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显示装置以及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文档序号:2566539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显示装置以及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壁挂电视或大型监视器的等离子显示装置以及等离子显示 面板的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等离子显示面板(以下,简记为“面板”)具有代表性的交流面放电型面板, 在相对配置的前面板与背面板之间形成多个放电单元。作为前面板,在前面玻璃基板上彼 此平行地形成多对由1对扫描电极与维持电极构成的显示电极对,以覆盖这些显示电极对 的方式形成电介质层以及保护层。作为背面板,在背面玻璃基板上形成多个平行的数据电 极,以覆盖这些数据电极的方式形成电介质层,进而在其上与数据电极平行地形成多个隔 壁,在电介质层的表面与隔壁的侧面形成荧光体层。然后,以显示电极对与数据电极立体交 叉的方式相对配置前面板与背面板并进行密封,在内部的放电空间例如充入以分压比含有 5%的氙的放电气体。在此,在显示电极对与数据电极相对的部分形成放电单元。这种结构 的面板中,在各放电单元内通过气体放电产生紫外线,由该紫外线激发红色(R)、绿色(G) 以及蓝色(B)的各颜色的荧光体使其发光从而进行彩色显示。作为驱动面板的方法一般采用子场法,即将1场分割为多个子场之后通过使其 发光的子场的组合进行灰度显示的方法。各子场具有初始化期间、写入期间以及维持期间。在初始化期间发生初始化放电, 在各电极上形成接下来的写入动作中所需的壁电荷,并且产生用于稳定发生写入放电的启 动粒子(用于使其发生写入放电的激发粒子)。在写入期间,对要进行显示的放电单元选择性地施加写入脉冲电压使其发生写入 放电从而形成壁电荷(以下,将该动作记为“写入”)。然后,在维持期间对由扫描电极与维 持电极构成的显示电极对交替地施加维持脉冲电压,在引起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使其发 生维持放电,并使对应的放电单元的荧光体层发光,从而进行图像显示。在该子场法中,例如多个子场之中在1个子场的初始化期间进行使全部的放电单 元进行放电的全单元初始化动作,在其他的子场的初始化期间,进行对进行了维持放电的 放电单元选择性地进行初始化放电的选择初始化动作,从而可以极力较少与灰度显示无关 的发光提高对比度。另外,作为对显示电极对施加维持脉冲的电路一般采用能够削减消耗电力(功 率)的所谓电力回收电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着眼于各显示电极对是 具有显示电极对的电极间电容的电容性的负载,公开了如下的电力回收电路,该电力回收 电路中使用了构成要素中含有电感器的谐振电路,使该电感器与电极间电容进行LC谐振, 将存储在电极间电容的电力回收至电力回收用的电容器中,并将回收的电力再次用于显示 电极对的驱动。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面板的大屏幕化、高清晰化,进行着提高面板的发光效率、 提高亮度的各种搭配。例如,进行着通过提高氙分压来大幅度提高发光效率的研究。但是,若提高疝气分压,则发生放电的时刻的偏差增大,在每个放电单元的发光强度中产生偏差 从而显示亮度变得不均勻。为了改善这种亮度不均勻,公开了如下的驱动方法,即例如在 维持期间,以多次中1次的比例插入使上升期间变短从而使上升沿陡峭的维持脉冲,使维 持放电的时刻一致,从而使显示亮度均勻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另外,还公开了如 下的技术,即在维持期间,对于属于含有首次施加的维持脉冲 的第1群的维持脉冲,使从电力回收电路切换至钳位电路的时刻比属于其他群的维持脉冲 延迟,从而抑制每个放电单元的发光强度的偏差以谋求显示质量的提高(例如,参考专利 文献3)。近年来,面板不断大屏幕化、高亮度化,存在面板中的消耗电力增大的倾向。另一 个原因是由于近年来的面板的高清晰化增加了需要驱动的电极数,因此更加增大了消耗电 力。因而希望消耗电力的进一步削减。另一方面,在大屏幕、高清晰化的面板中,由于面板驱动时的负载增大因此放电容 易变得不稳定,因而使其发生稳定的维持放电越来越重要。例如,在上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技术中,通过使上升沿陡峭的维持脉冲能够抑制 每个放电单元的发光强度的偏差从而使其发生稳定的维持放电。但是,由于电力回收电路 中的回收电力下降因此难以削减消耗电力。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3公开的技术中,通过使从电力回收电路切换至钳位电路 的时刻比属于其他群的维持脉冲延迟从而使上升沿平缓的维持脉冲,能够获得抑制每个放 电单元的发光强度的偏差并且提高电力回收电路中的回收效率从而削减消耗电路的效果。 但是,使上升沿平缓的维持脉冲与上述的使上升沿陡峭的维持脉冲相比放电强度较弱,难 以在放电单元内形成充足的壁电荷。并且,在专利文献3公开的技术中,由于连续地产生该 维持脉冲,因此出现了难以发生维持放电的问题。专利文献1 特开平7-109542号公报专利文献2 特开2005-338120号公报专利文献3 特开2006-1460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具有等离子显示面板、维持脉冲发生电路,等离子显示 面板由子场法进行驱动,子场法是在1场内设置多个具有初始化期间、写入期间、维持期间 的子场,并对每个子场设定亮度权重来进行灰度显示,等离子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具备由扫 描电极与维持电极构成的显示电极对的放电单元,维持脉冲发生电路具有电力回收电路, 使显示电极对的电极间电容与电感器谐振从而进行维持脉冲的上升或者下降;以及钳位电 路,其将维持脉冲的电压钳位于规定的电压,维持脉冲发生电路在维持期间对显示电极对 交替施加与亮度权重相应的次数的维持脉冲,维持脉冲发生电路产生成为基准的第1维持 脉冲、使上升沿比第1维持脉冲平缓的第2维持脉冲的至少2种维持脉冲,并且在第2维持 脉冲之后产生第1维持脉冲。由此,即使在大屏幕化、高亮度化、高清晰化的面板中,也能够削减消耗电力同时 稳定地发生维持放电,提高面板的图像显示质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面板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该面板的电极排列图。
图3是施加于该面板的各电极的驱动电压波形图。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电路框图。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维持脉冲发生电路的电路图。图6是用于说明该维持脉冲发生电路的动作的时序图。图7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1维持脉冲的概略波形图。图7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2维持脉冲的概略波形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维持脉冲的“上升期间”与放电的偏差之间 的关系的波形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维持脉冲的“上升期间”与放电的偏差之间 的关系的波形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维持脉冲的“上升期间”与放电的偏差之间 的关系的波形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维持脉冲的“上升期间”与发光效率之间的 关系的波形图。图12是表示该“上升期间”与无功功率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图13是表示该“上升期间”与维持脉冲电压Vs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1维持脉冲以及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的 一例的概略波形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点亮率与发光效率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电路结构的一例的电路 框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点亮率与发光效率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点亮率与维持脉冲电压Vs之间的关系的特 性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第1维持脉冲以及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的 其他一例的概略波形图。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点亮率与维持脉冲电压Vs之间的关系的其 他一例的特性图。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点亮率与发光效率之间的关系的其他一例 的特性图。图22是用于说明点亮率相等且点亮单元的分布不同的图案的概略图。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电路结构的一例的电路 框图。图24是表示检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部分点亮率的区域的一例的概略图。图中1、2、3_等离子显示装置
