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驱动电路及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28222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驱动电路及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背光驱动电路及液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现在的面板设计中,大尺寸产品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在驱动大尺寸产品如电视的背光电源电路比较复杂。其中,在现有的电视背光电源电路中,实现LED的多路均流需要较多的元器件,如控制芯片、整流二极管、MOS管等关键功率元器件,从而使得产品的成本相对较高。同时,现有的LED的多路均流电路中由于电流电压应力的原因存在较高的量产不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驱动电路,以降低成本,提高量产良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驱动电路,用于驱动第一组发光二极管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所述背光驱动电路包括谐振变换电路、共模电感、比较单元、光耦反馈单元、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及第三电阻;其中,所述谐振变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连接至所述共模电感的异名端,所述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出端连接至第一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三电阻串联在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与地之间,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三电阻串联在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与地之间,所述第一二极管及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分别连接至所述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二极管及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以接收第一电压;所述比较单元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电阻与第三电阻的连接节点上,以侦测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的总电流;所述比较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压与第一参考值比较后通过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比较结果,及用于将所述总电流与第二参考值比较后通过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二比较结果;所述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三二极管及第四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三二极管及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至所述光耦反馈单元;所述光耦反馈单元连接至所述谐振变换电路,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比较结果及第二比较结果来调节所述谐振变换电路的输出电压,以维持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的总电流恒定的同时,使得流过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的电流相同。

其中,所述背光驱动电路还包括第四电阻及第五电阻,所述第四电阻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并联,所述第五电阻与所述第二电阻并联。

其中,所述背光驱动电路还包括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及第八电阻,所述第六电阻、所述第七电阻及所述第八电阻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三电阻的两端。

其中,所述背光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一电容及第二电容,所述第九电阻与所述第一电容并联在所述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出端与地之间,所述第十电阻与所述第二电容并联在所述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出端与地之间。

其中,所述比较单元为单电源双重运算放大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第一组发光二极管、第二组发光二极管及背光驱动电路,所述背光驱动电路用于驱动第一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所述背光驱动电路包括谐振变换电路、共模电感、比较单元、光耦反馈单元、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及第三电阻;其中,所述谐振变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连接至所述共模电感的异名端,所述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出端连接至第一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三电阻串联在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与地之间,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三电阻串联在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与地之间,所述第一二极管及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分别连接至所述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二极管及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以接收第一电压;所述比较单元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电阻与第三电阻的连接节点上,以侦测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的总电流;所述比较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压与第一参考值比较后通过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比较结果,及用于将所述总电流与第二参考值比较后通过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二比较结果;所述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三二极管及第四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三二极管及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至所述光耦反馈单元;所述光耦反馈单元连接至所述谐振变换电路,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比较结果及第二比较结果来调节所述谐振变换电路的输出电压,以维持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的总电流恒定的同时,使得流过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的电流相同。

其中,所述背光驱动电路还包括第四电阻及第五电阻,所述第四电阻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并联,所述第五电阻与所述第二电阻并联。

其中,所述背光驱动电路还包括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及第八电阻,所述第六电阻、所述第七电阻及所述第八电阻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三电阻的两端。

其中,所述背光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一电容及第二电容,所述第九电阻与所述第一电容并联在所述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出端与地之间,所述第十电阻与所述第二电容并联在所述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出端与地之间。

其中,所述比较单元为单电源双重运算放大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上述阵列基板。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背光驱动电路,用于驱动第一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所述背光驱动电路包括谐振变换电路、共模电感、比较单元、光耦反馈单元、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及第三电阻,所述比较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及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以接收第一电压,所述比较单元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与第三电阻的连接节点上,以侦测所述第一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的总电流;所述比较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压与第一参考值比较后通过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比较结果,及用于将所述总电流与第二参考值比较后输出第二比较结果,所述比较单元的第一及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三及第四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三及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至所述光耦反馈单元;所述光耦反馈单元连接至所述谐振变换电路,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及第二比较结果来调节所述谐振变换电路的输出电压,以维持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的总电流恒定的同时,使得流过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的电流相同。本发明结构简单,使得产品的成本降低。同时,所述背光驱动电路不存在电流电压应力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量产的良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第一方案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驱动电路的电路图;

图2是图1的背光驱动电路中的谐振变换电路的一实施例中的电路图;

图3是图1的背光驱动电路中的谐振变换电路的另一实施例中的电路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方案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外,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发明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发明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本说明书中出现“工序”的用语,其不仅是指独立的工序,在与其它工序无法明确区别时,只要能实现该工序所预期的作用则也包括在本用语中。另外,本说明书中用“~”表示的数值范围是指将“~”前后记载的数值分别作为最小值及最大值包括在内的范围。在附图中,结构相似或相同的用相同的标号表示。

