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形图教学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6284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波形图教学仪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科学、医学或数学用的模型,例如用于演示的具有真实尺寸的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波形图教学仪。



背景技术:

在初中和高中教学当中,初次接触到波形图,特别是三角函数的关系及其对应的波形图时,课堂中通常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公式,讲公式所对应的结果,但是这些单调的公式,由于不涉及到其计算原理很难被学生理解和吸收,很多数学好的学生在这方面都是依靠死记硬背下来,而对于理解能力强,容易钻牛角尖,记忆力普通的学生来说,反而十分吃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波形图教学仪,该波形图教学仪通过设置有卷带,在卷带内上下间隔设置有定位轮,利用演示绳缠绕在定位轮上形成波形图进行演示,通过移动定位轮,可以演示多种波形、波峰及波谷的变化,使学生便于理解波形图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波形图教学仪,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竖立设置有卷筒,所述卷筒侧壁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卷筒内设置有卷带,所述卷带伸出该开口连接有拉杆,所述卷带内上下间隔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侧部设置有不少于2与滑动槽连通的定位孔,所述滑动槽内设置有可沿滑动槽移动且被限制在定位孔内的定位轮,所述卷带内设置有依次缠绕在定位轮上的演示绳或者演示带。

进一步,所述卷带侧壁上开设有与滑动槽连通的移动槽,所述侧部设置有不少于2与移动槽连通的安装孔,所述定位轮侧部设置有沿移动槽移动且被限制在安装孔内的定位柱。

进一步,所述卷筒端部设置有用于收取卷带的摇动手柄。

进一步,所述卷筒内设置有用于卷取卷带的拉簧机构。

进一步,所述底座上表面设置有一排用于固定拉杆的固定孔。

进一步,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动槽I,所述滑动槽I内壁上设置有轨道,所述拉杆底部伸入滑动槽I设置有滑动在轨道上的滑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波形图教学仪通过设置有卷带,在卷带内上下间隔设置有定位轮,利用演示绳缠绕在定位轮上形成波形图进行演示,通过移动定位轮,可以演示多种波形、波峰及波谷的变化,使学生便于理解波形图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波形图教学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波形图教学仪中卷带的侧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1-底座;2-卷筒;3-拉杆;4-卷带;5-轨道;6-滑块;7-滑动槽;8-定位孔;9-定位轮;10-演示绳;11-移动槽;12-安装孔;13-移动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波形图教学仪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波形图教学仪中卷带的侧部剖视图;本实用新型一种波形图教学仪,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竖立设置有卷筒2,所述卷筒2侧壁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卷筒2内设置有卷带4,所述卷带4伸出该开口连接有拉杆3,所述卷带4内上下间隔设置有滑动槽7,所述滑动槽7侧部设置有不少于2与滑动槽7连通的定位孔8,所述滑动槽7内设置有可沿滑动槽7移动且被限制在定位孔8内的定位轮9,所述卷带4内设置有依次缠绕在定位轮9上的演示绳10或者演示带。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有透明塑料制成的卷带4,在卷带4内上下间隔设置有定位轮9,利用演示绳10缠绕在定位轮9上形成波形图进行演示,通过将定位轮9沿着滑动槽7滑动,使其固定在定位孔8内,便可以演示不同的波形,该结构通过移动定位轮,可以演示多种波形、波峰及波谷的变化,使学生便于理解波形图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多种波形、波峰及波谷的变化,使学生便于理解波形图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进一步,优先的所述卷带4侧壁上开设有与滑动槽7连通的移动槽11,所述侧部设置有不少于2与移动槽11连通的安装孔12,所述定位轮9侧部设置有沿移动槽移动且被限制在安装孔12内的定位柱13,本实施例通过移动定位柱来达到移动述定位轮9的目的,移动方便,可操控性好,能够快速进行演变波形,提高教学效率。

进一步,优先的所述卷筒2端部设置有用于收取卷带4的摇动手柄,本实施例还可以采用所述卷筒2内设置有用于卷取卷带4的拉簧机构,这两种结构都是有利于收取卷带4,便于携带波形图教学仪。

进一步,优先的所述底座1上表面设置有一排用于固定拉杆3的固定孔,该结构操作简单,加工方便。

进一步,优先的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滑动槽I,所述滑动槽I内壁上设置有轨道5,所述拉杆4底部伸入滑动槽I设置有滑动在轨道上5的滑块6,该结构有利于在卷带展开过程中,保持卷带稳定,能够有效的演绎波形平移的实验。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