10-面板21-前面板22-扫描电极23-维持电极24-显示电极对25、33_电介质层26-保护层31-背面板32-数据电极34-隔壁35-荧光体层41-图像信号处理电路42-数据电极驱动电路 43-扫描电极驱动电路44-维持电极驱动电路45-定时发生电路46-点亮率检测电路47-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48-最大值检测电路50、60_维持脉冲发生电路51、61-电力回收电路52、62-钳位电路Qll、Q12、Q13、Q14、Q21、Q22、Q23、Q24、Q26、Q27、Q28、Q29-开关元件C10、C20、C30-电容器L10、L20-电感器D11、D12、D21、D22、D30-二极管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利用附图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面板10的结构的立体图。在玻璃制的前面 板21上形成多个由扫描电极22与维持电极23构成的显示电极对24。并且,以覆盖扫描电 极22与维持电极23的方式形成电介质层25,在该电介质层25上形成保护层26。另外,为了降低放电单元中的放电开始电压,保护层26由将MgO作为主要成分的 材料形成,MgO作为面板的材料具有使用实效,在充入了氖(Ne)以及氙(Xe)气体时2次电 子放出系数较大并在耐久性方面优异。在背面板31上形成多个数据电极32,以覆盖数据电极32的方式形成电介质层 33,进而在其上形成井字状的隔壁34。然后,在隔壁34的侧面以及电介质层33上设置有发 出红色(R)、绿色(G)以及蓝色(B)的各种光的荧光体层35。
该前面板21与背面板31以夹着微小放电空间并且让显示电极对24与数据电极 32交叉的方式相对地配置,由玻璃浆料等的密封材料密封其外周部。然后,在内部的放电空 间作为放电气体充入氖与氙的混合气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发光效率使用将 氙分压设定为10%的放电气体。放电空间被隔壁34分割为多个区域,在显示电极对24与 数据电极32交叉的部分形成放电单元。再有,通过这些放电单元进行放电、发光来显示图 像。此外,面板10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可以是具有条纹状的隔壁的结构。 另外,放电气体的混合比例也不限于上述的数值,可以是其他的混合比例。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面板10的电极排列图。面板10中,在行方向排列 长的η条扫描电极SCl 扫描电极SCn (图1的扫描电极22)以及η条维持电极SUl 维 持电极SUn (图1的维持电极23),在列方向排列长的m条数据电极Dl 数据电极Dm (图1 的数据电极32)。于是,在1对扫描电极SCi(i = l η)以及维持电极SUi与1个数据电 极Dj(j = 1 m)交叉的部分形成放电单元,放电单元在放电空间内形成mXn个。并且, 形成mXn个的放电单元的区域成为面板10的显示区域。接下来,对用于驱动面板10的驱动电压波形与其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本实施方 式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通过子场法,也就是将1场分割为多个子场并在每个子场中控制各 放电单元的发光/不发光从而进行灰度显示。各子场具有初始化期间、写入期间以及维持 期间。各子场中,在初始化期间发生初始化放电,在各电极上形成接下来的写入放电中 所需的壁电荷。此外,还具有使其产生用于减小放电延迟并稳定地发生写入放电的启动粒 子(用于放电的起爆剂=激发粒子)的作用。此时的初始化动作中具有全单元初始化动 作、选择初始化动作,其中的全单元初始化动作在全部的放电单元使其发生初始化动作,选 择初始化动作仅在之前的子场中进行过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使其发生选择性放电。在写入期间,在后面接下来的维持期间要使其发光的放电单元中选择性地发生写 入放电形成壁电荷。然后,在维持期间交替对显示电极对24施加与亮度权重成比例的数目 的维持脉冲,在发生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使其发生维持放电从而进行发光。将此时的比 例常数称为“亮度倍率”。本实施方式中,由10个子场(第1SF、第2SF、…、第10SF)构成1场,各子场分别 具有例如(1、2、3、6、11、18、30、44、60、80)的亮度权重。并且,在第ISF的初始化期间进行 全单元初始化动作,在第2SF 第IOSF的初始化期间进行选择初始化动作。由此,与图像 的显示没有关系的发光仅仅为伴随着第ISF中的全单元初始化动作的放电的发光,使其不 发生维持放电的黑显示区域的亮度即黑亮度仅为全单元初始化动作中的微弱发光,从而可 以进行对比度高的图像显示。另外,在各子场的维持期间,对各显示电极对24施加在各子 场的亮度权重上乘以规定的亮度倍率之后的数目的维持脉冲。但是,本实施方式中子场数或子场的亮度权重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值,另外,也可以 是根据图像信号等切换子场构成的结构。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维持脉冲立起而切换使后述的电力回收电路动作的 期间(以下,称为“上升期间”)的长度,从而产生维持脉冲。具体而言,在维持期间构成为 切换产生第1维持脉冲与第2 维持脉冲的2种脉冲,使得第2维持脉冲之后为第1维持脉冲,其中的第1维持脉冲为基准脉冲,第2维持脉冲与第1维持脉冲相比长了“上升期间”从 而使上升沿平缓。由此,削减面板10中的消耗电力,同时使维持放电稳定从而使各放电单 元的显示亮度均勻化,提高面板10中的图像显示质量。以下,首先对驱动电压波形的概要以及驱动电路的结构进行说明,接下来对维持 期间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对本实施方式1中的面板10的各电极施加的驱动电压的波形图。在图3 中,虽然表示了 2个子场的驱动电压波形,即进行全单元初始化动作的子场(以下,称为“全 单元初始化子场”)的第1子场(第1SF)、进行选择初始化动作的子场(以下,称为“选择初 始化子场”)的第2子场(第2SF),但是其他子场中的驱动电压波形也大致同样。另外,以 下的扫描电极SCi、维持电极SUi、数据电极Dk,表示基于图像数据从各电极中选择的电极。首先,对全单元初始化子场即第1SF进行说明。在第1SF的初始化期间前半部,分别对数据电极D1 数据电极Dm、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SUn施加0(V),对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相对于维持电极SU1 维 持电极SUn施加从放电开始电压以下的电压Vil向超过放电开始电压的电压Vi2平缓上升 的倾斜电压(以下,称为“上坡电压”)。在该上坡电压上升期间,在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与维持电极SU1 维持 电极SUn、数据电极D1 数据电极Dm之间分别持续引起微弱的初始化放电。于是,在扫描 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上部积蓄负的壁电压,并且在数据电极D1 数据电极Dm上部以 及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上部积蓄正的壁电压。所谓该电极上部的壁电压是表示由 覆盖电极的电介质层上、保护层上、荧光体层上等积蓄的壁电荷产生的电压。在初始化期间后半部,对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施加正的电压Vel,对数据 电极D1 数据电极Dm施加0(V),对扫描电极SCI 扫描电极SCn,相对于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施加从放电开始电压以下的电压Vi3向超过放电开始电压的电压Vi4平缓下 降的倾斜电压(以下,称为“下坡电压”)。该期间,在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与维持 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数据电极D1 数据电极Dm之间分别持续引起微弱的初始化放 电。于是,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上部的负的壁电压以及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 SUn上部的正的壁电压减弱,数据电极D1 数据电极Dm上部的正的壁电压调整为适合于写 入动作的值。由以上动作,对全部放电单元进行初始化放电的全单元初始化动作结束。另外,如图3的第2SF的初始化期间所示,可以对各电极施加省略了初始化期间的 前半部的驱动电压波形。也就是说,对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施加电压Vel,对数据 电极D1 数据电极Dm施加0(V),对扫描电极SCI 扫描电极SCn施加从放电开始电压以 下的电压(例如,接地电压)向电压Vi4平缓下降的下坡电压。由此,在前面的子场的维持 期间引起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中发生微弱的初始化放电,扫描电极SCi上部以及维持电 极SUi上部的壁电压被减弱。另外,通过之前的维持放电在数据电极Dk(k= 1 m)上部 积蓄了充足的正的壁电压的放电单元中,该壁电压的过剩的部分进行放电并调整至适合于 写入动作的壁电压。另一方面,对于在前面的子场中没有引起过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并不 进行放电,原样保持前面的子场的初始化期间结束时的壁电荷。这样,省略了前半部的初始 化动作,成为对在之前的子场的维持期间进行了维持动作的放电单元进行初始化放电的选 择初始化动作。
