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订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8501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装订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订处理设备和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wo2011/018897描述了一种纸张装订模具组,其中一个模具的各个齿部包括倾斜表面部,该倾斜表面部在齿宽方向上的一侧或两侧上朝向其峰顶部在变窄方向上倾斜,而另一个模具的各个齿部(该齿部面对所述一个模具的齿部)的至少峰顶部一直延伸至到达位于所述一个模具的齿部的倾斜表面部侧上的谷底部。



技术实现要素:

在装订处理设备中,可以通过利用挤压构件挤压记录材料束来进行装订处理,所述挤压构件具有压靠在记录材料束上进行挤压的凹凸部。然而,当从挤压构件作用在记录材料束上的载荷集中在记录材料的一部分上时,可能会给记录材料造成损坏。

本发明的目的是,与载荷容易集中在记录材料束的一部分中的构造相比,使得难以在记录材料束中发生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装订处理设备,该装订处理设备包括:一对挤压构件,所述挤压构件均包括被构造成在记录材料束中形成凹入部分和凸出部分的凹凸部,该凹凸部包括突起部,每个突起部的侧表面倾斜而使得该突起部从该突起部的顶点开始变宽,其中当在所述突起部的列方向上观察时,作为所述一对挤压构件中的一个挤压构件的第一挤压构件的突起部的侧表面与作为所述一对挤压构件中的另一个挤压构件的第二挤压构件的突起部的侧表面在挤压过程中彼此相交。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装订处理设备,该装订处理设备包括:第一挤压构件,该第一挤压构件包括被构造成在记录材料束中形成凹入部分和凸出部分的凹凸部,该凹凸部包括突起部,每个突起部的侧表面倾斜而使得该突起部从该突起部的顶点开始变宽;以及第二挤压构件,该第二挤压构件包括被构造成在所述记录材料束中形成凹入部分和凸出部分的凹凸部并且与所述第一挤压构件成对,该凹凸部包括突起部,每个突起部的侧表面倾斜而使得该突起部从该突起部的顶点开始变宽,其中当在所述突起部的列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第一挤压构件的突起部的侧表面与所述第二挤压构件的突起部的侧表面在挤压过程中彼此相交。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装订处理设备中,可设置在所述第一挤压构件和第二挤压构件中的所述突起部中的每个突起部都包括顶点侧相交部,在该顶点侧相交部,经过所述突起部的顶点并沿着所述突起部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直线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侧表面彼此相交;并且所述第一挤压构件的所述顶点侧相交部在纵向方向上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挤压构件的所述顶点侧相交部在纵向方向上的位置彼此对齐。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第三方面的装订处理设备中,所述突起部可从所述第一挤压构件和第二挤压构件中的每个挤压构件中的基部的表面突出;设置在所述第一挤压构件和第二挤压构件中的所述突起部中的每个突起部均包括基部侧相交部,该基部侧相交部位于所述基部的表面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侧表面彼此相交的位置;并且所述第一挤压构件的所述基部侧相交部在纵向方向上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挤压构件的所述基部侧相交部在纵向方向上的位置彼此对齐。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装订处理设备中,设置在所述第一挤压构件和第二挤压构件中的至少一者中的凸部的顶点角可以比位于设置在所述第一挤压构件和第二挤压构件中的另一者中的突起部之间的谷部的开口角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装订处理设备,该装订处理设备包括:第一挤压构件,该第一挤压构件包括:基部;以及凹凸部,该凹凸部从所述基部的表面突出并且沿着一个方向形成,所述凹凸部包括一个或多个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中的每个突起部都具有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的两端处连接至所述基部的所述表面的侧壁,所述突起部布置在与所述一个方向相交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挤压构件被构造成挤压记录材料束的一个侧表面;以及第二挤压构件,该第二挤压构件包括:基部;以及凹凸部,该凹凸部从所述基部的表面突出并且沿着所述一个方向形成,所述凹凸部包括一个或多个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中的每个突起部都具有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的两端处连接至所述基部的所述表面的侧壁,所述突起部布置在与所述一个方向相交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挤压构件被构造成挤压所述记录材料束的另一个侧表面,从而与所述第一挤压构件相配合而对所述记录材料束进行挤压;其中在设置在所述第一挤压构件和第二挤压构件中的所述突起部的两端中的每端处,设置有基部侧相交部和顶点侧相交部,设置在对置的两端中的每端处的所述侧壁与所述基部的所述表面在所述基部侧相交部处彼此相交,经过所述突起部的顶点并沿着所述一个方向延伸的直线与所述侧壁在每个顶点侧相交部处彼此相交;并且所述第一挤压构件和第二挤压构件中的一个挤压构件的所述顶点侧相交部定位成比所述第一挤压构件和第二挤压构件中的另一个挤压构件的所述基部侧相交部更接近所述突起部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中央部一侧,所述另一个挤压构件的所述顶点侧相交部定位成比所述一个挤压构件的所述基部侧相交部更接近所述突起部的所述中央部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系统,该图像形成系统包括:被构造成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以及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装订处理设备,该装订处理设备被构造成将借助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而在上面形成图像的多个记录材料装订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载荷容易集中在记录材料束的一部分中的构造相比,可以使得难以对记录材料束产生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载荷容易集中在记录材料束的一部分中的构造相比,可以使得难以对记录材料束产生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第一挤压构件的顶点侧相交部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位置与第二挤压构件的顶点相交部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对齐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作用在被顶点侧相交部挤压的记录材料的一部分上的载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第一挤压构件的基部侧相交部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位置与第二挤压构件的基部侧相交部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对齐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施加在记录材料束的一个表面上的挤压力与施加在记录材料束的另一个表面上的挤压力之间的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设置在一个挤压构件中的突起部的顶点角与位于另一个挤压构件中的突起部之间的谷部的开口角彼此相等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装订记录材料束所需的载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载荷容易集中在记录材料束的一部分中的构造相比,可以使得难以对记录材料束产生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载荷容易集中在记录材料束的一部分中的构造相比,可以使得难以对记录材料束产生损坏。