请参阅图1,本发明第一方案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驱动电路100。所述背光驱动电路100用于驱动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所述背光驱动电路100包括谐振变换电路10、共模电感L、比较单元U、光耦反馈单元20、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及第三电阻R3。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的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连接至所述共模电感L的异名端2及4,所述共模电感L的第一输出端1连接至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的正极。所述共模电感L的第二输出端3连接至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的正极,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三电阻R3串联在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与地之间,所述第二电阻R2与所述第三电阻R3串联在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与地之间,所述第一二极管D1及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分别连接至所述共模电感L的第一输出端1及第二输出端3,所述比较单元U的第二输入端2IN-连接至所述第一二极管D1及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以接收第一电压,所述比较单元U的第一输入端2IN-连接至所述第一与第三电阻R1及R3的连接节点上,以侦测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的总电流;所述比较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压与第一参考值比较后通过第一输出端1OUT输出第一比较结果,及用于将所述总电流与第二参考值比较后通过第二输出端2OUT输出第二比较结果,所述比较单元U的第一输出端1OUT及第二输出端2OUT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三二极管D3及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所述第三二极管D3及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至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连接至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比较结果及第二比较结果来调节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的输出电压,以维持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的总电流恒定的同时,使得流过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的电流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比较单元U为单电源双重运算放大器。其中,所述比较单元U还包括第一参考端1IN+及第二参考端2IN+,所述第一参考端用于接收第一参考电压作为第一参考值。所述第二参考端用于接收第二参考电压作为第二参考值。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比较单元U对所述总电流与第二参考值比较时,需要将所述总电流通过所述第三电阻R3转换成电压后与所述第二参考值进行比较,从而输出第二比较结果。其中,所述第一输入端1IN-、第一参考端1IN+及第一输出端1OUT构成了一个电流环。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2IN-、第二参考端1IN+及第二输出端2OUT构成了一个电压环。所述第一参考电压与所述第二参考电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定所述第一参考电压与所述第一输入端1IN-的电压相同维持流过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及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的总电流恒定。当所述第一输入端1IN-侦测的所述总电流变化,即所述第一输入端1IN-的电压就会变化,由于所述第一参考电压不变,故所述第一输出端1OUT输出低电平或高电平至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会反馈给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会调整输出电压,直至所述第一输入端1IN-的电压与所述第一参考电压相同。因此,维持了流过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及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总电流恒定。另外,通过设定所述第二参考电压与所述第二输入端2IN-的电压相同维持流过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的电流与流过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的电流相等。当所述流过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的电流与流过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的电流不等时,例如流过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的电流变化,如变大时,所述共模电感L的第一输入端4与所述第一输出端1之间的电压增加,根据所述共模电感L的互感原理,所述第二输入端2与所述第二输出端3之间的电压也增加,使得流过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的电流变大,则所述比较单元U的第二输入端2IN-接收的电压变化,故所述第一输出端1OUT输出低电平或高电平至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会反馈给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会调整输出电压,直至所述第二输入端2IN的电压与所述第二参考电压相同,此时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的电流与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的电流相等。因此,本发明的背光驱动电路100实现在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与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的总电流恒定的情况下达到了流过所述第一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200及300的电流相同。且所述背光驱动电路100的结构简单,从而使得产品的成本降低。同时,所述背光驱动电路100不存在电流电压应力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量产的良率。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驱动电路100还包括第四电阻R4及第五电阻R5,所述第四电阻R4与所述第一电阻R1并联,所述第五电阻R5与所述第二电阻R2并联。

所述背光驱动电路100还包括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及第八电阻R8,所述第六电阻R6、所述第七电阻R7及所述第八电阻R8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一电容C1及第二电容C2,所述第九电阻R9与所述第一电容C1并联在所述共模电感L的第一输出端1与地之间,所述第十电阻R10与所述第二电容C2并联在所述共模电感L的第二输出端3与地之间。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光管Q2、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及第六电容C6、控制器A、变压器T、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及第八二极管D8。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通过所述第十一电阻R11连接至所述控制器A,并通过所述第十二电阻R12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所述第一开光管Q1的漏极连接至电压端Vin。所述第一开光管Q1的源极还连接至所述控制器A,并连接至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所述第二开关管Q2通过所述第十三电阻R13连接至所述控制器A,并通过所述第十四电阻R14连接至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接地。所述第三电容C3的正极连接至所述电压端Vin,所述第三电容C3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四电容C4连接至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与漏极之间。所述第五电容连接至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与所述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的异名端。所述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的异名端通过所述第六电容C6连接至所述控制器A。所述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的同名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所述变压器T的第一次级线圈的同名端连接至所述第五及第六二极管的阳极,所述变压器T的第一次级线圈的异名端连接至所述变压器T的第二次级线圈的同名端,并接地。所述变压器T的第二次级线圈的异名端连接至所述第七及第八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至所述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并作为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至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并作为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的第二输出端。所述控制器A还连接至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以接收反馈信号,从而控制所述第一及第二开关管Q1及Q2的开关,从而控制所述输出电压。