在接下来的写入期间,首先对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施加电压Ve2,对扫描 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施加电压Vc。然后,对第1行的扫描电极SC1施加负的扫描脉冲电压Va,并且对数据电极D1 数据电极Dm之中第1行中要使其发光的放电单元的数据电极Dk(k= 1 m)施加正的写 入脉冲电压Vd。此时,数据电极Dk上与扫描电极SC1上的交叉部的电压差,成为数据电极 Dk上的壁电压与扫描电极SC1上的壁电压之间的差加到外部施加电压的差(Vd-Va)上所得 到的值,该值超过放电开始电压。由此,在数据电极Dk与扫描电极SC1之间发生放电。另 外,由于对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施加着电压Ve2,因此维持电极SU1上与扫描电极 SC1上的电压差,成为维持电极SU1上的壁电压与扫描电极SC1上的壁电压之间的差加到外 部施加电压的差即(Ve2_Va)上所得到的值。此时,通过将电压Ve2设定为略低于放电开始 电压程度的电压值,能够使维持电极SU1与扫描电极SC1之间处于没有达到放电但容易发 生放电的状态。由此,引起在数据电极Dk与扫描电极SC1之间发生的放电,能够在位于与 数据电极Dk交叉的区域的维持电极SU1与扫描电极SC1之间使其发生放电。这样,在要使 其发光的放电单元中引起写入放电,在扫描电极SC1上积蓄正的壁电压,在维持电极SU1上 积蓄负的壁电压,在数据电极Dk上也积蓄负的壁电压。这样一来,第1行中要使其发光的放电单元中引起写入放电从而进行在各电极上 积蓄壁电压的写入动作。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施加写入脉冲电压Vd的数据电压D1 数据 电极Dm与扫描电极SC1之间的交叉部的电压未超过放电开始电压,因此不发生写入放电。 进行以上的写入动作直至第n行的放电单元,写入期间结束。在接下来的维持期间,首先对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施加正的维持脉冲电 压Vs并且对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施加成为基础电压的接地电压即0 (V)。于是,在 引起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扫描电极SCi与维持电压SUi上的电压差,成为扫描电极SCi 上的壁电压与维持电极SUi上的壁电压之间的差再与维持脉冲电压Vs相加的值,该值超过 放电开始电压。于是,在扫描电极SCi与维持电极SUi之间引起维持放电,由此时产生的紫外线使 荧光体层35发光。从而,在扫描电极SCi上积蓄负的壁电压,在维持电极SUi上积蓄正的 壁电压。再有,在数据电极Dk上也积蓄正的壁电压。在写入期间没有引起写入放电的放电 单元中不发生维持放电,保持初始化期间结束时的壁电压。接下来,对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施加基础电位的0(V),对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施加维持脉冲电压Vs。于是,在引起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中,由于维持电极 SUi上与扫描电极SCi上的电压差超过放电开始电压,因此在维持电极SUi与扫描电极SCi 之间再次引起维持放电,在维持电极SUi上积蓄负的壁电压,在扫描电极SCi上积蓄正的壁 电压。以后同样,对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与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交替地 施加在亮度权重上乘以亮度倍率之后的数目的维持脉冲,对显示电极对24的电极间提供 电位差,从而在写入期间引起过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继续进行维持放电。此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切换并产生成为基准的第1维持脉冲、 以及与第1维持脉冲相比使上升沿平缓的第2维持脉冲这2种维持脉冲,使得第2维持脉 冲之后马上为第1维持脉冲,由此,削减面板10中的消耗电力,同时使维持放电稳定从而使 各放电单元的显示亮度均勻化,提高面板10中的图像显示质量。
10
然后,在维持期间的最后,对扫描电极SCI 扫描电极SCn施加从基础电位的0(V) 向电压Vers平缓上升的倾斜电压(以下,称为“消去坡状电压”)。由此,使其持续地发生 微弱的放电,保留数据电极Dk上的正的壁电压,消去扫描电极SCi以及维持电极SUi上的 壁电压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具体而言,使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返回至0(V)以后,对扫描电极SCI 扫描电极SCn施加从基础电位的0 (V)向超过放电开始电压的电压Vers上升的消去坡状电 压。于是,在引起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的维持电极SUi与扫描电极SCi之间发生微弱的 放电。并且,该微弱的放电在对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的施加电压上升的期间持续 发生。此时,该微弱的放电中产生的带电粒子,在维持电极SUi上以及扫描电极SCi上 成为壁电荷而被积蓄,以使维持电极SUi与扫描电极SCi之间的电压差缓和。由此,保留 数据电极Dk上的正的壁电荷,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上与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 极SUn上之间的壁电压减弱至施加于扫描电极SCi的电压与放电开始电压的差、即(电压 Vers-放电开始电压)的程度。以下,将由该消去坡状电压产生的维持期间的最后的放电称 为“消去放电”。接下来的子场的动作由于除了维持期间的维持脉冲数据之外其余与上述的动作 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说明。以上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面板10的对各电极施加的驱动电压波形 的概要。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本发明的实 施方式1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电路框图。等离子显示装置1具有面板10、图像信号处 理电路41、数据电极驱动电路42、扫描电极驱动电路43、维持电极驱动电路44、定时发生电 路45以及对各电路模块提供所需电源的电源电路(并未图示)。图像信号处理电路41将所输入的图像信号sig转换为表示每个子场的发光/不 发光的图像数据。数据电极驱动电路42将每个子场的图像数据转换为对应各数据电极 D1 数据电极Dm的信号并驱动各数据电极D1 数据电极Dm。定时发生电路45基于水平同步信号H以及垂直同步信号V产生控制各电路模块 的动作的各种的定时信号,并提供给各电路模块。并且,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以2个 不同的长度切换维持脉冲的上升沿的“上升期间”,并将对应于此的信号输出至扫描电极驱 动电路43以及维持电极驱动电路44。由此,实现消耗电力的削减以及维持放电的稳定化。扫描电极驱动电路43具有初始化波形发生电路(并未图示),其用于产生在初 始化期间对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施加的初始化波形电压;维持脉冲发生电路50, 其用于产生在维持期间对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施加的维持脉冲;以及扫描脉冲发 生电路(并未图示),其用于产生在写入期间对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施加的扫描脉 冲电压,扫描电极驱动电路43基于定时信号分别驱动各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维 持电极驱动电路44具有维持脉冲发生电路60以及用于产生电压Vel、电压Ve2的电路,基 于定时信号驱动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接下来,对维持脉冲发生电路50、维持脉冲发生电路60及其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维持脉冲发生电路50、维持脉冲发生电路60的电路图。此 外,图5中将面板10的电极间电容作为Cp进行表示,产生扫描脉冲以及初始化电压波形的电路省略。维持脉冲发生电路50具有电力回收电路51以及钳位电路52,电力回收电路51以 及钳位电路52经由扫描脉冲发生电路(由于维持期间中处于短路状态因此并未图示)连 接于面板10的电极间电容Cp的一端即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电力回收电路51具有电力回收用的电容器C10、开关元件Q11、开关元件Q12、防 止逆流用的二极管D11、防止逆流用的二极管D12、谐振用的电感器L10。并且,使电极间电 容Cp与电感器L10进行LC谐振从而进行维持脉冲的上升以及下降。这样,由于电力回收 电路51没有从电源提供电力而由LC谐振进行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的驱动,因此 理想情况下消耗电力为0。此外,电力回收用的电容器C10具有比电极间电容Cp充分大的 容量,并充电至电压值Vs的一半的值约Vs/2,从而作为电力回收电路51的电源发挥作用。钳位电路52具有用于使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钳位于电压Vs的开关元 件Q13,用于使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钳位于基础电位即0(V)的开关元件Q14。并 且,经由开关元件Q13将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连接于电源VS从而钳位于电压Vs, 经由开关元件Q14将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接地从而钳位于0 (V)。因此,由于钳位 电路52电压施加时的阻抗变小,能够稳定地流过由强的维持放电产生的大的放电电流。另外,维持脉冲发生电路50通过由从定时发生电路45输出的定时信号切换开关 元件Q11、开关元件Q12、开关元件Q13、开关元件Q14的导通与关断,从而使电力回收电路 51与钳位电路52进行动作以产生维持脉冲。例如,在使维持脉冲上升时,使开关元件Q11导通从而使电极电容Cp与电感器L10 发生谐振,从电力回收用的电感器C10经由开关元件Q11、二极管D11、电感器L10对扫描电 极SC1 扫描电极SCn供电。再有,在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的电压接近于电压Vs 的时刻,使开关元件Q13导通,将驱动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的电路从电力回收电路 51切换为钳位电路52,将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钳位于电压Vs。此外,在本实施方 式中,通过控制根据该电路回收电路15的驱动时间,控制维持脉冲的上升。相反,在使维持脉冲下降时,使开关元件Q12导通从而使电极间电容Cp与电感器 L10发生谐振,从电极间电容Cp经由电感器L10、二极管D12、开关元件Q12将电力回收至电 力回收用的电容器C10中。并且,在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的电压接近于0(V)的时 刻,使开关元件Q14导通,将驱动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的电路从电力回收电路51 切换至钳位电路52,将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钳位于基础电位即0(V)。