附图说明

下面将基于如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图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示例性构造的视图;

图2是图示编制堆叠单元的外围结构的视图;

图3是图示无针装订处理设备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图示当在图3中的箭头iv的方向上观察时无针装订处理设备的视图;

图5a至图5c是图示在装订处理时无针装订处理设备的操作的视图;

图6a是图示左上侧壁和左下侧壁在装订处理时彼此不相交的情况下的构造的视图;

图6b是图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视图;

图7a和图7b是图示无针装订处理设备的另一个示例性构造的视图,其中图7a是图示在开始装订处理之前上凸部和下凸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而图7b是图示在装订处理过程中上凸部和下凸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以及

图8是图示无针装订处理设备的另一个示例性构造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是图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示例性构造的视图。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例如通过电子照相方法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2诸如打印机或复印机以及对作为记录材料的示例的片材s执行后处理的片材处理装置3,通过图像形成装置2在该片材s上形成例如色调剂图像。

图像形成装置2包括:片材供应单元5,该片材供应单元5供应将在上面形成图像的片材s;以及图像形成单元6,该图像形成单元6在从片材供应单元5供应的片材s上形成图像。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2包括:片材翻转装置7,该片材翻转装置7将已经由图像形成单元6形成图像的片材s的表面翻转;以及排出辊9,该排出辊9将上面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排出。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2包括从用户接收关于装订处理的信息的用户接口90。

片材处理装置3包括将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出的片材s进一步传送到下游侧的传送器10和后处理装置30。

另外,片材处理装置3包括控制整个图像形成系统1的控制器80。

传送器10包括入口辊11(一对辊)和穿孔器12。入口辊11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2的排出辊9输出的片材s。穿孔器12按照需要对由入口辊11接收的片材s进行穿孔。

另外,传送器10包括:第一传送辊13,该第一传送辊13是被构造成将片材s进一步输送到穿孔器12下游侧的一对辊;以及第二传送辊14,该第二传送辊14是被构造成将片材s向后处理装置30传送的一对辊。

