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铅式自动铅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1736阅读:1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铅式自动铅笔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学习文具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可以变换铅笔芯种类的变铅式自动铅笔。



背景技术:

铅笔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的文具之一,大到绘画设计以及各种考试,小到普通记事完成作业等都需要用到铅笔。世界上第一支自动铅笔于1822年在英国发明,1915年日本人发明了一种自动铅笔,为了出口给它命名为"Every-Ready Sharp Pencil",该铅笔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日本人的认可,直到出口订单暴增,受到国外的认可后,日本国内的需求才迅速增长。自动铅笔经过一系列的发展于1980年前后在德国研制成功了塑料二爪卡头铅笔,这使自动铅笔在材料和结构上有了新的突破。

铅笔的最大区别在于铅笔芯的不同,根据铅笔芯中的石墨与粘土混合比例的多少,又可分为H和B两种类型,其中H表示粘土,用以表示铅笔芯的硬度,H前面的数字越大,铅笔芯就越硬,写出的字越不明显,常用来复写;而B表示石墨,用以表示铅笔芯质软的情况和写字的明显程度,B前面的数字越大则字迹越黑,常用以绘画。因此不同的场合下需要不同类型的铅笔,而在现如今的自动铅笔中,大都是只有一个储芯管,一支铅笔只能出一种类型的铅笔芯,从而使铅笔的使用范围产生了较大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特别是画图设计者对铅笔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铅式自动铅笔,该自动铅笔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种类铅芯之间的切换,应用起来更加方便灵活。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变铅式自动铅笔,包括上笔杆和下笔杆,所述的上笔杆内设置有横向挡板,所述的横向挡板将所述上笔杆的内部空间分割成按压腔和变铅腔;

所述的变铅腔内设置有若干个沿圆周方向均布的具有一次折弯的竖向挡板,相邻的竖向挡板之间形成了导向槽,且若干个所述的导向槽均与沿轴线方向设置的滑槽相连通;

所述的导向槽内设置有储铅管,所述储铅管的上端抵靠在所述横向挡板的下表面,所述储铅管的下端抵靠在设置于所述上笔杆内部的呈圆环状的垫片上;

所述横向挡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的滑槽相连通的第一通孔;

所述储铅管的上部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穿过设置于所述上笔杆上的导向孔凸出于所述上笔杆的外部;

所述按压腔内同轴设置有按压帽;

所述的下笔杆内设置有与所述滑槽相连通的接管,且所述的接管上设置有脉动式活动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的按压帽呈下端开口上端封闭的圆台形筒状结构,且所述按压帽的开口端直径大于封闭端的直径,所述按压帽的封闭端的内侧设置有沿轴线方向的按压杆。

进一步地,所述竖向挡板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所述的竖向挡板形成了三个导向槽。

进一步地,所述的储铅管呈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筒状结构,且所述储铅管的封闭端设置有仅允许一根铅笔芯通过的第二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变铅式自动铅笔,除了具备普通自动铅笔的功能外,通过在上笔杆内设置不同的储铅管,并在不同的储铅管内放置不同类型的铅笔芯,当需要一种铅笔芯时,只需推动对应放置该种铅笔芯的储铅管,并使该储铅管位于按压杆和接管之间,便可完成不同类型铅笔芯之间的切换,方便灵活,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B-B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储铅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工作状态下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笔杆,11-横向挡板,12-按压腔,13-变铅腔,14-竖向挡板,15-导向槽,2-下笔杆,3-储铅管,31-导向块,4-垫片,5-接管,6-按压帽,61-按压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变铅式自动铅笔包括上笔杆1和下笔杆2,且所述的上笔杆1的内部的下端设置有内螺纹,所述下笔杆2的外部的上端设置有外螺纹,二者通过螺纹相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上笔杆1的内部设置有横向挡板11,所述的横向挡板11将所述上笔杆1的内部空间分割成按压腔12和变铅腔13,其中所述的按压腔12位于所述变铅腔13的上方。

如图5所示,所述的变铅腔13内设置有若干个沿圆周方向均布的具有一次折弯的竖向挡板14,相邻的竖向挡板14之间形成了导向槽15,且若干个所述的导向槽15相交于圆心处。为了方便描述,现将若干个所述导向槽15交汇处的空间定义为滑槽。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变铅腔13内沿圆周方向均布设置三个竖向挡板14,相应的便形成了三个导向槽15。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的导向槽15内设置有储铅管3,所述储铅管3的上端抵靠在所述横向挡板11的下表面,所述横向挡板11上设置有与所述的滑槽相连通的第一通孔(图中未标出);所述储铅管3的下端抵靠在设置于所述上笔杆1内部的垫片4上。所述的垫片4呈圆环状,并通过螺纹与所述的上笔杆1相连(即所述垫片4的外侧圆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上笔杆1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如图7所示,所述的储铅管3呈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筒状结构,且所述储铅管3的封闭端设置有仅允许一根铅笔芯通过的第二通孔(图中未标出)。在这里设计该通孔的目的是,避免储铅管3内的铅笔芯一次性的进入到接管5内。所述储铅管3的上部设置有导向块31,所述导向块31穿过设置于所述上笔杆1上的导向孔(图中未标出)凸出于所述上笔杆1的外部。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按压腔12内同轴设置有按压帽6,所述的按压帽6呈下端开口上端封闭的圆台形筒状结构,且所述按压帽6的开口端直径大于封闭端的直径。所述按压帽6的封闭端的内侧设置有沿轴线方向的按压杆61,工作时,所述的按压杆61穿过所述的第一通孔与所述的储铅管3相接触。在这里所述的按压帽6设计成圆台形主要是为了避免自动铅笔倒置时按压帽6在重力的作用下脱落。由于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是通过按压一个储铅管3使位于滑槽内的储铅管3沿导向槽15向外侧移动,从而实现不同类型铅笔芯的切换,因此始终有一个储铅管3位于所述的滑槽内(即图3至图5的状态时不存在的,在这里图3至图5仅是为了方便对结构进行描述而设定的),因此不存在按压帽6的按压杆61凸出于横向挡板11下表面的情况。

如图4所示,所述的下笔杆2内设置有与所述储铅管3相连通的接管5,且所述接管5的上端与所述垫片4的上表面平齐。所述的接管5上设置有脉动式活动组件,此为自动铅笔中常用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工作时,当需要切换铅笔芯的类型时,首先通过按压按压帽6将位于接管5内的铅笔芯排空,然后按压装有特定类型铅笔芯的储铅管3,通过储铅管3之间的挤压力,使滑槽内的储铅管3沿导向槽15向外侧滑动,从而将装有特定类型铅笔芯的储铅管3推至滑槽内,然后轻轻晃动自动铅笔,使铅笔芯沿第二通孔进入到接管5内,然后按压按压帽6,使铅笔芯伸出即可。在这一过程中,位于接管5内的铅笔芯还较长时,可以将排出的铅笔芯分类收纳,以便下次在用,避免浪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