这样,维持脉冲发生电路50产生维持脉冲。此外,这些开关元件能够采用M0SFET 或IGBT等的一般周知的元件。维持脉冲发生电路60是与维持脉冲发生电路50大致相同的结构,具有电力回 收电路61,其具有电力回收用的电容器C20、开关元件Q21、开关元件Q22、防止逆流用的二 极管D21、防止逆流用的二极管D22、谐振用电感器L20,用于回收并再利用驱动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SUn时的电力;钳位电路62,其具有用于将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 钳位于电压Vs的开关元件Q23、以及用于将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钳位于接地电压 0(V)的开关元件Q24,维持脉冲发生电路60连接于面板10的电极间电容Cp的一端即维持 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此外,由于维持脉冲发生电路60的动作与维持脉冲发生电路50 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另外,图5中表示了产生电压Vel的电源VE1、用于将电压Vel施加于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SUn的开关元件Q26以及开关元件Q27、产生电压AVe的电源AVE、防止 逆流用的二极管D30、用于将电压A Ve积累至电压Vel的电荷泵(charge pump)用的电容 器C30、用于将电压A Ve积累至电压Vel从而形成电压Ve2的开关元件Q28以及开关元件 Q29。例如,在施加图3所示的电压Vel的时刻,使开关元件Q26、开关元件Q27导通,经 由二极管D30、开关元件Q26、开关元件Q27对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施加正的电压 Vel。另外,此时使开关元件Q28导通,进行充电使电容器C30的电压成为电压Vel。此外, 在施加图3所示的电压Ve2的时刻,开关元件Q26、开关元件Q27处于导通状态,使开关元件 Q28关断并且使开关元件Q29导通从而在电容器C30的电压上叠加电压A Ve,对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SUn施加电压Vel+AVe即电压Ve2。此时,由于防止逆流用的二极管D30 的作用而截断了从电容器C30向电源VE1的电流。此外,对于施加电压Vel、电压Ve2的电路并不限定于图5所示的电路,例如,也能 够构成为具有用于将产生电压Vel的电源与产生电压Ve2的电源各自的电压施加于维持 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的多个开关元件,在需要的时刻将各电压施加于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接下来,对维持期间的驱动电压波形进行详细说明。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 施方式1中的维持脉冲发生电路50、维持脉冲发生电路60的动作的时序图。首先,将维持 脉冲的反复周期的1周期部分分割为由T1 T6表示的6个期间,对各期间进行说明。所 谓该反复期间(以下,记为“维持周期”)是指在维持期间对显示电极对反复施加的维持脉 冲的间隔,例如,由T1 T6表示反复的周期。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使开关元件导通的动作记为导通(ON),将使其关断的 动作记为关断(OFF),图中将使开光元件导通的信号记为“0N”,将使其关断的信号记为 “OFF”。另外,图6中虽然使用正极的波形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虽然省 略了负极的波形中的实施方式的例子,但是将以下说明的正极的波形中表达为“上升”的内 容在负极的波形中换为“下降”,将正极波形中表达为“下降”的内容在负极的波形中换为 “上升”,从而负极的波形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期间T1)在时刻tl使开关元件Q12导通。于是,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侧的电荷经 由电感器L10、二极管D12、开关元件Q12开始流入电容器C10,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 的电压开始下降。由于电感器L10与电极间电容Cp形成谐振电路,因此在谐振周期(在此 设定为2000nSe)的1/2的时间经过之后的时刻t2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的电压降 低至0(V)。但是,因为由谐振电路的电阻分量等引起的电力损耗(功率损耗),所以扫描电 极SC1 扫描电极SCn的电压并没下降至0 (V)。此外,该期间开关元件Q24保持导通,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钳位于0 (V)。(期间T2)然后,在时刻t2使开关元件Q14导通。于是,由于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 经由开关元件Q14直接接地,因此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的电压钳位于接地电位即 0(V)。
再有,在时刻t2使开关元件Q21导通。于是,从电力回收用的电容器C20经由开 关元件Q21、二极管D21、电感器L20向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流入电流。由于电感 器L20与电极间电容Cp形成谐振电路,因此在谐振周期(在此,设定为2000nSec)的1/2的 时间经过之后的时刻t3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的电压上升至电压Vs附近。但是, 在驱动电路的输出阻抗或驱动负载的影响下,没有上升至电压Vs。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该期间T2以及期间T5的长度来控制维持脉冲的 上升,产生第1维持脉冲以及第2维持脉冲。(期间T3)然后,在时刻t3使开关元件Q23导通。于是,由于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 经由开关元件Q23直接连接于电源VS,因此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的电压钳位于电 压Vs强制性地上升至电压Vs。在该期间t3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的电压保持在电 压Vs。(期间T4 期间T6)施加于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的维持脉冲与施加于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 极SUn的维持脉冲是相同的波形形状,由于期间T4至期间T6的动作,等同于在期间T1至 期间T3的动作中将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与维持电极SU1 维持电极SUn替换的 动作,因此省略说明。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期间Tl、T4设为“下降期间”,将期间T2、期间T5设为 “上升期间”,通过将各期间设定为需要的长度来设定“上升期间”以及“下降期间”。另外,开关元件Q12在时刻t2以后直至时刻T5关断即可,开关元件Q21在时刻t3 以后直至时刻t4关断即可。此外,开关元件Q22在时刻t5以后直至下一个时刻t2关断即 可,开关元件Q11在时刻t6以后直至下一个时刻tl关断即可。再有,为了降低维持脉冲发 生电路50、维持脉冲发生电路60的输出阻抗,优选开关元件Q24在时刻t2之前关断,开关 元件Q13在时刻tl之前关断,优选开关元件Q14在时刻t5之前关断,开关元件Q23在时刻 t4之前关断。在维持期间,根据需要的脉冲数反复以上的期间T1 期间T6的动作。这样一来, 将从基础电位的0(V)变位至电压Vs的维持脉冲电压交替施加于各显示电极对24,从而使 放电单元进行维持放电。另外,作为电力回收电路51的电感器L10与面板10的电极间电容Cp的LC谐振 的周期、以及电力回收电路61的电感器L20与该电极间电容Cp的LC谐振的频率(以下, 记为“谐振频率”),若将电感器L10、电感器L20的电感分别设为L,则能够通过计算公式 “ 2^UCp) ”求得。本实施方式中,设定电感器L10、电感器L20,以使电力回收电路51、电 力回收电路61中的谐振周期为2000nSec。下面,对本实施方式中的2种维持脉冲进行说明。首先,对2种维持脉冲的波形形 状进行说明,接下来对使用2种脉冲进行驱动的原因进行说明。图7A、B是比较并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2种维持脉冲的概略波形图。图 7A是第1维持脉冲的概略波形图,图7B是第2维持脉冲的概略波形图。此外,本实施方式 中,虽然构成为产生波形形状不同的2种维持脉冲,但是各维持脉冲如上述那样,通过控制 维持脉冲发生电路50、维持脉冲发生电路60的各开关元件的切换时刻,从而控制各电力回