后处理装置30包括接收辊31,该接收辊31是被构造成接收从传送器10传送的片材s的一对辊。

另外,后处理装置30包括编制堆叠单元35和退出辊34(一对辊)。编制堆叠单元35设置在接收辊31的下游侧并且在其上收集和容纳多个片材s。退出辊34将片材s排向编制堆叠单元35。

另外,后处理装置30包括:桨状件37,该桨状件37旋转而朝向编制堆叠单元35的端部引导件35b(稍后将描述)挤压和推动片材s;夯实器(tamper)38,该夯实器38被构造成将片材s的端部对齐;以及喷出辊39。喷出辊39挤压容纳在编制堆叠单元35上的片材s并且旋转,由此传送作为装订的记录材料束的示例的片材束。

另外,后处理装置30配备有无针装订处理设备50,该无针装订处理设备50将容纳在编制堆叠单元35上的片材束的端部装订在一起。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该无针装订处理设备50布置在编制堆叠单元35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处(位于设置有稍后将描述的端部引导件35b的一侧)。

另外,后处理装置30包括壳体30a,该壳体30a在其中容纳上述相应构件。壳体30a包括开口69。开口69被设置成通过喷出辊39将由无针装订处理设备50装订的片材束排出到后处理装置30外部。

另外,后处理装置30包括堆叠单元70,该堆叠单元70在其上叠加从壳体30a的开口69排出的片材束,从而使得用户可以容易地拿走片材束。

图2是图示编制堆叠单元35的外围结构的视图。

如图2所示,编制堆叠单元35设置有具有顶表面的底部单元35a,片材s堆叠在该顶表面上。底部单元35a倾斜以使片材s沿着其顶表面移动。由退出辊34朝向编制堆叠单元35传送的片材s(在图2中的方向s1上传送的片材s)被堆叠在底部单元35a上。

另外,编制堆叠单元35设置有端部引导件35b。端部引导件35b使在移动方向上沿着底部单元35a移动的片材s(在图2中的方向s2上移动的片材s)的远端对齐。

桨状件37布置在编制堆叠单元35的上方并且相对于退出辊34位于图2中的方向s1上的下游侧。

当桨状件37在图2中顺时针(在图2的箭头r1的方向上)旋转时,已经沿着图2中的方向s1传送的片材s被挤压并在图2的方向s2上被推动到编制堆叠单元35上。

夯实器38设置在编制堆叠单元35在其宽度方向上(在与图2中的移动方向s2交叉的方向上)的一端侧,并且其另一端侧将编制堆叠单元35夹持在中间。夯实器38例如由马达(未示出)驱动以在编制堆叠单元35的宽度方向上移动。因而,夯实器38使编制堆叠单元35上的片材s的一侧端和另一侧端对齐(在编制堆叠单元35的宽度方向上)。

喷出辊39设置有第一喷出辊39a和第二喷出辊39b。

第一喷出辊39a和第二喷出辊39b被布置成隔着编制堆叠单元35的底部单元35a彼此对置。

第一喷出辊39a设置在编制堆叠单元35的前表面(堆叠片材s的表面)上。

第二喷出辊39b设置在编制堆叠单元35的后表面(与堆叠片材s的表面相反的表面)上。

第一喷出辊39a和第二喷出辊39b在与片材s接触的状态下由马达(未示出)驱动以在图2的箭头r2的方向上旋转。因而,片材束b在图2中的方向s3上被传送。

图3是图示无针装订处理设备50的构造的立体图。图4是当从图3的箭头iv的方向观察该无针装订处理设备50时的视图。

如图3中所示,该无针装订处理设备50设置有上挤压构件51。另外,该无针装订处理设备50设置有下挤压构件52,该下挤压构件52与上挤压构件51成对,并且被布置成与上挤压构件51对置。