其中,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包括光耦UM1、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及第十电容C10。所述光耦UM1的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通过所述第十七电阻R17及所述第十八电阻R18连接至所述光耦UM1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十七电阻R17及所述第十八电阻R18之间的节点接收参考电压。所述光耦UM1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所述第三二极管D3及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以接收所述第一及第二比较结果。所述光耦UM1的开关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十九电阻R19连接至所述控制器A,以输出反馈信号,并通过所述第十九电阻R19及所述第十电容C10接地。所述光耦UM1的开关管的发射极接地。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所述谐振变换电路可以包括整流器Z、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三开关管Q3、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变压器T2及控制器A2。所述整流器Z的两输入端连接至电压源的两端。所述整流器Z的第一输出端接地。所述整流器Z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至所述变压器T2的初级线圈的第一端,所述变压器T2的初级线圈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漏极,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漏极还连接至所述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所述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通过所述第十五电阻R15连接至所述整流器Z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七及第八电容C7及C8并联在所述整流器Z的第二输出端与地之间。所述第九电容C9并联在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两端。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栅极连接至所述控制器A2。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源极通过所述第十六电阻R16接地,并连接至所述控制器A2。所述变压器T2的第一次级线圈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十二极管D10的阳极,所述第十二极管D10的阴极作为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的第一输出端。所述变压器T2的第一次级线圈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变压器T2的第二次级线圈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阳极,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阴极作为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的第二输出端。所述变压器T2的第二次级线圈的第二端接地。所述控制器A2还连接至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以接收反馈信号,从而控制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开关,从而控制所述输出电压。

其中,所述光耦反馈单元也可以包括光耦UM2及第二十电阻R20。所述光耦UM2的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接收参考电压,并通过所述第二十电阻R20连接至所述光耦UM2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所述光耦UM2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所述第三二极管D3及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以接收所述第一及第二比较结果。所述光耦UM2的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至所述控制器A2,以输出反馈信号。所述光耦UM1的开关管的发射极接地。

请参阅图4,本发明第二方案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400。所述液晶显示器400包括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及背光驱动电路100。所述背光驱动电路100用于驱动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驱动电路100为上述实施例提供背光驱动电路100。具体为:

所述背光驱动电路100用于驱动第一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200及300。所述背光驱动电路100包括谐振变换电路10、共模电感L、比较单元U、光耦反馈单元20、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及第三电阻R3。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的第一及第二输出端连接至所述共模电感L的异名端2及4,所述共模电感L的第一输出端1连接至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的正极。所述共模电感L的第二输出端3连接至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的正极,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三电阻R3串联在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与地之间,所述第二电阻R2与所述第三电阻R3串联在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与地之间,所述第一及第二二极管D1及D2的阳极分别连接至所述共模电感L的第一及第二输出端1及3,所述比较单元U的第二输入端2IN-连接至所述第一及第二二极管D1及D2的阴极,以接收第一电压,用于将第一电压与第一参考值比较后输出第一比较结果,所述比较单元U的第一输入端2IN-连接至所述第一与第三电阻R1及R3的连接节点上,以侦测所述第一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200及300的总电流,用于将所述总电流与第二参考值比较后输出第二比较结果,所述比较单元U的第一及第二输出端1OUT及2OUT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三及第四二极管D3及D4的阴极,所述第三及第四二极管D3及D4的阳极连接至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连接至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及第二比较结果来调节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的输出电压,以维持所述第一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200及300的总电流恒定的同时,使得流过所述第一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200及300的电流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比较单元U为单电源双重运算放大器。其中,所述比较单元U还包括第一参考端1IN+及第二参考端2IN+,所述第一参考端用于接收第一参考电压作为第一参考值。所述第二参考端用于接收第二参考电压作为第二参考值。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比较单元U对所述总电流与第二参考值比较时,需要将所述总电流通过所述第三电阻R3转换成电压后与所述第二参考值进行比较,从而输出第二比较结果。其中,所述第一输入端1IN-、第一参考端1IN+及第一输出端1OUT构成了一个电流环。所述第二输入电压端2IN-、第二参考端1IN+及第二输出端2OUT构成了一个电压环。所述第一参考电压与所述第二参考电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定所述第一参考电压与所述第一输入端1IN的电压相同维持流过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及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恒定。当所述第一输入端1IN-侦测的所述总电流变化,即所述第一输入端1IN-的电压就会变化,由于所述第一参考电压不变,故所述第一输出端1OUT输出低电平或高电平至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会反馈给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会调整输出电压,直至所述第一输入端1IN-的电压与所述第一参考电压相同。因此,维持了流过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及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总电流恒定。另外,通过设定所述第二参考电压与所述第二输入端2IN-的电压相同维持流过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与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的电流相等。当所述流过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与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的电流不等时,例如流过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的电流变化,如变大时,所述共模电感L的第一输入端4与所述第一输出端1之间的电压增加,根据所述共模电感L的互感原理,所述第二输入端2与所述第二输出端3之间的电压也增加,使得流过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的电流变大,则所述比较单元U的第二输入端2IN-接收的电压变化,故所述第一输出端1OUT输出低电平或高电平至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会反馈给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会调整输出电压,直至所述第二输入端2IN的电压与所述第二参考电压相同,此时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的电流与所述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的电流相等。因此,本发明的背光驱动电路100实现在所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200与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00的总电流恒定的情况下达到了流过所述第一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200及300的电流相同。且所述背光驱动电路100的结构简单,从而使得产品的成本降低。同时,所述背光驱动电路100不存在电流电压应力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量产的良率。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驱动电路100还包括第四电阻R4及第五电阻R5,所述第四电阻R4与所述第一电阻R1并联,所述第五电阻R5与所述第二电阻R2并联。