14收电路以及各电压钳位电路的驱动时间,以此仅改变波形形状。如图7A、B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产生波形形状不同的2种维持脉冲,S卩成 为基准的第1维持脉冲(图7A)、与第1维持脉冲相比上升平缓的第2维持脉冲(图7B)。具体而言,成为基准的维持脉冲即第1维持脉冲如图7A所示那样使“上升期间”约 为SOOnsec而产生,第2维持脉冲如图7B所示那样使“上升期间”为比第1维持脉冲长的 约850nSec,与第1维持脉冲相比使上升沿平缓地产生。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产生上升沿的波形形状不同的2种维持脉冲是由于如下的 原因。在面板10中,由于大屏幕化、高清晰化而驱动负载增大,维持脉冲的上升沿波形 中容易产生偏差,在各放电单元之间产生放电的时刻(放电开始时间)中有可能产生偏差。另一方面,为了改善发光效率而提高氙分压的面板中,显示电极对之间的放电开 始电压也变高,因此,存在发生放电的时刻的偏差进一步增大的倾向。这样,若相邻的放电单元间发生放电的时刻存在差异,则先发生放电的放电单元 与后发生放电的放电单元中发光强度不同,有可能发生面板显示画的发光亮度的偏差。其 原因在于受到先放电的放电单元的影响后放电的放电单元的壁电荷减少从而放电减弱, 或者受到相邻的放电单元放电的影响已经开始的放电暂时停止,则由于施加电压的上升为 了再次产生放电而放电变弱。再有,由于放电单元的明亮度与1场内的维持放电的次数以及每次维持放电的发 光强度有关系,因此若发生了以上的现象,则在放电单元之间发生亮度的偏差。为了解决该问题,在电压的变化陡峭(急剧)的状态下使其发生放电是有效的。在 此,利用附图对维持脉冲的“上升期间”与放电的偏差进行说明。图8、图9、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维持脉冲的“上升期间”与放电 的偏差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另外,在此,将电力回收电路的谐振周期设定为1200nSeC, 将维持脉冲的1周期的长度设定为2. sec,将“下降期间”设定为900nSec,按照3种的 400nsec,500nsec,550nsec来改变“上升期间”从而进行实验。另外,图8是表示将“上升 期间”设定为400nSec时的测定结果的图,图9是表示将“上升期间”设定为500nSec时的 测定结果的图,图10是表示将“上升期间”设定为550nSec时的测定结果的图。再有,图8、 图9、图10中是将多个放电单元中的测定结果重叠于1个曲线图来表示的。此外,图8、图9、图10中,纵轴表示发光强度,横轴表示电力回收电路的动作开始 之后的经过时间。另外,纵轴中的单位(a.u.)表示任意单位(arbitrary unit)。例如,如图8所示,将“上升期间”设定为比较短的400nSeC使维持脉冲的上升沿 陡峭,则可确认大部分的放电单元在大致相同的时刻发光,抑制了放电的偏差。这样,若使脉冲的上升沿陡峭从而电压的变化陡峭的状态下发生放电,则放电开 始电压的偏差被吸收,能够减小各放电单元发生放电时刻的偏差,由此能够抑制亮度的偏 差的发生。但是,若使维持脉冲的“上升期间”变短从而使上升沿陡峭,则产生使电力回收电 路进行动作期间相应减少电力回收效率下降消耗电力增加的问题。在此,对消耗电力与“上升期间”进行说明。此外,由于作为对消耗电力带来影响 的主要项目考虑了发光效率以及无功功率(无效电力),所以在此依次表示这些项目与“上
15升期间”的关系。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维持脉冲的“上升期间”与发光效率之间的 关系的特征图。在图11中,纵轴表示发光效率的相对比例,横轴表示“上升期间”的长度。 此外,纵轴中的单位(% )是将规定的值作为100%来对发光效率(lm/W:每单位功率的发 光强度)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对比例化的值,数值越大表示发光效率越好。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维持脉冲的“上升期间”与无功功率之间的 关系的特性图。在图12中,纵轴表示无功功率的相对比例,横轴表示“上升期间”的长度。 此外,纵轴中的单位(% )是将规定的值作为100%来对无功功率(W)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对 比例化的值,数值越大则表示无功功率越大。另外,图11、图12中,将电力回收电路的谐振周期设定为2000nSeC,将维持脉冲的 1周期的长度设定为2. 7nsec,将“下降期间”设定为900nsec,从600nsec至900nsec逐个 延长“上升期间” 50nSec来进行实验。于是,由图11、图12可知,使“上升期间”的长度即电力回收电路的动作期间越长, 则发光效率越提高,无功功率越减少。可认为这是由于通过增长“上升期间”,则回收于电力 回收电路中的电力在放电的发生中被使用的比例增加。因此,为了提高电力回收电路中的电力的回收效率从而削减消耗电力,尽量延长 使电力回收电路进行动作的期间即可,尽量延长维持脉冲的“上升期间”从而使上升沿平缓 即可。但是,若与将图8所示的特性测定中使用的“上升期间”设定为400nSeC的维持脉 冲相比延长“上升期间”(在此,延长lOOnsec设定为500nSec),则如图9所示在放电单元 的发光时刻产生偏差,在放电单元中发生具有2个峰值的发光,放电的偏差增大。再有,若与将图9所示的特性测定中使用的“上升期间”设定为500nSeC的维持脉 冲相比进一步延长“上升期间”(在此,再延长50nSec设定为550nSec),使维持脉冲的上升 沿进一步平缓,则如图10所示大部分的放电单元在与图9所示的具有2个峰值的发光的第 2个峰值(在时间上较慢的峰值)的定时大致相同的时刻进行发光,并且是具有1个峰值的 发光,这样抑制了放电的偏差。这是因为由于“上升期间”足够长,因此在大部分的放电单 元中产生图9所示的第2个发光峰值的放电发生得较强。根据该实验结果本发明者发现,通过使维持脉冲的上升足够平缓,可获得与使上 升沿陡峭的维持脉冲同样地抑制放电的偏差的效果。也就是说,将维持脉冲中“上升”延长 至如具有图10所示的特性那样、能够在大部分的放电单元中使其发生具有1个峰值的发光 的长度,可以减少放电的偏差。再有,本实施方式中的第2维持脉冲是将“上升期间”延长至如具有图10所示的 特性那样、能够在放电单元使其发生具有1个峰值的发光的长度的维持脉冲,是以通过使 上升足够平缓来提高电力回收电路中的回收效率,并且抑制放电单元之间发生放电时的偏 差为目的的维持脉冲。但是,存在如下的问题,即相对于由使上升沿陡峭的维持脉冲急剧的电压变化使 其产生比较强的放电,由平缓的电压产生放电为比较弱的放电,难以在放电单元内形成充 足的壁电荷。在维持期间,将由维持放电形成的壁电压在接下来的维持放电中利用从而继 续使其发生维持放电,接下来的维持放电中的发光强度依赖于由之前的维持放电形成的壁
16电压。也就是说,若连续产生使上升沿平缓的维持脉冲,则不能形成足够的壁电压,产生逐 渐难以发生维持放电的问题。这从下面的图13所示的、表示维持脉冲的“上升期间”与为 了使其稳定地发生维持放电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可明确。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维持脉冲的“上升期间”与维持脉冲电压Vs 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图13中,纵轴表示为了使其发生稳定的维持放电所需的维持脉冲电 压Vs,横轴表示“上升期间”的长度。此外,图13中与图11、图12同样,将电力回收电路的 谐振频率设定为2000nSec,将维持脉冲的1周期的长度设定为2. 7nSec,将“下降期间”设 定为900nsec,从600nsec至900nsec逐次延长“上升期间” 50nsec来进行实验。于是,如图13所示可确认,“上升期间”的长度即电力回收电路的动作期间越长, 则为了使其发生稳定的维持放电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的电压值越大。其原因是如上所 述通过延长“上升期间”,放电单元内产生的放电的强度变得比较弱,从而在放电单元内没 有形成足够的壁电荷,其结果在放电单元内积蓄的壁电荷减少。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使成为基准的第1维持脉冲作为具有如下特征的维持脉冲 而产生。也就是说,第1维持脉冲作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电力回收电路中的电力回收 效率、并且使其发生在某种程度上较强的维持放电的维持脉冲而产生。所谓“在某种程度上 提高电力回收电路中的电力的回收效率”是指与如下的维持脉冲相比能够提高电力的回收 效率,该维持脉冲是在放电单元中使其发生具有图8所示的1个峰值的发光从而能够抑制 放电单元之间发生放电的定时的偏差的、上升沿陡峭的维持脉冲。另外,所谓“在某种程度 上较强的维持放电”是指与如下的维持脉冲相比能够使其发生较强的放电,该维持脉冲是 图10所示的特性测定中使用的、能够提高电力回收电路中的电力回收效率并且在放电单 元中使其发生具有1个峰值的发光的、上升沿平缓的维持脉冲。于是,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A所示,第1维持脉冲中将“上升期间”设定为图8所 示的特性的测定中使用的上升沿陡峭的维持脉冲与图10所示的特性的测定中使用的上升 沿平缓的维持脉冲之间的长度(例如,相对于谐振周期2000nSec,为SOOnsec左右)。另外,图7B的第2维持脉冲如上述那样作为如下的维持脉冲产生,即将“上升期 间”延长至能够在放电单元中使其发生具有1个峰值的发光的长度(例如,相对于谐振周 期2000nSec,为850nSec左右),通过使上升沿足够平缓能够提高电力回收电路中的回收效 率,并且抑制放电单元之间的发生放电的定时的偏差。再有,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以第1维持脉冲以下的发生次数来产生第2维持脉 冲。也就是说,构成为以第1维持脉冲的产生频度以下的产生频度周期地产生第2维持脉 冲,由此谋求消耗电力的削减与维持放电的稳定。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1维持脉冲以及第2维持脉冲的产生的 一例的概略波形图。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以4次中1次的比例产生第2维持脉冲,余下的产生 第1维持脉冲。也就是说,产生第2维持脉冲之后产生3次第1维持脉冲,然后再产生第2 维持脉冲,以这种组合来产生第1维持脉冲以及第2维持脉冲。如上所述,由于第1维持脉冲与第2维持脉冲所引起的放电相比能够产生较强的 放电,因此与第2维持脉冲所引起的放电相比能够增多放电单元内积蓄的壁电荷。但是,另一方面,第1维持脉冲引起的维持放电如图9所示那样容易成为在放电单元中发生具有2 个峰值的发光的维持放电,容易增大放电的偏差。但是,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发生维持放电时4次中有1次设定为由第2维持脉冲在 放电单元中发生具有1个峰值的发光的维持放电,因此能够抑制放电单元间发生放电的定 时的偏差,从而降低放电单元间的亮度的偏差,实现稳定的发光。另外,由于第2维持脉冲与第1维持脉冲相比为延长“上升期间”从而使上升沿平 缓的维持脉冲,因此能够提高电力回收电路中的回收效率,能够提高消耗电力的削减效率。 再有,由于能够在放电单元中使其发生具有1个峰值的发光,因此能够抑制放电单元之间 发生放电的定时的偏差。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上升沿与其他的维持脉冲相比较平缓,因此 发生的放电相应减弱,放电单元内能够形成的壁电荷也较少。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发生维持放电时4次中有3次能够设定为能够发生比 第2维持脉冲更强的放电的第1维持脉冲所引起的维持放电,因此在放电单元内能够积蓄 足够的壁电荷,能够持续发生稳定的维持放电。