上挤压构件51被设置成可在由马达(未示出)驱动的凸轮(未示出)旋转时相对于下挤压构件52向前和向后(参见图3中的箭头d1和d2)移动。

上挤压构件51设置有上基部53和从上基部53突出的上凹凸部54。上凹凸部54被设置成沿着一个方向(在图3的箭头3a的方向上)延伸。

另外,上凹凸部54设置有多个上凸部54a和多个上凹部54b。

多个上凸部54a在上凹凸部54的纵向方向上并排布置。

另外,上凸部54a从上基部53的表面53a向下突出。上凸部54a沿着上凹凸部54的短边方向(与上凹凸部54的纵向方向交叉的方向)形成。

每个上凹部54b在上凹凸部54的纵向方向上都形成在两个相邻的上凸部54a之间。另外,上凸部54a和上凹部54b在上凹凸部54的纵向方向上交替布置。

下挤压构件52设置有下基部57和从下基部57突出的下凹凸部58。下凹凸部58设置成沿着上凹凸部54的纵向方向延伸。

另外,下凹凸部58设置有多个下凸部58a和多个下凹部58b。

上凸部54a和下凸部58a是示例性突起部。上凹部54b和下凹部58b是示例性谷部。

多个下凸部58a在下凹凸部58的纵向方向上并排布置。

另外,下凸部58a从下基部57的表面57a向上突出。下凸部58a沿着下凹凸部58的短边方向(与下凹凸部58的纵向方向交叉的方向)形成。

每个下凹部58b在下凹凸部58的纵向方向上都形成在两个相邻的下凸部58a之间。另外,下凸部58a和下凹部58b在下凹凸部58的纵向方向上交替布置。

当上挤压构件51的上凹凸部54隔着片材束b(参见图2)与下挤压构件52的下凹凸部58啮合时,片材束b被挤压,并且在片材束b中形成凹入部分和凸出部分。

因而,将片材束b的各个片材(在片材束b内彼此相邻的片材s)挤压并装订在一起。

另外,如图4所示,上挤压构件51的上凸部54a设置有在图4中位于其下端侧的上顶点54c。

另外,上凸部54a设置有位于其纵向方向的一端侧的左上侧壁54d。

左上侧壁54d在图4中的其下端侧连接至上凸部54a的上顶点54c。另外,左上侧壁54d在图4中的其上端侧连接至上基部53的表面53a。

左上侧壁54d随着距离上基部53的表面53a的距离的增加而倾斜,以接近上凸部54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中央部一侧。换言之,上凸部54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的横向表面倾斜成使得上凸部54a从上顶点54c朝向上基部53的表面53a变宽。

另外,上凸部54a设置有位于该上凸部54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处的右上侧壁54e。

右上侧壁54e在图4中其下端侧连接至上顶点54c。另外,右上侧壁54e在图4中其上端侧连接至上基部53的表面53a。

右上侧壁54e倾斜成使得随着距离上基部53的表面53a的距离的增加而接近上凸部54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中央部一侧。换言之,上凸部54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横向表面倾斜成使得上凸部54a从上顶点54c朝向上基部53的表面53a变宽。

另外,上挤压构件51设置有位于该上凸部54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处的左上顶点侧相交部54f。左上顶点侧相交部54f位于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沿着上凸部54a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直线l1(作为经过上顶点54c的直线)与左上侧壁54d彼此相交。

另外,上挤压构件51设置有位于该上凸部54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处的右上顶点侧相交部54g。右上顶点侧相交部54g位于直线l1与左上侧壁54e彼此相交的位置。

另外,上挤压构件51设置有位于上凸部54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处的左上基部侧相交部54h。左上基部侧相交部54h位于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左上侧壁54d与上基部53的表面53a彼此相交。

另外,上挤压构件51设置有位于上凸部54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处的右上基部侧相交部54i。右上基部侧相交部54i位于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右上侧壁54e与上基部53的表面53a彼此相交的位置。

接下来,将描述下挤压构件52。

下挤压构件52的下凸部58a设置有在图4中位于其上端侧的下顶点58c。

另外,下凸部58a设置有位于该下凸部58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左下侧壁58d。