所述背光驱动电路100还包括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及第八电阻R8,所述第六电阻R6、所述第七电阻R7及所述第八电阻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三电阻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一电容C1及第二电容C2,所述第九电阻R9与所述第一电容C1并联在所述共模电感L的第一输出端1与地之间,所述第十电阻R10与所述第二电容C2并联在所述共模电感L的第二输出端3与地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光管Q2、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及第六电容C6、控制器A、变压器T、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及第八二极管D8。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通过所述第十一电阻R11连接至所述控制器A,并通过所述第十二电阻R12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所述第一开光管Q1的漏极连接至电压端Vin。所述第一开光管Q1的源极还连接至所述控制器A,并连接至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所述第二开关管Q2通过所述第十三电阻R13连接至所述控制器A,并通过所述第十四电阻R14连接至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接地。所述第三电容C3的正极连接至所述电压端Vin,所述第三电容C3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四电容C4连接至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与漏极之间。所述第五电容连接至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与所述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的异名端。所述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的异名端通过所述第六电容C6连接至所述控制器A。所述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的同名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所述变压器T的第一次级线圈的同名端连接至所述第五及第六二极管的阳极,所述变压器T的第一次级线圈的异名端连接至所述变压器T的第二次级线圈的同名端,并接地。所述变压器T的第二次级线圈的异名端连接至所述第七及第八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至所述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并作为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至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并作为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的第二输出端。所述控制器A还连接至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以接收反馈信号,从而控制所述第一及第二开关管Q1及Q2的开关,从而控制所述输出电压。

其中,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包括光耦UM1、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及第十电容C10。所述光耦UM1的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通过所述第十七电阻R17及所述第十八电阻R18连接至所述光耦UM1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十七电阻R17及所述第十八电阻R18之间的节点接收参考电压。所述光耦UM1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所述第三二极管D3及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以接收所述第一及第二比较结果。所述光耦UM1的开关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十九电阻R19连接至所述控制器A,以输出反馈信号,并通过所述第十九电阻R19及所述第十电容C10接地。所述光耦UM1的开关管的发射极接地。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可以包括整流器Z、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三开关管Q3、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变压器T2及控制器A2。所述整流器Z的两输入端连接至电压源的两端。所述整流器Z的第一输出端接地。所述整流器Z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至所述变压器T2的初级线圈的第一端,所述变压器T2的初级线圈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漏极,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漏极还连接至所述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所述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通过所述第十五电阻R15连接至所述整流器Z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七及第八电容C7及C8并联在所述整流器Z的第二输出端与地之间。所述第九电容C9并联在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两端。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栅极连接至所述控制器A2。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源极通过所述第十六电阻R16接地,并连接至所述控制器A2。所述变压器T2的第一次级线圈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十二极管D10的阳极,所述第十二极管D10的阴极作为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的第一输出端。所述变压器T2的第一次级线圈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变压器T2的第二次级线圈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阳极,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阴极作为所述谐振变换电路10的第二输出端。所述变压器T2的第二次级线圈的第二端接地。所述控制器A2还连接至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以接收反馈信号,从而控制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开关,从而控制所述输出电压。

其中,所述光耦反馈单元20’也可以包括光耦UM2及第二十电阻R20。所述光耦UM2的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接收参考电压,并通过所述第二十电阻R20连接至所述光耦UM2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所述光耦UM2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所述第三二极管D3及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以接收所述第一及第二比较结果。所述光耦UM2的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至所述控制器A2,以输出反馈信号。所述光耦UM1的开关管的发射极接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该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