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点亮率与发光效率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 在图15中,纵轴表示发光效率,横轴表示相对于全部放电单元的要点亮的放电单元(以下, 记为“点亮单元”)的比例即点亮率。此外,纵轴中的发光效率表示每单位功率的发光亮度 (lm/W),数值越大则表示发光效率越好。另外,在图15中,实线表示仅使用第1维持脉冲进 行驱动时的发光效率,虚线表示以图14所示的维持脉冲的组合来进行驱动时的发光效率。于是,如图15所示可确认,与仅使用第1维持脉冲的驱动相比,通过以图14所示 的维持脉冲的组合进行驱动在全部的点亮率中可改善发光效率。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以第2维持脉冲之后为第1维持脉冲的方式,切 换产生成为基准的第1维持脉冲、与第1维持脉冲相比使上升沿平缓的第2维持脉冲的2 中维持脉冲,即使在大屏幕化、高亮度化、高清晰化的面板中,也可以削减消耗电力同时稳 定地使其发生维持放电,提高图像显示质量。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将第1维持脉冲以及第2维持脉冲的“上升期间”相 对于谐振周期2000nSec分别设定为SOOnsec以及850nSec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 方式并不限定于这些数值。由于上述的各效果与“上升期间”的长度之间的关系由于振动 周期而变化,因此优选“上升期间”的长度根据谐振频率进行最合适的设定。不过,为了获 得上述的效果,优选第1维持脉冲使其“上升期间”为谐振周期的二分之一时间的80%以上 且小于85%而产生,第2维持脉冲使其“上升期间”为谐振周期的二分之一时间的85%以 上且小于100%而产生,并且第1维持脉冲与第2维持脉冲之间在各自的“上升期间”中设 置50nSec以上的时间差。(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1中对如下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即通过以第2维持脉冲之后为第1维持 脉冲的方式切换并产生第1维持脉冲与第2维持脉冲,从而获得减少放电的偏差的效果以 及减少消耗电力的效果。但是,从图15所示的点亮率与发光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明确,这 些效果根据点亮率而变化。这是因为由于电力回收电路的输出阻抗比钳位电路的输出阻 抗大,因此若根据显示图像的不同放电单元的点亮率变化,则驱动时的负载发生变化,“上 升期间”的波形形状中也产生变化的缘故。
因此,可以构成为检测面板10的点亮率并根据其检测结果改变第2维持脉冲的发 生次数。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电路结构的一例的电路 框图。等离子显示装置2具有面板10、图像信号处理电路41、数据电极驱动电路42、扫描 电极驱动电路43、维持电极驱动电路44、定时发生电路45、点亮率检测电路46、以及提供各 电路模块中所需电源的电源电路(并未图示)。另外,由于附于与实施方式1中图4所示的 电路模块相同名称的电路模块是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并进行相同的动作,因此在此省 略说明。点亮率检测电路46基于每个子场的图像数据,对每个子场检测要点亮的放电单 元数目相对于全部放电单元数目的比例即点亮率。并且,将检测到的点亮率与预先规定的 点亮率阈值(例如80%)进行比较,将表示其结果的信号输出至定时发生电路45。定时发生电路45除水平同步信号H、垂直同步信号V以外,根据来自点亮率检测电 路46的输出产生控制各电路模块的动作的各种定时信号,并提供给各电路模块。并且,根 据来自点亮率检测电路46的输出改变上述的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次数,并将与此相应的定 时信号输出至扫描电极驱动电路43以及维持电极驱动电路44。这样构成的等离子显示装置2中,能够根据点亮率来改变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频 度。例如,能够进行如下的驱动,在点亮率未达到点亮率阈值的子场中,由于考虑到驱动负 载比较小并且波形形状变化比较小,因此增加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次数提高第2维持脉冲 的发生频度;在点亮率为点亮率阈值以上的子场中,由于考虑到驱动负载比较大并且波形 形状的变化比较容易发生,因此减少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次数降低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频 度。对这种驱动的具体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点亮率与发光效率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 在图17中,纵轴表示发光效率,横轴表示点亮率。另外,在图17中,实线表示仅使用第1维 持脉冲进行驱动时的发光效率,虚线表示进行下面所述的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时的发光效率。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具体的驱动的一例,例如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在点亮率为点 亮率阈值(在此为80% )以上的子场中,使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次数为0进行仅第1维持 脉冲的驱动;在点亮率未达到点亮率阈值(在此为80% )的子场中,由图14所示的维持脉 冲的组合进行驱动。于是,通过进行这种驱动,如图17中虚线所示,能够谋求在未达到点亮率阈值(在 此为80% )的点亮率下发光效率的改善。另外,图17所示的特性图中,在点亮率为50%以上的区域中点亮率越高则发光效 率越提高,相反在点亮率为50%以下的区域中点亮率越低则发光效率提高。再有,虽然图 15中没有进行说明,但是图15也表示相同的特性。这样,认为以点亮率50%为界出现相反 的特性是由于下面的原因而引起的。如上所述,由于电力回收电路的输出阻抗比钳位电路的输出阻抗大,因此若根据 点亮率的不同驱动时的负载发生变化,在“上升期间”的波形形状中产生变化。例如,驱动 时的负载增加则波形的变化变得平缓,相反驱动时的负载减少则波形的变化变得急剧。也 就是说,可认为在点亮率50%以上的区域中由于驱动时的负载增加波形的变化变得平缓从
19而无功功率减少,由此发光效率得到提高;相反在点亮率未达到50%的区域由于驱动时的 负载减少波形变化变得急剧从而放电强度升高,由此发光亮度上升发光效率得到提高。此外,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中,虽然构成为在点亮率80%以上的区域仅产生 第1维持脉冲,但是如图17所示,由于在点亮率高的区域并不使用第2维持脉冲也能够获 得足够的发光效率,因此即使是这种结构也没有任何问题。另外,如实施方式1中利用图13所说明的那样,越是延长电力回收电路的动作期 间,则为了使其发生稳定的维持放电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以下,将为了使其发生稳定 的维持放电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简单记为“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增大。因此,通 过进行使用了上升沿平缓的第2维持脉冲的驱动,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也有少许上升。 下面,对该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点亮率与维持脉冲电压Vs之间的关系的特 性图。在图18中,纵轴表示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横轴表示点亮率。另外,在图18中,实 线表示仅使用第1维持脉冲进行驱动时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虚线表示进行上述的本实 施方式中的驱动时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于是,根据图18所示的特性图可知,点亮率越高则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也越 高。这是因为点亮率变高从而放电电流增加,相应程度地从维持脉冲发生电路输出的维持 脉冲电压的电压下降变大。因此,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在点亮率100%时最高,在仅使用 第1维持脉冲的驱动中如图18中实线所示为192 (V)。另一方面,如图18中虚线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驱动中构成为根据点亮率为点亮 率阈值以上还是未达到阈值来切换驱动,仅在点亮率未达到点亮率阈值时发生第2维持脉 冲。因此,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的上升仅在点亮率未达到点亮率阈值时产生,再有,其电 压上升平均约2 (V)左右。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未达到点亮率阈值(80% )的点亮率中所需的维 持脉冲电压Vs的最大值,抑制在点亮率100%时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的电压值(在此约 为192 (V))以下。为了产生维持脉冲而使用的电源的电压需要考虑所需维持脉冲电压Vs的最大值 来进行设定。因而,若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的最大值上升,则相应地为了产生维持脉冲 而使用的电源的电压也必需提高。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述驱动中,由于能够将未达到点亮率阈值(80% )的点 亮率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的最大值抑制为点亮率100%时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的电 压值以下,因此不需要提高为了产生维持脉冲而使用的电源的电压。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 中,即使是使用第2维持脉冲进行驱动的结构,作为用于产生维持脉冲的电源也能够使用 与以往同样的设定。