左下侧壁58d在图4中其上端侧处连接至下凸部58a的下顶点58c。另外,右下侧壁58d在图4中其下端侧处连接至下基部57的表面57a。

左下侧壁58d倾斜成随着距离下基部57的表面57a的距离的增加而接近下凸部58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中央部一侧。换言之,下凸部58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的横向表面倾斜成使得下凸部58a从下顶点58c朝向下基部57的表面57a变宽。

另外,下凸部58a设置有位于该下凸部58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右下侧壁58e。

右下侧壁58e在图4中其上端侧处连接至下顶点58c。另外,右下侧壁58e在图4中其下端侧处连接至下基部57的表面57a。

右下侧壁58e倾斜成随着距离下基部57的表面57a的距离的增加而接近下凸部58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中央部一侧。换言之,下凸部58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横向表面倾斜成使得下凸部58a从下顶点58c朝向下基部57的表面57a变宽。

另外,下挤压构件52设置有位于下凸部58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处的左下顶点侧相交部58f。左下顶点侧相交部58f位于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沿着下凸部58a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直线l2(作为穿过下顶点58c的直线)与左下侧壁58d彼此相交。

另外,下挤压构件52设置有位于该下凸部58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处的右下顶点侧相交部58g。该右下顶点侧相交部58g位于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直线l2与右下侧壁58e彼此相交。

另外,下挤压构件52设置有位于下凸部58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处的左下基部侧相交部58h。左下基部侧相交部58h位于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左下侧壁58d与下基部57的表面57a彼此相交。

另外,下挤压构件52设置有位于下凸部58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右下基部侧相交部58i。右下基部侧相交部58i位于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右下侧壁58e与下基部57的表面57a彼此相交。

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左上顶点侧相交部54f的位置与左下顶点侧相交部58f的位置在上凸部54a的纵向方向上对齐。

另外,右上顶点侧相交部54g的位置与右下顶点侧相交部58g的位置在上凸部54a的纵向方向上对齐。

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左上基部侧相交部54h的位置与左下基部侧相交部58h的位置在上凸部54a的纵向方向上对齐。

另外,右上基部侧相交部54i的位置与右下基部侧相交部58i的位置在上凸部54a的纵向方向上对齐。

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左上顶点侧相交部54f定位成比左下基部侧相交部58h更接近上凸部54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中央部一侧。

另外,右上顶点侧相交部54g定位成比右下基部侧相交部58i更接近上凸部54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中央部一侧。

左下顶点侧相交部58df定位成比左上基部侧相交部54h更接近下凸部58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中央部一侧。

另外,右下顶点侧相交部58g定位成比右上基部侧相交部54i更接近下凸部58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中央部一侧。

图5a至图5c是图示装订时无针装订处理设备50的操作的视图。图5b和图5c省略了片材束b的图示。在图5a至图5c中,上凸部54a比下凸部58a位于图5a至图5c的纸面的更后面。

如图5a所示,上挤压构件51朝向下挤压构件53向下移动。当上挤压构件51向下移动时,上凸部54a的上顶点54c和下凸部58a的下顶点58c挤压片材束b。

之后,如图5b所示,上挤压构件51进一步向下移动。当上挤压构件51进一步向下移动时,上顶点54c在挤压片材束b的同时到达下顶点58c的下侧。

当上顶点54c到达下顶点58c的下侧时,左上侧壁54d和左下侧壁58d在从图5b的纸面的前侧看时彼此相交。另外,右上侧壁54e和右下侧壁58e彼此相交。换言之,当在上凸部54a的列方向(布置多个上凸部54a的方向)观察时(当在列方向上从上游侧或下游侧观察时),上凸部54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的横向表面与下凸部58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的横向表面在挤压片材束b的过程中彼此相交。同样,上凸部54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横向表面与下凸部58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横向表面彼此相交。

