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封气密砚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2001阅读:7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封气密砚台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砚台,尤其涉及一种水封气密砚台。



背景技术:

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经常使用,但由于用墨量难以预计,一次使用之后的余墨极易变干,造成浪费。常见的砚台为了解决内部贮墨(液体)不干问题,主要的方法是提高砚座与砚盖的密闭性,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1、重力密合式:在制造时强化砚盖与砚台的密合,力求加盖之后的相对密封;但由于常规的砚盖不能保证加盖之后的完全气密,经常容易导致空气内外流通,内部贮墨迅速蒸发边干。

2、螺纹旋盖式:利用常规的瓶盖原理,保证旋盖之后的密封;旋盖之后的密封气密较好,但螺纹丝口容易被墨水弄脏甚至胶结,影响开盖,同时,但由于螺纹丝口不易制作,主要只能应用在塑料等材质的产品上;石材、陶瓷制作较难,且气密性较差。

3、内外组合式:通常是内部为石砚,外部加有盖木盒。仅具有装饰效果,仍然不能够解决气密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水封气密砚台。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水封气密砚台,包括外砚盆、存墨组件、水封砚盖和砚上盖,所述外砚盆的中部设置有存墨槽,所述存墨槽的外侧设置有环形的贮水池,所述存墨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存墨槽内,所述水封砚盖为环形结构,且其上端与所述砚上盖的下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水封砚盖的下端位于所述贮水池内。

具体地,所述存墨组件中部设置有舔笔池,所述舔笔池的外侧设置有环形的贮墨池,所述存墨组件的外侧面与所述存墨槽的内侧面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存墨组件的上端面与所述外砚盆的上端面重合且与所述砚上盖的下侧面贴合。

具体地,所述水封砚盖的高度小于所述贮水池的深度,所述贮水池的厚度不小于所述水封砚盖的厚度的三倍,所述水封砚盖的内侧壁与所述贮水池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空隙,所述贮水池的内侧壁的上端设置有梯形/梯级收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封气密砚台通过水封砚盖和外砚盆上环形的贮水池正在贮水状态下形成完整的水封状态,保证存墨组件内的贮墨池的气密性,并维持较稳定的湿度,延长了贮墨池内墨水的稳定性,保持其长时间处于液体状态,不发生干涸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水封气密砚台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封气密砚台,包括外砚盆1、存墨组件3、水封砚盖7和砚上盖2,外砚盆1的中部设置有存墨槽,存墨槽的外侧设置有环形的贮水池4,存墨组件3固定设置在存墨槽内,水封砚盖7为环形结构,且其上端与砚上盖2的下侧面固定连接,水封砚盖7的下端位于贮水池4内,存墨组件3中部设置有舔笔池5,舔笔池5的外侧设置有环形的贮墨池6,存墨组件3的外侧面与存墨槽的内侧面密封连接,存墨组件3的上端面与外砚盆1的上端面重合且与砚上盖2的下侧面贴合,水封砚盖7的高度小于贮水池4的深度,贮水池4的厚度不小于水封砚盖7的厚度的三倍,水封砚盖7的内侧壁与贮水池4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空隙,贮水池4的内侧壁的上端设置有梯形/梯级收分41。

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封气密砚台的工作原理及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一

以图2所示的圆形结构为例,将外砚盆1、存墨组件3、水封砚盖7、砚上盖2等均设置有圆形,水封砚盖7与砚上盖2组成倒置的杯状结构,并将其扣盖在外砚盆1上,水封砚台的下端插入至贮水池4的水面之下,形成水封,通过水封隔绝空气,保证贮墨池6内的气密性和潮湿度;

通过在贮水池4的内侧壁上设置收分41,起到以下两个作用,其一是将收分41的下部作为贮水池4的水位警戒线,避免贮水池4内存水过多,并且通过收分41提升贮水池4上部的贮水容量;避免水封砚盖7插入贮水池4后存水溢流至贮墨池6内。

贮水池4的厚度应比水封砚盖7的厚度大三倍以上,保证砚盖下扣后,水封砚盖7排开一定量的水,导致贮水面的上升,该上升高度不超过贮水池4的内侧壁,水不进入贮墨池6。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的外砚盆1、存墨组件3、水封砚盖7、砚上盖2等可为其余形状,仅需要保证通过水封密封外界与贮墨池6之间即可;

另外外砚盆1、存墨组件3、水封砚盖7、砚上盖2等可采用玻璃、亚克力等透明材质,以便于观察水位和存墨的情况。

同时存墨组件3和外砚盆1可为一体式结构,即在外砚盆1的内部直接开槽,形成贮墨池6和舔笔池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