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习牌,具体涉及一种磁性吸附实习牌。
背景技术:
如今有车一族越来越多,很多新手在上路时被要求在机动车后面悬挂实习标志,传统的实习标志一般采用不干胶粘贴的方式粘附于车身上,而一般新手司机在购买新车之后都不愿意将实习标志贴在车身上,其主要原因是带不干胶的实习标志在撕除时往往会留下大量难以清除的残胶;因此人们就发明了一种带吸盘的实习标志用于吸附在车子档玻璃上,但车子后挡玻璃一般存在一定倾斜角度,再加上后挡玻璃如果贴膜的话就更难让后方司机发现实习标志;于是人们对实习标签做进一步升级,采用磁性橡胶材料制作,便于实习标志通过磁性吸附于车身钢板上;而磁性橡胶在使用过程中随着车子的颠簸会发生下滑现象,这会在磁性橡胶自身以及外界灰尘的作用下刮伤车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极易因下滑导致实习标签脱落的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性吸附实习牌,通过在磁性基层上增加具有高吸附性的防滑层来阻止实习牌位移,定位牢固可靠,并能直接通过防滑层吸附于后挡风玻璃外侧,可多次重复使用,拆装方便。
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磁性吸附实习牌,包括标识层及磁性基层,所述标识层设置于磁性基层上,所述标识层为反光材料制成,所述标识层上印刷有夜光涂料构成的字体;所述磁性基层相对于标识层的一面设有防滑层,所述防滑层为具有高吸附性的高分子防滑垫,所述防滑层相对于磁性基层的一面上设有若干导气槽,所述导气槽呈等距排列且相互呈90度交叉设置遍布整个防滑层表面;所述标识层、磁性基层以及防滑层上设有对通的挂饰孔。
上述结构中,夜光涂料构成的字体在晚上后方司机由远光灯切换至近光灯时依旧能看清实习标志,磁性基层可使实习牌吸附于车身任何带金属的表面上,防滑层在磁性基层的吸力作用下使实习牌在车身上固定更为牢固,同时防滑层可直接通过自身的高吸附性将实习牌吸附于后挡风玻璃等非磁性材料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磁性基层为磁性橡胶材质,其厚度为0.5毫米至1毫米,所述磁性基层的外缘设有一圈定位唇,所述定位唇向标识层的一侧突起包覆住标识层的侧面且与标识层的表面平齐。
上述结构中,定位唇可提高标识层与磁性基层的结合牢固度,并提高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滑层厚度为1毫米至2毫米,所述防滑层上的导气槽截面为半圆形,其截面的半径为0.25至0.5毫米。
上述结构中,防滑层吸附于车身上时,防滑层与车身之间的空气通过导气槽排出,避免防滑层与车身之间因存在气泡导致吸附性能降低,同时导气槽在实习牌移除时可向防滑层与车身之间导入空气,避免因防滑层与车身之间产生负压导致移除困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向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B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C部放大图。
图中标号含义:10-标识层;11-字体;20-磁性基层;21-定位唇;30-防滑层;31-导气槽;40-挂饰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考图1至图5所示的一种磁性吸附实习牌,包括标识层10及磁性基层20,所述标识层10设置于磁性基层20上,所述标识层10为反光材料制成,所述标识层10上印刷有夜光涂料构成的字体11;所述磁性基层20相对于标识层的一面设有防滑层30,所述防滑层30为具有高吸附性的高分子防滑垫,所述防滑层30相对于磁性基层20的一面上设有若干导气槽31,所述导气槽31呈等距排列且相互呈90度交叉设置遍布整个防滑层30表面;所述标识层10、磁性基层20以及防滑层30上设有对通的挂饰孔40。
上述结构中,夜光涂料构成的字体11在晚上后方司机由远光灯切换至近光灯时依旧能看清实习标志,磁性基层20可使实习牌吸附于车身任何带金属的表面上,防滑层30在磁性基层20的吸力作用下使实习牌在车身上固定更为牢固,同时防滑层30可直接通过自身的高吸附性将实习牌吸附于后挡风玻璃等非磁性材料的表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磁性基层20为磁性橡胶材质,其厚度为0.5毫米至1毫米,所述磁性基层20的外缘设有一圈定位唇21,所述定位唇21向标识层10的一侧突起包覆住标识层10的侧面且与标识层10的表面平齐。
上述结构中,定位唇21可提高标识层10与磁性基层20的结合牢固度,并提高美观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滑层30厚度为1毫米至2毫米,所述防滑层30上的导气槽31截面为半圆形,其截面的半径为0.25至0.5毫米。
上述结构中,防滑层30吸附于车身上时,防滑层30与车身之间的空气通过导气槽31排出,避免防滑层30与车身之间因存在气泡导致吸附性能降低,同时导气槽31在实习牌移除时可向防滑层30与车身之间导入空气,避免因防滑层30与车身之间产生负压导致移除困难。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