当左上侧壁54d与左下侧壁58d彼此相交时,在左上侧壁54d中产生挤压片材束b的区域a1。另外,在左下侧壁58d中产生挤压片材束b的区域a2。

当右上侧壁54e与右下侧壁58e彼此相交时,在右手侧壁54e中产生挤压片材b的区域a3。另外,在右下侧壁58e中产生挤压片材束b的区域a4。

结果,片材束b的被上凸部54a挤压的部分在上凸部54a的纵向方向上变宽。这里,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由于除了上顶点54c之外左上侧壁54d的一部分和右上侧壁54e的一部分也适合于挤压片材束b,因此片材束b的被上凸部54a挤压的部分在上凸部54a的纵向方向上变宽。

同样,片材束b的被下凸部58a挤压的部分在下凸部58a的纵向方向上变宽。另外,由于除了下顶点58c之外左下侧壁58d的一部分和右下侧壁58e的一部分也如上凸部54a一样适合于挤压片材束b,因此片材束b的被下凸部58a挤压的部分在下凸部58a的纵向方向上变宽。

随后,如图5c中所示,上挤压构件51进一步向下移动。即使当上挤压构件51进一步向下移动时,当从图5c的纸张的前侧观察时,左上侧壁54d与左下侧壁58d之间的相交关系继续。另外,右上侧壁54e与右下侧壁58e之间的相交关系也继续。

因而,进一步加宽了挤压片材束b的左上侧壁54d的区域a1的范围。也进一步加宽了挤压片材束b的左下侧壁58d的区域a2的范围。挤压片材束b的右上侧壁54e的区域a3的范围也加宽了。挤压片材束b的右下侧壁58e的区域a4的范围也加宽了。

结果,片材束b的被上凸部54a挤压的部分在上凸部54a的纵向方向上被进一步加宽。另外,片材束b的被下凸部58a挤压的部分在下凸部58a的纵向方向上被进一步加宽。

于是,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当上挤压构件51到达预定位置时,片材束b的装订处理结束。

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当开始装订处理时,上凸部54a的上顶点54c首先挤压片材束b。另外,下凸部58a的下顶点58c挤压片材束b。

这里,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当上顶点54c挤压片材束b时,载荷可能容易集中在片材束b的被左上顶点侧相交部54f挤压的部分以及片材束b的被右上顶点侧相交部54g挤压的部分中。

另外,当下顶点58c挤压片材束b时,载荷可能容易集中在片材束b的被左下顶点侧相交部58f挤压的部分以及片材束b的被右下顶点侧相交部58g挤压的部分中。

因而,当上挤压构件51在载荷以这种方式集中的状态下进一步向下移动时,在片材束b的被左上顶点侧相交部54f、右上顶点侧相交部54g、左下顶点侧相交部58f和右下顶点侧相交部58g挤压的部分处可能发生片材束b的损坏。

相比而言,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片材束b的被上挤压构件51和下挤压构件52挤压的部分根据上挤压构件51的进一步移动而在上凸部54a延伸的方向上以及下凸部58a延伸的方向上逐渐变宽。

结果,作用在片材束b上的载荷被分布开,从而很难发生片材束b的损坏。

另外,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5b所示,上凸部54a的侧壁(左上侧壁54d和右上侧壁54e)与下凸部58a的侧壁(左下侧壁58d和右下侧壁58e)在装订过程中彼此相交。

因而,减轻了作用在片材束b的特定部分上的载荷。

这里,例如,当上凸部54a的侧壁和下凸部58a的侧壁在装订过程中彼此不相交时,载荷容易强烈地作用在片材束b的特定部分上。

图6a是图示左上侧壁54d和左下侧壁58d在装订时彼此不相交的情况的构造的视图。

在图6a所示的构造中,左上基部侧相交部54h和左上顶点侧相交部54f定位成比左下顶点侧相交部58f在图6a中更靠右,并且左上侧壁54d与左下侧壁58d彼此不相交。