此外,可以规定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的上限,并根据该上限值与所需的维持脉 冲电压Vs的电压上升部分来决定切换驱动的点亮率即点亮率阈值。如以上说说明,根据根本实施方式,通过构成为检测面板10的点亮率并根据其检 测结果改变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次数,除了减少放电的偏差的效果以及减少消耗电力的效 果以外,可以获得抑制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的最大值的上升的效果。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对如下的结构例进行了说明,S卩在点亮率为点亮率阈值(80% )以上的子场中进行仅第1维持脉冲的驱动,在点亮率未达到点亮率阈值(80% )的 子场中,使发生的维持脉冲4次中有1次为第2维持脉冲来进行驱动,但是在此所举的各维 持脉冲的发生频度或点亮率阈值等仅仅是一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数值。点亮率阈值或第 2维持脉冲的发生频度等根据面板的特性或等离子显示装置的规格等进行最合适的设定即可。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第1维持脉冲以及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的 其他一例的概略波形图。例如,如图19所示,可以构成为以3次中1次的比例产生第2维持脉冲,具体而言, 在产生了第2维持脉冲之后,产生2次第1维持脉冲,然后再产生第2维持脉冲,以这种组 合产生第1维持脉冲以及第2维持脉冲。不过,若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次数增多从而提高 了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频度,则相应地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的上升也增大。因此,在使 用图19所示的维持脉冲的组合的结构中,优选与上述的值相比降低点亮率阈值。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点亮率与维持脉冲电压Vs之间的关系的其 他一例的特性图。图20中,纵轴表示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横轴表示点亮率。另外,在图20中,实 线表示仅使用第1维持脉冲进行驱动时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虚线表示在未达到点亮率 阈值(在此为50% )的点亮率中由图19所示的维持脉冲的组合进行驱动时所需的维持脉 冲电压Vs。如图20中虚线所示,以3次中1次的比例产生第2维持脉冲的结构中,与图14所 示的以4次中1次的比例产生第2维持脉冲的结构相比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频度增加,相 应于该增加部分,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也比图18所示的情况上升平均约为3 (V)左右。在此,为了使未达到点亮率阈值的点亮率中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的最大值为 点亮率100%时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的电压值(192(V))以下,将点亮率阈值设定为 50%以下即可。因此,在此构成为将点亮率阈值设定为50%在点亮率50%处切换驱动,具体而 言,在点亮率为50%以上的子场中仅产生第1维持脉冲,在点亮率未达到50%的子场中以 图19所示的维持脉冲的组合产生维持脉冲。由此,使未达到点亮率阈值(50%)的点亮率 中中所需的维持脉冲电压Vs的最大值约为191 (V),可以抑制为点亮率100%时所需的维持 脉冲电压Vsl92(V)以下。此外,在以3次中1次的比例产生第2维持脉冲的结构中,与图14所示的以4次 中1次的比例产生第2维持脉冲的结构相比第2维持脉冲的产生频度增加,相应地发光效 率也比图17所示的情况提高。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点亮率与发光效率之间的关系的其他一例 的特性图。在图21中,纵轴表示发光效率,横轴表示点亮率。另外,图21中,实线表示仅使 用第1维持脉冲进行驱动时的发光效率,虚线表示在未达到点亮率阈值(在此为50% )的 点亮率中由图19所示的维持脉冲的组合进行驱动时的发光效率。再有,如图21所示,在未达到点亮率阈值(在此为50%)的点亮率中,通过由图 19所示的维持脉冲的组合进行驱动,与图17所示的以4次中1次的组合产生第2维持脉冲 的结构相比对于发光效率的提高能够获得更高的改善效果。
2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组合使用上述的结构。具体而言,在80%以上的点 亮率中仅使用第1维持脉冲,在50%以上未达到80%的点亮率中构成为图14所示的以4 次中1次的比例产生第2维持脉冲,在未达到50%的点亮率中构成为图19所示的以3次中 1次的比例产生第2维持脉冲。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对将第1维持脉冲与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比例设定为3 1 或者2 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仅仅是本实施方式中一例,根据面板特性或等离子 显示装置的规格等设定为最合适的比例即可。不过,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稳定地发生维持 放电,构成为第2维持脉冲之后产生第1维持脉冲。也就是说,第1维持脉冲与第2维持脉 冲的发生比例最大设为1 1,第2维持脉冲以第1维持脉冲以下的发生次数产生。此外,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点亮率阈值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数值,优选根据面板的特 性或等离子装置的规格等设定为最合适的值。或者,构成为将点亮率阈值设定为3个或3 个以上,更加微细地进行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次数的改变等。(第3实施方式)即使是相同的点亮率,由于所显示的图像的图案即点亮单元的分布不同,在1对 显示电极对24上发生的点亮单元的数目大幅变化,则每个显示电极对24的驱动负载也大
幅变化。图22是用于说明点亮率相等并且点亮单元的分布不同的图案的概略图。此外,在 图22中,显示电极对24如图2所示那样在图中的左右方向延长排列。再有,在图22中由 斜线表示的部分表示不发生维持放电的非点亮单元的分布,没有斜线的白色部分表示点亮 单元的分布。例如,如图22的上部分所示,点亮单元以在(图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形状进行 分布的情况下,1对显示电极对上发生的点亮单元的数目比较少,其1对显示电极对中的驱 动负载也小。但是,即使相同的全单元点亮率,如图22的下部分所示,点亮单元以在(图中 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形状进行分布的情况下,某1对的显示电极上发生的点亮单元的数目 较多,其1对的显示电极对的驱动负载较大。这样,即使相同的点亮率,根据图案的不同会产生部分的驱动负载的不同,根据图 案有时部分地产生驱动负载较大的显示电极对。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将面板的显示区域划分为多个区域,将各区域 中的点亮率作为部分点亮率进行检测,根据其检测结果改变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次数。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电路结构的一例的电路 框图。等离子显示装置3具有面板10、图像信号处理电路41、数据电极驱动电路42、扫描 电极驱动电路43、维持电极驱动电路44、定时发生电路45、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47、最大值 检测电路48、以及对各电路模块提供所需电源的电源电路(并未图示)。此外,由于附于与 实施方式1中图4所示的电路模块相同名称的电路模块与实施方式1为相同结构并进行相 同动作,因此省略在此的说明。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47将面板的显示区域划分为多个区域,基于每个子场的图 像数据对每个区域且对每个子场检测要点亮的放电单元数目相对于放电单元数目的比例 即部分点亮率。本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对检测该部分点亮率的区域进行设定。图24是表示检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部分点亮率的区域的一例的概略图。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4所示那样将面板10的显示区域分割为如下的8个区域(图18中,由 区域(1) 区域(8)表示区域),其边界以平行于显示电极对24的方式进行设置,并且属于 各区域的显示电极对数尽量均等。然后,对各区域检测点亮率作为部分点亮率。例如,若是 显示电极对数为1080的面板,则划分为各135个显示电极对的区域,在各区域检测点亮率。 由此,能够在每个子场检测8个部分点亮率。最大值检测电路48对由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47检测出的部分点亮率的彼此进行 比较,并在每个子场中检测其最大值。然后,将检测出的最大值与预先设定的最大阈值进行 比较,将表示其结果的信号输出至定时发生电路45。定时发生电路45除了水平同步信号H、垂直同步信号V以外,基于来自最大值检测 电路48的输出产生控制各电路模块的动作的各种定时信号,并提供给各电路模块。然后, 基于来自最大值检测电路48的输出改变上述的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次数,并将与此相应的 定时信号输出至扫描电极驱动电路43以及维持电极驱动电路44。