侧,以将主要緩冲件161定位在塑胶 前壳101上。另外,由于主要緩沖件161的厚度不一定符合设计需求,即主 要緩沖件161直接与塑胶前壳101、显示面板107接触,故有必要调整主要 緩冲件161的位置高度,使其符合前述设计需求。为调整主要緩沖件161的 位置高度,夹持肋163之间可更设置有垫块165,主要緩冲件161承靠在垫 块165上。
请参照图5D,其是图5B显示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即即y-z平面5B的 局部放大图。以较佳的实施方式而言,在显示面板107的第二表面107B与 金属支架103、 105(见图1)之间,可另外设置有次要緩沖件167,以防止 显示面板107的第二表面107B被金属支架103、 105刮伤。次要緩冲件167 的材质也可为泡棉、塑胶或橡胶等软质材料。与配置在垂直方向上的主要緩 冲件161不同的是,由于水平方向(x方向)多了金属支架103、 105的缘故,次要緩沖件167可设置的间隙较小,因此次要緩沖件167的厚度小于主要缓 冲件161的厚度。
以较佳的实施方式而言,主要缓冲件161的厚度范围介于3毫米与4毫 米之间,次要缓沖件167的厚度范围介于1毫米与2毫米之间。另外,主要 緩冲件161两侧的夹持肋163 (见图5C)高度范围介于3毫米至3.5毫米之 间,而设置在主要緩冲件161下方的垫块165 (见图5C)高度范围则介于 0.5毫米与1毫米之间。
以往制作平面电视或液晶荧幕等显示装置的流程,大多是先将显示模块 制作完成后,再交给系统厂组装。显示模块通常包含有显示面板与固定面板 用的前、后框架,而系统厂再进一步将显示模块与灯管、光学膜片等组件装 设到前、后外壳中以整合在一起。在大尺寸显示产品的趋势下,产品原物料 的搬运与制造成本较高,此外, 一般的显示装置中会有结构支撑重复的问题, 实在浪费了许多原物料的使用。
然而,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显示装置中,是使显示面板的两个相 对边缘由金属支架固定,另外两个相对边缘则以软质的緩冲件固定,如此一 来,不仅可简化显示装置的结构,也同时可支撑显示面板,并维持显示面板 的结构强度。显示装置的塑胶后壳中凸设有支撑肋,足以提供装置内多数元 件的支撑力,并强化显示装置的结构。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显示装置 有效解决了传统上显示装置其结构重复的问题,因此可减少原物料的使用, 并减轻装置的重量,进一步可降低相关的材料与运送成本,大幅减少产品整 体的制造成本,也更符合多数制造厂商对于产品的期待,且具有更高的市场 竟争力。
综上所述,虽然结合以上较佳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 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 范围内,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 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
1.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控制模块;塑胶后壳,包含多个支撑肋凸设在该塑胶后壳的内表面上,该塑胶后壳的外表面上具有一容纳部,且该控制模块容置于该容纳部中;显示面板,包含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对应于该塑胶后壳的内表面配置;主要缓冲件,配置并承靠于该第二表面上;以及塑胶前壳,具有一显示开口暴露出部分该第二表面,且配置并承靠于该主要缓冲件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另包括一反射片配置在该些支撑肋上。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另包括一壁挂支架,配置并承靠于该 些支撑肋上,该壁挂支架具有一壁挂孔,该塑胶后壳另具有一贯穿孔,对应 于该壁挂孔,且该反射片配置并承靠于该壁挂支架上。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塑胶后壳另包含多个斜向支撑 肋,且该反射片配置并承靠于该些斜向支撑肋上。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另包括一扬声器,配置在该塑胶前壳 与该塑胶后壳之间。
6. —种显示装置,包括 塑胶后壳;显示面板,包含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对应于该塑胶后壳的内表面配置;主要緩沖件,沿垂直方向延伸,配置并承靠于该第二表面上; 次要緩冲件,沿水平方向配置,并承靠于该第二表面上; 金属支架,沿水平方向延伸,配置并承靠于该次要緩冲件上;以及 塑胶前壳,具有一显示开口暴露出部分该第二表面,且配置并承靠于该主要緩冲件与该次要緩沖件上。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次要緩冲件的厚度小于该主要 缓沖件的厚度。2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塑胶前壳另包含多个夹持肋,且该主要緩冲件夹持于该些夹持肋之间。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塑胶前壳另包含一垫块,且该 主要緩沖件承靠于该垫块上。
10. —种显示装置,包括塑胶后壳,包含一外表面与一内表面背对于该外表面,该内表面的中间 区域与周边区域上,分别凸设有多个支撑肋与多个斜向支撑肋;显示面板,包含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对应于该塑胶 后壳的内表面配置;以及塑胶前壳,对应于该第二表面设置。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显示装置,另包括一壁挂支架,配置并承靠于 该些支撑肋上。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壁桂支架具有一壁挂孔,该 塑胶后壳另具有一贯穿孔,对应于该壁桂孔。
13.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另包括一反射片,配置并承靠于该 些斜向支撑肋与该壁挂支架上。
14.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些支撑肋构成一网格状结构。
15.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另包括一控制模块盖壳与一控制模 块,其对应于该控制模块盖壳设置。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外表面上具有一容纳部容置 该控制模块。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控制模块、塑胶后壳、显示面板、缓冲件与塑胶前壳。塑胶后壳包含多个支撑肋凸设在塑胶后壳的内表面上。塑胶后壳的外表面上具有一容纳部,控制模块容置于容纳部中。显示面板包含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对应塑胶后壳的内表面配置。缓冲件配置并承靠于第二表面上。塑胶前壳具有一显示开口暴露出部分的第二表面,且配置并承靠于缓冲件上。
文档编号G09F9/30GK101436364SQ20081018561
公开日2009年5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7日
发明者张胜凯, 李南庆, 王炳富, 赖冠州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