在该构造中,载荷容易强烈地作用在片材束b(未示出)的被左上顶点侧相交部54f挤压的部分上,并且例如容易在该部分处发生片材损坏。

在图6a所示的构造中,当上挤压构件51向下移动时,片材束b的一部分抵靠左上顶点侧相交部54f从下侧被挤压。在这种情况下,下挤压构件52的下顶点部分58a进入位于片材束b的被左上顶点侧相交部54f挤压的部分的相反侧中的每一侧(图6a的纸面的后侧和前侧)的状态。另外,难以提供被左上顶点侧相交部54f挤压的部分的逃逸空间。

换言之,在图6a所示的构造中,下凸部58a的壁部设置在片材束b的被左上顶点侧相交部54f挤压的部分的相反侧中的每一侧(图6a的纸面的后侧和前侧),如附图标记6a所示。片材束b被该壁部限制,从而容易被强烈地挤压在左上顶点侧相交部54f上。

相比而言,在其中左上侧壁54d和左下侧壁58d如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样彼此相交的构造中,位于左上顶点侧相交部54f的相反侧中的每一侧的壁部的区域减小,如图6b中的附图标记6a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容易提供片材束b的被左上顶点侧相交部54f挤压的部分的逃逸空间,从而减轻了作用在被挤压部分上的载荷。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难以发生片材损坏。

这里,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凸部54a的侧壁(左上侧壁54d和右上侧壁54e)与下凸部58a的侧壁(左下侧壁58d和右下侧壁58e)之间的相交关系继续,直到装订结束,如图5c所示。

因而,与其中侧壁的相交关系在装订过程中就终止的构造相比,难以发生载荷强烈地作用在片材束b的特定部分上的情况。

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4中所示,左上顶点侧相交部54f的位置与左下顶点侧相交部58f的位置在上凸部54a的纵向方向上对齐。

在这种情况下,作用在片材束b上的载荷被分布到左上顶点侧相交部54f和左下顶点侧相交部58f。当左上顶点侧相交部54f的位置与左下顶点侧相交部58f的位置彼此不对齐时(当这些位置在上凸部54a的纵向方向上不彼此对齐时),其中一个顶点侧相交部与片材束b之间的接触压力会变得比另一个顶点侧相交部与片材束b之间的接触压力大。在这种情况下,在接触压力相对较大的一侧可能发生片材损坏等。

相比而言,当两个顶点侧相交部的位置如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彼此对齐时,载荷被分布到顶点侧相交部,从而使得难以发生片材束b的损坏。

另外,上凸部54a在其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也与上述一样,并且右上顶点侧相交部54g的位置与右下顶点侧相交部58g的位置彼此对齐。

图7a和图7b是图示了无针装订处理设备50的另一个示例性构造。这里,图7a是图示了在开始装订之前上凸部54a与下凸部58a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图7b是图示了在装订过程中上凸部54a与下凸部58a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另外,与图4中所示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将由与图4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如图7a所示,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下凸部58a比上凸部54a定位成在图7a中更靠左。

另外,如图7b中所示,在该示例性构造中,上凸部54a的侧壁与下凸部58a的侧壁同样在装订过程中彼此相交,并且该关系继续直到装订结束。

因而,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那样抑制了强烈地作用在片材束b的一部分上的载荷。

图8是图示无针装订处理设备50的另一个示例性构造的视图并且是当从上凹凸部54在其端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观察该无针装订处理设备50时的视图。与图3和图4所示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将由与图3和图4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关于上凹部54b的上开口角度a和下凸部58a的下顶点角度b,满足如下关系:上开口角度a>下顶点角度b。

这里,上开口角度a是由上凸部54a的侧表面和另一个相邻上凸部54a的侧表面形成的角度。

另外,下顶点角度b是由下凸部58a的一个侧表面与其另一个侧表面形成的角度。

在该示例性构造中,与上开口角度a和下顶点角度b彼此相同的情况相比,作为作用在片材束b上的载荷的每单位面积作用载荷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减少装订片材束b所需的载荷。

已经出于图示和描述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前面描述。并非旨在将本发明穷举或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明显,许多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实施方式,以便最好地解释本发明及其实际应用的原理,借此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适合于预期的特定用途的各种实施方式及各种修改。本发明的范围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