在这样构成的等离子显示装置3中,能够替代实施方式2中所说明的点亮率而使 用部分点亮率的最大值,替代点亮率阈值而使用最大值阈值,能够根据检测出的部分点亮 率的最大值来改变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次数。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检测部分点亮率的最大值并根据其检测结果改变 第2维持脉冲的发出次数,能够实现更加精细地进行与显示图像相应的控制,由此能够进 一步提高削减消耗电力的效果以及稳定地使其发生维持放电的效果。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将面板10的显示区域划分为8个区域的结构进行说 明,但是该数值仅仅是举出的一例,根据面板的特性或等离子显示装置的规格等进行最合 适的设定即可。例如,可以构成为根据显示电极对的驱动中使用的IC的规格来划分区域。 作为具体的一例,以使用1个ic驱动108条扫描电极或者维持电极的方式构成的等离子显 示装置中,可以配合该IC将108对的显示电极对作为1个区域,将1080显示电极对的面板 划分为10的区域。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将显示电极数与区域数设定为相同的数,对每个显 示电极对检测点亮率。另外,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在如下的面板中也是有效的,该面板的电极结构为扫 描电极与扫描电极相邻、维持电极与维持电极相邻的电极结构,即设置在前面板21的电极 的排列为“…扫描电极、扫描电极、维持电极、维持电极、扫描电极、扫描电极、…”的电极结 构(以下,称为“ABBA电极结构”)。在ABBA电极结构的面板中,能够在相邻的放电单元之间使维持脉冲电压的变化 同相,由此能够削减无功功率。但是,构成ABBA电极的放电单元中,容易发生放电的偏差。 这是因为由于ABBA电极结构中同种的电极彼此相邻(扫描电极-扫描电极,或者维持电 极_维持电极),因此所施加的维持脉冲同样,其结果虽然获得削减无功功率的效果,但另 一方面与通常的扫描电极与扫描电极交替排列的电极结构(以下,称为“ABAB电极结构”) 的放电单元相比,作用于列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之间的电场变小,在行方向相邻的放电单 元中电荷容易移动从而放电单元之间电荷的移动量增加,由此壁电荷的偏差增大。另外,本 发明中的实施方式即使在这种容易发生放电的偏差的面板中,也可以获得减少消耗电力并 且使其发生稳定的维持放电的效果。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数值例如“上升期间”和谐振周期、点亮率阈
23值、最大值阈值等的具体的各数据,是根据42英寸、显示电极对为1080对的面板的特性设 定的,仅仅表示实施方式中的一例。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这些数值,优选配合面板的特性 或等离子显示装置的规格等进行最合适的设定。另外,这些数值是容许在获得上述效果的 范围下存在偏差的。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能够应用于所谓的根据2相驱动的面板的驱动方法, 并能够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该方法是将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分割为第1扫描电 极群与第2扫描电极群,并由第1写入期间与第2写入期间构成写入期间,其中的第1写入 期间对属于第1扫描电极群的各扫描电极依次施加扫描脉冲,其中的第2写入期间对属于 第2扫描电极群的各扫描电极依次施加扫描脉冲,在第1写入期间以及第2写入期间的至 少一个期间,对属于施加扫描脉冲的扫描电极群的扫描电极依次施加从比扫描脉冲电压高 的第2电压变化至扫描脉冲电压并再次变化至第2电压的扫描脉冲,对属于没有施加扫描 脉冲的扫描电极群的扫描电极施加比扫描脉冲电压高的第3电压、和比第2电压以及第3 电压高的第4电压的至少一个电压,至少在对相邻的扫描电极在没有施加扫描脉冲电压的 期间施加第3电压。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将消去坡状电压施加于扫描电极SC1 扫描 电极SCn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能够构成为将消去坡状电压施加于维持电极SU1 维 持电极SUn的结构。或者,也可以不是消去坡状电压、而是构成为由窄幅度消去脉冲使其发 生消去放电的结构。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在电力回收电路51、61中维持脉冲的上升沿 与下降沿处共同使用1个电感器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使用多个电感器,构成为 在维持脉冲的上升沿与下降沿处使用不同的电感器。(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由于本发明即使在大屏幕化、高亮度化、高清晰化的面板中也能够削减消耗电力 同时稳定地使其发生维持放电,提高图像显示质量,因此作为等离子显示装置以及面板的 驱动方法是有用的。
权利要求
一种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等离子显示面板和维持脉冲发生电路,所述等离子显示面板由子场法进行驱动,所述子场法是在1场内设置多个具有初始化期间、写入期间、维持期间的子场,并对每个子场设定亮度权重来进行灰度显示,所述等离子显示面板具有多个放电单元,所述放电单元具备由扫描电极与维持电极构成的显示电极对,所述维持脉冲发生电路具有电力回收电路,使所述显示电极对的电极间电容与电感器谐振从而进行维持脉冲的上升或者下降;以及钳位电路,其将所述维持脉冲的电压钳位于规定的电压,所述维持脉冲发生电路在所述维持期间对所述显示电极对交替施加与亮度权重相应的次数的维持脉冲,所述维持脉冲发生电路产生成为基准的第1维持脉冲、以及使上升沿比所述第1维持脉冲平缓的第2维持脉冲这至少2种维持脉冲,并且在所述第2维持脉冲之后紧接着产生所述第1维持脉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维持脉冲发生电路以所述第1维持脉冲以下的发生次数产生所述第2维持脉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点亮率检测电路,其对每个子场检测所述等离子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要点 亮的放电单元相对于全部放电单元的比例,所述维持脉冲发生电路,根据所述点亮率检测电路中的检测结果,改变所述第2维持 脉冲的发生次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维持脉冲发生电路,以所述电极间电容与所述电感器的谐振周期的二分之一的时 间的80%以上未达到85%来产生所述第1维持脉冲的上升期间,以所述谐振周期的二分之 一时间的85%以上100%以下来产生所述第2维持脉冲的上升期间,并且所述第1维持脉 冲的上升期间与所述第2维持脉冲的上升期间之间设有50nSec以上的时间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将所述等离子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划分为与所述显示电 极对平行地设置边界的多个区域,并将要点亮的放电单元相对于各区域中的放电单元的比 例作为部分点亮率对每个区域且对每个子场进行检测;以及最大值检测电路,对每个子场检测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部分点亮率的最大值,所述维持脉冲发生电路根据从所述最大值检测电路输出的最大值改变所述第2维持 脉冲的发生次数。
6.一种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驱动具有多个具备由扫描电极与维持电极构成的显示电极对的放电单元的等离子显 示面板,在1场内设有多个具有初始化期间、写入期间、维持期间的子场,并对每个子场设置亮度权重,并且,采用使所述显示电极对的电极间电容与电感器谐振从而进行维持脉冲的上升或 者下降的电力回收电路、以及将所述维持脉冲的电压钳位于规定电压的钳位电路,在所述 维持期间对所述显示电极对交替施加与亮度权重相应的次数的维持脉冲来进行驱动,产生成为基准的第1维持脉冲、以及使上升沿比所述第1维持脉冲平缓的第2维持脉 冲这至少2种维持脉冲,并且在所述第2维持脉冲之后紧接着产生所述第1维持脉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1维持脉冲以下的发生次数产生所述第2维持脉冲。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等离子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要点亮的放电单元相对于全部放电单元的比 例作为点亮率在每个子场中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出的所述点亮率改变所述第2维持脉冲 的发生次数。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等离子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划分为与所述显示电极对平行地设置边界的多个 区域,将要点亮的放电单元相对于各区域中的放电单元的比例作为部分点亮率对每个区域 并对每个子场进行检测,并且在每个子场中检测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部分点亮率的最大 值,根据所述部分点亮率的最大值改变所述第2维持脉冲的发生次数。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等离子显示装置,其削减消耗电力同时稳定地使其发生维持放电从而提高图像显示质量。该等离子显示装置具有等离子显示面板以及维持脉冲发生电路,维持脉冲发生电路具有电力回收电路,该电力回收电路使显示电极对的电极间电容与电感器谐振从而进行维持脉冲的上升或者下降,在1场内设置的具有初始化期间、写入期间、维持期间的多个子场的维持期间,对显示电极对交替地施加与亮度权重相应的次数的维持脉冲,维持脉冲电路产生成为基准的第1维持脉冲、以及与第1维持脉冲相比使上升沿平缓的第2维持脉冲的至少2种维持脉冲,并且在第2维持脉冲之后产生第1维持脉冲。
文档编号G09G3/288GK101861613SQ20088011630
公开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15日
发明者富冈直之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